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他说,“这是陛下给我取的字。”
她道:“挺好的。”
“嗯。”他瞟了眼博古架上的印鉴,“我也这么觉得。”
书稿写完后, 与书铺商谈刻印就无须他们亲力亲为,交给管事就好。
谢玄英履行约定, 三月初五,带她去踏青骑马。
清明本就是踏青的节日,柳氏自然不会拘着,只是听闻要去庄子住几日,才觉奇怪。
谢玄英道:“去岁陛下赏了下来,还没看过,总要打理一二。”
又说,“程氏说,我们早些去,整理妥了,天气也暖和了,母亲和妹妹们正好过去散散心。”
柳氏不由含笑:“你们有心了。”
打理田庄是主妇的分内事,夫妻同去倒也能理解,她不再多说,点头允了。
这日,天朗气清,程丹若一大早起来,换上白绫对襟衫和水蓝裙,里面专门穿上鹅黄色的裤子,坐马车去郊外。
谢玄英和她介绍:“父母在,无私财,这个田庄是陛下赏的。”
“多大?”
“五十顷。”
程丹若在心里换算了一下,一顷为百亩,五十顷就是五千亩。按三十两的价格算,一万五千两。
好家伙。
她不解地问:“陛下手里有这么多田吗?”
谢玄英:“别问了。”
她:“……”
“我们能做的,就是税收低一些,孤寡之家免税三年。”他说,“丹娘,这是陛下的恩典。”
程丹若深深吸了口气。
谢玄英握住她的手:“不要逼自己,你我如今无能为力。”
她缓缓点头:“我知道,没关系,你说实话。”
“大部分田是没收贪官奸宦所得,但很多事不能细究。”他冷静道,“赐予我的田庄,许多佃农是良民。”
程丹若道:“庄头名声如何?”
“不好。”谢玄英说,“我欲借骑马之名,暗中调查一番,清理干净再说。”
程丹若也是个务实的人,土地兼并管不了,清理恶人却简单:“好。”
一路再无话。
午时,他们到达庄子,林妈妈昨儿就来了,里外都打扫过,厨房也备好了热灶,随时能够用饭。
程丹若先用了顿并不农家的农家饭,而后一边消食,一边见了庄头夫人。
这妇人面颊圆润,皮肤白皙,头发油亮,身上穿的绸缎,戴着金耳环,还有两个丫鬟伺候。
她不动声色,喝杯茶就结束了交谈。
下午,专心学骑马。
谢玄英扶她坐上冬夜雪的马鞍,自己也骑上去,手把手叫她控制缰绳。
他原以为程丹若会问起佃农的事,谁想她学得很认真,心无旁骛地看着眼前的草地。
“放松一点。”于是,他也暂且忘记那些事,专心教她御马,“你这样太累,一个时辰都坚持不了。”
程丹若道:“我紧张。”
像刚学开车的萌新,双手总是不自觉地握紧方向盘。
“手腕放松,再放松一点。”谢玄英耐心地调整她手部的动作,“拉右缰,轻轻一下。”
冬夜雪抖了抖耳朵,没有向右转。
程丹若:“它不动。”
“因为我平时不是这么做的。”他解释道,“我要在马上射箭,一般靠腿来让它转弯,你别怕,轻轻拍拍它脖子右边。”
她谨慎地伸出手,轻轻拍拍马儿的脖颈。
它果然转了。
“这是我的马,她知道我的习惯,我在这里,她就有些糊涂了。”谢玄英道,“一会儿我们换一匹普通马,你必须先学会控缰。”
程丹若:“一匹马多少钱?”
“到外面再给你买,留在京城,你也用不到,把它关在马厩,它会闷的。”谢玄英又带着她跑了一会儿,纠正她的坐姿,“你靠在我身上。”
她后仰一些,靠住他的胸膛。
谢玄英说:“脱马镫,缰绳给我。”
她脱出马镫,感觉失去了支点,只能紧紧贴住他。
谢玄英踩上马镫,挽住缰绳,说道:“你不会掉下去的,放松一点,仔细感觉和马的动作。”
也不见他怎么驱使,冬夜雪却一下子欢腾起来。
“她在跑,跑的时候,你和她是一起的,她往前你也往前,你要配合她,而不是和她的力量对抗。”谢玄英声调沉稳,“闭上眼睛试试。”
程丹若:“我觉得要掉下去了。”
他:“……”
想了想,换法子,让她下马,坐到后面去,抱住他的腰。
“我跑慢点。”
冬夜雪迈着蹄子,轻快地小跑起来。
这下,程丹若有点感觉了。
“怎么样?”
