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韬忽地想起他之前听闻的讨庾檄文,思及这女子自幼在宫中受过的非人折磨,对上那双清澈坚定的眼眸,顿了一顿,道:
“好,就算洛阳能发兵二十万,转战千里,粮食运输,舰船调配,都是问题。”
“豫州寿春。”
簪缨腕下虚画一圈,“我有此地,则府君之言皆不成问题。前番我已说过,谢二兄的治所只是暂居,豫州的乞活军早已屯兵驻守控住了此地。哦,今日商谈若无结果,世兄也不必再回去了。寿春此地,握南北之咽喉,掣东西之肘腋,建康之肩髀,淮左之要冲,北得此地,先机尽得,南失此地,先机尽丧。寿春以北尽是我的,河洛平原辽阔,有多少粮马征调不得?我大可沿行军开拔路线,在各个中转之城设立邸阁,粮行漕运,自河至石门水口,再达于汝水、颍水,无丝毫阻凝,何患之有?”
她目色若灼灼桃李,眼中所有仿佛不是一盘棋,而是一张地图,语声铿锵:
“至于寿春以南,只消我军把控住涡口、颍口两个入淮口,源源不断地投入兵力,出淝水,驻合肥,那么便是进可攻,退可守。东西万里,水陆并进,我拿整个唐氏和洛阳国库和南朝拼,府君,何如?”
谢韬:“纵使粮运不是问题,任你再多骑兵骏马,到江南打的是水战,你有多少船?”
簪缨笑了,“还未开战,府君便要试探我方老底不成?我们有多少船,府君不知,南朝有多少船,先前淮南行省原有的加之檀家出资新建的,我们可是一清二楚。”
谢韬啪一声落子,围杀黑子在边角左冲右突的那口气,道:“你摇橹渡江,我竖栅拦船。”
簪缨道:“你以栅拦,我以火攻。”
谢韬道:“不晓天文不知风向,烧的是谁家船?”
簪缨道:“将遣敢死之士,乘小舟灌膏油,必烧敌船!”
谢韬道:“我可在寿春南筑浮山之堰,待敌军来,开闸灌城,使来犯
之兵尽为鱼虾。”
簪缨道:“刺史莫欺小女不解事,淮南土地浮松,难成堤堰,不等建起,水冲自溃。若南朝出此昏招,三年也成不了事,我却保证,三月之内必然发兵。”
谢韬眯眸,“第二路,你想自广陵渡长江?须知广陵江面宽广,风涛无常,夏秋两季更是涨潮之时,北军若要强渡,兵力优势顿化乌有。昔魏欲吞吴,兵到广陵,依旧折戟,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便是先例!”
簪缨应道:“江宽与窄,潮涨与落,亘古不变却有律可循,人之谋略却可千变。我驻兵于广陵江畔,纵一时不渡,大不了屯田经营,聚兵甲、蓄谷粮,守骁将,敌尽在我耳目之前。
“反观南朝,到时候有腹饥猛虎常年流连家门不去,不知朝中寻得出几个忠臣烈主,能在重压之下守得住节?”
她说到这里,嫣然一笑,天真无邪地反问:“不妨谢府君猜一猜,到那时,是您在荆州的兵马坚守得久,还是京城里那些被五石散蚀得骨脆肤柔的王公大臣们,先挺不住?”
谢韬目光深动,显然簪缨所言并非空穴来风,京城浮靡风尚,也一向是他的一块心病。
二人这番折冲樽俎,针锋相对,只有真正领过兵的人,才知其中的动人心魄之处。
双方在以唇舌短兵交接,不见血光,却与战场上真刀真枪同样凶险,因为双方都心知肚明,今日的结果若不理想,这一切纸上谈兵都有可能发生。
簪缨在没有卫觎声援的情况下,应对从容,在谢韬面前不落下风。
若说之前那六路大军的布置安排,还可疑心是簪缨从他人口中听得计策,事先背好来应付谢韬。可是后来谢韬的每一道诘问,无不刁钻切要,根本无法提前准备,非胸中统揽大局者,不可能应对自如。
可要知道,短短两年之前,她还只是个在乐游宴上连离骚都未听过的女子。
卫觎看向簪缨微微褪了点鲜妍的唇色。
在如此高强度的质问、应对、博弈、游说之下,她怎么可能不累?
