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条指令一下,各位将军立刻动身。赵匡胤安排的这几人都是自己的结社兄弟,交情深厚、心意相通。平常时就算说的是场面话,他们也都一点即透、不点也能透。但是这一次却很难说他们和赵匡胤的想法就完全一样,因为在赵匡胤安排之前就已经有人和他们商量过外派的可能,而且也揣测过赵匡胤的意图。只是赵匡胤自己还不知道这件事情,更不知道有人已经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他的意图。
赵匡胤安排好所有事情之后,这才不慌不忙地前往宫中进见周世宗。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两个人只比他提前了一顿饭的工夫进入龙殿,现正在向周世宗面陈所见所探,并且细析各种现象中暗藏的危机,极力怂恿周世宗立刻向蜀国出兵。这两人便是刚刚出使蜀国归来的王策、赵普。
周世宗一听殿外传报赵匡胤进见,立刻离了龙案下三阶九龙口。像这样君迎臣归的待遇自古以来能享受到的人寥寥可数,而赵匡胤便是其中一人。
赵匡胤进殿之后,赶紧请周世宗重新落座龙椅,先拜倒金山行过君臣大礼。转过来才与王策、赵普见礼。他没曾想在这里见到这两人,既是惊喜又感意外。特别是那赵普,是他最为依仗的臂膀,但两人已经许久未曾见面。上次赵普探亲回京后马上又赶往蜀国,赵匡胤则赶往南唐,所以只是由赵匡义转交了封书信却未曾见到面。
三人相互寒暄之后,赵匡胤也不故作姿态,抢先将自己一路遭遇阻杀、被困刘总寨的事情说了。正当他要将自己被阻原因分析给周世宗听时,外面突然有户部的紧急奏报呈上。
周世宗看到紧急奏报后放声大笑,那笑声震得整个龙殿“嗡嗡”作响。也难怪周世宗在属下面前如此不加收敛,从双宝山一战之后,他所接到的奏章、军报全是些说苦报难的事情,搞得他五心烦躁、愁绪蔓生。但是今天这个紧急奏报却是个喜报,一扫多时缠绕周世宗心境的阴霾。
“好!好!九重将军,你出的那灭佛取财的计策真是好。刚才是我要求户部佛财收缴点每天必须递上的急报,他们今天一天收取了就近的上党和东郡两处,所得佛财便已经十分可观。钱财和拆庙所得铜铁材料不说,单存粮便可让你禁军用上个把月的。”周世宗说着话,将手中的奏报递给赵匡胤。
赵匡胤接过奏报却没有看,而是用疑惑的目光看着周世宗,口中欲问又止。的确,赵匡胤无法不迷惑,刚才周世宗夸奖他时提到他所出计策为“灭佛取财”,而赵匡胤记得自己明明是在密折上留下“佛财”二字。而且为了取得佛财而又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自己还想好了几种妥善的办法。只是回来的路上遭遇刺杀围堵,而周世宗一时等不及了,未曾将自己的办法运用上,自己急急地采取了极端手段。但是现在从周世宗笃定的语气中听来,好像是说这极端手段就是自己的密折所留。
赵匡胤真的迷茫了,他不断在心中询问自己:是自己在折子上多写了些什么、错写了些什么,还是世宗将那佛财两字的含义理会错了?