“还行。”
“好。”谢玄英瞥着腰间的手臂,若有所思:比起将整个人都交付给他,她更喜欢自己抓着什么东西,这样才感觉安全。
他没有戳破,只是将手覆在她的手背上,用力扣住:“再快一点?”
她微微放松一点:“好。”
然后,程丹若就见识到了一匹好马跑起来能有多快。
下马的时候,她的心率飙到了130以上。
同时,大腿肌肉拉伤,酸痛不止。
田庄也有四合院,和乡下大地主家差不多,黑瓦白墙青砖地,宽敞开阔,只是灯没有侯府多,天色一黑,屋里暗极了。
程丹若不太适应新环境,有什么风吹草动,便要细细倾听,看一眼窗外,入睡之前,更是确认好门窗都关紧,方才安心上床。
谢玄英什么都没说,只是搂她更紧些,另一只手按住她的腿:“疼吗?有没有带膏药?”
“不要紧。”她不当回事,常年不运动的人,肯定要受这苦,“明天就好了,不用擦药。”
谢玄英就给她揉着,顺便提起次日的安排:“明天上午,我去田里看看,你就别去了,好生歇着,也四处留意一下。屋子虽然修过,但只是粉墙补瓦,没修全,你仔细瞧瞧,有不好的就记下,回头让人弄过,等到下旬,母亲她们能来住。”
“我知道。”她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母亲是不是喜欢玉兰?移棵树来,再搭一个茅草亭子,养两缸鱼。”
“是,母亲在家时,院子里就有玉兰花。”谢玄英道,“她一定高兴的。”
程丹若回想从前见过的诗意田园,继续道:“外头再扎一圈篱笆,搭个长廊,攀点紫藤萝,妹妹们会喜欢的。”
他道:“这就不像山野之地了。”
“本就是梦里田园,诗中乡村。”她说,“都是假的。”
谢玄英捏捏她:“是你心里的桃源?”
“不是。”
“那你心里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他好奇。
她说:“人……人人有饭吃,有衣穿,国家无饿死之人,不受战事之苦。只要勤劳肯干,便能丰衣足食。”
谢玄英道:“心向往之。”
“未必。”
“为何?”
“人人有饭吃,饭从田里来。”她慢吞吞道,“百姓都能吃上饭了,豪强显贵手里,还能有多少田?你愿意将手里的田都分给百姓吗?”
原来还没忘。
谢玄英有一下没一下抚着她,思索许久,方才道:“只我一人,于事无补,我有私心,恐不能行。但若人人如此,天下大同,我愿意。”
程丹若怔住,倏而怅然。
“是吗?”
“野有饥民,路有冻骨,就算高床软枕,膏粱美酒,有时确也会难过。”他认真道,“要是百姓都能丰衣足食,我又何妨与人一样,粗茶淡饭过余生?”
程丹若没有说话。
他又道:“尧舜之治,已经过去千年,大同之世,又真的存在吗?”
“当然。”她说,“很久以后,会来的,只是……”
一缕叹息溢出唇边。
“只是不在你我。”
--
另一边的耳房。
玛瑙和梅韵隔着帘子,侧耳细听,确认主人都睡了,方才敢在被窝里咬耳朵。
“梅韵姐姐,我守后半夜吧。”玛瑙和梅韵商量。
梅韵说:“好。”
一阵静默。
玛瑙压低嗓音,悄悄问:“梅韵姐姐,你真不打算和夫人说吗?”
梅韵问:“说什么?”
