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镇定地回答:“绣花太闷。”
“又不绣满,如何会闷?”旁人反问。
他摘下自己的口罩,给他们看上部暗嵌的铁丝:“如此密闭,沙尘不入内。”
绣花的清清嗓子,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虽然好看,可绣花以后料子变厚,多少会产生细小的空隙让沙尘进入,一有不慎就会吸入细沙,喉咙沙痒。
一个同样戴素面巾的编撰说:“谢郎夫人用心了。”
谢玄英弯起唇角。
二月中,沙尘暴停歇,他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
八点钟了。
程丹若看着怀表的刻度,再与外头的更声对比,确认时间无误。马上二更了,谢玄英还没有回来。
真稀奇。
一般和同僚出去吃饭,七点也就散了,这个点还没回来,有什么事绊住了吗?
她擦着头发,纳闷地继续等。
八点半左右,二门开了。
她听见梅韵的声音:“爷可回来了。”
“夫人呢?”
“在屋里。”
谢玄英已经走了进来,见她正在烘头发,笑笑:“你都好了?”
她点头。
“天还冷,你坐着别动。”出了正月,地炕就已经不烧了,但春寒料峭,晚上总有些凉,她坐在暖阁上还要搭一件薄被盖腿。
程丹若本来想出去,留地方让他洗漱,这下就不动了。
他洗了脸,拿掉网巾,解开头发,以梳篦细细筛两遍,紧密的梳齿能够除掉大部分灰尘,保证头发干爽。
再用湿毛巾轻柔地擦拭两遍,玉梳按摩头皮,疏通血气。
搞完头部,才说:“提壶热水来。”
一壶热水当然是不够洗澡的,擦两遍身却足矣。他挥退丫鬟,合拢槅扇,开始脱衣服。
程丹若吓一跳:“你不冷?”
“不冷。”他脱掉衣物,打湿手巾,开始擦身。
程丹若:“呃……”
她扭过头,竭力不去看,但又没忍住,瞄了两眼。霎时间,时光倒流,以前是怎么被惊艳的,今天原模原样重现了。
嘉祥,好腰。
蒙阴,好胸。
今天,都好。
谢玄英:“你看什么?”
她:“我没看。”
“……能不能帮我擦一下?”他示意后背够不太到。
“行吧。”她口气平静地走过来,接过毛巾,替他擦拭。
热烫毛巾敷过僵硬的筋肉,舒展毛孔,肌肉放松,肩膀肉眼可见地松弛了。
但手感好归好,程丹若怕他感冒,反而认真起来,迅速擦了一遍。和自己的健康密切挂钩的,更是毫不放松,务必清洁干净。
谢玄英:“……”
“好了,快把衣服穿上,别着凉。”她满意了。
嫁给家境殷实的男人就这个好,有条件讲卫生,也保持得不错。
谢玄英披好衣袍,坐了会儿才让丫鬟进来。
梅韵已经把泡脚汤准备好了,还准备了宵夜。谢玄英吃的炙烤馄饨,里面包的是菠菜和虾米,程丹若晚饭吃得多,只吃两块枣糕,喝半碗牛乳。
吃过刷牙漱口,已经九点一刻。
该睡觉了。
但谢玄英拉住她,两人一道在暖阁上坐了。他把薄被盖在她腿上,这才说:“和你说点正经的。”
程丹若立马精神:“你说。”
“大同巡抚上奏,鞑靼王遣使臣入夏,要求再开互市。”他屈起腿,将她完全搂在怀中,借着微弱的烛光,凝视她的脸庞,“此前,陛下已经连续多次拒绝鞑靼的互市之请,这次,许有不同。”
程丹若对蒙古不了解,不得不从头问:“鞑靼和瓦剌是什么关系?”
