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桢总结道:“纵然这结果不会合所有人之意,却也要给出说法。否则的话……”
秦王:“否则的话如何?”
赵维桢:“内忧外患。”
秦王不语。
这便是要等赵维桢继续说下去的意思。她便进一步提及:“内得分赌金,外得让输了棋局的人别那么气不愤。具体怎么做,臣以为,这要比统一天下更难。”
秦王闻言,玩笑般的面孔逐渐凝重。
但他的脸上还留着几分满意,显然是赵维桢说中了他的心事。
也就只有赵维桢敢与大魔王讨论这些。
纵观天下,六国不敢肖想统一,秦廷列臣心心念念的也只有统一。统一之后如何,好似距离他们还很遥远。
赵维桢仗着自己穿越来的,知晓未来,她不担心统一不统一,她更惦记着的是秦国一统之后,这江山却是没能守住。
可要说怎么守住……
却是个地狱难度级别的任务。
良久之后,老秦王缓缓颔首。
“这便是孟隗所言,”他慢吞吞道,“秦国如一辆滚滚战车,推到终点,之后如何,却没人想过。”
赵维桢心中大惊。
她微微瞪大眼,而后转头看向小嬴政。
端坐在秦王稷身边的小嬴政,极其罕见地默默挪开目光。
这……
蒙毅不敢讲,绝对是小嬴政说漏嘴了!怪不得他今天跟秦王稷一起过来,都不敢多说话的。
想到自己在邯郸叭叭说的那些话,赵维桢瞬间就出了一身冷汗。
然而秦王见她的表情变化,却只是再次笑出声,刚才端起的面孔又变成了老顽童的模样。
“孟隗既是说了,那就得给寡人一个说法。”
秦王虽无责怪之意,但还是故意道:“寡人今日就是来讨说法的。”


第56章 五十六
056
赵维桢迅速开始整理语言。
国君要你出言建策,即使是没东西,也得掰扯出观点来——对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策士游士来说,这是多么千载难逢的机会!
迎上秦王稷等待的目光,赵维桢平复了一下心情,徐徐开口。
“昔年商君变法,变之以政,主张耕战、实行县制,设立二是等决制度等;变之以治,则是允许开垦荒地,完善秦律等。”赵维桢阐述之后,问道:“王上觉得,商君如此变法,目的在何?”
商鞅变法,已是百余年前的事情。
秦王稷在位五十余年,他自然比谁都清楚。老人失笑,好似赵维桢问了什么傻瓜问题:“自是为了拓土强国,孟隗莫要故弄玄虚,这连三岁的娃娃都知道。”
赵维桢却是扬起笑容:“那敢问秦王,拓土强国,又是为了什么呢?”
秦王一顿。
赵维桢给了回答:“是为了打胜仗。”
这才是她真正想说的。
“当今世道,列国纷争不断,今日你打我,明日我打你,来来回回,如同拉锯一般。”
她继续道:“所以商君变法,便是为了秦国能在这乱世中强大,不怕打,还能打别人。所以臣以为,商君之法,乃战争之法,以战养战,以战强国。可是如若往后,真有秦国统一天下之时,中原不再有战,那商君之法,还能有用么?”
说到这里,秦王的神情才肃穆起来。
然而他身旁的小嬴政,却是歪了歪头:“统一中原后,可以打匈奴。”
如此出言,赵维桢也不感到紧张和抵触,反而很用力地点了点头。
“北征匈奴,南伐南越,继续开疆拓土,政公子好气概!”她笑眯眯地称赞道。
然而夸奖归夸奖,她的下一句话却是话锋一转:“只是,打是该打的,可政公子可否考虑过,统一六国后,该什么时候打?”
嬴政沉默片刻:“夫人教我。”
赵维桢的脸上挂着笑意:“打下六国后,秦国要面对的是被打败的各国王室、公卿,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秦国制度推广至中原。政公子觉得,在去打戎狄蛮夷之前,是不是该处理这些问题呢?”
