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
议储
皇后的话激起了太妃尚未平息的怒火,抚着胸口,她一瞥刘清菁,切齿连称“反了”,又道:“既经魏典饰之事,官家自知节慎,未料如今出这等事,可见这韩锦儿必有手段,越发留不得了。处置魏典饰既有先例,现在也不便宽容韩锦儿,何况她罪责与魏典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哪怕杖毙都不为过,最轻也应让她受黥面之刑,配嫁贱卒。”
刘清菁只是一脉低垂螓首,点拭泪痕。她今日完全未着妆,双鬓发丝有几缕略显散乱,素颜梨花带雨,真是楚楚可怜。适才她说话语音轻柔,表情无辜委屈,柔弱香肩随着啜泣轻轻颤抖,立于殿角的蕙罗也看得有心神恍惚之感,不由心生怜惜,几欲去寻一袭衣物为她披上。霎那间她忽然有些明白为何赵煦对皇后如此迷恋。
“这般贱人,岂能还留在宫中?早早打了杀了才干净!”太妃恨道。她说的应该还是韩锦儿,但那雪刃般冰冷的目光指向的却是皇后。
在太妃坚持下,太后似改变了起初的决定,对崔小霓道:“传韩锦儿进来。”
这时一位内侍自赵煦卧室出来,躬身禀道:“官家适才传下口谕,进韩锦儿为才人。”
殿中婆媳三人相顾讶然,旋即复入寝阁见赵煦。未待母亲开口,赵煦便拼尽全力自病榻上坐起,蜡黄的脸上双目深凹,闪着两道幽光,他徐徐环顾面前三个女人。
“朕已宣口谕,进内人韩氏为才人。”他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从今往后,朕一切汤药须由她进奉,否则朕不会服用。”
皇帝的庇护使韩锦儿暂时躲过一劫,虽然有人不快,但这件事与随后情况相较,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赵煦病势沉沉,每日遗精不止,完全卧床不起,莫说视朝,连行动都不能自理,后来神智昏昏,几乎连说话的气力也无。
向太后每日清晨皆会亲自来探视,见赵煦景况堪忧,便让人在福宁殿整理出一间净室,无事便在内长坐礼佛,闻说赵煦有异状,便立即起身去查看,直到入夜才回隆祐宫。
朱太妃见状也要求辟净室守护赵煦,被向太后以“关心则乱,太妃如此徒增烦恼”为由拒绝了。
太后净室焚香只用沉檀,对纯度用量要求极为苛刻,用具必须极洁净,焚时要以云母隔片隔开香饼炭火,香料置于其上,这样焚香可不见烟,若香炉上印有一个指纹,配方稍有偏差,或香饼燃烧过度,香味带有一丝烟火气,太后便有不怿状。福宁殿的宫人伺候了几日,均感苦不堪言,最后还是请蕙罗来做此事。
蕙罗心细,一切做得毫无差池,太后看在眼里,对她也颇有好感,与其说话和颜悦色,每日必有赏赐。太后闲时常问蕙罗赵煦日常起居之事,蕙罗谨慎应对,并不多话。
一日蕙罗如常伺候太后焚香礼佛,忽见勾当御药院刘瑗入内,向太后禀报医官为赵煦配药之事,太后闭目听完,也不说什么,颔首示意已知晓,而刘瑗并不退去,踟蹰须臾,又轻声道:“再过几日便是上元节了,太后赐予诸臣的年节礼物,还与往年一样么?”
太后依旧阖目,手拨佛珠,随意应道:“还按规矩预备罢。”
“今年连降瑞雪,乃祥瑞之兆,这年节礼物或可稍增一二…”刘瑗朝太后略略走近两步,声音又放低了一些,“听说圣瑞宫已向宰相章惇、尚书左丞蔡卞、翰林学士蔡京和御史中丞安惇等人送了上元礼,应瑞雪之兆,多增了一些…”
太后睁开了眼睛:“送的是什么?”
刘瑗道:“除了往年常例那些,据说还多了一个金盒…昨日章相公在宣德门内下马,立即有个圣瑞宫黄门迎上,有人看见,他朝章相公双手奉上的,是一个金盒。”
太后沉吟,少顷也只是点点头:“知道了。”
这日午后,太后应诸臣所请前往赵煦以往病中听政的内东门小殿垂帘议事。一个时辰后回来,都知梁从政立即趋上前去迎接,试探道:“官家违和,群臣无首,怕是有许多政事要劳烦娘娘处分了。”
太后看看他,淡淡道:“寻常政事相公们自可处分,只有一件,无人敢拿主意,要请官家定夺。”
梁从政欠身挑眉,有询问意。太后入室坐下,抚着蕙罗奉上的手炉,沉默半晌,才道:“大臣们都在劝官家早定国本。”
早定国本,这是在请皇帝立储。蕙罗一惊,想起赵煦现状,顿觉只怕所有人都会觉得他必死无疑,都在准备扶持储君了。心中泛起酸涩感,她默默退至殿角香炉后,执香箸做着添香的动作,自觉地给太后与梁从政充分说话的空间,然而他们的话她还是凝神在听的。
梁从政听了太后这话一时不语,太后抬目视他:“都知认为现下议此事当否?”
