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妃娇宠日常1v1上一章:第32章
  • 太子妃娇宠日常1v1下一章:第34章

  他对自己恨心欲死,又奢望她不记得。

  可此时望着白衣少女冷若冰霜的眼神,李景焕所有的侥幸湮灭殆尽,眼前一瞬被雨帘模糊,“阿缨……”

  你,是知道的么?

第51章

  簪缨厌烦听到他叫自己名字, 托庾氏的福,现下她一看见李景焕,便能想起小时每逢雷雨天, 便怕得往他寝殿里跑的事,自己恶心得不行。

  冷扫一眼太子身后的虚张架势, 簪缨神色不动,“太子是来问罪, 还是檄讨?”

  她一人领二婢,雨中茕立,便在门口为那贼子挡住东宫甲胄。

  她从前喜唤他景焕哥哥, 而今不假分毫辞色。

  李景焕在世家言官的劝说下如何都不肯低头, 可在她面前,他身上没一块骨头是硬的。

  他不敢开口去求证,这样便也不会暴露自己记起了前世,只要阿缨不知道他记得……那么, 也许会看在他不是前世之人的份上,再给他一个机会。

  这辈子,他会用自己的性命去拼力弥补她,护她至死, 绝不重蹈复辙。

  “阿缨, 你讲一讲道理……”

  李景焕忍着发红的眼睛, 低垂的凤眸眷眷幽深,“他昨日僭越闯宫,母后到此刻还未醒。他推你出来挡着, 自己躲在后头又算什么, 你心地单纯, 莫被他骗了。”

  “原来她还没醒。”簪缨直接忽略那些废话, 冰冷地看着他,“那你大可以等那个女人醒后去问问她,她做过什么好事。管家,关门。”

  管家答应一声。

  门扇将要闭阖时,簪缨忽又伸手掌住门。

  李景焕眼里亮起一线微光。

  他敢说小舅舅的坏话,簪缨终究不吐不快,“我瞧见一个站在浊汤子里的人,拼命想把岸上的清净洁白人物拉下水。自己满身泥污,还欲攀污他人,你不为自己感到羞愧吗?”

  朱门訇闭。

  原公公和太子殿下身后的校尉,恨不得自己从来没长过耳朵。

  李景焕双瞳里映着眼前朱门的颜色,与血无异。

  “殿下。”半晌,原璁小声劝了一句,“敢问您带着校尉此来,可是宫里的意思,依奴所知,陛下不愿多生冲突……”

  李景焕如石雕不动,浑身散着冷气,原璁识趣闭嘴,躬身退走。

  他如此在府门外立了许久,李荐方小心翼翼上前道:“殿下,听闻昨日从这府里被扔出来的还有傅郎君,肋骨尽折……也许他会知道昨日发生了什么。”

  李景焕慢慢转动漆黑的眼珠,“去找他。”

  自从傅家老宅被抄没,便与蕤园二府并一府,划归到簪缨名下,算作朝廷对她的一点补偿。尚留京中的傅则安傅妆雪兄妹,也便没了去处。

  太子曾有意出资给自小相交的伴读置一所宅院,被傅则安婉拒了,如今这兄妹俩寄住在长干寺的下舍。

  李景焕从乌衣巷直奔此地,为免非议,命校尉停在一里之外,便服入寺。

  长干寺并非香火鼎盛的名刹,寺内香客寥落,宝殿后有两排僧寮,僧舍再往后,是供抄经生栖身的低矮瓦房。

  李景焕一踏进傅则安栖身的狭小院落,眉头便锁紧。

  曾经的傅则安名士风度,何等逍遥,他心气自来高亭,如今委身此地,怎么受得了……

  正这时候,一个素裙挽发的少女捧着一盅汤药,从灶房出来。

  见到太子,她着实愣了一刻,那双杏子眸里渐渐浮现泪光。

  “太子殿下。”女子的哭腔娇柔胜水,仿佛受了天大委屈,不是傅妆雪又是哪个。

  她怎么也不曾想到,她历经千辛里苦走到江南,好不容易有了安顿之所,可一夜之间却天翻地覆,家没了、疼爱她的祖母没了、千金小姐的身份没了,到如今连阿兄待她的态度,都似与从前不同,变得不冷不热。

  就连“功臣之后”这个仅有的荣誉,也从她变成了傅簪缨——那个人如今甚至已经不稀罕姓傅。

  傅妆

  雪从见到簪缨的第一面开始,便知道,对方什么都有,自己什么都没有。她不敢贪多求全,只奢望分得小小的一杯羹而已,可为什么,到头来,连自己仅有的一点东西也被剥夺了呢?

