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知永德军大队人马直奔南安而来,胤祯暗赞这群家伙胆大,不过,让海军见见血也好,要不永远都是新兵蛋子,海军这次可是带了三百把线膛火铳,正好在实战中体验下规模火铳的威力。
安溪的许凤和仙游的蓝理闻报永德军直奔南安而去,立即就点起所部兵马直插永春,以截断永德军的后路,对于胤祯的安危,两人倒不太担心,胤祯只要不出城,随便守个五、六天没一点问题。
王福领着永德军行军不到二个时辰,便命就地休息。半个时辰后,却又命令全军返回永春。一众人虽觉的奇怪,却也没有多问,对他们来说,听命行事就是了,反正王头不会害他们。
邓老大却是隐隐猜到了王福的心思,不由暗暗佩服,看不出这个泥腿子还真是个领兵的料,平日里打打小镇,破破寨子还真没显出手段来。
第150章不如人意
第150章不如人意,
第 151 章招抚
第151章招抚
出乎邓老大意料的是,王福率领着永德军并没在城外埋伏,而是大摇大摆的回到永春城,就连所有的稍探也全部收回。
邓老大看的满头雾水,忍不住找了个机会问道:“王头,咱们怎么不在城外埋伏?这可是伏击对方的大好机会。”
伏击?王福不由苦笑道,“蓝理、许凤都是老将,一向稳妥,大军一动,探报便如流水一般,源源回报,哪有这么容易伏击?就凭我们这些兵能够跟绿营的兵野战?再说,安溪、仙游两地距离永春路程差不多,两支人马都在一万左右,一旦被缠住,我们反有被包饺子的可能。”
邓老大闻言不由默然,想想也确实是这个理,这些泥腿子兵放放火,以多打少,打打顺风仗还行,真要真刀真枪,确实不是绿营兵的对手,上万人的大军他们确实吃不下,一旦被前后夹击,全军覆灭那是指定的。
他的目标是十四皇子胤祯,打不打蓝理、许凤,对他来说都没意义,不过,永德军这一缩回永春城,便再无与胤祯交战的机会,他的计划也就完全泡汤了,想想他就觉的窝囊,在福建转了两个月,竟然连胤祯的影子都没见到,好不容易要碰上了,却根本就没出手的机会。
南安,闻报永德军出城不过三、四十里便返回永春县城,胤祯不由眉头一蹙,永德军这一佯动,必然要引得蓝理、许凤二路兵马直插永春,他如此做的动机何在?伏击不可能,大队人马出城逃不过哨探耳目。暗渡陈仓?山高林密,不利于大队人马行动,而且速度也慢,也难逃哨探耳目。奇袭粮草?可能也不大,蓝理、许凤都是老将,粮道肯定守护周全。
沉思片刻,胤祯不由眉头一展,看来,永德军陈兵永春,其用意是想谈条件接受招抚,不知道他们会开出什么条件?不过,这个王福倒是个人才,这一招引蛇出洞,以逸待劳用的恰到好处。
想到蓝理的右营四千兵马就是折损在王福永德军手里,胤祯不由有点担心蓝理假意招抚,而后杀俘泄愤,想到这里,他不再犹豫,率军出城直奔永春,并一路加大哨探的侦察范围。
次日午时,胤祯便率兵赶到永春,见蓝理许凤皆在城外扎营,永春城上亦是旗帜招展,不由放下心来,蓝理、许凤二人见胤祯赶来,急忙上来拜见。
待二人见礼之后,胤祯便直接问道,“对方是什么条件?”
“禀王爷,对方昨日就谴来信使,说愿意接受招抚,但有条件。”说到这里,蓝理有些尴尬,顿了一下,才接着道:“他们说只跟王爷谈。”
果然是不出所料,胤祯点了点头才又问道:“你二人的粮草后营可护的周全?”
