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恩不恩的,您非的寒碜死我啊。快起来。”胤祯急忙一把将他扶起,这才道:“我记的传教士曾经送给皇阿玛一张万国坤舆图,知道吗?叫人帮我送来,我待会要用。 ~”
养心殿,胤祯见过礼后,康熙便吩咐道:“赐座,赏茶。”
待胤祯谢恩落座,康熙才笑道:“你现在可是富可敌国。”
胤祯一脸苦笑的说道:“皇阿玛,儿臣冒昧打搅也是为了这事。”
“哦,看样子你是早有安排,说来听听。”对胤祯手上的这笔巨款,康熙不可能不在意,但要他出手干预,他委实顾虑自己的名声,现在胤祯自己将这事提了出来,他自然极为关注。
“皇阿玛,我大清不仅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儿臣想用这笔钱建立一支远洋舰队。”海洋梦不仅是胤祯的梦想,也是后世每个中华子民的梦想,现在有机会有能力,胤祯自然不想放过。
远洋舰队?西洋人的叫法?康熙不由一楞,他怎么也没想到胤祯会将这笔钱投到这上面去,这完全是国家的事,这远洋舰队建成了,也不可能成为他胤祯的私人武装,别说是他不允许,朝廷上下也不允许。
那胤祯是怎么想的?他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一点,康熙疑惑的瞅着胤祯,眼下这些成年的皇子一个个眼里都紧盯着皇位,偏偏这时节,胤祯玩出这么一手,是一心为国?还是另有所图?胤祯可是八阿哥一党的,饶是康熙如何英明神武,精明过人,眼下,他也看不透,摸不准胤祯的想法。 ~
康熙心里也清楚,建立远洋舰队,于国于民都有莫大的好处,不说别的,至少能够保证江南沿海免遭来自海外的袭扰。但在拿不准胤祯的具体想法前,康熙也不敢轻易开口。
胤祯等了半晌也不见康熙开口,也不知道康熙的心思,只得再烧一把火,“皇阿玛,前明曾经拥有一支3500艘战舰的水师,每年春、夏都进行大规模巡航,郑和七下西洋,扬国威于海外,使得三十六国上表臣服,便是基于这支水师。
儿臣不肖,也愿仿而效之,建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扬我大清国威于域外,让万国来朝。”
“你想下西洋?”康熙一惊,立即便道:“不允,千金之子,尚且坐不垂堂,尔身为皇子,何等身份,岂可远航万里,冒不测之险。”
“皇阿玛尚御驾亲征,亲冒矢石之险,儿臣…。”胤祯眼见康熙神色不豫,忙改了口,“就算皇阿玛不允儿臣去,也可以另谴人前往。”
这混帐小子,居然想下西洋,他不想争皇位了?恩,想到胤祯在半年前就主动请旨去江南督建农学院一事,康熙隐隐猜到胤祯的想法,这小子下西洋是假,出京避开这场皇位之争才是他的真实意图,既是如此,由的他去折腾,反正这钱也算是用在刀刃上了,总比让我成天惦记着强,正欲开口,不想胤祯却是先开了口。
胤祯也不知道康熙的想法,这次机会难得,若是说不动康熙,这建远洋舰队一事不知道又要拖多少年了,现在他可是一年也拖不起,欧洲已经走在前面了。心里一急,胤祯也没注意康熙的表情。
只听他朗声说道:“皇阿玛,在陆地上,我大清的疆域已经扩展到极至,西北再远的地方,苦寒不说,即便打下来,咱们也无法巩固,但在海洋上,却还有大片肥沃的领土,只要拥有一支远洋舰队,咱们大清的疆域便有了很大的拓展空间。”
说着,胤祯示意李德全铺开万国坤舆图,“皇阿玛可曾注意,中间这片空白,目前还没人去探索,这片空白处,说不定就存在一块大陆,若是我们能够找到并征服,那我大清的疆域将拓宽一倍,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根本就无法与皇阿玛相提并论。”
听到这里,康熙眼睛不由一亮,他本就雄才大略,而且自视甚高,因是满族的缘故,他格外的想超越汉族的那些明君圣主,胤祯这话算是说到他心里去了,他不自觉的走了过来,很快便在万国坤舆图中找到了中间的那块空白。
