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文库小说上一章:卡耐基成功全集经营管理方略
- 免费文库小说下一章:卡耐基成功全集:社会交往技巧
你常在电视广告上,看到汽车广告一飞冲天的镜头,同样在工作岗位上, 也应时时注入这种冲劲。而为了达到让每位员工都有这样的感觉,驾驶员就必须由领导者担任(推行者),否则就无法改变原有的工作情绪。要使公司 显现活力,一定需要一位能仔细分辨立场的领导者。只有领导者确立自己的立场,才可能带动整体员工实现目标。然而,这还得与员工的工作冲劲相配 合,是否能作有效地运用或扼杀这股冲劲,这决定于领导者的营运方式。
(7)交流距离分析 平常两三个朋友一起去喝酒,大都是彼此之间很投缘,聊得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事情需要联络或交换意见。单纯只是大家趣味相投,才聚在一起聊 天喝酒。不过不妨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在灯红酒绿的场所喝酒的必要性。
人与人之间都有一段距离,以线来表示距离的话,则可区分为下列几段:。0.5 公尺亲密领域(亲近朋友的领域)。0.5 米~1.5 米个人领域(个人隐私的领域)。1.5 米~3 米社会活动领域(商业空间的领域)。3 米~7 米公共活动领导(演讲、会议的领域)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距离,会因为彼此的心态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例如,在小吃店里吃饭,一般人的心里都认为,吃饭这件事应该在完全属于个人的 领域下进行。然而,这时候若有外人加入,你的内心就会产生厌恶感和警戒心。这种现象就是内心产生距离,因而造成心理上的压迫。因此,外表虽然 与别人合桌共餐,但是这种保持 2~3 米距离的心境,却比什么都痛苦。相信你应该也有过这种经验。假如平日在社会或商场上交往的两个人一起去喝 酒,彼此如果距离保持在 0.5 米以内的话,就有可能成为相当亲密的关系;如果他悄悄地对你说:“我告诉你,你可不要对别人说??”这就是最好的 沟通方式,你很可能就变成他倾诉的最佳对象。
此外,在公司的会议中,假设某个人与会议主持人保持 10 米左右的距 离。如此,这个人就会陷于一种被疏离的心理状态,自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
而且往往会气馁地说:“反正像我这种??”结果反倒使他默默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或许是保持距离的另一侧面效果吧!在企业内部研修班里担 任讲师,如何试图操纵人与人的距离?坐在后排部分的听讲者,总是缺乏应有的心理紧张感,他们总是比较松懈。如果他们快要打瞌睡的时候,试着把 你们之间距离融入个人的领域中。被融入的听讲者心里会抱怨:“这位讲师真烦!站在讲台上讲就好了嘛!干嘛走到我这里,讨厌鬼!”。话虽如此, 却也提高了他们的紧张程度,而你们则可以成功的姿势回到讲台。近来听说年轻人不喜欢与上司一起喝酒。他们可能知道酒席间有心理陷阱吧。但身为 上司若知道有这类的事实,就应该很技巧地邀请属下一起去喝喝酒,并致力做好心理控制,以便于彼此的意见交流。
(8)集团凝聚分析 梦想与现实总会有一段距离。当你实际踏入公司之后,经常会发生类似“当时录用的条件并非这样”,“说好要让我做我喜欢做的工作”等抱怨。 因此基于种种理由,有人毅然地离开了当初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
如果是因个人不适应工作,而对工作有所批评,辞职或许是一个圆满的 解决方法。但身为监督之职的领导者,如果本身的自觉意识很强烈的话,对于采取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就应该保持着很大疑问。有些人或许因为新的采 用制度而被分派到其它工作岗位上,有些人则是中途进入公司,当然也可能有不少人,是由别的单位转过来的职员。无论是属于哪一种情况之下的安排, 人事部门无一不是煞费苦心地去安排。而这些职员对领导者而言,每一位都是人才。万一这样的人才因故退出了工作岗位,领导者就应该提高责任意识 才行。中途转入公司的 A 君,就职前的考试成绩相当不错,前途也颇为看好。
不过很遗憾的是,他被安排在不是他所期望的职务上,而他的预头上司又是 位大忙人。这时 A 君因无法向直属上司或工作岗位上的领导者提出意见,只好转向人事单位提出他个人的问题,而人事主管则以企业的理论来说服他。
“再忍耐一下嘛!”
