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诸皇子府上俱各有自己的旗帜,胤朝为蔷薇皇帝开创,因此以蔷薇为国花,各皇子的旗帜也都是以蔷薇为团案,但是颜色俱不相同。朱王的旗帜是粉底红边,青王是绿底蓝边,锦王的则是紫底金边;此三位皇子势力最盛,是最有可能的皇位继承人,几乎不做第四人想。仁帝遇刺以后,命不久长的消息通过太医官传得沸沸扬扬,因此羽林军将军白尚义也暗暗做了准备,命军需官暗暗做了三位皇子的三套旗帜藏在军中,以备不测。
白清羽即位前夜,白尚义人在太清宫内,不在军中,仅有羽林军兵机参政梁轻侯在驻地检校。至天明,听到金吾卫欢呼,过不多时候,城内遍换了金红色的风炎蔷薇旗。梁轻侯问了左右,却无一人识得这个旗号,亏得前来报告的传令兵认出风炎玫瑰是狮牙会的标志,才知道朱王、锦王和青王竟然都没有得登大统。
《胤史记事本末》上说死在北伐中的梁轻侯“烈而有勇”,大约是不错,然而此时的梁轻侯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百里尚义不在军中,梁轻侯便是三万羽林天军的最高长官,大小事务悉由决断。羽林军中并未准备风炎蔷薇的旗帜,梁轻侯忙令军需拆了朱王和锦王的旗帜重新拼凑,顿时羽林军驻地一片撕扯布帛之声。仓促之间拼凑起来的几幅旗帜全不似风炎蔷薇,不堪使用。正在梁轻侯心急如焚之时,左飞骑营校尉管仲良提议,将依窗节之时农家悬挂的依窗旗竖起来充作风炎蔷薇旗。依窗节在秋季,正是秋风起时,因此此时悬挂的依窗旗上蔷薇被风吹向一边,将它竖立起来,便和风炎蔷薇熊熊燃烧之势极其相似。梁轻侯抚掌大笑,命手下向周围农家收集依窗旗,不多时便收来几百面旗帜。
羽林军很快换上挂着竖立的依窗旗,迎接胤朝又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风炎皇帝的即位。
帝党 帝党
“帝初践位,星相变异,北天流火,竞夜不绝。有司奏闻,星相上干国运,下贯民生,北辰行瀚、宁两阙间,或有兵戈之变。夫战乱者,天下之大不祥,帝王当行仁德以禳之。帝然其言,遂减宫室,裁女乐,诏群臣课以怀柔致远,诏北陆以弘上国仁威,更赐金宝。天下咸服其德。”
——《胤末纪事》
《胤末纪事》中这段记载常被后世的史学家们怀疑,首先它的编纂者——燮羽烈王年间的太师谢墨——其实是个不太通文墨的人,畏罪伏诛时才二十八岁,编纂这本书时完全是假秘书之手,不过要给世人看一本自己署名的史书,博一个青史留名。《纪事》容量浩大,可修撰过程缺乏监督,很不严谨,多有难以考据的资料被引用;其次,若从“仁政爱民”的角度看,胤武帝白清羽陛下其后二十年的斑斑劣迹,让人无论如何不能相信他会在心里认同“怀柔致远”这种帝王家学。
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这么解释,就是胤武帝即位初期日子过得很不好,所以刻意摆出一付要效法其父“仁政”和“无为”的样子,频频颁布这样的诏书,不过是用来麻痹北蛮和大臣们。
不能回避的事实是,白清羽是个靠政变上台的皇帝,虽然当他解决了所有兄弟踏入父亲的寝宫时,发现写在遗诏上的名字是他自己的大号——“白清羽”,这让他之前的努力变得像是一场笑话。他持有父亲的遗命,并且获得了令人敬畏的遗老——楚道石——的承认,楚道石是受命大臣,而白氏宗祠的长老之一白纯澹是受命长老,也在第一时间证实了诏书的真实。证明新皇帝身份的“三宝”,诏书、受命大臣的认可、受命长老的认可,白清羽都有,按说他的皇帝位子该坐得很稳,可宫门打开的一刻,血未干涸的朱王尸体分明撕去了帝王家立贤立德的温柔面纱,讲述着一个残酷冷厉的夺嗣故事。
而白清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坐上了东陆的权力巅峰。