“这里还可能有大陆地存在?”康熙喃喃的念叨着,象是自语又象是在问胤祯。
胤祯恨不能确切的告诉他,那里是大洋洲的所在,“皇阿玛,南美州,北美州,非州都是航海时无意中发现的,儿臣已揣摩多时,那么大的空白,不可能都是海洋,应该有大陆地存在的。”
如果说前面康熙只是意动,那么现在却是心动了,康熙一生,武略上,他擒螯拜,平三藩,征台湾,打沙俄,三征葛尔丹,文韬方面,编《康熙字典》《大清会典》,《佩文韵府》《历代题画诗类》,《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施政上,他修养生息,重农抑商,减赋教化,压制兼并,惩治贪官,这些所谓的圣人王道,他都做了,令他沮丧的是,在疆域上,他赶不上唐,元帝国,在施政上,他最多只能算是与史上的明君圣主并列,都说康熙晚年倦政,其实他是迷茫,看不到超越所有明君圣主的目标。
海洋帝国,海外的领土,相当于眼下正个大清版图的海外领土,倘若能够真的实现,他康熙绝对是开一代之先河,独领风骚于历代帝皇。
胤祯的这一番话不是无的放失,他是摸准了康熙的心思,有备而来,眼见康熙起身在室内快速的走动,他心里明白,这一宝是押准了,康熙动心了。
康熙确实是动心了,不,应该是已经消沉的雄心再度被撩拨了起来,超越千古帝皇,成就千古一帝的雄心壮志让他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朕不老,今年还才五十六岁,再活个十年八年的完全没问题,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这桩壮举,朕要超越所有的帝皇,让他们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很快,康熙就压抑住了自己的兴奋,不动声色的坐了下来,瞅着胤祯道:“你应该有具体的计划读书阁,说来听听。”
-------------------
亲们很给力,不多说,码字回报!
第25 百利而无一害
胤祯早在经营‘四大恒’时就已经开始对自己即将到手的银子未雨绸缪,自然是胸有成竹,听到康熙问话,从容回道:“回皇阿玛,儿臣自小热衷军事,对西洋人的战斗舰也稍有了解,虽然未曾亲眼目睹他们那三层甲板,火炮近百的远洋战舰,但也从来京的水手和西洋传教士口中侧面了解到一些。( )读书阁手机(wap.s厚da8)
建立远洋舰队涉及面相当的广,首先是选择港口,二是建造大型的造船厂,三是铸造厂,专为铸造火炮,四是水员水手即是西洋人称为海军的培养,因为不论是操纵舰船战斗还是远洋航行都必须得是专业的海军。
先说港口,江南是国家的根本之地,而且西洋人也是从西方而来,综合原材料,气候,地理位置,人口,安全等因素,儿臣暂时拟定上海,福州,天津三地,当然,最后还需皇阿码圣裁。
造船厂,铸造厂只要有足够的银子都好说,一应匠工,可以高薪招募,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只要愿意为我大清效力的,我们都欢迎。
最难的莫过于海军,咱们现有的水师官兵既无大型战斗舰的操纵作战经验也无远洋航海经验,基本上是无法胜任远洋舰队,所以必须着手从头培养,儿臣建议在港口建立海军学院,专门培养我大清的海军官兵。
远洋舰队不可能一蹴而就,预计有个五、六年方才能初具规模,再有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需要海量的银子,儿臣的这点银子怕是远远不够。”
康熙见胤祯侃侃而谈,说的头头是道,心里大为欣慰,自己以前怎么就没察觉这个老十四这么有才呢?突然听到要花海量的银子,一千万两竟然都远远不够,心里登时就打起了鼓,警惕的瞅着胤祯,暗道这小子不会是想管自己要钱读书阁,老子手上的银子都还没捂热呢,再说,就眼下的这家底,经的起你这般折腾?
