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所料,这个叫徐公的县长大人一看到这么多好东西,乖乖地做了北伐军的活雷锋,到处宣传投降的好处。
于是,燕赵之地一下子就有三十余城向北伐军投降。武臣高兴得差点没飞起来了,纵横家果然是活宝啊,以天下最小的成本,做天下最大的生意,简直就是神了。
然而,就在武臣赚得翻了几番之后,西边却传来一个消息,代表陈胜西征的周文,他的几十万主力大军,被章邯打得落花流水,毫无反抗之力。张耳和陈馀一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
真是天赐良机啊,陈胜大势已去,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张耳和陈馀二话没说,立即跑去游说武臣,他们对武臣说的竟然是之前陈胜王十分想听,现在却是十二万分不爱听的话:自立为王!
武臣一听就愣住了,真不知道你们打的是什么主意,攻赵之前你还劝陈胜不要称王,而且我们都不过是陈胜的高级打工仔,你却叫我自立为王,这不是拿我开涮吗?
俩人继续忽悠道:“这当然不是拿将军您寻开心,这叫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我们都是陈胜的打工仔,可那又怎么样,当初陈胜还是秦朝的一个低级打工仔呢,他还不是顺应时势迅速崛起?我们以前劝陈胜不要称王,自有不称王的道理,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天陈胜失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不抓住,将来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张耳和陈馀的一席话,仿若一盆冷水泼醒了武臣沉睡的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你陈胜教我们的,你当得了张楚王,我凭什么就当不得赵王?
武臣立即行动,自立为赵王,封张耳为右丞相,陈馀为大将军。
张耳和陈馀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公元前209年八月中秋!
如果我们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张耳和陈馀此时报仇的心情,那就是——很爽。
想不爽都不行,如果当初你陈胜封我们哥儿俩为将军和护军,事情就不会闹得如此不可收拾。好啦,现在一切都既成现实了,咱们就接着慢慢整吧。
此时,远在西边的陈胜听说武臣另立山头,气得暴跳如雷。他本能的反应就是,杀掉武臣全家,然后发兵进攻赵国。
那时,章邯干掉周文几十万大军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陈胜王,而陈胜不管秦军的虎狼之师,竟然还要清理门户增加负担,这不是做事连主次都不分了吗?
还好,陈胜糊涂,其属下并不愚笨。当陈胜派人把武臣全家人捉到面前,准备挥刀开斩时,他的相国蔡赐拦住他提醒道:“大王万万不可杀武臣一家,此时秦国还没有灭亡,你杀掉武臣等家人,那等于给自己又多树了一个像秦国一样的恶敌,那是万万不妥的。我们还不如顺水推舟,成全他称王,利用他攻秦,一旦天下太平,再搞他也不迟。”
什么叫江湖,这就是江湖啊!
陈胜一听,如大梦初醒,相国这才叫高招嘛,怎么自己一时脑袋充血就没想到呢。于是陈胜依相国之计,立即释放武臣一家,并送到老家陈县的皇宫里供养,顺便还巴结张耳,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
接着,陈胜又派使者前往赵国,祝贺并承认武臣称王之事实,又以诸侯共击暴秦之名催促武臣,立即派兵前来西部前线助战。
陈胜这招就像当今美国国徽上的那只老鹰,一手摇着橄榄枝,一手挥着利剑,软硬兼施,杀伤力极强。想想也是,武臣还是靠陈胜派给他的三千兵发家的呢,况且陈胜待你家人如同手足,面子都给足了,你武臣敢不来吗?
可话说回来了,只要你武臣敢来,不管你杀敌有功无功,都别想活着回赵国了。
陈胜得意得太早了!