梁从政想了想,答道:“储君乃天下之本。古时天子即位,必立储君以受宗庙,天子有储君而天下获安。东宫久虚非社稷之福,宜早定国本,以保国朝万世之业,以系天下万人之心。但凡储君未立,何时议及此事都是妥当的。”
太后颔首道:“都知所言在理…官家无子,依都知之见,而今当立哪位亲王?”
梁从政立即下跪,道:“此等大事,臣一介宦者岂可置喙?娘娘理应垂询朝廷重臣。”
“哦?”太后微眯着眼看他,再道:“那老身问哪位重臣为好?”
“章惇章相公。”梁从政迅速回答,又解释说,“当年章相公曾在太皇太后帘前议立官家,是官家信赖之人,为人睿智有学识,如此家国大事,理应问他。”
太后漫不经心地拈一根银簪拨着手炉灰,又问:“若章惇说得无理,又该当如何?”
“怎会无理?”梁从政不知不觉提高了音调,“章惇是宰相,他的话安可不从!”
似被拨起的手炉星火烫了一下,太后缩了缩手,眉头也拧了起来。但不久后又恢复了平和神色,对梁从政和颜道:“梁都知在福宁殿应承大半日,兴许也乏了,回去歇息罢。”
梁从政自知失言,稍显尴尬,稽首告退,然后恭恭谨谨地退至门边才转身离去。
太后目送他,待他身影消失,再召刘瑗入内,对他道:“速往枢密院,宣知枢密院事曾布入隆祐宫觐见。”
(待续)
作者有话要说:
妾侍
“今日太后让刘瑗去枢密院,宣知枢密院事曾布入隆祐宫觐见。”傍晚圣瑞宫朱太妃摒退杂人,只留自己带来的心腹宦者蓝从熙侍立在侧,再靠近赵煦病榻,告诉他:“他们是在密谋立储之事。”
赵煦沉默不语。太妃取出一卷文书,直递到赵煦面前。
赵煦瞥了一眼,虚弱地问:“这是什么?”
太妃答道:“章相公与几位学士为官家草拟的诏书,说明立十二哥为储君,请官家过目,若辞句无须修改,姐姐这便通知章相公,带学士们入宫,恭请官家手书立储。”
赵煦不由愠怒,勉力摆手一拂,把文书打落于地:“朕还没死,你着什么急?”
“你快死了,六哥!”太妃抢上两步,一把握住他手,布满血丝的眼睛盯牢他:“所有人都知道这点,太医、太后、皇后、宰执、宫里宫外的人…但是没人跟你说,他们都会哄你,说你并无大碍,好生将养就会痊愈,可身体是你的,你会没知觉么?”
赵煦胸口急促起伏,但没有反驳。
太妃伸手抚抚他潮红的脸庞,柔声说话,语意酸楚:“我是你的娘呀,只有我会对你说实话。你这次病势沉重,太后早在准备后事了,她想立的是十哥。章相公虽然向着十二哥,但知枢密院事曾布掌握的是兵权,他与太后联手,章相公也奈何不得。如今只有你先下旨立储,对百官宣布十二哥的储君身份,异日太后与曾布才无话说。否则,将来十二哥与我,孤儿寡母,再无官家扶持,难堪处境可想而知。”
赵煦摆首,边喘气边断断续续地说:“且莫说我现在还活着,就算真要死,这立储之事也须考虑周全再定。事关苍生社稷,不能仅以亲疏来论储君人选。十二哥本性纯良,但孤傲任性,太过耿介,不会顾全大局,若他监国,易生事端。”
“那你说说谁比十二哥合适?是那瞎了一只眼的九哥,还是一身纨绔习气的十三哥?”朱太妃反诘,冷笑又道:“或者,是那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十哥?”