“都是北元残部,瓦剌在西,鞑靼在东,两部一直有争端。”谢玄英想想,替她捋了一遍,“二十多年前,瓦剌部向夏称臣,其头领被封为恭顺王,压制鞑靼十余年,但在十年前,也就是你小时候,忽然撕毁盟约,进犯边境。
“当时,镇守大同的将领就是夏百岁——大同这个地方,是九边之一,历来由勋臣镇守——夏百岁是陛下为齐王时的护卫,陛下登基后,有意提拔他,故将其派至大同镇守,若立功勋,必封侯。”
程丹若点头:“然后呢?”
“如你所见,恭顺王犯边,夏百岁不战而逃,指挥失当,以至瓦剌长驱直入,死伤无数,被称为‘寒露之变’。
“消息传到京城,陛下震怒,立刻命人抓捕了夏百岁,夏家成丁处死,女眷发入教坊司。同时,命宣大总督调兵,以御外敌。可当时战况复杂,瓦剌已经在边境撕开口子,四下劫掠,难以逐一剿灭,过了一个冬季,才逐渐被驱退。
“唯一值得称道的,大概就是当时的太原参将射了恭顺王一箭,他身受箭伤,次年夏天过世了。恭顺王死后,其子互斗,鞑靼趁虚而入,五年时间,就将瓦剌赶到了土鲁番(吐鲁番)以北之地。”
程丹若恍然。
“如今与夏接壤的外族,北有吐鲁番、鞑靼土默特部、建州女真。”
程丹若有数了:新疆、蒙古、后来的清。
她开始发问:“为什么不开互市?蒙古劫掠,最大的原因还是他们游牧,不能产粮,无法纺织,必须要在内地抢劫才能繁衍生存。如果能够互通往来,蒙古人有粮有衣,就不会再劫掠了。”
“你说得有道理,但朝廷不是这么想的。”谢玄英思索道,“我猜,是朝中怕鞑靼效仿瓦剌,先称臣纳贡,等强大了便撕毁盟约,兵临城下,故而不准互市,以求灭其国。”
程丹若:“不可能。”
他好奇:“为何这般肯定?”
“始皇帝一统六国时,匈奴就存在了,到今天,北族灭亡了吗?”她说,“汉地分分合合,一朝起来一朝落,游牧部族也是如此,匈奴没了,有鲜卑,鲜卑没了有女真,女真没了是蒙古,等到蒙古再没了,又有新人再上台。”
程丹若道:“汉地重农耕,北地多游牧,只要他们没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就只能抢劫。先抢人抢粮,最后夺国。”
“小声点。”谢玄英搂紧她,低声耳语,“这可不能乱说。”
她压低声音:“我说的是北元。”
“其实,这两年鞑靼时常骚扰边境。”他言归正传,“每次请求互市不成,必扰九边,抢夺一番后离去。但如今的鞑靼王很聪明,从未真正触怒陛下,恐怕所求者,还在互市。”
程丹若问:“封锁交易多少年了?”
谢玄英道:“自寒露之变迄今,九年了。陛下要求一粒粮食都不准入北,即便民间走私不少,日子也不好过,鞑靼当年决定打瓦剌,恐怕也有这缘故。”
“是个好机会。”她忖度,“我们能做什么呢?”
“两种可能。”他分析,“朝廷顾忌甚多,依旧不开,鞑靼王忍无可忍,决意出兵骚扰,我便试着向陛下请战,看是否能行。但最好还是朝廷首肯,我尽力求得外放,去一地为官。”
程丹若微蹙眉梢。
“你怎么想?”他问。
她道:“我不赞同你去打仗,也觉得你不一定成功。”
“是,成功的可能不大。”谢玄英点点头,承认道,“鞑靼不是叛军,除非陛下无人可用,否则不会贸然用我。”
但顿了一顿,却道,“就算如此,我也该请战。”
程丹若明白他的意思,圣眷不是没有代价的,遂道:“真要去,我也去。”
当然,她有自知之明,没想添乱,“不去前线,在后方,假使你受伤,我还能救你。”
“那我也舍不得。”他贴住她的脸颊,耳鬓厮磨,“我现在想起在山东,听到你被无生教掳走,还心有余悸。”
她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前车之鉴。”谢玄英在她耳畔吐字,热腾腾的沉香气息扑在脸颊,是香茶饼的余韵,“除非你真能变幻术,像书里一样,也变成三寸的小人。那我一定去哪里都带着你。”
程丹若疑惑:“什么书?”西游记?