二人闻言齐齐躬身回道,“王爷放心,这山间密林有小道,未将都清楚,粮草皆有重兵把守。”
永春城头,见胤祯如此快便赶来,王福大为欣喜,转身瞅了一眼张震,才沉声说道:“咱们粮食不多,耗不起,你守好城,我去会会这位皇子钦差。”
张震一听,忙急道:“大哥,你是一军之主,打仗我也不在行,还是我去,你守城。”
“两位头领都是军中主心骨,不容有失。”邓老大神情肃然的说道,“还是让我去会会那个钦差。”
这么大的事,王福岂肯让邓老大这等不明底细的人去,还未及开口,张震已是抢先道:“这话就见外了,怎能让邓兄弟去冒这个风险。”
王福紧接着便道:“就张震去,这事也没什么风险,两军交战还不斩来使,何况他们是有心招抚,张兄弟,我已经派出一千人走山岭小路去仙游抄蓝理的粮草,你把底气放足点,咱们不是没本钱谈。”
中军大营,张震被仔细搜查后,很快就被带入大帐,胤祯细细瞅了他一眼便直接问道:“既然愿意接受招抚,为什么还要据城顽抗?你军中已无粮草,顽抗又能坚守几日?”
张震是第一次见到怎么大的官,不免有些紧张,望了胤祯一眼,才朗声说道:“谁说我们没有粮草?没粮草的怕是你们。”
蓝理、许凤二人闻言皆是会心一笑,这王福果然是派人翻山越岭去抄他们后方的粮草,不过,只怕难以如愿了。
胤祯哂笑道:“雕虫小技,本王早有成算,岂容你们得手?就你们这些野鸡把式,也算知兵?不是本王唬你,永春小城,本王一声令下,半个时辰便能拿下。
上天有好生之德,本王亦不想多造杀戮,说说你们条件,若是合情合理,本王自当允之,若有非份之想,本王不介意让麾下军将立点战功。”
听胤祯说早有安排,张震不觉大感气馁,但仍然壮着胆子大声道:“我们的条件很简单,我们愿意接受招抚,但你们不能杀降,而且我们信不过这些官员,要你亲自保证。”
一听竟然只是这个条件,胤祯不由暗自叹息,这些饥民的要求还真是低的让人心酸,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仅仅只是为了活命,不满的瞥了蓝理、许凤等人一眼,他才肃然说道,“招抚饥民,移民入台,这是皇上的圣谕,谁胆敢杀降,便是欺君之罪,本王亦不允许出现这等天怒人怨之事,回去告诉王福,本王允了。”
见胤祯满口答应,张震已是不知不觉的跪了下来,改口说道:“王爷,非是草民不相信您,您在福建还好说,您一旦离开福建,这事可就难说了。”
胤祯也没料到这个张震想的如此长远,沉吟了一下,才缓缓说道:“依圣上谕旨,首恶当诛,协从不究,念在王福你二人率民受抚的情份上,本王自会奏请皇上,免你二人死罪,既是担忧日后的安危,便着你二人,一人跟随本王,一人随饥民移台,二人一年一轮换,如此,可安心?”
一听这话,许凤不由暗自羡慕,这两个家伙可是因祸得福了,蓝理则恨的牙痒痒的,太便宜这帮子乱民了。
张震一听,大为放心,胤祯肯如此安排,那便是诚心招抚他们了,忙磕了个头道:“王爷大恩大德,草民回去立刻带他们出城受降。”
张震带回来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永春城登时就欢声震天,王福也随之长松了口气,默然半晌,他才道:“走,去跟邓老大他们说说,愿意受抚,我去跟王爷求情,不愿意,大家也兄弟一场,咱们好合好散,赠送盘缠送他们离开。”
找了半天,两人也未见到邓老大一行人身影,一打听,才知道张震一出城,邓老大就带着他那一帮人离开了。
王福整军缴械出城受降之后,便到胤祯中军大营请罪谢恩。
胤祯仔细打量了他一番,见他不过三十出头,虽然也是黝黑,却并不枯瘦,相反,还很魁梧,容貌也算周正,便问道:“你是做什么营生的?”