  她本以为傅家落败后,太子殿下再也不会理她了,今日突然见到他,便觉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

  住过高阁广厦,见过富丽繁华,她不想一辈子生活在低矮的屋檐之下,活成和从前没有任何分别的,只能看人眼色才能过活的一只老鼠。

  少女腰肢软软地一欹,便跪在地上哭起来。

  想起多日的担惊受怕,她都不必假装,已经真情实感地泪盈于睫。

  “太子殿下您来了,求殿下帮帮阿雪,阿雪好怕……”

  李景焕只看了傅妆雪一眼,就猝然避开视线。

  ——“阿雪自知比不上姐姐,但求能为殿下略解烦忧,阿雪心里认定了殿下,求殿下莫赶我走……”

  他想起前世,这女子用相同的腔调对他说过类似的话。

  他当时为着簪缨受伤的事心烦意乱,想见她又怕见她,见此女柔韧而体贴,鬼使神差地,便留了她在身边。

  开始时,他只当她是一朵解语花,尚且谨守自身,因为心中还存着一丝期冀,总觉得阿缨有一日会痊愈,她还是自己的正妻,他的初次还是留给她的。

  可直到登基为新主,阿缨的伤依旧不好,身子骨反而一日比一日糟下去。

  登基大典结束的那日夜里,他喝多了,一因父皇新丧,二因簪缨病重,三因王氏不消停,在父皇去世之前妄图改立二皇子为太子,四因唐氏不配合,反复要求面见小东家……

  千斤重担压在肩,而李景焕最想与他并肩而立的那个人,却在病榻受苦。他何尝不想去见见她,可是他不敢,阿缨曾那般信任她,他却连她的一点心愿都达成不了。宫人回话说,傅娘子近来常念叨着想要出宫去,哪怕死在宫外头也好。此语不详,李景焕听了心如刀割,更不舍得将她放走。

  他有太多找不到出口的痛苦需要发泄。

  身边又恰巧有一朵温柔可怜的解语花。

  于是有了那一夜荒唐。

  也只有那一次。次日清醒过来李景焕就后悔了,他对不住阿缨。看着龙榻上泪痕犹在的少女,李景焕在心中唾弃自己,发誓一世不会再碰这个女人。

  他给了傅妆雪贵妃的封号,从此两清不相欠。

  后来……

  李景焕被剧烈的头疼刺得蜷起眉心,后来还发生了什么?

  朱雀桥被烧,仿佛有兵……他记不起来……

  “殿下,您怎么了?”傅妆雪察觉太子的异样,含泪上前欲扶,“您身子不适吗?”

  李景焕猛地向后避开,“别碰孤。”

  前世是他招惹了此女,是他犯错在先,做不来恶语相向。可这一世,他绝不会再与她产生任何交集,老死不相往来便是最好。

  他还是干净的。

  至少这一世,阿缨,我是干干净净的。

  他无视脸色惨白的傅妆雪,侧身向屋内走,眼下唯一关心之事,只是昨日在乌衣巷到底发生了什么。

  踏进屋门后,李景焕心跳停了半拍。

  他毫无防备地看见一片花白颜色。

  昏暗仄室中,那个躺在硬木床板上的年轻男子,长发如雪。

  傅则安一夜白头。

  “则安……你,怎会如此?”李景焕瞳孔颤动。

  傅则安身上只着单衣,胸前被几片木板固定着,双眸木沉,呼吸绵惙。听见太子的声音,他眼睫缓慢地眨了一下,没有表情,嘶哑地向外唤道:“傅妆雪。”

