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桌坐着的都是些有身份的客人,一旁有个十分富态的主人模样,正抬手招待着一位公子。
公子身形修长,身着月色披风, 举手投足间恣意潇洒。
苏晋看了这背影, 觉得十分眼熟。
小厮对富态主人道:“老爷, 您看可要将这二位公子安排在一处?”
月色披风回过头来,目光与苏晋对上, 不由抬起眉梢。
苏晋也愣了愣。
桃花眼下一颗泪痣,不是沈青樾又是谁。
冯梦平看这二人像是旧识,不由揖道:“还未请教两位贵客高就?”
两人微一沉默,同时答话。
“不才,区区都察院苏御史扈从。”
“不敢,在下是户部沈侍郎随侍。”
这话一出,苏晋与沈奚同时无言地互看了一眼。面上虽没甚么,心里都知道是坏事了。
苏晋想着冯梦平家做得是茶叶生意,沈奚一个户部侍郎来此,想必是税银出了问题,正好谎称与他一伙。
沈奚亦作如是想,这丧事是为曲知县办的,都察院不是正查此事么。
没成想彼此都是来浑水摸鱼的。
冯梦平的脸色顷刻就变了,圆得如肉团子的脸上一双细眼眯了眯,忽然笑道:“既然当真是贵人,在此处就席是冯某怠慢了,不如里面请。”说着,比了个“请”字。
沈奚上下打量着他这副端庄圆润的相邀之姿,忽然嘻嘻一笑道:“不必了,我家青天御史念及曲知县或有冤屈,着区区来祭拜,不吃席。”
说着,大摇大摆走到正堂前,合起手,胡乱对着棺材里躺着的纸人拜了三拜。
苏晋也对冯梦平一颔首,跟着沈奚拜过。
两人前脚后脚地出了府门,原本若无其事的面色倏然变得难以言说——当年光禄寺少卿刺杀十三殿下,他二人在马府外涂花脸唱戏泼了曾友谅一身脏水的默契哪去了?怎么年余不见,就互相拆起台子?
然而现在却不是寻彼此晦气的时候,看冯梦平方才的样子,只怕已是打草惊蛇了。
再晚一步,只怕这蛇就要钻洞跑了。
为今之计,只有先下手为强!
暗夜里忽然传来更鼓声,就在邻巷。
沈奚看苏晋一眼,也没来得及解释太多,只问:“你的官印呢?随身带着吗?”
苏晋微一摇头,但她知道沈奚此言的用意,回问道:“沈大人身上可有信物?”
二人说话间已赶到邻巷,一把拦下了更夫。
沈奚自怀里取出折扇,放在更夫手里,言简意赅道:“你去应天府衙找府尹杨知畏,就说户部沈侍郎命他立刻带衙差来鱼袅巷冯梦平府邸。”
更夫听了这话,人顿时傻了。
户部侍郎,这是几品来着?
他杵在原地呆了半晌,忽然腿一软,登时就要跪下磕头。
苏晋伸手一拦,斥道:“甚么时辰了还磕头?”一顿,冷言道:“还不赶紧去,耽搁了大事,本官砍了你脑袋!”
这话果然管用。
更夫脖子一缩,往地上砸了个响头,丢下更鼓撒丫子就跑了。
沈奚与苏晋这才折回身,疾步往冯府赶去,生怕晚一刻,冯梦平就跑了。
二人一时间也来不及商量,苏晋只问了句:“甚么罪名?”
沈奚利落道:“随便套一个。”
苏晋一点头:“行。”
回到冯府,冯梦平果然已将来吃席的人都请走了,小厮正要为府门上闩,不成想府门忽然“砰”的一声被推开。
沈奚与苏晋一左一右负手站着,目色泠泠地看向府内。
他二人一时没有说话,大氅自风中向后翻飞,恍若月色在周身流转,平添三分威仪。
一整院子的人都懵了。
冯梦平目中闪过一丝恼色,走上前来合手揖了揖,分外和气道:“二位不是——”
“冯梦平。”未等他把话说完,沈奚便冷声打断道:“本官接到密信,说你谎报税粮,特来拿你回户部审讯。”
冯梦平默了默,仍是赔笑道:“阁下方才不是说是御史扈从吗?怎么转眼又成户部的人了?”
沈奚轻飘飘道:“本官说甚么你就信甚么?”