更糟糕的是他的政治班底基本等于零。捧他上台的狮牙会是个阅历有限的年轻军官团体,他们趁着天启城九门封闭,借助金吾卫驻扎城内的便利取得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在夺嗣事件中实现了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可要说到政务,日后恃之足以纵横天下的“铁驷之车”里,只有苏瑾深还略有参详,叶正勋在军事指挥学上也许是个鬼才,可政治上的修养浅薄得很,比他更糟糕的是姬扬,姬扬此人如果非说他有政治理念,也非常简单,就是“北征北征复北征”,白清羽有此虎将去灭一两个小国倒是不成问题,让他去周旋于众大臣之间,协调诸方利益,进退斡旋,不动声色的解决危机,无疑是妄想;至于李凌心,这个绝世名将此时还是一个自闭的少年,他并未理解夺嗣只是他们这个小群体踏上权力道路的第一步而已,他跟着“狮牙会”的“哥哥”们帮助白清羽雨夜包围太清宫之后,就立刻赶回家中,因为他是瞒着母亲参予了这次行动的,谎称金吾卫当夜轮到他执勤。新皇即位的事情由虎贲郎传到天启城每个角落,帝都轰然震动,而此时李凌心的母亲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作为狮牙会的副宗在新皇帝夺嗣的密谋中担当了何等重要的一个角色。她非常愤怒于儿子和一帮不安分的少年军官混在一起,把事情搞得那么大,所以动用“家法”惩戒了他,却又在心里窃喜这些“小家伙”拥戴的十三皇子白清羽终于即位了,将来也许能对李凌心在军队里的提升多加关照。
唯有那个直到数百年后依然可敬可怖的“帝师”公山虚,此人是个不世出的阴谋家,权力场上的绝世舞者,朝野风云在他的铁腕下不过是一盘棋。可在武帝即位的前三年,“公山虚”这个名字并没有在朝野中被人提起。夺嗣政变的夜晚过去,卜筮监令史公山虚接到了上司的来信,斥责他作为卜筮监属员,非但不尽职尽责钻研卜卦之术,为国家社稷测算吉凶,还越权参予了金吾卫私下的军事行动,所以公山虚得到的处罚是:削去三年的俸禄,降职为卜筮监书记,誊录星相卷宗,并且思过。作为参予政变并且取胜的新贵,获得这样不大不小的处罚无疑是可笑的。可问题是,颁布这个处罚的人很不好对付,公山虚的上司叫做——楚道石。
作为受命大臣,楚道石此时已经成为皇室大臣名义上的领袖,国家的柱石,他的命令,白清羽也不敢公然违抗。
处罚公山虚的幕后原因应该是相当复杂,后人已经难以窥测当年那个波诡云谲的天启政局,也无法还原历史真相。作为承认白清羽身份的受命大臣,楚道石此时已经被当然的看作一个“帝党”,而且是帝党的头子之一,可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刻意把同为帝党而且是“精锐中的精锐”公山虚“藏”了起来?
可能的原因包括:
其一,楚道石认为这个辰月教出身的年轻人如果骤然踏上政治舞台,会暴露身份;
其二,以公山虚和狮牙会这帮年轻人的性格和野心,他们会借着政变成功的气势彻底颠覆天启的政局,从而遭到朝野敌对政治力量的集体反扑。所以楚道石要削弱他们的力量,警示他们不能妄动;
其三,出于其他未知的原因,楚道石认为时机未到,三年之后才是公山虚正式登上帝都舞台的时候。
可没了公山虚,白清羽起家的队伍就只剩下些没见过真正皇家体面的浑小子了。人材不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位新帝登基,手里却没有任何施政纲领。得位之前,蔷薇党全员压上,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帝都武装政变的伟大计划中去,等到白清羽坐在了太清宫的宝座上,才发觉他要握的根本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利剑,而是一支写诏书的笔。
但是他此时不得不立即着手案头工作,准备颁布新的政令,签署堆积如山的文牍,并且尽量表现得稳重可靠一些,因为除了他的狮牙会死党,满朝文武都以戒备和质疑的目光看着这个新皇帝,等他建立威仪或者犯下错误。
以胤武帝的脾气,他大概也想到过直接把世家力量踢翻,立刻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但他忽然发现手里的筹码少得可怜,他这个武装政变上台的皇帝手里,甚至没有军事威慑的力量。