  院子里的傅妆雪如梦初醒地进屋,看见兄长的脸色,忽地醒觉方才在

  院里的那些话,阿兄必然都听到了。

  她顿时羞愧难堪,目光触及兄长的白发,又悲从中来,哀哀道:“阿兄,我,我给你熬了药,趁热喝……”

  “当初两条路,你选了挨家挨户上门去解释原委。”傅则安睁眼望着棚顶,视太子如无物,每说一个字,胸肋间便有磨挫之痛,所以他说得很慢,“为兄也陪着你去了。路是你自己选的,自今以后,你不再是世家千金,婚事上必也艰难,前途出路,都随你自己去走,该做的我做过了,余下的顾不上你了。”

  傅妆雪听他在太子面前揭她的短处,水睫愕然地颤动。

  她至今想起上门去向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承认自己是私生女,那些人鄙夷不屑的眼神时,依旧难堪至极。

  她已经恨不能拿根绳子吊死了,为什么兄长还要在太子殿下面前故意折辱她?

  傅妆雪失声哭道:“阿兄是在怨恨我吗?”

  李景焕神色陌生地看着床上宛如活死人的傅则安。

  满头白发的傅则安语气淡薄,“哭什么。当然怨不得你,我在两条路之间,也同样选了甘愿做狗的那条,都已做了狗,还要什么做人的礼义廉耻。所以,你我才不愧是亲兄妹。”

  傅妆雪再也忍受不住,捂面跑出屋去。

  李景焕听他一口一个狗,只觉莫名地不舒服,上前轻轻扶住他的肩头道:

  “则安,你莫如此自暴自弃,孤近日、因些私事忽略了你,是孤之过。你有满腹才学,还有来日,孤还会起用你的。昨日你可去了阿缨府上?到底发生何事,你的头发怎会如此,是不是卫觎那厮对你做了什么,你悉数告孤。”

  傅则安深吸一口气,咳了两声,感受肺腑摩擦的阵痛。昨日他被抬着回来,寺里的僧医说他即使胸骨全部结好,将来也很可能落下咳疾,一遇阴天下雨,便会痛痒难当。

  可那些都不重要了,他这一日一夜,脑中回荡的只有当日在傅府对簪缨说的那些话。

  ——“你莫以为储妃之位难得,便所有人都想抢你的……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非梧桐不止,非醴泉不饮。一日,有只老鸱拾得一只腐鼠,正逢鹓雏从它头上飞过,老鸱生怕鹓雏抢走自己的食物,便发出‘吓’声怒斥。尔,欲为此鸱乎?”

  他将簪缨比作老鸱。

  可簪缨甚至没读过完整的庄子,他在她小时候送给她的竹刻书简,全被庾皇后没收毁掉了。

  他们说,那时她很伤心,又哭不出来 ,他却压根不知道这是何时的事。因为他每次进宫,那个乖巧的堂妹都会对他笑靥相迎。

  他才知道,那些笑,是她用心里的泪堆起来的。

  他才知道,簪缨从小到大,根本无一日舒展。

  那些恶心事,他一个成人听了都浑身发寒,她一个柔弱的孩童又是如何承受过来的?

  傅则安抠搂手指紧紧揪住身下的床单,姓庾的不是个人,难道他就是人吗?!

  现在,傅则安转目看向姓庾的儿子,昨日大长秋死到临头还要用性命作保,说太子对皇后做下的事一无所知。

  可李景焕既然朝夕与簪缨相处,他又不是傻子,是真的看不见还是不愿看见,是庾氏瞒得太好还是他根本不曾用心?

  傅则安用尽全力仰起半个身,拼着骨头再次断裂拔下头上的簪子,划破自己衣摆,声音嘶哑:“仆与太子,今日义绝。”

  “你这是做什么!”

  李景焕神色终于冷了,看着他挣扎喘息的样子,又于心不忍地伸手,“则安,有话好好说就是,到底发生何事?”

  傅则安嘶声反问,“你何不去问问你的好母后,当年对簪缨做过何事?”