胤祯根本就没找康熙伸手的想法,接着就道:“咱们建远洋舰队不仅要向外拓展疆域,利润惊人的海外贸易自然也是不能放过的,儿臣的想法是先造一些大型的武装商船,即可为日后建造大型的远洋战舰积累经验,也可顺带打造出一支远洋贸易船队。
有了这支远洋贸易船队,即可北上朝鲜日本,南下南洋诸国进行海外贸易,即能获取巨额财富补充建立远洋舰队之不足,又能积累航海经验,还可起到锻炼海军的作用,而且庞大的远洋贸易船队也是将来远洋舰队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一旦在海外占领领地,远洋贸易船队更是不可或缺。还有一点就是,远洋贸易也可以分出一些股份作为对旗民的补贴。”
远洋贸易船队的股份,康熙心里一跳,搞了半天,这小子才图穷匕现啊,原以为他老十四是破家为国,现在看来,这小子是建远洋舰队和发财两不误,恩,这样也好,省得老子心里内疚,不过,扩大海上商贸牵扯极大,康熙忍不住说道:“海外商贸确是裕民利国,不过其危害也不小,其一,自开海禁以来,出现了不少民众私逃、、民产外流的情况,其二,滋生海贼,贼势日盛,已显尾大不掉之局面。 ~其三,海贸之巨利日益集中于私人,非国家之福。”
胤祯心里暗道,难怪康熙在后来下令禁海,原来现在他就有了这个念头,闭关锁国那是万万不行的,必须的打消他这些念头,否则,即便是康熙支持自己的计划,那支持的力度也会很有限,胤祯沉吟了下才回道:“皇阿玛,儿臣是这样理解的,任何事物都必须一分为二来看,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政者在于权衡,在于引导,海外商贸的危害,儿臣另有看法。”
康熙却是被胤祯的一分为二的说法吸引住了,想了想才点头道:“一分为二是出自朱熹的‘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一生两尔。’不过你的说法更为贴切,看不出来,你的学问大有长进。”
胤祯没想到随便一句一分为二也会受到康熙的赞赏,忙回道:“皇阿玛盛赞,儿臣愧不敢当。”
康熙无所谓的点了点头道:“接着说,海外商贸的危害你是怎么看的?”
“儿臣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必须了解它的前因后果,也必须了解它所处的环境,先说民众私逃、民产外流,这种情况,历朝历代均有,并非我朝独有,其原因无法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趋利避害思想,我朝开海禁之后出现这种情况,多在两广,福建一带,其原因在于,一是三藩之乱,二是收台湾,造成社会动荡,百姓怕再遭战事,这才异乡避祸。
儿臣以为,完全不必在意,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种情况自会减少,随着皇阿玛修养生息,减赋教化,压制兼并,惩治贪官等一系列圣人王道的布施,我大清一代盛世已经到来,不仅外流的民众会回流,仰慕我大清的外国民众也会被吸引来我大清安居。
再说海贼,海贸昌盛,海贼是必然的产物,即便停止海贸,海贼也不会因此而消亡,反会祸及沿海民众。儿臣在这里可以保证,只要开建远洋舰队,这些海贼必将是我大清海军练兵的最好对象,不见血的兵远远不能称之为强兵。
至于海贸易巨利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形,儿臣敢保证,一旦远洋贸易船队建成,这种情形马上就会扭转。”
“说的好。”康熙呵呵笑道,胤祯这番从正反两面入手的见解,将康熙一直郁结在心头的海贸危害消除的一干二净,也将他最后一丝犹豫打消掉了,既能分钱又可平空得一支舰队,还能开辟海外领地,得偿自己多年的夙愿,最多不过背上一个与民争利的骂名,而且这骂名只怕都要落到这老十四身上,这种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到哪里去找?他欣慰的笑道:“看的透彻,解说精辟,而且对练兵也确有心得,如此甚好,朕就允你。”
港口的选择,康熙很快就有了决断,两广福建海贸者甚众,福州断不可取,不利于朝廷掌控海军,天津就在京畿之侧,不利于京师的安定,所以康熙很快就接着说道:“两江是国家根本之地,朕看就选在上海,江浙富庶之地,货物集散两利,便于远洋贸易,而且离江宁也近,便于你督建农学院。
在上海建远洋舰队,建海军学院朕都允你,不过这远洋贸易船队的股份朕要四成,朕给你五年时间,五年之内,你必须将东南海贼剿灭一空,远洋舰队也必须成形,再有就是这远洋贸易船队,几年能有盈利?”
