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犬吠,敲开了村巷的宁静。行走在田园小径,迷蒙的春雨浸染着闲淡的心绪。这条曲折的路径,曾经被无数足印深情地叩击过,又被许多乡间故事淡淡地滋润着。远处的南山下,有一位荷锄的隐者,以青山为骨,白云为心,涧水为衣,吟咏着“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的田园诗句。一声惊雷,凝聚着大自然的雨露,拂醒了冬眠的虫蚁,又舒展了纵横的草木。和风细雨中,仿佛看到一抹虚淡的身影徜徉在绝隔尘迹的桃花仙境,他倚着春风的柴门,举起明月的杯盏,守望一份不被风尘湮没的傲骨。而我们只是山水画卷里那些穿花拂叶的过客,在惊蛰的二月,追寻人闲花静的幽远情境。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从远古到今朝,一拨一拨的人在赶往春天的路上前行,他们走过烂漫的花丛,走过淙淙的溪水,也走过许多年轻的时光。在苔藓斑驳的路径漫步,会不经意邂逅韦应物诗中的意境。“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那些被季节闲置的田野,铺叠在青天之下,摆放着春天的思想。有辛勤的农夫把犁耙深深浅浅地划进泥土,以一种膜拜生命的姿态植入大地的灵魂。这一种劳作的姿态还是旧时的模样,只是这一场春雨却不是当年的春雨。它被历史酝酿成琼浆玉液,把清露送给流水的人家,把芬芳留给了春回的大地。
春雨初歇,留下清新温湿的风景。它滋养千古又滋养今朝,它洗净清风又洗净白云,它催醒了世间万物的神奇灵韵。“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王维诗中的燕子,穿过江南的画梁,携带着生命的重量,拾捡起二月的杏花。只是这只由南向北的归燕,它曾经追风逐云,纵然飞过了泱泱的流水,又能丈量匆匆流淌的光阴吗?翻过了年轮的新历,又有多少美好的过往,被收藏在岁月的迷雾之中,永远地沉淀旧事的芬芳?这些经久的记忆,仿佛是大自然曾经许给春天的诺言,在惊蛰开始的日子里,悄然地酝酿着甜蜜的情怀。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在初春的堤岸,一只衔泥筑巢的燕子,穿越季节的林梢,飞过芳草青青的田野和村庄。它轻灵的翅膀,掠过澄净的湖面,撩开一幅春日融融的锦绣画卷。“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连经年流离的杜工部也放下了一身的风尘,选择在浣花溪畔吟咏着清新的诗行。面对秀丽的河山、明媚的春光,他或许已经看淡了生命的花开花落,释怀于天边的云卷云舒。那一片绚丽的阳光,照亮了浣花溪畔明净无尘的春景,照亮了水上鸳鸯那余温犹存的爱情,也照亮了杜甫一生的风雨路程。
让如流的思绪停留在二月的渡口,在季节往返的轮回里寻找着每一个惊蛰所遗留过的痕迹。古往今来,收藏了多少桃花流水的情谊,又酝酿了多少蠢蠢欲动的精灵?那些在天地间繁衍生息的鸟兽,凭着大自然赋予的灵性,翻开二十四节气里一页页春秋。那些青蓑衣、绿斗笠的农夫,挥舞着坚实的锄头,锄开脚下历经无数朝代的沃土。那些吟春赏景的诗人,用浓淡各异的笔墨,书写着时代里清新婉转的篇章。
置身于细雨中的楼台,临着浩荡的江风,看那苍茫的烟水,流经了春夏与秋冬,又湮没了秦汉与唐宋,也打湿了历史的昨天与今天。那一叶在水上漂浮的小舟,它前生是鸟,来生是鱼,它越过春天的栅栏,潜入到岁月最深沉的角落。以后的日子,它依旧可以载动许多凝重的人事和风雨。
千里莺啼,总是在春风醒转的节气里将生命唤醒。惊蛰,这个被岁月漂洗得泛白却依旧清新如初的节气,这个令万物为之苏醒、为之沉吟的节气,它穿越似水的流年,将月光挂在柳叶青青的枝头,将芳菲铺满春意盎然的人间。
3.千秋清明
烟雨掠过岁月古老的城墙,梦境一般地流淌在江南杏花的诗情中。塞北孤烟在无边的旷野间消散,一些青梅已成往事,一些时光依旧如流。秦汉古风吹过唐宋的天空,零落于今世的风尘中。回首处,山河共一色,日月照古今。在这个千红万紫的时节,可还有一位婉约怀古的诗人,在苔藓斑驳的雨巷中,在恣意辗转的四季间,在落花流水的生涯里,默默地吸纳着清明的千古精魂?
