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厢面对面遇上,那就不好了。
门房已经觉出味儿来,答应一声,披上一件蓝布夹衣,出门去寻人。
不多时,门房回到家里,“我找到那个俊小哥了,他家大丫头骂骂咧咧的,说是立马就拐道去城北那头讨米。“
城北那边鱼龙混杂,一般讨百家米是不会往那边去的。
李绮节点点头,思绪还留在小沙弥那双秀丽的眉眼上,半开的大门忽然被一群七八岁的孩童撞开,看到她还抓在手里的糖瓜片,小孩子们一拥而上,吵着闹着要糖果吃。
被熊孩子们磋磨了半天,愁绪顿时烟消云散。一直等到夜里,一家人围坐在四方桌前吃重阳糕,李绮节才想起问李乙:“阿爷,最近县里谁家办丧事了?“
李乙拔掉重阳糕上的小彩旗,摇摇头:“办丧事的?没听说。“
李绮节夹起一枚桂花糖新栗粉糕,咬下一角,满口香甜,一边和宝珠说笑,一边想着心事:那小沙弥的生父,应该就不是瑶江县人了。
重阳过后,天气冷将下来。
按规矩,每年重阳前后,是换下纱衫,开始穿锦袄罗衣的时节。
直到庭前桂花落尽,李子恒一行人仍未返家。
孟家按着约定,一步一步把和李家退亲的事透露给几户亲近人家知道,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县里但凡是知道县太爷的人家,都知道杨家和李家的婚事吹了。
因为杨县令的吩咐,杨表叔和高大姐统一口径,对外只敢说婚事是因为八字不合才没谈拢。
县里人自然不信,真八字不合的话,当初就不会议亲了。但不信也没法子,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家三娘天天吃得香、睡得足,眼看着脸蛋愈发红润,比以前愈显福相,说话间总带着笑影儿,一双水汪汪的杏圆眼,像掺了蜜糖,笑得甜丝丝的,哪里像是被退亲的样子?
也有人私下里议论,说李家三娘肯定是怕丢人,才会强颜欢笑。每次都会被旁人一句话堵回去:“李家三娘一天三顿饭,每顿扎扎实实吃三碗,你说她强颜欢笑?你强颜给我看看!”
等到杨家和孟家订亲的事传扬开,笑话李绮节的人就更少了。虽然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她不缠小脚,被嫌弃是活该,但当着人的面可不敢这么说。在一个民风淳朴的小县城里,杨家毁亲另娶,是很不受人待见的。现在李绮节已经从不缠脚的异类,摇身一变成为被始乱终弃的小可怜,热心的邻里街坊还排着队给她家送菜送米,想方设法劝慰开导她,生怕她想不开。
谁敢帮着杨家或孟家说话,义愤填膺的老太太、大媳妇们立刻叉腰横眉,以势不可挡的凛然架势,把那人骂得抬不起头。
至于孟家,孟娘子期望中的威风没能抖起来,巷子里的媳妇婆子们对她们家深恶痛绝,不肯上门看她炫耀孟春芳即将嫁入官家。连沿街售卖胭脂水粉、彩绸丝线的货郎都不敢在她家门外招揽生意,孟家门前为此冷落了好一阵。
李绮节不由庆幸,幸好当初没有一时冲动打上杨家,果然不管哪一朝哪一代,老百姓们始终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站在弱者那一边。
