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些事在顾太太眼中,都不算什么事。
青春正好,知慕少艾,谁都有过这样思慕的年纪。所以,她这次并未责怪带众姊妹上亭子的顾莲娘,也没有指责什么,反而宽慰外甥:“程姑娘在场,很快就治好了,不过虚惊一场。”
谢玄英扬眉。
“她给人开的方子,与之前请的大夫如出一辙。”顾太太道,“可见虽然年轻经验浅,到底是自小耳濡目染,治些普通的病症当是不难。”
谢玄英勉为其难:“听姨母的。”但他好似不看好,“我看,陈副使家未必肯放人。”
顾太太却道:“这可未必。”
她仔细和外甥分析:“今日我一瞧,便知道有戏。陈大人九年期满,许是年末就要上京,届时可不得四下打点?若能送一个亲戚入晏府,也多一个去处,我记得子真先生的长子,如今在户部当差吧?”
谢玄英点点头,眼中透出几分淡淡的不屑。
顾太太看出来了,也笑:“就算是亲生女儿,还有送入宫去博富贵的,何况只是一个远房亲戚,留在家中当半个丫头,不如结一门善缘。”
谢玄英冷笑:“我老师家可不是给他们博前程的地方。”
他皱眉,很担心似的:“那位程大夫,品性如何?若也是攀龙附凤之辈,宁缺毋滥。”


第27章 各安排
这回, 顾太太却是想了想,方才道:“我自诩看人也有几分眼光, 那位程姑娘倒是个好的, 为人分寸,虽身世飘零,却不自怨自艾, 爱慕虚荣。”
谢玄英道:“这便好。何时有了准信, 姨母再同我说,我安排人手。”
顾太太嗔怪:“同姨母生分什么, 此事必帮你办妥。”她犹豫了下, 笑问, “这几日, 你还要往本念斋读书?”
谢玄英闻弦歌而知雅意, 立即道:“说是读书,不过消暑。若姨母不嫌弃,就叫七郎同我一块儿去吧。”
顾太太喜不自胜:“子真先生不介意, 我是巴不得的。若七郎敢顽皮, 你尽管罚他。”
“姨母放心,我必看顾表弟。”
两人闲言几句, 就此定下。
几乎同一时间,陈家也在说同一桩事。
黄夫人没有先和程丹若说,反而等到陈老爷回来, 较为慎重地提起了顾太太的请求。
就如顾太太所预料的,陈老爷也心动了。
“晏家……”他抚须沉吟,“怎么就找到丹娘了?”
黄夫人道:“我估摸着, 顾太太留意有些时候了,只是寻不着合适的。上巳时顾五姑娘出事, 才知道丹娘懂医,恐怕那会儿都没放心上。过了几个月才说,想是实在寻不着人了。”
她分析得合情合理,陈老爷不由连连颔首:“依夫人之见,该不该答应呢?”
黄夫人压低声音:“老爷当为二郎想想。”
提起嫡长子,陈老爷愈发心动:“你是说……”
“先前二郎来信,没少提子真先生,春风书院虽好,谁嫌多一条路?将来咱们回京,二郎若是能得几句点拨,比什么都强。”黄夫人一门心思为孩子考虑,说得句句在理,“丹娘能结这门善缘,何必眼睁睁放过?”
陈老爷赞成:“你我多年不曾上京,可将来二郎的前途,还在京中。”他沉思少时,果断拍板,“就这么定了。”
黄夫人:“老太太那里……”
“我去说。”陈老爷十分爽快,“关系到二郎的前途,母亲必不会驳。”
黄夫人应下,道:“那我好好劝劝丹娘。”
“她素来孝顺,岂有不应之理?”陈老爷浑然不曾放心上。
既然说定,他顾不得休息,赶紧去萱草堂请安。程丹若正服侍陈老太太吃药,他朝她笑了一笑,夸赞道:“丹娘有心了。”
“表叔安。”
“我和老太太说几句体己话,你先下去歇着吧。”陈老爷温言道。
“是。”
待她走远,陈老爷才将事情原委告知母亲,又请罪:“儿子不孝,丹娘本该照顾母亲,我也舍不得她,但……”
他欲言又止。
陈老太太闭目养神,半晌才说:“你这是已经决定好了,通知我一声?我统共就这么个知心人,你们也容不下吗?”
