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甜宠文古言推荐上一章:大佬怎么还不逃
- 甜宠文古言推荐下一章:和豪门大佬网恋后我红了
“当初郑王请回去的第一批科举生,能力都不差,偏偏郑王就是不用。这疑心病也太重了。郭凡是郑国人,姜王不也用得好好的?”
“有才的人,去哪里都能得到重要,这群人离开郑国,不也被卫国宋国请去做官了吗?倒也不必替他们惋惜。”
“只是可惜了郑国的百姓。”
郑国的百姓刚经历一波天灾和战乱,就迎来了瘟疫,郑王只封锁疫区,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姜国的医者虽然不愿意去趟这个浑水,但医者仁心,他们还是联合研究了几个药方出来。姜蓁直接把这些药方免费赠送给了郑王。
“王上,有些药材,我国的仓库中没有,只能让百姓自己去山中采集。”郑国的太医表情为难。
郑国不似姜国,医家昌盛,各县的医官就像燎原的星火,不止能教大家治病和预防的卫生知识,还会教大家辨认药材,顺带收购药材。
疫区被控制得还行,没有百姓到处乱跑,在这样的情况下,疫区的百姓就算死光,郑王都能承受,所以他的态度有些无所谓。
“没有药材,就把药方公开,让大家自己想办法。”
得知自己送过去的药方被郑王随意对待,姜蓁也有些无奈。
【就猜到会这样。】
【只要自己不死,他们哪会管庶民的死活。】
【真想让人把郑王给噶了,免得他把郑国百姓都霍霍完了,到时候我们接收一个空壳就没意思了。】
【可不是嘛,当初挖那么多科举生走,我还美滋滋的想着以后接手郑国的时候,接手的会是一块富裕的地方,不需要扶贫……谁知道郑王这缺心眼的,居然停了科举生的职务。】
别说直播间的人了,姜蓁也对郑王和郑王提拔的那群官员感到很失望,内斗的水平高,处理民生政务的能力却不太行。
但郑国这样,姜国也不是没有好处。大批的贵族和商贾,拖家带口的跑来姜国投奔。
他们也不图别的,就图姜国的那群医官,这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存在。
姜国离郑国有些远,并没有主动招揽郑国的百姓,所有来投奔的人,全都是慕名而来的。
宋国和齐国离郑国近,一直在默默的挖墙脚,收拢健康的百姓。
但大家就算收获了一波人口,也静悄悄的没有声张,免得刺激到郑王。
毕竟现在情况特殊,郑王是需要大家呵护的存在。
这个时候,不止诸国消停了,平时和郑王唱反调的君候和大臣也消停了。
按理来说,这应该是郑王难得的休闲时光,他可以在这段时间松口气,可郑王却在这个时候不争气的倒下了。
“寡人头疼得慌,叫太医,再把青霉药给我端上来。”
太医来得很及时,但给郑王把完脉之后,他的表情就变了,声音都颤抖了起来,“王上,您如今的症状,和疫区百姓的病症有些相似……”
“怎么可能?这段时间寡人在宫里哪都没去过!”郑王心里一紧,只觉得头更痛了,立刻就说道:“以防万一,寡人还是先服一剂青霉药吧。”
郑王之前就服用过青霉药,没什么过敏反应,所以他现在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就来一份青霉药。
在他眼里,这玩意儿包治百病。
郑王有青霉药吃,可以不慌,但宫里的其他人可没有,太医的头上此时都冒出冷汗了。宫中伺候的其他人,表情也变得惊慌。
如果连郑王都中招,其他人肯定也跑不了,都邑或者王宫需不需要封锁,还得郑王做主。
拿不准郑王的主意,太医再次出声,企图引起郑王的注意力,“王上……”
郑王摆了摆手,嫌弃的说道:“你的诊断不准。来人,去叫大巫过来。”
第164章 求药
郑王有事,那定然是会兴师动众的,除了大巫,太卜也被叫来了。
大巫一进殿内,就感觉到了氛围有点不对劲,再看到太医的脸色,他就不自觉的变得有些紧张。
郑国的大巫不只会祈福,也会一些浅薄的医术,检查完郑王的症状,他也立刻就联想到了瘟疫,事关重大,大巫没敢隐瞒,说出了和太医一样的猜测。
都这样了,太卜哪能测出什么好结果,指着乌龟壳,对郑王说道:“王上!大凶之兆!”
