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赵惟一爱《回心院词》之缠绵悱恻,将其谱成了曲子。赵惟一擅长吹笛,与萧观音的琵琶一起合奏《回心院词》,颇为动人。二人身份悬殊,不避嫌疑地合奏曲子,引来许多流言飞语。正是这些流言后来被有心人利用,为二人招来了杀身之祸。
辽道宗平息耶律重元叛乱后,参与平叛的耶律乙辛因功升为南院枢密使,他专权跋扈,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然而,皇太子耶律□开始总领朝政后,整饬法令制度,处事公正,耶律乙辛感到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受到了威胁,他决定搞垮太子耶律□。因为一时无机可乘,便决定改从太子母亲萧观音身上下手。
当时宫中有个汉人婢女名叫单登,因其服侍过耶律重元,萧观音曾经向辽道宗建议不要将她留在宫中。虽然建议未被采纳,但单登却由此怀恨在心。她妹夫刚好是教坊伶人朱顶鹤,且其妹与耶律乙辛关系暧昧。耶律乙辛将这几个人组织起来,指使单登和教坊伶人朱顶鹤一起诬陷皇后与赵惟一私通。刚好萧观音曾经写过一首名为《怀古》的诗: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写的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故事。耶律乙辛无事生非,说《怀古》诗中暗藏赵惟一的名字,就是二人有奸情的铁证。昏庸的辽道宗得知后大怒,下令族诛赵惟一和教坊直长高长命,皇后萧观音也奉敕令上吊自尽。临死前,萧观音请求再见辽道宗一面,竟没有获准。
后世对萧观音的悲剧命运寄予了莫大的同情。清人朱彝尊有词吟咏道:
细草含茸,圆荷倚盖,犹与舞衫相似。
回心院子,问殿脚香泥,可留萧字?
怀古情深,焚椒寻梦纸。
而辽道宗一度也颇为后悔。耶律乙辛得知后十分不安,生怕辽道宗思念萧观音阻碍了他铲除太子的计划,急忙告知辽道宗,说宫中妃子萧坦思容貌出众,可立为皇后。辽道宗糊里糊涂之下,便接受了耶律乙辛的建议,策立萧坦思为皇后。萧坦思是附马都尉萧霞抹之妹,而萧霞抹与耶律乙辛是死党,耶律乙辛的势力由此更加强大。
萧观音死后,耶律乙辛又将矛头对准太子耶律□,诬陷太子谋反。辽道宗派耶律燕哥审讯太子,太子耶律□回答说:“父皇只有我一个儿子,我已经被立为太子,是皇位的唯一继承人,我还求什么呢?我怎么敢加害父皇。”然而耶律燕哥正是耶律乙辛的党羽,将太子供词更改后才上报给辽道宗。辽道宗决定废太子为庶人,并下令将耶律□囚禁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佐旗)。
耶律乙辛还不放心,又派遣心腹萧达鲁古,侍卫长撒八赶到上京,与上京留守萧挞得等人合谋后,在一个深夜率领大批武士冲入耶律□的囚室,谎称皇帝已经赦免了他。耶律□信以为真,刚走出囚室之门即被杀害,死时年仅二十岁。上京留守萧挞得则向辽道宗汇报说耶律□患疾而死,辽道宗也没有追查。
萧观音、耶律□事件为辽史上的著名悲剧,昭示辽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已经到达了白热化的地步。大量的内耗也让辽国国力每况愈下。耶律乙辛擅权长达十四年之久,后来是有人反复提醒辽道宗,辽道宗才有所醒悟。
有一次,辽道宗外出郊游打猎,耶律乙辛也奉命扈从皇帝左右。在打猎过程中,辽道宗意外发现大批官员卫士争先恐后地追随在耶律乙辛周围,当即心生警惕,不过他没有当即发作,而是回京后下旨任命耶律乙辛为知南院大王事,将其派遣出朝,由此来削弱他的势力。后来耶律乙辛因为走私违禁品,被逮捕下狱,后暗中策划投靠宋朝,阴谋败露后被缢死。辽道宗这才知道皇太子耶律□是被诬陷而死,悔恨不已,然而却已经悔之晚矣。
辽道宗死后,其孙耶律延禧(太子耶律□之子,小名阿果)即位,即为天祚皇帝。此时北方女真已经开始崛起,天祚帝不思进取,只对名茶、古画、音乐、美女有兴趣。出使辽国的宋使者张舜民看到后,曾预言说:“他日必有如张义潮挈十三州以归,当不四十年见之。”宋崇宁四年(1105年),权臣蔡京执掌朝政,力主开边政策,他派翰林学士林摅出使辽国,命林摅有意用话激怒辽人,打算以挑衅来挑起战争。不料辽天祚帝贪图安乐,忙于享受,根本不理睬林摅的无礼,仅仅派人告知宋朝林摅的失礼之处了事。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了金国。金军锐不可当,很快攻下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渡罗城),辽国天祚帝被迫逃往西京(今山西大同)。就在辽国岌岌可危的时候,辽国贵族之间的内讧却愈演愈烈。辽国皇族耶律大石和汉人宰相李处温拥戴燕京留守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并遥废天祚帝为湘阴王。耶律淳称帝三个月后,便得急病而死,其妻萧妃为皇太后,开始把持朝政。但辽国大势已去,灭亡已经是迟早的事。汉人宰相李处温暗中派人联络宋朝和金国,打算投降,结果被萧妃发现处死。