“母亲言重了,儿子断不敢如此。”陈老爷忙道,“只是想将丹娘送出去一年半载的,正好也能为孝哥儿寻一门好亲。待那边事了,便依母亲的意思,届时,孝顺您的日子有的是呢。”
陈老太太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你媳妇肯了?”
“她断没有违逆母亲的意思,只是怕未成亲先纳妾,不好说人家。”陈老爷居中调和,“丹娘的事,必定依母亲的意思。”
陈老太太得了准话,终于满意:“也罢,难得丹娘有这缘法,不过……”她沉吟片时,一针见血地问,“倘若有些是非,又当如何?”
陈老爷也不是没想过,轻轻叹息:“这就要看她的造化了。”他劝,“母亲,孝哥儿已经中了秀才,明年,我就想他下场试试。”
陈老太太能养出一个进士儿子,自然不傻,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她略微颔首:“那就这样吧。”
陈老爷与母亲交换一个眼神,达成共识。
而这一切,程丹若直到两日后,才从黄夫人口中听说。
“晏家要请我为他们太太调理身子?”她十分吃惊,完全摸不着头脑。
说来,这是件好事。一个多月来,她时常思考该如何提出自立门户,却迟迟寻不着合适的契机。现在有机会离开陈家,另谋生路,正中下怀。
不过不能就这么答应,她赶紧推辞:“我懂什么,不过学些皮毛,如何能担起重任呢。”
“顾太太与我说了,女医难寻,最好识文断字又无家累,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何必妄自菲薄。”事情已定,黄夫人怕她出幺蛾子,不吝赞美。
程丹若依旧摇头,道:“老太太身边离不得人。”
“老太太的病左不过静养,别说还有丫头们日夜侍奉,柔娘、婉娘也大了,该学着怎么尽孝。”黄夫人安排得明明白白,“你若不放心,教教她们就是。”
程丹若微微一怔。
她以为黄夫人不过客气,内心肯定希望她拒绝,没想到全然相反。
陈家希望她去晏家?为什么?
“这……”她货真价实地露出为难,“我从未正经与人瞧过病,怕是不好。”
黄夫人宽慰:“想来不是什么急症难症,否则什么御医请不到?怕是女人家的小病小痛,找人调理罢了。”
程丹若低声说:“我怕做不好,反倒辜负顾太太的美意。”
黄夫人说:“怕什么,哪个大夫敢说自己什么病都治得好?不过一试。也好叫你知道,你表叔翻年便该回京述职,届时便接你回来。”
话说到这份上,已经不容程丹若拒绝。
真可笑,明明心心念念想离开陈家,可当他们迫不及待地想送她离开,仍然令她感觉到一丝涩意。
“我明白表婶的意思了。”她垂下眼睑,“老太太那里……”
“老太太都知道,也同意了。”黄夫人拍拍她的手,“我会叫紫苏和邓妈妈陪你去。”
程丹若推却:“邓妈妈是表婶身边得用之人,如何能舍给我,再说去别人家,没有再带丫头的道理。”
她顿顿,转而问:“不知晏家是何许人家,晏太太病症如何?”
黄夫人说:“是海宁晏家的一支,其祖父是成祖的老师,子真先生自己则是有名的大儒。他的夫人随长子居住在京城。”
程丹若怔了怔,想起天心寺的那位“晏老先生”,不由问:“他们是顾太太的亲戚?”
“子真先生有位弟子,是顾太太的外甥,出自靖海侯府。”黄夫人宽慰道,“你放心,不会叫你去不三不四的人家,对你有好处呢。”
姓晏,又和顾太太沾亲带故,那应该是天心寺的师生二人没错了。
程丹若略略安心,虽仍有疑惑,口风却松:“我……”她艰难地说,“容我再伺候老太太几日。”
“你的孝心,老太太也是知道的。”黄夫人不敢逼太紧,道,“这样,等过了立秋再启程,如何?”
