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惠妃却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一心想当上皇后,又想为儿子寿王李瑁谋取储君之位,对受阻一事很不甘心。但她人在后宫,武姓外族尽被杀戮,没有娘家势力可以依靠。正苦于无门之时,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林甫想方设法地托人带话给深宫中的武惠妃,表示:“愿为寿王立储效力。”
李林甫为唐高祖李渊六弟李祎的第四代孙,论其辈份来,比玄宗还高了一辈。不过,这身份到了李林甫这里,因为血缘太远,已经没有了什么特别的作用。然而,李林甫极善于钻营,适时地把握住了武惠妃的心态。从此,二人开始了通力合作。可以说,李林甫后来能当上宰相,武惠妃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眨眼间时间过了11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下嫁杨洄。杨洄为隋朝皇族后人杨慎交和长宁公主(中宗李显与韦后所生)之子。杨玉环是杨家的远房亲眷,也参加了这场盛况空前的婚礼,大概就是在这场婚礼中,她那“姿色冠代”的美貌给寿王李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咸宜公主出嫁后五个月,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十二月,17岁的杨玉环成为寿王妃,从此走进了大唐朝廷权贵的中心地带。接受杨玉环叩拜的婆婆武惠妃这时不过38岁年纪,正当盛年,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丰艳的儿媳妇将来会成为她丈夫最爱的女人。这个时候的武惠妃,也没有精力去想儿媳妇的事情,因为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改易皇储,并让自己当上皇后。此时,她正让李林甫暗中伺察太子的过失,以便乘机进谗。
太子李瑛是玄宗为藩王时的宠姬赵丽妃所生。玄宗刚即位为帝时,赵丽妃宠冠后宫,玄宗便立李瑛为皇太子。这时候的太子李瑛,已经年近30,聪明好学,有才识,一向安份守己。但他有时看见生母赵丽妃受武惠妃的气,不免愤恨,背地发几句牢骚怨言。李林甫听到后,立即去报告武惠妃。武惠妃向玄宗跪下哭诉:“太子阴结党羽,意欲害我母子。”玄宗不问青红皂白,第二天上朝,立即提出想废黜太子及两个弟弟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宰相张九龄谏道:“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玄宗无言以对,脸上露出愠怒之色。
武惠妃知道后,深恨张九龄,与李林甫串通一气,设法向玄宗进谗,大力排挤张九龄。玄宗本来很赏识张九龄的文才,但禁不住武、李二人的内外夹击,加上张九龄经常直言进谏,为玄宗所不喜,便渐渐对张九龄冷淡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李林甫终于找到了机会,促使玄宗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张九龄罢相后,李林甫被任为中书令,坐上了宰相第一把交椅。
张九龄为人十分豁达,晚年以文史自娱。玄宗虽然因信任李林甫而放逐了张九龄,但常常念及张九龄风范,每每用人,必先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旧唐书·卷九十九·张九龄传》)这便是“九龄风度”的来历。晚年经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玄宗才彻底悔悟自己不该贬黜张九龄。
张九龄离朝之后,武惠妃与李林甫更无顾忌。两人密商如何加紧谋害太子。太子李瑛这时候已经感到了极大的危机,心里忧愤而恐惧,但却无能为力,只好经常借酒浇愁,愁闷之色一览无遗。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境遇相同,便与太子走到了一起。三人常在一起游乐,借酒私下议论武惠妃。酒的力量让三位皇子的情绪变得激昂,言语之间无不对武惠妃充满仇恨。武惠妃得知后,自然要加紧下手,以除后患。
