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觎眉梢一动,眼底浮现若深若晦的波澜,“你不记得?”
簪缨越想越奇怪了,她应该记得什么?
正待询问,中庭传出几人的脚步声,却是徐寔和两名亲兵来找卫觎。另一边,杜掌柜也早早来看望簪缨,一道过来,结果几人看见阶上的白狼,都陡然定了一定。
还是徐寔最先反应过来,看一眼吓得脸色发白的傅娘子,忙命亲卫把那只狼带走。
他身后一个身罩裲裆锁子甲的青年参将上前,向卫觎拱手,行的是军礼,禀道:“大将军,宫里派了黄门过来,带陛下口谕请将军入宫觐见,此刻人在山脚下。”
卫觎的目光还停留在簪缨茫然的脸上,神色莫名,没回头问:“来的是谁?”
参将回说,“是御前总管原公公。”
簪缨还在想着狼的事,听到这个熟悉的称谓,迟迟地回过魂来。
她知道那位原公公是皇帝面前的红人,深得宸心,几乎一刻也离不得。皇帝竟把他大老远地派出城接人,用的还是“请”,而非“宣”,足以见得大司马的地位不同凡响。
卫觎懒声道:“原璁啊,他的脚迈过行宫牌楼没有?”
参将如答军令般一板一眼:“回将军,不曾。应是知晓将军的规矩,那黄门小心止步在行宫范围之外,不敢多进一步,卑职已让人在那儿盯着了。”
“盯住了。”卫觎踅身背对簪缨,“但凡他敢染指我行宫一步,跺碎了骨肉送回太极殿龙案上。”
一句话,不疾不厉,逆骨锋芒却展露无遗。
无一字抗旨,句句大不敬!
簪缨仰望着眼前气势陡变、傲岸嶒崚的身影,大开眼界,目光闪动。
那亲卫一点未迟疑,领命而去。杜掌柜嘬了下牙花子,斟酌着对簪缨道:“小娘子,太子殿下也带人来了……就等在行宫外,说是要接小娘子回宫。”
簪缨眸光炯然,转脸一拂袖摆,“太子啊,他的脚迈过行宫牌楼没有?”
杜掌柜结结实实愣在原地。
徐军师不防咳出一声,连卫觎也转过头看她。
杜掌柜喃喃:“没、没过,太子与御前总管等在一处。”
簪缨点点头。
其实她的语气,学是学不像的,和沥血沙场的战将相比,她的嗓音太轻柔了、她整个人都太轻柔了,在北地凶悍的头狼面前,只似江南杨柳岸边的一只蝉;只似穿透敌首的血染铁枪上,没有重量的一束红缨。
但就是这样个柔嫋的小女娘,脸上一丝玩色也无,字字说得分明:“告诉他,我出宫前在玉烛殿落了八口红木箱箧,让宫里尽快给我送来。”
“还有,”簪缨道,“这十几年来唐记往宫里进献上贡了多少东西,杜伯伯有账册无有?劳烦您整理出一份单子,一并交给宫里的人带回去。”
这一世,她所失去的,唐家所失去的,一锱一铢,他们都别想赖掉。
第15章
簪缨说完这句话后,殿阶上所有人的视线一同投到她身上。
要知杜掌柜也是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物,听了小女娘之言,他愣是愕然半晌,才不确定地问,“小女娘的意思是,要向宫里讨、讨还?”
他没敢说那个“债”字,心里早已经波澜起伏。
他完全没想到。
昨日闻听太子在小女娘的及笄宴上做出那等事,他气也气,怨也怨,等今早听说了太子被朝臣弹劾,解气也是真解气!杜防风当时就想,太子这是活该,他要想好,必须三番四请来给小娘子负荆请罪,做足诚意,还有宫里,也必须给出个说法,小娘子才有可能随太子回宫去。
若是小娘子不愿意,那么便一直在行宫住着,他也十分乐意服侍。
可听小娘子方才的意思,却是要和皇室算账了。
自古以来,何曾有敢与天家公然问债者?况且还是把从前送出手的东西,再让对方钉是钉铆是铆地吐出来。
这无异于一个大大的巴掌抡在皇室脸上,而且响亮,响得全天下都听得到。
小娘子这一步迈出去,便意味着彻底与皇室翻脸,再也不会回头了。
昨日事出仓促,杜掌柜一心只为了随女公子高兴,搬蕤园也好,上行宫也好,都是怎么遂意怎么来,他是到了此时此刻才猛然意识到:女公子她,从离宫开始,就真的没想过再回去!