完颜阿骨打亲自率军,一举攻下燕京。辽萧妃和耶律大石逃出燕京,因无处容身,不得不重新投奔了天祚帝。天祚帝杀死萧妃后,杀气腾腾地责问耶律大石为何要拥立耶律淳为帝。耶律大石慷慨陈词说:“陛下(指天祚帝)以全国之力,不能拒击金兵,而弃国远遁,使百姓遭殃。所以,即使立十个耶律淳都没有过错,因为都是太祖子孙,这总比向金投降乞命要好。”天祚帝无言可对,只好赦免了耶律大石。
这年秋天,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病死,其弟吴乞买(又叫完颜晟)继位,就是金太宗。金太宗继续领兵攻辽,辽兵节节败溃。宣和六年(1124年),辽天祚帝决定出兵收复失地。耶律大石极力劝谏,提出应当好好养兵,等待时机,不可轻举妄动。天祚帝训斥了耶律大石一通,一意决定出兵。耶律大石看到天祚帝如此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知道辽国将亡,便自领二百余骑向西北方逃走。这年冬,辽天祚帝自夹山出兵,南下武州,与金兵遭遇,辽军大败而逃,将士纷纷投降金军,天祚帝只带领少量残兵突出重围。次年春,天祚帝想逃往西夏,在应州(今山西山阳县东北)被金兵俘虏,后被囚禁一年多而死,在位二十四年,时年五十三岁。耶律大石率部从黄河套向西北逃去,并重建辽国,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
自公元916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至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被俘止,占据中国半壁河山二百零九年的辽国正式灭亡,共历九帝(《辽史》延至西辽亡,1218年,蒙古灭西辽)。契丹民族从此从历史上消逝,幸存的契丹人大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而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历代皇帝深引为恨的燕云十六州已落入了金人手中。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上阙写出猎,下阙写请战,整篇场面热烈,音节嘹亮,兼之情豪志壮,顾盼自雄。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天狼星主侵掠,词中的“天狼”即指宋朝西北方的夏(tanghut)政权,宋朝称其为“西夏”,以区分于商朝以前的夏。当时西北边事空前紧张,熙宁三年(1070年),西夏集中全国十五到七十五岁的全部男子,倾全国之力,大举进攻宋朝环庆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本章实质讲述的是宋与西夏的对峙与冲突。要谈西夏,就先要谈北宋与辽国。宋太宗赵光义发动的北伐辽国的战役,可以看做宋辽战争史上的分水岭,此后,宋由主动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辽则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直至宋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宋辽进入了一个相对友好的时期。在北方的女真族兴起之前,辽国一直是宋邻接政权中最强大的国家,但由始至终,并未给北宋造成大的威胁,一方面是因为自萧燕燕死后,辽国逐渐走向了衰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澶渊之盟,根据和约规定,宋每年要给辽赠纳绢二十万,银十万两,这对改善辽国的经济状况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澶渊之盟对宋朝虽然是一个屈辱性的合约,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它保持了宋辽两国长达百年的平衡和稳定。澶渊之盟后,北宋边境晏然无事,直到西夏党项的崛起,边境和平的局面才再一次被打破了。