胤祯贼笑道:“皇阿玛,四成的干股当然没问题,只要皇阿玛给予远洋贸易船队一定的照顾,儿臣有把握在四年内就可盈利。”
康熙笑骂道:“你皇阿玛是光拿钱不办事的人吗?不过,先的声明,不能犯禁。”
“儿臣遵旨。”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敲竹杠的机会,胤祯自然不会轻易放过,“皇阿玛,你看儿臣在上海光是造船厂就要建两个,还有铸造厂,海军学院,这可是要占不少的地方,这也不是儿臣的私产,都是朝廷的,这地皮皇阿玛是不是能够赏赐?”
听到胤祯明确的说出不是私产,康熙已是喜笑颜开,当即大包大揽,“这是自然,你去选好地方,朕让当地官员给你征地。”
“谢皇阿玛。”胤祯笑道,“儿臣还有一事请皇阿玛恩准,恳请将戴梓发往上海,为舰队的火炮铸造效力。”
戴梓?康熙一楞。
第26 提点老八
戴梓当年是因‘私通东洋‘的罪名被举家流放,个中具体原因也就康熙心知肚明,没想到这一晃就是二十年,微微叹息了一声,康熙才道:“戴梓于火器一道确有过人之处,照准。 ~”说完之后,康熙话头一转,“你对招募海军,有没有具体的想法?”
胤祯一听这话就知道因为戴梓的事,康熙又勾起了对火器的恐惧,当下小心的回道:“虽说海军以善泳者为上,不过儿臣想,海军的控制权还是要牢牢的掌控在咱们满人手中,儿臣拟在京中招募一批十八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带在身边作为初级军官培养,不会水没关系,多加练习也就会了。
另外兵士的招募不能够集中于一地,以免出现抱团等难以掌控的情形,儿臣拟在奉天,京津,山东,安徽,江浙等地分开招募,头一批人数定在二千,年纪不要大,最好在十八岁以下,能识文断字更好。
眼下,西洋诸国的海军人数大都在四万左右,儿臣计划在五年内练出两万,这军饷名义上是国家发,实际上完全可由远洋贸易船队的利润中支出,不增加国家的负担,目前儿臣考虑到的就这些,还请皇阿玛指正。”
康熙频频颌首,捻着胡须道:“这些年你算是历练出来了,虑事主次分明,条理清晰,难得的是能防范于未然,天下承平多年,八旗生计日艰,海军的招募也能稍稍缓解一下,好,这事交予你来办,朕大为放心,只有一事你须谨记,火器必须严加管理,不使一枪一炮流出。 ~{小s惑yd/ *文字}”
出了宫,已是到了晚饭时间,胤祯却没回府,打发了两个侍卫分别去请老十和老九到八哥胤禩的廉贝勒府聚聚,而后又谴人去叫郑世昌,海锋,扬敏,白子云,丁善,传教士闵明我等几人在府里候着,随后他也不坐轿,径直一路散步而去。
建立远洋舰队和海军学院虽然不花国家一分钱,但牵扯甚广,以康熙凡事不可对人言的性子,这事铁定会在朝会上当众提出来的,若是反对的人太多,康熙的面子上不好看是一回事,若是因此而影响到康熙对自己的支持力度,胤祯可就真是连哭都找不到地方了,所以胤祯得先跟八哥胤禩通通气。
胤禩没想到胤祯会在这时候上府来,听到禀报,忙放了碗,迎了出来,“十四弟,你可真会挑时间,还没吃过读书阁,我已经吩咐重新整置酒菜了。 ~”
胤祯笑道:“八哥不会怪我叨扰读书阁。”
“呵呵,你现在可是大金主,多少人求你上门都求不到。”胤禩打着哈哈笑道:“今儿机会难得,好好喝几杯。”
“十四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还派人去请了九哥十哥。”胤祯一路走一路说道。
胤禩脚步却是一顿,低声道:“刚从宫里出来的?”