檀顺看着阿姊的气色,蹙眉郁愤,欲上前助阵,被卫觎摇头阻止,不让他岔神。
谢韬徐吐气息:“小娘子有一言不实。”
“哦?”簪缨神色若淡着的空谷幽芷,“还请府君赐教。”
谢韬:“你口口声声以京口三万精兵做威胁。京口与建康不过唇齿之距,倘真能一战而功成,凭他卫十六的脾气,早发兵攻占京城了,还等到今日在此与我徒费口舌?
“你们必定也料到,京口兵出攻建康容易,攻下建康覆灭了李室皇廷后,这东南之地犄角不接,江、吴、楚、越失主,各路都军流民,揭竿而起,群雄并作,恐京口兵等不到援军,又被合剿而灭。”
“到时候,”谢韬目光高弘而深远,看进簪缨的眼里,“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为逞一时之威,开启天下大乱的战端,这便是你们的大义吗?”
簪缨对于他扣给自己的这顶帽子不以为然,“何来的群雄并起,天下大乱?长江以北,豫州生不出乱,兖州服膺大司马,青州凉州等佛教兴盛之地,诚心皈依我唐子婴一人,非但不会生乱,还忠心护主。翼并两州,魏贼尽灭,鲜卑残部避于阴山之北,不敢复出。北雁依附,柔然合盟,西凉小国,不足为惧。请府君告诉小女,乱在何处?”
她不待对面回答,应付棋盘上的收官,自问自答道:“乱的是你南朝都城,是西方蜀地,是百越山贼,是岭南乱民,南朝自乱阵脚,与我北境何干?”
谢韬饶是好道行,听到这句话,不由暗火丛生,沉声道:“唐娘子便如此置身于事外,不顾生灵涂炭?!”
簪缨寸步不让,奇道:“难道这一切后果,不正是因为府君吗?府君今日但让一步,他日便少死百
万人,若不让,这百万人的性命可都要算在府君头上了。”
要道德绑架,谁又不会?
谢韬几乎气笑,“好个强辩狡辩,旁的没学到,卫十六的口才你倒学了个十足。只要洛阳愿意收兵,维持隔江而治的现状,这天下便可太平无事,再无一将功成万骨枯。”
簪缨看着棋盘,半晌,扔下还欲补救的棋子,摇了摇头。
“隔江而治,南人憎北,北人忘南,自割江山版图,遗祸后世,我岂能甘。”
谢韬问:“非打不可?不怕背万古骂名?”
簪缨背后的卫觎忽然笑了,仿佛谢韬的问题多此一举。
簪缨也笑了,“或许府君不信,我心之所愿,能不打就不打,若不能不打——”
她抬起眼,精致的脸庞露出一个恬美无辜的微笑,连声音都透出一丝甜软,“我会打得你们爹娘都不认识。”
谢韬一下子噎住。
他能推演出千种策略,但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举止娴淑的女郎会突然冒出这样一句大糙话。
梁麦睁大眼睛看着唐姊姊,连嘴都忘记合上,好像惊奇佩服之至。
从来不笑的姜娘听到女君的话,扬起唇角,檀顺无意看入眼中,煞是好看。
当日,沈阶以性命质疑簪缨柔善太甚,只能行小惠,而无法成大事。
若说此事给簪缨带来了什么变化,无疑便是将她蛰伏心中的锋芒逼了出来,让她明白了必要时候须将自己的利刃露出,对手才会正视她,放弃无谓的轻疑。
她比任何人都不愿生灵涂炭,干戈交氛;但若世人以为她软弱好欺,一味挑衅她的底线,她也决不退让半步。
杀人,她不会,吞地,大可以试试!
“府君此刻是否在揣测,我此言真假,是否疑虑,区区一女子,有何魄力敢让天下交兵?”簪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开局之前,府君亲口说过,有些事,你赌不起。”
“可这局棋,是你输了。”谢韬平静地说。
那盘业已下完的棋,白子胜。
以簪缨如今的棋力,纵使绞尽脑筋,面对谢韬全力以赴的一盘棋,依旧没有胜算。
天上云舒卷,在碧血斑驳的草地上浮漾起时聚时散的阴影。
炉具上特从襄樊带来的甘泉之水早已干了,茶亦冷了,卫觎透过簪缨发顶,凝视那盘棋,没有半分紧张担忧之色,心中默念:你当真是执白吗?
与此同时,簪缨反问:“谢府君,执的真是白子吗?”