青霉素可没有止疼的效果,听到大家都这么说,郑王只觉得头疼欲裂,愤怒的对身边的护卫吩咐道:“紧锁宫门,我倒要查一查到底是谁要害寡人。”
宫门锁了,太医大巫等人也出不去,只能站在一旁,减少自己的存在感。
看着郑王终于采取行动,太医也稍稍松了一口气,疫区隔得远倒还好说,但这病人都出现再自己跟前了,再不好好查,威胁的可是自己的小命。
大巫这个时候也顾不上什么巫医之争,扯了扯太医的袖子,小声的打听道:“姜国给的那个方子上的药材,你府里备齐了吗?”
“有,但是不多。”太医回道。有些药材国库没有,但他们做医者的,家里得备着。
大巫家里的药不太齐,闻言立刻兴奋了起来,小声的哀求道:“等出宫之后,你能分碗药给我吗?”
“还有我。”太卜弱弱的提醒,他也有点害怕来着。
虽然不确定自己中没中招,但可以先喝点药预防,太医也不好意思拒绝,点头同意了,“等出宫,我就回家煎药。”
看太医好说话,大巫和太卜都松了口气,心里琢磨着,要不要在事情没闹大之前,离开郑国避避风头。
宫中的护卫此时的步伐急促,各宫的仆从也都在被检查询问。
想到自己遭受的无妄之灾,大巫忍不住小声骂道:“究竟是哪个混账干的好事!为了争权夺利,居然敢拿疫气当儿戏。”
传染病这种东西,一个不小心,大家都得完蛋,太医也忍不住磨牙。
郑国如今内斗了好几年,连大巫都一下子联想到了其他君侯,更别说郑王。
这次宫内的大清查,郑王也把重心放在了其他君侯的阴谋上。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如今宫里已经倒下了不少人,甚至有一个大厨也病了,但怕被送去疫所等死,不敢声张。
刚好,郑王在前一天就吃过这位大厨做的饭。
但后面无论郑王再怎么查,都没查到这位大厨背后有人,反倒是查出这位大厨和和疫区逃出来的贵族有接触。
最开始的时候,朝廷和百姓都没意识到是瘟疫,前期也有不少人离开。
按照以前那慢得要死的车马速度,这群人其实跑不远的,但如今郑国也修了好几条水泥路,虽然断断续续的,但也加速了郑国的交通。
所以在疫区封锁之前,这群人就已经跑都邑来了。
郑王捂着头,不敢置信的说道:“真是巧合?没有人谋划?”
“臣无能,没有查出幕后使者。但…臣在都邑内查出了许多和王上症状相同的人。”护卫回道。
这是最坏的结果了。
比起都邑被疫气感染,还不如是王宫被精准投毒呢。
郑王坐在高座上,陷入了纠结。
之前封锁疫区是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免得疫气祸害到自己。
那些疫区的百姓,郑王可没有管他们的死活,甚至在郑王看来,只要瘟疫不再蔓延,疫区的百姓死光了都无所谓。
可如今郑王中招之后,才发现这疫气早就已经传到都邑来了。
都邑是郑国的中心,若是不及时采取行动,很可能整个郑国都会中招。
若是症状轻微一点的瘟疫还好,若是烈性的感染性强的瘟疫,那死的人可都是一片一片的。
郑王还想把郑国发扬光大,不想祖宗基业败在自己的手里,考虑了半天,还是下定了主意。
“传我的命令,先暂时封城,把病人都查出来,送到疫所去。”
没想到郑王这么果断,原本还想跑路的大巫太卜两人,忍不住缩了缩脖子,不由自主的扯住了太医的袖子,紧张的提醒道:“药!”
“我回去就煎来喝。”太医无奈的回道。
都邑这个地方特殊,各处的政令都是由都邑下达的,根本就不可能彻底封锁,郑王只是借着封城的机会,查出城中的病人,处理过后,就会放开对都邑的管理。
除了都邑,郑王还给其他地方下了令,让各地注意防护,疫气已经弥漫开来,一定要严查病人。
接到郑王这个新的命令,郑国所有的君侯都炸锅了。
他们这段时间装乖这么久,期待的可不是这个结果!
