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许多文人雅客来到这里,不知是寻觅那一去不复返的黄鹤,还是追忆那乘鹤远去的古人?唐代崔灏沿着历史的古迹来到黄鹤楼,他面对苍茫的烟水做着岁月流逝的感叹。那乘鹤的仙人一去不复返,只剩下空寂的楼阁、荏苒的白云,悠然千载。情可生景,景亦可生情,不同朝代的人,面对黄鹤楼,会生出不同的感慨。心境不同,所看到的景致也会不同,每个人都是带着不同的情感来追溯过往,探索未来。当年的崔灏登楼怀古,而今人再上重楼,又会以今时的思想去追寻唐朝的风物。人生本是这般,因为不复回返,才觉得充满了多姿的传奇,才会留下无边的向往。当逝去的风景已无处寻觅时,更应该重新珍惜眼前遗留的美丽,而不必等到多年后再来重复一次怅惘的追忆。
登楼怀远,那打身边飘过的白云虽然无法触手可及,却知道它一直不曾远离。留得住的是往返的白云,留不住的是远去的黄鹤。临着江岸感受黄鹤楼苍茫的气韵,用短暂的光阴来度量过去与未来的距离。没有人知道,这期间将会造就多少春华秋实的美好故事,又会演绎多少悲欢离合的风雨人生?相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慢慢地积淀出成熟的风骨,打磨出圆润的性情。有鸟儿打楼台掠过,惊醒了檐角的风铃,也惊醒了沉醉的旅人。借着飞翔的翅膀,再赏壮丽的山河,短暂的瞬间,只觉得过往的年华虚度,枉读了二十年的诗书。岂不知,万物的风华其实就在大自然中,只须一个低眉、一段回首,春夏秋冬皆可入画,风霜雨雪自然有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有过明媚的相聚,也有过淡然的别离,生命的旅程在风景中流淌,你无须知道这一路风尘得到些什么,只要记得你曾经来过。不知道这是李白第几次来到这里,在烟花的三月,他目送故人辞别黄鹤楼,乘一叶小舟,顺着长天江水,直下扬州。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有许多种情义,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义,是一种文人相惜的情义,是被山水风物浸染的情义。遥想在盛唐三月,他们背着诗囊行游天下,在这个叫做黄鹤楼的地方邂逅,把酒言欢,结伴登楼,看尽长江万里,感叹历史风华。拾几片风景装进行囊,裁一段情义写入诗笺,不为千古留名,只想记住这个感动的瞬间。在这里,他们也许怅叹过仕途的坎坷,抱怨过现实的磨砺,可是面对这壮丽河山、风物人情,更多的是滋生心中那份诗意的梦想。只是短暂的停留,之后,循着各自的人生方向,继续远行。
再上重楼,看长河落日,整座武汉城沉浸在黄昏的烟霞里。是谁将情感放逐在辽阔无边的天空下,让今人在浩瀚烟波中生出怀古的怅惘,又给后人留下了大江东去的想象。那壁画上的写意长卷,散发着淋漓的墨香,这是用千年世事酝酿的芬芳,纵然是肤浅的思想也会浸染深厚的底蕴。时光是美丽的,它记得昨日潇湘水云的故事,哪怕落满岁月的尘埃,却依旧带着透明的记忆,收藏了来往路人的灵魂,让他们在清醒中迷离,又在迷离中感动。你可以看见曾经失落的剪影,也可以看见过往得到的片段,面对那些消逝却依旧流淌的风景,无须去寻觅什么,就已经懂得它前世今生的命运。每一个背影的转身离去,都会有不同的错过,只是,既然来过,只要记住你曾经拥有,又何必再去计较那流失的许多。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离去,在落梅轩的门前作了片刻的停留。来的时候,门是关闭的,走的时候,它又为谁开启?重檐翘角,镂花门窗,这么多的古典装饰,都是为了承接唐时遗风。“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中美丽的意象,给来往的路人留下落梅的芳香。当年李白接受现实的流放,途经黄鹤楼,听闻玉笛,西望长安,带着一种贬谪与落拓的惆怅。五月的江城本没有梅花,只是玉笛声声,吹彻漫天花影,因为心境,让这本是寒冬时节开放的梅花,有了冷落的理由。落梅轩,你为何关住了那么多美丽的风景?你看,这么多天南地北寻觅而来的过客,在你门前徘徊,都不是你想要的吗?为了一份心灵的交集,你固执地等待一生吗?为了一段刻骨的相知,你宁愿错过无数平淡的相逢吗?
