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赵匡胤周围已聚集了一批高级将领,有他以拜把子的方式聚集的一批生死与共的号称“义社十兄弟”的铁哥们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yūn)等,又有不少身为禁军将领的好友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等。此外,还有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等。
世宗死后,恭帝尚幼,赵匡胤军权在握,时机已经成熟。显德七年(960)春天,边境报称北汉勾结契丹联合进攻边境,后周宰相范质匆忙派赵匡胤率禁军北上御敌。一个号称通晓天相的军校苗训对人说起“日下复有一日”的异象。正月初三晚上,大军抵达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临时驻扎。将士们聚集在一起讨论说:“如今主上幼弱,我们拼死御敌,有谁知道?不如先拥立点检做天子,然后再北征也不迟。”于是,都押衙李处耘把将士意图报告给匡胤之弟赵光义和掌书记赵普,两人十分赞同。他们一面派人连夜赶赴汴京,向石守信、王审琦密报,以做内应,一面组织将士,加强守卫。次日黎明,众将士集结在赵匡胤的帐外,赵光义和赵普直闯进去。此时的赵匡胤酒醉才醒,睡眼惺忪地被请出来与大家相见。将校们大呼:“众将士无主,甘愿立太尉为天子。”还未等他答话,已有人把黄色的龙袍披在了他的身上。赵匡胤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必须听我的命令。不然,我不能做你们的主子。”众将士一齐下马,答道:“唯命是听!”于是,他颁布入京后的纪律,率大军返回汴京。
城门早已在石守信的控制之下,大军顺利进城。时早朝未散,后周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闻变,想逃回家中召集人马进行抵抗,被军校王彦升紧追不舍,韩通全家遇害。宰相范质、王溥等被军士挟持来见赵匡胤,他们不得已跪地礼拜。当日,行禅让大礼,正愁没有禅让书,原后周翰林承旨陶榖(gǔ)从袖中拿出事先拟好的禅位诏。赵匡胤完成了禅让大礼,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宋,是为宋太祖。

第九章

宋太祖为什么“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
建隆三年(962)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对侍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怎么样?”左右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五代时期,发动兵变篡夺皇位的,不是在外拥有重兵的藩镇节度使,就是一些在中央典领禁军的宿将。而宋太祖自己就是以殿前都点检这一武将的身份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的,他当然越发明白这一点。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宋太祖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家法。建隆三年(962),他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了一块誓碑,其中有一条誓词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人”。有一次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朕欲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比不上一个武人。”所以,在宋太祖看来,任用文士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像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