“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连都邑也有病人?”
“连都邑都出现了疫气,其他地方哪还能跑得了?疫区那群官兵究竟是干什么吃的,怎么把里面的祸害放出来了。”
一群君侯都快要崩溃了,只觉得自己这次被郑王坑得不轻,全都对郑王痛骂了起来。
他们气,郑王也气,“我还怀疑是哪个混蛋害的我呢,他们倒还把我怪上了。”
郑王有太医诊脉,又有从姜蓁那里重金买来的青霉药,病很快就好了。
可青霉药这玩意儿,姜蓁从不随便卖,郑王能买到,是因为他是君王,有那个面子在,而且他还给了重金。
郑国其他君侯,可没有青霉药的储备,更没有太多药材的储备。
姜国医者搞出来的那几个治病的方子,郑王虽然公开,但那个时候,诸位贵族家中也没时间去储备相应的药材了。
普通的庶民,有的连县城都没去过,自然没那个条件到处跑,只能茫然的窝在家中,等待自然的审判。
但郑国的贵族却已经在准备跑路,不敢把小命寄托在巫者的祈福上头,他们准备去姜国求药,或者去宋国齐国避一避风头……
【都这个时候了!你们不要过来啊!!!】
【关门关门,咱们不和郑国玩。】
【我真的是服了,郑王搞啥呢。这段时间另外四国多老实啊,都不敢给郑王添麻烦,结果郑王这混蛋还是来麻烦我们来了。】
最开始宋国齐国挖郑国墙角挖得还很起劲,一听说郑国的疫气已经蔓延到都邑,一个个吓得锄头都掉了。
“紧闭城门,切断和郑国的所有交易,不许放一个郑国人入城。之前吸纳的郑国百姓,也要集中隔离观察一段时间……”
各国君王的脑子还是清醒的,见机不对,立刻主动封锁郑国。
这速度和郑国当初封锁疫区一样快。
现世报这么快报应到自己身上,郑王气得脸都青了,愤愤的说道:“他们把我郑国当什么了?!”
郑王想骂人,作为邻居的宋王更想骂人,关闭边城的当天,就忍不住在朝廷上骂起了郑王。
“都知道疫气不可小瞧,若不严格封锁,就会酿成大祸。郑王居然能让疫区的人跑出来!真是气煞我也!”
“要不是郑王也染病,这事不知道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传出来,他怎么不病死算了!”
早期他们敢肆无忌惮的吸收郑国百姓,就是看着郑王做事还算靠谱,有瘟疫的消息,就立刻封锁疫区。
那干脆果断的样子,看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君王。
至于疫区的可怜百姓,除了姜蓁会心有同情,送去药方,另外几国的君王都有些无所谓,所有人都有一副铁石心肠,觉得只要瘟疫能控制住就好。
按照以前的经验,封锁疫区一段时间,瘟疫自然就会消失。
出于对郑王的信任,那些两国边界的健康百姓,宋国都接受了。
可现在郑王却告诉他,这就是个坑!健康的百姓,也不定是真的健康。
说不定宋国此时已经有疫气弥漫开了,只是自己不知道。
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宋王不仅封闭挨着郑国的边城,还跟郑王一样,派人来向姜蓁重金求药。
“事态紧急,我姜国也急需此药,只能卖给宋王一份,用来保命。”姜蓁无奈的回道。
【没办法,郑王太坑了。咱们也得早做预防。】
【被郑王这么一坑,我发现水泥路不是没有缺点的。有了它之后,运送货物是快了很多,但送病人也快。不然凭借以前的交通速度,这次瘟疫应该不会闹这么大。】
听到姜蓁不卖药的回复,宋国使者一脸苦笑,问道:“姜国有几千名医官,还怕这个?”