西夏立国时,虽然天下局势复杂,众多政权林立,但举足轻重的无非是宋、辽、西夏以及后来崛起的金。在“澶渊之盟”以前,北宋与辽多次发生战争,女真崛起后,金大规模地侵辽,灭辽后又灭掉北宋,发动了对南宋长达一百一十年的战争。这些战争旷日持久,消亡了各方实力,为西夏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巩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实际上,宋朝历史上两次大名鼎鼎的庆历、熙宁变法,表面上是希图国家强盛,但最主要的动机却是要解决西夏的侵扰问题。

 


第13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与夏(1)


1.夹缝中崛起的李继迁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是中国人的头一个千禧年。在这个年头,发生了一些不大也不小的事。然而,跟之前宋太祖开国平定天下,之后北宋灭于金、南宋灭于蒙古之事相比起来,这些事就太微不足道了,很难引起人的注意。但这些事无不跟前后的局势有紧密而微妙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一年,是宋帝国的一个缩影。
正月,辽军大举南侵,到达瀛州(今河北河间)一带。宋将定州行营都部署范廷召率军抵御,布成方阵应敌。辽梁王耶律隆庆率精锐骑兵急攻,宋军阵势被冲乱,结果一败涂地。范廷召见情况不妙,急忙向驻扎在附近的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求援。康保裔领兵赶到瀛州西南裴村,与范廷召相约于次日共同夹攻辽军。然而,就在当天半夜,怕死的范廷召悄悄率部逃走,而康保裔却毫不知情。第二天清晨,康保裔才发现其部孤立无援,已经被辽军重重包围。康保裔立即披甲上马,大呼决战,率军奋力拼杀,终因兵尽矢穷而战死。辽军士气大涨,兵锋极锐,自德(今山东德州)、棣(今山东惠民)渡过黄河,大肆抢掠淄(今山东淄博南)、齐(今山东济南)一带,然后从容离去。一向好脾气的宋真宗也被辽军的挑衅激怒了,立即派贝冀行营副部署王荣率五千骑兵追击辽军。王荣胆怯怕死,一连好几天都托故不肯出发,一直等到辽军过了黄河后,才装模作样地出师。这一次的瀛州之战,以宋军大败而告终,对四年后澶渊之盟的缔结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时中原在位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宋朝开国以来的第三位皇帝。在这一个年头,令宋真宗烦恼不堪的人大有人在,除了最强大的对手辽国太后萧燕燕外,还有党项人李继迁。就在这年九月秋高气爽的季节,宋朝灵州(今宁夏灵武县附近)知州、陇州刺史李守恩和陕西转运使、度支郎中陈纬押运数量巨大的粮草过瀚海(今宁夏灵武以南)的时候,被李继迁率军拦劫,李守恩、陈纬二人均力战而死,所运粮草全部为李继迁所夺。在这之前,李继迁与宋时战时和,与辽也是时战时和,长期在宋朝与辽国之间周旋要挟。显然,这是一个懂得在夹缝中生存、并趁机攫取最大利益的人。
这就是中国在第一个千禧年的状况与所处的境地。尽管在这一年的九月,宋军的火药武器终于研制成功,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向宋真宗献上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但也掩饰不住宋朝在这一年多少呈现出的几分悲剧色彩。
李继迁(963~1004),党项族平夏部人,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其祖先为拓跋氏,之所以姓李,是因为其祖先在唐朝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有意思的是,李继迁的出生地是银州(今陕西榆林以南)无定河边一山寨(后称李继迁寨),也是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的出生地,二人是地地道道的“老乡”。据说李继迁生下来时就与众不同,“生而有齿”,幼年时便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果断勇敢,以“擅骑射,饶智数”闻名乡里。
李继迁出生时,宋朝已经立国,割据银、夏诸州的党项贵族审时度势,主动与宋朝建立联系,接受了宋朝册封。李继迁十一岁时率领十余骑上山打猎,实然出现了一只猛虎,他当机立断地命令从骑退入林中,自己爬到树上,引弓射中虎眼,虎不久死去,李继迁因此名声大振,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并得到族叔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后改名李克睿)的赏识,被授为管内都知蕃落使,正式当上了宋朝的官员,吃上了宋朝的俸禄。