说着,他慢条斯理地从袖囊里摸出一张纸,对着纸念道:“此信上说,你冯梦平除了茶叶生意,今年一年还接做了棉布绢布生意,合产五万匹。”
苏晋站在一旁,想着怎么这么巧,沈青樾竟有密信,那为何不早拿出来?
然而目光往他手里的信纸上一扫,居然是张银票?
沈奚说完,将“密信”往身后一背,继续胡说八道:“棉布一匹折色(注1)一石粮,绢布一匹折色一石二斗,为何你报上来的只有四万石粮?当真是泉台鼙鼓动,惊起老秦兵啊,怎么算都不对吧?”
这一番胡诌,看似像说给冯梦平听,其实是说给苏晋听的。
苏晋自然也听明白了。
重点有二,其一,他查出今年的税粮似乎有问题,奈何没有实证;其二,出问题的地方正是陕西道,否则他不会平白念一句“泉台鼙鼓动,惊起老秦兵”(注2)。
曲知县正是陕西鹿河县人,而沈奚的暗示,是不是说明曲知县的死,或与陕西的税粮有关?
冯梦平听了沈奚的话,冷静下来:“一派胡言,你若真是户部的人,当知我冯家百年除了茶叶生意从不染指旁的生意。我看,你就是来闹事的,来人——”
“本官看谁敢?”不等他下令,苏晋斥道。
然后她平静地问道:“冯梦平,曲知县进京后,曾登门拜访你,他都跟你说了甚么?”
冯梦平脸上的肥肉颤了颤,似乎十分抵触这个问题,刚要拒答,苏晋又道:“怎么,你是不知道登闻鼓是我都察院的御史在守?曲知县既然敲了登闻鼓,自然有御史前来查案,冯老爷不想这里答话,是盼着本官将你请到都察院么?”
这话一出,冯梦平果然让步道:“回御史大人,草民当年考秀才,与曲知县是同年,尚算个旧识,他来找草民不过闲话家常,没说甚么。”
曲知县是撞死在登闻鼓下的,想必当时已是报了必死的决心。
一个决心赴死的人,又怎么会去找一个相交寻常的人闲话?
苏晋这一问实乃诈问,冯梦平只要说谎,就说明他八成是有问题的。
若是一个普通茶叶商人,哪怕生意做得再大,怎会惹来户部侍郎亲自查问?又怎会跟一个上京告御状的知县扯上瓜葛?
苏晋盯着他,忽然笑了笑,没头没脑又问了一句:“谁是你在衙门的牵头人?”
冯梦平一听这话,目色忽然变得狠厉。
眼前这两人气度不凡,要说当真是扈从随侍,他是不信的。
他知道自己惹不起户部侍郎与都察院,原本打算将二位菩萨送走,自己逃出京师避避风头,没成想这两人竟像是要咬死了他不放。
眼下看来,得罪不起也要得罪了。
冯梦平冷冷道:“把这二人捆了,扔到后院柴房去。”
苏晋闻言,自腰间抽出一把匕首,上刻九条游蟒,面目狰狞。
她将匕首托于掌上,原想学沈奚,打诨话说这匕首乃御赐之物,哪里知冯梦平一见这匕首,眼里当真露出畏惧之色。
苏晋愣了愣,不由移目又看了匕首一眼。
冯梦平正要跪下,一旁有人忽然唤了一声:“老爷。”
来人是一个丫鬟,她怯怯看了苏晋与沈奚一眼道:“老爷,夫人忽然腹痛难忍,您快去瞧瞧她罢。”
正这时,府外忽然传来杂乱的脚步声。
是杨知畏带着京师衙门的衙差到了。
杨知畏一见沈奚,当即拜下:“下官拜见沈大人。”
沈奚微一颔首,侧目看了眼冯梦平道:“把他给本官捆了,明日一早移交都察院。”
杨知畏应是,刚从地上爬起来,看到苏晋手里的匕首,双眼一直,膝头发软忍不住又要跪,却被沈奚一手拎起来,笑嘻嘻吩咐道:“杨府尹捆人去罢,本官还有话私下跟苏御史说。”
等杨知畏诺诺退开,沈奚冲苏晋扬了扬下颌:“这匕首,你知道来历吗?”
苏晋道:“这是十三殿下所赠。”然后她想了想问,“当真是御赐之物?”