——小娘子若在宫里过得不舒心,还不如不回去了。这样的念头,杜掌柜不是没想过,他是不敢想啊。
他有万千的私心,恨不得一双眼睛代东家守着护着小娘子,不让她受半分委屈。然而若为了自家私心,就让小娘子的身份从皇妃变作商籍女,便真是对小娘子好吗?
杜掌柜不知道。
他自己就是商贾,一点也不觉得商户如何低贱,可就像庄稼人总愿让儿孙读书举仕一样,不是做田舍郎可耻,而是登天子堂对于子孙的前途更好,他只想把最好的都给小娘子。
更重要的是,杜掌柜这些年虽进不得宫,也在关注着宫里的动向,知道小娘子心里是有太子殿下的,或者说,一直便只有太子殿下,这些年一心在宫里待嫁。
所以从昨天到今日,他不敢劝和也不敢劝分,辗转反侧,左右为难,就是怕伤了小娘子敏柔的内心。
毕竟十年前,他已经选错过一次了……
杜掌柜不由微侧发红的双目,望了眼一旁的卫郎君,慨叹地想:多年前那个口口声声哀求“只要景焕哥哥”,连大司马都带不走的小女孩,真的长大了。
簪缨见杜掌柜神色变幻,轻问:“伯伯,有何为难吗?”
“没有。”杜掌柜捂了把眼睛,“仆是高兴、高兴……”
女公子既已决断如此——
杜掌柜定了定神,拾掇好脸面,郑重其事地向簪缨深躬一礼,“女郎从今以后但行心中所想,仆,愿为小娘子护航,绝不辱命!”
言罢,他向已经听呆的任氏一虎脸,好像终于挺了回腰杆子一样道:“还愣神,还不帮为夫把东市、西榷、渊生阁、龙山窑场的几位总账房叫来,数目繁重,今日一天还未必拢得出来呢!”
威风不到一刻,又在任娘子瞠圆的杏目下偃旗息鼓,讪讪地拱手补上一句,“有劳、有劳娘子。”
簪缨百味杂陈地闭了下眼。
四位总账房加上一位杜掌柜,一日都拢不全的账,该有多少啊。
她掩住抽疼的心绪,叠手向杜掌柜回礼。
交代这些时她不曾避着大司马,转眸,见卫觎依旧在侧,深邃的目光不知注视了她多久,簪缨目光坦然,换了轻松些的口吻问:“大司马用过朝食不曾,若不见弃,可否同用?”
这话她方才便问过一
遍,此时又问,可见是真心相邀。
只因为她加了笄,一夜之间,她对他前后的态度便迥然不同,这样纯挚,这样……好哄。卫觎的眸色反而冷晦下来。
只是低且耐心的语气没变,不答反问:“可歇过乏了吗,若不嫌累,带你下山寻个地方蹭饭,去不去?”
堂堂大司马进膳还用了“蹭”字,正要去做事的杜掌柜闻言,本能地停下脚步。可又不敢造次,含笑客气地问:
“呃……大司马见谅,小娘子始出得宫,对外界诸多不熟,不知大司马说的地方是?”
与此同时簪缨道,“去。”
卫觎眉心微动,杜掌柜无奈:“小娘子也不问问去哪?”
卫觎睨目,“江乘县,顾氏别墅。”
顾氏……杜掌柜精神一振,是当年与卫皇后有牵连的那个、江左第一姓顾氏?
据他所知,这些年陛下一直对顾家有愧,而顾氏家主自从那桩事后,避世多年不出,多少高门才俊想拜访顾公,都问津无门。
看着大司马与小娘子二人一同下阶的背影,杜掌柜心中明了,掸袖回身,向徐寔一揖。
徐寔笑道:“杜掌柜可觉得,阁下近日致谢的次数多了些?”
