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无奈摇头。
“那是云彩?”小女孩好奇地指着蔚蓝长空。
少年还是摇头,不知是否认还是单纯不想理人。
小女孩精神十足地左右乱看,实在想不到了,啊地一声,软乎乎的手指指着天上那轮金烂烂的太阳,“你看的是太阳吧!”
然后她乌溜圆润的眼睛就被一只大掌遮住了,“不许直视太阳。”
暖烘烘的黑暗视线里,懵懂的女童听到耳边一声轻喟,“是长安啊。”
风吹云卷,草叶呼吸,簪缨倏然睁开眼。
黎明的清光透窗入室,榻边,窝在脚踏上扣着她一根食指的卫觎同时睁眼,髭上生青茬。
两行清泪直直从簪缨面颊滑落,点缀她的笑靥,晶莹如珠。
簪缨眸中的光彩宛如池中新莲,莞尔轻唤:“大哥哥。”
第69章
十七日晨, 城东驿亭,背阴处有一座枝叶繁密的山坳。
一名身罩白纱缎观音兜披风的少女,掩身立在一棵古榆后,身姿若柳拂风, 素颜昳丽脱俗。
她目不转睛地俯望驿道上那队声势浩大的离城玄甲兵, 只见征尘,不见一位文武官员相送。直到尘埃落定, 少女确定军队已经去远, 方取出一支短竹笛,慢慢地吹上一曲小调。
不是那不吉利的送魂曲, 而是小舅舅另外教她的一支送征曲,轻呜的曲声, 低而不哀,缓而不伤,有着家中人盼离人早归之意。
簪缨是昨日黎明醒来的, 醒的时候,小舅舅就守在她身边。
半明半昧的天光下, 他的脸同梦里那意气张扬的年轻面孔重合, 簪缨才知,他们之间的渊源在那么早的时候便结下了。
“大哥哥。”彼时躺在枕上的少女声音还有些虚软, 眼神却很明亮, 喃喃道,“原来我没有忘记阿母的样子, 她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看。卫娘娘……和你生得很像。”
这些是她三岁前的记忆,她能记得这些, 便说明后来在庾后身边受的那些磋磨, 多多少少也会想起。
然而她只提那些美好的记忆, 仿佛一个拾回了珍宝匣的天真孩童。
卫觎当时柔声低问:“有没有哪里难受?”
簪缨摇头,她说不上什么感觉,只觉这一觉醒来,身体由内而外都轻省起来。
卫觎随后请来葛神医为她把过脉象,葛清营也道无事,卫觎这才放心,没有再多逗留,走前只留下一句话:“明日出征,不必相送。”
这是簪缨醒后他说的仅有的两句话。
当日卫觎便带亲兵离开了新蕤园。大军出征,不是说走就走,卫觎回京口后还要进行一轮调度,加之开拔千里,三月聚粮,后方军资粮草的调配也要处处耗费精力。
簪缨之后才从侍女口中得知,自己那日在马背上昏厥后,睡了整整三日。
期间,卫觎险些引兵直闯显阳宫,而后李景焕登门请卫觎赴宫宴,直接被小舅舅重创,现下对巷墙上的那片凹坑还历历在目。
而宫里面对兵精甲利的北府兵,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再一次选择了隐忍。
一曲终了,簪缨望着了无人烟的驿道出了会神。
她身后的檀顺低声劝道:“阿姊,你身子刚缓过来,咱们回吧。”
簪缨此日唇色如新研丹朱,点在那张梨花白的玉颊上,不见一丝疲态,却仍点点头,同檀顺返回官道旁停的青缯油壁车中。
殊不知马车驶动后,山下驿道侧旁的青枫林中,缓缓策出两骑俊马。
为首那人兜鍪覆面,单手执辔,一双深邃幽沉的剑目望着马车离去的影子,正是卫觎。
自然不是他早知簪缨会来送行,才特意在此等着。是北府军有前后两路精锐斥侯,探出了簪缨的形迹,禀告给大司马。
卫觎原已领队行出了五里之外,闻信,一刹犹豫后,又抄近道策马回来。
在暗处静静听完了一曲短竹调。
“小娘子学东西真快,吹得比末将可好听多了。”陪同的林锐轻道。
“她自是聪颖的。”
披甲跨马的男人身姿傲悍,腰背笔直如枪,唯在低眉一霎,透出一点与金戈铁马不符的柔软,似奈何又无奈何,“就是不听话。”
不让她送,她还是托着病后初愈的身子来了,还怕他发现,弄出这偷偷摸摸的勾当。
他同样纵着自己破了例,平生第一回 领军开拔后却掉头。
这样的贪恋和牵挂,对于一个上阵轻死的将军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卫觎摩挲着马鞭粗糙的鲛皮,心道下不为例,眼锋恢复冷硬,指鞭向北行
。
马车上,簪缨沉吟着捻指问檀顺:“昨日我听服侍的人说,那位葛神医在我昏倒当晚赶至,诊断我体内中了蛊毒,我服的解药是什么,你可知?”
