宽阔的服务区里停着十多辆陆行车,它们的充气轮胎又宽又大,车上还有一间间压力舱。父亲一定是早有预约,立刻有人上前来,领着他们走向一台小型巡逻车。车子停靠在气密舱的巨大圆形舱门前。马文心中既紧张又兴奋,他钻进狭小的车厢,坐好,父亲发动引擎,检查控制面板。在他们身后,密封舱内舱门的气锁缓缓滑开,随即关闭——他听到空气泵发出轰鸣,空气渐渐排出,直到舱内气压降至零。“真空”显示灯亮起之后,外舱门两边分开,马文从未亲眼得见的陆地在眼前铺展开来。
他只在照片中看过这一幕,在电视屏幕中也见过上百次。但是现在,这一切就在眼前。滚烫的大地上方有一轮炙热的骄阳,正缓缓地爬过墨黑色的天空。他把眼睛转向西边,避开辉煌刺眼的太阳——那边居然能看到星星,虽然以前有人对他说过,可他从来不敢相信。他看了很长时间,心中惊叹竟有东西虽然这么小,却又如此清晰明亮。它们就像嵌在天空中的小斑点,一点儿也不闪烁。这时他突然想起一段歌词,是在父亲的一本书中读到的:“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好吧,他知道什么是“小星星”,连这都不知道的家伙一定是个超级大笨蛋。可是“一闪一闪亮晶晶”是怎么回事呢?看一眼就知道,那些星星虽然会发光,但光线稳定,丝毫也不会闪烁呀。他想了半天不得要领,便把这难题抛到一边,集中精力观察身边的景色。
他们正以每小时一百英里左右的速度穿越一座坦荡的平原,巨大的充气轮胎几乎扬不起一丝灰尘。现在已经看不到庇护所的任何标志了——刚才他一直在注视星空,庇护所的圆顶穹顶和无线电接收塔已经隐没于地平线之下。不过,在前方一英里处,还是可以看到另一处人类存在的迹象。
马文看到一丛奇形怪状的建筑群,它们簇拥在矿山前面,一根短粗的烟囱里时不时还会喷出一股蒸汽,瞬间分散,消失无踪。
他们转眼之间便越过了矿山。父亲把车开得飞快,让人既有些害怕,又有些兴奋,好像是——男孩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好像父亲是在逃避着什么。几分钟后,他们抵达了高地边缘,原来庇护所建立在一座高原之上。下方的大地延伸开去,轮廓清晰,线条分明,令人目眩的陡峭斜坡掩映在阴影当中。极目远眺,直至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支离破碎的贫瘠荒原,布满山峦与沟壑、火山口与陨石坑。那些山脉峰峦高耸,直抵下垂的骄阳,仿佛火焰冲天的孤岛,正在黑暗之海中熊熊燃烧——在它们头顶,群星依然夺目,光芒却恒久不变。
前方看似没有路了——其实是有的。车子沿着陡坡徐徐移动,开始了漫长的下坡之旅,马文紧紧攥住了拳头。随后,他看到一条小路通往山腰,几乎无从得见,这才算松了口气。看样子,其他人很早以前就是沿这条路下山的了。
令人吃惊的是,夜色突然之间降临了,好像他们穿过了昼夜分界线似的。其实,这是因为太阳已经降到了高原的顶峰之下。车头一对探照灯射出两道明亮的蓝白色光柱,照亮了车前的岩石,所以他们无需减速慢行。车子在山谷间穿行了几个小时,又从群山脚下飞驰而过。那些山好高啊,尖顶参天,仿佛一把梳子从群星之间捋过;有时候,车子爬到地势较高处,还会有阳光时不时从峰峦之间渗出,洒遍他们全身。
现在,车子右侧是一片高低起伏、灰尘满布的平原,左侧则是城墙与露台一般的森严壁垒,层层升高,一直爬上天际。这面山墙高高挺立,山顶直抵这个世界的边缘,视线已难以企及。在这片土地之上,看不到半点儿人类勘察过的迹象,但他们一度经过了一堆坠毁火箭的残骸,旁边还有一座石冢,上面立着一尊金属十字架。
在马文看来,这片山脉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终于,好多个小时之后,山脉的终点出现了,那是一段高耸、陡峭的陆岬,从一群小山中异峰突起。父亲驱车开进一条浅浅的山谷,又沿着一段长长的弧形山路绕向山脉的另一侧——在行驶过程中,马文慢慢发现,就在前方,发生了一些十分奇怪的现象。
这时的太阳已经完全降到右侧的群山背后——他们眼前的山谷本该一片漆黑,可是,一道冷冷的白色光辉却从车子行驶的峭壁之下漫溢上来,充斥了整片山谷。然后,突然之间,他们开进一片开阔的平地,冷光的源头展开荣耀的身姿,横在他们面前。