杜掌柜回以一笑,感怀欣慰,“小娘子去拜访顾氏,自有一番好处。大司马如此为小娘子着想,杜某便是日日作揖也甘之如饴啊。”
徐寔收起了笑容,随他回身望去,轻叹:“在下错看傅娘子了。”
他平生自诩看得透人心,昨日见到冒雨上山的傅娘子,虽心中的怜惜难以表露,却也觉得她离宫出走是一时之气。
毕竟一个人自小长大的地方,对其影响颇深。宫闱十年,非同小可,这盛怒下的一股气再厉害,总有消散之时,等到皇宫那头再蜜语甜言地哄诱几番,只怕傅娘子与宫廷还有得纠缠。
再不料弱质娇女,有此玉碎之志。
“军师忘了,”杜掌柜骄傲地笑,“小娘子的娘亲是何许人。”
今日时间宽裕,便不必走昨夜上山的那条捷径。从凤阙下的白石圆坛下去,有一条宽敞的官道,马车也是准备好的,丛扈五六人,个个精悍。
这可不像临时起意的样子。
簪缨原以为大司马要带自己去外面的旗亭饭庄吃饭,她还没去过外头呢,有一位长辈带领,心中踏实,所以才应了那声“去”。
可后来听到那顾氏别墅,才知不是。
在江左,只有私人园林才称别墅,而大多是底蕴优厚的高族士子,才有能力置办别业。如此说来,大司马要去的地方,应不是一般门户。
她上车前踌躇一许,仰面问:“将军,我是否要备些见面礼带上,如此空手,恐失礼于人。”
山涧中的小石清潭,也不及她嗓音明净柔软。卫觎眉心稍缓,说不必,“跟着我蹭饭还叫你破费,才失礼。”
簪缨尚未辨清他话里是不是又有逗她的意思,卫觎又道:“顾卫两家乃世交,小娘子不知?”
簪缨缄默。
玉烛殿里从不提及与卫氏相关之事,她轻轻摇了摇头。
卫觎眸色发深,“建康世族出身女子,自识得字,家中先教衣冠九品、世家谱系,庾灵鸿不曾教你?”
簪缨又摇头。
她听大司马直呼当朝皇后之名,也没觉有什么不对,只是不愿想起过往经历,垂下眼睛。
卫觎的神情越发深沉难辨,却不再多问,向前伸出手臂,掌心向下,滑如流墨的元锦大袖便飘逸起来,让小女娘搭扶着他臂膀上车。
余光扫过随在后头的女使,他简洁地吩咐亲卫:“另驾一辆车跟在后头。”说罢不用踏凳,腿一抬便进了车厢。
然而这一脚踏下去,整辆包铁皂轮的青油幢车都向下沉沉一坠。
簪缨在车里才坐稳当,就被颠动,别在鬓旁的象生绢花簌簌轻颤。
她还以为大司马是要骑马的,不想是同她一起坐车,忙挪身向旁边让了一让。
骑惯了马的人,确实鲜少坐一回锦帷香软的马车。卫觎却是好仪姿,覆袖端然正坐,一张面皮,冷隽凛丽,远观恍若一位琼枝玉树的诗酒公子。
只有近身之人知道他不会是。
因为一身兵戈之气未销。
卫觎的目光轻轻扫来,簪缨才发觉自己几乎避到了角落,忙言:“阿傅非是惧怕。”
只是恐他高大身躯不得舒展,想为他多让出一些空间。
她还记得昨晚大司马说“不必怕我”时的那个眼神。
她不想让他以为自己怕他。
他既认阿母是半个姊姊,那么在簪缨的心里,已然将卫觎当成半个舅父了。
昨夜蒙他雪中送炭,亲自为她加笄,此事放在大司马峥嵘壮阔的人生阅历中,也许实在渺小,算不得什么,可对于簪缨而言却意义重大。
唯有衷肠感动,唯有镂骨铭心。
只是这些话若说出来,便有献媚之嫌。
她记在心里。
“不怕便坐过来些。”
卫觎拉开小茶案的暗屉,里面居然有两碟新鲜的果米糕,也不知他何时吩咐人备下的。他将青瓷碟推到小女孩面前,“到县中大抵要走半个多时辰,先垫一垫。”
簪缨自小胃肠羸弱,三餐一向应时,盯着那雪白诱人的米糕,还真有些饿了。
当下也不客气,轻声道谢后便用帕子小心地拈起一块,送入口中。
卫觎不打扰她吃东西,从袖中抽出半册薄竹打磨的旧简,其上黑笔红批的小字密密麻麻,不知何书,单手托在掌心看。
簪缨慢慢地吃了半块桂花米糕,行下宫道缓坡的马车也在这时转入平地,却忽地停下了。
“阿缨!”车外传来一道低沉熟悉的声音。
簪缨的目光静了静,始记起下山之路,会碰到等在行宫外的李景焕。
“若不想看见他,我轰走。”
卫觎闻车外杂声,视线都没抬,随口道。
簪缨用帕子轻掖嘴角,摇摇头。
对于一个已经形同陌路的人,多给对方一个眼色,都是抬举了他。
小女娘清软的声里含着不以为意:“心中不存,目中不见,我自自在,理他做什么。”
卫觎听了,目光犹落在竹简之上,神情里却多了丝神采,貌似笑嗯了一声。
……
李景焕天未大亮时便离开宫城,乘銮车往行宫来了。
事实上,他昨夜离开太极殿后回了玉烛殿,守着那张空残余香的床铺,听着雷声,一夜未睡。