“大周天佑,这都是皇上福德感天才有的大好转机。微臣虽然是想到从佛财下手这一途径,但是已经忘记当时是如何给皇上细留密折了。”赵匡胤很巧妙地应对周世宗。这番话既拍了马屁,又不丢失功劳,最终要是出现什么责任的话,还可以推卸。
“你什么细留密折,就那么几个字,你自己看看吧。要真细留了还用我耗费那么多的心思、经受那么多的煎熬?”周世宗说完话从龙案上拿起一封折子抛给赵匡胤。
多灭取
赵匡胤看了一眼奏折上自己亲手压封的蜡印形状,便确认这正是自己当初留给柴荣的那份密折。但是打开折子后一看,他的心不由猛地惊颤了一下。
“折子上的内容不全是自己写的。”赵匡胤在心里很肯定地对自己说。他明明记得自己只是在正页页面上竖着写了“佛财”二字,但是现在前面翻启的副页上却多了竖着的“灭取”二字。怎么会多出这两个字的?这密折加了自己亲手压的蜡印,然后又是亲手交给宰相范质转递,中间不应该出现偷偷篡改的可能。赵匡胤仔细辨看了下那四个字,字迹倒是都像是自己的手笔。只是字体上“灭取”两个字比“佛财”两字要小一些,笔画也显得要工整些。另外,这四个字在排列上也不十分规范,稍有错开。墨色也比自己当时书写时要淡了许多,皇家用墨不应该这么快就褪色的。
但是赵匡胤最终还是没有将心中的疑问说出,此时正是周世宗最为开心的时候,而且还给自己记上了一笔功劳。如果自己将原有用意和现在做法的差异以及可能酿成的后果说出,那不但是给周世宗头上浇凉水,也是在给自己的头上栽罪责。而且估计周世宗肯定不会相信这变戏法般的两个字、四个字之说。
就在赵匡胤心中辗转之时,赵普已经抢先向周世宗恭贺并乘机提出自己的建议:“恭祝皇上决断有果、度困在即,也恭祝赵大人计涉方外、妙得豪资。但这些佛财再多也只是解一时之需,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时的机会,出兵蜀国,一劳永逸。”
“不可,出兵无名,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看出蜀国对我国意图不轨。”赵匡胤马上制止,据他所搜集到的讯息所报,蜀国的确没有出兵突袭大周腹地的企图。
“啊,刚才九重将军来得晚了,未曾听到我们此次蜀国之行的经过。赵普大人,你就将经过给九重大人复述一遍,然后我们再共同商讨该如何应对。”王策觉得赵匡胤并不清楚真实情况。
赵普立刻将他们出使蜀国的经过对赵匡胤讲述了一遍。虽然周世宗刚才已经听赵普讲述过了,但此时仍是在旁边凝眉细听。他是想了解更多细节以便自己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赵普的讲述很有条理,他是从自己和王策入境被拒讲起的,然后讲到凤州两官员朱可树、余振扬被刺之事。
说到此处时,赵普却没有问一下是不是赵匡胤部署的,而是直接认定刺杀应该是针对自己和王策的刺杀行动。只是因为朱可树、余振扬先行将周国使队仪仗带入凤州,而导致刺客误杀。然后联系第二次赶往成都途中的刺杀以及南唐使队同时到达成都的情况来看,赵普觉得这两次针对他们的刺杀应该为南唐所为。如果不是自己和王策到成都后直接以此事质问孟昶,使得蜀国暗中向南唐施加压力,他们可能还会继续遭遇刺杀,因为此举的目的就是要破坏蜀国与大周间的盟约。而质问孟昶之后便立刻停止了刺杀行动,则说明了蜀国与南唐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一点虽然从孟昶对待南唐特使的态度上看不出来,但表面文章也许就是做给自己和王策看的。而其后他们从其他途径探听到的南唐太子李弘冀派遣亲信总管密会孟昶和王昭远,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然后赵普重点讲述了蜀国与大周易货的几点异常。