入冬前,李绮节托人往武昌府送了几次信,催李子恒回家,李子恒只匆匆回了句口信:“一切安好,不必悬心。”
随着连日的几场暴雨,江水明显上涨,水浪一次次越过朝廷修筑的堤坝,漫延至临江几户民房脚下。李乙也跟着忧心忡忡起来,想托人去武昌府寻李子恒:“大郎走的时候,还穿着夹衣,眼看越来越冷,还总是贪恋外边风景,总不是事儿。要是在外头生病,一群半大小子,谁肯耐心照拂他?“
李子恒脾气憨直,倔起来的时候也倔得彻底,被孟举人一通臭骂后,没个三五年,估计是舍不下脸皮回瑶江县的。
李绮节估摸着必须亲自去一趟武昌府,才能把大哥领回家,可李乙根本不可能允许她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娘子单独远行。
李乙自己去呢,又抽不出空来。
如此踌躇了三五日,这一天杨家人忽然登门。
来的是个颇有脸面的老婆子,穿一身干净挺阔的蓝布袄子,头上戴着包头,簪一枝福字纹银簪,满脸堆笑:“我家老爷要带大小姐去武昌府采买绸料,大小姐想问三小姐有没有空闲,路上好做个伴哩!“
杨家的大小姐,不是杨天保的姐姐杨庆娥,而是杨县令和金氏的长女杨天娇。
整个杨家天字辈中,杨天娇并不是排行最长的,但因为她是金氏和杨县令的独女,自小备受长辈们宠爱,为了讨她喜欢,杨家下人们都管叫她大小姐。
李绮节自来和杨天娇没有交情,非但没有交情,还颇有些彼此看不顺眼。
杨天娇霸道蛮狠,不肯让人,身边都是杨庆娥那样的绵软人,任性惯了,第一次在亲戚家看到李绮节时,也想在她跟前逞大小姐威风。
李绮节也不是肯受气的主儿,自然不愿意哄着杨天娇,两厢几次见面,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后来随着年纪渐长,杨天娇不大出门,李绮节也不便往杨家去,两人已经几年没见过了。
杨天娇怎么会这么好心,偏偏在李家人发愁的时候来邀请李绮节去武昌府?
李乙摸不着头脑,李绮节更加云里雾里,直接让李乙婉拒杨家的邀请:“和杨天娇一块儿去武昌府,还不如我自个儿去踏实呢!“
李乙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虽然亲事退了之后,杨家依旧是李家的亲戚,但近几年还是得远着杨家些,免得双方尴尬,随便找了个借口,回绝杨家。
杨家婆子笑嘻嘻道:“想必是三小姐头一次出远门,李相公舍不得了。相公不必担心,县衙里的差役亲自护送我们老爷和大小姐北上,整条船都包下了,一路打尖、吃饭的地方也找好了,□□都准备得妥当,铺盖行李都干干净净的,一个外人都没有,全是自家人,又亲香又便宜。“
李绮节见李乙似乎有些松动,连忙道:“多谢表叔和表姐的美意,只是如今天色渐凉,我有些犯咳嗽,近日不便出门。表叔几时出门?正好可以托表叔给我哥哥带些厚实衣裳。“
杨家婆子顿了一下,笑呵呵道:“武昌府那边人烟稠密,南边北边、东边西边,哪里的人都有。大江边停泊的货船,密密麻麻,少说就有几千艘,一眼根本望不到边,三小姐不想去瞧瞧热闹?“
李绮节心中暗笑,得了,以为她爱热闹,就拿武昌府的繁华来诱惑她?她再爱热闹,也晓得什么地方能去,该和谁一起去。她手无寸铁,又不会飞檐走壁,贸然和杨天娇一道出远门,要是杨天娇不安好心,她能怎么办?
