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席挤满了世界各地来的记者,这毕竟不是个常见的案子,这是一场历史的审判。时间是1991年9月,地点是统一后的柏林,这4个年轻人,是柏林墙的东德守卫。
两年前一个冬夜里,刚满20岁的克利斯和一个好朋友,名叫高定,偷偷潜伏到三公尺半高的大墙下,开始攀爬。枪声响了之后,克利斯转过身来,面对着守卫,大概想叫他们别射吧,可是下一颗子弹由他前胸穿入。高定的脚踝被击中,他还来得及将自己的身份证奋力往墙那边丢出去。
濒死的克利斯和受伤的高定被守卫像货物一样在地上拖着。高定呻吟着要救护车,守卫班长,25岁的施密特,掏出手枪来对着他:
"再喊就毙了你!猪猡!"
施密特,就是那个牵着母亲的手、当众哭泣的年轻人。
克利斯躺在冰凉的水泥地上,断了气。
他不知道,几个月之后,成千上万的人用脚踩塌了柏林墙;他不知道,他是这堵墙下最后一个牺牲者。
在开庭的休息时段里,一个穿西装的男人穿梭在人群中分发图片。他是柏林一家专门报导酒色财气奸杀掳掠的杂志主编。他把两张照片放在克利斯母亲的手上——这个母亲,没有机会和儿子见最后一面,她只是从东德政府收到一份通知,告知她克利斯已死,连死亡原因都不提及。
现在,这个母亲突然见到了儿子最后一面——两张照片是克利斯赤裸的尸体,正面一张,背面一张。前胸弹洞清晰可见,后背上布满了尸斑和污血。
杂志主编立在一旁,等着看母亲的反应;他要写一篇快稿。
辩护律师所倚赖的基点是,这些士兵是执行命令的人,他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好像一个职业刽子手,嘿,你总不能要求他每次挥刀之前作个道德裁判吧?
检察官却试图反驳:不对不对,每个人都有选择的可能。
你难道不知道许多人反对这个制度吗?
不知道。施密特说。
东德有许多教会,你不曾去过吗?
不曾。
你的同伴和朋友中,难道没有人拒绝当兵吗?
也许有。但你得坐两年牢。
你难道不知道西德人对围墙的射杀感觉悲愤?
不知道。
对围墙的自动射击装置——你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那是保护我们国家安全最有效的设施。
一问一答之间,人们恍惚通过了时光隧道回到40年前,在一样的地点上聆听相似的问答。这4个东德士兵所面对的是当年纳粹官兵所面对的指控;今天的柏林法官所思考的是当年纽伦堡法官所思考的难题:
以今日之是非昨日之是,公平吗?
用这个国家的法律去审判那个国家的人民,公平吗?
执行命令者和施发命令者同罪,公平吗?
要求军人把个人良知放在服从军令的原则之上,公平吗?
如果你说不公平,这4个年轻士兵是无罪无辜的,但你怎么面对克利斯伤心欲绝的母亲——她说,如果杀人的人是无辜的,那被杀的算什么?
这40年的共产党统治之下,东德有成千上万个克利斯的母亲。你对她们说什么是公平?
施密特的母亲,却也有话说。
她说,你们不去审判昂纳克,却来惩罚几个听命的小兵,这算什么公平?
许许多多的人,同意她的辩护。只要昂纳克还躲在莫斯科覆荫中一天,人们就可以愤慨的引用德国谚语:"大头放生,小鬼遭殃。"毕竟始作俑者是昂纳克,他在1974年亲自下令:越墙者一律格杀。现在他逍遥法网之外,在全德电视上还固执的表示绝无侮意,审判4个小兵实在令人觉得荒诞。
可是,40年的家国不幸,是不是追究到这头发稀少的80岁老头,就算完了呢?
德国"明镜周刊"的发行人奥格斯坦,对各方人马声讨昂纳克的盛况嗤之以鼻:
"千千万万的东德人遭到身体和精神的迫害。连死者也要呐喊:复仇!
"然而复仇对象是谁?谁又有权利复仇?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没有人会相信西德情报局不知道围墙那边的真象,可是尽管如此,西德仍旧帮助东德进入联合国,昂纳克还被邀访问西德,当国宾礼遇,被西德政治人物尊称为"阁下",西德政府还用防弹车去保护他的生命。
"现在,却要公审他!