“就算我姜国有上万名医官,也会怕。”姜蓁的表情无奈。
使者听着,忍不住感同身受,咬着牙埋怨道:“这疫气可能就郑王不怕吧。他身体好。”
第165章 兵家不争之地
疫气是由郑国而起的,如今天下人对郑王怨气都快溢出来了。
宋王齐王等人这时候焦虑到睡不着觉,郑王倒是心态很好,睡得格外踏实。
忙着医治都邑病人的太医,头发都快掉光了,恨不得拉着郑王的肩膀摇晃质问:你是怎么睡得着的!
虽然太医心里恨不得捶郑王两拳,但给郑王回报工作的时候,他还是格外老实。
“都邑已经清查了一遍,有症状的人,都被送到疫所去了,但咱们发现得有些迟,很多人已经离开都邑去往他国……”
“如果此事单单是郑国的事,那就是个大麻烦,可如今这麻烦不单是郑国的,那就是个小事情。”郑王虽然对宋国的态度很不满,但却一点都不影响他幸灾乐祸,谁叫宋齐两国偷偷挖他墙角的,活该如此。
郑王把重担分散给了四国,身上的压力就没那么大了,但他好歹也是郑国君王,没有彻底摆烂。
比起曾经被封锁的疫区,都邑百姓的死活,郑王不敢不管,对太医吩咐道:“库房里的药材都拿出来,煎给都邑的百姓喝。”
姜国给的那副药方,郑国的仓库虽然凑不齐,但对症的药还是有一两种,有药喝总比没药喝的好,至少能减缓如今的情况。
“臣马上就去清点药材,分发下去。可郑国的医者数量不比姜国,按照姜国医疗手册上的防疫方法来的话,宫里的医者需要全都派出去。”甚至在太医的设想中,宫中的医者全派出去,可能都还不够。
听到这个,郑王忍不住皱眉,供养在宫中的医巫,是他的保命符。
若不是太医还算中用,又有青霉药辅助,他染上的病,也不会这么容易好,如今他的病虽然好了,但宫中还有妃嫔和他的子女。
自家人总是比外人重要,郑王犹豫了两秒,说道:“宫中的医者派一半出去就行。不用什么都跟姜国学,疫所里的人,基本都没救了,可以不用管。”
“臣明白。”太医苦着一张脸回道。哪怕不管疫所,医者也是不够用的。但郑王都已经下令了,他也不想说一些话来郑王添堵。
谁都有私心,哪怕是太医也有,他本来没有想过去疫所帮忙。
宫里面的医者,太医虽然会安排,但太医用的最多的,还是民间征集的医者和巫者,真正危险的事情都是民间的医者在做。
此时郑国重现了当初姜国义诊时的情况。许多读书人拿着姜国出品的医疗手册,一边翻书一边给自己治病。
因为这个时候谁都靠不住。
“书中说要通风,熏艾草,赶紧去找商贾买……”
都邑没封锁两天,街道上就没多少人了,许多人家里都挂上了白,疫所也焚烧了几次尸体,死了一大批人。
有些人的病原本很轻微,但进了疫所,就只有死路一条。
郑王原本的目的就是如此,快速的清除疫气,死大批庶民,在他的预料之中。
短暂的封了几天城,清理出了有症状的病人,把他们关进疫所,都邑的大门很快就重新打开。
城门一开,就一堆马车排队出城,想要离开。
“你们走什么?都邑刚把病人清理干净,还算安全。他处说不定比都邑的疫气还重。”
“赶紧回家老实待着吧,你们就算想跑,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去宋国齐国或是姜国,留在都邑万一惹上病了呢。”
底层的百姓消息流通速度慢,并不知道如今各个城池都在严查。甚至宋国都关上了城门,不搭理郑国人了。
“赶紧回去老实待着吧,如今宋国防我们防得跟什么似的。”
“没错,宋国你们都去不了,更别说姜国,别瞎折腾了。”
城门的守卒为了劝退众人,极其真诚的说道:“如今郑国都邑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都邑既然解封,就没有强制百姓留下的道理,有些人确实是有急事要办,不能在都邑耽搁。
可担心疫气扩散,郑王就把劝退百姓的任务交给了城门守卒。
跟风凑热闹心志不坚定的百姓,很容易就会被劝回去。
郑国如今疫气四散,都邑还真是最安全的地方,至少医者和药材比别的地方更多,而且郑王也在此处,不会像别处疫区一样,被封锁之后,连吃的都送不进去。
“若不是这群蠢货四处乱跑,我郑国哪会陷入如今这混乱的境况。”郑王对自己的子民非常不满。
“恐惧本就是人之天性。”右相说道:“听说上梨侯病重,向您求青霉药,您给拒了?”