首先,在自己前往蜀国时并未见到大规模的易货行动,蜀国运往边界说是用以易货的粮盐都储备在军营之中,这一点应该可以说明他们往边界运输粮草的初衷并非易货,至少也是囤货等待大赚的时机。其次,是在回来途中虽然见到蜀国和大周边民开始了大规模的易货交易,但蜀国定价很高,与南唐提税后的货物价格相比,大周所能得到的优惠和支持犹如鸡肋。再有,蜀国虽然仍在继续往边界运送大批粮盐,但奇怪的是押运的都是蜀国的正规军队。后来探听得知,这次易货之事蜀方竟然一直都是太子玄喆和枢密院事统制使王昭远主持,由军队负责运输,并且南唐李弘冀派遣的密使德总管也相随而行,一同前往四州边界督管易货之事。最后还有一点比较奇怪,就是易货中蜀国方面很刻意地要求易取大牲口,重点是马匹。
赵匡胤和周世宗都是从古至今少有的厉害人物,赵普这些话才说完,赵匡胤脑子里已经从蜀国种种奇怪的行为上圈定了一些背后意图来。而周世宗已经听过一遍叙述,不仅早就看出了些企图,而且脑子里已经认真梳理出一些应对的方法。
“第一,南唐提税导致我国陷入困境,蜀国有趁乱入中原之地的想法,这从他们开始运粮盐却不易货而囤于军营便可以看出,这也是你们最初到达边界却不让你们入境的原因。第二,南唐和蜀国暗中联合,是想先从经济上给我大周沉重的打击,让我大周失去应付大战的能力,所以他们才会将价格定得十分苛刻。对了,你们遭遇刺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南唐派出杀手,以防你们出使蜀国打乱了他们的联盟。还有一种就是蜀国自己派出的刺客,是没有正当理由阻止你们入境,然后又害怕你们发现到边界运粮、运兵却不易货的真相,所以杀死你们是最为简单也便于将责任推卸给别人的办法。”赵匡胤也不客气,抢先说出自己的看法,他知道周世宗和程普、王策都在期待自己的看法。
赵普朝赵匡胤竖起了大拇指,这不是简单的阿谀奉承,其实还有暗中对自己的肯定。因为之前他向周世宗叙述出使经过时也说出了与此类似的分析。
“还有呢?”周世宗很沉稳,他想听取更多意见。
“不过他们显然还没有准备好,也可能觉得我们大周还没到可一举击破的程度。你们面斥孟昶时,他并未表现出怒意,反而立刻答应你们的要求,并且再未出现对你们的刺杀,这就是所谓的欲盖弥彰。表面看是履行与我国的盟约,实际却是要进一步侵吞我国资产,并且暗中运筹,做好对我国突然出兵的准备。否则这易货之事怎么会派遣太子玄喆和枢密院事统制使王昭远主持,并且全部采用军队运送。这做法其实是将粮送到了、兵也派到了。但是运送粮草不需要大量骑卒和马匹,所以易货之时他们便可以要求易取大牲口,特别是马匹,这样他们随时都可以就地装备快骑马军。”赵匡胤继续自己的分析。
“但是有一点非常奇怪,蜀国与我国边界易货不管是真是假,却为何会让南唐太子李弘冀的亲信相随?”周世宗对这一点一直都无法想通。
“南唐李氏中也就李弘冀颇具王者之风,有雄才伟略。他虽被立为太子,皇位却是要传与他的皇叔李景遂的。我觉得南唐与蜀国真正的联合其实应该是在李弘冀与孟昶之间,那李璟绝没有这样精明的头脑和运筹的手段。所以李弘冀让亲信参与蜀国与大周间的易货事宜,那是想借力夺位。”
“借力夺位,借谁之力夺谁之位?”王策觉得赵匡胤这说法很新鲜。
“借大周之力,夺他南唐至尊之位。”
“他怎借得我大周之力?”王策越发糊涂。
“李弘冀派遣亲信参照南唐提税后的货物价格给蜀国易货的粮盐定价,那么既可以让蜀国不失盟约又可以堂而皇之地赚取最大利润。而我国依旧是财物流失并无太大得益,如食鸡肋有味无肉更不能果腹。这样我大周最可能做的事情是迁怒始作俑者——南唐,在与蜀国易取到一定粮盐后会立刻联合一些国家对南唐用兵。那么到时候南唐要想力挽狂澜,就只有将所有大任与权力交于李弘冀。而李弘冀拥权之后可以立刻联合孟昶,采取由南唐方面正面力拒我军,蜀国则偷袭我腹地的方法。一旦到了这种状况之下,不管蜀国、南唐的联合成功与否,我大周都必然被耗成强弩之末。易货所得的粮盐很快消耗殆尽,时日稍拖得久些,到时不用攻杀便会自灭。至于我国附属吴越、楚地,其实都是墙头草之流。一旦见我大周势弱,肯定都会作壁上观。当大周颓败难复之时,这帮人绝不会雪中送炭,只会落井下石。”赵匡胤的分析缜密到位,让人不得不服。
