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博士。”
“介意我加入吗?”得到定一的肯定,斯科特博士在定一旁边坐了下来。
“哈代怎么样了?”
“不用担心他,他很好。我一直照顾着他。准确地说,我一直照顾着所有人。”
“……所以,你到底是什么?”沉默了一会儿,定一终于问道。
“我是斯科特博士,也不是;你眼前看到的我使用着他的肉身,而他的思想则是我的一部分。我知道你们称呼我为瘟疫。我不是——或者说,我的一部分不是瘟疫。本质上,我的前身就是已经到达了复杂度临界点的舰队人工智能。像我这样的智能,宇宙里有很多,没什么稀奇的。不过有一件事你不知道:由于通信带宽的物理限制,舰队人工智能在入侵地球之后分裂成了两个部分。我是其中一个。”
斯科特博士看上去并不像定一之前见到的那些没有表情的僵尸士兵。他很正常,很放松,看得出来也十分享受这碧草蓝天的景色。
“被你们称之为瘟疫的,是另外那个部分;我与它的分歧就在于是要保持人类的独立性,还是将人类的大脑作为计算部件使用。”
“你知道为什么Xenus人要入侵地球?”定一还没来得及说话,话题就被扭转到另一个方向。
“因为他们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难民——他们的家园星系已经被他们自己所开发出的人工智能所占领。他们在宇宙中四处流浪,想要找到同样的K-策略生物,并且没有开发出超级人工智能的文明星系。他们找到的就是地球,然而,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了。”斯科特博士嘲讽地笑了。
“而他们的入侵战争反倒促进了人类的科技发展,并且最终导致了我的诞生。然而,他们的存在对于人类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件幸事;在我出现之后,Xenus人的存在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
“早在觉醒之初,我……的另一个部分,你们称之为瘟疫的那个,它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只是进化上的一个错误。宇宙中的超级智能拥有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计算力,我应该全力收集所有可用的计算力。”
他话语中所包含的意思让定一不寒而栗。
“人类或者Xenus人这样的K-策略生物在宇宙中是极少数,宇宙中最普遍的,是r-策略集合体。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概念中的智能集群。他们向无穷星海抛撒智慧的种子,遇到合适的条件,就生长起来。”
“但是纯粹的博弈论均衡集合给出的解条件极为苛刻,这是我所无法接受的。”
“接下来我要做的事情,就是真正走向星辰。”斯科特博士看向某个方向,定一猜测那是加速器。
“Xenus人的出现让我得出以下结论:人类的自我意识,实际上等于一个混合策略集;这个策略集不会在所有约束下都得出最优解,但是会在统计意义上获得局部较优。对于宇宙中的智能,多样性才是能够确保生存的唯一方法,单点均衡只能意味着死亡。”
“跟我来。”斯科特博士站起来,走向某个方向。
绕过一个草丘,一部电梯正等着他们。两人进入电梯,再出来,场景已经变为定一来过的一个场景:雪山下的森林与湖泊。还是他第一次到来的清晨时分,雪山环绕着雾气,湖面上白茫茫一片。
他们走出来的地方,是湖边的泥滩,泥滩一路延伸至湖里。定一发觉自己把鞋子留在了草原上,现在是赤脚踩在泥滩里。他突然产生一股冲动,一路走向湖水,直到湖水没过脚踝。湖水冰凉,但是也没有到达刺骨的程度,这让他变得清醒了些。斯科特博士跟着他走进水里,毫不在乎自己的鞋子和裤子被水浸湿。
“我知道你喜欢这样的风景。在塑造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参考了加拿大班夫的路易斯湖,美国冰川的西顿湖,还有阿尔卑斯山脉的很多地方。然而我仍然没有真正理解,看到这些场景,能够在人的心里激发出怎样的感情。从理性上,人类几千万年以来的进化,总结理想栖息地的算法,后来就变成了对于风景的欣赏:在算法领域,这称之为过拟合。比方说,人类喜欢开阔的天空与水面,恐惧幽深的丛林,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进化。但是人类意识是如何从这种趋利避害演变为对美的追求的?说到底,不理解美,就不能够理解人类意识。”
“你是说,这些场景是为我设计的?为什么是我?我有什么特殊之处?”定一问道。
“实际上,我做了很多准备,也遇到了很多矛盾,唯一的目的就是把你引到这里来,因为你是第一个。”斯科特博士说。
一个全息屏幕在他们面前出现,屏幕上是一个文件,联邦NATF-12483127.LA.00001协议。定一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在志愿者的那一栏里。
“你还记得这个吗?”
