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类小说上一章:高阳著红曹系列三春争及初春景第一部
- 另类小说下一章:李鸿章
等堂吏点了茶汤,赵普看着他退出堂外,才把身子向东微倾,放低了声音说:“国华,怕的要有大征伐了!”
“是!”曹彬答应着,双眼视宰相,静候进一步的指示。
赵普把那个蜡丸取出来,交到曹彬手里:“你猜,这东西来自何处?”
蜡丸向来是作为秘密通信用的,一则为了保密——如果有人剖开窥视,重新火烘封缄,难得恢复原状;再则便于携带,必要时可以塞在人身上最隐秘、最见不得人的地方。这东西曹彬见得多了,略略审视了一下,随即答道:“来自蜀中。”
“咦!”赵普惊异了:“何以知之?”
“他处蜡丸皆是黄蜡;此是白蜡,蜀中所产。”
“啊!啊!”赵普欣悦地说:“国华,你真是遇事肯留心。不错,来自蜀中,且先剖开了它再说。”
蜡丸一剖为二,其中果然是蜀主孟昶致北汉生刘钧的书札,潜约北汉自太原发兵,渡黄河南下;蜀中自子午谷出兵响应,东出潼关,夹攻汴梁。
两人看完了信,赵普笑着问道:“如何?”
“都说孟昶懦弱,不意有此远图。”
“何尝是孟昶的主意?只是王昭远的异想天开。”接着,赵普把赵彦韬黎明求见的经过,约略说了一遍,吩咐曹彬:“你就在这里,细问一问赵彦韬;我先上殿奏事,等问明白了,我再与你一起去面奏官家。”
于是在“东府”的僻处,曹彬会见了赵彦韬。未曾接谈,先打量来客;赵彦韬生得极其浊气,一双鼠眼,闪烁不定,一望而知,必非善类——是这样的人,才会干此卖主求荣的勾当;曹彬已知蜡丸书不假。
他非常不喜欢赵彦韬这个人,但是,为了国家不能不重视这个人。他在想,巴蜀天府之国,而蜀道艰难,四围隔绝,其中的文物制度,风土人情,不为中原所知;远的不说,就说这几十年间,甚至连宰相赵普都不知道前蜀王建也有过“乾德”的年号。竟用以为大宋的正朔,弄得贻笑天下。虽然凤州团练使张晖,对于蜀中的军情,不时探听了有报告送来,但外界的窥测,究不如土著见闻的确实。照这样看起来,眼前的这个远客,关系着实重大;不能不好好结纳。
因此,曹彬便以老友重逢、欢然道故的神态来招待赵彦韬,殷勤地慰问他旅途的辛劳,也为他介绍了汴梁的风物,同时恳切地致达了欢迎的意思。这使得赵彦韬不但松驰了戒备,也减消了奇货可居的念头——蜡丸书只是一块敲门砖;换取富贵要靠他藏在心里的那些话;他本来打算着先要讲一讲条件,才肯细叙蜀中形势,这时觉得不必多此一举。宋主仁厚,原就深知;而曹彬的肫挚,更使他相信大宋朝决不会负他。
于是,他自己由闲话谈入正题。“曹先生,”他问:“蜡丸可曾剖开?”
“剖开了,剖开了!听说,这是王昭远的主意?”曹彬以闲谈的语气问道:“此人如何?以‘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这就是以宰相镇蜀中根本的南郑,想来必是文武全才?”
“哈哈!”赵彦韬大笑:“如果谁问我,世上何事最荒唐?我就说,王昭适当蜀中的宰相镇南郑。”
“何以呢?”
“原是个荒唐的人嘛!把那个比作诸葛亮第二,曹先生,你说已经够荒唐了吧?还不够!王昭远自以为要胜过诸葛亮。你看看,这种人还跟他说什么?”