当时帝都的皇室兵力构成是这样的:虎贲郎、缇骑郎、金吾卫、羽林天军、京尉。
白徵明对于自己的十三子也许说不上很好,不过最后终于还是把虎贲郎这支精锐力量交给了儿子。可惜,人数很少。白清羽自己想尽办法用尽手段,算是把自己的力量深深扎进了金吾卫中。以狮牙会骨干为首,五千人的金吾卫,在白清羽登基之前,已经完全的倒向了他。
可羽林天军和京尉都不在白清羽的控制中,帝都重臣“九门司隶指挥使”牢牢的把持着京尉这支治安力量,羽林天军的调动则需要以皇帝的兵符配合羽林将军的兵符,白清羽手里只有半边兵符,光禄卿掌握的五百缇骑郎,这支力量原本依附于朱王,在太清宫事变的时候作为白清羽的对手登场,在事后白清羽自然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肃,刻意弱化,新组建的缇骑郎战斗力低下,指挥无力,但是白清羽无法更换光禄卿,这样缇骑郎便仍旧不被他掌控。
白清羽手中的,只有虎贲郎和金吾卫这两支,加起来不足六千人的队伍。而有着三万精锐的皇室武装力量核心——羽林天军——仍被宗祠党控制着,非帝都有外敌入侵,皇帝也无法调动。
英雄在于“隐忍”二字,白清羽大概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非常识时务的选择当了一个乖乖的年轻皇帝。所以在即位的第一年里,白清羽还算是沿袭了他父亲的治国纲领,虽然在朝堂上和宗祠党有些小摩擦,不过还能维护臣子尽忠皇帝,皇帝关爱臣子这样一个帝王家的体面。
但是很快,这个不安分的皇帝就把尾巴悄悄的翘了起来。
“帝初践位,星相变异,北天流火,竞夜不绝。有司奏闻,星相上干国运,下贯民生,北辰行瀚、宁两阙间,或有兵戈之变。夫战乱者,天下之大不祥,帝王当行仁德以禳之。帝然其言,遂减宫室,裁女乐,诏群臣课以怀柔致远,诏北陆以弘上国仁威,更赐金宝。天下咸服其德。”
——《胤末纪事》
《胤末纪事》中这段记载常被后世的史学家们怀疑,首先它的编纂者——燮羽烈王年间的太师谢墨——其实是个不太通文墨的人,畏罪伏诛时才二十八岁,编纂这本书时完全是假秘书之手,不过要给世人看一本自己署名的史书,博一个青史留名。《纪事》容量浩大,可修撰过程缺乏监督,很不严谨,多有难以考据的资料被引用;其次,若从“仁政爱民”的角度看,胤武帝白清羽陛下其后二十年的斑斑劣迹,让人无论如何不能相信他会在心里认同“怀柔致远”这种帝王家学。
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这么解释,就是胤武帝即位初期日子过得很不好,所以刻意摆出一付要效法其父“仁政”和“无为”的样子,频频颁布这样的诏书,不过是用来麻痹北蛮和大臣们。
不能回避的事实是,白清羽是个靠政变上台的皇帝,虽然当他解决了所有兄弟踏入父亲的寝宫时,发现写在遗诏上的名字是他自己的大号——“白清羽”,这让他之前的努力变得像是一场笑话。他持有父亲的遗命,并且获得了令人敬畏的遗老——楚道石——的承认,楚道石是受命大臣,而白氏宗祠的长老之一白纯澹是受命长老,也在第一时间证实了诏书的真实。证明新皇帝身份的“三宝”,诏书、受命大臣的认可、受命长老的认可,白清羽都有,按说他的皇帝位子该坐得很稳,可宫门打开的一刻,血未干涸的朱王尸体分明撕去了帝王家立贤立德的温柔面纱,讲述着一个残酷冷厉的夺嗣故事。
而白清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坐上了东陆的权力巅峰。