他便把故事说了。
“……”她推开他起身,“很晚了,早些睡。”梦里什么都有。
但他不放开,脱离失败。
“松一松。”她改扯衣襟,想拉出被他压住的袖子。
“别动了,乱动容易着凉。”谢玄英把薄被拉高,盖住她的肩头,“坐好,我还没说完。”
他道:“我看陛下不是没有动心,说不定真的会开互市。”
“这不是很好?”
“太多人盯着,不一定能到手。”
程丹若道:“这个不成,换别的地方也行。”
她不挑地方,外放能做实事就行。
谢玄英却轻轻摇头:“我已经等得够久了。”去年自山东回来,到今日已有大半年,修书修书,他可不是为了修书,才在翰林院当差的。
“机会还是有的。”他瞧她一眼,“多亏了你。”
程丹若稀奇:“这话怎么说?”
“暂时不能告诉你,万一不成……”他不想在妻子跟前丢脸,含糊道,“总之,我已有主意。”
“好吧。”她也不强求,看看怀表,已经很晚了,“这回说完了吗?”
谢玄英:“没有。”
她瞧过去,再看看被他压着的袖子,强迫症犯了,继续扯。
“嘶”,寝衣发出清脆的裂帛声。
程丹若:“……”
谢玄英忍住笑,腰上的手臂微微使力,让她贴着自己坐好,然后解开系带,把她罩进自己的袍子里:“这样就不冷了。”
说着,吻落了下来。
烛火摇曳。
一段时间之后,“松开,腿酸了。”她道。
谢玄英松开她。
程丹若飞快下地,没想到同一个姿势保持太久,血液流通不畅,腿麻了,差点摔倒。
“小心。”谢玄英眼疾手快,赶紧将她搂住,“我抱你。”
他一手抄起她,一手拿过烛台,把人送进被窝。
程丹若好似发现了什么:“你……”
他:“?”
她不可置信:“你一只手就能抱起我?还是左手??”
谢玄英放下烛台,奇怪地问:“不然呢,抱你还要两只手?”
程丹若:“……”
第182章 内阁议
二月末, 《典录》修撰完毕。
谢玄英随翰林院的侍读学士、编修等人,一道于光明殿见驾, 回禀修书始末。这种场合, 他通常不开口,将露脸的机会留给同僚。
皇帝也愿意考校他人,见编修对答如流, 用词文雅, 颇为喜爱。
仔细一问,却是和谢玄英同年的状元, 顿时失笑, 赏恩典:“到文华殿做个中书舍人吧。”
状元大喜:“谢陛下。”
文华殿的中书舍人, 不比内阁的能起草政令, 却也是为天子撰写书文之人, 时常露脸,若做得好,什么时候高升都有可能。
皇帝摆摆手, 道:“退下吧, 三郎留下。”
谢玄英:“是。”
待人走后,皇帝召他上前, 打量片刻,笑了:“成亲有半年了吧?”
“嗯。”他微微笑笑。
皇帝点点头,心里对他半年来的动作一清二楚。原本送他去修书, 只是想镀一层金,没想到他做事勤恳,又博闻广记, 帮了不少忙。
方才,侍读学士也为他请功, 说原本有几本唐代的孤本,书被腐坏,字迹模糊不能辨认,他却说以前在海宁见过,请老师写信,弄来了晏家珍藏的孤本,亲自抄录了送去,方才补全。
一篇孤本自然不算什么,可能沉下心做事,无疑是皇帝十分乐见的。
“朕记得,你会一点蒙文吧?”