“不久你就会调到你期望的部门去了!”
“公司有公司的制度,不能说爱怎样就怎样!” 但是无论这位人事主管花了多少时间煞费苦心地劝导他,结果仍旧是白费力气。
A 君就说:“您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是上司无视于我个人的不安,在这 种现象下,我实在也无法把工作处理得很好。而且,一点都不关心属下心理状况或有些什么烦恼的上司,根本就没有什么魅力可言!”这是他离职的理 由。
集团的凝聚性项目内容①集合多数的人何谓集团( group )
何谓小组( team )
集团的凝聚性
加强凝聚性的方法②有一共同的目标③有持续性,相互间可以彼此沟通意见除了集团所具备要件之外,还需要具备下列 条件④每个人的职务都很明确⑤所谓小组,大多指集团的目的、机能单一化以成员能隶属于集团的一份 子为目的并谋求集团的持续与 坚强的联系。
集团的凝聚性影响领导能力的运作。 工作岗位上的领导者可参考下列各点,以加强 集团的凝聚性①坚决地认同成员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加 其重要性②力求成员间相互的密切合作关系,加强意 见上的沟通③夸示成员间可以共同认可的事物④不断宣导集团的存在意识与意义
工作所称的“团体”,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平常时候应该听到属下(成 员)常说“我们公司”或“我们的工作”等“我们”的字眼。2.不会有“为什么这样?”,“我不知道这件事”等情形。也就是说,该做的事(目标) 每个人都很明确。3.属下不会出现“工作愈做愈觉得负荷更重”,“只要做好我个人的工作就行”等心态。领导者应该随时表现率先行动、率先表示意 见的心境。若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就应该了解“集团的凝聚性”,以创造一个具有高度凝聚性的集团为目标。希望你的公司不会再发生属下提出“我不 干了!”的事情。
(9)集团成熟分析 目前任何企业都很流行成立所谓的专案小组。但相对地,对于这方面的书籍却少得可怜。这或许是今后重要的研究课题,不过时下的确有很多领导 者,为了管理专案小组而大伤脑筋。
为了让专案小组发挥功能,除了要考虑成员的人数、技术的水准,领导 者与成员交往的频率、亲密度、信赖关系等各种因素之外,还必须衡量与成员之间的相对关系。其中就蕴藏着更为复杂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你必 须注意集团的特性之一,就是该集团的成熟性。首先从要素上来看的话,成员与领导者、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如何?这表示一个集团的组织程度, 也就是对课题是否有一致的认同。事实上,这种一致概念的程度多寡,就可决定这个专案小组是否能达成预期的目标。
把这个理论称为“环的理论”。它是由亚修(Asch‘s,E)所倡导,是指“集团是由三个环扣交织而成的”。根据亚修的理论,一个集团是否成熟, 决定于三个圆圈是否保持均衡的机能,而三个圆圈相交的范围愈大,则该集团愈成熟。相反的,集团只呈现某一程度的成熟,甚至逐渐衰退下去,这就 表示这三个圆圈失去了平衡,或是某个圆圈的机能太过于强烈,或是三个圆圈各自散落而呈现没有弹性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使集团趋于更 具有成熟性呢?假如现在的状况一切良好,这时就必须策划如何延续集团的寿命、如何让成员之间的联系环扣扩大??假如集团已经处于衰退的状态, 就必须致力于使集团复苏,并发扬光大。所以,即使你的集团已经逐渐衰微,仍旧还是有办法重振雄风的。要有效地运用集团的成熟性,必须做到:①设 定新目标;②向新的企划挑战;③由于新进成员的加大,重新再编制环扣关系;④变换领导作风,改变以往的做法;⑤实施扩张环扣的教育与训练。