"以前为什么不下通缉令?不但不下,基社党主席还要求他在一张菜单上签名留念!"
奥格斯坦对德国的政客说的是,你们这些要通缉逮捕昂纳克的人,正是长年来默许他、支持他的人,你们哪有资格谈"复仇"?说穿了,奥格斯坦认为西德政客也无非是消极"帮凶"罢了,没有权利大张旗鼓的谈正义公理。
奥格斯坦把问题扯得更松宽,也更一团糊涂了。如果西德政客是默许的"帮凶",那么那1700万忍受独裁统治的东德人民本身难道在某个程度上,不也是默许的"帮凶"?
谁是默许的帮凶,谁是无辜的受害者,这其间的界线竟是如此模糊!
审判继续着,罪与罚的道德辩证继续着,清算与平反,日尔曼人的方式,在大城小镇进行着。
东德原有18万名教师,其中2万人,在经过审查之后,已被解聘。解聘的理由:曾经是东德政府的支持者。在有些地区,凡是负行政责任的,譬如督学或者校长,不必审查就一律革职,因为,简单的逻辑指示,不是共产党的支持者根本就当不了督学或校长。
一个医院的大门守卫面对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问他是否知道那所医院属公安局所有?知道。是否知道政治异议者也被关在里面作"精神治疗"?知道,但我只是一个大门守卫。
你身上带有武器?
有。
那么,当有人从医院想逃走时,你是否必须开枪?
低头。
这个守卫,也受到解聘的处置。
如果你觉得这种清算太过火(当然,当我们好人在追究坏人的时候,没有人会用"清算"这个可怕而难听的字眼),你得了解东德人期盼"平反"的心怀。是克利斯的母亲在哀求"还我公理";是高定的母亲这一辈的人在大喊,"把所有曾经忠于党的老师揪出来!赶出去!"因为他们害怕思想的污染;是数也数不清的小市民,在自觉半生已毁的现在,要求亲眼看见罪与罚的实现、看见公理的验证,用来治疗自己或者永远不可愈合的伤口。
如果你觉得这种日尔曼式的清算太过火,那么,想想看,是不是有一个中国式的清算呢?
谁是默许的帮凶?谁是无辜的受害者?谁有权利对谁报复?谁有权利行使公理?
我等着看罪与罚的印证、清算与平反的实现,中国式的。
1991年10月8日
---------------------

活过底片的世界
活过底片的世界
1
20世纪德国最壮观的"大河文学"出现了。
这部作品的厚度有100公里长,每一公里大概有1000多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其中18公里是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11公里是"坏分子"的活动细节,剩下的70公里嘛,还不清楚是什么。
作者的名字是"东德公安部等","等"包括85000名秘密警察和数十万名埋伏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线民"。作品里的主角,是东德1700万人口。作品的名字或许可以叫"围城",因为这1700万人住在围城里,四周有70万枚地雷,6万枝自动扫射机关枪,还有,1100只训练有索的狼狗。
今年一月,"大河文学"公开,人们涌进那蜿蜒100公里的阴暗的文字迷宫里,寻找自己的故事。进去的时候,心里已经藏着不样的预感,出来的时候,脸色苍白,双腿颤抖,太亮的阳光使人晕眩。
做妻子的,发现那定期到秘密警察那儿去报告自己行踪和言谈的,是共枕10年的丈夫。做学生的,发现记录自己"不当"言行的,是那课堂上授课的老师。作家,发现自己某年某日私下读了西方的刊物,打小报告的是那长年进出自家书房和厨房的知交。牧师,发现自己在几年前所以大病,是因为医生遵从公安部的指示,开给他损坏脑神经的药剂。异议分子,发现自己和辩护律师当年的"密谈"内容,白纸黑字的记载着。病人,发现自己对精神医师的倾吐,一卷一卷录在大河文学里……
人们早已忘怀了某年某月某日和某人在某地做的某事,突然像血证似的摊开在眼前,角落里写着出卖者的代号——他们是街坊邻居,是亲人、知交、文友、爱人,是为你治感冒的医生,为你辩护的律师,为你指引人生的教授。
这部大河作品涵盖的广度、渗透的深度,远远超过苏联克格勃和纳粹盖世太保的成就。它在读者心中引起的灵魂深处的颤动和哀恸,更不是一般文学作品所能比拟。
2
物理学者彼普的故事被安排在"坏分子"的11公里中。1987年,波普妻子袅丽可无意中对女朋友透露了自己对婚姻的厌倦感,这个女朋友马上到公安部去交了份报告:袅丽可有意离婚。