宋太祖虽然出身武将,却酷爱读书。他随后周世宗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一检查,发现只有书籍数千卷。世宗说:“你做将帅,应该致力于坚甲利兵,要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答道:“臣承蒙陛下用为将帅,常怕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很多书看,只是为了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罢了。”他曾作过一首咏日诗: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
字里行间充满了霸王之气。
太祖之所以说出“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的话来,不过是想告诫武臣们不要一门心思放在用兵上。太祖的一句话让近臣们惶惑不已,殊不知,这不过是太祖对武臣心存疑虑的外在表现。
宋王朝是怎样吞并荆、湘的宋朝创建时,政局与五代时相同,同时存在着很多割据政权,其中有表示臣附的南唐、吴越、泉漳、荆南、湖南,还有称帝的后蜀、南汉、北汉,即使不算上北方的辽·西北党项李氏、回鹘和西南的大理政权,光是汉族聚居地区,就有九国并存。宋初统治者在巩固政权的同时,继续进行着后周世宗没有完成的统一事业。
建隆三年(962),湖南武平军(今湖南常德)节度使周行逢病死,他十一岁的儿子周保权继任。周行逢病危的时候,召集将校,把儿子周保权托付给他们说:“我属下那些凶狠不听话的人,已经被我杀得差不多了,如今只剩下一个张文表。我一死,张文表一定会叛乱夺权。希望大家好好辅佐我的儿子,不要丢掉疆土。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就带着全族人归附朝廷,千万别落入虎口啊。”
周行逢死后,张文表果然据衡州(今湖南衡阳)叛乱,并进攻潭州(今湖南长沙)。潭州知留后廖简一直就没有把张文表放在心上,毫无防备。张文表兵临城下时,他正和宾客们饮酒作乐。探子来报说张文表已率兵前来,廖简却笑着对宾客说:“张文表不过是个黄口小儿,他来了我就立刻把他拿下。咱们接着喝,不必理他。”等张文表攻进府中,廖简已经醉得拉不开弓了,于是被张文表杀死,座中十余名宾客也没有一个幸免的。
占据潭州后,张文表向朗州进发,准备尽灭周氏。周保权慌了,修书上报朝廷,请求宋太祖派兵支持。这对宋太祖来说,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干德元年(963)正月,宋太祖以应湖南周保权请求的名义,起用老将慕容延钊率军南下,讨伐湖南叛将张文表,出兵的时候,授权慕容延钊以借道南征的名义,在途经江陵时先灭荆南。
二月初,宋军到达荆门(今属湖北),荆南节度使高继冲派叔父、掌书记高保寅前往招待宋军并打探消息。当夜,慕容延钊在欢宴高保寅之际,派数千骑兵偷袭江陵。高继冲闻讯惊慌出迎,宋军迅速占领江陵,高继冲被迫投降,荆南成为被宋朝消灭的第一个割据政权,宋朝得到了三州十七县。
宋军吞并荆南后,日夜兼程向南进发。二月中旬,宋军先锋丁德裕到了朗州城下。这时张文表已经被消灭,而宋军还继续进兵不止,周保权的牙将张从富等人担心朗州不保,相互联络坚守。张从富等人不仅将丁德裕拒于城门之外,还把桥梁全部拆除,沉掉船只,砍了好多树堵塞道路,摆出一副死守的架势。丁德裕因未受命攻城而退兵等候朝廷命令。三月,慕容延钊率兵到了朗州。城中军民惊慌出逃,宋军进入朗州。周保权年幼,弃城逃走时,被他手下的大将王瑞劫持,藏匿在长江三角洲南岸的寺庙中,最终被宋军擒获。赵匡胤对他不予追究,赐给他衣服、金带、鞍马、银钱,任命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让他在京城居住。湖南成为被宋朝消灭的第二个割据政权,宋朝得到了十四州一监六十六县。
宋王朝是怎样收取后蜀的宋军迅速消灭了荆南、湖南,使西蜀后主孟昶十分惊恐,他企图与北汉联合攻宋。
西蜀皇帝孟昶的父亲孟知祥本是后唐时期剑南、西川节度使,后自立为帝,孟知祥死后,孟昶即位,当时只有十六岁,由权臣赵季良、张知业等人执政。几年以后,孟昶找理由杀了这两人,开始亲政。契丹灭后晋之际,后晋秦州节度使何建、风州防御使石奉頵带着城池来投降,孟昶势力有所扩大,便有些骄傲起来。他任用王昭远、伊审征、韩保正、赵崇韬等分掌机要,总管内外兵权。他的母亲李氏劝他说:“我曾经见过后唐庄宗及你父亲打仗的情形,当时他们任命的将领都是有着赫赫战功的,所以兵士们才敬畏心服。现在你任命的王昭远,出身微贱,只不过从你小时一直在你身边罢了。至于韩保正等人,都是一些世家子弟,从来也不懂得用兵之事,一旦边疆告急,这些人怎么能领兵御敌呢?”但是孟昶不听李氏的劝告。