王福也不懂礼节,磕了个头回道,“回王爷,小的是水手,家在永春,今年春旱,回家探望,正遇上饥民闹事,就卷了进去。”
对福建饥民暴动,能够如此迅速蔓延开来,胤祯也颇为奇怪,便顺着话头道:“你把饥民闹事的情况说说。”
“回王爷,小的听说,去年年尾就有外地人到城里收粮,今春旱情一出,粮价就一个尽猛涨,粥棚赈济不上之后,又来了不少外地人到灾民中鼓动大家一起去抢大户的粮食,永春城第一拨冲进大户家抢粮的都是一些波皮混混,饥民都是随后才参加进去的,不过,很快就引发了抢大户的风潮。”
竟然是有人暗中策划?胤祯眉头一皱,联想到山东山西暴发的饥民暴动,他隐隐猜到可能是太子的手尾,要不要奏报上去?转念又想到康熙对福建暴动饥民的宽容,心里不由暗惊,福建暴民杀官兵三千,这可震惊全国的大事,康熙却仅是招抚了事,想来已是洞悉了饥民暴*的真象。
瞅了一眼王福,胤祯沉吟了半晌才道:“你们这群饥民移到台湾后,会散布在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你挑三个得力的人手,好好组织他们安家落户,至于你和张震二人先补入本王的亲卫,皇上赦免的圣旨下来,再赏你们个出身,日后,安心在台湾发展。”
王福听到不仅免罪,而且以后还要赏出身,一张脸立时兴奋的通红,忙磕头谢恩。
王福出去不久,蓝理就在外求见,进来见礼之后,就闷声道:“王爷,所有饥民已经全部缴械,在永春城里集结完毕。”
胤祯听他语气不善,诧异的望了他一眼,沉声道:“就地休整一晚,明日一早开拔回泉州。”
“王爷…。”蓝理叫了一声便揖手肃立。
“恩?”胤祯眉头一扬,低声问道:“怎么——?你还真想杀俘?”
蓝理头一低,忙分辨道:“属下岂敢有那个意思,那岂不是陷王爷于不信之地。”
“没那个意思最好。”胤祯冷冷的说道:“别以为福建天高皇帝远,福建饥民暴动的原由,皇上清楚的很,否则怎会下旨招抚?此次饥民暴动死了多少人?你们最好都扪心自问一下。”
第151章招抚
第151章招抚,
第152章 海军首届淘汰
第152章海军首届淘汰
泉州,从上海采购的三十万匹土布运到之后,十四皇子给三十万移台饥民每人发一匹土布的消息立即就传了开去。
消息一传出去,整个闽南饥民都轰动起来,纷纷奔走相告,虽然一匹土布值不了很多钱,但对于现在缺衣少食的饥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让久已麻木的饥民感到了关怀,自十四皇子到了福建之后,好消息就一个接着一个,闽南的饥民也从中看到了希望。
而闽南各府县的官吏们却是暗暗咋舌,十四皇子出手也忒大方了,仅仅这一项可就扔出去二十万两,要能够靠上这颗大树,那日子可就滋润了。
泉州、厦门现在每天都开始大量往台湾运送饥民,而胤祯所住的泉州提督府每天都有不少准备赴台的饥民拖家带口在大门外默默磕头,而后才去港口上船,胤祯着人劝阻了几次,都没效果,也只得听之任之。
随着永德军的招抚,福建的饥民招抚也接近尾声,饥民的运送,台湾的安置,凤山、诸罗军港的建设,都有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驃、闽浙总督范时崇、福建巡抚黄秉中等一些人去操心,胤祯则只要保证这三十万饥民三个月的口粮。
粮食,胤祯现在倒不急,手上还留存有十五万石,足够三十万人一个半月的口粮,而再有半个月,江南的早稻就可以收割了,完全跟的上,为防台湾地方官员侵吞他调拨的赈济钱粮,种粮、农具等物质,他特地派遣了十几个亲卫驻扎台湾各地监督。
刚刚忙完这一切,他就接到了江宁农学院院使李锦的来信,江宁农学院定于七月初一开业,希望他这个农学院的首倡者,农学院的督办钦差莅临检查。