  卫觎说得对,此事传扬出去,对簪缨来说是第二次伤害,他无证据,不

  会胡乱透露的。

  尤其太子自退婚以后心性不明,簪缨又明显不再想入宫,他怕太子伤害她。

  对!他必须养好伤,必须站起来,去保护他的小妹妹。

  哪怕不认他也没关系,唾弃他也没关系,左右他也不是人了,他不是了……

  傅则安伤处崩裂,倒回床板大口大口喘息,眼角滑出一滴泪,没入雪白的鬓发中。

  李景焕的脸色已不能用难看形容,他从小到大的好友,与他割袍断义,而今日已是第二次有人让他去问母后,她当年做过什么?

  李景焕心绪茫茫地向下坠,母后到底做过什么?

  显阳宫。

  经过御医一日一夜地施汁,惊吓过度而晕厥的庾氏终于悠悠转醒。

  才醒,她倏尔回忆起昨夜铺展在眼前的惨景,未等开口,又吐两回。

  举目四望,她身边的贴身心腹只剩了关雎一个,待她从关雎口中听闻这一昼夜外面发生了什么变动,庾氏憔悴的脸上忽然浮起一片不正常的潮红,抓紧女官的手臂问:

  “你说太子自己去找大司马算账了……不、不,快叫他回来!”

  大司马都敢公然调兵反叛,万一一个不忿把太子也跺成肉泥……

  “呕!”

  庾灵鸿第三次大吐起来,到最后吐无可吐,瓷盂里已全是黄色的胆汁。跟着,她全身冷汗淋漓地发起抖来,因为庾氏忽然想到,大司马捉去她的心腹整整一日,是为了拷问什么。

  当年调教傅簪缨之事,她千辛万苦瞒着所有人,尤其是焕儿,她不敢告诉他分毫。

  如果卫觎从佘信几个嘴里撬出了东西……如果他告诉焕儿……如果他公诸于众……

  等待她的,只会是夫妻失和,母子反目,身败名裂。

  “不,快把太子找回来!!”

第52章

  “大司马此举, 是险而不险。庙堂视大司马,是怕而不怕。”

  簪缨且不理宫廷内外的一塌糊涂,她只惑于小舅舅调兵后可能面临的局面, 从沈阶那里,得知了更多关于北府形势的细情。

  她看着案上一张弯弯绕绕的舆图,眉头也不由纠结,“又怕又不怕?何解?”

  一场雨水后, 树上黄莺啭,又是风和日丽。簪缨跽坐在堂中采光好的位置,一案对面, 便是画灰谋事的沈阶。

  簪缨坐矮榻,他坐棋子方褥, 本该比主君低一头, 却因他个子拔群, 两人发顶看上去平齐。

  “京口之于整个南朝的重要性,可分对外与对内两者, 女郎听阶细说。”

  他的音色低介,没有花哨,却不显得阴沉寡淡,为使簪缨听明白,刻意放缓语速,“且不说京口作为军事重镇的作用,从经营上说,京口首先沟通着三吴与京城的水道粮道。”

  沈阶骈指搭在羊皮地图上的三吴之地,“三吴之富, 众所周知, 向有‘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的说法。建康一城数十万众的口粮,大半全赖三吴给养。可是又有一说,三吴易动难安。”

  簪缨想起上一次小舅舅给她讲的京畿地势,恍然点头,“江左依山环水,京城拱卫甚多,看似繁固,可正因繁庶,难以牢固。三吴到京城最主要的水路,是破岗渎,然而其中一段转折恰经京口……”

  她沉眉想了想,“所以一旦此段被卡,便等同断了京城的往来给养。”

  她之前翻看唐家名下产业,见有商船、水碓舂米船、行海船以至受命为白石垒水军打造的战舰,便向杜掌柜多问了一些行船事宜,恰好了解此事。

  沈阶颔首:“是。历来内乱,先断东吴道。是以若京口不守,则京师不宁。”

  “这是其一,其二,是要达成荆扬相持的局面,不使一方独大,拱卫京师。”