集团(group)年龄层次与其应对措施
青年期
(混沌状态)
集.动机高
团.期待职务未确定
的.集团规则正在形成特 征
中年期
(成果达成状态)
。集团规则确定。成员相互的任务、 期待明确化
。激励、信赖的关系
老年期
(安定、退化状态)
。开始模式化
。手册化、标准化
。前例、惯例的横行
成.希望确立自己的评价
员.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欲 求
。发挥自我能力。追求工作意义 自我主见、主张的
明示
。工作价值追求
。保身的行动
。对变化的抵抗感
。安定、安逸指向
领.工作的构造化
导.关照每位成员
者.目标明确化的 应 付 措 施
。参与计划的决策
。权限的委让
。犒劳属下
。强化培育、指导
。对未来展望的再重建
。展望(目标、梦想)的创造
。使命(使命感、努力)的重建
(10)集团合作分析 一般人常会把欢乐融洽的气氛,与团体合作精神混为一谈。如果同事之间能彼此倾诉,大伙的感情也不错,而将这种现象视为工作岗位上的团体精 神也很好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现象只不过是表示大家志同道合而已。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呢?这是因为一般人并未掌握到团体精神 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点,且让你在此分析一下何谓团体精神。①所谓团体是指为达成目标(数量、品质、服务、交货期、成本等)的最适当的人员构成 单位。团体的定义就是达到效果的最恰当人员。②所谓的团队精神是指由于领导者发挥了卓越的领导能力,促使所属成员发挥本身最大限制的能力,团 结一致以完成目标;公司方面则获得卓越的绩效,成员之间有坚定的信赖关系等的最高状态。
如何才能让团队精神得以发挥呢?①发挥领导能力。②显现成果。如此, 才会有坚定的信赖关系。从两项定义来看,就会明白光是欢乐融洽的气氛,并不能表示团体精神很好。欢乐融洽只是必要的条件之一,不能视为充分的 条件。一个团体如果没有表现出一项成果,即使彼此欢乐融洽,他们还是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团体精神最佳的状态,就是每个成员都具有向前迈进的 意识,而且共同分享成果上的喜悦。这样,就会产生坚强的相互信赖关系,而这样的公司也必定大放异彩。因此每一组织必须要有一套可以让成员真实 体会到成果的制度。
(11)无声语言分析 身体语言:①非口语信息的种类 沟通至少包含了口语与非口语两部分。口语指说话的内容,非口语则指除了语言表达之外,其他以身体辅助或加强表达的种种行为。口语与非口语 表达彼此息息相关,一般沟通过程中,你们比较着重口语表达信息的发放与传送,但事实上,非口语的信息量有时候要比口语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与复 杂。非口语信息的种类,大致如下:A 身体定位是指我们的身体、头、手、脚等,接近或远离一个人的程度,也包括所朝的方向。B 姿势。姿势经常表 达了感觉与情绪状态,例如紧张或放松、轻松自在或战战兢兢、谨慎仔细或粗心大意等。C 手势。手势经常在你们不太注意的情况下,成为情绪的指示 器,例如:握拳、板折手指关节、撕纸条、卷纸角、折回纹针、玩笔等。D脸及眼。这两部分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部位,但并不容易了解其意义,因为 脸部表情非常复杂且变化多端。脸部基本上有六种表情:惊讶、害怕、生气、嫌恶、快乐、伤心。眼神接触,此外,眼神也能传达“控制”和“顺从”的 信息。E 声音。音调的抑扬高低、速度快慢、顿挫久暂、重音强调、大小音量、结巴停顿等表达不同的信息,这些通称为“语音信息”或“副语言”, 不但可以增强语言信息的意义,也可以显现出与语言内容相互矛盾之处。