沈奚一本正经道:“是不是御赐的本官不知道,但这的确是朱十三珍爱之物。”他说着,忽然对苏晋眨眼一笑,“因为从前他总跟我说,每回揣着这匕首去吃花酒,桃花运都十分好。”
作者有话要说:
注1:古代收税,如果收的不是粮食,而是棉布,钱,钞,丝绢等,折成粮食算,就叫折色。
注2:泉台鼙鼓动,惊起老秦兵——出自《长安行》,长安即西安,所以苏晋判定是陕西。
-
吃完晚饭睡着了,更新晚了点,让大家久等了。
今天先把沈小哥哥牵出来遛一遛,马上遛柳哥和十三。
第44章 四四章
苏晋听了沈奚的话, 愣了一愣, 垂眸又看了匕首一眼。
她的脸上浮起不知所措的神色,似乎不知当怎么处置这把匕首才好。
沈奚莞尔一笑,从杨知畏那里取回折扇甩手走了。
杨知畏捆好人, 过来唤了一声:“苏御史。”
苏晋这才反应过来, 将匕首收了, 揖道:“下官失礼,还未曾拜见杨大人。”说着就要跪地见礼。
杨知畏连忙将她拦了。
苏晋眼下的身份今非昔比,且不说都察院的御史本就可以越级弹劾,前一阵儿宫中更是盛传, 圣上突然招苏晋回京,是要擢升她为正四品佥都御史。
杨知畏十分有礼道:“人已捆好了, 明日一早本官就着人送往都察院, 也不知苏御史还有甚么旁的吩咐没?”
苏晋又是一揖:“没有, 劳杨大人夜里辛苦一趟,下官有愧。”
杨知畏说了句哪里哪里, 也带着衙差走了。
苏晋出了冯府,一下子无处可去, 本来想上接待寺, 官印却没带在身旁, 只好找了间简陋的客栈歇下, 隔日天不亮便起身, 跟客栈借了匹马, 往正阳门而去。
她昨日与覃照林约好, 五更天在城南正门口见。
得到城门,覃照林已自驿站取了寄放的行囊等在此处了,四周还是暗沉沉的,不远处忽然传来马蹄声,苏晋举目望去,借着月色,只能瞧见浩浩荡荡一群人策马而至,将腰间的令牌给城门护卫一看,出城而去。
苏晋觉得有些蹊跷,唤来近旁的巡城御史一问,那巡城御史道:“回苏大人,近几日正赶着各位殿下回京,这些人应当是养在王府的府兵,知道自家殿下已到应天城附近了,出城去接。”
苏晋“嗯”了一声。
覃照林凑上来道:“大人,您的官服官印俺都您备着哩。”又拿下巴指了指正阳门,“俺从前是这儿老大,俺去叫那群小兔崽子给您腾一间空房,您先将官服换了。”
覃照林去后不久,果有两个小守卫毕恭毕敬地来迎她。
苏晋随他们登上门楼,心思忽然一动,朝门楼外望去。
不远处的驿站已亮起灯火,借着火色,只见那群所谓的王府亲兵忽然在岔口分成了两队。
苏晋心中又生起疑虑——若是去接自家殿下的,难道还不知道殿下当从哪条路来?
苏晋沉然问道:“眼下都有哪几位殿下回京了?”
一旁的守卫道:“回御史大人,藩地在北边儿的几位殿下早已回了,因害怕再拖一阵子,大雪封路。眼下也就南面两三位殿下还未到,十三殿下是早已传过信,说回晚个几日,余下的好像还有十殿下和六殿下。”
苏晋想了想又问:“那方才出去的是哪个王府的亲兵?”
另一个守卫道:“回御史大人,是九殿下府上的。”
苏晋蹙眉看他一眼:“九殿下已在京师了,还派亲兵出去做甚么?”
那守卫立时半跪在地道:“回御史大人,小的不知,但王府亲兵之间时常会借来借去,又或是九殿下派人去接哪位要好的殿下也说不定。之前三王回京,便是十四殿下派亲兵卫相迎的。”
苏晋点了一下头,淡淡道:“你二人去吧。”等守卫一走,苏晋才唤了一声,“照林。”略一思索,冲驿站外的岔道处扬了扬下颌:“你带几个人,跟去看看。”
覃照林道:“好咧。”又一想,请教道:“大人,俺该咋看?”
苏晋沉了一口气道:“在何处落脚,可曾逗留,可曾说过甚么,可曾有异动。”然后她顿了顿,看了覃照林一眼:“最重要的是甚么?”
覃照林凑近道:“啥?”
苏晋微蹙眉头,轻斥道:“没长进。”
“我为何让你跟去?”
“去瞅瞅这些人在搞甚么明堂?”