程丹若沉默一刻,微微点头:“我听表婶的。”
*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程丹若依旧仔细服侍陈老太太,不露半点喜色。
五、六日后,陈老太太才主动道:“到了晏家,仔细做事,莫要轻狂。”
程丹若道:“我舍不得老太太。”
“傻孩子。”陈老太太微微一笑,“别人可没这福气。”
“能留在老太太身边,才是福气呢。”她也微笑。
陈老太太更是开怀,暗示道:“来年咱们也回了京城,自会接你回来。”
程丹若:“有您这句话,我才安心。”
“好孩子,你放心,只要我还喘着气儿,自会安排你的前程。”陈老太太第一次明确暗示婚事,“有我老婆子在,亏待不了你。”
程丹若放下药盏,依偎在老人身边,好似雏鸟眷林。可她心里清楚,面上笑得再真切,胸膛却是冷冰冰的,一点暖意也无。
展眼,六月过去,七月到了。
按节气算,此时已是立秋,但秋老虎仍在,江南一带仍然炎热得很。
这几日,陈柔娘和陈婉娘每日早早来萱草堂请安,接替程丹若伺候的活计,喂老太太吃药喝茶,替她擦身抹脸。
程丹若抱着交付病人的心态,详细地告诉她们,中风病人要注意什么。
两个女孩也学得认真,每日轮流替祖母熬药,家中上下皆称孝顺。
程丹若因此得了些许空闲,见缝插针处理一些私事。
她叫来白芷的妈妈,告诉她:“我要去京城,陈家不久也将上京,怕是不会再回松江府了。”
白妈妈大吃一惊:“姑娘要去何处?”
程丹若三言两语说明原委,不等老仆委屈,直接托出计划:“我打算将白芷放出去,她也不小了,你们替她寻一门亲事,今后好好过日子吧。”
白芷更惊讶,脱口便道:“我不走,我伺候姑娘。”
“你们从大同一路送我到陈家,又跟来松江。可以说,如果没有你们一家,我早就死了。”程丹若轻轻一叹,恳切道,“如今我寄人篱下,前途难测,白芷跟着我,只会耽误终身。”
白妈妈却是忠仆,规规矩矩说:“姑娘玩笑了,伺候主子才是正经事,算什么耽误?”
“我已经决定了。”程丹若不容置喙,“待她放良,你们好好说一门亲事,江南富庶,过日子不难。”
白芷跪下,声音已有哽咽,恳求道:“姑娘不要赶我走,我舍不得姑娘。”
程丹若却没有讨价还价的意思:“不日我就回禀夫人,放她归家,你们过几日来接吧。”
白妈妈犹豫了下,也着实想念女儿,便提了一个折中的法子:“既然陈家不久要上京,届时,我们家一同去就是,总不能留姑娘独自在京城,连个使唤的人也没有。”
白芷的眼泪一颗颗往下掉:“姑娘,你身边不能没有一个自己人啊。”
她们说得在理。
程丹若沉默片时,微微一笑:“那这样,你们先留在江南,等我安顿下来,有了前程,再传信于你们,你们再来寻我,如何?”