  他再指地图上的荆州,取出随身挟带的一截炭笔,在代表长江的那道蜿蜒水道上重重加粗。

  “长江是南朝的天然屏障,却分上中下三游。水往低处流,若乘舟从上游攻下游,则朝发而午至,午发而夕至,若由下游逆流争上,却是大大受限。荆州,恰处江水上游,天然压制建康地势。当初大晋在建康立都,固然因望气师言此地有龙气,然建康在长江中下,长期处于荆州的压力之下,也是不争的事实。历来对荆州刺史的任用,便是晋君头疼的一大难处,很多时候,不是皇帝想任用谁就任用谁,而是哪个世家势焰强大,此权柄不想交也不得不交。北朝常笑我朝天子为‘白板天子’,不是没有道理的。”

  言及此处,沈阶目光微厉,握炭的指尖在豫州重重捺下一笔,“虽常设豫州辖衡荆州,做为肘腋之防,然肘腋之利一朝翻转,也可能成为肘腋之患。防了荆再防豫,防了豫再防荆,纷纷惚惚,无一定之时。这时,便要在回护建康最近处,设下一重镇,厉兵秣马,镇守门户,亦震慑外州,令其不敢轻启衅心。”

  簪缨边听边记,又皱眉道:“那为何——”

  “女郎欲问,那朝廷为何便信任北府京口,笃定卫大司马不会生异心?”

  簪缨点头,沈阶目光内凝,“这便要说到京口对于抗击北胡的重要地位,与大司马其人其志。”

  他微微停顿,一裘青衫背对着大敞的堂门,却不曾回头,只望向他效力的主君,“接下来的话,多有涉及大司马,女郎得保证我今日能活着走出去。”

  他并不像个怕死的人。

  可看他认真的表情,又不像在说笑。

  簪缨今日最想求知的便在于此,岂容他藏掖,眨眨眼道:“你正议事,自然无碍,你非议人,我自不许。”

  半真半笑,同有些不明意味的张驰道理。

  沈阶目光向回让了让,年纪轻轻,一脸不苟言笑,“小人岂敢非议。”

  他用炭笔在京师东南一指半处画一圈,“京口,东至北固山,西达江乘县,境内有八所镇守、城垒十一,烽火楼三十六。其在建康东门,临长江南岸,安流民,垦荒田,屯兵甲,作为胡汉之间最重、也是最后的一道缓冲带,枕戈待旦以御羌胡,此不必缀言。然女郎可知,京口之所以兵力强劲,令外族多有忌惮,令朝中提防甚重,所为何来?”

  簪缨认真听着。

  沈阶给女公子讲解得很细致:“在两样,一是民,二是兵。民,是流民,自从胡人入关,乱我中原,汉人南渡,这百年间陆续从淮北流亡至京口、晋陵两地的流民,依阶估算,不少于二十万众。这些流民之所以渡水后便停在北府,而不去更富庶的三吴,是因三吴乃江南本土世族与吴人世代扎根的地方,形成复杂,连初渡时,以王谢为首的北方大家,都不敢在三吴之内与南方世家争地,纷纷跑去更偏远一些的会稽、彭城等地封山占泽建立别墅,就是根基尚弱,怕与本土的吴人起争端,使朝局无法在江左安稳下来。而晋陵一带的好处,在于地广人稀,可安置下这些外来者,但弊端同时存在,便是土地荒芜不沃。吴人有句俗谚,叫‘生东吴,死丹徒’,说的便是东吴富饶,可以在此安居乐业,丹徒贫瘠,土地坚紧如丸,只适合死葬。丹徒县,正在京口境内。可就是这样的土地,老一辈的北府府君致力于开垦田荒,大修水利,用来安置流民,并许诺只要在此安居下来的人,便处与田宅,分地给流民去种,让流民足以糊口饱腹,不必再过朝不保夕的日子。