宋干德二年(964)十月,后蜀派往北汉的密使赵彦韬向宋告密,把孟昶写给部下刘钧的信献给赵匡胤,赵匡胤知道孟昶有进犯宋朝的意思,大喜。十一月,赵匡胤便以此为借口,命令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率主力南下,刘光义率偏师沿长江西上,征讨孟昶。孟昶急派王昭远、赵崇韬等统军北上迎敌。十二月末,王全斌军连续攻占兴州(今陕西略阳)、西县(今勉县西)、三泉(今宁强),俘虏蜀主将韩保正、李进,进至嘉川(今四川广元)。蜀军烧掉了栈道,退保葭萌(今昭化南)。宋军一面分兵修复栈道,一面派小股部队出敌背后,与主力合击蜀军,蜀军连连退却,最后退守剑门(今剑阁北)。
次年(965)正月初,宋军王全斌又以小部队由小路出剑门后,与宋军主力夹击剑门。孟昶见势大惊,急忙用金帛招募兵丁,并派自己的儿子蜀太子孟玄喆做统领前往救援。但孟玄喆素不习武,部将也都是庸碌无能之辈。孟玄喆离开成都时还携带大群姬妾、大批乐器及伶人,仍然每天从早到晚饮宴游戏,不理军机大事。而此时宋军已攻占剑门,俘虏了蜀军副统帅赵崇韬,并随即攻占剑州(今剑阁),俘虏蜀军统帅王昭远。孟玄喆此时刚刚抵达绵州(今绵阳),闻讯大惊,随即逃回成都,所过之处将村舍、粮仓焚烧一空。孟昶自知大势已去,派人请降,说:“我朝中内外亲人二百余口,还有老母亲年近七十,我请求能奉养老母,并让列祖列宗及蜀中百姓免于灾祸。”正月初九日,宋军于魏城(今绵阳东北)受降,宋得四十五州一百九十八县,割据一方的西蜀孟氏王朝至此灭亡。孟昶五月到开封,受封为秦国公,六月中旬就病死了。
全师雄兵变是怎么回事干德三年(965)正月宋朝灭蜀后,降宋的后蜀士兵备受歧视,每人十贯钱的治装费竟然也被无理克扣,加上平蜀的将士居功自恃,不仅私自打开府库,侵吞金银财宝,还掠人子女,抢夺百姓钱物,使得后蜀军民怨愤,人人思乱。就在同年的二月间,后蜀将士赴京到达绵州(今四川绵阳),发现守城的宋军不过百余人,其余都是降宋的蜀军,于是便抢夺库存武器叛乱。碰巧原后蜀文州(今甘肃文县)刺史全师雄也正携带家属赴京途经绵州,由于他曾担任过后蜀将领,在军中有相当高的威信,遂被乱军推举为主帅。
全师雄率军叛乱后,王全斌派朱光绪率军前往招抚,但朱光绪搜捕得全师雄家属后,不仅将其财产纳为己有,还纳其爱女为妾,将其他人全部杀死,全师雄遂绝了归降之念。
在进攻绵阳失利后,全师雄迅速转攻彭州(今四川彭县),并一再击败宋军,占领绵州。两川州县纷纷起兵响应,起义的军队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全师雄自称“兴蜀大王”,还委派官吏。这年七月,全师雄连续在新繁(今新都西)、郫县(今属四川)被宋军击败,退到灌口寨(今都江堰)。干德四年(966)六月,宋军攻占灌口,全师雄退守保金堂(今金堂西)。同年秋天,全师雄病死,谢行本继续领导兵变部队并退往铜川(今中堂西南),但是此后不久,就被宋军将领康延泽所破,这次反宋的兵变终于失败。
干德五年(967)初,宋太祖将激起兵变的主要将领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全部召回京城,他们虽然取得了攻灭后蜀的首功,后又平定了全师雄兵变,但还是被剥夺军权,降职闲居。
宋王朝是怎样平定南唐的南唐原是南方割据势力中比较强大的一个。显德四年(957),后周世宗取其淮南十四州,使南唐顿成惊弓之鸟。宋朝创建后,南唐随即表示臣附。南唐中主李琛因为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隔江就是宋朝国境,遂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二月,迁都南昌(今属江西)。六月,李璟死于南昌,他二十五岁的儿子李煜在金陵即位,仍以金陵为都城,这就是南唐后主,史称李后主。