像武臣这等智商不怎么样的人,估计会上当。可是别忘了,如今辅佐赵王的是大将军陈馀和右丞相张耳,如果你陈胜要对武臣采取引蛇出洞法,那么首先得过他们兄弟俩这关。
恰恰是,陈胜出的这道难题,不但没有难倒张耳和陈馀,反而被他们一眼就洞穿了。
陈胜的使者前脚刚走,张耳和陈馀就围住武臣说道:“大王千万不要上当。您当上赵王,并非出自他的本意,而他不惜千里派人前来祝贺,不过是缓兵之计,一旦他灭掉秦国,那么步秦国后尘的就非赵国莫属了。”
武臣一听就傻掉了,没想到陈胜的用意竟然如此阴险,可是我都答应他要出兵击秦了,那你们说我怎么办,而且我们的亲属都还在他的手里呢。
两人很淡定地说道:“大王不要着急,更不要害怕,臣下都已为您想好应付的招了。这招很简单,那就是对他不理不睬,随他折腾。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如果大王能在巩固赵国造反根据地的基础上,拿下燕、代两地扩大地盘,那么到时候就算张楚打败秦国,陈胜也不敢远来冒犯赵国。其次,如果张楚胜不了秦国,理所当然要倚重赵国,那么到时赵国趁着两国斗得死去活来,打他个措手不及,得到天下就不是没有可能的了。”
实事求是地来看张耳和陈馀这番话,里面是有相当水分的。
比如说如果陈胜打败秦国,就不敢北上冒犯赵国,这话简直就是低估了陈胜的勇气和魄力。要不是相国拦路,他早就冲过来了,还要等到打败秦国才过来收拾你吗?
不过话说回来,张耳哥儿俩这话也不完全错,他们凭着敏锐的政治判断力,料定陈胜必败。想想都知道,张楚军的主力都被打散了,陈胜凭什么打败章邯那二十几万疯了一样的劳改犯。况且除了章邯之外,王离还有三十万兵在那里等着你收拾呢,陈胜左顾右顾,他能顾得过来那么多吗?
武臣一听也明白了,其实赵国只要有充分的筹码,不但不怕陈胜威胁,甚至还在无形中就已经威胁着张楚呢。如此看来,担心家人亲属的安全,那简直就是多余的了。
三、内讧
武臣说干就干,准备放开手脚,扩大地盘。
所谓扩大地盘,通俗地说就是抢地,又或者说是武力圈地。在中国历史上,历代战争归根到底都是土地战争,诸侯连年战火不息无非就是要争当个大地主,张耳和陈馀设计的这项抢地计划,如果成功的话,它不仅满足了武臣的大地主梦,更是满足了张耳哥儿俩准备争霸天下的野心。
武臣马上派兵四处圈地,韩广负责抢燕代之地,李良负责抢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之地。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没想到还是出问题了,出问题的不是计划本身,而是执行计划之人——韩广和李良。
别小看这两个人,尽管他们是两个三流角色,但是,引导历史河流改变方向的,往往不是一流人物,而是像韩广及李良这等三流角色。
韩广,出生年月、籍贯及家庭出身等皆不详。唯一知道的是,他曾经在赵国当过一小官。好玩的是,韩广几乎是武臣的翻版,当他胜利地拿下了燕代两地时,其属下马上拥戴他自立为王。
拥护韩广称王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豪杰。
无论在电影中,或是文学作品中,豪杰出现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而且这个词在现代生活中很多时候是拿来当褒义使用的。
千万不要被生活的经验蒙蔽了双眼,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套用他的话来说豪杰,那就是一代有一代之豪杰。在秦末动乱时期,所谓豪杰多是一些流氓瘪三及地痞。这些人仗着人多势众打劫霸市,倚仗武力遂成乡里或某个地域一霸,于是被称为豪杰。
豪杰们拥护韩广称王的理由是:“楚国和赵国都已立王,燕国这块地盘虽然小了些,但过去毕竟还是一个万乘之国,在这里称王准是没错的。所谓万乘之国,就是有着上万辆马车的国家,也算是个大国了。在燕国这块土地上,曾经有过多么光荣伟大的历史,当年嬴政统一六国时,如果不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估计他还可以多活几年。如今燕地苍劲仍旧,土地仍旧,只要肯扎根下来垦殖,完全可以重振战国雄风,敢问诸侯路在何方。”
韩广也深深地被豪杰们的游说打动了。
生在这种乱世,只要是个男人,谁不想穿黄袍加冠冕。正所谓历史造诸侯,人生能有几个大机会,如果让机遇擦肩而过,到时替自己遗憾的就不仅是自己了。
称王之见是没错的,可问题又来了,此时韩广的母亲还留在赵国,没有足够准备就仓促上阵,到时赵国不但要杀掉老母,还要发兵攻打燕国,那不是太得不偿失了吗?