谢韬背脊一瞬绷紧,在这句话后,他终于正视起眼前的弈手。
只听簪缨道:“我听说棋中有一种特别的玩法,便是棋子变色。再有优势的局面,只要近墨者黑,白子尽可变为黑子。
“府君说我输了,我却看盘上棋子皆可翻转,为我所用。”
此语大气魄!
谢二郎内心怦然一跳,怔视女子。
她的语气,不是威气霸气冷气杀气,唐子婴是世间绝色,认真说来,她的娇气媚气还多些。
可有一瞬间,他分明感觉到那层妍丽红妆之下,有一种砭骨的凌迫之感。
他忍不住道:“阿缨……”
簪缨起身,向谢韬叶袖而揖,“府君今日冒险来此,小女敬佩。但府君的目的,只是好奇我的应对吗?还是,想给自己一个被说服的机会?如今华夏分崩,旧京幅裂,摽末之功,正系于明公一身!您心知肚明,如何做才是对苍生最好的选择。我不敢说解万民于倒悬,但扬清激浊,举善弹违,绥宁四方,义不容辞。亦知府君重名,行事谨慎,在此愿向府君保证,待干戈止息,荆州刺史,还是荆州刺史。”
这算新朝之主向他许以重诺么?谢韬长笑一声
,“我谢韬之原是为一州官而蝇营吗?”
“那你以为她是为了一己虚名私利,才在此与你的刁难周旋吗?”卫觎上前去,轻轻抹了簪缨额角的汗。
“真少见你如此可着一人,连一句话也说不得……”谢韬一对上这个凶名在外的桀骜之子,就有些无奈。
这位风流刺史脸上绷着的那层疏离的面具,此时终于一笑消弥,目光重新投向与卫觎相携手的簪缨身上。
说来也奇,一站到卫觎的身边,这个一身气势的女孩子便被衬得娇巧起来。
谢韬眼中,簪缨是典型江南烟雨滋养出的姝丽容貌,柳眉桃眼,美入骨里,再怎么充势,也不像她母亲,眉眼间露不出风剑霜刃般的英气。
她身上没有雌雄莫辨的锋芒,而她也不故作飒爽英姿,她原原本本而来,不易装不扫眉,就以这一身娇姿丽色示人。
然后,以棋枰为沙场,六路强兵齐发,毋庸置疑地说服了他。
谢韬沉思几许,“我还有一个问题,来此之前,你何以自信我陈郡谢氏愿意助你,亲手毁去立身根基,灭尽南朝百年风流?”
簪缨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会被吹散的风流,不是真风流!”
谢韬神色一变,长呵一口气。好一个不是真风流!
他怡步踱出亭外,眺望已经打扫干净战场的白水绿茵。
“谢某只当今日不曾来过。今日的疏漏,是我治下不严,竟出刺杀之事。无独有偶,以后若再有纰漏,也难免了……”
簪缨与卫觎蓦然对视一眼。
谢韬的言下之意,便是默认荆州会撤防借道,接下来他们想穿过江襄去做什么,他只当不知情。
成了。
簪缨面上看不出喜出望外的兴奋,只是一下子放下心中大石,向谢韬道谢一声。
目的达成,也无须虚情客套,卫觎直接当着谢韬的面传令:“告诉龙将军,不必再随行,带着他领出来的兵马,直发巴蜀。把蜀国给我打下来,蜀王府内亲眷,严加看管。”
簪缨加上一句,“不可伤害惊扰郗老太妃。”
谢止听得一脸神思古怪,敢情对方还真是兵强马足来赴会的,若今日父亲不答应,这队人马是否就剑指襄樊了?
原本大家心照不宣,你好歹遮掩一点,出了木兰陂再发令,我们也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昭昭不掩,是真不拿我们当盘菜啊。
谢韬笑着拍拍儿子肩膀,他是卫十六,能叫皇帝吃瘪,他认真起来,谁能从他手里讨到便宜。
只不过临别之际,谢韬犹豫一许,还是忍不住道一言:
“妇德倾城,迷朱夺紫。古今从未有之。”
他人情练达,如何看不出簪缨的野心在哪里,而卫十六对她的纵容又近乎无限。
“你们,当真想好了?”