她摇摇头,目带向往:“妈妈可是去过武昌府?说起来头头是道的。“
杨家婆子脸上讪讪:“我哪儿去过,我都是听府里去过的人讲的。“
李绮节露出一个乖巧的笑容,挽住杨家婆子的胳膊,细声细气道:“那等妈妈从武昌府回来,可要再给我讲一遍。“
她本就生了一副让人觉得亲近的杏眼圆脸,笑起来愈发招年长的人喜欢,杨家婆子被她这么一绕,脑袋有些晕乎乎的,差点忘了杨天娇交待的任务。
总之,不论杨家婆子怎么劝说,李绮节始终咬定牙关不答应。
杨家婆子灰头土脸回到杨家,见到杨天娇,小心翼翼道:“大小姐,可是不巧,李三娘她病了,到年底前都不能出门呢!“
杨天娇柳眉一竖:“她不是急着去武昌府找李大郎吗?我请她坐官船,她竟然不动心?“
婆子低眉顺眼,极力撇清自己:“李三娘倒是想去的,我一开口,她就心思活络了。可前几日她起夜时着了风寒,说不了几句话就一阵咳嗽,李相公不放心让她出远门。“
杨天娇把细瓷茶杯往桌上一拍,“她倒娇弱起来了?我记得小时候她力气大,又能吃,穿一身薄纱夹衣站在风口里,不嫌冷,还尽嚷着凉快,吹一点冷风,就病了?“
婆子笑道:“那是以前,如今李三娘也秀气起来了,面皮白皙,说话和软,娇模娇样的,瞧着可人疼呢!“
杨天娇脸色一沉。
婆子察觉失言,强笑一声,见杨天娇没有别的话说,连忙悄悄退下。
丫头玉婵取走茶杯,给杨天娇重新斟了一盏明前茶,“小姐不是向来看不上那个李三娘么?怎么巴巴的非要请她一起去武昌府?“
杨天娇冷哼一声:“你们以为我是聋了还是瞎了?杨九看上李三娘的事,家里人哪个不晓得,怎么就单单瞒着我一个?“
玉婵脆生生道:“那李家已经拒亲了。咱们这样的人家,如果被人拒亲一次,是不能再上门求亲的,不然就有倚势压人的意思。官人是县老爷,更得注意分寸。李家的亲事,成不了。“
“别人家是成不了。“杨天娇轻抚着腕上一只通体翠绿的翡翠镯子,冷声道,“可杨九,就不一定了。“
杨天佑看着不显山不露水,每天沉默寡言,给他饭就吃,罚他做苦力他就做,从来没听见他抱怨过什么。可杨天娇总觉得,这个和自己同岁的弟弟,浑身上下都是心眼子,让人不得不提防。
玉婵捂嘴偷笑:“小姐多心了,九少爷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他既不是潘安宋玉那样的罕见美男子,又不是五少爷那样的少年才子,只会干些扫地劈柴的粗活,以后连成亲的屋子、彩礼都掏不出来,谁愿意嫁他?“
杨天娇脸色黑沉:“不是还有我爹吗!“
玉婵听出杨天娇语气里的狠绝意味,立即噤声。
杨天娇自顾自道:“我晓得,我爹私底下肯定在贴补杨九!不然他哪里来的钱钞?前几日,他打头去了武昌府,不知道是去干什么勾当了。我一定要去瞧瞧,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止她要去,还得带上李三娘,杨九不是爱慕李三娘、一心想娶她进门吗?她倒要看看,如果李三娘看清他的真面目,还愿不愿意搭理他!