“我试过了,青霉药没什么用。”郑王一脸正经的说道:“我的病是太医开药治好的。我已经让太医准备了一份药给他送去。”
右相的嘴角抽了抽,青霉药没用,你倒是别吃,也别护得这么紧啊。
“上梨侯是您长辈,又擅交际,与许多君侯都交好,您这次若是救他一命,有他从中斡旋,应该就没那么多君侯跟您唱反调了,而且上梨郡紧邻宋国,是兵家必争之地……”
郑王‘呵呵’一声,嫌弃道:“上梨侯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不过是装老好人罢了。”
“就算他是装的。只要您赐药,他就只能装一辈子!”右相苦口婆心的劝说。受了儒家多年的熏陶,郑国的君侯远比他国君侯要面子。
但无论右相再怎么说,郑王就是舍不得,顾左右而言他。
看郑王油盐不进,右相也只能无奈的自我安慰道:“说不定太医给的药也管用,到时候他也得记王上您的恩情。”
太医给的药,不过就是姜蓁公开的那个药方,上梨侯好歹是个有封地的君侯,怎么会没药,只是因为病情严重,才把主意打到了青霉药身上。
姜蓁和直播间的人,都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所以并没有敝帚自珍,像医疗手册这种对天下百姓有帮助的书籍,里面的内容全都是真材实料的。
手册里面有一个版块,专门写的是治疫防疫的知识。
这次郑国瘟疫,各国采用的防治方法,都是用的医疗手册上的。
哪怕还有一个宋国在中间挡着,姜蓁也没有掉以轻心,提前让各均线的医者预防起来,尤其是个宋国临近的地方,更是要严防死守。
进出的人员要严查就算了,可疑的病人全部都要集中到疫所治疗,以防万一。
姜国的疫所和另外四国的疫所不一样,里面被收拾的干净明亮,病人给安排进去之后,医者也不会被放任不管,甚至还会重点关注这群人,不会缺了他们的药吃。
郑国的病人要是身体不舒服,都是躲躲藏藏不敢声张,姜国的病人却对医者充满了信任,感觉情况不对,就自己主动找上门去。
这个信任不是短时间内培养出来的,是这两年的时间内,各郡县的医者和百姓们相处出来的。
【最近姜国到处都在熏艾草,都点燃好几处房子了。】
【烧房子总比烧人好吧。宋国一时不查,都已经有几处地方中招了。】
郑国是发源地,是死人最多的地方,但宋国和齐国被郑国坑了一把,如今的情况也不太好,甚至连姜国和卫国都出现了几列零星的病例。
不过姜国的医者多,管得又严,暂时还没出什么问题。
【幸好这次的瘟疫不是什么烈性的,否则就这传染率,不知道得死多少人。】
【致死率和传染性本来就是成反比的,要是发病快,死亡率高,也不会传这么广了。】
各国被郑国折腾得提高警惕,郑国自己却闹腾了起来。
上梨侯公开和郑王叫板,甚至给宋王去信,想投靠宋国,气得郑王差点跳脚。
【上梨郡地位相当于姜国的大峰郡,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宋王要是敢接手,郑王肯定会闹,打起来是肯定的。】
【怕不是当初大峰郡的事,给了上梨侯灵感?】
【当初姜国接手大峰郡,那也是干了好几仗的,上梨郡不可能这么平稳的交接。现在这情况,要是真打起来了……我头皮开始发麻了!】
【我鸡皮疙瘩也开始起来了。】
疫气四散,各城池本该严守城门,联手把这瘟疫按下去。
但如果现在打仗,就会从各地征集兵卒,十万二十万人混在一起,跟养蛊没什么差别。
等打完了仗,那群兵卒再归乡……
光是想想,姜蓁就想掐人中,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立马就准备去当和事佬,给宋王连着发了好几封信,劝他不要被眼前的脸利益冲昏了头脑。
宋国的大臣也都比较谨慎,跟着劝说:“王上,这上梨郡可以慢慢谋划,还是我宋国的百姓更加重要,若是疫气在我宋国弥漫开来,没有十年二十年,根本就恢复不回来。”