拂动尘埃的风将斑驳的历史渐次剥落,拨动文明的琴弦闪耀着锐利与温婉的光芒。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依旧流传不息。当年重耳逃亡在外,食不果腹,忠臣介子推割肉救主。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饮水思源,厚赏众臣,独忘介子推。辗转多时才恍然记起,心怀羞愧,亲自请介子推还朝受封。然介子推深掩门扉,携母避至深山。重耳不得已纵火相逼,三日夜后却见得两具尸身,介子推扶柳而殁。后世为之祭奠,数日内不可动烟火,寒食清明便是由此相传。没有慷慨悲歌,亦无苍凉浩叹,只是为这傲然千古的灵魂沉吟至今。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顺着历史长巷在唐风宋雨里穿行,于万境的苍茫中遥看古老的人文风景,一种沧桑在古今的时空里弥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人的这首诗,记载了清明时节,百姓寒食数日,最后王公分烛火的习俗。那些古老相传的民俗,在唐朝的土地上清晰地流淌。山野楼台疏落的杨花,近亭湖岸依垂的青柳,还有那一弯不施粉黛的明月,温婉的弧度,清澈的光华,难道不正预示着大唐江山的清明繁盛吗?
厚重的民族文化镂刻在留存的史册里,许多的记忆在山水中沉默。回到风轻云淡的今天,去重温消逝千年的风景,那些精致细腻的中原文化,在明亮的光阴里逐渐地丰盈。置身楼台观江涛云海,凭栏远眺叹奇峰险壑,薄薄的雾气,笼罩着绰约的初春景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再现三月三长安水畔的香衣秀影。唐朝的繁华是真的繁华,浩渺无边的山水,澄净无尘的风月,就连踏野寻春的清明也酝酿着婉转飘逸的诗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穿行在三月迷蒙的烟雨中,于曲折的路径里寻觅着过往遗留的淡淡痕迹。只是,涉过岁月寥廓的长河,就可以抵达彼岸吗?在苍茫的历史面前,一句唐诗写下了清明的主题。那个客行他乡的杜牧,就是在烟雨古道中吟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千古惆怅。听着时光流逝的清音,往者不复,一切恍然如昔。莫如归去,归去,在飞雁抹梢的寒林,归去,在微雨涤尘的柴门。举起邀约故人的酒杯,饮一盏杏花佳酿,与清明的春雨同醉。
唐代的瑰丽在明月疏雨中远去,宋朝的存在是为了承载大唐雄风的盛世繁华,是为了倾泻浩瀚千秋的淋漓墨香。春轩的烟雨打湿了芬芳的桃李,就像许多华丽的过往纷洒在青苔阑珊的角落。宋时黄庭坚有诗吟“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无论你是王侯将相、平民百姓,或是贤者愚人,千百年后,都只留几丛蓬蒿,一处荒丘,隐没在烟雾封锁的山林小径。岁月的更迭,一切都有了变迁,只是任凭斗转星移,那掩藏在历史深处的风,依旧流转在每一个明净的季节,吹拂着那些古往今来过客的衣衫。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在璀璨流莹的年代里,就连历尽沧桑的世事都是旷达明亮的。宋人张择端用他细腻生动的笔墨泼染出北宋汴梁城的绝代画卷,一幅飘香千载的《清明上河图》融入了当年的锦绣河山、人生百态,古往今来摄获了多少文人墨客婉转的精魂,又留住了多少芸芸众生赞叹的目光。五湖已定,四海归宁,清明时节的汴梁城清风拂柳,烟草连碧,摩肩接踵的人流粉墨登场,街巷河岸尽现一片姹紫嫣红的人间春色。上至达官贵族,下到贩夫走卒,普天之下共浴盛世和煦,世间万物同驱春寒料峭。那绮丽的画舫装载着谁的风景,那曲折的江水丈量着谁的年轮。六朝更迭,兴亡谁定?天下苍生的命运定格在一轴宏阔的画卷中,连同那个叫做清明的古老节气。