苏晋道:“他们自称是王府亲兵卫,是去接人。可接人的话,又怎么会分道而行?因此他们打着亲兵卫的名号,八成是要图谋不轨。”
她又问:“图谋不轨会怎么样?”
覃照林立刻答道:“俺知道,会动刀子,会见血!”
苏晋甚无言,默了默才说:“图谋不轨,就是要做见不得人的事。见不得人的事,要在见不得光的地方才能做,这么多人一起动手一定不可能,所以他们必然会化整为零。”
她吩咐道:“你带人去跟着,他们的人手一旦散开,立刻来回我。”
覃照林一巴掌拍向自己的后脑勺:“唉,俺这熊脑子!”朝苏晋拱了拱手,当即动身了。
苏晋自空屋里换好官服,看了眼天色,是该去都察院复命了。
下了正阳门,方才的巡城御史还在城门前等着,她想了想,道:“你着人去通政司取最新的邸报,看看还未进京的殿下都行至何处了,看过后,不必来回。几位殿下想必已离应天城十分近,你再着人根据脚程去四周看看,确定了殿下在何处,再来回本官。”
如此也可避免是虚惊一场。
巡城御史拱手称是。
苏晋往前走了几步,忽然又顿住:“对了。”
巡城御史道:“大人还有何吩咐。”
破晓的风扬起她的斗篷往后翻飞,苏晋抬目望向宫楼的方向:“帮本官备一匹快马。”
安然坐在前院的石桌上,以手托腮听阿留絮絮叨叨,想着他在苏晋处大约是憋坏了,已说了一夜还不停嘴。
府门忽然“吱嘎”一声,安然起身回过头去,诧异道:“大人怎么这个时辰回来了?”随柳朝明走进正堂,帮他脱下氅衣,又道:“大人听说了吗,苏御史已回京了。”
柳朝明淡淡道:“我知道。”目光一扫,看到跟在安然身后,且惊且喜盯着自己的阿留,眉头一蹙道:“你怎么在这?”再看向四周:“苏时雨呢?”
阿留知道柳朝明惯来一副寡言冷语的样子,除了早年间打死过一个婢女外,这些年对府里下人并不苛刻,何况这么多年主仆情谊,他还盼着他家大人见了自己能温和地陪自己说两句,岂知一上来就是问责的意思。
阿留一下子委屈得要哭出来:“大人您怎么能这么说?您不知道阿留这一年来有多想您。往常在府里,您最多让三哥堵阿留的嘴。可您知道苏公子他对我做了甚么吗?他每日给阿留下了两个时辰的禁言令,您知道如果阿留犯了禁令,他怎么治我吗?当时我们刚到武昌府外…”
他话未说完,被柳朝明一个冷寒的眼风扫过,当即吓得闭了嘴。
柳朝明又看向安然。
安然垂下目光,低声道:“听阿留说,昨日苏大人一回京师,便去了登闻鼓处查问究竟,后来又说有事,便命阿留与覃护卫先走了。小的想着苏大人大约会歇在接待寺,已命李护院去接了,谁知…”
柳朝明目光落在正堂门口的李护院身上,问:“人呢?”
李护院道:“回大人,苏大人不在接待寺。”
柳朝明的脸色一下变得十分难看。
苏晋本就没有自己的府邸,以前还有个京师衙门可住,眼下刚回京,只能歇在接待寺,接待寺又没人,那她能去哪里?客栈吗?
柳朝明寒声道:“那她这一夜宿在哪?”
安然与阿留一听柳朝明的语气,脸色顷刻变了,阿留嘴唇抖了抖,竟说不出话来。
安然一把拽住他的衣袖跪下,垂首道:“大人,此次是安然疏忽了,阿留他想得少,不懂事,大人若要责罚就罚我好了。”
柳朝明面无表情地看他二人一眼,径自迈出门槛,冷冰冰抛下一句:“备马车,回宫。”
都察院的小吏将苏晋引进公堂,赵衍与钱三儿正巧在里头议事,苏晋见了他二人,疾步上来刚要拜下,赵衍抬手一拦,笑道:“快起来,外头也就算了,咱们自己在都察院,可不讲究这些虚礼。”
钱三儿也弯着一双月牙眼笑道:“苏御史,你在一年来在外头办案,可为我都察院长脸了。”
虽说不讲究虚礼,苏晋仍对着二人揖了一揖,才问:“二位大人今日不上朝吗?”