“说不定这瘟疫会被控住呢?这上梨候可是主动投靠……”宋王心里抱有侥幸。有些瘟疫有药治,有些瘟疫到时间就自己消失……这可是白白送上门来的上梨郡!多难得的机会。
“王上,就算是上梨候主动投靠,当初姜国的大峰郡也不是白捡的,如果您拿了上梨郡,就要做好打仗的准备,郑王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是啊王上,这天下没有白拿的好处,怎么可能几份青霉药就能换回一个郡。而且姜王如果插手,上梨候可不会缺药,上梨郡之事必定有阴谋……”
“可上梨郡是兵家必争之地。”宋王的表情心疼。
“王上,您说错了。如今的上梨郡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是兵家不争之地。”
想到郑国如今的现状,宋王哽住了。这上梨郡不止姜蓁劝他别要,朝中大臣也劝他别要,确实是被大家嫌弃了。
第166章 十座城
把上梨郡这个香饽饽变成宋王都不敢接的烫手山芋,郑王居功至伟。
在宋王纠结犹豫的时候,郑王也没干坐着什么也不做,而是捏准了另外三国不想开战的心理,派使者来借兵,威胁宋国。
郑王的意思很明显:宋国要是敢拿上梨郡,谁都别想好过。
【郑王这狗东西,把瘟疫当搅屎棍来用了。】
【瘟疫不是搅屎棍,郑王才是。他现在可能巴不得拉所有人下水呢。】
姜蓁忌惮郑国的瘟疫,卫国和齐国也是一样,在郑王的使者派出去之后,卫王和齐王也当起了和事佬。
大家都不想看到瘟疫大爆发,只想维持如今的局面。
明明煮熟的鸭子都飞到宋王嘴边了,宋王却不敢下嘴,装作没接到上梨侯请求,紧闭国门,不掺和郑国的家务事。
【这才对嘛。就算打仗,也该等瘟疫退去再打,现在打像什么话。】
【郑国这波好像闹得有点严重啊。都这样了还内斗,就算打完了,郑国也要休养生息很长一段时间才行。】
上梨侯都准备叛国了,还把事情闹得这么大,郑王不可能把这件事情轻拿轻放,哪怕国内有瘟疫,他依旧派兵去讨伐了。
“这狗东西,之前跟我求药的时候,还说得自己一副快要死了的样子。才过去多久,就能把一米长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他要不是装病,我就不姓郑。”
太医默默的站在一旁不搭腔,心道:您病好之后,不也生龙活虎的嘛,上梨侯怎么就不行了。
有些话太医不好说,御史大夫却直言不讳,“当初上梨侯求药,您就该给他的,若不是您吝惜青霉药,上梨侯又何至于叛国。”
“那时我手里已经没药了。不信你们问太医。”郑王可不愿意担这个恶名。
太医深吸一口气,帮着说道:“郑国不比姜国,青霉药本就难得。而且比起那几个治瘟疫的药方,青霉药也不算特别对症。”
“哪怕没有青霉药,上梨侯的病不也好了吗?说不定还是我送的药起了作用,结果他如今却把‘见死不救’的名头冠在我头上。”郑王对此非常不满,斥责道:“他本就想反,这些不过是他编出来的借口罢了。”
不止是上梨侯,其他君侯也是如此。
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就撕破了他们身上的道德枷锁,开始联合起来造反。
郑国开启了大乱斗模式,宋王虽然对上梨郡眼馋,也只能默默关紧国门,处理国内染上瘟疫的那几个郡县。
“我宋国防得如此严密,都有九个县中招,为何姜国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宋王心中有些不服。
若是好事,他自然不会惦记姜国,但这次的瘟疫,各国都中招了,姜国却安然无事,这就让宋王心里有些泛酸。
“王上,姜国医者众多。我宋国如今用的药方和处理瘟疫的法子,都是从姜国学的,若是连姜国都出事,我宋国的情况只会更严重。”
这次的瘟疫,让宋国太医的地位往上升了一个档次,他一点都不介意抬高姜国医者的地位,吹捧道:“若没有姜国的医疗手册,让大家能够自救,又有姜国医者研究出来的药方,郑国此时定然十室九空,哪还有余力内战。”