历史不能允许我们去忘记任何一段动人心魄的剪影。翻阅近代史册,不知记载了多少正气千秋的血色浪漫。为了民族的自由,那些革命先烈,忍把热血洒红尘,甘抛头颅向昆仑。当我们在歌颂盛世丰饶、人民富足、安居乐业的时候,如何可以忘记那些簇拥时代的风云人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狼牙山五壮士、歌乐山烈士、淮海战役烈士,是那么多沸腾的热血和嶙峋的骸骨换来了今天的太平盛世。他们以豪迈的气魄、博大的襟怀、崇高的姿态行经过岁月的守望,在烽火燃烧的天空里划下了凝重的色彩。那么鲜明的昭示令黯然的清明时节,也频添几许回肠荡气的深韵。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春日里踏青,清明时祭祖。行走在山野荒径,思绪若浮云一样缥缈不定。烂漫的杜鹃红铺陈着季节夺目的色彩,可一句怀古的诗文却让人久久地活在记忆的纠缠里。原以为只要人淡如菊,心中便可以平静无波,然而历史厚重如斯,如何能摆脱凭吊千古的情愫?细雨寒春,怎么能淡忘那些如梭的过往?面对旷野中的森森古道,河岸边的泱泱流水,深山里的沉沉暮霭,仿佛天下物事尽揽其间,个人的那些一波三折的苦难也随着苍茫的风烟隐没离散。
从远古到今夕,谁说抛掷一些风景便会得到更加明净的风景,而得到的风景难道不是春花秋月、悲欢离合吗?几千年来,富贵权势可以轰然倒塌,万倾苍池可以填为平陆,唯有凝重的历史文化却稳如磐石,风雨不动。那些传承千载的节气,碾过冷暖交替的岁月,流经朝代更迭的山水,穿越梨花带雨的清梦,遥遥地逶迤而来。在乍暖还寒的今时,在烟霞未尽的河畔,放飞一只写满盛世常宁的风筝。
立高楼望世间万象,时代无言地在山风中萧瑟。江河不可逆转,人事多费思量。在似梦似醒的人生行途中,过去与现在凝聚着同样的力量,一个民族瓜瓞绵延、昌盛腾飞的力量。旧时风俗还在,魏晋唐宋的雕楼画舫历尽沧海桑田已化作云烟,孕育了数千年的文明却依然璀璨若银河的星光,照亮了万古清明的华夏大地。
4.魂兮归来话端午
一只青鸟掠过遥远的天际,温婉的弧度,经一处岸芷汀兰,又见它处郁郁葱葱。丹阳在水中泛起粼粼光影,锣鼓催开了竞渡的龙舟,汨罗江上百舸千帆,奔腾壮观的端阳画卷洇开碧水长天。谁的诗情赞颂过滔滔东逝的江水,又是谁的英魂常随日月轮回?及至秦汉三国的云烟都消散,及至前朝旧事都岑寂。仰望苍穹,却有一个璀璨若星的灵魂,在寥廓的天宇深深地划下一道千秋不灭的印痕。
历史的风烟在时空里渐渐地淡去,然而许多传统的民俗却依然遗留下深刻的印记。关于端午的由来,有着历史书籍详细的记载,也有着对先人的深情缅怀。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的来历甚多,被广为传诵和认可的还是屈原那段悲情的血色浪漫。屈原生长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曾经一度很受楚怀王的重用,封他为三闾大夫。期间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与《诗经》齐名,开辟了民族文化的新时代。后遭奸人排挤,几经颠沛,放逐天涯,于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汨罗江中。自那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就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纪念他。说那些竞渡的龙舟是为了打捞屈原的遗体,而将粽子、鸡蛋等食物,抛到江里,是为了让鱼虾吃了,不会咬到屈原的尸体。虽然只是传说,但足见后人对屈原的缅怀和尊崇。
从秭归的乐平里起程,打汨罗江畔那块屈原石旁经过,用诗情传昭忠骨,用放逐天涯的脚步,丈量着屈原一生的坎坷命运。带长铗之陆离,吾将上下而求索,亘古于青天大地。静月流泻在汨罗江畔,纯白如雪,只有那出世的清灵之气,才能彰显浩然千古的忠魂。以兰为佩,以荷为裳,纵然我察察之身,何以受物之汶汶,荪之不察。淙淙流水边,可是他流逐的背影,徜徉在江畔青堤?苍茫落日下,可是他爱国的热情,燃烧了楚国的河山?屈原的岁月里没有春秋冬夏,只有一颗忧怀天下、挂念黎民的心,独自在静夜里,对着江水吟叹。
湘中