赵煦不语。太妃继续抨击赵佶:“十哥打小心眼就比别人多,自己没了娘就知道去巴结太后,才多大呢,眼睛就瞄着官家御座了。真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朝廷大内,哪都有人说他的好话。可别人看不出来,你还不知道他是何种货色么?你拖着不立储,将来撒手离去,太后必然会与曾布联手把十哥推上皇位,十哥若做了皇帝,小人得志,野心得逞,小则弑母杀弟,大则祸国殃民,又岂是你愿看到的结果?”
“祸国殃民?你担心的只有你自己。”赵煦叹了叹气,道:“我累了,请姐姐回去罢。”
太妃拾起先前被他打落的文书,展开送至赵煦眼前:“六哥,你看看,措辞若不错,我便…”
“蕙罗!”赵煦忽然打断太妃,放声朝外唤道:“蕙罗!快进来,给我更衣,我要歇息了。”
在寝阁外伺候的蕙罗听见召唤忙疾步入内,见赵煦面色有异,语音刚落便大声咳嗽,顿时一惊,立即上前搀扶照料。
朱太妃却不离去,依然手捧文书要赵煦看,赵煦侧首蹙眉咳嗽着,毫不理睬。
蓝从熙见状,靠近太妃,躬身请她回去,太妃不闻不顾,只怔怔地盯着赵煦,俄而,一串泪珠簌簌而下。
“六哥,你真的不顾姐姐生死么?”她虚脱般曲膝跪倒在榻前,伏在床沿泣道:“你说我担心的只有我自己,不错,我是担心,因为这宫里除了我们血脉相连的母子三人,没人会关心我的生死。”
她抽泣着开始述说:“我入宫时只是个小小的御侍,没有显赫的出身,父亲早亡,连朱这个姓氏都是母亲改嫁之后跟着后父改的,而养我的又是一户姓任的人家…从小受尽白眼,入宫后宫人们勾心斗角,也吃了不少苦头。幸得先帝恩宠,先后生下你兄弟二人,境况才好了起来,一路进至德妃,但这日子也还是过得不舒坦。位分低的,挖空心思给你下套;位分高的,又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对我最严苛的,是你祖母太皇太后。她出身世家,是仁宗曹皇后的养女,英宗皇帝的元配夫人,尊贵无匹,也最瞧不起我这种身份卑贱的宫妾。她自己不许英宗皇帝纳妃,儿子的妃嫔她也不喜欢,常常告诫神宗皇帝,嫡庶有别,不得逾越。向太后是她精心挑选的儿媳,她爱如己女,绝不容嫔御对向太后有任何冒犯之举…我有风湿之症,你曾问我因由,我从未跟你说。现在,可以告诉你了…有一年向太后生日,众妃嫔侯在她正殿中准备贺寿。我与几位娘子说笑,一时高兴,没听见皇后入内,等她进来时还背对着她。太皇太后得知此事,便命我在向太后殿前跪了一夜。风寒浸骨,从此我两膝落下毛病,但凡天阴下雨都会疼,一疼我就会想到那跪在太后殿前直至晕厥的情景…”
讲至心酸处,她悲声愈甚,掩泪的丝巾亦湿了大半。赵煦本来在蕙罗搀扶下坐起想更衣,听着亦神色黯然,默默地又躺下,朝内侧卧,不看太妃。
蓝从熙欲扶起太妃,频使眼色,暗示太妃噤声,但太妃不管不顾,仍跪在榻前哭诉:“那日之后,太皇太后还命人向我传话,说天家严守嫡庶尊卑,我虽生有二子,但休想左右官家,以妾抑妻…神宗崩后,我护送神宗灵柩前往永裕陵,途经永安,当时老臣韩绛任当地知府,迎灵柩于永安城外。我代皇后以遗孀身份护灵驾于队列之后。韩绛听说我在后面,便又奔走数里,跪拜相迎。我回到宫中,跟太皇太后说起此事,原是想赞韩绛恭谨有礼,尊重天家,不料太皇太后听后竟扬手给我一耳光,怒道:‘韩绛是先朝重臣,做过相公,政绩卓著,而你不过是个皇家小妾,不前去迎他已是失礼,竟然还敢让他跪拜,受他望尘之礼?’”