“梅蕊姐姐都回家备嫁了。”玛瑙说,“你十九了,夫人肯定会问你的。”
梅韵咬住嘴唇:“夫人若问我,我就应下。爷让我嫁谁,我就嫁谁。”
“你想嫁吗?”玛瑙认真道,“前头林桂托人送东西进来,你见也不见。”
梅韵道:“见不见有什么关系,该嫁我还是会嫁的。”
玛瑙不由劝:“那你也要选一个喜欢的。”
“爷让我嫁给谁,我就嫁给谁。”梅韵给她盖好被子,“睡吧,别吵着主子。”
玛瑙只好睡了。
后半夜,梅韵把她叫醒,两人换班。
玛瑙怕躺着睡着,靠墙坐着,耳朵留意动静,神思却时散时聚。
都是奴婢,彼此的心思都不难猜。
梅蕊是家生子,和表哥感情好,且早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前途,只忠心办差,混到大丫鬟风光出嫁,将来也能做个管事媳妇。
竹枝和竹香两个,原是奔着大丫头的位置,可玛瑙被夫人指派过来,今后怕是只有一人能提拔,最近有些明争暗斗。
竹篱不用说,太太点名的通房,就算爷暂时不收她,等到夫人有了身孕,怎么都得指派个,运道在后头。因此最近半年都很安分,生怕碍了夫人的眼,给她随手指了。
而梅韵……梅韵不是家生子,是外头买来的,无亲无故,在太太那里办差勤恳用心,方才派到爷身边。
她的忠心毋庸置疑。
可就是太忠心了。
哪怕她没有攀高枝的念头,一个心里眼里都是爷的丫头,夫人会怎么想呢?做奴婢的,不能有大私心,但不能没有小私心,否则,主子就该不安心了。
玛瑙暗暗叹口气,替梅韵发愁,也替她可怜。
一个外来的,没有老子和娘,孤苦伶仃的在府里,不靠主子,又能靠谁呢。
也是因为这样,她才不想嫁吧。
留在霜露院,至少爷不会无缘无故打死了去,夫人也是心善的,总比到外头,随随便便给人作践了好。
若有机会,还是要和夫人说一声。
玛瑙想着想着,天色渐渐亮了。


第184章 田园梦
在庄子最好的一点, 就是不用早起请安。
程丹若睡到八点钟才起来,穿衣前, 又给自己冷敷了一次, 涂了药油。
大腿的肌肉,除了不可描述,一般都没有锻炼的机会, 昨天运动量过大, 拉伤一点不稀奇。
吃早饭的时候,她满鼻子薄荷的凉气, 都闻不到芹菜的味儿了。
用过饭, 她和玛瑙、林妈妈一道, 把院子前前后后看了遍, 决定移栽玉兰, 再于院中搭个小巧的茅草亭。
紫藤萝架也搭上,再于外墙处绕一圈篱笆,养些鸡鸭鹅, 但圈在鸡圈中, 以篱笆隔开,免得脏了地。后院则辟块田, 种上桑树,再专门做一间蚕房,摆一架纺织机, 就很有感觉了。
适合贵族的太太小姐,体验一下虚假的农村生活。
假如是王咏絮,大概还能作首纺织忙的诗。
程丹若在纸上写写画画, 设计平面图,忽然听得前头一阵痛哭哀嚎。
“去看看。”她随口吩咐玛瑙。
玛瑙急匆匆出去, 脸色煞白地进来:“爷在打人呢。”
“死了吗?”
“没、没有。”
程丹若平静地低下头,继续画图。
中午,谢玄英向她复述了结果。
原来的庄头强夺名田,逼良民为佃农,已经被他重打二十棍,其子奸污妇女,常年玷污人妻,事发后打死人家丈夫,也被他杀了。
其余家眷,全部发卖到东北,今天下午就让他们滚蛋。
“庄头活不了了。”谢玄英口气平淡,“下了重手,三天必死,以泄民愤。”
庄头的后台是宫里的大太监,但别人怕,他可无所谓,该杀就杀,简单直接。
之前,两人讨论过夏家的事情,程丹若心中有数,并无意见。且谢玄英今天就卖人,未尝不是在保全家眷的性命。
“皇庄一田两税,实在负担过重。”他沉吟道,“你说怎么才好?”
她问:“怎么两税?”
“佃农世代为仆,既要交田税,还要交佃租,税是交给朝廷的,一年三分,佃租是交给我们的。”谢玄英和她分析,“我们能免租数年,但不能不收。”
程丹若道:“先给孤寡之家免税三年,其余人家低租?”
“可以是可以,但总要经营起来才好。”他说,“这么多田,不能荒废了。”
说着,拿起她画的图纸,“打算改建成这样?”
她点点头,试探道:“你说,找人种些向日葵和番薯,好不好?”
“番薯我知道,向日葵是什么?”