更糟糕的是他的政治班底基本等于零。捧他上台的狮牙会是个阅历有限的年轻军官团体,他们趁着天启城九门封闭,借助金吾卫驻扎城内的便利取得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在夺嗣事件中实现了惊天动地的大逆转。可要说到政务,日后恃之足以纵横天下的“铁驷之车”里,只有苏瑾深还略有参详,叶正勋在军事指挥学上也许是个鬼才,可政治上的修养浅薄得很,比他更糟糕的是姬扬,姬扬此人如果非说他有政治理念,也非常简单,就是“北征北征复北征”,白清羽有此虎将去灭一两个小国倒是不成问题,让他去周旋于众大臣之间,协调诸方利益,进退斡旋,不动声色的解决危机,无疑是妄想;至于李凌心,这个绝世名将此时还是一个自闭的少年,他并未理解夺嗣只是他们这个小群体踏上权力道路的第一步而已,他跟着“狮牙会”的“哥哥”们帮助白清羽雨夜包围太清宫之后,就立刻赶回家中,因为他是瞒着母亲参予了这次行动的,谎称金吾卫当夜轮到他执勤。新皇即位的事情由虎贲郎传到天启城每个角落,帝都轰然震动,而此时李凌心的母亲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作为狮牙会的副宗在新皇帝夺嗣的密谋中担当了何等重要的一个角色。她非常愤怒于儿子和一帮不安分的少年军官混在一起,把事情搞得那么大,所以动用“家法”惩戒了他,却又在心里窃喜这些“小家伙”拥戴的十三皇子白清羽终于即位了,将来也许能对李凌心在军队里的提升多加关照。
唯有那个直到数百年后依然可敬可怖的“帝师”公山虚,此人是个不世出的阴谋家,权力场上的绝世舞者,朝野风云在他的铁腕下不过是一盘棋。可在武帝即位的前三年,“公山虚”这个名字并没有在朝野中被人提起。夺嗣政变的夜晚过去,卜筮监令史公山虚接到了上司的来信,斥责他作为卜筮监属员,非但不尽职尽责钻研卜卦之术,为国家社稷测算吉凶,还越权参予了金吾卫私下的军事行动,所以公山虚得到的处罚是:削去三年的俸禄,降职为卜筮监书记,誊录星相卷宗,并且思过。作为参予政变并且取胜的新贵,获得这样不大不小的处罚无疑是可笑的。可问题是,颁布这个处罚的人很不好对付,公山虚的上司叫做——楚道石。
作为受命大臣,楚道石此时已经成为皇室大臣名义上的领袖,国家的柱石,他的命令,白清羽也不敢公然违抗。
处罚公山虚的幕后原因应该是相当复杂,后人已经难以窥测当年那个波诡云谲的天启政局,也无法还原历史真相。作为承认白清羽身份的受命大臣,楚道石此时已经被当然的看作一个“帝党”,而且是帝党的头子之一,可他为什么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刻意把同为帝党而且是“精锐中的精锐”公山虚“藏”了起来?
可能的原因包括:
其一,楚道石认为这个辰月教出身的年轻人如果骤然踏上政治舞台,会暴露身份;
其二,以公山虚和狮牙会这帮年轻人的性格和野心,他们会借着政变成功的气势彻底颠覆天启的政局,从而遭到朝野敌对政治力量的集体反扑。所以楚道石要削弱他们的力量,警示他们不能妄动;
其三,出于其他未知的原因,楚道石认为时机未到,三年之后才是公山虚正式登上帝都舞台的时候。
可没了公山虚,白清羽起家的队伍就只剩下些没见过真正皇家体面的浑小子了。人材不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位新帝登基,手里却没有任何施政纲领。得位之前,蔷薇党全员压上,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帝都武装政变的伟大计划中去,等到白清羽坐在了太清宫的宝座上,才发觉他要握的根本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利剑,而是一支写诏书的笔。
但是他此时不得不立即着手案头工作,准备颁布新的政令,签署堆积如山的文牍,并且尽量表现得稳重可靠一些,因为除了他的狮牙会死党,满朝文武都以戒备和质疑的目光看着这个新皇帝,等他建立威仪或者犯下错误。
以胤武帝的脾气,他大概也想到过直接把世家力量踢翻,立刻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但他忽然发现手里的筹码少得可怜,他这个武装政变上台的皇帝手里,甚至没有军事威慑的力量。
当时帝都的皇室兵力构成是这样的:虎贲郎、缇骑郎、金吾卫、羽林天军、京尉。