自宋朝建国,党项便是以盟友的身份出现,并曾经帮助宋朝攻击北汉。本来到这时候为止,党项人是坚定地站在宋朝一方的,然而,由于当时在位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不妥当处理,致使宋朝永久性地失去了西北的盟友。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我们即将看到,党项人起兵反宋的起因,与前一章讲到的契丹反唐有太多的类似之处。
李氏党项原是古羌族的一支,祖先原居住在黄河九曲之地,世代逐水草而居,过着怡然自得的游牧生活,“党项马”在当时非常有名。唐朝建国后,吐蕃松赞干布开始崛起,党项人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不得不迁徙到陕西北部横山一带的无定河流域。此后,党项人便一直生活在这里。
唐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黄巢农民军起义,唐僖宗逃到四川,号召各道节度使出兵勤王。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当时被唐朝封为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刺史,闻讯立即率军赶赴长安,援助唐军。在东渭桥一带与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即后来的后梁太祖)、尚让交战时,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战死。这个拓跋思忠,便是李继迁的高祖。黄巢败亡后,为了表示对党项的感谢,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一族改姓李,封为定难军节度使,据有河套以南的静边(今宁夏银川市以南)、夏(今内蒙乌审旗以南)、银、绥(今陕西绥德)、宥(今陕西定边以东)五州之地,准予子孙世袭,并赐给铁券及朱书御札,以示意恩宠。对于阵亡的拓跋思忠,追赠为宥州刺史,任命思忠的儿子李仁颜为唐银州防御使。之后,一直是代代相传,并没有受到中原动荡局势的影响,如李仁颜之子李彝景任后晋银州防御使,李彝景之子李光俨任后周银州防御使。
党项拓跋部实力并不雄厚,不过是个相对自治的地方割据势力,活动范围仅仅局限在西北夏、银、绥、宥四州(静边州当时已经废除),在政治上则完全内附中原,称臣纳贡,有时候还会支援中原战事,因此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不错。
举例来说,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当时的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拓跋思恭直系后人)立即派人奉表入贺,为了讨好宋太祖,还避赵匡胤父赵弘殷的讳,主动改名李彝殷为李彝兴,宋太祖对此大为赞赏。建隆三年(962年),李彝兴听说北汉常骚扰宋朝边境,宋朝需要战马备战,便主动向宋太祖献良马三百匹。宋太祖十分高兴,为了嘉奖李彝兴,命玉工制一玉带作为礼品回馈,并亲自打听李彝兴的腰围尺寸,问道:“汝帅腰围几何?”李彝兴的使者回答说:“彝兴腰腹甚大。”宋太祖说:“汝帅真福人也”(《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国传》),并亲临现场指导玉工制带。带成后,派专使送给李彝兴,尺寸十分合适,李彝兴由此叹服。
李彝兴死后,宋太祖为了表示沉痛的哀悼,下令辍朝三日,赠李彝兴太师,追封夏王。李彝兴的儿子李光睿继承父业,成为新一任的定难军节度使。就在李光睿执政期间,北汉国主刘继元主动与李光睿联络,要求结盟,一起进攻宋朝,但为李光睿所拒绝。