胤祯点了点头,语气有点消沉的道:“今日一聚,我们兄弟怕是又要分开。”
“你要出京?”胤禩讶然说道,一顿之后又笑道:“那好,今儿算是给你饯行。”
一直到老九老十赶来,胤禩再没多问一句,待的重开筵席,他也没说正事,只是殷殷劝酒,笑谈风月,老九老十见这情形,也都压下心中的疑问,只顾喝酒谈笑。
待的席散,四人转到胤禩的书房喝茶,胤祯才将建远洋舰队一事详细的说了出来,末了,他语气诚恳的道:“此事,未免皇阿玛多虑,十四才没先行与哥哥们通气......”
老九胤禟见胤祯又是自作主张,白白将一千多万的银子拿去建远洋舰队,这分明是出力不讨好的事,不由讥讽道:“那你一出宫就赶到八哥这里,怎么又不怕皇阿玛多心了?”
胤禩的眼光可不是老九能比的,一听老九的语气,他就急了,站起身低喝了一声,“胤禟,你酒喝高了?这一前一后,可是天壤之别,连这你都掂量不出来?”怕胤禟太过难堪,他又接着解释道:“这京师上下都说我们四兄弟是一党,皇阿玛岂能不知?十四要是先来找我们,再去皇阿玛那里,又岂能瞒过皇阿玛,别小看这一前一后,这里面的道理大着呢,再说,十四的这一步棋,不仅走的妙,而且走的稳,这份见识和胆魄,八哥我也是自叹弗如。”
老九被胤禩这么一说倒是静下心来琢磨,老十胤誐却是个直筒子,低声咕哝了一句。“这不明摆着将一千多万白白扔到海里去了吗?”
“十哥,遇事多从大处着想,不要老是看到眼前一点。”胤祯笑着说道,他回去还有一摊子事,可不想耗在这里,说完他瞅向八哥胤禩,“八哥,这事您看的清楚,我也不嚼舌,出京怕就是这几天,有些话,我不吐不快,今天机会难得,我一并说了。”
三人都从这句话中感到胤祯的强势,半年时间,十四仿佛象变了个人似的,不过,三人也知道胤祯接下来要说的话分量怕是极重,因此三人神色都是一肃,齐齐望了过来。
胤祯确实是想敲打一下自己的三个死党,一旦出京,可就没这么方便了,“十哥,你性情直阔,却最为皇阿玛所喜,即便偶有小错,皇阿玛也不会为难你,倒是九哥,你西郊的庄子最好乘早脱手,手下门人也须严加管束,人参的事也收手了罢,木材的生意你转到上海去,十四在一天,便能保全一天。”
最后胤祯看向老八,“八哥,十四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了,公推太子一事把你推上了浪尖,我现在都没弄清楚这事背后是否另有其人在推波助澜,皇阿玛雄才大略,其心计,手段,权谋,我们十二个兄弟捆在一起也是望尘莫及,争,我们肯定要争,但有个底线,不能够触及皇权。另外,小心二哥和四哥。我这几天很忙,先告辞了。”
触及皇权!这四个字犹如当头棒喝,胤禩只觉的心头一阵阵轰鸣,这大半年来的苦闷,疑惑,委屈,忧郁顿时豁然而解,太子的废黜,众阿哥们被圈禁和册封,公推太子时的受辱,太子的复立,一二品大员的频频任命和调动,所有这一切的根源都尽在这四个字,触及皇权!