檀顺黯然摇头,“后来大司马便将我等清出去了,阿姊该问杜掌柜,他当时在场。”
这少年这两日一直闷闷,兄因他一向自负的武功,到了关键时刻却派不上用场,连留在簪缨身边也做不到。檀顺不怨大司马手腕铁血,只恨自己本事不济,若非簪缨阿姊身边需要留人,少年真想跟大司马求一个步卒的身份去战场上磨炼。
连阿兄都不断在学习事务帮义父分忧,他怎么能被比下去。
簪缨不知少年九曲十八弯的情肠,只是凝眉沉思:问题便在于杜掌柜语焉不详,只说那是葛神医随身携带的解方。
可那位葛先生到来之前都不知她所中何毒,又怎么提前配了解方?
除非是能解百毒的药材。
——可若如此,葛神医与小舅舅是老相识,没有道理看着小舅舅每月受病痛折磨,却不早拿出来。
或者此药不对他症,却恰好能解自己的毒症?
簪缨慢慢捻动手指,黛眉轻蹙,乌黑眸光忽明忽灭。
正沉思间,马车进入都城东门,骤然一个急停。
檀顺伸手稳住簪缨猝不及防向前倒的身体,不悦地推开车门,便见一个手持拂尘的禁中内侍,笑盈盈候在车外:“缨小娘子,陛下召您入宫一见。”
“原公公。”
簪缨透过车门一角,看见原璁的半张脸,以及他身后四五名黑衣便服的大内禁军,当即了然。
小舅舅前脚带人撤出京城,皇家不敢和他撕破脸,但拿自己开刀来了。
她在车中没动,柔软下垂的白纱缎披风衬着少女清丽绝伦的笑容,客客气气问:“这是召我,还是押我?”
原璁闻言忙挥手让身后的禁军退远些,赔着小心道:“自是请小娘子,陛下唯恐小娘子受闪失,特意点了几名得力人手前来护送。”
“李景焕的骨头接好了吗?”簪缨忽然打断他的喋喋不休问。
原璁变色,车上的女子便笑了,“好啊,我也该进宫向陛下问个安。”
簪缨在昏睡之时,朦朦胧胧记起了许多儿时忘却的画面,包括一些美好的片段,自然也包括,她五岁那年从城门口被李景焕带回皇宫后,庾灵鸿遣散众人,亲自端来一碗无色的药汤哄她喝下的场景。
那个女人在烛灯下逼近的每一寸神情,她闭上眼,纤毫毕现。
这才是她失忆这么多年,身份孱弱这么多年的原因所在。
后宫擅弄巫蛊,那么皇帝知道吗?