李煜李后主(937~978)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文学艺术家,工书善画,精通音律,诗词文赋无所不通,词成就尤其突出。他的词作清倩流丽(亡国后的词则风格深沉凝重),清人王鹏运在《半塘老人遗稿》中甚至称誉他说:“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然而李煜作为皇帝却庸儒无能,他对宋朝谨修臣节,曾两次遣使致函南汉劝其臣附,竭力想保持割据政局。宋朝平定南汉以后,李后主害怕宋军继而攻打南唐,当年不仅加倍进贡,还改国号为江南,进一步表示为宋朝属国以求保持割据现状。然而宋太祖消灭割据势力的决心并没有因此动摇,反而加紧了攻打南唐的准备。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九月,赵匡胤下诏,要南唐后主李煜前来京师归降,李煜因害怕被扣留而称病不赴。十月,赵匡胤以曹彬、潘仁美为帅,自江陵顺流而下进攻南唐,水陆并进。宋军连续攻克池州(今安徽贵池)、铜陵、芜湖(今皆属安徽),到了金陵西南的重要渡口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在此之前,有一个叫樊若水的江南进士,因不受南唐重用,为了寻觅投靠宋朝的资本,在采石矶附近以钓鱼为名,往返于两岸,用丝绳精确地测量出了江面的宽度,并向宋朝提出了造船建浮桥以渡宋军的大胆建议,被宋太祖采纳。在造桥过程中,南唐君臣认为长江自古无桥,讥笑宋军是在做儿戏,根本不加重视。十一月中旬,宋军在采石矶建成浮桥,宋军主力得以渡江长驱南下,南唐国都金陵被宋军包围。
直至此时,李煜才大为着急。他派大臣徐铉到开封,恳求赵匡胤缓师。赵匡胤按剑厉声大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吓得徐铉惶恐而退。
开宝八年(975)初,宋军进攻金陵,再次击败城外的守军。李煜派兵逆流而上想夺取采石浮桥,被宋军击败。李煜又命镇守湖口(今属江西)的朱令赟统兵十万东下金陵抗击宋军。九月,朱令赞率舰、筏顺江大举东下,进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被宋军击败而俘。金陵自春至冬,被困近一年,屡战屡败,粮尽援绝。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攻占金陵,李后主肉袒出降,南唐灭亡,宋得十九州三军一百零八县。宋太祖任命李后主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辱封“违命侯”。太宗即位后,去违命侯,封陇西郡公。据王铚《默记》记载,因李煜做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词句满含哀怨之情,使宋太宗衔恨在心。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李煜生日宴饮,宋太宗密遣其弟赵廷美进牵机药,李煜被毒,次日死于赐第,时年四十二岁。
宋王朝是怎样消灭北汉的北汉长期割据山西中部和北部,是一个小国。它最害怕中原出现一个强盛的王朝,因此,总是不遗余力地破坏宋的统一。宋朝创建后,北汉投靠辽国继续与宋朝为敌,小规模战争时有发生,宋军虽然胜多败少,但是并没有多大进展。宋太祖在建国之初一直致力于消灭南方政权。开宝元年(968)七月,北汉皇帝刘钧死了,他的养子刘继恩即位。这个时候,宋朝已经消灭了荆南、湖南、后蜀三个南方割据政权,宋太祖认为刘钧新死,这是一个攻打北汉的极佳机会。八月,任命李继勋、党进为正副统帅进攻北汉。正当宋军进入北汉境内时,北汉发生内乱,刘继恩被杀,刘钧养子刘继元即位。十一月,辽军救援北汉,宋军被迫退回宋境。开宝二年(969)、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赵匡胤又曾两次率大军亲征,但第一次因夏雨连绵、疫病流行不得不班师回朝,第二次则因赵匡胤病故中途罢兵,所以两次都未能剿灭刘继元。
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三年(978)迫使陈洪进“纳士”、吴越“归地”以后,决心消灭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宋太宗赵炅任命潘仁美为主帅,另派郭进扼守石岭关(今山西忻县南),切断辽军的救援之路。四月,宋军围攻太原城。刘继元外援无望,粮道断绝。从春天围到夏天,宋军昼夜攻城,赵炅亲临城下督战,将士们勇气倍增,几万士兵轮番向城上射箭,每轮放箭都多达数百万枝。从被捕的俘虏口中得知,刘继元用十钱一枝的价格从百姓手中买箭,已经买了数百万只。赵炅笑着说:“此为我蓄之!”