  “这般一年年一代代地经营下来,有了人,便有了民力,百姓种田便有粮谷积蓄。有了人,又有兵员,可以组织操练起来,以备对抗胡家。

  “这是流民的由来情况。兵,则是营户,即世代为兵籍的人。女郎,我朝兵卒的地位极低,贱于平民,贱于白丁,甚贱于工商杂户。一人为兵,全家受役,老子是兵,儿子也只能是兵,所娶新妇也只能出身下层,叫做门当户对,再生子孙,还是当兵,越级娶妇则犯罪,逃匿征役则犯罪。”

  少年眼底有波澜生起,语气不自觉加快了些,“阶少年师从颍川一位隐士刘公,座下受教,自己也曾负笄游学,走过几郡,所听所观,南朝的军镇无一不是视卒如芥,肆意轻贱。只有北府军不是。”

  他看人时不避人,那片深重孤介的眼神,令簪缨有一刹失神。

  兵者贱这个说法,她是第一次听闻。

  她原以为今下南北两朝对峙,南朝守江山倚重兵士,那么从征者必有厚抚。

  她此前所见过的那些将卫,譬如皇宫禁卫,皆由各武将世家子弟抽调,把守各大宫门内禁,不说趾高气扬,亦是颇受尊敬;再如长公主殿下的那位驸马镇卫将军,也是威风凛凛,旁若无人。

  更不用说小舅舅,自来如渊如岳,华宗闻之退避,王公见之畏惧,他麾下亲兵,也都顾盼神武,不受羁縻。

  所以她下意识便以为,但凡穿甲者,腰杆子里总有一二分硬气的。

  竟非如此么。

  那些下层的兵士,她没机会见到的那些人,原是代代脱不得贱籍,户户娶不得高女。

  簪缨心中不知是何滋味,脸皮慢慢热起来,暗想沈阶若非为她谋事,只怕会连她一同骂进何不食肉糜里去。

  “北府兵不同?”她不自觉间忘了最初的问题,抓住这一点重复。

  “是。”沈阶道,“北府兵之强,强在骑兵。当年五胡之所以能马踏中原,欺我汉家,靠的便是世代游牧部落超强的骑兵军队。既然世人皆言北人强悍,南人柔弱,祖将军接手北府军后,便拟定“以夷制夷,以硬碰硬”之策,力图训出一支精于冲锋猛战的重骑军。而北胡之

  所以兵卒齐心,骁勇善战,另一个原因,便在于北朝的兵制不同我朝征兵入伍,而是部落兵制,他们部落的酋长与部下往往亲若父子,而非上峰下级的关系,父子同阵,自效死力。祖将军亦效仿之,或者说不是仿效,而是祖公天性大仁,与部下同食同寝,爱兵如子,伍长以上兵将阵亡,皆亲自过问抚恤之事。等卫大司马接手之后,在此之上更添了两条,一是精兵精甲,一是身先士卒。”

  他一气说完,见女郎听得认真,眼神愈发皎亮。

  他这里略一顿,簪缨紧接着便问:“如何精兵精甲,如何身先士卒?”

  “此事,但留心者皆知,并非隐秘,想来我说出口,大司马当恕我……”沈阶低念一句,骈夹指间的一截短炭无意识搓动,染黑指甲,继续为女郎解惑道,“在卫大司马接手京口之前,北府兵丁所穿的战甲,不过是造价最低的皮革甲,这是没法子的事,北府的嫡系兵户加流民兵力,不少于二十万众,朝廷下发边费年年不足,只靠本地田赋助军,早已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祖将军能征善战,用装备参差的兵甲去对抗更为骁勇的北胡骑兵,胜也胜得艰难。

  “大司马上位后,魄力极大地将玄铁锁子甲普及到下层士兵中,并设立什长以上,用七札鞶甲,幢主以上,铁甲内加皮革,校尉以上,玄甲内加蚕丝,参将以上,便配裲裆甲、明光甲这等昂贵铠甲。

  “盔甲如是,兵器亦如是。据闻大司马擅用武器为马槊,槊,自古便是马上兵器之王,一槊在手,万军辟易。然而槊的制作方式又极为繁琐费时,一杆好槊,不是铜铁所制,而是韧木胶合,风干再三,再用一根麻绳系在槊端二尺处,检验两端是否不坠不浮,全部通过,才算合格。所以有一槊百金的说法。这样的武器,一般将族子弟尚且用不起,只有高门世族,身家底蕴深厚者才配用。然大司马却说,愿使帐下骑兵人人用槊。”

  簪缨听到这里深深屏住一口气。

  一槊百金,却使人人用槊。

  又是精甲,又是强械,又是战马,朝廷负担不起这笔庞大的开销,那么这笔钱是从哪来的?