唐·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飞云断岸,不畏争斗艰险,面对这浩然茫茫的江水,暮霭沉沉的云山,先生,你可曾将栏杆拍遍?你坚持以峭拔的姿态仰望苍穹,在这样的高处,放逐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吗?既然选择了身为万民,一身何足惜?唯有以死付国,才能得以永生。你浪漫的诗歌铺洒人间,爱国的情义感天动地。那如椽的笔墨接近底层的苦难,也接近社会和时代的良知,使正义的热浪在广阔的生活蒸腾,使希望的火焰在历史的天空燃烧。
春秋的河流,冲洗陈旧荒凉的古迹,枕着月光的白石,磨不掉坚硬的棱角。数千年的过往,充满无尽的变数与传奇。天下物事,莫过于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然而,先生,你的骨血里却只有黎民苍生,只有祖国山河。你虽不是那个年代的王者,却用一生的襟怀关爱黎民百姓。你赤胆忠心支撑着那个行将覆灭的王朝,在黑暗的夜里,上下求索着远处的黎明。
魂兮归来,也不能再看一眼,昨日的故土。只有留在江畔的柳荫花坞,记住那俯身探水的清魂。虽然心系故国,水已齐胸,是否你还回眸,对天下苍生留下难舍的牵念。先生,当你看到如今的太平盛世,看到黎民百姓在端阳佳节用各种喜庆热闹的方式将你祭怀,是否会感到由衷的欣慰?那汨罗江岸如流的龙舟,百姓人家门檐高挂的艾草,乌衣长巷飘散的粽子清香,还有街闾酒肆里弥漫的雄黄烧酒,都是为了祭奠你一腔热忱的忠魂。先生,你可知道,你一世的长眠,换得了天下百姓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魂兮归来,你的行程就是到乐平里的故乡和回汨罗江的旧迹。当你徜徉在屈子祠,会想起那些遥远却又无法忘却的过去吗?几千年前的日子里,你又是否梦见过多年后这样繁盛的情景?当年的楚家天下,已如东逝的江水。而你高贵的人格,却矗立千秋万载。沉舟侧畔千帆,白云走过青山。先生,是你用不屈的生命驾驭了千年的文明,用浩瀚奔流的思想、大气磅礴的精神,奠定了华夏民族永恒的爱国情怀。
一曲终为绝响,寻觅千古知音。伫立在屈子的雕像前,来一段心灵的对话。就这样,将七色散尽,将五音沉吟,在端阳佳节,邀你对饮。几盏雄黄烈酒,一杯浇向黎民苍生,一杯浇向楚国大地,一杯浇向汨罗涛声。先生,你长发飘飘、楚楚衣冠置身于无边的旷野,满怀悲愤之情向苍天与大地发出响亮的疑问——九十九个疑问,问天问地问鬼神。你正气如长虹,烁通万里,贯穿古今。
屈平诗
宋·司马光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
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曾经那个荒烟蔓草的年代已经远去,那个韧芳载佩、行吟泽畔的身影又去了哪里?虎踞龙盘也好,老木寒云也罢,繁荣与鼎盛是中华民族亘古的常青,厚重与苍凉也只是历史长河里的过程。就让峥嵘的岁月拂掠苍茫的大地,让磅礴的河山呼应屈子那惊心动魄的抒情。在这传统的端阳佳节,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用陈酒佳酿祭奠先生遗世的忠魂。那一束束明亮而温暖的阳光,点亮了一个伟大民族前进、壮大的道路。
撑一支竹篙,独上兰舟,在烟水的苍茫里看世事万象。远处是平静的水面,身后是觉醒的浪涛。生命如同江水一样地流淌,失落的只是奔腾的风景,而留下的却是文明的印记。
许多年后,在艾草噙香的山野,龙舟停泊的河岸,可还有一只展翅的青鸟,带着不死的魂魄,穿过汨罗江风,穿过岁月繁华,让悲壮与苍凉舞尽青山的颜色、舞尽明月的光芒。
魂兮归来,曾经金戈铁马的疆场杳然于时光深处,连同当年帝王的霸业也烟消云散。登高望远,落日楼头,就让跳跃的江风将历史的伤痕抚平,将沧桑的过往抛掷,只余下壮志胸怀,万古河山。
5.月明中秋