程丹若道:“会朝着太阳转动的花,非常大,像菊花。”
“你说的是不是迎日花?”谢玄英回忆,“我在浙江见到过,说是广东得来的海外之物。”
“应该是,我们试种一些海外作物,番薯、迎日花、玉麦、落花生,然后再种些甜菜、桑、棉,不需要多,围绕着院子种几亩就可以了。”
番薯是新物种,向日葵还是观赏植物,但玉米和花生已经传入,在沿海小范围种植,还未传播开来。
靖海侯府作为实权勋贵,偶尔会有一两道菜肴,程丹若早就瞄准它们了。她思索着计划:“再盖一些结实干净的茅屋,能养鱼的话,最好有一个鱼塘。”
谢玄英诧异:“劳师动众,不像你。”
她道:“学大宗伯家的梅园,租出去赚钱。”
比起精修的会所园子,肯定是农家乐成本更低,而且,“就算无人来,不管是番薯还是花生、甜菜,都能卖钱。”
说起农作物,她精神振奋:“番薯和玉麦是粮食,迎日花和落花生都能榨油,甜菜可以熬糖,桑棉纺织,都是有用之物。最关键的是,不似种田辛劳,家中妇女亦可照料。假如有客人愿意感受田园生活,妇孺亦有活计,哪怕次数不多,于他们也是个进项。”
谢玄英和她说实话:“我没有管过田庄,不知是否可行。”
程丹若也没有这种经验,听他这么说,反倒迟疑了:“那还试吗?”
“当然,你又不是花几万两银子建个园子。”他奇怪道,“即便不成,我们自家人时常来小住也不错。”
程丹若:“……也是。”
贵族总要有社交游乐的地方。
农家乐比会所省钱X2
“茅屋建得远些。我们自家的院子附近,给老师留一处书房。”他道。
她提笔画图。
“别画了,下午我们骑马看看,到时候再决定。”
下午又是骑马课。
今天,程丹若换乘一匹老马,慢吞吞的,但胜在步伐稳健。
她感觉到老马的孱弱,肢体奔跑不如冬夜雪有力,也感觉到它的人性,很熟悉人的指挥方式,控缰变得很容易。
谢玄英紧紧跟着她,说:“老马镇定,不然冬夜雪在旁边,会让小马害怕的。”
程丹若“嗯”了声,放松腿部肌肉。
拉伤以后,想用力也不行了,反而更放松些。
两人确定了农家乐的范围,三三两两建一些结实的茅草屋,圈块菜地,扎上漂亮的青篱笆,再于田边种些菊花。
届时,炊烟袅袅,白鹅戏水,飞鸟入林,牧童骑在牛的背上吹短笛,伴随着悠然的晚风,农夫扛着锄头归家,野菊花星星点点,明黄可爱,仿佛陶渊明的诗成了真。
这是文人心里的田园梦。
谢玄英都被迷惑了,和她说:“等你我白发苍苍之际,就在这里隐居吧。”
程丹若欲言又止,有些不忍心戳破他的幻梦。
但还是道:“真的乡野村夫,柴要自己砍,水要自己提,地是黄土地,都是鸡鸭的粪便,下暴雨会漫进来,头顶会漏雨,没有办法洗澡,只能吃粗粮,床上全是虱子。”
她诚实地说:“我还是更喜欢你现在的家。”
一入侯门深似海,但侯府可以经常洗澡,可以吃到肉蛋奶,可以有反季节蔬菜和水果,也有条件支撑医学实验。
谢玄英静静地看着她。
她:“?”
“是我们家。”他一夹马腹,冬夜雪“哒哒哒”跑远了。
程丹若下意识跟上去,但不敢,仍然小心翼翼地驱使老马掉头,准备靠自己骑回去。
前面是田埂,窄窄的一条,只容一人走过。
两边是青油油的小麦苗。
她勒马,一时不知道要不要往下走。
前面,谢玄英没听见马蹄声,扭头看去,才发现她没跟上来,踟蹰片刻,返身回去:“生气了?”
程丹若摇头,犹豫地看着前面:“会踩到吗?”
夕霞瑰丽,晚风徐徐。
声音回荡在空旷的田野,有种奇异的纤薄,出卖了主人的忐忑。
她忽而尴尬,别过脸,看向远方。
谢玄英迟疑一刹,忍住了伸手的冲动:她想要的,肯定不是坐到他的马背上。
“别害怕,你能做到的。”他说,“慢慢走。”
她问:“踩到怎么办?”