第27章 小朝会
胤禩回过神来就见满脸震惊之色的胤禟和一副茫然神情的胤誐,不由问道:“十四走了?他后面还说了什么?”
胤誐没好气的说道:“这老十四越来越没样子了,他后面好象还有一句,小心二哥和四哥。 ~”
“果然如此。”胤禩微笑道:“十四对四哥早就起了疑心。”
胤禟不解的说道:“可眼下根本就看不出四哥有任何的异常。”
“你还怀疑十四的眼光?”胤禩微带不悦的嗔道。
“那倒不是。”胤禟长叹了口气,“以前八哥说他心机深沉,眼光长远,独到,我还不服,可看他做的一件件事,不服都不行,触及皇权更是一针见血,有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他确实比我们看的透。”
胤禩也长叹一声,“幸好十四是我们兄弟,否则,八哥还真是不敢想,不论是捞钱还是眼光,十四都是贼狠。老十也不要埋怨他,他现在确实忙。”说完,他又喃喃道:“这四哥,老十四要我们小心点,那是我们平日里对四哥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可太子,我们向来就很重视,为什么十四要特意提醒我们小心?”
胤禟犹疑的说道:“八哥不觉的太子最近太平静了吗?反常必为妖,太子一定在酝酿什么,十四的意思是不是要我们注意保护自己?”
玄武门兵变?胤禩脑中猛的闪过这个念头,转而又摇了摇头,历史没有可比性,自家兄弟那么多,不对,不是兵变,是兵谏!他自己也被这个突然冒出的念头吓呆了,太子真的走到了这一步?
胤祯回到府里,一一召见郑世昌、闵明我、海锋,包福全,达春,扬敏,白子云,丁善几人,戴梓要派人去接,上海不仅要让‘四大恒’建分号,还要押运巨额的银两前去,胤祯要在上海大展拳脚,没银子可不行,当然,他更不会忘了派人前去上海圈占地皮,抢购地产,这些都的抢先下手。 ~读书阁手机(wap.s厚da8)
另外,自然要给亲信亲戚们好处,他们家中的子弟,当然要借着这个机会跟随胤祯,差事也好,当海军也好,都是不错的出路,随胤祯去上海的亲卫,侍卫也要定下来,希望义学也要定人管理,还要让闵明我带为招聘西洋的各式人才去上海,不论是传教士还是商人,水手军官工匠都大量需要。
这一通事情议完,已经是半夜,迷迷糊糊睡了不到两个时辰,胤祯就被叫了起来,上朝的时间到了。
胤祯一边起身,一边咕哝着道:“有没有天理,凌晨五点就要点卯?”
好在不是逢五的常朝(初五,十五,二十五是大早朝),人数不多,而且也没什么事,例行的奏对之后,康熙开口提到了倡农书,不仅是胤祯,一众大臣登时都提起了精神。 ~
“倡农书自在邸报刊发以来,反响甚众,朕之意,或有不足,然建农学院一议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严州李锦熟知农事,素来爱民,着晋正六品任江宁农学院院使,恂贝子胤祯,旷达聪慧,长于实事,着代朕巡视两广两江闽浙,并督农学院事。”
胤祯心里一阵迷糊,李锦是谁?没听说过,而且太医院的院使都是五品,这农学院的院使咋就只给个六品?自己除了督建农学院,怎么还做了观风使?而且是七省观风使。不过迷糊归迷糊,他还是赶紧的出列谢恩。
听到康熙只是建农学院,却未提及农学院的学员今后的品级,一众大臣揣摩不透康熙的心意,况且康熙已经说了,建农学院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主子是出了名的好名声,谁吃饱了撑的,敢去触这个霉头。
倒是有几个官员站出列,不痛不痒的逢迎吹捧了一番。
康熙却是意犹未竟,紧接着又说道:“自二十三年开海以来,海贸昌盛,裕民利国,却也滋生海贼无数,开海日久,海贼日渐猖獗,始则上百人,现动辄上千,且内外勾结横行海上,祸害数省,今恂贝子胤祯忠心为国,上议在上海建远洋舰队横扫东南巨寇,列位臣工对此有何看法?”