豪杰们笑了,说:“韩将军您真是多虑啦。赵国也是仓促称王,连脚跟还没站稳,西边忧秦,南边忧楚,真可谓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还有力量和心情跟我们斗。再说了,以陈胜之强都不敢杀武臣一家,以武臣之力又岂敢动你母亲一根毫毛?”
韩广心里暗想:“豪杰们说得也没错,我韩广抢的土地又不是你赵国的,给赵国是情,不给是理,如果你赵国要杀我母亲,凭的又是哪门子理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陈胜王教我们的,你武臣称得了王,为什么我韩广就做不得呢?”
豪杰们这么一吆喝,韩广果然打消顾虑,另起山头,这座山头的名字就叫燕国。
燕国,多么苍劲而美丽的名字。
如果说韩广是武臣的翻版,那么武臣就是陈胜的翻版了。
武臣一听说韩广分兵裂土,当即也怒得跳了起来,骂道:“我负陈胜王是合理的,你韩广凭什么要背叛我?打,不打你狗日的,老子还真无法出心头这口闷气。”
这时候,张耳和陈馀也出来说话了。
这俩家伙可不像陈胜的相国蔡赐那样好言相劝,他们的看法和武臣相当一致:“打,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韩广这小子。”
张耳和陈馀为什么要主张打?
道理是很显然的,之前陈胜如果要打赵国,他还得兼顾章邯,两头作战,这可是战争之忌。但是现在赵国可没有这种顾虑,陈胜和秦兵正在交缠,根本就没空理睬赵国,而赵国正可以集中兵力一心一意打燕国,让韩广知道什么叫作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
于是张耳和陈馀同时出击,沿着燕国的边界抢夺土地。
但是,就在这关键时刻,武臣不知哪根筋出了毛病,竟然独自骑马出来玩耍,没想到正耍到得意忘形之际,被巡防的燕军给逮了个正着。
这下子轮到韩广牛气了,他给张耳及陈馀放出风声,说:“你们赵王就在我这里,想要人就立即把赵国土地割一半给我,不然你们就等着喝人肉汤吧。”
韩广这招真不是一般的狠毒,这年头,什么东西都好说,就是土地不能乱割。土地是诸侯的立业之本,没有赵王,可以再立一个,可是没有土地,再抢回来就难得多了。
不过,张耳和陈馀不能因为可以立别人为赵王,就要放弃武臣,至少先得动用外交手段去解决。再说了,赵国也不是没有谈判的筹码,韩广的母亲还在赵国手里呢。
于是,张耳和陈馀派出使者,出使燕国谈判。
韩广一看到赵国使者就冷笑不已,你张耳和陈馀就别想只用我老娘就换回赵王,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我还是那句话,想要人,就得拿一半土地来。
更毒的还在后面,韩广为了断绝张耳和陈馀的谈判念头,赵国使者只要来一个就杀一个,来来回回杀了十来个。
这下张耳和陈馀可是一点儿辙都没了,碰上这等只要江山不要老母的无赖,那是神仙见了都要让路的。
然而,就在张耳和陈馀焦头烂额之际,赵国的救星出现了。
让人备觉惊讶的是,这个救星不是什么外星人,更不是什么纵横家,而是一个无名小卒,赵国的炊事兵(养卒)。
这名炊事兵听说赵王被擒,就对舍友说:“我想要替张丞相和陈将军去游说燕国,你们觉得怎么样?”
炊事兵舍友一听,全都哄笑,你真是想升官想疯了吧,燕国都砍掉赵国十几个使者了,除非派神仙去,不然谁去都是送死,你这不是自己寻死吗?
炊事兵很严肃地说:“这倒未必,不信你们就等着瞧。”
炊事兵就去找张耳和陈馀,主动要求出使燕国。
有人请缨,这当然是他们所乐意的。张耳和陈馀对炊事兵说道:“你就去吧,路上小心一点儿,游说的时候也要多多察言观色,如果形势不对,能跑就跑,跑不掉就是自杀也比被他们砍了强。”
炊事兵心里很不爽。看来张耳和陈馀还是不太相信他的能力,不过没问题,结果马上就要揭晓,他们将会看到我和赵王一起乘着马车回到赵国。
炊事兵带着万分的自信出发了,他见到了韩广。
炊事兵一看到韩广就问:“请问大王,你知道此时张耳和陈馀在赵国想着什么吗?”