负责波普这一章的作者——公安部第22处处长,立刻开始布局,写下了波普故事的大纲:
第一阶段:促使袅丽可申请进修以加强她与其夫分手意向……同时进行,避免波普本人在其工作单位及社交生活有任何升迁或改善可能。完成日期:1987年3月。
第二阶段:扩大波普婚姻危机,加强女方离婚意愿,应设法使袅丽可与第三者(线民哈洛得)发生亲密关系。完成日期:1987年6月。
第三阶段:给波普工作单位主管写匿名信,使波普成为问题人物。完成日期:与前同。
第四阶段:在《青年》报上发表波普和前妻(克莉)所生女儿一篇文章,赞美其"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以之为榜样来警告坏分子。完成日期:1987年5月。
第五阶段:促使波普女儿就读学校加强对该女政治信仰教育。该女儿最得波普宠爱,影响其女儿应可加深波普无力感及家庭分裂。完成日期:1987年3月。
第六阶段:在波普朋友圈中散布不利于他的谣言。完成日期:持续进行。
大纲订好了,人物的发展却不十分顺利。袅丽可现在记得,1987年中有个法官朋友曾经邀请她去看戏,原来那就是奉命引诱她的线民。亲密关系不曾发生,婚姻还没有破裂;围墙,先倒了。
3
尤鸿的故事只是不起眼的一小节,因为他是个小人物,他的遭遇也太寻常。
24岁那年,尤鸿想逃离围城,运气不好,被逮到,判3年徒刑。不算什么,在东德围城统治的28年之中,有23000人因逃亡罪而被判徒刑,平均起来,每两天就有一个人逃亡、被逮、坐牢。许多单身母亲携带幼儿逃亡,被捕之后,母亲下狱服刑,幼儿,就被共产党送给党性坚强的家庭去收养,从此不知生身父母。
尤鸿被关了3年;出狱前,他信口说,西德的制度比东德好。狱友转身打了小报告,于是尤鸿又被判了一年四个月的徒刑。这是1965年,罪名是"危害国家安全"。不算什么,在28年的围城中,有78000人以同样的罪名下狱,也就是说,将近30年来,每天有8个人因为"危害国家安全"而坐牢。尤鸿的命运不值一提。
16个月徒刑的前5个月,尤鸿被关在精神病院里,强迫用药。终于出狱之后,也在一个餐馆工作,时间很短,因为,不知怎么回事,他随口骂了句"共产党猪猡!"报应来得很快,尤鸿又被抓进了精神病院,医师说:你再犯一次错,我们就不得不用药剂来改造你了。
尤鸿又被释放,认识了一个在公安部上班的女郎,他告诉这个女郎公安部不是个好地方,劝她洗手不于。结果有点反高潮——他又进了监狱。
1984年,尤鸿终于又得到了自由,可是失去了身体健康,失去了20年青春岁月,失去了这一回合的整个人生。
4
这100公里长、30吨重的"大河文学"里自成一个世界,一个繁复的底片世界,黑白分明:凡是怀疑社会主义的都是黑的,凡是和共产党合作的都是白的。现在这部记载一个民族生活的巨作经过冲洗,拿到阳光下一看,世界颠倒过来,黑的全变白,白的全变黑了。
那85000个秘密警察,失了业,噤声的潜入社会各个角落里,另谋生活。有办法的,自然摇身一变,从公安部小主管变成了什么合资企业小经理。人们也不十分注意。真正成为过街老鼠,人人追打的,倒是那数不清的、躲在底片世界中的、为共产党作"走狗"的"线民"。
东德的末代总理戴麦哲尔——记得他和西方列强签订和平条约时那悲剧英雄的姿态吗?统一没多久,末代总理就灰头土脸的下台,人们说,他是"大河文学"里有代号的一个线民。东柏林洪堡大学一向是东德学府重镇,大学校长芬可,灰头土脸的被解聘了,人们说,在底片世界里他是一个依附政权的密切合作者。作家,一个接着一个被揪出来,谁是谁的告密者,"狗屁精",弄他个水落石出。
像尤鸿那样遭受迫害的人,现在热切的寻求"天理报应"。不要把一切罪行怪在制度头上,他们说,制度,是人做出来的,而且往往是某些特定的个人;追究责任是法治的根本。
那被揪出来的人,坐在破碎的世界里,既不知如何诠释过去,也不知怎么面对未来。曾经和政权合作给牧师"药物治疗"的精神医师,把背对着媒体的镜头;他从此不能再开业行医,更无法再面对社会——"给我安静吧!"他哽咽地说。
更多的人,曾经只是跟着大伙跑跑龙套,没害过人,却也没救过人。而今价值观念突然翻转过来,他连自己是清白还是有罪也迷惑了。于是,一个东德部长提出一个实际的自我检讨的办法:不必问太抽象的问题,他说,问问自己几个最具体的问题就可以决定自己究竟是否昧了良知,譬如说——人们为了自由而被射杀在柏林墙下的时候,你的立场在哪里?