狭小的车厢里静谧无声,就连发动机都停了下来,唯一的声响只有氧气输入车厢时的窃窃私语,以及车子外壁散发热量时偶尔发出的金属劈啪声。那轮硕大的银色圆盘低低地悬挂在遥远的地平线之上,大地笼罩着一层珍珠似的柔光,却没有一丝暖意。它是如此光辉夺目,过了几分钟之后,马文才适应了它的光芒,才敢用正眼去看,结果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认出了那上面的大陆轮廓,还有大气层的模糊边界,以及浮岛一般的朵朵白云。虽然距离遥远,他依然能看到极地冰盖反射的刺眼阳光。
真是太美了,跨越时空的深渊,它已经深深触动了马文的心灵。在这轮闪耀的圆盘之上,有他从未见过的所有奇迹——夕阳西下时天空的色彩,海浪拍打卵石海岸时的低吟,雨滴落地的轻柔,积雪无声的祝福…这些,还有上千种其他的馈赠,原本是属于他的合法遗产,但如今他只能从书籍和古老的影像记录中得知这一切。一想到这里,他的心中充满了被放逐的苦闷与哀伤。
他们为什么回不去了呢?在朵朵流云之下,一切似乎都是那么平静。马文的双眼已经适应了刺目的强光,他看到圆盘上有些区域本该是一片黑暗,却依然闪烁着微弱但又邪恶的磷光——随后,他想了起来。他正看着的是世界的火葬场——哈米吉多顿之后充满辐射的战后废墟。穿过二十五万英里的空间,核弹爆炸后的余烬依然清晰可见,这是那段毁灭性时期的永久纪念。还要再过几百年,碎石瓦砾间致命的光辉才会暗淡下去,生命才有可能回归,填满那片沉默无言、空虚寂寥的世界。
现在,父亲开始说话,他把整个经过讲给马文听。马文从前就听过这个故事,当时他觉得这一切和童话没什么两样,直到此时此刻,他才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很多事情他还不明白——他从未亲眼见过那颗星球,也就不可能想象得到那些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生命;同样,他也无法理解那场战争,战争最终毁灭了整个世界,只留下一座庇护所,它因为远离人群才得以保存,成了人类最后的希望。但他体会得到最后时日里的创痛,庇护所里的人们终于意识到,再也不会有运输船喷出熊熊火焰,穿过群星,从家园带来补给。无线电台一个接一个失去消息,在地球的阴影中,城市里的灯光接连暗淡,彻底熄灭。最后他们孤立无援,之前的人们从没有这么孤苦无依过,他们的手中承载着人类的未来。
接下来的岁月令人绝望,生存之战旷日持久,对手则变成了这片残酷、野蛮、充满敌意的世界。最后,人类勉强地赢了——这块小小的生命绿洲战胜了最严酷的自然环境。若不是抱有一个目标,一个值得为之奋斗的未来,庇护所的人们也将丧失求生的意志,这是任何机器、技艺,甚至科学都无法替代的。
于是,马文终于明白了此次朝圣之旅的意义。那个世界已然失落,只存在于传说之中,他再也无法在溪水旁散步,再也无法倾听远山之上的隆隆雷鸣。虽说总有一天——但要多久呢——他孩子的孩子将会返回地球,继承他们的遗产。狂风和暴雨会冲刷那片干枯的大地,洗去上面的毒尘,将其冲入大海,并在大洋深处将毒物分解,直到它们不再戕害万物。到那时,停靠等候在寂静荒原上的无数飞船会再次起航,飞向太空,沿着来路,重返家乡。
如今,这还只是一场梦——总有一天,马文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要将这个故事传给他的儿子,同样是在这里,身后群山拱绕,天空中银光流溢,洒满他的面庞。
回去的途中,他始终没有回头。在路旁的岩石上,地球那清冷而壮丽的辉光渐渐消散,令他为之动容,难以承受。他就要返回庇护所,与其他人一起共度被流放的漫长时光。
绿手指
登陆月球的苏联探险队中居然会有一位植物学家,这个消息让大家嗤笑了好久。可是,我们各方探险队把登陆点周围几平方英里的月球表面翻了个遍,也没能找到任何存在植物的迹象,无论是活体植物还是化石,什么都没有。这真是冷酷的月亮给予我们的最大的打击。有些人虽然百分之百相信月亮上不可能有生命存活,心里却依然希望有人能证明他们是错的…