农学院是胤祯投康熙所好鼓捣的第一件事,农学院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他的声誉,关系到农业的兴盛,农业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就毋庸多说了,江宁之行,他是在所难免的。
京城,
一进五月下旬,就接连下了几场大雨,康熙也不由松了口气,这个时节,旱情缓解,不影响夏种,收得一季,下半年的口粮就有着落了。今春这么大的旱灾,能够挺过来,多亏了老十四走海路运粮的法子。
昨天接到胤祯从泉州送来的折子,福建暴动的饥民已经全部招抚,没出现征剿情形,也没饥民伤亡,饥民移台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康熙看了是倍感欣慰,老十四的办事能力是越来越强了。
今年自开年以来,就事情不断,康熙也一直没消停过,现在一桩桩都摆平了,他不由大感轻松,暗自思忖,是时候腾出手来打击太子了。
六月十五,康熙启跸移驻热河行宫,随行的有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
胤祯从泉州乘船北上,因为时间富裕,又牵挂上海的情况,便拐回了上海。
上海在陈鹏年、完颜海锋、徐世桢等几人的打理下,一切都显的井井有条,虽然周围各府县涌来了不少的饥民、流民,可很快就被各个工厂、作坊给拉走了,一些既无一技之长又无劳力的老弱妇儒也都被管理安置的十分妥当。
粮价也因为北方旱情的缓解及早稻即将收割开始小幅下降,不过,看到上海狭窄、凌乱的街道,胤祯不由微微皱了皱眉头,京城的整改估计也快接近尾声了,是该把上海好好规划一下,花大力整改一下了。
一回到留春园,各路人马便闻讯而至,纷纷前来请安、汇报,胤祯一一听取汇报之后,自是不免对众人温言勉慰一番,而让他欣喜的是,造船厂对二级战列舰及快速风帆战舰的解析已经结束,开始着手仿制这两种战舰。
铸造厂对铁模铸炮的方法经过多次的摸索,也进入了试产阶段,开始为大规模的量产积累经验,火器厂的进展也不错,大批的学徒正在逐步的成长。
武格是最后一个赶到的,他送来了海军学院首届淘汰人员的名单,一共要淘汰八百人,胤祯仔细的留意了下名单,其中宗室子弟有二十六人,八旗子弟可就厉害了,占了四百九十三人,而且基本上是在游泳这一科刷下来的。
胤祯阴沉着脸默然半晌,才道:“刷,淘汰的都刷掉。”
武格犹豫了下才道:“院长,这些人都训练了一年,就这么刷掉实在是太可惜了,不是标下替他们求情,这些人在陆营里都称得上是好苗子,就这样刷掉了,对海军可是不小的损失。”
“不会游泳的兵,能叫海军吗?”。胤祯毫不为所动的道:“本王花费诺大的心血创建海军,是要炼出一支精锐的海军,一支能够纵横四大洋的精锐海军,不要窝囊废。”
武格讪讪的道:“这些八旗子弟也都不容易,现在又没仗打,就靠朝廷每月发的月例银子,也就勉强能混个温饱,能不能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不行制度定下来就要执行。”胤祯说着,沉吟了一下才道:“江海关、粤海关等四大海关现在都急需人手,淘汰下来的愿意去海关的,本王都安排他们进海关,海军学院出来的,即便是淘汰下来的,本王也安排出路。”
一听安排这些人进海关,武格不仅大为高兴,海关的高薪可是出了名的,最差的,一年下来也能拿到几十两银子,比当海军还阔,只不过没了立功的机会。很快,他就担心的问道:“院长,如此安排会不会让合格的海军学员有情绪?”