自古从未有女子称帝的先例。
若这位唐娘子真有时运登临绝顶,他今日为印证自己的判断而使出的所谓“刁难”,比起将来这名娇客将要面临的非议,便是小巫见大巫了。
簪缨回首一笑,并不讳言:“凡事总有第一次,凡位总有第一人。刺史可有想过,世间男女对半而分,古今却从无女人称帝,也许这本身,才是亘古寰宇最怪的景象。”
第158章 “这种时候,能不能不……
离开前, 簪缨不忘指着梁麦向谢氏要人,“这孩子我要带去洛阳。”
她转头对正在出神仰望她的孩子柔声道:“从前照顾你的任娘子一直惦记着你,她近日便要生产, 若见到你, 定会高兴。”
梁麦点头应是。犹豫了一下,他轻声问唐姊姊:“谢太守对小子多有照顾,我想同府君告个别, 可以吗?”
簪缨听出他有话想单独同谢止说,含笑点头,体贴地回避。
她与卫觎走出木兰陂, 卫觎没再让她骑马,吩咐檀顺去备马车。
檀顺看着脸色略显疲惫的簪缨,忙不迭去准备。
清风拂过山岗, 人走茶冷的亭子中, 谢韬又坐回座中, 一子一子地收起那局棋, 神色澹渺, 不知所思何事。
梁麦郑重向谢止作个揖, 谢他的照拂之恩。而后转向谢韬,躬身道:“小子无知, 却有一句肺腑之言想说,还请府君容谅。”
谢韬温和地看着他,“说罢。”
梁麦道:“贞德末年,胡人的游骑突袭梁家村, 阿爹听到风声把我藏在井里,我侥幸逃过一劫,我的全家却都丧命于胡刀之下。阿母和阿婶在胡匪闯进前, 便上吊而死,满村邻里十室九空。”
男孩睁着那双漆黑水亮的大眼睛,“是唐姊姊救了我,帮我埋了家人尸骨。那座据说葬送了半村人性命的尸坑,我没亲眼看到,唐姊姊帮我看过,我无法手刃的仇敌,唐姊姊帮我报了仇。府君,我活了下来,可是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永远留在了那口井里。我不懂事,却也知道是唐姊姊和那位大司马组兵打跑了胡人,那他们便是救了千万个像梁家村一样的地方,报了千万户已经化为黄土的无名百姓之仇。
“这件事,高居在皇宫金殿里的皇帝做不到,他们做到了。那这样的人,为什么不能做皇帝?”
小儿稚嫩的口角,问出振聋发聩的言语。
谢家父子听闻,一时无言。
梁麦将心里的话都吐尽,又向谢府君深揖一礼,转身朝着唐姊姊等待他的方向而去。
这小少年的步伐越行越快,两袖鼓风,眼中忽然涌出一汪泪水,又被他抬臂重重抹去,心道:阿爹,阿娘,孩儿定活出一个样子给您二老看。
幛帘严实的马车里,两个人正安静绵密地接吻。
卫觎将簪缨柔软的身子捞抱在怀,衣裘下他的肌肤寒凉,恰如这盛夏里解暑的玉簟。他低头温柔地不停地吃着她,好像如何都不能满足,簪缨的后颈肉成了他指掌间的禁脔,被不轻不重地捏揉。
女子仰头承着,在他的抚慰中,平复这场推演交锋带来的激荡余波。
她因过度思虑而略显苍白的秀颊,也慢慢染上一层娇美的绯红。
可惜她闭着眼,看不到卫觎此时峻眉轻折的神色里那片浓得发狠的占有欲,带着一种专情的蛊惑,颠倒众生。
他听得清楚,刚刚簪缨与谢韬的那番交锋,由始至终没有明说出口,却无一句不是直指此言的话是:
府君且看,若世间没有卫观白,我唐子婴守不守得住这江山。
她所有的策略与攻防都基于此。
谢韬以为她没有做过的最坏的打算,她都想过。
她一个人预想过最坏的结果,却永远做着最积极乐观的应对,她爱人至深,却不会沉溺在盲目的侥幸中欺骗自己——这才是这名女郎最坚强也最难能可贵之处,也最让卫觎怜惜不已。
“女君多劳了……”卫觎噙吮她的唇瓣,睁开的眼瞳漆光明煦,充满重量,“我以你为傲。”
“阿奴,叫我阿奴。”簪缨上翘的眼角水色迷离,娇声纠正。
若他都不叫她阿奴,这世间该何等无趣。
“阿奴,好阿奴,张
嘴。”
簪缨听话地照做,闭眼张口,香舌微露,纯欲横生。忽然,她咦地一声,瞬间睁开了眼,抱着卫觎的脖子道:“谢府君情达事谨,今日之会事关重大,以他之能,怎会不慎走漏风声……莫非,他是故意……”
身罩大氅的男人脸上毫无意外之色,垂眼看着冰雪聪明的人,她恢复清醒的眼波里,哪还有半分旖旎。
他没脾气地一叹:“这种时候,能不能不想公事了?”