☆、第38章 吵架

远在武昌府的杨天佑忽然觉得脊背一凉,脚步一个趔趄,险些一脚踩空。
伴当阿满眼疾手快,连忙一把搀住,回头望一眼混着泥沙的滚滚波涛,心有余悸:“少爷当心,这大江深不见底,您要是不小心跌进去,我可不会跳下去救您。“
杨天佑一巴掌拍在阿满脑袋上:“扣你一个月的工钱。“
阿满哼一声:“扣钱也不救。“
主仆两个一路骂骂咧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到山顶。
山脚下是奔流不息的长江,山顶上是一座八面四层的古朴石塔,塔下一座小小的野庙,黄墙壁瓦,花木掩映,庙中烟火不旺,拢共不过十七八个僧人。
寺前的银杏树下搭了个草棚,棚中一张条桌,桌上备有水壶、陶碗,一旁还供了一大瓶野菊花,这是僧人给过路香客、樵夫预备的歇脚饮水之所。
杨天佑倒了碗凉茶,一口饮尽,拍拍衣襟:“打听清楚了?我那大舅子就在这寺庙里?难不成他想不开要出家?“
阿满一嘴茶水差点喷出口,几下把甘冽的金银花水咽下肚,直接道:“少爷,人家李家都拒亲了,李大郎可不是您的大舅子。“
杨天佑抽走阿满手里的陶碗:“你少爷我风华正茂,现今男未婚女未嫁,谁知道以后呢?“
阿满默默离杨天佑远了些:“少爷,你只见过那李家三小姐一面,就非她不娶,未免太草率了。咱们杨、李两家原本是近亲,因为五少爷的事,如今闹得不尴不尬的,您怎么偏偏就看上李家三小姐了呢?“
杨天佑嗤笑一声,露出一口明晃晃的白牙:“娶媳妇这种事,可遇而不可求,错过就得抱憾终身。所以看到喜欢的不能瞻前顾后,马上就得出手,懂不懂?又不是做生意,还能让你挑挑拣拣、估个价钱。“
“您喜欢李家三小姐是不错。“阿满悄悄瞥一眼杨天佑的脸色,“可那李家三小姐不喜欢您啊!“
他学着老爷平时说话的样子,像模像样叹口气,语重心长道:“强扭的瓜,不甜。“
杨天佑翻了个白眼:“谁要强扭了?“
想他相貌堂堂,本分老实,大方体贴,表里如一,从不沾花惹草,没有不良嗜好,又会持家过日子,攒的私房钱足够买好几间阔朗房屋,比杨五那个傻小子可靠多了,李家表妹是个聪明人,怎么可能看不上他?
真看不上他也不要紧,他看上她就够了。
百里开外的潭州府瑶江县西大街,不知道自己还被杨家九郎惦记着的李绮节打开院门,把孟春芳和她的小丫头迎进屋。
宝珠筛了杯泡橘茶,孟春芳接过青花瓷杯,浅浅地啜饮一口:“三天后杨家的船北上,听婆子说三娘也会一道同船?“
李绮节摇摇头,惊讶道:“孟姐姐和天娇表姐一起去?“
杨天娇是孟春芳的大姑子,按理来说,刚订亲,双方应该要避嫌的。
孟春芳脸上腾起一阵薄红,点点头,“天娇再三邀请,我娘替我应下了。“
李绮节心头一跳,杨天娇为什么对去武昌府这么执着?连孟春芳也要拉着一起去。
如果她没有料错的话,五表哥杨天保很有可能也在此次旅途当中。
杨天娇想故意把他们几人凑在一起,看他们的笑话?
还是有什么别的打算?
想了半天,李绮节仍然想不通杨天娇的意图,干脆抛到脑后,“家里事多,我近来又有些咳嗽,不能陪孟姐姐一道去了。“
孟春芳似乎一点也不吃惊,顿了片刻,浅笑道:“你有什么想吃的想玩的,跟我说一声,我给你带回来。“
李绮节想了想:“多谢孟姐姐想着,倒没什么想吃的,不过听说武昌府的南货多,若是炒货店里有应天府的盐炒瓜子,姐姐帮我称上几斤,县里没卖的。“
孟春芳盈盈一笑:“原来你爱吃瓜子,我记下了。“
彼此又说了些闲话,孟春芳告辞离去。
宝珠收走茶杯:“小姐真不去武昌府呀?“
“不去。“
宝珠望一眼屋外阴沉沉的天色:“那大郎还不回来怎么办?昨晚都落雪籽了,越往后天越冷呢。“