从傅簪缨三岁入宫直到昨日,她从未在宫外宿过一夜。即使回傅府省亲的日子,也是当日往返,这已成为中宫多年的约定俗成。
可就在昨晚,一个十年来等候在那里,他何时想见便能何时看到的人,不见了。
一个人从童年长到少年,再到成年,会用旧很多东西,丢掉很多事物。李景焕带在身上的荷包会丢,腰带上的宝石会掉,不喜的衣饰会换,可在浮沉变迁的时光里,他唯一笃定的是——
傅簪缨一定不会丢。
毕竟他从立为太子起,便知道这名女子,将来会是他的妻。
第16章
李景焕自总角之年起,便常听外头那些人称赞“太子少有威仪”,却鲜有人知,小时候成日跟在他身后转的那个傻丫头,私底下会说:“景焕哥哥不笑的样子怪怕人的……”
然后用软乎乎的手指戳戳他,央着他多笑一笑。
李景焕小时孩童心性,自然宠她开心,哪怕在外不笑,踏进玉烛殿的门槛时,也会记得把唇角弯上去。
两小无猜,固然佳话,可人总是会长大的。
渐晓人事后,李景焕方从他人口中得知,他当初之所以与傅簪缨定婚,不是因为两姓交好,而是源于唐家那份富可敌国的财库。
晋室自南渡以来国力衰减,又被门阀世家所掣肘,急需一个恢复元气的契机。唐家之富,令南北两朝皆瞩目,这份家业若落到异氏手中,对晋朝皇权的威胁将不堪设想,朝廷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因此让唐氏后人嫁入皇室,便是最理想的办法。
李景焕身为大晋太子,从小众星捧月地长大,岂能没有自身的骄傲,可以想象,当他得知自己的婚姻原来并非是什么天造地设的佳话,而是一场妥协与交易的时候,他的内心有多么失望和挫败。
也是从那一日起,他结束了自己无忧的童年,开始有意地与簪缨疏远。
那段日子,显阳宫的宫娥都笑说太子长大了,知道害羞了。
其实不然。
李景焕只是不愿被人在背后议论,他是为钱娶妇。
然而他有了心事,那个比他小四岁的丫头还什么都不懂,依旧懵懵懂懂地做他的小尾巴。
小簪缨会在每日午后捧着小脸坐在宫廊下,等他下学一回来,就眼神晶亮地跑过去,能围着他说上几句话,就快乐得像只拥有许多胡萝卜的小兔子。
她如一张白纸,天真而热忱,根本不懂得大人间那些复杂的算计与权衡,只是本能地与他亲近。
而初初开始学习政事的李景焕,每当觉得肩负的压力太重,只要回宫看到这个笑容天真的小女孩,便觉浮生可期,便会轻松许多。
于是他心软了。
他慢慢地省觉,不该将自身的不满投射到无辜的阿缨身上。
那个决心要疏远傅簪缨的计划,没坚持半年便无疾而终。
这些,傅簪缨从始至终都不知情。
她唯一有的只是单纯,从五岁到十五岁,一直单纯,仿佛这些年成长的只有她的身量与容貌,而不是她的头脑。
她仅仅觉得,只要喜欢景焕哥哥便万事大吉了,哪里知晓,他对她的感情,经历过多少曲折复杂的变化啊。他对这个从生命之初便来到自己身边的女子,真心欣喜过、小心呵护过、用心教导过、暗自嫌弃过、也最终释怀过……
他不喜欢她的过于娇弱,却也容忍,不中意她的乖顺呆板,却也耐心。
她呢,却只知开心便笑,生气便闹,为了一个无伤大雅的误解,就不顾皇室体面,负气离宫出走。
是,李景焕承认,在见到傅妆雪的第一眼,他对那个坚韧不俗的少女的确有过怦然心跳的感觉。内心深处,也未尝没动过将来留她在身边的念头。
但他也只是想想,从未与傅妆雪有半分逾矩之处啊。
在他心目中,自己的正妻永远是傅簪缨,这一点不会更改。
车马行过清晨露水与前夜雨水混泞的御道时,李景焕想:阿缨不了解他的心思,不知者不罪,待找回了她,自己便将这些想法开诚布公地与她谈一次。等阿缨知道他别无二心,便不会再跑了。
她不喜欢他接触傅妆雪,也罢,以后他不见了便是。
怀着这样大度的心情,太子在行宫的山脚下落舆。甚至怕扰到山上人的清梦,他体贴地等到天亮,才派人前去传信。
然等来等去,等不到回音,先等来两辆通幰轺车辚辚驶近。
李景焕目色清亮地迎上去,唤声“阿缨”,厢门封闭的车中却无回应。
他眉心轻皱,望见马车两侧随行的黑甲卫,始才意识到什么,本能向后撤了一步,不敢置信地沉声道:“傅簪缨。”
靠近车厢外侧的帷布,被一卷黄竹色的旧简随意挑开。
持简的那只手,骨相修削,肤质冷白。
掀起的帷隙之下,露出半张凉薄面孔,一双冷沉眼眸,比男人的手更冷。
而李景焕想见的人,却被这个男人严严实实挡在身后,只露出一片雪白的袖角。
怎么可能!李景焕变色,阿缨那般胆小,怎可能与这个人同乘一舆?