“赔钱。”他说,“走吧,试试看。”
她略微定神,将注意力放到前方,小心翼翼地拉住缰绳。
老马对骑手的忐忑一无所知,晃着尾巴,慢悠悠地走在田埂上。
一步又一步,虽然田埂狭窄,好像随时可能冲进麦田,但程丹若发现,其实老马并不会主动践踏,只要她不乱下指令,注意转弯的时候提醒,它就会稳稳当当地走在田埂上。
因为太过专注,竟然没有发觉,谢玄英其实带她绕了两圈,转了几个没必要的弯道。
但这无疑是值得的。
走过这一片田亩,她已经能初步掌控方向了。
谢玄英说:“明天你要试试让马跑起来。”
程丹若:“……嗯。”
第三天的行程安排,与前一日仿佛。
上午,谢玄英抄了原本庄头的家,又审问了个别豪奴,将其发卖,同时提拔新的庄头,安抚了忐忑不安的佃农。
下午,程丹若命林妈妈准备好米面和腊肉,骑马看望了几家孤寡,告知她们三年免租的消息。
换来一顿又一顿磕头。
全家老小,大的白发苍苍,小的含着手指,伏身叩拜,涕泪横流。
但就好像过去的每一次,程丹若不觉感动,只觉疲惫,劳累从心底漫上来,好像没完没了的潮水。
她竭力调整心绪,对自己说:你不能这么悲观,哪怕只是杯水车薪,也总比没有好,或许,他们熬过了最难的几年,将来就会越来越好呢?
然而,与悲观搏斗更累人,干脆去骑马。
在老马和冬夜雪之间犹豫片刻,还是选了年轻的冬夜雪。
它果然通人性,陪她跑了一会儿,一点岔子都没出。
程丹若出了身汗,运动产生的内啡肽让她有了轻盈的愉悦感,白天糟糕的情绪终于暂时避退。
次日,打道回府。
有了好消息,书稿卖出去了。
此时的印刷行业已经十分发达,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小说都有,还有带插图的。程丹若的书稿交出去,马上有书铺愿意购买,只是价格低,才五两银子,且要求买断。
卖稿子的是程丹若的陪房,他争取了一番,见对方不肯松口,便答应了。
“小人想着,书可以抄,卖出去最要紧,再拖就赶不上赦孤日了。”陪房喏喏解释,生怕她怪罪。
程丹若也不生气:“你说得有道理,就这样吧。”
药方要保密,书谁都能抄,盗版书古代一样有,只要原书卖得好,盗版立马就会跟上,自发传播开去,独家买断也没什么。
雕版要钱,不买断,商家也许没得赚。
紧赶慢赶的,清明节后几天,她将大蒜糖浆和几本新印好的《驱病经》,派人送到了育婴堂和普济堂。
他们会收敛骸骨,为亡者超度。
同日,程丹若独自出门,去惠元寺替父母上香。
回程路上,看见一支队伍敲敲打打,请城隍像巡街。
问了护卫才知道,这是在超度枉死的厉鬼,还有慈善人家准备祭品,在城南的神位旁祭祀,给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一口饭吃。
非常人性化。
也非常有人情味。
晚间,茹素。
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再加一碗小葱素面。
布衣素食,乃是孝道,尤其皇帝以她“忠贞孝顺”加封家人,更要在这件事上多留心,绝对不能予人话柄。
*
三月中,垂丝海棠都开了。
内阁经过商议,对鞑靼的互市请求,给予正式的回复。
大意是:我们天朝上国,没必要和你们这些未开化的胡族交易,但看在鞑靼王恭顺诚恳的份上,可以给你们一个上贡的机会——五百匹战马,十匹种马。这样可以再谈谈。
鞑靼的使臣讨价还价,表示我们一口气拿不出来这么多马,能不能看在我们部族弱小可怜的份上,少给一点呢?我们是诚心的!
来回推拉几次,最后朝廷说,五百匹战马不能少,但可以只要五匹种马,以及你们鞑靼王最喜爱的一匹马,献给皇帝陛下。
鞑靼答应了这个条件。
谢玄英一听,火速进宫。
皇帝大有深意地瞧他:“怎么今日想着来找朕了?”
“臣妻近日研究出了一个药方,于痢疾、肺病皆有助益,特献给陛下,交予太医院辨用。”
谢玄英说着,把程丹若抄录的方子交给石太监。
皇帝看也不看,眼皮一掀:“还有呢?”
“臣的马已经三岁了。”谢玄英不好意思地说,“臣想为她寻个好夫婿。”
皇帝乐了:“我说呢,这马还没到,朕就已经被问过好几次了。”
种马不是母马,多次配种也无妨,他十分慷慨地应了:“成,到时候你把马牵过来试试。”
“多谢姑父。”
有了这事作为开场,后面的话题就很好聊了。
皇帝问谢玄英:“你认为,互市一事,是该交给市舶司、布政司还是边将呢?”