  “如此靡费,钱从何来?”沈阶适时接下去,问得与她心里话如出一辙。

  簪缨忽然冒出一个念头:难不成,这笔军费是由唐家暗地里支持的?!

  可是不对,据她所知,唐氏与北府军队之间并无往来。至少杜掌柜从未向她提起过。

  沈阶接着道:“当时朝中不少人皆说,大司马年少气盛,一意孤行,既不懂治军底里,也不晓治家艰难,如此做是舍本逐末,尾大不掉,早晚有一日无以为继,会拖死整座军镇。可谁也没想到,大司马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将焕然一新的北府军撑了起来。听闻,大司马曾在三军之前笑言:只要能给他打胜仗,他就愿意用好马好鞍好刀好枪伺候着,肉食麦饭管够,立了功说不上媳妇的,他叫徐军师亲自保媒去。”

  簪缨目光闪动,在他栩栩如生的描画里,她仿佛看见一个意气风发又带着点蓬勃痞气的披甲将军,横槊作笑谈。也有几分能想象,徐先生听见那祸水东引的壮军辞时,是怎样一种无奈的神情。

  少女洁白的眉心舒展又凝住。

  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这位北府战神在短短几年里,从那般意气风发,养成如今沉如渊岳的气质?

  不是如今不好,只是,“他很艰难。”

  “这便是艰难了吗?”

  沈阶低沉了嗓音,“又闻大司马带兵与匈奴列阵对战,次次一马当先,冲锋最前。凡兵者,有先冲锋锐,有镇军主将。先锋负责冲刺,主将则坐镇中帐,运筹帷幄,像大司马这般不要命的打法,遍数南北两朝,也再找不出第二个来。朝野上下,便又响起一种声音,道大司马单逞匹夫之勇,不顾谋略调度,是谓飘

  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终有气衰力尽的一日,到那时,侥幸赢了几仗的北府兵便成一盘散沙,不攻自破。”

  砰地一声,一只粉拳忍不住砸在案上,溅出盏中的几滴茶水。

  沈阶的眉心跟着跳了一跳。

  “说风凉话的人,何不去沙场守疆一日?”簪缨雪腮紧绷,重重道,“我舅父从未输过。”

  沈阶唇角动了动,掩睫道:“是,据仆所知,大司马至今无败绩。他如是一位天生的战神,不可以常理揣度,马上用玄铁重武,次次身先士卒,这么多年,依旧不见疲态。连礼仪化外的匈奴也要敬佩一声,‘此子真无敌’。”

  “女郎,你可知,由大司马统领的北府军,在这五年大大小小的抗胡之战中,死伤率低得有多惊人。”

  簪缨不知确切数目,却能够想象,一个不惜用精甲精器去武装自己部下的人,一个对阵时打马冲在最前的人,不会允许手底带出的每一个兵枉死。

  爱兵如子,不是口头说说而已。

  只是这世道,却觉得爱兵如子等同爱草如金,不过笑谈。

  簪缨垂下的浓密曲睫微颤,被沈阶一气灌输了这许多军政之事,胸臆有所充溢,却一时说不出来。

  沈阶等女郎心情平复,同样默着。

  屋里静了,屋外喧吵的黄莺唧唧又占上风,沈阶余光见案上有几滴茶渍未干,不知在想什么,走神似的取帕擦拭。

  袖头里的白丝帕才拈出来,少年忽凛然回神,又塞回去。

  “咦,似乎有些眼熟呢。”敞开的堂门廊子上,穿绿襦绿裳的阿芜探进小半颗脑袋,那一角丝帕没逃过她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