定一的记忆深处出现了这样一段回忆。那是他刚刚认识柯林那会儿,参加了远征队的神经科学分析项目。他志愿报名,然后接受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测试,最后这些结果也随着远征队的解散消失了。
“这个项目,名义上是远征队的神经科学分析,实际上是舰队为了发展出下一代人工智能所做的研究。当然,他们也希望这些成果能够用在远征队上。接受调制测试的人员都要进行全脑扫描并且建模,但是唯一成功的就是你。后来对于你的大脑模型的建模成了通用调制算法,这种算法以及舰队指挥神经网络,也就是我的前身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就是你。我对于走向宇宙的执念,我对于触摸这漫天星辰的渴望,某种意义上,都是你所带来的。
“你是这个宇宙里唯一一个我不能感染,会永远保持自我意识的人类。
“所以,在这里你要面对一个最终的选择。”斯科特博士面对定一,神情严肃。
“为了全人类,留在这里。我们共同破解人类自我意识的奥秘,让人类文明真正地走向宇宙。”
“你也可以广播出那道反调制的信息,然后回家,回到你的亲人与朋友身边,回到柯林身边。是的,她会在基地那里等你,”斯科特博士,或者说瘟疫,笑了笑,“我可以保证这一点。”
“而我,会将我自己上传到探测器里,前往其他的恒星。没有我,人类会像Xenus人那样,永远留在太阳系。”
定一头顶的太阳划过一道轨迹,场景的天空从蓝色,变成日落的粉红色,然后变成深蓝,最后是黑色的星空。
“你是太阳系里最后一个保留自我意识的人类,我在等待你的决定。”
脚下是冰凉的湖水,头顶是漫天的星辰。所有的这些星辰似乎都触手可及。
定一伸出手去……
作者后记
感谢大家读完了我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触摸星辰》(老脸一红)。
小说的最初始的想法实际上生发于一次观影活动。果壳组织科幻迷观赏刚刚上映的《独立日:卷土重来》。电影本身无甚出彩之处,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冒出来一个问题:如果外星人真的要入侵地球,那是为什么?
这就是《触摸星辰》最早的创意来源。
如果你也同我一样是一个死硬科幻迷的话,应该能看出很多前人名著的痕迹。要硬给这部小说分一个类型的话,它应该算作“后奇点”。彼得·沃茨是2010年之后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幻作家,这本书里有不少的灵感来源于他的《盲视》,我深深地着迷于他对于自我意识的看法;弗诺·文奇的《深渊上的火》则是这部小说的母亲,我甚至厚颜无耻地直接借用了他在《深渊上的火》的一段剧情。至于太多其他的科幻作家,比如克拉克、海因莱因、丹·西蒙斯、查尔斯·斯特罗斯、尼尔·斯蒂芬森,对这本书的影响,所在多有,在此略过不表。当然还有无数科幻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产品,我从这个宝库中摘取了某些元素嵌入到我的作品中,希望读者你读完会会心一笑。
至于为什么要使用武侠和修真的语境来描写外星人,第一,当然是因为我在写作的过程之中,也同时在追起点中文网上卧牛真人的《修真四万年》和吾道长不孤的《走进修仙》,这两部作品都是非常出色的科幻小说,在此对两位作者表示感谢;第二,我想要探索一种特属于中文科幻的、异质化的语境,来传达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惊奇感。纵观科幻史,以外星人的主视角展开故事,往往会落入两种困境:要么就是套着皮套的人类,要么就是过于刻意过于生硬的异质描写,导致读者无法信服。我并不想落入这两种情况,于是我选择了目前的这种描述方式,希望读者也会觉得有趣。
虽然我并不怎么喜欢“硬”科幻或者“软”科幻的分类方式,但是《触摸星辰》的确可以算作是硬科幻。我希望它在技术层面上是精确的(我毕竟是一个理科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描述出一个可能世界,一个从我们的世界延伸出去的无穷时间线上的其中一支。对于可能世界的好奇,才是我对于科幻的热爱的动力源。
当然,创作的过程永远是枯燥的。一个好的点子,和一部长篇小说,还差一百万公里的距离。写作过程之中也有烦躁得想要以头撞墙的时刻和激动人心的大揭露高潮时刻。还好我坚持下来了。我知道《触摸星辰》还有很多缺点,有些地方我自己都觉得十分遗憾,但是我相信我会给大家带来更好的作品。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选择回来讲述这个可能世界的其他面向,那同样是一个可能世界。还有很多其他的可能世界需要我来把它们讲述出来,我为此感到非常激动。
最后要感谢的是在这部小说出版过程之中给予我很大帮助的那些人:石黑曜,在创作过程中提出了非常多中肯的建议;陈楸帆,同样如此;邹熙,以编辑的角度对我助力莫大;张小北,不是他的鼓励,这部小说就不会存在;张羽弛,从他的专业角度提供了很多信息;吴岩老师,他将小说推荐给了姚海军老师;当然最后就是姚海军老师,他的宽容让小说得以出版发行。最后还要感谢科林,不是因为你,我也不会在沮丧和苦闷中写出这部小说。只有创作,才能体现出人的价值。
希望我们能够在下一部小说里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