一天,武惠妃派人对太子和鄂王、光王诡称玄宗宫中有贼,要三人穿上衣甲,入宫防卫。三人关心父皇,信以为真,依言入宫。武惠妃立即报知玄宗,说太子与二王串通谋反,已身裹衣甲。玄宗派内侍去探察,果如所言,大为震怒,立即废李瑛、李瑶、李琚三子为庶人。不久,又赐三子自尽于长安城东驿,并牵连三子舅家数十人。
唐朝之所以频频出现父子、手足相残的家庭悲剧,皆起自于太宗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太宗杀建成、武则天杀子、韦后杀夫、玄宗诛韦后和平定太平公主之乱,都是不会令人轻易忘记的。太宗和玄宗未得政权以前,都是亲冒白刃,出生入死,历尽艰险,而当上皇帝后没有安全感,必然经常在流言中经历着犹豫和痛苦。这也是皇权所带来的特有的人性的扭曲和悲哀。
至此,武惠妃已经实现了她的野心,悉数铲除了竞争对手,为儿子李瑁册立太子和自己册封皇后扫清了道路。她原以为这样就能如愿以偿,谁知她的胜利非常短暂。玄宗风闻太子之死有冤,且朝臣对武惠妃颇多异议,一时不敢轻易册李瑁为太子,便借故把立储册后之事一推再推。武惠妃日夜焦虑,积忧成疾,竟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她心中有鬼不安,每每梦见太子三人冤魂向她索命,便像一个狂人,常常大叫:“三庶人饶命!”(三庶人即为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闹得宫中鸡犬不宁,最终导致精神失常。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武惠妃病势越来越重,如癫如狂,语无伦次,没挨过残冬就死了,死时才40岁,距“三庶人”冤死仅7个月时间。事见《旧唐书·卷一百零七·废人瑛传》。
武惠妃之死使玄宗十分悲痛。他自登基以来,武惠妃在宫中陪侍了他20多年,几乎经历了整个“开元盛世”。这20多年的感情,非一言一语能够说清,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忘记。由于难忘旧情,玄宗特追封武惠妃为“贞顺皇后”,下制曰:“奄至沦殁,载深感悼,逐使玉衣之庆,不及於生前,象服之荣,徒增於身後,可赠贞顺皇后。”(《旧唐书·卷五十一·玄宗废后王氏》)将武惠妃以皇后礼葬于敬陵。武惠妃生前没有得到的名分,死后终于得到。玄宗如此而为,大概也是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而且从此以后,玄宗再也没有考虑过封后一事。之后的贵妃杨玉环虽然备受恩宠,但生前死后都未曾得到玄宗正宫皇后的名号。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玄宗对武惠妃的用情之深,以及内心难以名状的纠缠。
玄宗的后宫美女如云,武惠妃能够在其中成为佼佼者,并独宠后宫达20年之久,绝非是仅仅凭色相就能做得到的事情。若是仅论容颜,一个生育过多次、死时已经40岁的女人,无论如何也是比不过青春少女的美貌。如此推断起来,武惠妃一定有其超乎常人的特长,才能令玄宗对她深深眷念。不过,遍查史书,也未能找到这方面的记载。
武惠妃死后,52岁的玄宗精神萎靡,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他退朝以后,经常一个人站在武惠妃生前居住过的寝宫,沉默不语,寝食难安,显然内心感到十分孤独。玄宗对武惠妃的真情和眷念,也由此可见。
武惠妃虽然生前死后享尽恩宠,她绝对想不到的是:忠王李玙(后改名为李亨)因“长幼有序”、“推长而立”等冠冕堂皇的理由被立为太子。她生前辛苦经营的一切都化作了泡影,仅仅为他人作了嫁衣裳。而她宝贝儿子李瑁的王妃杨玉环在不久后更成为玄宗的新宠。这真是人世间绝大的讽刺。武惠妃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死不瞑目。
【三 孤傲梅妃江采萍】
武惠妃一死,玄宗终日丧魂落魄,郁郁寡欢。随侍玄宗左右的宦官高力士猜知皇帝的心思,奏请出使江南,寻访美女。开元年间,高力士来到闽中莆田县时,选得一位佳人名江采萍。父亲江仲逊,是位郎中,世代行医。江采萍7岁时,能朗诵《诗经》中的《周南》、《召南》两组诗歌,对父亲说:“我虽女子,当以此诗为志。”父亲感到十分惊奇,于是给她起名为采蘋。高力士出使福建时,江采萍已经到了盘发插簪的年龄。高力士看到她容貌才学出众,把她选中,带回皇宫献给玄宗。