谢玄英道:“不敢欺瞒陛下,只会看,还不会说。”
“够了,一会儿议事,你也听听。”
不多时,内阁的诸位大臣到了。
皇帝很直接:“鞑靼要求互市一事,说说你们的看法。”
谢玄英侍立在侧,敏锐地看到阁老们交换了一个眼神。
曹次辅开口:“臣以为,此例不能开。鞑靼陈军,意在威慑,若朝廷畏其势而开禁,将来焉知不会得寸进尺?茶、盐、粮一旦流入鞑靼,不知养活多少人,此前种种,前功尽弃。”
皇帝“唔”了声,没有表态。
崔阁老便说:“臣有不同的看法,毛巡抚的奏疏说得很有道理,北地饱受鞑靼骚扰之苦,互市乃利民之举,既能流通两地物什,又能换边境安宁。”
曹阁老淡淡道:“毛韬之为山西巡抚,本该巡按一方,可他明知朝廷禁令,不许与鞑靼互通,却对民间的私市视而不见。难怪江御史参他尸位素餐!”
“此言差矣。民间走私者不是一个两个,数不胜数,朝廷的禁令固然是好,可也要顾念山西百姓不易啊。”
两人争执不下,但谢玄英并没有只听他们片面之词。
据他所知,毛巡抚是崔阁老的人,没少走动,他自然要保。而曹阁老在寒露之变时,就已经是兵部右侍郎,忌惮鞑靼效仿瓦剌也属正常。
皇帝约莫也有数,反而点了许尚书的名:“许卿,你说呢?”
许尚书很谨慎,沉吟片刻,才道:“国库不丰,互市若能增些税收,倒也未必不可。”
谢玄英心想,这也不奇怪。
国库就没有充实过,北边打仗,南面倭寇,西边叛乱,各地还时不时水灾、旱灾、蝗灾,税难收全,还要时不时免去一地的税收。
要是能和鞑靼做生意,省掉一部分军费,恐怕很多朝臣乐见其成。
等等,大同的总兵是曹阁老保举的,是不是他担心军费削减,特地和曹阁老通了气?
发到北边的军费虽然充足,可一层层刮下来,最后到士兵手里的,恐怕没剩多少。
要是削减几成,难保士兵哗变。
打仗要钱,养兵也要钱啊。
皇帝看向杨首辅:“杨卿,你说呢?”
杨首辅清清嗓,道:“这任鞑靼王是雄主。”
他和皇帝分析,“我朝烧荒,他便招揽流民,低赋轻役,每入关,必劫掠汉民,充实部族,与只为财货之徒截然不同。可见眼光卓绝,不在一时之利。”
皇帝颔首。
“他三番两次要求互市,可见是真的难以为继。”杨首辅看向曹次辅,道,“仲纪所言不无道理,天朝上国,与边虏互市,冠履倒置,抑我国威。然则,事不过三,鞑靼王再遭拒绝,若恼羞成怒,率兵南下,又是徒添战乱。”
崔阁老恳切道:“陛下,山西、宣大、蓟州等地,百姓家散人亡,沃田不耕,流亡于各地,就是怕再遭兵祸。与鞑靼私通往来,也非通敌,而是存活啊!”
皇帝沉吟不语。
杨首辅道:“依老臣之见,此事不是不能谈,却要看鞑靼诚意如何了。”
皇帝问谢玄英:“三郎,鞑靼王的请贡表如何?”