嬴政下意识地看向秦王。
只是秦王稷神情肃穆,同样在思索,也在等待赵维桢继续说下去。
显然太爷爷是不打算为他解答了。
不过没关系,小嬴政比谁都明白赵维桢的出言方法,维桢夫人总是喜欢以这种方式引他思考。
即使没言明,嬴政也能理解赵维桢的动机。
她希望自己能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的,也没关系。错了可以纠正,怕的是明明错的,却不说,这样谁也不知道是错了。
尽管嬴政今年才七岁,可他从很小的时候起,赵维桢就拿他当大人对待,从不以“他年纪还小”而避讳这些。
而现在,嬴政与嬴成蟜,同时坐在秦王与赵维桢的对谈长案上,男孩理所当然地觉得,今日讨论,他不是旁听者,亦不是个不能加入大人谈话的挂件。
他就是一名堂堂正正的参与者。
所以,该如何处理呢?
嬴政认真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个解决方案。
果然治国如夫人、阿父以及太爷爷所言,是件麻烦的事情。
“即使打赢了六国。”嬴政斟酌道:“也只是一统国家。可思想、制度等其他方面,还没有做到统一。”
“没错!”
赵维桢欣喜不已:“政公子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
不止是制度思想,还有重中之重——生产方式。
当然了,赵维桢不可能直接同古人讲哲学原理,她得换成当下之人能懂的语言。
“那政公子觉得,该如何统一?”于是赵维桢又问。
“嗯……”
嬴政继续思考:“要是他国王室、公卿不服气,就把他们全部赶走。”
赵维桢莞尔:“公子觉得,应该把他们赶到哪里去?”
嬴政:“关外……不行。”
刚一开口,小嬴政的表情立刻肃穆起来,自行否决:“若是赶去关外,会给戎狄借题发挥的机会。”
可是留在中原,岂不是等他们卷土重来?
小嬴政左右想不出个解决法子,又开始脑袋冒烟了。
即使过去五年,嬴政从那个脸蛋圆润的小豆丁长成稳重却朝气的小学生,这个一沉思起来就拧着眉头、抿着嘴,一副大事不好的模样还是没变。
赵维桢看着可爱,又觉得好笑。
只能说,还好现在的小嬴政没张口就说把不服他的人全杀了吧!
“公子别急。”
她宽慰道:“我们不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简单分析而言,统一之后会与列国王室、公卿产生矛盾——”
“矛盾?”嬴政歪头。
“呃。”
矛盾一词出自《韩非子》中的典故,这会儿还没有呢。
如今赵维桢已经习惯了各种词汇“穿越”问题,她面不改色心不跳:“就是利益冲突的意思。群雄割据之时,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在于外部;倘若秦国一统,而冲突则转至家国内部。因而才会出现政公子苦恼的问题。”
“孟隗侃侃之言,均是落在总结。”
待到此时,秦王才慢吞吞开口:“却无解决之策。”
赵维桢苦笑几声。
“都说了臣确实没什么新意。”她半是自谦,半是嘀咕:“不过,王上且看。既是眼下冲突清晰,而商君之法,却是解决不了冲突,秦国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秦王顿时了然。
老人又是笑出声:所以她弯弯绕绕说了一大堆,就是为了一件事。
“孟隗的意思,可是又要变法?”秦王问。
“变是要变的,却不用伤筋动骨。”赵维桢说:“比起变法,臣更愿称之为修补。”
“从何修补?”