白徵明对于自己的十三子也许说不上很好,不过最后终于还是把虎贲郎这支精锐力量交给了儿子。可惜,人数很少。白清羽自己想尽办法用尽手段,算是把自己的力量深深扎进了金吾卫中。以狮牙会骨干为首,五千人的金吾卫,在白清羽登基之前,已经完全的倒向了他。
可羽林天军和京尉都不在白清羽的控制中,帝都重臣“九门司隶指挥使”牢牢的把持着京尉这支治安力量,羽林天军的调动则需要以皇帝的兵符配合羽林将军的兵符,白清羽手里只有半边兵符,光禄卿掌握的五百缇骑郎,这支力量原本依附于朱王,在太清宫事变的时候作为白清羽的对手登场,在事后白清羽自然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肃,刻意弱化,新组建的缇骑郎战斗力低下,指挥无力,但是白清羽无法更换光禄卿,这样缇骑郎便仍旧不被他掌控。
白清羽手中的,只有虎贲郎和金吾卫这两支,加起来不足六千人的队伍。而有着三万精锐的皇室武装力量核心——羽林天军——仍被宗祠党控制着,非帝都有外敌入侵,皇帝也无法调动。
英雄在于“隐忍”二字,白清羽大概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非常识时务的选择当了一个乖乖的年轻皇帝。所以在即位的第一年里,白清羽还算是沿袭了他父亲的治国纲领,虽然在朝堂上和宗祠党有些小摩擦,不过还能维护臣子尽忠皇帝,皇帝关爱臣子这样一个帝王家的体面。
但是很快,这个不安分的皇帝就把尾巴悄悄的翘了起来。
帝党 宗祠党
胤朝皇帝的地位非常遗憾的不够稳固,真正掌握着权力的是所谓的“宗祠党”,后人也把他们称作“世家政治集团”。帝朝立朝太久,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导致世家大族的子孙掌控了几乎所有的重要职位,平民家的孩子只有凭借军功封爵,极少的幸运儿才能一跃登堂,成为掌权者集团的一员。所以七大家族——白、百里、敖、息、姬、叶、江——以及其他的贵族后代占据了皇室一大半的职位,他们根据各自的血脉而结成政治同盟,互有攻守。他们背后的则是这个家族的宗祠,史书中残存的记录说明,白清羽即位的当年,帝都百里氏的子弟出仕于皇室的,便有九百二十二人,这些百里氏的子孙都尊奉自己的宗祠,听从宗祠长老们的差遣,非有特殊原因,他们不敢违背宗祠的命令或者暗示。因为如果他们背弃自己的宗祠,他们相当于和朝中同殿为臣的九百余名亲戚为敌,这对一个大臣的政治生涯来说是致命的。所以往往大臣们宁可得罪皇帝,也不敢得罪宗祠,皇帝的命令只在朝堂上通行,而宗祠的隐性政治交易无处不在。宗祠也利用这个优势不断的把家族的新人推荐到帝都政治圈和社交圈的前台,无形中挤占了平民子弟晋升的机会。
按照白胤立朝初期的传统,皇帝有权组织自己的政治班子。所以前任皇帝驾崩之后,除了受命大臣这个人是新皇帝所不能动的,其他的大臣新皇帝都可以随自己的心意留用或者更换,这个被称作新皇帝的“开殿建阁”,他要确立自己的内阁。所以前任皇帝的内阁重臣们都会立刻递交辞呈,这个举动被称为“辞辕”,意指大臣已经像骡马拉车一样为皇室工作了很久,他们现在要辞去“车辕”的位置让位给年轻人。而新皇帝往往会选择“留骥”,意指挽留骐骥般的大臣,让他继续效忠新主。但是后期“辞辕”和“留骥”这套活动渐渐演变为一种极富表演性质的礼仪,一旦新皇帝登基,德高望众并且手握重权的老臣们会争先恐后的上书“辞辕”,言辞恳切满纸悲愁,意思是说自己为帝朝呕心沥血已经不堪驱使,恳求新皇帝能够开恩允许这个被榨干了一切精力和才智的老臣平静的回到乡下去颐养天年,而新皇帝则要寻死觅活的“留骥”,回信给老臣们,言辞恳切满纸惶恐,说自己年轻不懂事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推上皇帝的位子,现在要治理国家安抚万民迫切需要老臣们继续鼎力相助挺兄弟一把。老臣们“辞辕”越快越有体面,皇帝“留骥”越快越显得有诚意。所以往往双方都催赶着秘书泼墨行草,就恨被对方抢先了。这边“辞辕”的奏章封缄递出,那边宫里捧着“留骥”诏书的内监已经高声叫门了。