真是遗憾,现在已经太迟了,我再也无法了解弗拉基米尔?苏洛夫这个人了。在我的印象中,他个子不高,喜欢安静,能听懂英语却说不了几句,更无法用英语与别人流利地交谈。他身上有很多谜,我猜就算是同事也对他了解不多。每次我登上齐奥科夫斯基号,都会看到他坐在角落里,要么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要么用显微镜观察着什么。飞船里的空间又狭小又密闭,可他就是不合群,好像有什么隐私不愿示人似的。其他船员对他的孤僻却不怎么介意,每当提起他时,语气里明显带有一种宽容与尊敬。这很正常,正是因为他的工作,才让北极圈以内长满了繁茂的花草树木,也让他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苏联植物学家。
登陆月球的苏联探险队中居然会有一位植物学家,这个消息让大家嗤笑了好久。实际上想一想,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就连英国和美国的飞船也带来了几位生物学家。在第一次登月行动之前的几年里,有大量迹象表明,尽管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水源匮乏,但仍有可能生活着某种形式的植物。苏联科学院主席是这一理论最坚定的支持者,可惜他年纪太大,无法登上月球亲自验证,只好退而求其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苏洛夫。
可是,我们各方探险队把登陆点周围几平方英里的月球表面翻了个遍,也没能找到任何存在植物的迹象,无论是活体植物还是化石,什么都没有。这真是冷酷的月亮给予我们的最大的打击。有些人虽然百分之百相信月亮上不可能有生命存活,心里却依然希望有人能证明他们是错的——他们确实错了,五年以后,理查兹和香农在埃拉托斯特尼陨石坑内部有了重大发现,但那都是后话了。在第一次登陆期间,苏洛夫来月球似乎只能是白跑一趟。
但他并没有表现得特别沮丧,反而跟其他成员一样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研究土壤样本,有时照看实验农场里的溶液培养基。农场的透明密封管道环绕着齐奥科夫斯基号,形成一道闪闪发光的网络。我们和美国人都对这种实验农场不以为然,因为我们计算过,把食品从地球运来的花销比在月球环境下种菜要少得多——除非你想在月球建立一座永久基地。从经济上考虑,我们是对的;但在士气上,我们输给了苏联人。苏洛夫在密封温室里种植了蔬菜和袖珍果树,每次我们厌倦了周围的荒凉景色,再看一眼那座小小的“绿洲”,心情马上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身为考察队队长,我反而失去了很多现场勘察的机会。我要忙着准备材料向地球方面报告,要核查给养的数量,安排科考计划和轮值表,跟美国和苏联飞船上的竞争对手讨价还价,还要猜测接下来会出什么乱子——可惜我并不能每次都猜对。结果,我经常一连两三天无法离开基地到户外去,我的太空服甚至成了飞蛾的避风港,被大家好一阵笑话。
或许正因为如此,我对每次外出都印象深刻,邂逅苏洛夫的那一次更是让我记忆犹新。那一天,临近中午,太阳高悬在南边的山脉之上,银灰色的地球挂在它旁边隐约可见。亨德森——我们船上的地球物理学家——想到基地东边几英里远的一系列考察点去监测一下月球磁场的读数。其他人都很忙,唯独我正好无事可做,于是和他一同前往。
路程并不长,没必要动用小型电动车,况且车子的电量也不足了,所以我们决定步行。不管怎么说,我很喜欢在月球的开阔之处行走,不是因为月亮上景色奇丽——再雄浑的奇景,看多了也会让人感到无聊——而是因为我绝不会厌倦这种走起路来毫不费力的感觉。我们慢悠悠地甩开大步,仿佛腾云驾雾一般自由自在,在航天时代到来以前,人们只能在梦中经历这一切。
我们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在返回飞船的半途中,我突然看到一个人影正穿过平原,就在我们南方大约一英里远处——那边距苏联基地已经不远了。我放下头盔中的望远镜,仔细观察那位探险者。当然了,就算距离很近,你也很难认出一个裹在太空服里的人,不过太空服上总会印有不同的颜色和号码作为标记,所以还是可以分辨出对方的身份。
“那人是谁?”亨德森问。为了彼此联络,我们已把短波无线电调到了同一频率。
“蓝色太空服,号码是3——应该是苏洛夫。可我不明白,他怎么只有一个人?”