赵衍道:“皇上为着登闻鼓的案子,招咱们一直从昨日傍晚议到今日四更天,实是乏了,停了今日的廷议。”说着又道,“早上回来,言脩还在值庐值夜,说是昨日碰见你了,已将这案子粗略与你提过了。”
苏晋点头道:“是,昨日下官还去冯府打听究竟,奈何遇上了户部的沈大人,话头没对上,不慎打草惊蛇,怕冯梦平跑了,只好让京师衙门的杨大人将人捆了,今日移交都察院审问。”
她往四周看去,不由又问:“既然不必廷议,为何不见柳大人?”
此言方出,却听外头的护卫道:“参见柳大人。”
赵衍往外一指,笑道:“这不,来了。”说着便往公堂外走去。
钱三儿也弯眼对苏晋一笑,点了一下头道:“来。”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公堂,苏晋跟在他二人身后,一抬目,就瞧见柳朝明迈过都察院正门走来。
他还是从前的样子,人如冷玉不苟言笑,只是不知为何,眸色有些发寒,垂着眼帘也不知在想甚么。
赵衍高声道:“柳昀,你看看是谁回来了。”
这个冬已淫雨霏霏了好些日子,这一日难得天晴,阳光格外耀目。
柳朝明抬起眼就看到站在堂门口的苏晋,慢慢顿住脚步。
她像是瘦了些,脸色依旧十分苍白,却称得眉目愈发清隽,看到自己,她的眼里露出一丝颇难得的笑意。
柳朝明怔了怔,方才眸光里的寒色渐次褪去,取而代之的竟是些许柔和。
苏晋快步迎上去,提了官袍要跪下跟他见礼。双膝就要落地,手肘忽然被柳朝明一扶。
苏晋抬目看他,柳朝明的指尖忽然自她肘间一缩,移开目光,淡淡道:“不必跪。”
苏晋称是,直起身,刚要开口,府门外忽然有人喜极地唤了一声:“柳大人。”
第45章 四五章
是奉天殿的管事牌子吴敞来了。
他的目光落到苏晋身上, 将浮尘往左手腕一搭, 喜极的语气更添三分恭敬:“哟, 苏大人也在。”
内侍中稍有品级的一向管监察御史称作御史,只有四品以上才称作大人。
钱三儿一双笑眼如新月:“听吴公公的意思,是我都察院有喜事了?”
吴敞笑道:“八成是了,左右不是坏事, 杂家先给苏大人道贺,给柳大人与都察院道贺。”说着看向苏晋,弯身作了个恭请之姿道:“苏大人, 皇上招您去奉天殿见驾, 这便有请罢。”
苏晋点了一下头,再跟柳朝明三人一揖别过, 随吴敞去了。
得到奉天殿,除了景元帝高坐于龙椅之上,右下首还立着大理寺卿张石山, 吏部尚书曾友谅, 以及中书舍人舒桓。
苏晋大拜而下,跪地俯首:“微臣都察院监察御史苏晋, 参见陛下。”
然而景元帝却没有应声。
奉天殿一时寂寂,苏晋只得以面贴地跪着, 一动不能动。
大约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上头才有声音悠悠传来:“苏卿去苏州府办”御宝文书作假“案,好像上过一封奏疏为苏州知府知事求情?”
苏晋心下凝然:“回陛下,是。”
景元帝一边提笔圈画票拟, 一边道:“你的奏疏路上耽搁了,递到朕的皇案,人已死了。”他一顿,“但朕记得,你的奏疏上仿佛提了一句‘罪证所指,造事者乃吴姓人极其同党,苏州知府知事慑于其威,不敢妄言,实属牵连’,还请朕从轻责罚?”
他说着,搁下笔,语气仍是慢悠悠的:“苏卿这句‘慑于其威’,慑的是甚么威?”
锦衣卫听命于圣上,那吴姓人士假作锦衣卫千户,那他狐假虎威的背后,不正是当今圣上?
苏晋记得,当时她查出“御宝文书作假”一案,曾上过两封奏疏,第一封便已说明实情,涉事者只有吴姓人士极其同党,苏州一干大小官员被蒙蔽其中。
没想到宫中的旨意下来,仍是要将苏州知府知事一并枭首示众,她内疚不已,这才上了第二封奏疏为其请命,然而石沉大海。
半个月后,她忽然接到柳朝明的来信,语气严苛至极,斥她有扰圣听,罪当论死。
苏晋出巡年余,柳朝明只给她去过两回信,第一封是她在湖广道,为取布政使贪墨罪证,以身犯险后,发信来问伤,斥她鲁莽行事,语气尚算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