马车一路驶入宫城,檀顺有些担心,簪缨摇头低语:“前线北伐,需要京城后方安稳,宫里想在这个时候扣住我进而拿捏唐氏,未免心机毕露。一则唐氏不是软柿子,二则太子如今还伤废在床,一个弄不好便会节外生枝,于皇室有害无益。”
她让阿宝别担心,马车至止车门止,簪缨一人下车,坦然换乘上紫帷坐辇。
正要行入御道,一位禁军领队突然警觉侧目,微微抬手止住辇夫,看向簪缨的眼神有些忌惮,“禁中守卫森严,请小娘子勒令暗卫在此止步。”
暗卫?!
此言如平地滚惊雷,让簪缨心中一惊,电光石火后她便明白过来,心绪不由翻涌,不动声色地回头看向身后空空的御道。
随着她的目光,一道全身裹黑的纤瘦人影如鬼魅般现身在阳光之下。
小舅舅竟留了一队暗卫暗中保护她,却不曾告诉她。
簪缨扣住掌心,在外人面前自然不会自暴其短,询问他们有多少人之类的傻问题,不露一丝讶色,沉着对那名暗卫轻
轻点头。
暗卫领命而退,转瞬消弥无形。
簪缨转头对那禁军领队淡漠笑道:“这样可以了吗?我一人入宫都不怕,偌大皇城,真是小心驶得万年船。”
原璁被这位小娘子讽刺得都快习以为常了,对那名憋屈的禁军轻轻摇头,小碎步跟随在紫帷辇后,一径至皇帝燕居的中斋殿。
李豫已经推了旁杂事,在殿中特意等着她。见那袭飘若流雪的身影进来时,李豫一瞬有些恍惚。
他记起这小女娘从小到大,像那样迈过那道门槛无数次,每次过来,不是给他煲汤带水,便是说笑解颐,一度让他觉得便是亲生女儿也莫过如此贴心了。
今日再见阿缨,她仿佛一眨眼间便成了大姑娘,连那剔透而镇静的眼神,也让李豫倍感陌生。
庾氏做的那些事,如此坊间已传遍,李豫便是想假作不知也不能了,有些心虚地上前一步。
“阿缨,怎么瞧你瘦了些,在乌衣巷吃住可还习惯?你、你小时的事,是朕识察不清……”
“陛下,事到如今,不必再说这些。”
簪缨进殿后就停下了,没有往前一步。
皇帝不是不知道那些事,只是乐得有人替他调教一个听话乖巧、不生二心的儿媳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簪缨既已记起儿时的事,如今好奇的却是另一件:庾氏给她下毒,皇帝知不知道?
巫蛊之患自汉朝伊始便是君主大忌,她记得李豫很信道教,对巫蛊之事更是深信不疑,防如蛇蝎。前几年,后廷中有位七品的采女暗中养巫蛊小人,东窗事发后,李豫大怒,连夜将此女家族抄没夷平三族。
若皇帝是庾氏的同谋,明知而默许,那么活该他日后因进食丹药而暴毙。
若庾氏是背着皇帝行事,那么让庾氏这恶毒妇人一败涂地的办法,就简单多了。
簪缨正自思索,李豫见她不语,唤了种口吻道:“听闻,今日你去送了大司马离京?唐氏与卫氏亲厚,朕所乐见。阿缨,你的阿父当年为国殉节,青史留名,你便是实打实的忠臣之后,这有财者出财,有策者出策,戮力同心,自古便是忠君爱国的不二法门。朕想,你定然不忍见国土凋敝,违背先人之志。是以这次北伐的军资,唐氏是否……慷慨纾难?”
原来绕了一大圈,是在这儿等着她呢。
簪缨心头冷笑,面上嫣然无辜:“我是在陛下跟前长大的,我如何无知,如何蠢笨,陛下理应最清楚。您说的那些个大义大节,没有傅姆教过我,庾皇后也不曾让我看过那些书,所以小女子实在不懂得,也背不起。”
说到这儿,她低头微微一笑,“至于唐氏,从先母决定以唐氏一己之力多负南朝一成半的商税开始,便无对不起朝廷的地方。我才接触唐氏不久,有许多事还接不过手,也不能服众,我说一句话,想也不怎么管用。
“但陛下今日特召,为家国计,唐家绝不敢推辞——当年刘洹将军带军第三次北伐中原时,先母也曾资粮后援,那么便按当年的份例是多少,唐氏照例出粮多少,陛下以为可行?”