在月球考察期间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绝不要单独一人跑到月球表面去。在那里,很多意外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有人陪伴还不要紧,但孤身一人,麻烦可就大了。比如说,如果你太空服的后背破了个小洞,空气在慢慢渗漏,你伸手却够不着,那该怎么办?听起来很可笑是吧?可有人真的遇上过这种情况。
“也许他的搭档出了意外,他正要赶回去求救。”亨德森说,“我们最好问问他需不需要帮助。”
我摇摇头。很明显,苏洛夫一点儿也不着急,正从容地返回齐奥科夫斯基号。克拉宁是苏联探险队的队长,可能是他派苏洛夫单独出去执行任务的,这么做虽然很不人道,但却不关我的事;就算苏洛夫故意违反规定,那也与我无关,我没有义务要向克拉宁汇报。
两个月过去了,我们的队员经常能看到苏洛夫一个人出现在荒野中,他还总是躲着别人,不让其他人靠近。我私下里做了些调查,发现克拉宁队长近来压力很大,他们人手短缺,所以对安全规范有所放松。但我查不出苏洛夫究竟在做些什么,而且我没想到,他的队长居然也会被蒙在鼓里。
这事有些蹊跷,让我产生一种“早晚会出事”的感觉。果然,很快我就收到了克拉宁队长的紧密呼叫信号。我们每支探险队都发生过队员遇险的情况,这时便会向其他队伍发送信号请求帮助。但有人失踪,还不回应飞船发出的应答信号,这还是第一次。我们通过无线电匆忙开了个短会,制定好搜救路线,三艘飞船都派出救援小组,向各个方向散开找寻。
这一次我还跟亨德森一组,我们下意识地沿着遇见过苏洛夫的路线找了下去。这里距苏洛夫的飞船比较远,我们已经把这一带看成了属于我们的“领地”。当我们顺着坡度较小的山坡向上攀爬时,我突然间想到,也许那个苏联人藏着什么秘密,连他的同事都被瞒过去了。至于究竟是什么秘密,我就无法想象了。
亨德森找到了他,并通过太空服的无线电大声呼救。可惜,已经太迟了。苏洛夫脸朝下倒在地上,宇航服瘪了下去,皱皱巴巴地裹在身上。不知什么东西打碎了他头盔上的塑料面罩。从现场遗留的痕迹看,他先是跪倒在地,而后向前扑倒,当场毙命。
克拉宁队长赶到时,我们还在呆呆地盯着那个不可思议的东西——苏洛夫临死时正在检查它。那东西有三英尺高(近一米),长着绿油油的、如皮革般坚韧的椭圆形根系,还伸出无数卷须,盘踞在乱石中央。是的——根系,这是一株植物。几码开外还有两株,但比这一株小得多,颜色发黑,似乎已经枯死。
看到这一幕,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原来月球上真的有生命啊!”如果不是克拉宁队长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竟然是真的。
“可怜的弗拉基米尔!”他说,“我们知道他是个天才,可当他谈到自己的梦想时,我们还在嘲笑他。所以他瞒着我们完成了这么伟大的工作。他用杂交小麦征服了北极,可那仅仅是个开始。他把生命带到了月球——还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这里!”