能够列入朝堂的这些大臣哪个不是人精?一听康熙这话就嗅出了其中的味道,这父子俩怕是早就合谋好了的,你既然都说胤祯这建议是忠心为国了,还要我们怎么说?
眼见有点冷场,佟国维闪身而出,他是八爷党的一面旗帜,一早就得了胤禩的暗示,而且胤祯对他儿子隆科多也有提点之恩,这个时候他自然要站出来力挺十四了,“禀皇上,奴才认为恂贝子此议甚好,东南海贼荼毒沿海,横行海上,抢掠过往船只,危害之烈,影响之大已不容忽视,不着手清除恐现尾大不掉之势,此议即消除后患,亦能扬我大清国威于海外。”
佟国维身为上书房大臣之首,又是八爷党的代言人,他的说话无疑就是朝堂上的风向标,话一落音,一众官员纷纷站出来要么附议,要么就吹出新意。
皇太子胤礽站在一旁只能干瞪眼,康熙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一干官员谁也不傻,要么看地下金砖,要么看横梁藻饰,站在后面的干脆闭目养神,任由胤礽的眼神象刀子一样在身上刮来刮去。
眼见是一面倒的局势,胤礽心里郁闷的直想吐血,这个老十四才捞了一千多万银子,转身过来又想抓兵权,远洋舰队,别人不知道,我胤礽还不清楚?用远洋舰队来剿海寇,岂不是用大炮打蚊子?骗鬼呢?
反对那是最不明智的,胤礽眼珠一转,站出来说道:“禀皇阿玛,十四弟忠心国事,其心可嘉,儿臣身为兄长,着实羞愧。十三弟胤祥,自幼熟读兵法,长于兵事,儿臣愿荐胤祥为我大清打造远洋舰队,横扫海寇,扬我国威。”
老八胤禩老九胤禟听了胤礽这话,赶紧的把头低下,生怕自己兴灾乐祸的表情被康熙看到,十四的生意您也敢伸手乱抢,看你等下怎么个死法?
康熙面无表情的微点了下头,“此事稍后再议。”说完,扫了一眼群臣,见张玉书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便点名道:“张玉书,你是何看法?”
张玉书出来跪奏道:“回皇上,朝廷已有福建水师,崇明水师,京口总兵官,南台水师营等水师力量,微臣不懂兵事,但新建一支舰队,花费巨靡,建成后每年的维护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微臣认为,此议还是再商榷一下的好。”
户部尚书张鹏翮早就急的跳脚了,没人比他更清楚国库的底细了,建远洋舰队?那岂不得把国库全掏干净了,见张玉书开了头炮,他马上站了出来,“臣附议。”
见有人跳出来反对,胤礽心里暗喜,正待拉几个人出来把声势造大,康熙却发话了,“远洋舰队初步预计花费在三千万两。”
这话一出,满殿大臣登时都呆如木鸡,没听错读书阁?三千万两?国库存银好象才一千万不到读书阁?什么战船那么贵?有那心思灵动的,更是暗自警惕,康熙莫不是以建舰队为名,又要开始清理亏欠?而张廷玉,张鹏翮两人却是暗暗松了一口气。
康熙恶作剧般看向胤礽,“你现在还推荐十三造远洋舰队吗?”
第28章 恂贝勒
胤礽虽然听西洋传教士说过他们的远洋舰队,可怎么也没想到远洋舰队那么贵,三千万两,要是再说推荐十三,保不准十三当场就要跟自己翻脸,原本是想釜底抽薪的,没料到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