黄鹤远去,白云依旧千载悠悠,孤帆远去,江水依旧流淌不息。在这里,历史是楼台的过去,而楼台又成了历史的追忆。那么多光阴随着江水悄然流去,那么多风物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珍惜。黄鹤楼,这么多年,你总是漫步在云端,平和地看着两岸的风月江天,看着世间的离合悲喜,你的心境已被岁月打磨得温润似水。来过的人,都不能将你忘记,而你,却无须记住谁曾来过这里。
3.岳阳楼追忆
当生命散淡闲置,或者庸碌无为之时,也许你会渴望一种放逐。载着思想与人生去远行,你会发觉,许多的风景都会为你敞开心怀。你的起程,或者没有方向,可是每一次的停留,都会有一处景致与你度过一段时光。今日的光阴,就交付给名扬千古的岳阳楼,交付给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来此之前,你无须懂得它昨日的风云和历史,来此之后,你自会知晓它有过的故事和永远。也许,你来时,岳阳楼不会将你等待,你走后,岳阳楼也不会为你牵怀。只是,生命中有过这样一段与风景相依的际遇,就足以填满人生那空白的一笔。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或几段相关的历史,无论是名胜之地,还是荒远之境,都留存过先人的印痕。只是有些地方因为一个人、一句诗,或者一段故事,而得以千秋留名,有些地方不曾留有深刻的记忆,所以被世人遗忘,而显得平淡无奇。来岳阳楼的人,追寻的不仅是洞庭秋波、楼台景象,还有当地的风物人情,以及古人遗留的文墨与思想。当年的杜甫也是慕名来到洞庭湖,登上岳阳楼,看着浩瀚无边的洞庭景观,将吴楚划分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湖面上。那时的杜甫,年老多病,沧桑入骨,没有亲友相伴,只是独自乘孤舟四海漂流,不知何处是归宿。伫立楼台,看烟色苍茫,碧波无垠,小舟在如镜的湖面上往返,他心系边关战事,倚窗远望,禁不住泪流。这就是杜甫,纵然落魄他乡,一身病骨,也许他已无当年壮志豪情,可是忧国忧民之心不改。此时的你踩着历史散落的足迹,登上岳阳楼,遥望一湖碧水,又会滋生怎样的情结与感叹?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当唐代另一位诗人登上岳阳楼时,看着洞庭湖水,又是另一番心境了。当年的李白正值流放途中遇赦,这种被放逐的命运结束之后,他登楼望远,将情感融入到明丽的景色中,心境也旷达而豁然。雁儿高飞,带走往日郁积的愁苦,明月出岫,增添楼台水色的幽境。一代诗仙,又负剑客之风流,看着如画山水,与明月对饮,置身楼台,如坠云间。这位谪仙之客放下人间功贵,只一醉求欢。醉后临着浩荡的湖风,伫立高楼,仰望明月星辰,衣袂起舞,尽现其诗仙风骨。他是游侠诗人,数十年走遍大江南北,其诗句漫溢在山川河流。当你踩着他们的墨痕登上岳阳楼,看平湖如镜,世道早已经过历史演变,过往的人物已然更换,而风景又是否还似当年?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相比,李白的诗则飘逸豪迈,同样的风景,因为不同的心境与性情,有了不同的风韵和味道。无论你是名士雅客,还是凡人庸者,都是如此,来过,便是痕迹。