F触摸。触摸可以降低婴儿的死亡率,常被抚摸的小孩,其智商要高于不常被 抚摸的小孩。触摸可以表达喜爱、喜欢、支持、友谊、好感、赞同等意思。G服饰。除了御寒保暖外,服饰还有很多其他功能,如装饰、身份、地位、性 吸引力、角色地位、工作性质、嗜好等。H 距离的远近。这也是一种非口语的沟通,代表不同的意义,可以分为四个等级:a.亲密距离:大约是 18 寸, 这是与最亲密的人所持的距离。b.私人距离:大约是 18 寸到 4寸,是夫妻或 情人在公开的场合所保持的距离。c.社交距离:大约是 4 寸到 12 寸,指一般 商业性沟通距离或是同事间工作的距离。d.公众距离:大约是12 寸以上,例 如上课教室的师生距离,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
②非口语沟通的功能 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并非对立不相容,而是互相关联与补充,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首先,非语文行为可以“重复”语言的表达内容,例如有人 问你邮局怎么走,你可以说“往北走,过两个红绿灯就到了”,然后你用手往北指,这就重复了你所说的意思。其次,非口语信息有时可以“代替”口 语信息。遇到一位老朋友,他不必开口,你只要看他的表情就知道很愉快或很难过。第三,非语言信息可“强调”语言内容的意思,就像你在书上重要 的地方划线一样,你讲到比较重要的地方时,当以手势、脸部表情或声调来强调,另外,耸耸肩表示无可奈何,摊摊手表示没有办法。第四,非口语行 为也可“调节”语言行为。例如,在句子结束时放慢说话速度,暗示下一位可以说话了,或用肢体表示要坐下来了,用眼神表示说完了。最后,也是最 重要的,非语言行为常会“抵触”语言内容。很多人会同时表达互相矛盾的信息,苦着脸皱眉说:“一切顺利,我很高兴。”这就是所谓的双重信息, 我们不是常看到涨红着脸的人说:“没有啊!我一点也不生气!
通常,两者间的矛盾、不一致并没有像上面那么明显,但的确经常是不 一致的。是什么理由造成的呢?例如演讲或面谈时要掩饰紧张,或不想让别人为自己担心,希望表现得比实际情况好些等。研究指出当二者不一致时, 人们通常采用非语言的行为内容。
不过作为一个沟通的学习者,把口语与非口语的行为调整成一致而不相 矛盾,并能善用非口语信息的正面意义,增加沟通的有效性,才是学习的目 标。
活动①活动目标:了解非口语信息的种类、特性及在沟通过程中的作用。
②活动名称:请你来看我。
③进行程序:A 概念说明与活动说明。B 活动进行:a.将成员等分成二组, 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被观察组。b.选定适当的位置,被观察组坐内圈,观察组坐外圈。C.每位外圈观察组的成员,分别选定内圈中的某个人为观察 对象,但不能让内圈的人知道观察他的人是谁。d.内圈的人用 15 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个每位成员都感兴趣的主题,最好是能引起个人感受的话题。例 如:假如我的先生或太太有了外遇??E.外圈的人观察并记录被观察者的眼神、表情、姿势、音质??等非口语行为。C 活动分享: a.15 分钟后,观察 者兴与被观察者二人一组,由观察者给予对方回馈,但只叙述不解释。b.叙述完毕后,被观察者才和观察者讨论刚才自己的非口语行为所代表的意义。D 重复第 B、C 程序。E 团体统整:a.在这个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b.别人所观察到的非口语行为是否与自己所要表达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原因何在?c. 看到别人某种非口语行为,引起自己什么感受?