她是不是被胁迫了,或者被蛊骗了,就像十年前那样……
距太子一箭地之外的原璁一见大司马车驾,瞳眸缩紧,敛息跪倒便拜:“奴拜见国舅公!”只字也不提陛下宣请入宫的事。
李景焕身边的近侍李荐随后跪倒,话语如出一辙:“奴才见、见过国舅公……”
是了,李景焕脸色苍白地想起,这个人在卫皇后去世后,便执意令所有京官呼他为“国舅公”。
其实他根本不稀罕做国舅,却偏要当晋朝唯一的国舅,如此便意味着,他的姐姐卫皇后,是晋朝唯一的皇后。
此人从未将庾氏放在眼里,庾氏一族也因此人衰亡殆尽。
卫觎!
他多年不回京,而今一回来,便又想掳走阿缨吗?李景焕甚至开始怀疑,阿缨昨日离宫是否早有计划……没错,依她胆小的性格,何来的胆量,何来的心机闹出这样大事,除非,有人在背后怂恿!
李景焕握掌成拳,注视那辆青幢马车,怒而不敢言。
李荐已是吓得后背湿透,小心牵一牵太子殿下的袍角,提醒他见礼。
——车上那位,可是敢在皇后娘娘寝宫留下枪刃的恶煞凶神啊。
李景焕紧咬着牙根。
倒是卫觎冷冷开口:“这些年宫里的太傅竟大差了,教得太子见到长辈,不知叫人?”
李景焕被那片薄戾的眼神扫过,心中猛然一凛,背脊被无形的威压逼得一寸寸弯下,咬牙道:“孤……见过大司马。”
卫觎眸底闪过一道血色,“重说。”
轻如羽尘的两字,在李景焕心脏上砸出咚地一声。
他不想在阿缨面前对这个人低头,倘若叫出这声国舅,他将母后置于何地,又将死在岭南的嫡亲舅父置于何地呢?
可卫觎如今手握北府重兵,连父皇对他也诸多容让,自己如今,还无足够的力量与之抗衡。
忍一时之气而已,留待来日,留待来日——
李景焕额间青筋突起,隐忍地盯着对面,终是揖手:“见过,国舅。国舅是否要送阿缨回宫,不劳贵驾,孤……”
他话音未完,卫觎一声冷斥:“谁是你舅舅,凭你,也配叫我。”
竟是一点不给当朝太子脸面,说罢吩咐一声走,松手撂下帷帘。
李景焕身为天之骄子,不意遭受如此戏弄,当下惊怒交集,又不知卫觎要把傅簪缨带去何处,冲动之下对着车厢脱口而出:“阿缨!他当年差点卖了你,你跟他走?!”
便是这句话,令始终未发一言的簪缨陡然扭过头。
于是在帷帘落到底之前,李景焕终于等到了车中的女娘转头看向自己,终于捕捉到她一现而逝的面容。
看清她眼神的那一瞬,李景焕怔营。
阿缨的眼神,不是他想象中的任何情绪,不是什么单纯如纸,不谙世事,也没有什么身不由己,懵懂害怕。
她漆黑的眼眸像一涧雪,透
出干干净净的寒凉。
那其中,是厌恶。
是他从未设想过自己有生之年,会在阿缨投向他的眼神里看到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