韩广:“当然是想让我尽快还他赵王啦。”
炊事兵:“错!你根本就不了解张耳和陈馀的为人,其实他们现在最想的不是得到武臣王,而是自立称王。”
韩广:“他们敢吗?”
炊事兵笑道:“你以为他们真的不敢吗?你以为张耳和陈馀会甘心一辈子就做那个丞相和将军吗?我还是明白地告诉你吧,其实他们早就想称王了,只不过赵国初定,不敢三分赵国罢了,况且武臣王比他们年长,所以只能按辈分来扶他称王。现在,赵王落在你的手里,他们表面上看希望得回赵王,其实他们早就想让你杀掉赵王了。可是请你注意,一旦你杀掉赵王,后果将会更严重,因为到那时,张耳和陈馀会趁机把赵国的土地各分一半,各自称王,并且打着替赵王报仇的名义来征伐你,到时你真能受得了吗?”
韩广一听,精神突然紧张起来。
炊事兵分析得没错,像张耳和陈馀这等老江湖,丞相和将军之位哪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不要说一个赵国,就算把十个燕国填进他们肚子里也不见得就饱了。
看来索地的事还是算了吧,把赵王还回去,把老母要回来,两国之间算是两清,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至于将来形势怎么发展,那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果然不出炊事兵所料,韩广答应放赵王回国,而炊事兵也实现了出使前的预言:驾着马车,和赵王一起回到赵国。
韩广的闹剧,就此平息了下来。
四、烂人年年有
然而,历史剧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在韩广刚走下台去,李良就接着登台了。
其实,李良这哪只是唱戏,他简直就是玩命。
李良,也是诸多情况不详,只是从后来秦军送来的一封信中,看出他大约在秦朝任过小官。
那时,李良搞定常山后,回到邯郸城复命,武臣又命令他去攻打太原。太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市。然而,当李良走到石邑(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时,有一支秦国军队挡住了他的去路,这支军队的首领不是什么陌生人,而是曾经在秦朝蒙恬大将手下任过副将的王离。
王离,秦国名将王翦之孙,王贲之子。
他之所以能当上秦朝驻守西北的三十万边防军的大将军,完全是拜赵高提拔。嬴政驾崩后,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逼蒙恬自杀,并且把军权交给副将王离,于是王离一夜之间便成了秦朝最大的将军。可是,后来章邯带着二十几万军队杀出咸阳城,一夜成名,甚至人气和能量都盖过了王离,成为胡亥最信得过的战场屠手。
不管怎么说,王离对秦朝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王离本着为赵高服务到底的报恩精神,率军从西北出发,准备进攻赵国,于是就在路上碰上了李良。王离一看到李良就乐了,李良算是老相识,不要急着动手,还是先赶快给他写封信问好。
王离这封信不是以他的名义问候李良,而是以胡亥的名义写的,很显然,这是一封诈降书。
这封信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你曾经事奉过我,是我提拔你你才显贵的。可没想到你竟然背叛我,这也太不厚道了吧。不过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只要你真心叛赵,归附大秦,那么以前做过的一切都一笔勾销,并且从此让你更加显贵。
落款处:嬴胡亥。
更可怕的还有,此信没有封口。这真是一个诡计,此信真假姑且不论,李良本无反意,万一有人偷看此信后向赵王告密,那他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看来,王离这招可不是一般的狠毒,它的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逼良为娼。
那时,李良那颗七上八下的心,真是有说不出的难受。向前退后,都是很要人命的,怎么办呢?权衡利弊,李良决定回邯郸向赵王复命请兵。
但是,李良还没回到邯郸,就在半路上反了。
事情来得实在突然。当李良回到邯郸城时,突然遥遥地看见有一百多个随从的仪仗队向赵国方向奔驰而来,排场这么大,肯定是大王出游或是赴宴归来,李良来不及多想,急忙下马,在道旁伏地拜谒。
李良这一拜,可是拜错神了。
因为当仪仗队走到跟前时,他才发现坐在王车里的不是赵王武臣,而是赵王那喝得烂醉如泥的姐姐。
更让人郁闷的是,这个出门搞腐败活动的女人,竟然没有认出李良,以为跪拜在地上的只是一般将领,便懒得下车还礼,只派一骑兵过来叫一声请起,马上就奔驰而去了。
这下面子可丢大了,将军膝下有黄金,上跪天,下跪地;出则跪君主,入则跪父母。如今不明不白地对一个醉酒的女人家下跪,竟然还不亲自请起就扬长而去,教我怎么搁得下这张老脸?
