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来到青海湖,看着那一湖平静的水,就再也离不开了。他 认定这面圣湖将会是他此生的归宿,无论是葬身于此,或是以后依旧漂 泊遗世,他都要在这里留下些什么。他要告诉世间芸芸众生,六世达赖 仓央嘉措曾与青海湖有过一段宿缘,并且这里是他停留过的驿站。其实 他早已在这片纯净的蓝色中,看到了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未来、自己的 梦想,以及一切的前因果报。但他不说,宁愿让世人以为这个像天神_ 般的人物,在这里神奇死去,或是神秘失踪。
这是他给众生设下的谜,是他一手摆好的局,没有人可以猜得透其 间的玄机。来的人,摇动手上的经轮,投下几枚石子,或装一罐圣湖的 水,为他祷告祝福。听着恍惚的传奇,猜测他的行踪,又不厌其烦地念 读他的情诗。谁说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在那辽阔湛蓝的湖水面前,他终 不忘留下他的情诗。若说世人为何迷恋仓央嘉措,那应是被他的情诗所 感染。倘若丢了这些柔肠百结的情诗,他还是仓央嘉措吗?
究竞是怎样的一个男子,拥有怎样的情怀,才可以写出这样绝
仓央嘉措诗传
151
美的诗句。仓央嘉措,他不愧为布达拉宫最大的王,不愧为拉萨街头 最美的情郎。唯有他,才当得起一代情僧,他的深情与慈悲,已成了 藏民的信仰。可他还是走了,离开了那些爱戴他的信众,走得那么洒 脱,那么彻底。
直到后来,蒙古族人阿旺伦珠达吉的一本《六世达赖喇嘛秘传>满 足了许多人的心愿,他延续了仓央嘉措的生命,指引我们去寻找那个链 底,并为他续写了下半生的传奇。让我们相信仓央嘉措真的没有死去, 他在青海湖神秘失踪,从此开始了另一段漂泊的人生。
有缘终会再聚。多想邀约一个人,去一次青海湖,去一次布达拉 宫,寻找仓央嘉措的埋骨之处。不知道几百年来,那么多虔诚的信众是 否可以找寻到他的舍利、他的发丝,或是他身上的某件饰物。如若他真 的是佛,那么死亡亦是灵魂的解脱,它可以让灵魂飞翔,并且找到归 宿。他的人生虽是一场无法阻挡的悲剧,但我相信,仓央嘉措绝不会在 最后一幕选择潜逃。
152
在最深的 U尘里重逢
那些潭沈的岁月,仓央嘉措不再拥有爱情,没有写
下诗歌,他洒脱的人生,跟随他二十五岁的年华一 同死去。
是到了与韶光诀别的时候了,季节的春光,消逝了还会重返,而人 生的春光,流失了就一去不回。岁月依然苍翠,只是一些沧桑的故事将 其浸染,令年轻的影像开始泛黄。当一个人走过一段历程之后,总会觉 得过往的青春被枉自蹉跎,如今所有相逢已晚。多想回到过去,容颜姣 好,伤感也温柔,惆怅亦美丽。