江采萍不仅有倾国倾城之貌,更兼擅长文艺,能诗善赋,举止轻盈,丰神飘逸。玄宗一见,大为赞赏,认为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及东都(洛阳)大内、上阳两宫,所蓄数千佳丽均不及江采萍秀媚。因江采萍喜爱梅花,玄宗便派人在她的住处四周都种上梅花。玄宗亲自在匾额上题写“梅亭”二字。在梅花开放时,江采萍作赋赏梅,半夜还徘徊花下,不忍离开。玄宗因此戏称她为“梅妃”。
梅妃个性文静含蓄,深沉高雅,不喜欢铅华粉饰,每日只是素妆雅服,更显得神骨秀姿,自饶风韵。她善于写诗文,作有《萧兰》、《梨园》、《梅花》、《凤笛》、《玻杯》、《剪刀》、《绮窗》七篇赋,自比东晋才女谢道韫。
玄宗五兄弟之间的感情非常亲密,经常在一起闲聊。玄宗曾在一篇《鹡鸰颂》的赋中写道:“朕之兄弟,唯有五人,每听政之后,延入宫掖,申友与之志,咏棠棣之诗,邕邕如,怡怡如,展天伦之爱也。”因梅妃跳惊鸿舞时更能使满堂生辉,玄宗得意地向兄弟们夸耀她为“梅精”,经常让梅妃在兄弟聚会的宴席上侍候。有一次欢宴的时候,玄宗命梅妃切开橙子,去送给各位亲王。当时宁王李宪(玄宗长兄)已经喝醉,见梅妃送橙子来,起身要接,谁知脚下不听使唤,误踩了梅妃的鞋子。梅妃大不高兴,发了一顿嗔,自行回到梅院去了,然后打发人告诉玄宗说:“臣妾肚子不好受,因此不可以见风。”(事见唐人曹邺所著《梅妃传》)玄宗怏怏不乐,便撤掉宴席,不欢而散。梅妃性格之孤傲倔强可见一斑。
刚好这个时候,有人向玄宗推荐了杨玉环。玄宗大喜,立即派人去接杨玉环进宫来,果然一见倾心。从此以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杨玉环初入宫时,玄宗仍然宠幸梅妃,还经常去看她。两个女人之间开始还有一番针锋相对的较量。梅妃虽然容貌清秀,但性格清高孤僻,孤芳自赏。公平而论,杨玉环外貌、才艺、风情,都远胜于梅妃,她的出现,使梅妃的人生急转直下。玄宗感情的砝码逐渐倾向于杨玉环。在争夺丈夫恩宠的争斗中,梅妃只能节节败退。
开元末年的元宵晚会,梅妃与杨玉环各自前去赏灯,在街上不期而遇。当时,杨玉环尚无封号,只是一名寄居内宫的太真女道士,按礼节应该给梅妃施礼。梅妃平素恃才而矜,只因杨玉环将自己比压下去,内心早就酸溜溜的。当晚借此机会,讥笑杨玉环的丰腴:“看你身材丰硕,可算是一个肥婢呀!”杨玉环受此羞辱,自然心存芥蒂,之后得势封为贵妃后,便恃宠排挤梅妃,最终将她贬到上阳东宫。
一天,玄宗在梅园闲坐,睹物思人,便派常侍高力士去召梅妃到翠华西阁会面。高力士飞奔到上阳东宫叩见梅妃。梅妃到翠华阁拜见玄宗,哭道:“贱妾罪该万死,自知永远被抛弃,没想到今日能重见龙颜!”玄宗说:“朕也是哪一天不想念你呢?看你面容消瘦了许多。”梅妃说:“浮云遮蔽明月,暴雨惹恼春花,面对如此情景,怎能不消瘦!”玄宗说:“妙就妙在身体瘦削。”梅妃笑道:“比那个肥粗老胖的人(指杨玉环)如何?”玄宗也笑道:“各有各的好处。”二人叙说往日的情爱,均感到不胜悲凄。
第二天,杨贵妃在后宫听说皇帝与梅妃昨晚睡在翠华阁,怒气冲冲地赶去兴师问罪。看门的太监惊慌地奏报玄宗:“妃子已经来到阁前,该怎么办?”玄宗赶紧披上衣服,将梅妃藏到帷幕的夹层中。杨贵妃一进来就问:“梅精在哪里?”玄宗堂堂天子,竟然怕杨贵妃吃醋,不敢说跟别的女人在一起,只说:“她在东宫。”杨贵妃说:“请陛下把她召来,今天要同她一起到温泉洗澡。”玄宗说:“这个女子已被打入冷宫,不能一同前去。”杨贵妃若无其事地说:“太阳已经出来了,请陛下出去上朝,接见群臣。我留在翠华阁,等待陛下回来。”玄宗自然不能让杨贵妃留下来,便拉过被子,重新躺下,假装生病的样子,说:“今天有病,不能上朝!”到了这时候,杨贵妃已经看见床下女人的鞋子,妒火中烧,再也忍不住了,立即将头上戴的金银首饰拔下来扔在地上,怒气冲冲地走了。
玄宗见杨贵妃赌气走了,还想找梅妃重叙余欢。不料小太监见杨贵妃生气,怕另起风波,已经悄悄将梅妃送回她的住处去了。玄宗正一腔莫名之火,听说后大怒,拔剑斩杀了自作主张的小太监。但他还是舍不得杨贵妃,生怕杨贵妃生气,最终还是放弃了梅妃。
不久,梅妃不耐寂寞,便用千两黄金贿赂高力士,让他请词人仿汉代司马相如的作品作《长门赋》,以献给玄宗表达自己的心愿。高力士虽然怜悯梅妃,但考虑到杨贵妃受宠日深,权势渐隆,只能推脱道:“找不到能写出这种赋的人。”梅妃便自己作了一篇《楼东赋》,追忆往日的岁月,感叹今昔的独守空房,情深意重,颇为感人。
杨贵妃听到梅妃作赋这件事,非常嫉妒,生怕玄宗旧情复燃,便对玄宗说:“江妃平庸下贱,用隐语发泄她的怨恨,希望陛下命她自杀!”玄宗沉默不语。杨贵妃虽然多次进梅妃的谗言,要求玄宗杀死梅妃,玄宗始终不应。大概在他心中,还是不能忘记梅妃曾经给他的心灵带来过巨大的慰藉。