五月,北汉的部将纷纷出城投降,太宗又“下诏劝降,刘继元无可奈何,只好奉表请降。宋朝终于消灭了最后一个汉族割据政权,得十州一军四十一县。宋太宗赐给刘继元金带、银器等物品,授官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加封彭城郡公,以环卫官居京师。北汉从此灭亡。刘继元于雍熙三年(986)十二月任保康军(房州,今湖北房县)节度使,淳化二年(991)十二月去世。
“杯酒释兵权”是怎么回事宋太祖赵匡胤在宋朝统治稳定之后,马上开始实行收兵权的措施。首先是收回那些地位与自己相近的高级将领的兵权。建隆二年(961,即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春末,首先免除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同时还免去了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军职,令两人都出任节度使。这样,宋去掉了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由皇帝直接掌握禁军。
七月,赵匡胤又对自己的亲信和开国元勋下手。据说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宋太祖赵匡胤布置了丰盛的筵席,召集开国功臣、指挥禁军的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令铎、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步军都指挥使赵彦徽等高级将领宴饮。酒过三巡,赵匡胤令左右退下,显出一副推心置腹的样子,对在座的将领们说:“我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可是,这个皇帝很难当,远不如做节度使快活。我现在长年累月不敢睡上一个安稳觉啊!”石守信等人感到很奇怪,急问:“这是怎么回事呀?”赵匡胤回答说:“这不难明白,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坐呢?”石守信等听了这话,连忙离座叩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大局已定,谁还敢怀有二心哪!”赵匡胤接着说:“你们的忠心我一点也不怀疑。但是,人生在世,谁不贪想富贵荣华?如果有一天也有人把黄袍披在你的身上,你就是不干,也由不得你了!”在座的将领们都吓得满头大汗,他们知道受到猜忌,一边叩首,一边流泪,连连谢罪,请求赵匡胤指明一条出路。于是,赵匡胤开导道:“人生短暂,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如多积攒钱财,多购置几处房产以留给子孙后代,自己过着儿孙绕膝、歌舞宴饮的日子颐养天年。这样,咱们君臣之间没有猜忌戒备,上下相安,岂不很好?”见赵匡胤交待得如此明白具体,第二天,石守信等人就上疏称病,请求解除他们的兵权。赵匡胤一一应允,仅保留每人的节度使官衔,但并不赴任,不过是有名无实的散官。从此,殿前副都点检一职也取消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宋太祖、宋太宗是怎样加强皇权的首先,集中兵权。宋太祖赵匡胤本身便是因为掌握了后周的兵权,最后才得了天下,因此,他深知兵权的重要性。他不仅于建隆二年(961)免除了殿前都点检等最高军职,同年七月又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干德四年(966),赵匡胤又命令各地选送精兵编入朝廷的禁军,地方遗留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从而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中央朝廷的禁军由皇帝直接掌握,并指派文臣代替地方的武将。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兵权都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其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实行政事堂(中书)与枢密院“对掌大权”的二府制。宰相(包括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行政首脑(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宰相之权),枢密使是军事长官,而地位仅次于二府宰执的三司使(被称为计相)掌握财政。这样,使政、军、财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而对于地方上的府州,则由文官任州郡长官,且不得兼任多职,并另设可向皇帝直接奏事的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宋太宗还削弱节度使的权利。太平兴国二年(977),他命令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节度使只领一府或一州。以后,更将其留在京城,使节度使终成宗室、将相大臣的虚衔。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称为监司。
再次,集中财权。中央由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号称“计相”;又通过转运使、通判、主簿等把各级财政统一起来。干德二年(964),宋太祖命令各地财政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到朝廷。
最后,完善科举制度。严格科考制度,举人必须经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使科举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直接效忠于皇帝,还增加了录取名额。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中,科举得官的学子就有近一万人。
宋太祖、宋太宗采取的上述措施,在北宋创建初期,对于防止藩镇割据,巩固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让他们预想不到的是,它也带来了军事力量削弱、官僚机构臃肿等副作用,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为什么说宋太祖是一个“创业垂统之君”
宋太祖赵匡胤,行伍出身。在五代十国这样一个乱世之中,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登上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亲眼目睹了后晋、后汉、后周的灭亡过程。借鉴活生生的历史经验登上皇位后,一边对有功的军官们升官晋爵,安稳军心,另一方面,礼遇后周的皇帝、大臣,收拢民心。赵匡胤做事非常有魄力,后周节度使李筠、李重进叛乱,他都亲自率兵出征并一举平定,使后周许多节度使闻名生畏,全都俯首听令。等国家稍微稳定之后,赵匡胤又开始实行收兵权的措施,收回了慕容延钊、石守信等宿将、亲信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