可跪都跪了,有什么办法呢!
李良站起身来,无比惭愧地看着从官。
这时,有一个军官站出来,愤怒地对李良说道:“天下背叛秦国的人当中,有能力的都纷纷自立称王了。赵王的地位曾经都在将军之下,现在连个女人家都不肯下车向将军还礼,她算个什么东西,还是让我追上去把她杀了吧。”
这话仿若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官们个个义愤填膺,全都吵着要杀掉那个醉酒女人,以报怠慢将军之仇。亏军官们想得出来,杀一个醉酒的女人实在太简单了,可问题是她是赵王的姐姐,砍她就等于砍赵王的心,那不就是造反吗?
其实,从官们想做的就是造反之事。正如前面那个军官所说的,那些有能力的都纷纷称王了,就我们跟着你李将军混得没出息。这下子,真是搞得李良脑袋都大了,前有秦军招降书,后有妇人之辱,现在从官们又都跳着发牢骚,莫非反赵乃天意耶?
韩广都敢反,我为什么不能反?现在就是不反,将来也要反,晚反早反一个样,不如现在就反了。李良又一阵脑热,他突然发出一个指令,既然大家想替我报仇,那都听好了,给我追上去把那个女人杀了,准备血洗邯郸!
果然,李良快兵追上前面那个女人,一刀斩首。
紧接着,李良率军袭击邯郸城。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武臣还来不及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李良攻下邯郸,一刀剁掉。
或许有人说,这个武臣,死得实在是太冤了。但是在我看来,这个赵王可是死得一点儿都不冤。之前,武臣就有类似其姐姐出门腐败的习惯,才落到韩广手里,韩广和李良都曾经是他的人,他没死在韩广手里,却倒在李良的刀下,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李良这次突袭行动中,张耳和陈馀却幸运地逃过了一劫。这主要是他们俩的耳目多,一闻听李良造反,腿底就像抹油似的,从墙角溜出邯郸城去了。
张耳和陈馀站在城外,远远地望着疮痍满目的故城,他们满腔愤怒,冲天大骂:“李良,你等着!苍天作证,如果我们不让你从邯郸城里爬出来,天打雷劈,断子绝孙!”
为了东山再起,莫名地沦为逃难者的张耳和陈馀,带着无比悲愤的心情收拾散兵,竟然还有数万人。
报仇是合理的,雪耻是必然的。然而,就在张耳和陈馀准备攻打李良时,有一个门客登门给他们出了一个好主意,这个主意及时地敲醒了张耳和陈馀冲动的大脑。
门客认为,张耳和陈馀都是客居在赵国的外乡人,想让赵国百姓依附他们成大事,那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他们舍得腾出赵王之位,扶立赵王后裔,那么事情肯定成功。
张耳和陈馀立即明白了,门客这招就是要他们立一个傀儡,这不是他们曾经教陈胜使用过的绝招吗?
又是一个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态势。门客说得一点儿没错,立赵王后裔对张耳和陈馀大有益处。李良之所以反叛,不就是想称王吗?就算他在邯郸自封赵王,只要张耳和陈馀扶赵王后裔上台,李良自然就成了假赵王。真王杀假王,那可是理直气壮多了,赵国士兵和百姓自然会站在真王的立场上,为故国家园而奋起杀敌。
妙,实在太妙了。
张耳和陈馀立即动手寻找赵王后裔,果然找到了一个理想中人。这个传说中的傀儡,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赵王歇。
当身在邯郸城的李良听说赵国突然冒出一个赵王时,气得七窍生烟。你张耳和陈馀下手可真快,我还没称王,你们就把我的名号抢去了,那我无名无实地还怎么混下去?
没办法了,一山不能容二虎,不把你们打个稀巴烂,我在赵国哪能睡得好觉,你们先下手为强,那我也来个后发制人,开打。
于是,李良率兵气势汹汹地向信都杀将过来。张耳和陈馀一看李良这副架势,都乐坏了。
我们不发飙就已经很不错了,你还敢主动送上门来?既然来了就好好招待你一下吧,我们新账旧恨一起算,让你知道什么叫君子报仇、血债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