5
我的朋友,还有太多的人活在那底片的世界里。希望他们有一天能见到阳光,在阳光下看那冲洗出来的世界。
1991年
---------------------

活过底片的世界
历史的伤口绷开
昂纳克回来了。
昂纳克是谁?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时代,他的身份证字号是A0000001,东德的"头头"。在1989年,他和苏联来的贵宾戈尔巴乔夫在东柏林盛大地庆祝建国40周年;和他亲面、拥抱、握手的戈尔巴乔夫说:"应变太迟的人会有恶报。"
昂纳克是太迟了。戈尔巴乔夫的预言语音未落,愤怒的人潮已经踢破了昂纳克辛苦建成的柏林围墙。统治东德18年之久的昂纳克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先潜入东柏林的苏联军医院,然后逃往莫斯科,设想到苏联的政变更剧烈,他只好躲进智利驻莫斯科的大使馆。
29日下午,昂纳克又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在踏进即将领他入狱的汽车之前,他对着摄影机握起拳头——共产党信徒的敬礼。回到不久前还是他的领土的柏林,群众等侯着他。有的喊着"释放昂纳克!"有的喊着"凶手昂纳克!"在公安警察重重的保护之下,昂纳克的轿车从机场驶往莫阿比监狱——监狱门口,两个年轻人撑着一条几尺长的白布:"昂纳克,死人会找你复仇!"这两个人曾经在这里坐过三年牢,罪名:逃亡。
等侯着昂纳克的牢房,有一张木床,一张木椅,一个洗手台。在他进去之前,他必须交出所有私人用品,除了10张照片和一只结婚戒指。这个牢房,昂纳克并不陌生:1935年,23岁的地下共产党员昂纳克被纳粹政府以"叛国"的罪名逮捕,在这个监牢里他度过10年青春的岁月。
经过半个世纪,昂纳克再度成为囚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地点;历史的舞台剧充满了颠覆和反讽的伏笔,8月25日将是他80岁的生日。
当载着昂纳克的苏联——不,俄罗斯飞机在柏林机场降落的那一刻,许多德国人会联想到昂纳克在1987年那一次的降落,在西德科隆机场。那个时候,守候在飞机外头的,不是警察和逮捕令,而是一国元首、文武百官,仪仗队和地上猩红醒目的地毯。那只是短短的5年前,也是昂纳克政治生涯的高峰——他,终于得到了西德的默认,以元首之礼接待他,当然也就等于接受了他所代表的政权的"法统"。
五年之后,他的国家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再度下机,机场上没有一个等待握手的政客。车队直接驶往监狱,车程11分钟。牢狱中有他的老伙计:前国防部长卡斯勒、前公安部长米尔克、前行政院长……
德国电视记者说,波恩政客一直大声嚷嚷着将昂纳克缉回,绳之以法;现在他终于来了,波恩政坛却一片沉默,沉默得令人奇怪。
其实并不奇怪,大家心里明白。
沉默是因为尴尬。西德向来就清楚昂纳克政权暴虐的一面:在东德围城统治的28年之中,有23000人因逃亡罪被判徒刑;平均起来,每两天就有一个人逃亡、被捕、下狱。另外有78000人被控"危害国家安全"而坐牢,也就是说,28年来,每天有8个人因为"危害国家安全"而成为囚犯。
明明知道昂纳克是一个暴政的代表,却争先恐后的和他握手,要他签名,和他拍照,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所谓"务实政策"所能掩盖的了。当年的猩红地毯和今天的逮捕所形成的强烈对比,这个对比所传达的讽刺意味,实在是西德政客想躲也躲不掉的。所以尴尬,所以沉默。