趁着飞雪轻扬的日子,赶赴一场时光的赌注。人世历经无数沧 海桑田,为什么还不明白,于时光面前,我们永远都是输者,输得一 败涂地。年轻的时候,拥有大把时光,只觉得无论如何荒废,都不为 过。那时侯,大凡皆不信因果,不信宿命,以为凭借自己充沛的精 力,能够与命运抗衡。直到光阴给了一身的伤,才知道一切前缘都是 命定,一切结局早有安排。既然无力更改生命行走的轨迹,又何必要
怅叹流年太过匆匆。
与仓央嘉措相比,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今生为人,来世不知道是何 种生灵,也许是花木,也许是鸟雀。他是活佛,所以他必定有来生,他 的来生依旧是神佛,依旧那么至高无上。但不是所有华贵的生命,就_ 定可以拥有幸福,不是所有卑微的生命,就注定没有美好人生。世事的 圆满在于人心,一颗甘于平淡的心、容易满足的心,会比贪欲旺盛的心 得到更多。
与别的活佛相比,仓央嘉措算是幸福的,十五年随心所欲的生活, 给了他无尽的自由。他拥有过世间最平淡的幸福,拥有过人生最美好的 爱情,而这些,是其他的达赖所不曾有过的。既然仓央嘉措不是一个贪 恋名利的人,那么他应该满足,满足这些年他所得到的,而忘却他的所 失。他终究是不同于他们,自从在青海湖畔神秘失踪,他就注定是藏传 佛教里,最神奇的一位达赖。
无论是死亡还是遁去,他的人生,都是在二十五岁之时画上句号。 如果他的肉身真的在二十五岁死去,那么他就永远活在二十五岁。如果 他没有死在青海湖,那么传说里那位隐姓埋名的人,也未必就是他。 纵算他活着,生命得以延续,都不再是二十五岁之前的仓央嘉措了。他 将是另外一个人,一个我们陌生的人,尽管他的传奇在继续,他的佛法 在传扬,但我们记住的,永远是二十五岁之前的仓央嘉措;那个在门隅 小山村里,自由放牧的少年;那个在布达拉宫,接受十万信众朝拜的活 佛;那个在拉萨街头,欢唱情歌的浪子。
154
在最深的 红尘里重逢
而三百年来,那么多前赴后继的追寻者,为的也只是从前的仓央嘉 措,那个会写情诗的仓央嘉措,那个囚禁了躯体,灵魂一直在放逐的仓 央嘉措。但他们没有放弃对青海湖之谜的探究,自青海湖之后,仓央嘉 措就是_个谜,荒凉行走于人世,来无来处,去无去处。于是,他们相 信了传说,相信了阿旺伦珠达吉写下的那本(秘传>。
多少人,在昏黄的酥油灯下翻读仓央嘉措的情诗,又翻看阿旺伦珠 达吉的(六世达赖喇嘛秘传>。他们和我一样相信,既然历史上真的有 一个仓央嘉措,既然他真的出生在藏地,既然他真的来到过青海湖,就 必定会留下些什么。哪怕是遁入草木山石间,隐没风霜雨雪中,也一定 可以将之寻找。冥冥中会有安排,指引你我在某个不经意的曰子里,找 到那个谜底。
情到深时,总免不了问一句:"为什么要让我遇到你?"是啊,假 如没有相遇,我也只是一粒平凡的尘土,每天为了生活忙忙碌碌,湮没 在茫茫人海中。因为有了相遇,一切开始改变,有了向往和追求,有了 责任和担当,有了喜悦和痛苦。所以有时候宁可一生不要相遇,宁可一 生不要握手,但人生倘若没有相遇,又将会是多么索然无味。