说起郑国的内战,宋王又头疼了起来,“上梨侯还真是坚持不懈,又给我送信来了,如今这情况,我宋国哪敢去趟这个浑水啊……”
原本宋王还在瘟疫和上梨郡的这个天平上摇摆不定,姜蓁等人表态加码之后,宋王就摁住了自己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可上梨侯却不断的来撩拨。
这样的家国大事,太医不敢胡乱怂恿,只干巴巴的说道:“等郑国瘟疫没了就好了。”
宋王叹气,“都希望这瘟疫赶紧消失。”
只要这瘟疫还在,大家做事都是束手束脚的。
姜国的情况稍好一点,就那些经常往国外跑的大商贾受了影响,小商贾的生意照旧,种地的百姓生活更没什么变化。
去年都邑农庄种植的海外粮种都大丰收,今年年初,都邑就给各县农庄送了种子和种植手册过来。
离都邑近点郡县要多占点便宜,还分到了一部分去年保存的红薯藤,可以试着扦插。
农庄先种,第二年各乡的百姓也都能种上,为了吸取经验,各乡都有三老去农庄学习,顺带帮忙。
“就这一筐红薯,能种那么多地?”三老发出自己的疑惑。
“红薯可以扦插种植,等它长出藤了,我们再用红薯藤来种。”农官翻着种植手册,说道:“现在得先修整田垄……”
这一批新种子,除了红薯还有玉米土豆花生辣椒……各类作物都有。
都是没种过的新种子,农官们种起来的时候,都不敢有一丝疏忽,带着农庄里干活的人,一边研究一边种。
等他们研究透了,还得教各乡的三老,明年他们好教乡里的百姓种植。
看着县里的农官如此紧张,惹得县令的神经也时刻紧绷着,忍不住询问道:“姚春大人不是说,还不确定这些作物的喜好吗?就算咱们县的农庄产量不好,也不算什么大问题吧。可能就是那个庄稼不适合咱们县。”
农官幽幽的说道:“有记录的啊!今年若是产量低,我就推脱说是土地和天气的原因,万一明年百姓种又丰收呢?”
说到这些记录,县令也没法反驳了,他们的年终考评,也是会参考前两年的记录的。
以前大家用竹简的时候,有记录大家也不想翻,竹简笨重,记录的资料又有限,查起东西来十分艰难。
换成竹纸之后,方便程度倍增,诸位官员的压力也倍增。
县里的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和考评,全都勤勤恳恳的研究起了海外良种,郑国此时却打得火热朝天。
上梨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向宋王求助,诱惑宋王一番。
宋王原本都顶住了‘兵家必争之地’的诱惑,不想去捅郑国这个毒窝。
可天气一热,到了夏天,郑国的瘟疫,就主动消失了。没了碍事的家伙,宋王哪里还禁得住上梨侯的诱惑,果断接手上梨郡。
【果然,春秋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到了夏天就没事了。】
【幸好这是个小病毒,要是来个厉害,郑国这一波得全军覆没。】
【郑王这搅屎棍仗着瘟疫,觉得宋国不敢乱来,现在好了,瘟疫没了。我倒是要看看,他跟不跟宋国打。】
【就郑国现在这实力,应该是打不过宋国的吧。】
事实上,郑国确实打不过,在郑国的军队和宋国军队碰撞了一次,郑王心里就有数了。
但实力不够,郑王也会想办法,直接派使者找上了姜蓁。
“借大炮?”姜蓁的表情古怪,直接拒绝道:“大炮从不外借。”
【我还以为这郑王有什么招数呢,原来是打不过来就摇阿蓁。】
【郑王还挺有想法,这大炮要真给他借去,收拾宋国还不跟玩儿似的,热武器的加入,纯纯碾压局。】
【可惜,这大炮不是郑国的,是姜国的,郑王做不了主。】
“既然王上不愿意借大炮,那就借兵!”使者又从怀里掏出另一份盖了大印的国书,“若您愿意借兵,我郑国愿割五座城池给姜国。”
【刚刚还是四座城池呢,现在又加码了,我怀疑他怀里还有几份国书。】
【再诈一诈,说不定能诈出十座城来。】
没有直播间观众的玩心,姜蓁直接拒绝,“割城的事不用再谈。姜国和郑国之间还隔了一个宋国,我要那一片飞地又如何管理?”