李绮节两手一拍:“再过几天吧,大哥再不回来的话,我费点钱钞,雇几个人,绑也要把他绑回家!“
和负气的少年人讲道理,就好比对牛弹琴,既然几次去信李子恒都不理会,只能采取强力措施了。反正只要人回来,什么都好办。
三日后,杨家的船照着原计划从渡口出发。
因为孟春芳头一次出远门,又是和将来的婆家人一道远行,孟娘子格外紧张。因怕杨家人看轻孟春芳,孟娘子每天起早摸黑、忙里忙外,折腾了好几天,孟春芳的衣裳首饰、吃食用具,全都是重新让人采买的。
李绮节在一旁冷眼旁观,私下里算了算,孟家除了在族里的田地有产出之外,只有孟举人开馆授徒一项收入,养活全家七八口人,家境不过普通而已。看孟春芳的吃穿用度和她平时使唤的家伙事儿,孟娘子很有可能把家中一半的积蓄全都用在她身上了。
这天天还没亮,间壁孟家已经灯火通明、闹腾起来。
李绮节好梦正酣,无奈被孟娘子斥骂丫头的声音惊醒,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干脆起身梳洗。
在桂花树底下用牙粉漱口时,隐约听见银楼的伙计在孟家门外叩门。原来孟娘子嫌孟春芳的一套金首饰旧了,把金锁金镯金簪子送去银楼,让伙计重新炸一遍。银楼晓得孟春芳急着出门,特地一大早把炸好的金饰送过来。
李家吃早饭时,银楼的伙计刚走。孟家的丫头端着一只大木臼,找到李家,想借一碗豆粉——孟娘子吩咐她们熬桃花面,好给孟春芳敷脸,桃花面必须掺豆粉,孟家的豆粉刚好用完了,去外边买又来不及,只能找街坊邻居借点急用。
宝珠舀了一大碗豆粉给孟家丫头,丫头千恩万谢走了。
宝珠锁上罗柜,回头朝李绮节挤挤眼睛:“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新娘子出门咧!“
等孟春芳一行人准备停当时,已是巳时三刻了。
李绮节带着宝珠,去送孟春芳出门。
孟娘子看到她,神情有些尴尬,一个劲儿地催促车夫快点出发。
孟春芳毕竟是头一回和外人一块远行,心里害怕,拉着李绮节的手,说了好一阵子话,才鼓起勇气,让车夫动身。
十二郎孟云皓这回陪姐姐一起去武昌府。孟春芳坐在牛车上,心里忐忑难安,七上八下,只希望牛车能够一直走下去,永远不要走到头。而他则满心欢喜,巴不得一眨眼就到渡口,他还从来没去过武昌府呐!
牛车快走到巷子的拐角处时,乐得手舞足蹈的孟云皓忽然想起什么,对着孟娘子喊道,“娘,把我的屋子锁好啊,不能让外人随便进我的屋子!“
一字一句,喊得认真而郑重。
巷子里的人都站在各家门口看热闹,听到这句话,众人互望一眼,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到孟云晖身上。
不知道为什么,孟云晖这些天一直住在孟家没有走。巷子里的人都议论纷纷,有人说孟举人打算抬举孟云晖,想把他过继到自己名下。
孟云皓交待的话带着深刻的敌意,针对的是谁,不言而明。
孟娘子望着女儿、儿子远去的方向,笑骂一声,眼角上挑,瞟了孟云晖一眼,转身进门去了。
孟家下人面面相觑,各自散了。
只余孟云晖一人站在门外,形单影只,略显凄凉。
李绮节想起最近的流言,暗叹一口气,上前道:“孟姐姐已经走了,外边风凉,四哥进屋去罢。“
孟云晖脸色紧绷,总是带着温和笑意的双眼黑沉沉的,目光显得有些阴冷,但端方脸上仍然还带着一抹微笑,看一眼李绮节,神色略微柔和了些:“我进去了,三娘也回屋吧。“
回到院子里,宝珠连连叹息:“孟四少爷太可怜了!他要是咱们家的少爷就好了。“