曹彬也笑了,兴味盎然地:“照你这一说,我越发要听听了,这个当代诸葛亮,妙事一定甚多。”
就在闲谈说笑之中,曹彬了解了王昭远的企图。蜡丸书之起,起于王昭远的一个幕僚的建议。这个人叫张廷伟,是山南西道管民政的“判官”;他看透了王昭远内心的苦闷——以厮养小僮,当宰相之任,不但李太后大表不满,蜀中朝野上下。亦无不诽薄;他心有所知,却苦于无法树立威望,受人敬重。所以张廷伟献计,潜约北汉,两路攻宋,这个大功一立,就没有人看不起他了。
照张廷伟的说法。北汉为宋的劲敌,宋朝的精锐部队,大部份集中在黄河南岸各重镇。如果北汉能自太原发兵南下,渡河直指开封,宋朝为保卫京畿。必调京东、京西的劲车入援,那时蜀军由南郑发兵。启洋县东面一百六十里处,穿越六百六十里的子午道,直薄长安,宋师不暇西救,则关中三辅之地,可以传檄而定。
听到这里,曹彬暗暗心惊!张廷伟的这一策,真是可建奇勋。西蜀虽有天险,但决非坐守之地;能利用蜀中的富厚来争天下,足以成王成霸,汉高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倘或恃险坐守,则险不足恃,必至于亡;诸葛亮最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他不是鞠躬心瘁,病殁五丈,三国纷争,还不知鹿死谁手?
现在张廷伟的献议,蜀军出子午道直取长安,把关中拦腰断为两截,秦、风、阶、成四州,形成孤立,蜀军再另出褒斜道夹击张晖一军,则三辅之地,确是可以传檄而定。那时据潼关重险以窥中原,岂非成了大家的心腹之患?
这样转着念头,曹彬不由得急急问道:“王昭远呢?他听了张廷伟的话,怎么样?”
“王昭远高兴得了不得——”
他当然要高兴了北汉出力,蜀收其功,世上哪有比这再好的事?王昭远倒也读过些书,知道唐朝天宝年间,蜀中进贡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自涪州取西乡驿走子午道,三天就可以抵达长安。虽然那是轻骑,有辎重的大军当然要走得慢些,但至多也不过十天的功夫。
“嘿!曹先生,你道王昭远怎么跟我说?他说:赵彦韬啊,等你从太原回来,看我十天拿长安!替诸葛武侯雪恨出气!”
“怪不得说他自以为胜过诸葛亮。”曹彬笑道:“武侯六出祈山,遗恨而殁,王昭远十天拿长安,自然比他高明。我看将来锦官城外,少不得也有王昭远的祠堂。”
“那不把诸葛亮气死才怪!”
彼此挪揄着王昭远,但心情不同,一个是真的看不起王昭远,一个却只是凑对方的趣,借此盘问。问来问去,问到赵彦韬自己身上,他的笑容收敛了,低声实告曹彬,还有两个同伴在开封。
“一个叫孙遇,一个叫杨蠲,连我一并是三个人。”赵彦韬说道:“王昭远叫我们先顺路探听这里的兵马虚实,道路形势,画了图由他们两个作速送回,我渡河到太原去投书。”
曹彬暗叫一声惭愧;蜀中间谍,已混入汴京;如非赵彦韬自首,必受其害。于是正色问道:“这两个人,此刻在何处?”
“我们都住相国寺东门大街录事巷,崔万红家。”赵彦韬又说,“我出来得早,他们还睡着;此刻不知道怎么了。”
唐朝勾栏院中的规矩,以妓女主持酒令,称为“觥录事”;所以录事巷顾名思义,可知是妓院集中的地区。曹彬心想,这大雪天气,孙遇和杨蠲,哪里去刺探兵马虚实、道路形势?自然是在崔万红,围炉饮酒,不必急于掩捕。转念一想,不妙!赵彦韬黎明出门,至今不归;也许孙、杨二人,做贼的心虚,悄悄逃走,那就费手脚了。
要抓他们也方便得很,派一名枢密院的幕职官,到开封府知会专管地方盗贼的“贼曹参军”,去录事巷手到擒来。但曹彬不愿意这么做;采取了一个极其温和亲切的办法。
“足下远来,千里幸会;我略具杯盘,为足下接风。”曹彬想了一下又说:“此地旧家门外。有家酒楼,字号‘南仁和’,颇有佳酿,不妨一试。”
在这一席接谈之中,赵彦韬大有“一见如故”之感,随即欣然应诺。曹彬便告个罪,离了那里,迳到都堂。赵普常朝已回,正在等他的消息;接得报告,十分欣慰。他告诉曹彬,赵彦韬投效一节,已先奏闻皇帝;等把孙遇、杨蠲找到,皇帝或会召见,面询蜀中详情,看来如自己所预料的,一场大征伐恐不可免!