白芷破涕为笑:“是,以后我还服侍姑娘,姑娘不要赶我走。”


第28章 离宅门
白芷是程丹若的丫头, 她要放归,黄夫人自无意见, 派个妈妈去衙门走一趟, 消去奴籍就是了。
但白芷不肯马上走,留下来为程丹若赶制衣裳。
这日,她和紫苏一道服侍程丹若睡下, 便在房里点灯纳鞋底。
紫苏劝道:“你也歇歇, 没日没夜做,仔细伤眼睛。”
“下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我家姑娘。”白芷借着朦胧的烛光, 咬断手中的棉线, “我总要尽尽心意。”
紫苏叹了一声, 也不再劝, 反而道:“程姑娘看着冷, 心却软得很,自己还没个着落,先为你打算妥了。”
白芷笑笑:“你伺候我家姑娘上京, 自有你的前程。”
紫苏道:“我倒不怕程姑娘待我不好, 这两年伺候下来,我自是清楚这位主子是好性儿的。只是将来……”
她欲言又止:“你也听说了吧, 老太太的意思,是要留姑娘在家的。”
白芷沉默地点头。
紫苏喃喃:“真是没想到啊,虽说陈家衣食无忧, 留下也不失为一桩好处,可下次进门,不是客人, 是……唉!”
她没什么见识,做丫头的能混上姨娘, 自然是祖上烧高香,将来生的孩子不再是奴籍,成了正儿八经的主子。
可程丹若进来时是客人,再穷再寒酸,那也是客人,要以礼相待。
然而,妾……良妾也是妾,何苦来哉?
两个丫鬟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
隔日,黄夫人唤程丹若过去,告诉她一个紧急消息:“方才露香园来信,道是五号再走,走海路,坐船去京城。”
程丹若十分意外。
原定好了七月初三出发,走京杭大运河,到天津转通州,再赴京城。现在怎么突然要走海路?
“这是为何?”她问。
黄夫人道:“倒也未说缘由,怕是有什么变故吧。”
程丹若无奈。连黄夫人都不知道,她就更没资格知道了,不过也是小事,早两日晚一日的,结果都一样。
七月初四晚上,陈柔娘和陈婉娘结伴而来,与她道别。
陈柔娘因为婚事,对这个表姐心怀歉意,赠了她一支金钗做离别礼:“出门在外多有不便,这支金簪是实心的,手头若有不便,当了也能对付一些时候。”
程丹若推辞:“这太贵重了。”
“姐妹一场,下次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陈柔娘心下怅然,道,“就当留个念想吧。”
她也不想抢表姐的姻缘,可就如姨娘所说,有的事不争就轮不到自己。婚姻事关终身,不是讲姐妹情谊的时候。
现下终身有靠,陈柔娘自然想弥补一二,不容分说:“你若是把我当表妹,就收下吧。”
话已至此,程丹若只好收下。
陈婉娘来得又晚些。
“我也没什么好东西,你明日要走了,这两身衣服便给你,原是我准备穿的,还未上过身。”
墨姨娘过世后,她清减许多,衣裳也不爱红了,皆是蓝绿月白。这回送给程丹若的裙子,便是两件桃红嫣红的罗裙,颜色鲜艳非常。
程丹若收下:“多谢你。”
“下次再见,不知何年何月。”古代就是如此,一别难再见,连小小的女孩都知道离愁,“你在外头,自己可要小心,有事便写信来,我在太太、老太太那里提你一句,指不定就能接你回来。”
“多谢你。”程丹若笑笑,又说了一遍,“多谢。”
“虽然你不是我们家的,好歹也处了两年,谢什么。”陈婉娘撇撇嘴,依稀又见过去的娇蛮。但人总是会长大的,她一字也没提父母的安排,略略坐会儿,便告辞回去。
程丹若继续收拾行囊。
其实,黄夫人、陈老爷和陈老太太,都给她准备了东西。
黄夫人送了二十两银子,陈老爷给了她一张名帖,陈老太太送了本佛经,一个玉镯子。
她都带上了。
然而即便如此,所有的衣裳首饰,被褥铺盖,也只装满两个箱子。
初五,顾家一早便派了马车过来。一位三十余岁的老妇人自称姓张,专程来给陈老太太请安。
“奴夫家姓张,我家太太命我和我家男人,送些土仪给京中的靖海侯夫人,因此一道上京。”张妈妈解释地很详细,“这一路,由我服侍程姑娘,待到了京城,程姑娘安顿下来,老奴再回来,向您老人家请安。”
顾太太如此周全,陈老太太无比满意:“有心了。”
而等到程丹若和紫苏上了马车,张妈妈又妥帖地解释:“姑娘放心,这一路必是平安无事的。”
程丹若不是第一次出远门,平静地问:“怎么走?”