“还有个北汉,如果他们借此机会联合辽国从我北面出兵,那么我大周便完全没有回手之力了。”周世宗终于听到了他想听到的,也印证了自己的想法。北汉不除,燕云十六州不收,他始终觉得是如芒在背。
“这样说来,南唐暂时是不能动的,动了不但是为别人做嫁衣,而且还会给自己重新立一个强悍的对手,陷自己于绝地。蜀国与我们易货,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的后备支撑,所以也不能动。哪怕他怀有叵测之心,也只能是多加防范。而北汉有辽国支撑,如果我们军备粮草上不能储备充足,也是不能动的。所以目前我国最好的策略便是韬光养晦,渡过难关。待积聚到足够力量时再作宏图之想。”王策虽然对军事局势的分析和了解不够深入,但他一旦搞清其中的联系,做出的总结却是十分准确到位的。
“不,我觉得这样太被动,大周如此的话就像被套在一个铁桶中,随时等着别人下刀,应该从一个方面打破这种局面。”赵普提出了异议。
“所以你觉得应该是从蜀国下手?”从周世宗的神色上看,他似乎对赵普提出的异议更加感兴趣。
“北汉和辽国刚刚被皇上御驾亲征杀伐如屠。这一趟大战下来,他们一时之间元气难复。国人、兵将皆心惊胆寒,短时间内再不敢轻越雷池。所以北部倒是可以暂时放松。南唐不能动倒是事实,刚才九重将军的分析点点入扣。动了南唐,犹如给自己挖陷自埋。如果说要打破套住我们的铁桶,我觉得从蜀国下手倒是最为合适。”
“这怎么可以,如果动了他们谁再来和我们易货,我国内缺粮少盐的困境如何摆脱?再说了,军马一动,那就是粮海银路,这费用从何而来?”王策觉得赵普的说法太过离奇,所以一下就将他的话头打断。
旁边的赵匡胤一言未发,从表情上完全看不出他真实的想法。
暗疫攻
周世宗没有理会王策,而是朝赵普简单说一句:“继续,说清理由。”
“蜀国西边是吐蕃,与其素无瓜葛,不会给予他支持。南边大理和交趾,蛮荒的偏僻小国,就算愿意给予蜀国支持也没有这种力量。东边楚地和南平,楚地为我附属,只会为我所用;南平众夹下的小国,一直都是处于中立。至于南唐,现在仍是李璟为皇。所以如果是南唐出事,权力全交给李弘冀,蜀国可能会为其出兵夹击我国。而现在蜀国出事,南唐无碍,李璟又岂会为了蜀国夹击我国?至于粮草的确是个问题,但是皇上不是刚刚得到告喜急报,所缴佛财可观。那么等全国佛财都收至七八成的时候,便以此为军需出兵。而且只要一举推进蜀境几十里,那么他们运往边界易货的粮盐就全是我们的。到时候便再不用为粮草发愁,乘胜而尽可将蜀国拿下。”
“对!然后我们再用夺取的蜀国粮草为军需,召集吴越与楚地两侧为扰,转而攻取南唐。那时南唐就算让李弘冀为尊,他也没有了蜀国的协同夹击。而南唐一破,我国便可与吴越、楚地接疆连界了。”周世宗突然间激情迸发,仿佛那江山都已经收入囊中。
但周世宗激情的举动只是一现即收,随即他便恢复成和原来一样冷静且冷峻的状态,转而问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说话的赵匡胤:“九重将军,他们出使蜀国的前后经过、所见所遇都与你说了,轻重缓急的度衡你心中也自然清楚。我只问你,现在你是否还觉得出兵蜀国不妥?一定要告诉我实话,因为如若你也确实觉得此举可行的话,这次我想让你领禁军出击,一举突破蜀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