“何处不管用,便修补何处。”
赵维桢认真道:“以政以治,秦律的目的在于战而非和,要改。以人以产,打了几百年,列国百姓苦不堪言,得让他们吃饱肚子,因而生产制度,也得改。以思想学说,一统之后,以法治国仍然可用,但需要综合各方面考量,更是要改。”
秦王稷微微前倾身体,既像是感兴趣,又像是在威胁。
“孟隗说的,既有法家思想,亦有儒生学说。”老秦王道。
“……”
老实说,秦王摆出这般姿态,威慑力是真的很强。
他已经坐在王位上半个世纪了,放眼各国,没有一个国君比嬴稷更懂得如何做一个王。
纵然秦王不着冕旒,不着朝服,他亦不如头两次见面般坐在遥不可及的王位上,甚至因为年迈和病重,身形形销骨立。可当他摆出这般姿态,仍然让赵维桢感受到了压迫感。
拿个不恰当的比喻来说,就是高中时作弊被校长亲自抓的那种感觉,再乘以十。
但赵维桢不怕,她也不能怕。
她缓缓吐出一口气,依旧是保持着笑意。
“孝公颁布《求贤令》时,可没指定是哪一家。”赵维桢笑着回应:“据说商君见孝公时,可是见了三次,二人才投缘。第一次商君讲史,第二次商君讲仁,第三次才拿出《法经》来,得以重用。”
战国末期的策士,基本都是如此。能得国君重用、能为投靠的国家做实事,就用哪家的方案。
赵维桢觉得倒是挺现实的。
“秦国向来注重实用,臣也这么觉得:有用就行,管他是哪家的?”她说。
“那孟隗觉得,既要修补,这次又该用哪家、如何修补?”秦王问。
“当然是——”
后面的话,赵维桢一个急刹车,没说出口。
要说办法,当然有了!
改征兵制为募兵制,改世官制为察举制,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等等等等。
一系列方案,赵维桢都能拿得出来——想不出新法子,她照搬后世智慧还不行么。无法太过超前,两汉的生产力总是与当下最为接近的。
“当然是?”秦王问。
赵维桢选择闭口不言。
话都到嘴边了,又噎了回去,放眼天下,也没个臣子敢在秦王面前这般做。
秦王稷不仅不生气,反而被逗乐了:“孟隗有策,却要藏着掖着,可是觉得秦国不配?”
“王上,臣不是不说。”赵维桢回答:“是不能用。”
其实是赵维桢不敢。
眼下中原还没统一呢,这其中的每个方案,都动摇了秦国强大的根本。
除非她疯了,不然谁会全部叨叨出来啊!
赵维桢在心底疯狂腹诽:再怎么敢讲敢说希望小嬴政照盘全收并且改善发扬,那也得有命在吧。
秦王:“哦?不能用之策,怎能称之为有策?”
赵维桢:“当下不能用,不代表未来不能用。”
虽然到了战国末年,各国改革,基本上都逐渐抛弃了奴隶制。
但在小嬴政确立封建专()制制度之前,这些就是没用。所以赵维桢觉得,自己也不算说了假话。
“而且,臣也不知道怎么用。”赵维桢又说。
这也是实话。
未来的秦始皇,该做的都做了,却因走得太快,反而导致了秦国的灭亡。可又该如何正确地走慢一些?
后世汉景帝削藩,引起割据势力反抗,来了个“清君侧”。那放秦国,谁又能当秦国的晁错?
历来变革,都面临着风险。
赵维桢也不知道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她言语真诚,秦王也能看得出来赵维桢并非刻意藏着,她说的都是实话。
只是身为国君,听到臣子这么说,还是有些遗憾。
“寡人还以为,孟隗能如商君一般,拿出一套完整的法子来呢。”秦王摇了摇头。
这次赵维桢是真的流下冷汗:“……王上也太抬举孟隗了!”