我们不曾与仓央嘉措有过相遇,却常常会因看了他的情诗,而为他 牵肠挂肚。无数次想象,他的生命绝对不会那么短暂,他应该还有很漫 长的未来,携着活佛的使命,在人世行走,普度众生。那是因为人生有 情,他是情僧,他把情感传染给世人,把命运托付给岁月。尽管阿旺伦 珠达吉的《秘传〉未必真的可信,但他却给我们讲述了仓央嘉措后半生
仓央嘉#诗传
155
的神奇。
〈六世达赖喇嘛秘传>,又称(妙音天界琵琶音〉。记录了六世达 赖仓央嘉措的坎坷经历,延续了他从青海湖消失之后的传奇。作者是蒙 古族人阿旺伦珠达吉,他自称从小随仓央嘉措出家为僧,学习佛经。以 后又赴西藏进修,精通藏文,修习显、密教法,故而佛学造诣高深,成 为精通显、密教法的佛教大德,在藏区以拉尊班迪达著称。
阿旺伦珠达吉据说为第巴桑结嘉措转世灵童,是在阿拉善出生的第 —个转世活佛。书中诸多情节与汉、藏、蒙等多地史记和民间传说相互 印证,但因为〈秘传> 的讲述过于神奇,历史上又没有其他关于仓央嘉 措从青海湖消失之后的真实记载,所以让人难辨真伪。因为是秘传,自 然不可当作正史一样去深信不疑,看过的人可以不必过于当真,但却不 能忽视他存在的意义。
阿旺伦珠达吉的〈秘传〉,不但没有解开仓央嘉措的生死之谜, 反而让原本就虚幻的故事更加扑朔迷离。他的文字,给了世人无尽的想 象,让那些探秘者,相信仓央嘉措真的还活着,并且如他书中所写的那 样,仓央嘉措开始了另一段人生历程。自离开青海之后,仓央嘉措的行 踪遍及整个青藏高原,并周游尼泊尔、印度、西康、蒙古各地弘法,从 而实现了他普度众生的活佛使命。
也许我们真的不必计较仓央嘉措究竟去了哪里,任何繁琐的追 问,对于他来说,都是酸腻的纠缠。他为爱情而生,为自由而生,倘若 二十五岁之前的仓央嘉措辜负了佛祖,辜负了佳人,那么就让他用将来
1S
在最深的 红尘里重逢
的岁月,来弥补以往的过失。只是此后的仓央嘉措,再也不是从前那位 调傥风流的青年,他背负了太多的使命,受尽颠沛流离的苦难。我们所 看到的,只是一个独自游荡在红尘的行者,一个落魄于油世的僧人。
那些漂流的岁月,仓央嘉措不再拥有爱情,没有写下诗歌,他 洒脱的人生,跟随他二十五岁的年华一同死去。过往的一切结束在青 海湖畔,湮没在历史滚滚的风尘里,也沉浸在碧波无语的湖水中。不 要再企图得到什么,过去的让它过去,该来就让它到来。既然信了因 果,就应当相信,这世间虽有不死的肉身,但亦有不灭的灵魂。无论 那个在红尘游历的人,是不是仓央嘉措,只要他曾经存在过,就是人 间真实的美丽。
仓央嘉措诗传
157
当年以为山穷水尽,走到无路可走的境地,可如今却 觉得漫漫行途,远方很远。到后来,在浮世红尘游 走,仓夫嘉搢巳学会了闲庭信步。
该怎样阅读一首动人的诗歌,才不会惊动已经平静的心情?该怎样 讲述一个过客的故事,才不会打扰行将安宁的曰子?人的情感和命运, 就像漂浮的流云一样无法掌控,时聚时散,时离时合。我们对因果到 底了解多少?前世的因,今生的果:昨天的因,今曰的果。难道因果轮 回,就真的会那么准确无误的到来,不出现丝毫的差锘与偏池?