这“皇家小妾”四字朱太妃一字字吐出,模拟太皇太后冷硬语气,听得蕙罗亦觉惊心。回想太妃素日盛气凌人,却原来当年曾被人轻贱至此,颇感恻然,见她声泪俱下,不由地出言相劝,但旋即意识到自己身份,这种状况也不知说什么好,便只得保持沉默,悄然退后,隐于幔帐之间。
其间赵煦肩头微微颤了颤,但还是未出声。
“我虽跻身四妃之列,但终神宗一朝,始终觉得自己只是个仰人鼻息的妾侍,就算成了新皇帝的母亲也不会有变化,太皇太后的耳光提醒了我这点。我不能有任何辩解,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跪下泣谢她教诲。”朱太妃肝肠寸断地哭了一阵又继续说:“你即位做了皇帝,照理说,我这生母是可被尊为太后的,但太皇太后只许尊你嫡母向氏为皇太后,我仅被尊为皇太妃。非但如此,在此后好些年中,给我这皇太妃的舆盖、仗卫、冠服还不如给皇后的。后来你大了,有大臣进言,说母以子贵,太妃礼数,务致优隆。太皇太后也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让你下令,一切礼数按皇后分例置办。尽管如此,也还是远远不能与皇太后相提并论。直到太皇太后不在了,你获亲政,我才有了些许扬眉吐气的感觉,但行事稍微畅快一点,太后便会暗地里命言官进言,说我僭越…她面上装得倒好,却还是把我恨到了骨头里,若不是对你有所忌惮,她也会像太皇太后那样对付我。”
太妃述说至此,见赵煦仍无回应,便伸手欲拉他转朝自己:“六哥,所以你不能让太后立别人为储君,否则我又会重新沦入那噩梦一般的境地,这一辈子都只能做个皇家小妾。何况,这几年我过得风光,嫉恨的人自然更多,但我面前浮华原是虚空,若你有个好歹…”
赵煦闻言猛地抽手避开她,一动之下又咳嗽起来。蕙罗上前照拂,他亦不转身,但厉声命道:“送太妃出去!”
蕙罗看看蓝从熙,面露难色。蓝从熙双手着力扶起太妃,哄她回去,太妃挣扎着又扑到赵煦榻前,哭道:“你这几个弟弟,只有十二哥是姐姐肚皮里出来的,你立取十二哥才稳便,姐姐后半生方能过几天安生日子,否则,将来受人冷眼事小,只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六哥!你回头看看我,看看你的娘呀!你不立十二哥,却忍心让你亲娘受人欺侮么…”
赵煦剧烈咳着,对她请求不置一词,间或朝她挥挥手背要她出去。
朱太妃哭得撕心裂肺,哀声不住唤“六哥”,惊动了外间的杨日言,带了几名宦者进来,连哄带劝地才把太妃架走。
蕙罗待太妃离去,再轻声问赵煦:“官家,现在是否更衣?”
赵煦仍朝内侧卧着,咳嗽声渐渐平息,但仍在喘气,良久才抬手示意。
蕙罗扶他坐起,见枕头上适才他脸庞所依之处有一片水痕。
(待续)
作者有话要说:先帝病危,圣瑞曾云:“只十二哥是姐姐肚皮里出来,你立取十二哥即稳便。”先帝自此气不复语。
——《曾公遗录》
清供
次日十哥赵佶入省请安,带来了一个紫檀盒子。
赵煦不豫之前,他原是众亲王中定省最勤最早的,常常天不亮就候在福宁殿前,而这次皇帝卧病后他倒显得没那么殷勤了,入省的次序在亲王中时而第二时而第三,既非第一也非最后,见了皇兄也不甚多话,除了说几句吉利话就等着皇兄让他退下,带礼物来也是年节后第一次。
他在赵煦面前打开紫檀盒,蕙罗重又闻到那缕如梦似幻的幽香,定睛一看,见盒中盛着一个金质累丝编织的香囊,那香气便是从累丝缝隙中散发而出。
赵佶双手呈上香囊,道:“这块龙涎香是臣自番商处购得。此香忌讳潮湿,臣便盛于金丝香囊中,不时佩带,以使香味常获人气,不致败坏。臣听太医说,龙涎香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理气化痰之功效,可治疗咳喘气逆,心腹疼痛。故今日带来献给陛下,望陛下稍加把玩,或有助于圣躬康宁。”
蕙罗接过转呈给赵煦。赵煦自圣瑞宫哭闹之后精神愈发萎靡,语音虚弱之极,须蕙罗等贴身宫人附耳传话。此刻他抬眼看看香囊,淡淡道:“太贵重了,十哥自己留着罢。”
蕙罗向赵佶转述,赵佶应道:“臣爵位服玩,皆为陛下所赐,即便献上所有财物也难一谢圣恩。陛下违和,臣恨不能以身相代,此香虽贵,却无法尽表此间心意。万望陛下笑纳,有幸长伴君侧,此香也是生得其所。”
赵煦仍不接受,道:“香有灵性,既伴你甚久,便是你的,我强收下,也是无益。”
赵佶还想再说,赵煦闭上了眼睛。赵佶见状亦不敢再劝,接过蕙罗送回的龙涎香,正欲告退,赵煦却又出声唤他:“十哥。”
赵佶忙欠身恭听。
赵煦让蕙罗传话:“我做了十四年皇帝,你且说说,哪些事做对了,哪些事做错了。”
赵佶双目微睁,旋即道:“陛下处分政事无不周全,这些年海晏河清,国泰民安,臣钦佩之极,岂敢妄自置喙。”
赵煦道:“我只想听你说实话。我知道绍圣绍述,处置元祐党人,颇引人非议。你是怎样想的?”