谢玄英打开鞑靼王写的表文,蒙汉都有,相较而言,汉字用词简单,蒙文更为流利:“用词颇为恭顺。”
“你译一遍。”
表文早有四夷馆的少卿翻译过一遍,水平当然比谢玄英高。但他们翻译,必有润色,皇帝想听一听最简单的原文。
“臣谨叩头拜见大夏仁君圣人陛下……臣在北番,不知礼数,多有冒犯,实感惭愧……愿永为藩臣,绝不背叛……有违者,诸部共杀之……”
他简单口译了一遍,评价道:“此表用词恭顺,甚是诚恳。”
杨首辅道:“陛下既欲清扫海域,北地还是以安抚为好。边境安宁了,百姓才愿意垦田,近来国内多灾情,哪怕边境粮食微薄,也能为朝廷减轻一些压力。”
许尚书附和道:“积得钱粮,修以兵械,将来若有战事,我们也是以逸待劳。”
曹阁老见皇帝无反对之意,便也退让,建议道:“即便要开互市,也不能一求既应,不如借此机会,要求鞑靼进贡战马。倘若他们不肯,其心不诚,也怪不得我们。”
谢玄英默默点头。
互市要开,却不能容许鞑靼因此坐大,借此机会削弱他们,增强己方兵力,才是两全之策。
几位阁老都这么说了,皇帝也就原则上同意:“拟票吧。”
--
谢玄英在宫里时,程丹若正在外书房看书。
不是什么经义,却是昨天听的书。他只讲了半本就被岔开,她好奇后续,干脆自己找来看。
这种书当然不在书架上摆着,藏在一个箱笼里,她找到数目,翻看一看,就惊住了。
书里的关系颇为混乱,大致是讲姓杨的一家,先是夫人被引诱,接着是丈夫,然后是女儿女婿,但下场却不尽相同。
偷情贪欲的夫人,最后并没有受报应,反而重新嫁了人,有个好结果。反倒是男主人是因为曾经做事苛刻,才遭到报复,被败坏家风,不得好死。
总得来说,是个复仇的梗,有点老套,描写也很低俗,但有一处很有意思。
书里说,男女偷情出轨,都是前世缘分,不要太在意。
难怪当初在惠元寺,谢玄英见到美娘偷情,虽有不愉,却不曾多说什么。
程丹若掩卷沉思,对他多了些了解,也多了些好奇。
于是改了主意,又翻了箱中的收藏。
内容很丰富,偷香窃玉《国色天香》,艳情鬼怪《剪灯新话》,都很大胆,不吝笔墨写爱欲事。
她抽了本,决定带回去看。
当然,翻书的间隙,也看见了一个藏下面的匣子,分量不重,好像不是书,她有点好奇,但想想,并没有打开。
每个人都有隐私,万一翻出点什么敏感的东西,大家都尴尬。
傍晚。
谢玄英看见她在看书,不由问:“那个看过了?”
“嗯。”她随口应。
“怎么样?”他觑着她的脸色。
程丹若放下书,想想,予以肯定:“还不错。”
他弯弯唇角,莫名欢喜,又问:“这本呢?”
她自然道:“等我看完再说。”
“嗯。”他随手拿起桌上的笔架,换了个位置,故作不经意,“除了书,别的看了吗?”
程丹若感觉有异,估摸着匣子里确实藏了什么东西,便澄清道:“就翻了书,其他没动。”
谢玄英瞟了她一眼,没作声。
这什么表情,不会是小画册吧,还是收到的情诗?她有点纳闷,但强调:“我真没看。”
“猜到了。”他平静地转移话题,“这两天天气好,我们去庄子上,教你骑马。”
程丹若立马丢下书:“有消息了?”
谢玄英屏退丫鬟,将今日的事复述给她听。
程丹若努力记住众人的态度:“我怎么觉得,内阁的反对并不激烈?”
“杨首辅说得中肯,假如再拒绝,触怒了鞑靼,兵临城下,谁担这责任?”谢玄英也在揣摩,“相较而言,即便互市真的增强了鞑靼的实力,也可以将罪责推到鞑靼背信弃义上,且互市能得贡马,我们也能趁机练兵。”
她了然。
总结一下,就是反对可能背锅,赞成不一定坏事。
既然内阁倾向于同意,皇帝没有明确反对,那么,这事基本就敲定了。
程丹若的兴头立刻上来:“什么时候去骑马?”
“过了三月三,人少一些。”谢玄英思索道,“对了,清明赦孤,你拿些银子送到两堂去,药也可以送。”
程丹若:“赦孤?”