不过,这么一说,她也暗地松了口气。
谁能商鞅比啊?秦王也明白很难再出一个商鞅,如此说,也仅是表达国君的期盼而已。
“都说了孟隗没什么新东西。”
赵维桢嘀咕:“非得要臣说。下次孟隗就叫掌柜看好门前人往,王上再来,我就躲出去。”
说到这里,便又是恢复到日常玩笑般的语气。
君臣对话,回到了祖孙调侃模式。
秦王乐得往后一仰:“好啊,那你日后上朝也别插嘴,寡人看你这心直口快的小妇人忍不忍得住。”
调侃之余,老人也能分辨得出孟隗有些压力。
他也不忘称赞道:“虽无良策,却也是看到问题。秦廷臣工数不胜数,哪个敢如此同寡人直说秦律需修补?当年商君变法,据说一个两个反对声要掀翻屋顶,如今到好,各个只图眼前私利,若是再改,于他们来说没好处,便想着维持现状,没点眼光。”
赵维桢一番话,多少还是说进秦王心坎里的。
作为国君,他不在乎臣工大胆,怕的就是他们扣扣索索,想着赚自己的就成,不愿意说出有用的话语。
一众群臣没人说,却让一名女子说完了。
秦王一想,觉得嘲讽,又有些感慨。
幸好孟隗最终来秦,而非留在邯郸。秦王念及几年前的事情,又不由得感叹:“当年子楚为秦质赵,要是寡人事先得知,肯定也要安排一番。”
赵维桢有些茫然:“王上是指?”
秦王:“安排安排,子楚也是有机会娶你的。”
赵维桢:“……”
合适吗这!
从廉颇将军到平原君,如今再添上一个大魔王,各个都打她婚事的主意。虽然赵维桢明白在当下婚姻是除却血脉之外最稳固的联盟,但一个两个都这么想,搞得赵维桢哭笑不得。
“可是孟隗挺满意现在的婚事。”
赵维桢笑道:“绝非置喙子楚公子,只是若非吕不韦,孟隗恐怕无法坐在王上对面,与王上交谈。”
因为吕不韦是个彻头彻尾的商人,所以他不在乎世俗看法,也从不会轻视任何人。
换成其他任何人,赵维桢都不觉得对方会因“她想为官”而四处奔波走动。
“哦?”
老顽童秦王,立刻换上了听八卦的姿态:“都说孟隗彪悍,总是欺负不韦先生。如此看来,原来是打情骂俏、调风弄月,怪不得不韦先生听之任之,还享受得很呢。”
赵维桢:等会。
吕不韦怎么就享受了,赵维桢又没真欺负他,而且他又没有受虐倾向!
但要说赵维桢自己的看法——
嫌弃归嫌弃,赵维桢还是挺欣赏吕不韦的。
后世看来,这人就是一投机分子。要说治国,根据历史记载,他也没做太多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是《史记》中写起他和赵姬搅乱秦国后宫那叫一个不客气,换做她是太史公,写这种八卦肯定文思泉涌下笔如神。
但吕不韦的政治眼光很好。
会站队、手腕灵活,脑子灵光。
如今穿越过来,至少能确认吕不韦和赵姬没那一腿。而且他有眼色,情商高,虽然赵维桢看不惯他假模假样,但她也不能否认,这对于吕不韦来说,是最有用的伪装。
“孟隗觉得……”
赵维桢侧了侧头:“男女之间,情爱不过一时。嫁娶婚姻,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吕不韦他尊重我,这就比——”
“免了。”
秦王却是直接打断了赵维桢,调侃道:“孟隗这话,给寡人说有什么用?你若有真情,还是去给不韦先生说。”
赵维桢:“……”
秦王说完,还煞有介事地摇了摇头。
“唉!”他故意道:“当国君的,不止得管家管国,还得管公卿的家里事,可难死寡人咯!”
赵维桢:“…………”
噎死她算了!
见赵维桢欲言又止、气呼呼的反应,秦王大笑不止。
他挥了挥手,老侍人立刻上前,扶着秦王慢慢起身。
“不揶揄孟隗了。”秦王说:“寡人今日吃也吃好了,问也问好了,还是别在这里招惹人闲。政儿,拉上你弟,咱们走。”
赵维桢赶忙起身:“王上稍等,我去吩咐人去准备鱼和酸菜呀!”
秦王忍俊不禁:“宫里是缺鱼还是缺菜?真当寡人稀罕你那几口饭食不成!”
…………
……
旬日之后,一个夜晚。
赵维桢刚刚准备拆开发髻,吕不韦就直接跨进了房屋门槛:“维桢可睡下了?”