梅妃在冷清中度日如年,无限幽怨,顾影徘徊,偶然看到岭南的使者回京,便问身边的人:“什么地方的使者来了?”身边的人回答说:“是诸侯国给杨贵妃进贡水果的使者。”梅妃听了大有楼东失宠之叹,不禁悲泣泪下。
玄宗在花萼楼上偶然思念梅妃,命人把一斛珍珠密封送给梅妃。梅妃没有接受,写了一首诗转交给玄宗:“柳叶双眉久不描,残装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红绡一句暗指杨玉环。杨玉环初次奉召入宫时,与父母泣别,时天寒,泪结为红冰。杨玉环体肥怯热,每至夏月,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于巾帕上,色如桃红)玄宗看过诗后,对梅妃的孤傲和清高很不满意,却又喜欢诗的清妙,便叫乐府谱成新曲歌唱,曲名就叫《一斛珠》。
梅妃始终斗不过杨贵妃,只好独处寂寞。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匆匆出逃,将梅妃遗忘在长安。乱兵杀入长安时,梅妃为贼兵所害。传说玄宗回来后,偶到梅亭,曾经依稀见梅妃入梦。但若是杨贵妃此刻尚在身边,断然梦也没有了。
近代有《梅妃》一剧,金仲荪编剧,程砚秋于1925年首演。剧中集中笔墨刻画了梅妃的悲剧性格。几段唱腔非常动听,尤其是那段:“别院中起笙歌因风送听,递一阵笑语声到耳分明。我只索坐幽亭梅花伴影,看林烟和初月又作黄昏。惨凄凄闻堕叶空廊自警,他那厢还只管弄笛吹笙。初不信水东流君王他薄幸,到今朝才只道别处里恩新。”特色不在故事本身,而在意境。
人生多恨事,古今一样。梅妃的一生,可以说代表了后宫绝大多数女子的凄凉命运,她们无法自主命运之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然后被风浪悄无声息地湮没。
【四 杨家有女名玉环】
杨玉环,祖籍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开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出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她的高祖杨汪系隋朝名臣,曾拜国子监祭酒,唐初被太宗李世民所杀。父亲杨玄琰是蜀州司户,负责掌管户籍、计帐、道路、商旅、婚姻、田宅等事务。杨玉环10岁时,父亲早亡,由任职河南府士曹的叔父杨玄珪收养。叔父对她极为溺爱,视为亲生女儿,叔侄欢洽,以“父女”相称。在叔父家生活的这几年,杨玉环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在舞蹈方面有极高造诣。杨玄珪官职级别虽然不高,但却在东都洛阳做官,社交范围相当广泛,这就为日后杨玉环出嫁名门望族提供了机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玉环越来越出挑得与众不同。她天生丽质,举止高雅。尤其是她自幼擅长歌舞,有着极高的音乐天分,更增添了她的魅力。“杨家有女”的美名渐渐传播开来。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武惠妃所生的女儿咸宜公主出嫁。杨玉环获邀在婚礼上陪伴咸宜公主。咸宜公主同母弟寿王李瑁看见美丽的杨玉环,一见钟情。经过与母亲武惠妃商量,并征得玄宗同意,于当年十二月纳玉环为寿王妃。婚礼由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和黄门侍郎陈希烈主持,排场非常大。杨玉环从此迈进了唐皇室的生活圈子,开始了与李氏父子的感情纠葛。
杨玉环嫁入寿王府一年后,便与丈夫随玄宗与武惠妃一行回到了长安。小夫妻都还相当年轻,日子倒过得轻松写意。杨玉环的风姿与温婉不但赢得了寿王的百般欢宠,也得到了婆婆武惠妃的格外关照。武惠妃当时有中宫皇后之实,在她的庇护下,虽然宫中皇储斗争尖锐复杂,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寿王李瑁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只是与杨玉环沐浴在安适悠闲的小家庭生活中。