张妈妈道:“今日赶些路程,到太仓天妃镇,在那里登船出海。”
江苏太仓的天妃镇,其实就是浏家港。在另一个世界,郑和七次下西洋,均从浏家港起航,如今也是海运的主要港口之一。
程丹若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车夫一挥鞭,马车飞快跑了起来。大约半个时辰后在河边停下,松江到苏州,当然还是坐船来得快。
江南水网密布,运输的船只已经十分成熟。码头上人来人往,到处是帮人挑行李的民夫。
张妈妈唤了丈夫来,叫他去寻两人,将程丹若的箱子抬上去,自己则去旁边的茶棚买了两件点心:“姑娘垫垫。”
只此一项,就让程丹若刮目相看。
待民夫抬好行李,张妈妈才搀扶她下马车。
程丹若戴上准备好的帷帽,在紫苏和张妈妈的护卫下,直接进舱房休息。
“姑娘歇歇,船要一会儿才开。”
她点点头,支起窗户通风。
张妈妈见只开了一道缝,外头并不能看见里舱,没说什么,自己安顿去了。
中午,船家的老婆送来一碗黄鱼面,惭愧道:“今日匆忙,没什么能入口的,姑娘且将就。”
纵然前路茫茫,但离开了陈家,程丹若心底也有几分轻松,微微笑:“无妨。”
面条并不难吃。
过了午间,她听见外头有些响动,不久后,船便开了。
离开码头后,河边倏然开阔。
程丹若支高窗户,望着河水出神。
一下午无事。
晚间,船家送来新鲜的渔获,鲫鱼汤、糖醋鱼块、芦笋炒肉和腌鸭蛋,吃着很不错。
水流平静,一夜好眠。
次日上午,就到了太仓。
其他人先下去,而后张妈妈才来迎她,道是行李一会儿直接搬上船,约莫要一两个时辰,傍晚才起航。
“既是要出海,该去天妃宫拜拜。”她这么建议。
程丹若自然应下。
天妃宫就是娘娘庙,供奉的是沿海地区的神女妈祖,靠海的人为保平安,每次出行都会去庙中祭拜求符。
才到门口,便见来来往往无数百姓。
程丹若下了马车,这才见到晏鸿之和谢玄英师生。
“程大夫。”晏鸿之表现得很客气,“你是第一次来天妃宫吗?”
她点点头。
“那就拜一拜吧,听说第一次出海的人拜最灵。”他笑笑,抬步上去。
程丹若等谢玄英先走,但他却示意她和丫鬟跟上,自己则留下了张妈妈:“你为何在此处?”
张妈妈毕恭毕敬道:“表少爷,这几日是老奴伺候程姑娘。”
他却道:“马上就要出海,船上多有不便,你不去采办物什,跟着做什么用?罢了,这里不需要你伺候,将事办妥,别出了岔子。”
张妈妈被他发落一顿,也不敢辩解,赶忙应下:“老奴糊涂了,这就去。”
她赶忙追上,询问程丹若是否需要买些东西。
程丹若道:“买些甜瓜、西瓜、柑橘之类能存放的果类,还有核桃、花生、松仁之类的坚果,如果方便的话,再买一匹廉价的皂纱。”
张妈妈不敢大意,陪笑道:“可要再来一些糕点?”