她的手一停,顿觉不妙:平日吕不韦拿腔拿调,绝对不会直接进门。
这大晚上的,肯定没好事。
她起身:“可是……”
吕不韦的语气还算镇定,但眼神却是有些仓皇:“宫中传来了消息。”
赵维桢的心彻底沉了下去。
这么快?
那天秦王来食肆,看他胃口不错、精神不错,分明已经好转了呀。
她知道差不多到日子了,也知道老人确实老了,可当时见秦王稷仍然野心勃勃、风趣调侃,赵维桢就不免多了一份希望:也许他就能活久一些,也许能活过历史记载的时间。
可是没有。
该来的还是来了。
虽则赵维桢只与秦王嬴稷见过寥寥几面,但他认可她,也给了她一个虚位得以入朝,算是有知遇之恩。
不能说有感情,但赵维桢绝对尊重他。
原来那日竟然是回光返照,亦是与这位著名国君的最后一面。
一时间,莫大的悲哀伴随着震惊席卷而来。
“维桢毋须悲伤。”吕不韦见她脸色变化,出言宽慰:“据说秦王是睡梦中走的。”
倒也不是悲伤……更多的是感慨。
她能提高秦国生产力,能让小嬴政提前回秦,但赵维桢再大的本事,恐怕也不能帮大活人延续寿命。
到了时候,离开的总会离开。
身边活生生的人,还是尊敬的长辈,就这么走了,赵维桢当然不会毫无触动。
而且……
再一回想当时秦王来食肆,其中含义又不一样。
他心有不甘,不甘心如此离开。无法完成一统夙愿,注定要抱憾离去的。
所以秦王稷才会选择出宫,找个人谈谈,给他一个希望。至少这样,离开时也会抱着希望走的。
而秦昭襄王选择了赵维桢。
这是给了她多大的脸面!
“我没事。”
赵维桢阖了阖眼,稳定心神:“接下来做什么?”
吕不韦:“烦请维桢换好衣衫,你我一同到咸阳宫去。”
国君去世,可是大的不能再大的事情。但凡人在咸阳的臣工,都在听到消息后连夜出门。
吕不韦亲自扶赵维桢登上马车,直奔咸阳宫。
白日威严十足的宫殿,入夜之后更是笼罩上一种说不清的压迫感。马车走得快,便摇摇晃晃,赵维桢掀开幕帘,只见到冗长道路空旷且狭窄,两侧高高的墙壁,就像是要挤压过来般,令人喘不过气。
当吕不韦和赵维桢赶到咸阳宫寝殿前,秦国宗室、列位臣工,已经来了大半。
没人敢说话。
无声的死亡横亘在空气之中。
许是察觉出赵维桢的不自在,吕不韦面上不动,私底下却是轻轻碰了碰她的手。
冬夜极冷,他宽大的手掌却是温暖干燥。短暂的接触,让赵维桢一顿,侧首相对,后者眼底的关怀与宽慰难得显得格外真切。
待上许久之后,寝殿门开了。
赵维桢没经历过国丧,她本以为会是史官或者贴身侍人前来宣布情况,可厚重的宫门为宦官推开,跨过门槛的,却是个孩童的身影。
宫殿外,火光影影绰绰,拉长了嬴政的影子。
他踏着郑重的步伐,走出阴影,来到众人的目光之下。
嬴政的手中还捧着一把剑。
七岁的孩童面临无数双眼睛,却是丝毫不露畏惧紧张之色。嬴政面无表情地环视四周,而后朗声开口:“孟隗夫人何在?”
赵维桢心中一惊。
她猛然抬头,隔着遥远距离与夜晚昏暗光线,视线越过群臣,嬴政漆黑的眼眸仍然是与赵维桢的视线相对。
吕不韦轻轻推了赵维桢一把。
她这才回神,拎起衣袂,维持着镇定向前:“孟隗在此。”
嬴政费力地捧起手中的青铜剑。
“先王有命。”他朗声开口,孩童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论议夫人,不掌国事,不用刀戈,乃秦廷中立旁观之人。因而先王赠夫人诫剑,以为监督秦廷。待天下一统之时,由夫人亲自交予国君。”
赵维桢愣住了。
不止是她,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站在台阶之上的嬴政,垂下一双凤眼。
昔日在邯郸,旁人欺凌之时,赵维桢如何把秦剑交给他,嬴政便如何将秦剑交还回去。
稚嫩的嬴政扬声道:“还不接剑?”