“告诉他们,淘汰下来的都有这么好的待遇,他们的会更高。”胤祯笑道:“海军一旦成军,将是大清最富有的军人,不要眼红这点小钱。”
闲适的踱了几步,胤祯又道:“给他们一个机会,告诉他们,一年内,能够考核合格,海军学院热烈欢迎他们归队。”
有了这条就更好办了,武格也放下心来,这几天到他那里求情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有了这两条,完全可以应付过去了,顿了一下,他才问出最关心的问题,“院长,那二十六个宗室子弟怎么办?”
第152章海军首届淘汰
第152章海军首届淘汰,
第153 章 曹寅的情报网
第153章曹寅的情报网
对于被淘汰下来的宗室子弟,胤祯也颇为头痛,这些人都是康熙通过各个宗亲皇族塞到海军来的,一方面固然是想获立战功封爵,一方面却是想通过他们来掌控海军。也不知道康熙对他们许诺了什么好处,使得这些宗室亲贵们趋之若骛,千方百计的把自家子弟送进海军。
胤祯到上海来发展,可是得到了这些宗室亲贵的大力支持,若是就此把这二十六人踢出海军,不仅得罪其背后的家族,而且还会引起康熙见疑,说不定还会引起所有宗室亲贵们的恐慌,那可就得不尝失了。
但是其他淘汰者皆踢出海军,独独把他们二十六个留下来,那所有的宗室子弟日后还如何约束?其他的海军军官会有什么想法?海军制定的各种制度、军规岂不就成了一纸空文?
瞅了武格一眼,胤祯闷声问道:“这事你怎么看?可曾有妥善的办法?”
见胤祯反问过来,武格微微一怔,很快就说道:“院长,标下这几日也曾反复的思虑过,就此把他们赶出海军,情面上有些过不去,不赶他们出去,海军以后的管理就是**烦,为海军长远计,该狠下心来。标下建议将他们全部赶出海军,去负责海军的各项后勤补给。”
去负责后勤?胤祯暗笑武格厚道,这批人去负责后勤,海军一旦立功,自然也少不了他们一份功劳,不过,后勤这块,胤祯却是不想交到这些人手中,掌控了后勤,也就等于掌控了海军,后勤必须是自己信得过的人。
他千心万苦的开发台湾,又是建军港,又是邀买人心,就是准备在台湾再给海军建一个后勤基地,以后在南洋也要建后勤基地,这样海军才能够真正的掌控在手,他怎么可能让这些人去掌控上海的后勤。
暗忖了半晌,胤祯才道:“这法子不行,反而令他们不思进取,海军的军功可不是那么容易混的,让他们全部到留春园值卫,一年后,若是还不能通过考核,坚决赶回京城。”
江宁府。
六月二十八日一早,江宁府大小近百官员在两江总督噶礼的带领下恭候在中关码头,迎接自上海而来的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祯,不独为胤祯身份尊贵,也因为他身上兼着无数个钦差身份,跟江宁有关的就有江南七省观风使和督办农学院事。
对于这位近二年来如日中天的皇十四子,一应江宁官员是闻名已久,江宁城有关十四爷的传闻更是数不胜数,早就有说书的将十四爷的事迹编成段子四处说唱,而十四爷对这些说书的也颇为照顾,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为他们添加一些新鲜事或者是大的举动来吸引看客,最近几天,他们说的就是十四爷下福建,招抚饥民,移民三十万入台,赠送三十万布匹给饥民的事,十四爷这次来江宁,他们的生意又得火暴一阵了。
与百姓不同,这些官员更看重的却是十四爷与江南官场的缘份,这二年来,凡是跟十四爷沾上边的,那品级都是嗖嗖的往上升,而且都是与两江或者是江宁沾边的,象松江知府朱延志,原本是被两江总督噶礼弹劾的,靠上十四爷,不仅没事,还连升两级成了从三品的粤海关监督。