“糕点放不住,还会招老鼠。”她想想,道,“路过药铺的话,买一些薄荷和酒来。”
又掏出银钱给她,“不够同我说,多了请你吃茶。”
张妈妈应下,急匆匆去了。
她走后,程丹若便对紫苏道:“那边有包子铺,你去买些吃的。”
紫苏略微犹豫,但她比白芷有觉悟:“是。”
闲杂人等离开后,程丹若方才对晏鸿之道:“老先生,大恩不言谢,我虽人卑力微,若有差遣,也请您尽管吩咐。”
晏鸿之哑然。
他压根不知道谢玄英找的女医,就是天心寺一晤的程丹若,得知此事,别提多意外了。但谢玄英道:“我亦觉不妥,然则姨母力荐,不便违逆,左右不必与之相见,打发人送她上京就是。”
晏鸿之也没深想,谁知突然接到家中信函,道是儿媳为他添了长孙,这才改了主意,准备立即返京,回家过中秋。
既然都要走,自然不必分两路,竟是要同行一阵了。
“程大夫不必客气。”晏鸿之与顾太太想的如出一辙,不便将此事安到谢玄英的身上,只好冒领功劳,“原也是巧合。”
程丹若笑笑,没有当真。
就算真是机缘巧合,没想是她,到底帮了她一把,还让陈家心甘情愿。
这份恩情,自然要记,正如陈家的恩情,哪怕离开了,也要好好还。
“是。”她口中道,“想来也是如此。”
双方点到为止,没有再交流,直接进去参拜妈祖。
天妃宫才建没多久,神像十分鲜艳。无数虔诚的信众三跪九叩,祈祷自己或家人出海平安,不要遇到风暴,不要遇到龙王,好好归来。
程丹若随大流拜了拜,求了一个护身符。小小的一个,十文钱,黄纸上印着粗陋的妈祖像,画风非常抽象。
但所有人都认认真真收起,仿佛这样,就能安抚出海的恐惧。
真有意思。
她想着,将其放入荷包。
假如真有神佛,就请庇佑她开始新的生活吧。


第29章 七月七
出海用的是遮洋船, 也就是沙船,底很平, 方头方尾, 体型宽扁,吃水浅,很适合在近海航行, 原是运粮所用, 现今亦用来载人。
和之前一样,行李先上, 等到民夫们走完, 程丹若一行人才登船起航。
赶了整天的路, 众人均十分疲惫, 来不及参观船只, 草草洗漱便歇下不提。
次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 在舱房里眺望, 就能看见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远方有海鸥飞过, 留下曼妙的倩影。
紫苏忍不住看了许久,道:“姑娘,我是第一次出海呢, 这看起来太大了,不知道何处才有尽头。”
“尽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程丹若高高支起窗户,任由阳光洒进屋子。她收拾行李, 拿出请张妈妈买的皂纱,“过来替我做些针线。”
面朝大海, 心中便豁然开朗。
紫苏活泼很多:“姑娘要做什么?”
程丹若回答:“在伞上做一圈纱幕,同帷帽仿佛。”
紫苏奇怪:“姑娘自有帷帽,何必又做?”
她笑笑:“做好你就知道了。”
这不是什么大事,闷坐在船舱里也无趣,紫苏奇怪归奇怪,仍旧替她找出皂纱裁剪,比划着在油纸伞上缝了一圈。
程丹若则用线量出半径,以簪子做圆规的支腿,裁出伞面的圆环,用线小心地在内外两面缝了。
午时左右,张妈妈送来饭食,才出海,还能见到绿叶蔬菜,豆角、猪肉、豆腐与一道鱼丸子。餐后,柏木又拿来一碟樱桃,道是:“昨日在码头采买的,也算水灵,姑娘吃个新鲜吧。”
紫苏接了。
待柏木离去,她才犹豫着试探:“姑娘,这谢公子也太客气了些。”
程丹若却说:“怕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张。”
紫苏不解。
“假如是主子的吩咐,他哪里会一字不提。”她道。
紫苏拍拍额头:“是了,我糊涂了。”她赧然,“这两日晕晕乎乎的,竟要姑娘提点我。”
“又不是什么大事。”程丹若道,“吃吧,樱桃容易坏。”
另一边,柏木也将方才的事回禀给谢玄英。
“小人自作主张,分了一碟樱桃去。”柏木笑道,“虽不是什么稀罕物,毕竟是客人,礼数周到了,下头的人也尽心办事。”
谢玄英颔首:“合该如此,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