太皇太后高氏崩后,赵煦亲政,立即召见被太皇太后摈弃的新党,任章惇为宰相,公开表明绍述继承神宗成法,并改年号为“绍圣”,大力贬斥太皇太后重用的元祐年间大臣,激化朝廷党争,亦致政局混乱。蕙罗虽极少听人说政事,但也知道皇帝行事乖戾,朝野民间皆有微词。只不知他此刻这样问赵佶,是何用意。
但见赵佶深深一揖,答道:“陛下圣明,绍述先帝成法,变法度,易风俗,恢复保甲、免役、青苗诸法,令国富民强,且出兵征讨西夏,使其向大宋乞和,文治武功,堪比祖宗。元祐党人墨守陈规,阻挠革新,废止皇考成法,陛下将之贬逐流放,并无不妥。”
赵煦再问:“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么?”
赵佶低首,恭谨作答:“臣不懂政事,但知惟皇考皇兄马首是瞻。”
××××××
自朱太妃哭闹之后,一连三天均不见赵似入省福宁殿。一日午后,蕙罗去尚服局验取皇帝服玩,归来路过圣瑞宫,却见赵似身披大氅,风尘仆仆地自外间走来,发上犹萦飞雪,手中把持着几束松枝竹枝和梅花。圣瑞宫守门的小黄门看见,忙快步相迎,口中说道:“十二大王回来啦!今日下雪,大王去玉津园也不多穿件衣裳,这件大氅并不厚实,娘娘见了恐怕又会怪责。”
玉津园是皇家园林,游幸之所。蕙罗心道,他这几天不去向皇兄问安,原来是跑出去赏花田猎去了。同胞兄长病危,他竟还有游兴,不知是不懂事还是生性凉薄。
未免有气,便也不欲向赵似施礼,蕙罗别过脸去,启步朝福宁殿方向走。不想赵似却看见了她,扬声向她唤道:“喂!”
蕙罗只是不理,继续朝前走。赵似又连唤两声:“喂!喂!”蕙罗依然不管,并不回顾。少顷,有个若短箭般的物事倏地从蕙罗脑后飞来,斜斜插在她鬓边。
蕙罗一惊,伸手摘下,却是一枝梅花。
她转身,手持梅花含怒回视赵似。
他气定神闲地走到她面前,问:“我唤你,你为何不答应?”
蕙罗冷道:“十二大王适才是在唤奴家么?”
赵似很认真地回答:“是呀。”
蕙罗面无表情地道:“奴家姓沈,名蕙罗,是尚服局典侍。”
赵似道:“我知道。”
“刚才奴家听到的,不是奴家的名字,所以不知十二大王召唤。”
“哦,”他很好脾气地说:“那我下次记得叫你名字。”
他态度平和,不是以往冷漠的样子,看蕙罗的目光甚至可说温和。蕙罗一时倒又拉不下脸来生他气了,便叹了叹气,问:“大王有何吩咐?”
赵似把手中花枝树枝递给她:“这是我今日去玉津园摘来的,请代我献给皇兄,权作岁朝清供之用。”
“岁朝”原是指正月初一。每年新春,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国人皆爱以松、竹、梅、柏之类植物插瓶供养,取其长青不老、延年益寿之吉祥寓意,谓之“清供”。
蕙罗迟疑地接过,问:“大王去玉津园,就是为了剪枝以备官家清供?”
赵似颔首,道:“松竹双清,加梅三友。皇兄违和,不宜近繁杂香料,而三友清素雅洁,最宜此刻品赏。后苑中虽有松竹,但梅花不佳,所以我今日去玉津园,选取了些有致之枝。”
蕙罗见松枝曲尽其态,竹枝婆娑有致,梅花琼肌玉骨,果然皆为清供上品,不由暗自感慨:原来他这般有心,先前倒是错怪他了。
但仍有些疑虑,便开口问他:“大王既不畏风寒外出为官家寻觅清供花枝,何不亲自送去?”
赵似沉默,侧首看看圣瑞宫方向,半晌才道:“我此时去,恐有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