可以说,在宋太祖一朝,宋与党项的关系相当良好。造成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因为宋太祖采取了相对实际的民族政策,即“恤其家属,厚其爵禄,听其召募骁勇以为爪牙,凡军事悉听其便宜处置”。具体地说,就是给这些“豪酋”们加官晋爵,让他们统管其领地,准予世代相沿袭。这种内外有别的政策在唐太宗李世民时就开始采用,五代相袭,宋太祖赵匡胤也加以沿用。正因为宋太祖处理妥当,因而党项“世笃忠贞,虽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于宋者矣”。然而,到了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手里,民族政策开始急剧变化,正因为赵光义得位不正,急于借兵事立威,由此而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为了避讳,主动改名为李克睿。李克睿死后,儿子李继筠继立为定难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李继筠病死,在位仅仅两年,本来应该传给儿子,但因为儿子年纪尚幼,便由弟弟李继捧继位。这一年,刚好是赵光义北伐契丹失败。这个李继捧,辈分上是李继迁的族兄,党项局势的变化就是从他开始的。
定难军节度使是党项最高权力的象征,李继捧在党项族中名望不高,不过是因为兄长早逝,才得以继位,但内部不服他的大有人在。李继捧也有自知自明,所以惶惶不可终日。李继捧刚即位,银州刺史李克远与其弟李克顺首先发难,领兵袭击夏州。李继捧预先得到消息,设伏兵以待,李克远等果然中了埋伏,兵败而死,但党项族内部的矛盾因此而加重。
宋太宗赵光义听说党项内部矛盾重重后,便想到也许有机可乘。就是这位皇帝,在北伐辽国时被契丹人打得落花流水,追得屁滚尿流,皇帝本人的屁股上还挨了一箭。自那以后,皇帝念念不忘的就是要如何挽回面子。既然辽国不那么好对付,也许可以先对付党项,将夏银四州收回来,多少也可以洗刷一下三年前惨败的耻辱,这是赵光义一开始决定要干涉党项内部事务时的最初动机。
当赵光义正在密切注视银州变乱的发展时,李继捧的叔父、绥州刺史李克文,主动出面干预,但他不是着手解决党项族内部矛盾,而是想借宋朝之手,解除李继捧夏州节度使的职务。他向赵光义上的表章中说:“继捧不当承袭,恐生变乱,请遣使偕至夏州,谕令入觐。”李克文入朝后,还向赵光义献出了唐僖宗赐给其祖先拓跋思恭的铁券及朱书御札,以表示他死心塌地地归顺宋朝。李克文的表文正中赵光义下怀,于是,他一面派遣使臣持诏书命李继捧入朝,一面委派宋西京作坊使尹宪和李克文同去接替李继捧,同权知夏州。
李继捧接到诏书后,本来不愿入朝,但李克文与宋持诏使臣再三催逼。尤其宋使者表示宋朝皇帝愿为他解决矛盾,李继捧才能平庸,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竟然天真地相信了赵光义的话,希望就此能得到宋朝的支持。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亲自到开封觐见赵光义。这是一件足以让赵光义光彩的大事,自宋朝开国后,还没有哪个党项李氏首领到开封来参拜皇帝。
李继捧的真实想法,不过是借机向宋朝皇帝诉说党项家族内部的矛盾,得到宋朝廷的正式加封任命,加强自己位正形象,甚至得到宋朝的武力支持。为了试探赵光义的态度,李继捧还愚蠢地上表,提出情愿献出夏银四州八县,而他本人则愿意留在开封。李继捧自然不是真心献地,不过是以退为进之计。然而,羊入了虎口,难以如愿以偿。赵光义大喜过望,立即毫不客气地将夏银四州收入囊中,先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节度使已经成为名不符实的虚衔),然后委派曹光实为“夏银绥宥四州都巡简使”,立即奔赴夏银四州去接受地盘,并命令李继捧的同族都必须迁到京城开封居住。之后,赵光义使者不断前往夏银四州,先后发遣党项李氏首领二百七十余人进京。
赵光义此举,无非是想乘人之危,一举消灭党项李氏的割据势力。此时,党项李氏割据夏银四州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在西北一带深孚众望,“西人以李氏素著恩德”,因而历代王朝都是抱以“因其酋豪,许之世袭”的态度,敬重有加,就连宋太祖赵匡胤也不例外。赵光义的做法不仅大大有失道义,而且相当令人寒心,因为之前党项一直对宋朝忠心耿耿,“世有战功”。最重要的是,李继捧并非真心要献出夏银四州,他之后还暗中派人与李继迁联络便是最好的明证。赵光义轻率地落井下石,使得民族矛盾急剧激化,促成了党项族尽快摆脱宋朝的羁绊,为建立独立的民族政权而斗争的决心,从此点燃了宋朝与党项之间长达二百多年的烽火。
话题要转到李继迁身上了。本来,李继迁身为拓跋思忠后人,也应该在被宋朝使者带入开封的二百七十余人之内。但李继迁一开始就反对李继捧入宋朝,认为李氏居州列郡,独霸一方已经逾三百年,如果率领宗族尽入京师,生死将操于别人手中。当时宋朝使者已经到达银州,李继迁只能先求自保,于是谎称乳母病死,需要安葬在郊外,将兵器藏在灵柩之中,趁送葬的时候率领弟弟李继冲、汉人谋士张浦等数十名心腹逃脱宋军的监视,离开了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