第57章 五十七
057
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王嬴稷,在睡梦中离世,谥号昭王。
临终之前,秦昭王在史官、宦官,以及床边侍奉的嬴子楚见证之下,将昭王诫剑交给嬴政,命他转交于孟隗夫人。
一代霸主的时代,就此落幕。
之后便是国丧一年。
太子服丧,带病监国。而这一年来,虽然秦王的位置暂且空着,但里里外外的大小事项却接连不断。
朝政交接、外交情况,以及随着令人闻风丧胆的昭王去世,忍耐半个世纪的东方六国亦在酝酿战争。为了顺利过渡这一年的国丧时期,秦廷上下严阵以待,文书来往不断、频繁派出使者,人人都忙得停不下来,太子更是以身作则,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三个人用。
这其中,赵维桢反而是最清闲的。
类比一下,眼下的状况就是赵维桢刚从竞争公司跳槽过来,得了前任CEO赏识提拔到了核心管理层,可是没过多久,前任CEO就到了年龄快乐退休。
交接之际,公司一片忙碌。而赵维桢初来乍到,大家也不敢在这关键时刻给她派活,只是好声好气和她客气着,让她先行熟悉环境和工作。
对此赵维桢表示……还挺爽。
试问天底下有什么比公开摸鱼更舒坦的事情呢!
而且她又不是消极怠工,而是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六国借机发兵占便宜。
涉及到军事,赵维桢还嫩得很。与其添乱,不如老老实实旁听学习。
反正自从昭王赠与她诫剑之后,秦廷之中最后一丁点反对赵维桢入朝也彻底消失不见。
然而赵维桢快乐摸鱼的计划,很快就被打乱。
因为吕不韦病倒了。
食肆之内,赵维桢听到消息,惊讶地看向魏兴:“什么时候的事?”
魏兴:“昨天上午。”
赵维桢当即蹙眉:“昨天你怎么不告诉我?”
昨天吕不韦差魏盛专门过来说不一同用饭,赵维桢还当时他忙,并没多想。
魏兴闻言,很是为难道:“是主人不让说,他说不想让你分神。”
分个屁神哦!
赵维桢在心底一句爆了粗口。
他倒是“体贴”,但于情于理,赵维桢都该第一时间去看看情况的——就算她与吕不韦不是夫妻,那同一屋檐下的同事病了,她这个住隔壁的完全不知情也说不过去吧!
“回家。”赵维桢一声令下:“我去看看。”
虽说知道吕不韦大概率是不会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但先秦时代没有抗生素,没有现代医学理论,随随便便一个病,可是都能要人半条命。
赵维桢匆忙回府。她也不客气,没打招呼,直接跨过吕不韦屋子的门槛:“你怎么了?”
“维桢?”
卧榻上的吕不韦勉强起身:“别过来,莫把病气传给了你。”
赵维桢很不客气地翻了个白眼。
这节骨眼上谁都忙,又没听说咸阳出现什么疫病,八成就是累的,存在传染性的几率小之又小
她没听他的,径自上前,伸手摸向吕不韦的额头。
当赵维桢的指尖触及到吕不韦的皮肤时,他微微一顿,但没退缩或者抗拒。
还行,没发热。
只是听声音嗓子有些哑,脸色也不是很好看。
“可是喉咙肿痛?”
赵维桢坐下来,问道。
面前的男人失笑出声。
吕不韦大抵是卧榻一整天,他仅着中衣,平日以发冠束起的乌发披在肩侧,虽则面容苍白,但一双眼睛依旧狡黠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