如果“辞辕”的“留骥”的配合得好,那么没有问题,大家继续上殿议事。但是如果“辞辕”的请辞了,“留骥”的诏书却没有发下,那么局面就微妙了。因为通常需要“辞辕”的都是重臣中的重臣,在大家族的宗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皇帝得罪了这样的老臣,会发现这个家族的大量官员集体呈献对抗情绪,甚至出现大规模的辞职,而仓猝间任谁也找不到那么多人填补这些职位空白,所以最后新皇帝还是得忍气吞声把自己不喜欢的老臣请回殿上,礼敬更甚往昔。
所以东陆的掌权者,事实上是隐藏在朝堂阴影里的几大家族,他们的血脉延伸到东陆的每个角落,把持着各个诸侯国的军事要冲、政治枢纽和大城市的商业命脉,宗祠的命令悄悄发往各地,维护家族的地位,对抗一切试图削弱家族权势的力量,包括皇帝。 胤朝皇帝的地位非常遗憾的不够稳固,真正掌握着权力的是所谓的“宗祠党”,后人也把他们称作“世家政治集团”。帝朝立朝太久,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导致世家大族的子孙掌控了几乎所有的重要职位,平民家的孩子只有凭借军功封爵,极少的幸运儿才能一跃登堂,成为掌权者集团的一员。所以七大家族——白、百里、敖、息、姬、叶、江——以及其他的贵族后代占据了皇室一大半的职位,他们根据各自的血脉而结成政治同盟,互有攻守。他们背后的则是这个家族的宗祠,史书中残存的记录说明,白清羽即位的当年,帝都百里氏的子弟出仕于皇室的,便有九百二十二人,这些百里氏的子孙都尊奉自己的宗祠,听从宗祠长老们的差遣,非有特殊原因,他们不敢违背宗祠的命令或者暗示。因为如果他们背弃自己的宗祠,他们相当于和朝中同殿为臣的九百余名亲戚为敌,这对一个大臣的政治生涯来说是致命的。所以往往大臣们宁可得罪皇帝,也不敢得罪宗祠,皇帝的命令只在朝堂上通行,而宗祠的隐性政治交易无处不在。宗祠也利用这个优势不断的把家族的新人推荐到帝都政治圈和社交圈的前台,无形中挤占了平民子弟晋升的机会。
按照白胤立朝初期的传统,皇帝有权组织自己的政治班子。所以前任皇帝驾崩之后,除了受命大臣这个人是新皇帝所不能动的,其他的大臣新皇帝都可以随自己的心意留用或者更换,这个被称作新皇帝的“开殿建阁”,他要确立自己的内阁。所以前任皇帝的内阁重臣们都会立刻递交辞呈,这个举动被称为“辞辕”,意指大臣已经像骡马拉车一样为皇室工作了很久,他们现在要辞去“车辕”的位置让位给年轻人。而新皇帝往往会选择“留骥”,意指挽留骐骥般的大臣,让他继续效忠新主。但是后期“辞辕”和“留骥”这套活动渐渐演变为一种极富表演性质的礼仪,一旦新皇帝登基,德高望众并且手握重权的老臣们会争先恐后的上书“辞辕”,言辞恳切满纸悲愁,意思是说自己为帝朝呕心沥血已经不堪驱使,恳求新皇帝能够开恩允许这个被榨干了一切精力和才智的老臣平静的回到乡下去颐养天年,而新皇帝则要寻死觅活的“留骥”,回信给老臣们,言辞恳切满纸惶恐,说自己年轻不懂事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推上皇帝的位子,现在要治理国家安抚万民迫切需要老臣们继续鼎力相助挺兄弟一把。老臣们“辞辕”越快越有体面,皇帝“留骥”越快越显得有诚意。所以往往双方都催赶着秘书泼墨行草,就恨被对方抢先了。这边“辞辕”的奏章封缄递出,那边宫里捧着“留骥”诏书的内监已经高声叫门了。
如果“辞辕”的“留骥”的配合得好,那么没有问题,大家继续上殿议事。但是如果“辞辕”的请辞了,“留骥”的诏书却没有发下,那么局面就微妙了。因为通常需要“辞辕”的都是重臣中的重臣,在大家族的宗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皇帝得罪了这样的老臣,会发现这个家族的大量官员集体呈献对抗情绪,甚至出现大规模的辞职,而仓猝间任谁也找不到那么多人填补这些职位空白,所以最后新皇帝还是得忍气吞声把自己不喜欢的老臣请回殿上,礼敬更甚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