第185章 争一争
市舶司被太监把持, 主管各藩地的朝贡贸易,布政司管一地行政, 边将就更不用说了, 指的一般是边境的总兵或者总督。
谢玄英非常简单地给出答案:“臣以为,还是该由布政司统管。”
“为何?”
“互市并非朝贡,非一日之功, 非一家之贡, 无须市舶司检验通关公文,核查货物。”
市舶司的工作, 就是在外国使臣来的时候, 请他们吃饭, 检查贡品, 坏的拒绝接受。毕竟, 朝廷对于上贡的国家要还礼,万一送点破烂过来,自家碍于□□的尊严只能回更贵的, 很亏。
但互市是百姓之间的贸易, 由市舶司插手不适合。
且太监多贪,大家心里也有数。
“边将以御外敌, 不适合与外族有太多往来。”谢玄英委婉道,“练兵是正事,倘若军中行贸易之举, 恐坏军纪。”
军队做生意吗?做的。
但不能明面上支持,不然士兵都经商去了,谁肯打仗?万一与外族勾连, 哭都没地方哭。
原来朝贡可以靠边将护送检验,互市绝对不行。
“布政司主领此事, 一来本就与民生相关,二来也能体现朝廷的诚意。”谢玄英说,“鞑靼王伏低做小,恭顺有加,却不是一个疏漏之人,倘若开而怠慢,反倒给了他话柄。”
皇帝点点头,对他的回答感到满意。
然而,又道:“让边将主持互市,是崔卿的主意。边境既然安宁,军费便该缩减些,但兵将不能不练,你可有什么想法?”
谢玄英暗道一声“果然”。
他想想,诚实地说:“其余的事,臣说不准,可兵不能一日不练,荒废三日,手就要生了,最好守屯结合,轮流戍边。”
军屯最初存在,就是为了让边境将士自给自足,种田与练兵轮着来。但现实却很残酷,如今的军屯是什么样子……不说也罢。
所以,谢玄英十分实际地补充:“最好能以互市之利,养九边铁骑强兵,但臣不知道边境军费花用,亦不知互市能获利多少,只不过是想想罢了。”
“互市能有几多利润?”皇帝对互市却并不在意,这只是一个和鞑靼缓和关系的理由罢了,“还是要重整军屯,若能重现太祖时的繁荣,明年,国库说不定就有钱修筑堤坝了。”
工部每年都提黄河之患,给出的办法也一个接一个,却没钱施行。当然,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太劳民伤财,且真的动工,修多少在河上难说。
还有,运河有些河道淤积,也需要钱重新疏通,军费开支能省一点都是好的。
“陛下圣明。”谢玄英道,“北境一旦安宁,将士便能安心屯田,多余的粮食就近交易,省去路途耗费,而士兵俸禄与田产相关,必更用心。”
皇帝道:“是这个理。”
他又说:“臣听闻龙县令在四川推广红薯,此物耐寒耐旱,可通肠胃,极适合于边境种植。”
皇帝心中一动:“有这事?”
“是臣妻说的。”谢玄英道,“她好做新药,时常收集新物。”
有最开始的献药之举,这话就非常有说服力了。
皇帝道:“若真如此,倒是好事。”
众所周知,蒙古依赖肉食,肠胃不通,须时常喝茶通便,极度依赖茶叶,要是红薯能果腹又能通肠,他们一定喜欢。
皇帝记下此事,瞧瞧他,没有说话,反而道:“叫首辅来一趟。”
谢玄英识趣地告退。
皇帝并没有留人。
宫道上,春风吹得人熏然欲醉。
谢玄英思索了一路,离宫后,在路边买了一篮牡丹。
翰林院无事,他就翘了半日班,直接回府。
“叫夫人来一趟。”他吩咐小厮。
下午是程丹若最空的时候,来得很快。
她很好奇,谢玄英有什么事要在外书房见她,但一进院子,视线不可避免地被窗后的人所吸引。
院中的西府海棠盛开,灼灼明艳。
数扇长窗开着,他穿着深蓝色直身,立在书案后,若有所思。家中不戴官帽,只有网巾束住乌黑的头发。
然而,越是简单的打扮,越是容易让人惊艳。
程丹若看着他的面孔,脑子里只有四个字:丰神卓荦。
再一想别的地方,表情更是微妙。
“丹娘?”谢玄英发现了她,招手道,“来。”
她收敛思绪进去,被塞过一只花篮。
“呃。”
男朋友送花?
划掉,老公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