人有悲欢,月有盈亏,楼有兴废,百代浮沉皆是如此。自然风景之所以永恒,是因为亘古以来就存在于天地之间,自然气韵,不修雕饰,任由光阴消磨,也不会沧桑一点点。而人文景观随着历史的流逝,斑驳老旧,早已不似当年的风采。于是有了滕子京百废俱兴,将被岁月风蚀的楼阁,重新修建,在楼上刻下了唐人诗句,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又请当时范仲淹为楼作记,留住岳阳楼曾经有过的历史。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无论是来过这里的人,还是未曾到过这里的人,都会知晓这儿有一座岳阳楼,它临着洞庭湖,可以看苍茫万象。岳阳楼之所以这样让人铭记于心,与它本身的气势和洞庭湖的美景相关,更多的是因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岳阳楼为天下文人雅客而生,也为每一个懂得欣赏风景的人而生。许多的美景,因为少了那些懂得的人,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渐次地荒芜。当探索者的脚步愈加近了,若干年后,那些掩埋的风景可以重见天日,一改过往颓然姿色,再现其风华之貌。
不去怀古,也不思今,只放下世间一切束缚,独倚栏杆,看长风碧浪,吞没远处河山。仿佛万顷苍池都被踏于脚下,沧海桑田尽收眼底。这一刻,再多狭隘的胸襟也会豁然宽阔,你会忘记名利几何,只想将所有的情感都放逐于山水,落落襟怀,形骸无我。也许你不能如同古人那般,可以吟诗作赋,泼墨留香。也许不会有任何人知道你曾经来过,你不能留下任何的印记,可是眼前的万千气象所带来的震撼却足以令你铭记一生。或许没有磅礴的气势,没有锐利的锋芒,只是无尽的苍茫,凭着这苍茫,你可以看到若隐若现的远方。而人生,正是需要这份苍茫,才可以更加地内蕴深藏,又更加地明亮透彻。当你悟出了生命的真意,纵然留恋这儿的景致,亦可以洒脱豁达地离开。因为,每一次转身,都是另一种期待。
离去不是意味着分别,而是为了追寻更多的人生风景。立于高处,可以一览山河,脚踩大地,却有着平实的快乐。一景一故事,一物一风情,三醉亭与梅仙遥遥对望,尽管相看无言,彼此却记得住那段广为人知的渊源。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这故事得以经久流传,是因为其本身所描绘出的神话色彩引人入胜。当吕洞宾得知岳阳郡中将有神仙得到度化时,便来此处买醉,试图劝柳树精和梅花精出家修道,不得而果。后柳、梅二人投胎,结为夫妻,名为郭马儿和贺腊梅,吕洞宾再次前来度化,他们依旧不曾醒悟。直到吕洞宾第三次来到岳阳,饮下郭马儿的酒,并给他一把剑,让他杀妻随其出家。郭马儿不肯杀妻,持剑回家,却见贺腊梅头颅落地,郭因此被告到官府。直到吕洞宾出现,才得知贺腊梅未死,而众问官皆为八仙所幻化。郭和贺自悟到自己的前生是柳树和梅花,并非凡人,于是跟随吕洞宾乘云而去,入道成仙。看多了万千世界,这个故事也许平淡无奇,然而岳阳楼因为有了这段神话,而更加的摇曳多姿、耐人寻味。徜徉在三醉亭与梅仙亭,也许你丝毫寻觅不到故事里人物的身影,闻不到过往的芬芳,却分明有一种力量拽住你的衣襟,让你沉浸进去,流连不已。
无论你多么的想要珍惜,相聚之后还是要选择别离。其实此时,任何的执著和眷恋都是多余,走过的风景不能停留,却会在记忆深处永久地凝固,任凭时光冲洗,都不会褪色。来过的人,带着一颗心轻松地离去,留下永远的追忆,不曾来的人,依旧会做着新奇的向往与寻觅。回首,岳阳楼伫立在蓝天白云下,这一处历史楼台,消尽几多风骨?而洞庭湖,则像一块镶嵌在山峦之间的老玉,泛着翠色温润的清波,雍容而平和,淡雅又从容。
将情怀种植在心间,这一场美丽的邂逅,纵然只是一个梦境,也足以令你陶然惊喜。随意或者经意,有情或者无情,这里的某个瞬间,值得你一生去怀想。岳阳楼,这么多过客的到来,或许都只是你的偶然,于匆匆的行者,却也不是必然。只是生命里注定的一段风景,来过,你会用心去深味,走后,还会经久地回忆。

第五章 春花秋月何时了

1.元夕踏灯