李豫颇为吃惊地听完簪缨这么一大篇话。
他只觉她仿如张仪附体,一时想不透这些都是谁教她的。
然而硬的软的,都被她说尽,他便是不想点头也只得点头。
至少比他早先预想的唐氏与天家置气,一毛不拔,要好上许多。
簪缨目光冷淡,她肯让出这一步,不是为了满足朝廷的欲壑难填,而是为了小舅舅在前线轻松些。
“既然话毕,小女子不敢叨扰陛下,请求告退。”
说完了正事,李豫犹豫一下,像个寻常家翁般放低声音道:“阿缨,你可愿去看一看太子?他……不但被十六伤得肋骨尽断
,太医丞诊治时还发现,太子右臂有许多道新旧刀痕,层层叠叠,触目惊心。审他身边人,却都说不知,御医说看角度,应是他自己割的,问他为何,那孩子抵死也不说。阿缨,太子心事重,想来一直未曾放下你……”
皇帝说得满脸心疼,簪缨听后却豁然抬眉。
李景焕无缘无故割臂留伤?
她目光闪闪,下意识将手指搭在右臂上。
第70章
簪缨闻听此言, 瞬间想起前世自己受过的割臂之痛。
她可从未听说过李景焕有这种自残的嗜好,他常爱端着一国储君的架子,保养自身还来不及, 岂会做这种伤身损己、又容易授人话柄的事。
无缘无故的,李景焕何以如此?
——假若是有缘有故呢?
一直以来,簪缨以为只有自己是重生的, 此刻突然窜上心头的另一种猜测, 让她后背陡然发寒。
如果李景焕也是重生之人呢,他记得她上一世的遭遇,所以决定用自残的方式来赔偿她?
可也不对,他怎么会有这个良心。
她生不如死地活着时,李景焕尚且不闻不问,纵使重活一回,也不过是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再者, 她上一世夭殇恶死,死前怨恨不甘,游魂郁结,不知是否因为如此,才有了重生的奇遇。簪缨上辈子没能看到李景焕的下场,除非他被叛军攻入宫城后,也横死于非命……
不过眼下只有风闻,仅凭他割臂一事去推敲, 多少想当然耳了。
短短须臾, 许多猜测在簪缨脑中过了一遍, 面上不动声色地退出中斋。
走出殿门时, 簪缨忽然回头, 目光轻哀:“父皇,小时候我很害怕,您那时为何没来保护阿缨?”
李豫被这声父皇唤得猝不及防,然后他便看见簪缨眼里直直滚下一颗泪珠。
从未见过簪缨哭泣的皇帝刹那失语。
李豫忽然想起了,离世前半年都不肯与他说一个字的阿卫,临终前请他过去,提着最后一口气将这孩子的手交到他手里,恳求他善待阿缨。
他当时流着泪,答应得好好的。
结果却食言了。
他不是不疼惜阿卫放不下的这个孩子,只不过他既是君父,又是君王,他可以给阿缨尊如公主的身份,却忌惮唐氏底蕴厚重不好掌控,与其用心教养出第二个唐夫人,不如让阿缨做一个单纯无忧的小女娘。
是以,李豫虽知道庾灵鸿的那点私心,除了暗中敲打过几句不要太过,便也听之任之。
然自簪缨退婚以来,宗室蒙受的损失与非议前所未有,李豫不止一次地想:他是不是错了……
若从一开始,他便真心实意对待这孩子,阿缨眼下是否已与太子订了婚?她当初不离宫,便不会与十六产生牵扯,那么十六在她及笄当日,也许根本便不会留在京城,也就没有后面的这些事。