许多人看过了阿旺伦珠达吉的〈秘传〉,会不由自主地让自己沉浸其 间,假装这些故事仓央嘉措经历过,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真的。这算不上 是自欺欺人,人要学会自我调节,才可以获取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倘若一 味去执著于真相,将会失去许多美好的想象过程,失去原本追求的意义。
“……刹那间,如天摇地动一般,狂飙骤起,一时间昏昏然方位不 辨。忽然,见风暴中有火光闪烁,仔细一看,却原来是一位牧人打扮的
妇人在前面行走,我尾随她而去,直到黎明时分,那妇人悄然隐去,风 暴也停息下来,茫茫大地,只剩下了无垠的黄沙尘烟。”这一段文字是 阿旺伦珠达吉在〈秘传> 中的记录。
仓央嘉措离开青海湖,在茫茫风尘中独自前行,之后有了此番际遇,而 这位妇人是天母,只为了现身令他脱险。如此神奇的际遇,给本就迷离的仓 央嘉措,更添了几许神话般的色彩。另IJ再计较此事的真伪,总之仓央嘉措是 脱脸了,不再是被几千人押送至京城的囚犯。看来仓央嘉措此生与那座皇城 真的现賴于苍茫的献唯有在这荦魂财不会孤独无依。
这是仓央嘉措自十五岁住进布达拉宫后,第一次获得的自由。看 着洁净天空飘荡的云彩,看着那展翅飞翔的苍鹰,乃至打身边拂过的清 风,这一切让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畅。昨日种种已死,他拥有的只是现 在和明天。仓央嘉措再也不是那个高坐在布达拉宫佛床上的六世达赖, 也不是那个可以飘荡在拉萨街头肆意喝酒狂欢的宕桑汪波。如今他自己 也不知道他是谁,亦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他只知道他是自由之身,可以 在这片辽阔的荒原任意往来,哪怕受尽苦难,亦无怨无悔。
这么多年,仓央嘉措虽然身为西藏政教的首领,是十万信众心中的 活佛,可他没有真正快乐过。因为他失去了自由,他就是关在华屋里的 金丝雀,被玉粒金莼喂食,依旧形销骨立,郁郁寡欢。倘若没有玛吉阿 米那间小酒馆的那段美丽插曲,仓央嘉措或许已经枯萎在布达拉宫,人 生再无乐趣可言。经历一场幻灭,他需要的是重生,只有重生才可以让 他找回曾经丢失的一切。
仓央嘉措诗传
159
可是重生之后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吗?仓央嘉措重获自由 之后,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拥戴他的信众。他忘不了自己从布达拉宫被押 解出来的情景,那些僧侣和信众为他泪流不止,为他奋不顾身,为他流 血牺牲。如今他得以解脱,亦是因了藏民的解救,是佛祖的慈悲。他应 该用自己多年修炼的佛法,用自己清醒的智慧,来拯救那些卑贱如蝼蚁 的人群,極救那些依旧沉洒在愚昧与苦难中的众生。
佛陀延续了他的生命,意味着賦予了他更大的使命,在巨大的使命 面前,他不能退缩,并且知道未来的路,不会平坦。
经过长途跋涉,仓央嘉措已是筋疲力尽,一路上饥寒交迫,仓央 嘉措初次尝到远行的苦。一个过惯了安逸生活的活佛,从此过上了亡命 天涯的曰子。倘若拉藏汗知道仓央嘉措尚存于世,他能饶过他吗?迫于 拉藏汗的势力,仓央嘉措只能隐姓埋名,放逐在雪域荒原。尽管颠沛, 但他总算拥有了自由,尽管不能以真实身份出世,但他可以做一个遁世 者,做一个云游四海的无名僧人。哪怕只是一个天涯羁客,他亦可以一 路修行,一路度化众生。
路途艰辛,苦难重重,仓央嘉措混迹于各色人流中,经历许多前 所未有的遭遇。小时候生活在宁静的小乡村,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这 样辽阔。后来住进了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更不知道人间还有这么多悲 苦。原来红尘之中有如此多的漂泊客,为了生存像蝼蚁一样忙碌,却依 旧换不来最平实的安稳。仓央嘉措跟随这些人一起,过得亦是风雨飘摇 的日子,他吃过剩饭,睡过岩洞,甚至衣不蔽体,朝不保夕。
仓央嘉措自青海辗转四川,游历康定,又在峨眉盘桓数曰,后来抵 达康藏地区,不幸在这里染上天花。他忍受着病痛与饥饿的折磨,几次 三番与死神抗争。那么多的苦难,他独自艰辛地捱过,他不明白,是谁 将美好的人间,变成了炼狱。此后多年的流浪生活,让他尝尽人世凄风 苦雨,经受无数次劫难,而他亦将这一切,当作是佛祖对他的惩罚,是 上苍有意的磨砺。
流落民间,经受苦难的煎熬,让仓央嘉措觉得,过往游戏人生是多么 不应该。那些政治上的高层统治者,为了权力而挑起战争,又是多么令人 发指。自己枉做了多年的活佛,枉读了数年的佛经,竟从不曾为了这些信 仰他的众生,有过丝毫的帮助。难道他的使命,不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吗? 难道他可以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对他们不管不顾?难道他不该无私地站出 来,独自处身于黑暗与污油,为大众承受苦难’给他们光明与温暖?