新岁铺来,锦绣河山若梦;东风初起,一片神州同舞。雪花凝于元春的毫端,轻轻漾开一轴脂翠嫣红的画卷。南飞的燕子划过澄净的天空,留给大地一派鲜妍的意象。十五元宵佳节,流淌在华夏文明的记忆里,成为民族血液中不可缺少的辉煌片段。千百年来,明月的圆满是温馨的风景,灯笼的火红是元夕的主题。
火树银花不夜天,龙腾狮舞闹元春。元宵节别称上元节,也称灯节,燃灯的风俗起源于汉朝,到了盛唐时期,观灯赏月的热闹场面更是盛况空前,上至皇宫红楼,下至长街闾巷,无不张灯结彩,焰火冲天。梨花般的瑞雪,在华灯朗月下纷纷地飘洒。穿行在熙熙攘攘的路人中,氤氲着元夕灯节“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的幽幽古意。更有那赏灯吃汤圆的传统文化,流经千年的风雪月夜,一直延续至今。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东风陌上,璀璨烟花吹云散,皎皎明月逐人来。一丝向暖的春意在梅端悄露,团蕊素萼,疏影临风,恍若盛开在盈盈画卷里初醒的古典美人。葳蕤的裙裾飘逸着婉转的弧度,似水的年华摇曳着灵性的风姿。浩瀚长空下,那漫天璀璨怒放的花灯,纷纷坠落的可是当年唐诗里的一剪萧萧韵事。
新月当空,一水隔尘,江南江北灯火如昼,河山尽处,万户升平。遥望古老的星空,轻轻掠过烟霰薄霭的粉尘,一轮明月见证了当年的元夕佳景。那些诗风词韵的夜晚,闪烁在芬芳的梦境里。从梦里出发,行走在灯火繁华的长安街巷,姹紫嫣红的光影明媚夺目。来往游人赏灯猜谜,遥挂在中天的明月也顾盼生情。香车宝马装载着一个人的光阴,两个人的岁月。烟花楼畔又是何处的歌女,碎玉一般玲珑的歌喉,唱断梅花风声的过往,唱尽明月氤氲的从前。
正月十五夜月
唐·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云蒸霞蔚的春光,灯火辉煌的水畔,温润的春风似一抹绸缎,洗尽天涯旅人那风尘困顿的眼际眉梢。上元佳节的风华应和了这安逸绮靡的江天水色,楼台的笛音清如高天的鹤唳。忘却冷暖的世态,莫再辜负这美景良宵。回望那帝王的故里,该变迁的一切已有了变迁,只是这样的变迁挡不住魂牵梦萦的思绪,挡不住流水千山的辗转,挡不住锦绣河山的瑰丽。
云烟舒卷,光阴迢递。这位多情的诗人在长安酒肆吟咏佳节的诗谜,如今又在西子湖畔观看寥落的星辰。长安歌泠泠,西湖水潇潇,一轮江月满襟怀。从江北到江南,他终于挣脱红尘的藩篱,将仕途的惆怅相忘于风雨江湖,将飘然的诗情化作了流水弦音。
明月随云转,思绪已千年。一泓深邃的碧澜涤荡悠远的心,曾经灿烂的文明火焰将如烟的时光照耀得更加明媚多彩。举起夜光的杯盏,醉听明丽的笙歌,且别了江天风月,岸云寒雪,回归那千红万紫的时节。
生查子·元夕
北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的灯火照彻明净寥廓的银河,隔江的月色隐现杨柳依依的风情。去年人约黄昏的故事已成过往,今年明月花灯的景致依旧如昨。还记得,那叶漂浮的小船,停泊在江边的柳下;记得粲然的花灯,掩映着两个人的光影沉沉;记得折梅寄情的佳人,吟咏着文字的馨香。命运如一段繁华的绮梦,将时光粉饰成胭脂的色调,在那烛影摇红的夜晚,酝酿着明媚幽雅的情怀。
昨天的记忆还流淌着淡淡的余温,即使梦回从前,也只是寻得一缕风月无边的诗境。莫如,在这佳节良宵,独自斟一盏情谊浓浓的琼浆,装满春风的祝福,送与远方的故人,送与白云的家乡。让那如风的过往,随着似雪的琼花,唱一阕宋词的婉转,歌一曲岁月的清音。一梦华胥,河畔的樱花已盛开过几座桥头?今夜,有谁醉心游览于岸上明月垂柳的风景,却忽略了脚下落花的轻痕。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轮明月,打开黄昏的山水画廊,映衬着婆娑的花灯树影。刚刚滑翔过大雁的长空,留下一串银白的光晕,若隐若现的痕迹好似往昔的岁月。宋朝的月亮没有背负太多历史的重量,更多的是浸润着温婉似玉的清凉。