后悔和愧疚交织成一张密网,缠在这位老态显现的晋帝心头,他茫然地抬头想留住簪缨,却发现那少女早已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皇帝独自在燕寝中黯然良久,召来御前秉笔太监何师无,哑声下谕:
“去,告诉户部,发往前线的粮草不可缺斤少两,教朕知道谁敢从中弄鬼,定惩不饶。”
这是他欠阿卫的,也是他欠阿缨的。
何师无颔首应诺,同时捧出一只四方檀盒奉上,只见盒内的黄绸底子正中放着一颗呈现丹褐色光华的丹药。
“陛下,您该服丹了。”
李豫疲惫一叹,伸手取丹放入口中。
何公公却行退下,低头时,目中有碎芒一闪而过。
却说簪缨离了中斋后,便面无表情地抹掉了那滴不值钱的眼泪。
她不奢望凭区区一滴泪,就能让虚伪到骨头里的皇帝如何痛彻心扉。能给他添堵就是好的,万一还能激起皇帝所剩不多的一点良心,布下一颗种子在他心里,那便是意外之喜。
从前她有多少次想哭而哭不出,如今那位葛神医治好了她的沉疴,她可跑可玩可哭可笑,总不能白遭一回罪,要物尽其用才好。
此时簪缨心里最在意的一事,还是李景焕自残的
动机。
换一种思路想,假设李景焕当真和她一样重生了,除了小刀剌自己,那么他眼下最迫切要做的事是什么?
皇帝将在两年后山陵崩。
簪缨桃花眼眸轻凝,忽然停下脚步。
在她身旁恭送她离开的小内监焉瞳连忙停步,霎眼轻唤:“小娘子?”
傅娘子在宫里住了这么多年,焉瞳还是习惯这样称呼她。
簪缨却未理会,或者说她根本未留意这个小内监,眉眼清冷地注视前方。
东宫内侍总管李荐,听闻缨娘子入宫来,已经在御道上等候她良久了。
一见到簪缨,李荐扑通跪地,涕泗滂沱:“女公子,太子殿下身受重伤,躺在榻上高烧不退,昏沉之间,心心念念唤的都是女公子!奴才恳求女公子去瞧一瞧殿下,哪怕只一眼,对殿下便是天大的安慰……奴才给菩萨心肠的女公子磕头了!”
簪缨冷眼看着李荐磕得头破血流,慵然抬手在额边挡了挡日光。
她无可无不可道:“我而今一介商籍,踏足东宫内殿,恐不合规矩啊。”
李荐多年为奴修炼得人精一样,一听这话有松口的迹象,头上的血都不及擦,转哭为喜道:“合!合!只要女公子愿意去,无论陛下还是殿下,都一定万分喜悦。”
簪缨默然一许,勉为其难地随着李荐向东宫走,漫不经意道:“方从陛下那儿出来,听陛下说,前些日子被太子当面顶撞,生了大气,可一听说太子伤了,陛下还是一样的关怀。”
李荐这会儿满脑子都是太子殿下见到小娘子后该是何等喜悦,顺声附和:“女公子说得是,父子间哪有隔夜仇呢。”
本是诈他的簪缨目色一动,语气越发事不关己,“太子为何事顶撞?”
她方才想到,皇帝将在两年后去世,太医院明面给出的死因是风寒入体,卒中而崩,但据前世她在萝芷殿从春堇口中听闻的,有一种隐密的风传,李豫是服食五斗米道进奉的丹药过多而亡。
李景焕若是重生之人,便一定会劝阻李豫继续服药。
依李豫对道家长生灵丹深信不疑的性子,不发火才是怪事。
李荐不敢妄议天家,含糊道:“主子的事,奴才岂敢多言……”
眼看东宫已近在眼前,簪缨似笑非笑地停下步子,“倒是我不知好歹多嘴了,我原是不配问的,这便出宫去。”
“女公子莫走!”