听得这番话,曹彬越发谨慎将事;退出都堂又赶回“西府”,谒见长官,略陈其事。然后部署了一番,才陪着赵彦韬到了南仁和酒楼。
枢密院的执事官员,已先一步在那里定了座,是最后面临汴河的一间阁子,隐秘而宽敞,此时重帷深垂,生起一个白铜大炭盆,满室如春,酒香四溢,真是消寒的好去处。
四名浓妆的妓女服侍着行过了两巡酒,都悄悄地退了出去。这是预先受了叮嘱的,要等他们回避了,曹彬才好说话。
他改了称呼,叫一声:“赵兄!”
“不敢当,不敢当。”
“‘四海之内皆弟兄’,有什么不敢当?”曹彬紧接着又说:“赵兄,朋友越多越好,可能把孙、杨两位也请来一叙?”这个建议来得突兀,但细想一想,亦非意外。赵彦韬很欣赏曹彬这样做法,连连点头。“这样最好,这样最好!”
“既然如此,我着人进来,请赵兄吩咐。”
“要得!”
曹彬便拍一拍手,进来一个酒保,垂手问道:“客官要什么?”
“你可知道录事巷崔万红家?”赵彦韬问说。
“怎的不知?”
“好!烦你到那里去一趟,寻着剑州来的两位药材行商,一个姓周,一个姓吴;只说我请他们到这里来吃酒,——我姓朱,是他们一起来的。那两位若问,还有谁在座?你只说就我一个人好了。”
“是了,我就去。”
这个酒保原是枢密院的小吏乔妆的,出了南仁和,骑一匹快马到了录事巷;崔万红家前后早已安上了人,彼此交换了一个眼色,那“酒保”把马缰丢了给他们,走进崔万红家来问讯。
“可有剑州来的周、吴两位药材客人?”
“有啊!”鸨儿问道:“你是哪里来的?寻这两位客人何事?你说了,我叫人去通报。”
正在东厢烤火的孙遇和杨蠲,已经听见了外面的声音;彼此对望了一眼,都有怀疑之色,如何会有人知道这假姓与假身份?
“我是南仁和的酒保。”是窗外的声音:“他们同来的一位客人,着我来请他们两位去吃酒。”
杨蠲释然了,起身要出来答话;孙遇把他一拉,使了个眼色,杨蠲便让他去出面。
等鸨儿遣个使女进来一说,孙遇掀开门审,先把来人打量了一下,方始开口:“那个遣你来的?”
听得是浓重的蜀音,“酒保”便知找着正主儿了,很快地答道:“一位姓朱的客人。”
“姓朱?”孙遇故意偏着头,装出一时想不起的样子,“是怎等一个相貌?”
这难不倒来人,他把赵彦韬的形相衣着,形容了一遍。
“喔!喔!”孙遇恍然有所悟似地:“原是萍水相逢的一个朋友,你先去,我们随后就来。”
说到“我们”,便知另一个正主儿也在。只要是在这里,便插翅也难飞;“酒保”答应一声,掉头就走,出了崔家,在隐僻的人家檐下,低声告诉埋伏着的人:“两个都在。其中一个鬼得很,此刻必是在商量;须防他们滑脚。”
他猜得一点不错,孙遇跟杨蠲正低声在商量,要不要赴赵彦韬之约?
“先问问再说。南仁和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要得!”孙遇点点头,叫进鸨儿来问。
一问,确有南仁和这家酒楼,肴馔平常,窖藏官酒,却是汴京第一。这无可疑了,赵彦韬最好杯中物;而且这大雪天气,酒楼人少,想是要趁此机会。好作密谈。这个约不能不赴。
于是唤老鸨雇来两乘肩舆,坐了到旧宋门外。雪寒风大,棉帘子遮得密密地。这两个人坐在肩舆里,哪知道前后都有人在“护送”。
一到南仁和,恰好在门口遇着那“酒保”;他鞠躬如也地引着他们直到后进。孙遇特别精细,又问了句:“可还有别的客人?”
“就那朱客官一个人吃闷酒。”说着话,已走到了地方,“酒保”高唱一声:“客到!”
花枝招展的一名妓女,掀开门帘,孙遇一见便知坏了!明明有个主客在座,偏说只“朱客官”一个人,其中必定有诈。
两人面面相觑,进退两难;赵彦韬却已满面春风地迎了出来,一手一个,拉着他们的手,大声说道:“来,来!我引见一位好朋友。”
有闲人在,曹彬不肯让他揭破身份,赶紧向赵彦韬抛个眼色,离座一揖:“敝姓曹。请坐!请坐!”