昨曰一切,犹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那时候他沉浸于美梦中,还 时常怨天尤人。如今方知道,他早该从梦中醒转,走进众生之中,在尘 埃里幵出洁净的莲花,才能给佛祖交代,给那些膜拜过他的信众交代, 也给自己交代。用他的灵性与慧根,度化众生,让他们走出苦难与愚 昧,从而让灵魂获得真正的超脱。
当年以为山穷水尽,走到无路可走的境地,可如今却觉得漫漫行 途,远方很远。到后来,在浮世红尘游走,仓央嘉措已学会了闲庭信 步。残羹剩饭,他品出般若滋味;寄身雪域荒原,他如端坐云间。过往 的荣华富贵,已是云水;曾经的风花雪月,当如幻梦。
仓央_喜措诗传 161
人世荣枯有定,岁月幻灭无声。也许他活着,只是为 了做完前半生的梦,成全一段没有结局的故事。其他 的,便什么也不是。
人生就是一场游历,无论是背着行囊,一直漂流在路上,还是有 安身的居所,都是在游荡。时光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就算我们躲在一个 没有纷扰的世外桃源,也依旧要看尽春花秋月,要经历生老病死。有_ 天,繁华终会落尽,有一天,我们都会孤独老去。看过生命里最后一个 姹紫嫣红的春天,这粒渺小的尘埃又该回归到哪里?
人海漂泊,每一天都有那么多的邂逅与相逢,为什么偏偏擦肩的是 你和我。每一天都有那么多相约的缘分,为什么曰复一曰等待的还是你 和我。我们总是期待别人来救赎,却不知人只有自救才可以救人。我们 总是在自己的沧海里,讲述别人的桑田,却不知有一天,自己的桑田恰 是别人的沧海。人生这局棋,若执意要按自己的想法走下去,结果往往
是满盘皆输、山河尽失。
漂泊的时候,总会想起仓央嘉措。我从来都没有期待这个柔弱的 情僧,可以将我从红尘救赎,涉过人世苍茫水域,抵达莲开的彼岸。因 为我知道,他和我们没有区别。自从他落入凡尘,选择爱情之后,我就 知道他再也回不去了。在他深情动人的诗歌里面,我已读出他的前世今 生,一个为佛而耽于红尘的人,却注定要为爱情厮守一生。他是活佛, 又有谁可以为他批尽宿命,告诉他到底要选择怎样一种姿态,才可以好 好地生存于这烟火人间?