李荐急了,上赶着道,“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只因着那张天师进贡的药丹,殿下劝陛下莫再服食,陛下便恼火了。”
簪缨听到这个答案,心头重重一跳,便有五六分确准了。
她忽然生出一种啼笑皆非的恍惚。
究竟是什么样的孽缘,须得他二人纠缠两世不休?不过随即,簪缨又如释重负——
他是前世之人,那就更不冤了。
气色焕然一新的少女唇角似讥含诮,扬长而去。
“女公子!”李荐见前一刻还答应好好的簪缨说走就走,满脸失措,追出两步,却没能将人留住。
小太监焉瞳则痴痴望着白衣女子离开的背影,好半晌,意识到自己僭越,猛地收回视线,心中怅惘:小娘子果真不记得我了。
可他还想要报恩啊……
簪缨绕过东宫离宫之前,顺脚去了趟显阳宫。
这条路她自小走过无数遍,已是轻车熟路。从前她走在这条路上,一步一行都有人看管约束,今日孤身在后宫逛荡,过往的宫娥内监见了她,除躬身施礼外,不敢多言一字多看一眼,生怕惹怒了这位与从前脾性大大不同的女娘,受了发落。
毕竟谁人不知,缨娘子如今摇身一变,非但成了文武双谥成忠公的功臣独女,更是大司
马极力庇护的人,更是陛下的座上宾,更将皇后娘娘一路逼到软禁宫中不得出。
从前这起子奴才私底下说,求谁都不如求缨娘子,而今却变成惹谁都不能惹缨娘子。
“凭何不许本宫去看望太子,本宫还没被废,还是当朝国母!让开,本宫要求见陛下!”
显阳宫门口,一道嘶厉的喊声在高耸的朱门宫墙间回荡,正是脱钗素裙的庾灵鸿。
她已被禁足一个月,前日从故意晃荡到显阳宫的平嫔口中听说,焕儿被卫觎重伤,肋骨尽断,惊得当场昏厥,醒来后便心急如焚地要去看望。
谁知宫门守卫奉了圣谕,不肯通融。
昔日纵横后宫翻覆云雨的皇后娘娘,一朝失势,竟连宫门都出不去,庾灵鸿不禁悲从中来。
更让庾灵鸿绝望的是,她一抬眼,便看见一个清媚雅致的少女立在宫门外,正笑意盈盈地望着她。
“傅——”庾灵鸿如同白日见鬼地后退一步,“你、你怎会在这里!”
“听说李景焕要死了,我便来瞧瞧。”
庾灵鸿被如此一刺激,直接血气逆涌,喉头涌出一股腥甜,颤抖着指尖点着她的脸:“你这妖女贱婢、你这个……”
簪缨分外平静地注视她。
褪去了铅华脂粉,不再穿锦戴金的庾灵鸿,原来也并不像她记忆里那样精干可怕。
簪缨轻描淡写道:“过几日我在西郊蚕宫办避暑宴,请了许多京城贵眷过去热闹,可惜皇后娘娘不方便,不能赏光同乐。”
庾灵鸿没有血色的脸孔抖动起来,“你敢放肆!那里是中宫昭德的庄严之所,是本宫的地方!”
簪缨笑道:“我还准备了斗鸭和耍杂戏的节目,有朋友很喜欢看。”
庾灵鸿一口痰涌上来,不受控制地佝下身子,扳着腥红的门框气息咻咻。
簪缨笑意消弭,目光冰冷地上前一步,在守门侍卫拿不准要不要拦时,少女已靠近庾灵鸿耳边,用从小与这个女人耳濡目染学下的吴侬软语,轻道:
“比起操心此事,皇后娘娘不若担心担心你的儿子。我从未听过有残弱皇子能做太子做得长久,更未听说过,历朝历代有哪位废太子能活着啊。”
“你说什么……”庾灵鸿心底生寒,伸出强弩之末的指尖意图勾住她。
簪缨却早已拂袖转身,步履悠然地离去。
“她是要报复……报复本宫的焕儿……她和卫觎是一伙的,一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