深思的人或许有另外保持沉默的原因;面对昂纳克这样的"犯人",要评断他的人不仅只是考虑问题的司法层面,还有政治层面,还有历史诠释的角度和道德哲学的角度。在种种考虑之中,司法层面可能还是最简单的一项。而实际上,对昂纳克的处理,到目前为止,也就是从这简单,也因此最简化的层面出发。通缉昂纳克的罪名,不是他过往的任何政治作为,不是腐败、无能、经济破产、人权侵犯……而是非常具体的"杀人罪":德国法务部试图使昂纳克对死在围墙脚下的人负责。德国刑法第二一二条:"不蓄意谋杀之杀人者得判5年以上至终身监禁。"
如果司法机构以这个"技术"成功地将昂纳克治了罪,会有许多人觉得不安:昂纳克令"越墙者得射杀"时,他是在那个制度中合"法"产生的领袖,他的命令因此是国法;谁有理由不尊重他的"国法"?有人反驳:尊重生命才是最基本的法,超越任何国法,然而这是主观的价值判断,是没有法律根据的一种道德取向,而在一个现代法治国家里,道德不能作为判罪的依据,法律才是。所以仅只以法律问题来看待昂纳克,都莫衷一是,更何况,昂纳克所揭开的,还有种种更复杂的难题:
首先,谁有权利审判昂纳克?真正干净的人才能丢那第一块石头:西德政客的容忍和东德大多数人的默许,事实上,都使他们成为昂纳克的种种程度不同的"共犯"。"共犯"哪里有资格审判"主犯"?
再说,如果昂纳克躲在"理想主义"的大旗后面呢?如果对着世界握起拳头敬礼的昂纳克说,他至死相信共产主义,他一切的作为,包括"保卫边境",都是实践社会主义的理想,造福他所热爱的人民,一切的一切,源于理想,如果他这么说,谁来评断这个"理想"的真与假、是与非、上升与堕落?又有什么依据能使人公正地评断这个"理想"?
1872年,整整一百年前,德国社民党和工党的创始人贝柏被控"叛乱",他在法庭上为他的"理想"侃侃而谈:"…我自少年时代就为工人解放这个目标而奋斗,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奋斗到底。"他被解往监狱的路上,老百姓沿路对他脱帽致敬。
如果昂纳克在柏林法庭上为他的"理想"——尽管那已是一个灰飞烟灭的理想——侃侃而谈,我们究竟是该对他脱帽敬礼呢,还是给他脚镣手铐?
恶心!极权政治的受害人说,昂纳克不值得任何一丁点的同情和谅解。那成千上万被毁了的人生,那加起来上千年的牢狱,那数不清的妻离子散,那没有声音的家破人亡——就这么算了吗?如果这罪魁祸首不得到惩罚,世界上还有公理这个东西吗?
可是,即使是这些复仇心切的人,大概心里也明白:杀了昂纳克也只能满足情绪,回答不了历史的问题:什么是罪?谁有罪?罪如何形成?惩罚昂纳克只是在对"公理"饥渴时所轻易摄取的速食麦片。
但是即使如此,昂纳克回到德国受审仍是具有意义的。就他个人而言,这是一个扳回尊严的最后机会,和许多其他共产领袖相比,昂纳克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他不曾像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一样被莫名其妙地枪毙,也不会像保加利亚或甚至苏联的共产党头目一样受夺权者的审判:昂纳克面对的是一个公认为公正的西德司法程序。他有机会再度跃上世界舞台,为自己作最后的辩护。即使是失败的辩护,也还比潜逃在某个大使馆的角落默默死亡要值得尊敬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