如果说仓央嘉措十五岁之前的那段光阴是他的前世,那么他住进布 达拉宫的那段日子便是今生,而阿旺伦珠达吉的 <秘传〉里则是他的后 世了。前世的他,只是_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少年,没有多少欲求,悠然 自在。今生的他,则拥有几种极致,从无名少年摇身变成活佛。他拥有 了至高的权力,至美的爱情,亦失去了平凡人的自由。有人说,是因为 他今生将美好挥翟至尽,所以才会有后世的颠沛流离。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怀旧情节,仿佛最初的相遇,永远都是 最美的。无论老去多少年华,我们能记住的,始终是泛黄的昨天。有时 候,翻开一本书,看到扉页里夹着的一枚落叶都会欣喜万分,因为叶脉 上镂刻着岁月的印记,也留存着往日的温情。走过漫长的人生历程,最 后怀想的,依旧是那些青葱过往。其实最初未必就是最好的,但固执的 人性,会让你我总是忘不了昨天的好。
流落在民间的仓央嘉措,也曾无数次不由自主地怀念过去。尽管他 告诉自己,青海湖是他人生的起点,拉萨城是他回不去的原乡。可许多
仓央嘉措诗传
163
个漂泊无依的日子,许多次午夜梦回,他依旧会怀念玛吉阿米那间小酒 馆,会想念他美丽的琼结姑娘达娃卓玛,甚至忘不了布达拉宫那只忠实 的老黄狗。但他再也写不出情诗,过往柔肠百转的情歌,如今读起来, 是那么语无伦次。有些感觉,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了。
这些年,仓央嘉措是一个孤独的行者,饱尝心酸与无奈。但他这 一路,都在济世救人,履行他自己的承诺。却从来不以真身份示人,倘 若有人问起,也只假装不知。只告诉别人,自小流浪,不知道故乡在哪 里,也不知道父母是何人。善良朴实的人们,从来不会多问,只当他是 和他们一样浪迹江湖的过客,为了温饱,乞讨于人间。亦有明白者知道 他并非凡人,但是众生万相,谁又还能顾及那许多。
1709年,流亡了四年的仓央嘉措,从理塘经巴塘,秘密回到拉萨。 拉萨,对于仓央嘉措来说,就是一座宿命之城,_座今生今世都无法忘 记的城。这座城,赋予了他神佛的身份,也让他邂逅了命定的女子。这 座城,让他拥有了一切,也毁灭了他一切。那一次与城中的众生和草木 告别,以为这一生再无缘回来,却不想他又真实地站在拉萨城内,看人 流匆匆,凡尘往来。
这座城,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有丝毫的变更。曾以为,身为西 藏政教首领的他,在_曰之内沦为阶下囚,这座城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 改变。然而当曰的动乱,并不意味将来会风云变幻。也许这些信众从来 没有将他忘记,但他们终究只是普通百姓,只希望守着一份岁月静好, 过最平淡的生活。历来朝代更迭,换去的只是宝座上的帝王,而万里江
164
在最深的 红尘里重逢
山一如既往,何曾有半分的更换。也许这世上,谁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 重。因为任何人的离去,都无法令天地动容、日月失彩,青山依然常 在,绿水依旧东流。
回到拉萨城的仓央嘉措并不敢招摇过市,他隐藏起自己的身份,与 哲蚌寺、色拉寺的上师相见,百感交集,欣窖万分。他们在一起闭关共 修佛法,再也不是当年那位为情而夤夜潜行的浪子。如此闭关一年,出 关之后,终因仓央嘉措特殊的身份,不宜在拉萨城久留。稍有差池,都 可能被拉藏汗的眼线发觉,而重新带给他巨大的灾难。
这一次与拉萨城的重逢恍若隔世,只有在离别的时候,仓央嘉措才 知道自己对这座城原来是这样眷恋。他舍不得城里的一花一木、一瓦一 擔,更忘不掉今生那段不了情。再不舍也终是要别离,他独自游走在拉 萨街头,因为朴素的打扮,已经没有人认得出他是当年风流倜傥的宕桑 汪波。看一眼玛吉阿米的小酒馆,一间黄色的小房子,那么醒目。里面 依旧宾客如云,他们还是昨曰的江湖,唯独他回不去那年的沧海。
离开拉萨,仓央嘉措继续尘海漂流,四处为家。1712年,三十岁 的仓央嘉措,来到了尼泊尔加德满都,在这里瞻仰自在天男根。之后, 又跟随尼泊尔国王前往印度朝圣。第二年四月,仓央嘉措登上了灵鹫宝 山,这是当年释迦牟尼讲经之处。在这方灵山净土,潜修一曰,胜过藏 地一年。此时的仓央嘉措,一心向佛,对浩瀚精深的佛法亦有了深刻的 了悟。出了灵鹫山,仓央嘉措还见到了印度每百年才出现一次的白象。
1714年,三十二岁的仓央嘉措,再次回到山南,在山南朗县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