春风洇开鹅黄嫩绿的画卷,一枝梨花带着昨夜的雨露簌簌地洒落。这比水纹还要绵密的元夕情愫,徐徐地淌过许多纯净的心灵。车马碾过芬芳的路径,盈盈的笑语温暖了料峭的寒春;明月照耀流水的沟渠,零落的花瓣传递着冰雪的相思。
纷繁的街巷,有柔风吹拂飘逸的裙裾,发出环佩和璎珞的叮当声,那个带着前世盟约的女子在水滨云端行走了多少年?辗转在如流的人群中,蓦然回首,那寻寻觅觅的身影,已在阑珊的灯火处,在倾斜的月光中。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姮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一些寒梅穿过飞雪,一些飞雪舞尽东风。轻烟过处,不绝的香尘在星光下淋漓地飘洒。一盏盏红红的花灯摇漾着元夕愉悦的音符,飞琼过处,是流年似水的蹁跹,是韶华过眼的花痕。在明亮的夜中央,谁饮醉了一杯月光,谁轻别了多情的檀郎。转身离去的时候,烟花在天空高蹈无边地绽放。
晚风拂过细柳的帘幕,陌上寒烟薄雪,几簇莹亮的星子熠熠地诉说光阴流转的故事。有位风华绝代的女子倚着梅花的心事,轻轻地走过石桥,归来于蛩声碎雪的柴门。那广寒宫里踌躇的月亮,阻隔了絮暖的春风,却收藏了翠绿的年华。
皎洁的月色宁静而温婉地铺向比苍穹更遥远的地方,曼妙的歌声流淌在缥缈的心上。正是这样良夜佳节的逶迤奇景,酝酿了尘世间美好的幸福,一种莺歌燕舞、春暖花开的幸福。一枝红梅探入闺阁的轩窗,熠熠的烛光鲜活着谁的遐想。倘若还有无处安置的情思,莫如托付给那轮团圆的月亮。
要多少个芳菲明媚的春天才能够催醒一场嫣然留笑的春梦,要多少鹅黄柳绿的开始才能换回飞琼烂漫的结局。是谁在万物舒卷的季节叩响了文明的音符,又将人间春色留给了苍穹的明月,留给了近水的楼台。在流光溢彩的街灯下,在花瓣盈香的白雪间,采撷佳节诗韵,写意春风画卷。
2.一雷惊蛰始
二月的惊雷催醒了沉睡的万物,一只叫白鹭的鸟儿舒展着灵性的翅膀,掠过山峦水畔,停泊在姹紫嫣红的春光里。一些残余的冬天已经折叠,一些依依的杨柳正在抽芽。那春光明媚的河岸,走过洁净的白云,走过成群的牛羊,走过浣衣归来的绿衣女子,也走过了逐渐恍惚的世事。惊蛰,这个二十四节气里最生动而又传神的名字,是历史深沉皱纹里的清新记忆,又是收藏在春天故事里的动人情节,它遗留着时光温润的痕迹,也流泻着岁月遥远的信息。
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历经了无数次的变迁,唯有二十四节气随着大自然的流转依旧亘古不改。这个叫惊蛰的节气,它淌过秦汉的风烟,穿越唐宋的明月,飞渡明清的篱笆,辗转到今生的渡口。古人有云:“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其含义是指在农历二月,春雷始发,蛰伏在地下的昆虫渐次地苏醒,历经寒冬的蜕变,复苏在盎然生趣的春天。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初啼燕归来。青箬笠,绿蓑衣,田塍闲鸭列成行。惊蛰,是万物苏醒的时节,也是春耕忙碌的时节。
拟古九首(其三)
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有一只破茧而出的斑蝶穿过红尘的暗香,用她那曼妙的身姿多情地舞动阳光,飞过庄周的清梦,又飞过年轮的薄雾与禅寂的光阴。她随着这个叫惊蛰的节气,从远古的年代中逶迤而来,经历多风多雨的季节,又总是在合时宜处悄然地回归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