苏州知府陈鹏年也是一样,关进了大牢,都被十四爷点名要了出来,也连升两级成了江海关监督,原江苏巡抚于准,流放黑龙江的,现在也成了闽海关监督,原户部尚书张鹏翮,侍郎噶敏图,不过是来江南查案的,靠上了十四爷,不痛不痒打了几次嘴仗,结果,张鹏翮升了士,噶敏图升了户部尚书。
官场最讲究的就是机遇,对他们来说,十四爷这次来江宁就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一旦入了十四爷的法眼,至少要省却十余年的煎熬,所以一众人等都是眼巴巴的盼着胤祯来江宁。
两江总督噶礼却是心情复杂,他原本是在八党与太子.党之间摇摆,却是先被十四皇子踩了一脚,又被八皇子弹劾一道,这才索性倒向了太子,却没料到,十四皇子竟然自立十四党,而且还得到康熙的大力扶持,现在太子爷又来信要他去跟十四爷结盟,这个中滋味,着实复杂难辨。
通政使、江宁织造、巡视两准盐漕监察御史曹寅对胤祯的到来却如大旱之盼甘霖,四百万的巨额亏空已经快压的他喘不过气来了,两江总督噶礼的密劾,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十四爷虽然一口就将亏空的事应承了下来,却是不知道他会开出什么条件,这事一日不彻底落实下来,他一日就不得安心。
江宁农学院院使李锦,江宁督管秦淮河试点的钦差鄂尔泰也在恭候的官员之列,二人对胤祯的到来同样是充满了渴盼,只不过,李锦想要的是银子,鄂尔泰想要的是胤祯的赏识。
等了将近一个时辰,挂有钦差旗号的大船终于出现在了众人的视线之中,一众官员不由一阵骚动。
大船上,胤祯饶有兴致的打量着大量停靠在两岸的各式船只,感叹着这时代水运的繁忙及江宁的繁华。看到那绵延不绝,高大巍峨的城墙,他也是颇为兴奋,六朝古都,果然是不同凡响。
船一靠岸,胤祯稳重的走下码头,在早已准备好的位置面南而立,立时就听下面一片整齐的弹马蹄袖的声响,一众官员在两江总督噶礼的带领下整齐的跪下,“臣等恭请圣安。”
“圣躬安。”胤祯朗声回道。
“万岁,万岁,万万岁。”三跪九叩之后,一众官员起身又重新下跪给胤桢见礼,“下官、奴才给恂王爷请安,王爷金安。”
礼毕起身,噶礼就微笑道:“王爷一路辛劳,下官在‘庆福楼’略备薄酒为王爷洗尘,还望王爷赏光。”
胤祯对这类官场虚礼最为反感,当下便含笑道:“本王自福建一路奔波,着实乏累,噶大人的好意,本王心领了,酒宴就免了吧。”
胤祯不喜官场虚礼的事,早就从上海传遍了两江官场,噶礼当下也不以为意,又笑道:“下官为王爷已备好下塌之处,王爷既是劳累,下官这就送王爷前去安歇。”
曹寅一听,忙上前一步笑道:“王爷,还是去奴才的织造府吧,既安静又便于防护。”
胤祯在广州被刺,虽然安然无恙,却累及一条街的百姓惨遭鱼池之殃,心中一直大为内疚,闻言便笑道:“本王性喜清静,就住织造府,有劳噶大人费心了。”
江宁织造府占地广阔,庭院阁楼层层叠叠,康熙六下江南,五次住在织造府,织造府实际已是行宫规格。
安顿下来之后,胤祯在曹府安排的几个丫鬟的侍侯下洗漱了一番,换了便装出来,就闻报曹寅早已在外候着了,胤祯没料想曹寅如此着急,稍稍沉吟便吩咐让他进来。
曹寅进来见礼之后,胤祯便伸手让座,曹寅一落座便欠身道:“十四爷住的可还习惯,若有不周之处,老奴马上着人更改。”
胤祯含笑道:“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各项设施齐全,不错。”
“十四爷满意,老奴就放心了。”曹寅说着又询问道:“老奴奉皇上密旨,为王爷物色的那三名江湖异人,王爷可还觉满意?”