然而,好日子很快就结束了,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暴病身亡。次年,忠王李玙(后来改名李亨)得立为太子。失去了母亲的呵护,寿王李瑁的地位不但急剧下降,而且还时刻担心一些人会把对母亲武惠妃的仇恨发泄到他身上。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玄宗照皇室惯例到骊山温泉避寒,听人提及杨玉环艳丽无双,便立即派最亲信的妹妹玉真公主远赴寿王府,召寿王妃杨玉环随侍华清宫。皇帝只召儿媳不召儿子,寿王夫妇都明白即将发生什么事情。杨玉环性格单纯,此刻心情凄惨,对寿王说:“臣妾侍奉殿下,共订白头偕老之盟,发誓永不变心,谁想皇上下诏迎见。臣妾料想,此去一定与殿下永别了。”自古君命难违,寿王虽然感情上和心理上都接受不了,却只能忍气吞声。夫妻二人含泪而别,各自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谁也料不到,这不仅仅是一对年轻夫妻的惨别,历史也自此而改写。
杨玉环辞别寿王后,随玉真公主来到华清宫。杨玉环仪范出众,风采动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玄宗一见倾心。此次骊山相会,对于22岁的杨玉环和56岁的玄宗来说,各自的生活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玄宗在相会当夜便赠予金钗细盒,以为定情信物,又拿着靡磨金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名,着于发簪,上有垂珠,走路时便会来回摇动,故此得名),亲自为杨玉环戴上,还兴高采烈地对高力士说:“朕得玉环,如获至宝,实是平生第一快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特意制作了一支新曲,取名为《得宝子》,又叫《得子》。
历史上最令人难以忘怀、最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从此开始上演。谁也不会想到,给李杨之恋画上句号的将是无比悲惨的结局。
像一个被重新点燃青春之火的年轻人一样,玄宗开始陷入近乎疯狂的痴迷之中。他开始计划如何能给杨玉环一个名分。
古时候,少数民族一直有子纳父妻、弟纳兄妇的习俗。西汉与匈奴战争时期,汉朝使者曾经讥讽匈奴这种习俗是乱伦行为,匈奴人对此辩解说:“父子兄弟死后,妻子如果另嫁,便是绝种,不如娶为己妻,还可保全种姓。所以匈奴虽乱,其实是出于立宗种的考虑。中国总说伦理,但亲族日疏,互相残杀,屡见不鲜。”唐朝建国以来,民风开放,父子兄弟争妃的事情也不乏先例。太宗李世民夺取江山后,曾纳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前隋朝公主)为妃。高宗李治所立的皇后武则天,原本是太宗李世民地位低下的才人(侍妾)。但玄宗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杨玉环是寿王李瑁之妃、玄宗的儿媳妇,原丈夫寿王李瑁还活蹦乱跳地活着。玄宗生怕直接册杨玉环为皇妃,为世人所讥,失了天子的颜面。于是,采取了“曲线”立妃的道路。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杨玉环上书,请求自度为女道士,担任宫中女官,为玄宗已故母亲窦太后祈福。玄宗赐号太真,居于宫内的太真宫。
入宫不到一年的时间,杨玉环便赢得了异乎常人的宠幸,玄宗日夜围着她转,其地位上升之快,就连之前的武惠妃也无法相比。当时,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娘子”(杨玉环见玄宗称梅妃为“爱妃”,对自己却称作“太真”,不伦不类,因而颇感不满,玄宗为了讨好她,便改称她为“娘子”,杨玉环这才笑逐颜开),待她的礼仪规格和皇后一样。
天宝四年(745年)七月,玄宗册命左卫中郎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寿王李瑁自从老婆杨玉环被父皇夺走后,便一直生活在恐惧中,现在有了新老婆,表明父皇不会拿他怎样了,这才略微放了心。同月,玄宗在凤凰园册立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贵妃。自王皇后被废后,玄宗再没有册立过皇后,贵妃已经是后宫中最高的名分,杨玉环成了事实上的大唐后宫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