梁麦去远了,停在芳草连天的林道旁的那辆轺车,不一时也在一队精练兵马的护送下辚辚远去。
谢二郎随着他父亲的目光望向北方的天,听父亲轻喟一声:“人心若水,心之所向啊……”
“早就提醒过阿父,小瞧这名女郎是要吃亏的。”谢止嘴角露出一点由衷的笑意。
这一点,之前在豫州谈判时,他便已经领教过了。
寿春,正如阿缨所言,不异于豫州乃至整个淮南的龙睛所在。他在此治政的两年间,一直在暗中与簪缨当初留下的乞活驻兵以及以傅则安为首的能吏集团博弈,就想着把此处的统治权多控制在手里一分。
可到底比不了人家的手腕硬,事到关头,说夺也就给夺了过去。
他这个空头傀儡太守,确实是当到头了。
唯一俯仰无愧的,谢止自问在治期间也算兢兢业业,没有对不起一方水土百姓。
“好一着颠倒黑白的翻覆手,的确小看不得。”谢韬徐徐颔首,“举清能,拔寒素,均田地,抑豪族,敦教化。有良臣辅弼,亦有改革决心,今日一试,格局勇毅也不逊色。听说,她还特给北朝州府下过令,取消闺阁女子十七不嫁便被官府强配,以及寡妇抑配的条令。换成男子,前者未必不及,这等细枝末节却未必在意……这女子,好是好的。”
谢止失笑,“这些话阿父方才当面为何不说?”
说着,他眉间又有些担心,“只恐大司马记恨父亲了。”
卫觎除了最开始称谢韬两声世叔,自谢韬说出那句“卫觎将死”来逼簪缨应对之后,他的态度便陡然一变,威煞刻戾,双方之间的那点旧交情就此荡然无存。
卫觎此人爱憎分明,谁敢触他逆鳞,他断不会再讲情面。
谢韬心思洞幽烛微,岂会不知,摇扇望山水,笑得依旧淡然,“何止他记恨,只怕那唐娘子心里也怨上我了。”
这二人都不是为了自己被针对而怀恨,一个,是怨他拿自己的生死去刺痛小女娘的心,另一个,则怨他开口闭口诅咒她心爱之人活不长久,由此愤懑。
但谢韬若不试此一着,亲眼所见,如何能下定决心?
他自然并不希望卫十六出事,卫家的这个青年人毋庸置疑是个不世出的英豪,不管于公还是于私,他盼他好。但谢府君衣冠磊磊,自有他的骄傲,不屑于向人解释什么。
谢止听后一愣,随即摇头:“不会的。一时怨恨也许有,但只要阿缨能成大事,便不会小器偏狭,做那种事后清算的勾当。”
谢韬眉心轻挑,好半晌没有言语。静了一会,忽然没头没尾道:“想你阿娘了。”
谢止不知阿父的念头是如何拐到这上头的,忍俊道:“待孩儿下次见到阿母,定然转告。”
说罢,他想起谢氏家小如今都在乌衣巷,荆州这边一旦与洛阳合作,只怕对家中不利。
“莫忧。”
谢韬如知他所想,“谢氏根基不输王氏,论护短,谢韬之也未尝逊于卫十六。再者荆州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与我们相干,京中敢刁难谢家?也得掂量掂量。”
谢止看着父亲云淡风轻的神色,点头受教,心头那个隐隐的猜测再次浮出水面,“今日这场水底潜杀……”
谢韬微笑,露出一贯从容不迫的神情,“王丞相费尽苦心往襄樊安插人手,我也只作不知啊。谁先动作,便是谁不仁在先,我本爱丘山,奈何风雨侵人,也只有顺势了。”
谢止明白了,父亲这是无为而无不为,坐观风云变幻,不主动入局取祸。
他却没有父亲这样的道行,他将这些日子左思右想的那个决定,又在心中过了一遍,而后敛息定色,长揖道:“阿父,孩儿有一不情之请。”
“你想去洛阳。”谢韬抬头看向二郎。
谢止怔忡一刹,坦然道:“什么都逃不过父亲的法眼。不瞒父亲,孩儿从前小看过一个人,如今此人追随明主,为天下寒士发声,已成一番气象。孩儿做不到无为,心有争竞,如若寒门的崛起与世家的衰败已成定势——”
清如润玉的年轻人眼神里迸出精芒,“谢不弥仍愿代表世家子,为世家争一争利!”