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月光洒向壮美的河山。那一轮明月,经朝历代,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青山万里,是游子追寻的脚步;长河百代,是慈母织补的衣衫。流淌的月华,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展开一轴无边的温婉画卷。人间万户,在桂花香影的轩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又是圆月高挂的良夜佳辰。那些沉积在远古的传统文化,开始被清秋的蛩声唤醒。中秋,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而中秋节,起先制定于唐朝,又盛行在宋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种拜月祭天、祈求团圆的习俗,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华的今日。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离合悲欢的故事,依然以纯粹清绝的风姿遥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着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将明净无尘的灵韵付与人间大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依稀记得乡间村落,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焚香拜月,对着篱畔的菊花,吃上团团圆圆的月饼。到如今的城市人家,亲友良朋相聚在楼台窗下,饮酒望月,细数着宁静温馨的流年。丝丝缕缕的记忆,如同菊花的幽香,在月光下轻浅地浮动。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苍莽的群山一次又一次涌动着萧萧秋意,那来自高古的天空将目光与灵魂漂洗得莹洁透亮。今夜,谁停下幽雅的琴弦,在花间月下,独酌一壶佳酿,相期在缥缈的云汉。谁在风清露白的中宵,空闻凄清的雁声,遥忆故乡的明月。谁在那玉宇琼楼,乘风而舞,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词章。那海上升起的明月,照见如梦的佳期。那无声栖落的秋思,又悄入谁人家中?
月光下晶莹的霜露,打湿了远方匆匆的步履。那涉水而来的是仗剑江湖的李白吗?他飘逸浪漫的诗心在长风万里的云海遨游。那飘蓬辗转的是寄身他乡的杜甫吗?他忧国忧民的情愫在天地之间纵横驰骋。那乘风而去的可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他轻盈灵动的思绪在天上宫阙恣意挥洒。还有吟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还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他们带着天南地北的风物人情,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将月亮点染得千姿百态,留给后人旷达温婉的诗篇。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曲《彩云追月》从迢递的古道飘然而来,弦声撩拨起一池的秋水,余音袅袅的意蕴在极远极近处隽永起伏。夜已经很深了,那轮明月在很深的夜里更加圆润亮丽、剔透晶莹。月光轻盈地流泻在瓦屋、窗台、回廊和石径上,弥漫着历史的深邃无垠,也携带着大自然的慈爱与平和。她沉落在澄净的秋水中,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这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秋风打湿了悠远的时空,那轮被水墨浸染的圆月,沉淀着的千秋不改的如画江山,朝代更迭的煌煌政史,还有万古长存的天地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