他解释道:“清明日,普济堂和育婴堂会收敛野外骸骨与夭折幼儿。”
她立即道:“好,再送点药去。”
“给十两银子就够了,不用多给。”谢玄英知道她对这些没数,专门嘱咐了句。
程丹若点点头,思忖道:“先前做了一些大蒜糖浆,药效没有胶丸好,但胜在保存久,又有甜味儿,给小儿老人用正好。再给他们送本册子。”
谢玄英:“什么册子?”
“我自己编的。”程丹若道,“随便写写。”
他伸手。
她有点不情愿,谁愿意把小学生作文给研究生看啊?
“我的书都给你了。”他催促。
程丹若慢吞吞地取出编好的小册子。
他看得很认真。
读完,问她:“这和《三字经》一样,最好给幼儿读,养成习惯,对不对?”
她点头,还是尴尬:“写得不太好。”
“没有这回事,写得很好,很有意义。”谢玄英又读了几遍,忖度道,“能不能再加一点日常用药?内容再多些,可刻印成书,赠予学堂。”
程丹若想想:“行是行,但会有人看吗?”
“免费赠书,定有人要。”他说,“即便是卖,只要价格便宜些,既有用药,又能教小儿识字,只要不是太贵,总有人买。书铺薄利多销也有赚头,应当可以。”
她马上答应:“那行,我这就写。”
在内安乐堂时,她不过随手在墙上涂鸦,没有仔细思量过,现在要成书,便调整次序,分为“个人卫生”“疾病治疗”“日常用药”三个篇章。
点上几盏灯,开拟草稿。
个人卫生最简单,无非是喝热水,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只在原文的基础上修改就好。
疾病治疗就比较长了,她一写就止不住,除了原先的,又加了几条:
人溺水,翻俯卧,排积水,复心肺。肤烫伤,冲凉水,红肿解,涂油膏。
若泄泻,常饮水,盐与糖,莫忘记。中暑气,乘阴凉,覆凉帕,喂盐水。
冬日寒,冻肢体,温水浸,勿雪擦。手足扭,先冷敷,淤血散,热帕温。
受外伤,血流多,不可动,及时止。近心处,两指宽,扎布带,一刻松。
日常用药则斟酌许久。
程丹若怕贸然用药,反倒弄巧成拙,故而只说了几种常见的草药:
木槿皮,研为末,与醋调,涂顽癣。酢浆草,煎三钱,利尿好,止咳喘。
没忘记再提醒一些禁忌:
乌头药,问大夫,泡药酒,易中毒。夹竹桃,色缤纷,根叶花,不能食。
谢玄英剪了两次蜡烛,她还没有写完。
“非今天写完不可?”他问。
她揉揉眼睛,想继续写,可光线太昏暗,眼前出现了黑影,吓得马上搁笔。
“说得对,明天再写。”她打个哈欠,忍着困意洗手,“几点了?”
“十一点一刻。”他铺好被子,“过来睡。”
程丹若上床,被窝很柔软,他也很暖和,一下就睡着了。
第183章 学骑马
花费三日, 程丹若终于将《驱病经》全部写完。
谢玄英和她说:“著书立作,不宜用真名, 不如取个别号。你有字吗?”
她:“没有。”
他想想, 道:“虽不能直用你名,也要让人知晓是你所作,我看就叫程珠榴, 保留你的姓氏, 至于字,‘赤玉’如何?”
程丹若:“……”给妻子取小字, 是不是古代男人的癖好?
她不吭声, 谢玄英忙不迭解释:“石榴形似红玉, 而你心如赤子, 品德如玉, 再贴切不过了。”
“可以。”程丹若无所谓,但要求他,“不要这么叫我, 很奇怪。”
她思考:“珠榴一听就是女名, 恐为人所虑,还是取个难辨的吧。”
“措措?海榴?涂林?”他连报几个别称。
程丹若说:“程涂林。”
谢玄英可有可无地点点头, 反倒追问:“你小名是不是叫阿措?”
“不是。”
“噢。”
安静了会儿,他忽然问:“你知不知道我的字?”
程丹若:“清臣。”
他故作平静:“我也不太用,你是怎么知道的?”
“给你的帖子上写的啊。”她疑惑, “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