这种话宝珠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李绮节听得耳朵都能长茧子了,第无数次暗翻个白眼,同时再次腹诽:你家老爷也是这么想的,可惜人家姓孟,不姓李。
孟春芳和孟云皓姐弟俩都出门了,原以为孟家应该会清净一段时日。不想第二天四更时,孟家那边忽然传出一阵嘤嘤泣泣的尖利哭声,接着便是一阵摔盆摔碗的嘈杂响动,引得巷子里一片狗吠鸡鸣,比唱大鼓戏还热闹。
李绮节半夜惊醒,又被迫起了个大早,吃饭时一直在打哈欠,脑袋一点一点,差点栽到粥碗里。
“宝珠,间壁孟家早上在吵什么?我怎么恍惚听见孟娘子在哭?“
宝珠撕开一张腌菜贴饼,在碟子里蘸了些油盐豆豉,塞进嘴里,一边嚼,一边道:“不晓得,许是孟举人和孟娘子在吵嘴。“
两人正议论,间壁哐当一阵响,又吵嚷起来了,听声音,这一次动静不小,妇人撒泼打滚的声音中,夹杂着孟举人的怒吼声。
孟举人自重身份,从来不会和妇人对嘴,听他一句句斥责孟娘子,显然是被气狠了。
听孟举人说话的口气似乎不大对劲,正在慢条斯理喝粥的李乙连忙放下筷子,起身去间壁劝架。
李绮节的困倦不翼而飞,陡然来了精神,放下碗筷,趴在院墙上偷听。
宝珠有样学样,趴在她对面,恨不能把耳朵贴进墙缝里去。
主仆俩一边听壁角,一边小声讨论:没想到啊没想到,孟举人清高傲物,满腹诗书,吵起架来,竟然如此笨拙,被孟娘子逼问得哑口无言,只能一口一句“无知妇人““蠢妇““妒妇“,几个词来来回回骂了不下几十遍,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回嘴。
听到一半时,李绮节忽然愣住了。
宝珠也捂住嘴巴,一脸惊讶,两人对望一眼,默契地离开院墙,转身进屋。
等去劝架的李乙跌跌撞撞回家时,衣裳散乱,神色焦躁,头上戴的网巾歪了半边,松垮垮搭在后脑勺上。
跟在他身后进门的孟云晖也是一身狼狈,雪白襕衫上赫然几道刚刚沾上的污迹,汤水淋漓,袖口还人撕破了一大边,露出里面一件缀有补丁的薄棉袄。
李绮节没敢多看。想起每次见孟云晖,他几乎总是一身雪白襕衫打扮,以前还以为他是有意卖弄秀才身份,现在想来,多半是他家中困窘,实在凑不出其他体面衣裳,只能总是穿一身襕衫示人,也好遮掩其他破旧衣服。
从进屋后,孟云晖一直低垂着头,看到李绮节为他筛茶,还惦记着向她揖礼,汤汁顺着他的袍角袖口流到地上,滴答作响。
靠得近了,李绮节发现,孟云晖竟然在颤颤发抖。
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为了压制他心底翻腾呼啸的愤怒和屈辱。
他左边脸上,印着一道鲜红的巴掌印。
打他巴掌的人力度不小,才不过片刻工夫,他的半边脸颊已经红肿一片,让李绮节不由得想起宝珠蒸的蜜馅馒头。

☆、第39章 投军

李绮节把大哥李子恒房里的物件略微收拾了一下,暂时把孟云晖安置在其中。
宝珠找出一件雨过天青自来旧棉绸夹袍,送到房里。
孟云晖见夹袍虽然挺阔,但颜色暗沉,应该是才重新浆过的,不是新衣,便没有推辞。换上干净衣裳,梳拢头发,就着热水擦了把脸,仍旧下楼来。
李绮节在隔壁小间默默坐着,隔着一道雕刻竹报平安木屏风,依稀能看到堂屋情景。
孟云晖的声音平稳从容,没事人一样和李乙说话。
从李绮节的角度,刚好能看到他红肿半边的侧脸。如果是普通人,这会子就算真的不在乎,到底也是刚刚被人打了巴掌,怎么着也会有些不自在。他却始终神态自然,落落大方,李乙没怎么劝慰他,他还反过来主动代孟娘子赔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