姜蓁拒绝得很真诚,没有诈对方加码的意思,但使者却问道:“十座城也不行吗?”
【我就说能诈出十座城来。】
【郑王现在这情况,除了拉外援,没有任何办法。】
看姜蓁不回答,使者劝说道:“十座城,王上您只需要陈兵边境,帮着牵制住宋国,上梨侯和国内的君侯,我们自己就会处理。”
在使者的描述下,姜蓁好像只需要把兵马带去前线,给宋国亮亮肌肉就行,不需要动手,就能白白拿下十座城。
但如今的情况微妙,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国之战,很可能就会演变成诸国大混战。
之前郑国只在国内大乱斗,是因为有瘟疫在哪儿杵着,要不然郑国的事,早晚会牵扯到其余各国,现在就已经牵扯到姜国和宋国了。
郑王实在是需要外援,哪怕姜蓁已经拒绝过,但郑国的使者也没有放弃,每日坚持求见姜蓁。
在姜蓁派人拦了郑国使者半个月后,她就接到了郑国传来的急信,郑王被国内的君侯弄死了。
【哟~大新闻啊,郑王居然被噶了。我就说他这么作的君王,早晚会完蛋。】
【现在郑国的那群君侯,还有宋王,肯定在争抢胜利的果实,别又打起来。】
“我现在掺和进去,就只要十座城,宋王他们应该不会阻拦吧?”姜蓁自言自语。
【郑王活着,那十座城不好拿,但郑王死了,郑国一盘散沙,说不定咱们不用出力,这十座城就能到手。】
【所有利益分割中,只有继承遗产是最快乐的。】
【可以把使者叫来,告诉他,我们同意了!不就是威胁宋国吗?这活我们干了!】
【叫什么使者,叫财神爷!】
姜蓁把情报收起来,对卫蝉问道:“今日郑国使者来了吗?”
“来了,正在外间等候。看他的样子,他应该还没有收到郑国来的情报。”卫蝉期待的问道:“王上可是要见他?”
“让他进来吧。”
第167章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郑国使者一直住在客馆里,还没接到郑王死亡的消息,每日还坚持不懈来求姜蓁借兵。
纠缠了这么久都没有的结果,使者原本早就已经心灰意冷,突然被姜蓁召见,他还有些不敢置信。
“王上召见我?”使者一边紧张的询问,一边整理自己的衣帽。
“是,王上召见,你跟我进来吧。”侍从客气的回道。
使者心情激动,三步做两步,急急的跨进大殿,就对姜蓁热情的问道:“王上是同意借兵或是借炮了吗?”
姜蓁一脸气愤,“前几日宋王辱我姜国医者,此事我必会给宋国一个教训,不日我就召集兵马,助郑王给宋国一个教训。”
使者一听这个理由,立刻就忍不住偷笑了起来,暗道:还有这种好事。宋王在这段时间如此行事,不就是在成全他郑国吗?
宋王这段时间的重心一直在郑国,一点都没有招惹姜国的想法。
至于辱姜国医者的事,虽然不是子虚乌有,但姜蓁也是夸大了的。
宋王不过就是在朝廷上吐槽了几句,说这次瘟疫是自己消失的,不是姜国医者治好的,姜国医者也不算很厉害……
因为姜蓁有需求,所以就借着宋王的话,直接给他扣了一顶帽子。
通过拉踩宋国,姜蓁和郑国使者非常和谐签订留割城出兵的协议。
自觉完成了任务,使者整个人神清气爽,离开王宫的时候,忍不住的看着天空夸道:“今天天气可真好,明日就可以收拾东西回郑国了。”
姜蓁确实没有什么毁约的打算,但在征兵之前,她却非常友好的和宋王打了一个招呼:请问你和郑国打得怎么样了?姜国准备出手了哟~郑王要给我十座城呢,就让我出兵威胁你,请问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