曹寅送来的罗静、甘洪军、车同三人,都跟巴亥、达春一样,随时侍侯在胤祯左右,曹寅岂有不知,有此一问,无非是为接下来的谈话增加筹码,胤祯微笑道:“还不错,本王已经赏了他们三等护卫。”
“王爷赏识,就是他们的福分。”曹寅含笑道:“三人都是江南大家出身,家大业大,王爷不必有顾虑。”
胤祯点了点头,“有劳曹大人费心了。”
“老奴不敢居功,这都是皇上对王爷的厚爱。”曹寅说着,起身一揖,肃然道“十四爷愿出手帮老奴填还巨额亏空,老奴感激不尽,十四爷但有差谴,老奴万死不辞。”
这是要自己开条件了,曹寅手上的资源,胤祯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情报了,曹寅作为江南密探头目,手里宁静定有一张情报网,海军日后征日本也好,下南洋也好,都需要大量的情报,之前虽然叫老九他们收集日本的情报,但自立十四党之后,关系已大不如前,他可不敢做指靠。胤祯收敛了微笑,肃然道:“曹大人快人快语,本王也不绕圈子,本王要刺探日本、南洋诸国的各方面情报。”
日本、南洋诸国的各方面情报?曹寅不由一怔,十四爷造远洋舰队是为了打日本和南洋?这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损害各方利益,稍稍沉吟,他便点头道:“十四爷,日本与南洋往来商船众多,这不是难事,不过,需要点时间,日本一年就足够了,南洋稍大了点,两年时间如何?”
胤祯不由暗自惊诧曹寅的能力,这时间比他预料的要快的多,看来,曹寅这个情报网比他想象的要大的多,得想办法抓在手上,至少也要跟康熙共享才行,微微点了点头,他才道:“详细说说你的亏空情况以及你负责的差事。”
第153章曹寅的情报网
第153章曹寅的情报,提供无弹窗精品小说阅读
第154 章 收曹颙
曹寅既指望胤祯帮着出主意填补亏空,他有心攀抱胤祯这颗大树,便下决心把真实的原因说出来,稍稍沉吟,他便欠身说道:“回十四爷,老奴身兼通政使、江宁织造、巡视两准盐漕监察御史三职,通政使不过是虚衔,主要是后面二职,江宁织造是常年亏损,所以皇上才赏了淮盐监察使以为补贴。”
曹寅说着不自觉的张望了一下,胤祯沉声道:“放心,本王规矩森严,没人能听的到我们谈话,尽管如实说。”
曹寅点了点头才接着道:“织造亏损是在明面上的,数目并不大,亏空大头都是皇上南巡时拉下的,皇上六次南巡,五次住在织造署,老奴负责四次接驾大典,这巨额亏空便是逐次星积下来的,淮盐监察虽然能够补贴一点,但相对于四百万的巨额数字,无异于杯水车薪。
另外,十四爷既然知道密探耳目一事,老奴也不妨直言,江南三织造都有密折特权,必须直接向皇上随时禀报钱粮、吏治、营务、缉盗、平乱、帮会、荐举、参劾、收成、粮价、士人活动以及民情风俗等包含江南地方各方面的情形。
要收集这些情报需要大量的人手和严密的组织,老奴从家父手中接手时,规模还不太大。
不过,时间一长,这规模也就越来越大,每月的开支也越来越惊人,但皇上又喜欢凡是讲究光明正大,这些帐目根本就上不了台面,老奴也没胆子向皇上如实奏报,这些年来,老奴可谓是不胜其苦。”
胤祯瞅了一眼仿佛吃了黄连一般,满脸都是苦色的曹寅,心中暗忖,织造的亏损既然是明面上的,那么收益也就是明面上的,没动脑筋的必要,而淮盐监督,却是职权有限,想捞大钱,根本就没那个可能,难怪他束手无策,一面是巨额的亏空,一面是无法报销的巨大开支,这种情形下,要想填补巨额亏空,还真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