世家固然有许多弊病。
但也并非一无所取。
谢止自幼熏陶于高门华族的风尚教养,不相信除风花文章,雪月雅致外,没有任何值得袭承的美好。
如果真有改朝换代的一日,将来的明堂之上,他不甘心满朝公卿尽寒素,而昔日章台走马的世家子弟,被他们背地笑为草包,笑他们有名无实,占不了庙堂上的一席之地。
别人认,谢不弥不认!
谢韬笑了笑,眼里浮现为小辈骄傲的神气,向左右道:“你们看,你家郎君气度如何?”
他朝谢止随意地摆了下手,“自己想定了的,便去吧。京城还有你二姊,不必担心家中。”
却说卫觎与簪缨尚在回返洛阳的路上,龙莽大军已南下征蜀。
兵贵神速,上蔡之会有刺客埋伏,便说明建康方面已有察觉,为防探哨回报示警的可能,龙莽部卷甲晨夜赴之,有荆州道的配合,不过十几日,便至巴中。
龙莽行军的作风强悍,知蜀王已带精锐入京勤王,此时蜀中无大将,便要挥师一举攻入。
却忽闻斥侯回报,道蜀中起了叛乱。
“什么?咱们的兵马还没到,蜀地如何自乱?”龙莽一听,反而谨慎起来,恐其中有诈。
军师黄符虎建议他原地扎营,待探听虚实再作应对。
龙莽同意,即令全军驻扎,蓄力待战。同时再命斥侯细探。
兜转几个来回,这才探听清楚,原是此前晋帝下令追捕一个进贡丹药的道士,叫什么张天师的,此人流亡到西蜀,惟恐性命不保,故纠集当地的天师教徒,趁蜀王不在境内,发动叛乱。
一些土人流民受到利益的鼓动,亦参与其中,这支临时组起的起义军声势浩大,眼看着都要打到蜀亲王府了。
龙莽一听,拍腿大乐:“他娘的,我妹子不会真有些灵气在身吧,这不妥妥变成仁义之师了嘛!”
他狼目精矍,回首向军部振臂一呼,“将士们可听见了,蜀地流民叛乱,咱们奉洛阳女君之命,是来保驾剿叛的,务必要营救出郗太妃娘娘!”
将士一听蜀中已乱成了一锅粥,士气大作,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掠地不在话下。
赶巧徽郡王李容芝就在不日前回蜀,才入蜀便闻匪乱,惜无领兵经验,对益州政务又生疏,遣人拿令牌去益州府调兵,迟无音讯,而对战的又是不成即死的亡命之徒,李容芝手头只有几千亲兵,被打得节节败退。
正在绝望之际,他听闻讯兵来报,道洛阳有兵前来支援平乱,已过明月山。
李容芝听后一惊,第一个念头就是:这队兵马怎么越过的荆州防线?
要知这叛乱才起三五日,从洛阳到西蜀却至少要半月时间,他们岂会未卜先知?
当下他便明了,洛阳发兵
的真正目的剑指何处。
可眼下李容芝独木难支,一边担心城中家眷安危,更不能让王妃随他死在乱军手中,问道:“他们来了多少人马?”
探哨回道:“至少五六千骑兵,势不可挡。”
“卫大司马亲自领兵?”
探哨道:“未闻大司马踪迹,仿佛是攻下长安的那个乞活帅统军。”
前有贪狼,后逐虎豹。李容芝咬牙望天笑了一声,而后狠狠一折眉心,道:“好!传本王之言,请洛阳部曲助西蜀平叛。过后……过后本王愿大开城门相迎,只要他们保证莫伤我李氏亲族。”
就这样,龙莽顺利打入西蜀腹地,分骑突阵,用了两日光景剿灭那伙天师道的乌合之众,顺理成章入驻芙蓉城。
入城后他未及松懈,第一件事便下令合围了蜀亲王府。
“徽郡王尽管放心,”待龙莽见到灰头土脸的李容芝,这大老粗浑不吝地哈哈一笑,先给他一颗定心丸,“出发前我们女君特意叮嘱了,我们只占地,不伤无谓性命,尤其是老太妃娘娘,更是一根头发丝儿都动不得。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