我站在那里,还没有从第一眼的震惊中缓过神来,这确实是个奇迹。今天,所有人都了解了“苏洛夫仙人掌”的历史,但这个并不准确的学名让它丧失了好多神秘感。苏洛夫在笔记中谈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他历经多年实验,终于培育出这种植物。它的表皮强韧如皮革,可在真空中存活,长长的根须能够分泌出酸性物质,使得它可以在连地衣都无法存活的乱石之间茁壮生长,繁衍扩张。如今我们已经见证了苏洛夫第二个梦想的实现,这种仙人掌将会永远被冠以他的名字。它们将大片大片的月球岩石粉碎并分解,为更多经过改良的植物进驻月球铺平了道路,而正是这些植物,养活了月球上的每一个人类。
克拉宁弯下腰,托起同事的尸体,月球的重力很低,这么做一点儿也不费力。他摸了摸塑料头盔的碎片,困惑地摇了摇头。
“这到底是怎么弄的?”他说,“看起来像是那株植物干的,可这也太荒唐了。”
谜一般的绿色植物矗立在不再贫瘠的荒原之上,它本身的神秘,还有它带来的希望,令我们为之着迷。亨德森仿佛想了很久,这才慢慢地开口:“我想我找到答案了。我刚刚想起在课堂上学到的一些植物。既然苏洛夫设计了这种植物,并让它适应月球的环境,那它是如何繁育种子的呢?种子需要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出去,好找到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如果是在地球上,植物会选择飞禽走兽帮助传播,但月球上什么都没有。由此,我只能想到一个解决方案——有些地球植物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我突然发出一声尖叫,打断了他的话。有个东西“砰”的一声打到我的金属腰带上。虽然没有造成损坏,但事发突然,我又没有心理防备,结果被吓得不轻。
一粒种子落在我脚边,无论大小还是形状都像一颗李子核。在几码开外,我们看到一株“仙人掌”摊开了绿色的手指,正是它打碎了苏洛夫的头盔。他一定是发现植物已经成熟,于是弯下腰来仔细查看,却高兴得忘记了后果。在月球的低重力环境下,我曾见过一株“仙人掌”将种子投射到四分之一英里外。苏洛夫就是这样被自己的孩子近距离“枪杀”的。
长羽毛的朋友
第一次发现克拉丽蓓尔在太空站里时,我正坐在美其名曰为“办公室”的小屋子里检查器材清单,看哪些东西马上就快用完。就在这时,我听到耳畔响起一声悦耳的啾鸣,我以为声音是从对讲机里传出来的,还在等待接下来会有什么指示。可是,什么都没有,反而又传来一阵长长的、婉转的乐音。于是我猛地抬起头,却忘记了脑后的位置横着一根钢梁。这一下撞得我眼前金星乱舞、火花四射。待“星光”散去,我第一次见到了克拉丽蓓尔。
据我所知,在太空站里,没有一条规定禁止人们养宠物,也从来没有人相信这种规定有什么必要——而且我敢说,就算真有这么一条规定,斯汶?奥尔森也不会买账的。
听到斯汶这个名字,你可能马上会想到一个身高六英尺六英寸的北欧巨汉,体壮如牛,嗓音也粗得像牛。如果真是这样,他能在太空里找到工作的几率可就微乎其微了。其实他是个结实健壮的小个子,和早期大多数太空人差不多,体重还不到150磅,我们若想达到这个标准,就只能拼命节食了。
斯汶是最好的建筑工人之一,他手法巧妙,尤其擅长那些专业的工作。他喜欢在零重力环境下摆弄各式各样的钢梁,像慢动作似的在三维空间中大跳芭蕾舞,将建材摆放到正确的位置并焊接到一起,让它们严丝合缝,同预定的模型丝毫不差。在他和他的伙伴们手中,太空站就像一副巨大的积木,一点一点越拼越大,让我百看不厌。这项工作并不简单,需要熟练的技巧,而他们身上的太空服会让工作变得极其困难。不过,和在地球上建造摩天大楼的人们相比,斯汶的团队拥有一项极大的优势,他们可以飘远一点儿欣赏自己的手艺,不用担心被重力粗暴地吸走。
别问我斯汶为什么会想养一只宠物,也别问我他为什么会选这一只,我又不是什么心理学家。但我必须承认,他的眼光非常独到。克拉丽蓓尔几乎没有重量,食量也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动物都很难适应无重力环境,可她完全不必为此担心。
第一次发现克拉丽蓓尔在太空站里时,我正坐在美其名曰为“办公室”的小屋子里检查器材清单,看哪些东西马上就快用完。就在这时,我听到耳畔响起一声悦耳的啾鸣,我以为声音是从对讲机里传出来的,还在等待接下来会有什么指示。可是,什么都没有,反而又传来一阵长长的、婉转的乐音。于是我猛地抬起头,却忘记了脑后的位置横着一根钢梁。这一下撞得我眼前金星乱舞、火花四射。待“星光”散去,我第一次见到了克拉丽蓓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