④活动器材 A 笔。B 非口语信息观察记录表。
⑤注意事项:A 团体统整时,可强调“我看到哪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非 口语信息”,并可以“非口语信息在沟通中的重要性”为主题。B 强调记录表中的感受栏的记录与分享。C 成员不要互为观察者。
资料[之一]:非口语信息观察记录表①眼神:A 自然的眼神接触;B 向下打量;C 向上看;D 看别的地方; E 毫无表情的注视;F 其他②表情及头部动作:出现频率对此行为的感受A 安详而有表情B 适当的微笑C 配合说话内容的表情D 脸部表情严肃 E 无关的脸部表情F 不停地微笑G 很少笑H 冷漠的表情I 皱眉头J 过度的情绪反应 K 肯定地点头L 不停地点头M 其他③身体的姿势出现频率对此行为的感受(1)稍微前倾(2)身体面向说话者(3)放松的姿势(4)触摸说话者(5)抖脚(6)舒适地往后靠(7)固定僵硬的姿势(8)离说话者很远(9)离说话者太近(10)不断更换姿势(11)放松的手势(12)夸张的手势(13)双手交叉在脚前(14)其他 音质出现频率对此行为的感受(1)愉快的语调(2)适度的讲话速度(3)声音单调(4)太装腔作势(5)太大声(6)太小声(7)太快(8)太慢(9)使用口头禅(10)声音颤抖(11)结巴(12)其他 使人分心的个人习惯出现频率对此行为的感受(1)玩头发(2)玩笔(3)嚼口香糖(4)抽烟(5)喝饮料(6)敲手指及脚(7)其他二、完善心理的最佳方案
去除防卫心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有三个我: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欲望我,遵循享乐原则,属于生理或生物性的低层次 的我;超我是道德我,遵循道德原则,按照良心及规范的标准行事,属于精神面的高层次的我;而自我是主宰我,遵循原则,在个体的需要和外在环境 的限制之间取得平衡,并以有效的方式应付现实问题。
三个我基本上是彼此相对而不协调的,因此人格结构本身即隐含着冲突 性,当本我的欲望与超我的理性产生极大的矛盾,超过自我所能负荷的强度时,个体即产生焦虑、不安,有时候这种冲动与不安会被个体压入潜意识中, 而影响个体的行为,或者个体借着防御机构,得到调整。
我们都期待自己能勇敢地面对问题,理性地寻求解决的方法,经过深思 熟虑后,采取最有效的行动,不过我们有些行为可能受到潜意识动机的影响,而采取了无效的方式来面对问题,防御机构即是其中之一。
(1)防卫机构的功用 个体究竟如何运用防御机构,以逃避或降低焦虑,并维持个人自尊呢?
假使防卫机构只能有部分的成功,则防御机构不会像目前如此频繁地被使用 防卫机构提供我们防护的盔甲,当我们没有必要防卫的时候,可能就会卸下它,并依事实情境来面对未来、面对问题。因此,防御机构能暂时帮助我们 解决迫在眉睫的威协性事物。
①提供时间,使我们能够解决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问题 当我们一时无法以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时,极可能感到失望,同时,对我们的行为做出片面的判断,而轻视自己或自我贬抑,除非我们能够找出较 佳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否则情况将继续恶化。
此时,防卫机构能够缓和这种情绪,就像某些药物虽然不能真正治愈疾 病,但却能减轻症状。例如,对花粉热过敏的患者来说,在未做花粉检验及注射过敏症药物以前,先给他一点抗组织胺剂,可以消除患者打喷嚏、发痒 及流泪不止的痛苦。这种暂时减轻症状的方法,能使患者舒适一点,直到做根本的治疗,并发生效用为止。同样地,防卫机构也能暂时帮助我们消除焦 虑,直到我们采用较实际的方式,解决个人问题为止。
②防卫机构使个人有实验新角色的机会,因此可以教导我们新的适应方式在我们因为错误的理由(如反向作用),或误解别人(如投射作用)而对于事实认识不清时,则对我们的行为及反应方式,提供了一个机会——从 错误中学习并改正错误。例如:我们可能判断别人是阴险、狡猾、善耍手段,但后来发现这些都是不实的诈传,或夸大的描述,甚至是自己偏误的见解所 致,则此时我们能够学习改正这种错误的判断。开始时,虽是自我防卫,但可能由此而改变个人的顺应方式。
③合理化作用可使我们未来的行为合乎理性 当我们以“正当”的理由,来满足自己,可能是一种似是而非或以偏概全的错误推理。但也因为寻找这种理由的过程,使我们能够仔细分析事情的 前因后果关系,假如后者发生的话,则目前合理化作用的防卫机构,可能成为未来理性思考的基础。
(2)自我防御的缺陷 上面的陈述,好像防御机构是有益无害的,其实不然,事实上使用防御机构异于放弃个体的自主权与成长的机会,因它具有下列的缺点:①治标而不治本 利用防卫机构不可能达到目标,驱力还是存在,行为的结果,也不能完全消除紧张与焦虑。
②它使个体逃避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制造出新问题 像压抑、投射、替代、疾病的适应等,只是将问题“化装”转移成另一种形式而已,个体继续停留在不适状态中。
③它是不切实际的虚有招式 防卫机构所提供的盔甲,使人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撤退下来,而无法积极发挥自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