孙遇和杨蠲游疑不定,又不知如何答话?只随着他们撮弄。等坐定了,妓女尽皆退去,曹彬便来敬酒,眼睛却望着赵彦韬。
“两公道这位何人?”他笑嘻嘻地说。“大宋朝枢密院曹承旨。”
两人一听,脸色大变;曹彬急忙先安慰他们:“两公千万宽心,曹某决无恶意。”
“我实说了吧!”赵彦韬开门见山地揭穿了谜底:“自出蜀那一日起,我就已决心归顺大宋。宋主仁厚,天下归心,识时务者为俊杰!两公请想。我们蜀中主公,用了王昭远这样的人,不是自速其亡?人往高处爬,水往低处流。我是决心在这里的了;两公如何,自己拿主张。刚才曹承旨已经跟我说过,决不难为你们,如果还想回去,派人送到凤州边境。只怕大宋倒是仁厚宽大,那个‘诸葛亮’反饶不过你们。”
一番话说得孙遇和杨蠲,目瞪口呆,半晌作不得声,心里七上八下,看不透自己的吉凶祸福。
曹彬却是早已把他们的身家性命,都顾虑到了,“两公自然有难处,我能体会。”他徐徐说道,“想来是顾忌宝眷在蜀,恐遭不利?”
“正是如此。”杨蠲坦率相答,“七旬老母在堂,未免割舍不下。”
“某有一策,可保无虞。只看两公可信得过我?”
这话不易回答,孙遇很谨慎地答了一句:“请先说说看。”
曹彬说了他的计策,便自这一刻起,把他们三个藏在极隐秘的地方;却由大理寺发一道讼牒,说拿获蜀谍三名,审问属实,并不肯归降,依“盗贼律”中“谋反大逆”的条款处死。再由枢密院以敕令下达边境节度使,务须留意关禁,严防间谍,就引这三名蜀谍,作个事例。另外再派人到汉中、成都去宣扬其事,要把他们三个人说得效忠主,至死不屈。这一来,不但他们在蜀的眷口,可保安全;说不定表扬忠义,还有优厚的恤典。
保护归人,用心如此深厚,设想如此绵密,孙遇和杨蠲,心诚悦服,感激涕零;两人同时离席,一揖到地,异口同声地说:“唯公所命!”
3
在经过彻夜的考虑以后,皇帝决定召集文武两将,来会商平蜀的大计。那是在召见了赵彦韬、孙遇和杨蠲以后的第三天午后,亲阅禁军习射的常课完了,皇帝吩咐枢密使李崇矩、副使王仁瞻和枢密承旨曹彬留下来,同时遣两名“快行家”,召唤皇弟光义和宰相赵普,即速进宫议事。
议事的地点就在“射殿”,细沙铺地的箭道上,设下一张金交椅,皇帝居中而坐,面前设一张方几,上铺猩红毡条;方几三面摆五个蒲墩——与议者都蒙赐座,团团围着皇帝,静听指示。
方几上展开一张地图,皇帝指着向光义说:“曹彬的这张图画得极好。这里,只有你还没有看过,可以仔细看看!”
说着,他把地图推向光义这面;是一张西蜀形势图,山川道路、关塞等堡、以及兵力配备,注得极细;但因为如此,一时反而无法细看,略略审视了一下,仍旧把地图在皇帝面前放正了,好等他宣示。
“蜀中的剑门跟巫峡,号称天险。不过,我不信有什么铁桶江山!”皇帝徐徐说道:“地形之险不足恃,可恃者只有人心。命将出师,不是为了攻城略地,是为了救百姓。你们要紧记着我这话。”
“是!”大家齐声遵诺。
“天下非统一不可!不统一何来汉唐盛世?不过统一天下,先要人心归服;徒恃武力,统一了也不会久,秦二世而亡,就是前车之鉴。为此,我不亟亟于征讨,总要视民心的趋向,因时乘势,才是正着上策。”
赵普是主张平蜀最力的,听了皇帝这话,记起他曾说过“孟昶慈惠爱民,恤刑劝农,是个有道之主”;深怕又拦置了平蜀之议,错过大好机会,所以紧接着说道:“陛下仁厚;天下之福;蜀中百姓,早已归心于我。听赵彦韬说,成都有个叫唐季明的人,劈开一块木头,内有紫文纬书‘太平’二字,识答谶的人指出,这叫‘须成都破了,方见太平’。天与人归,不取何待?再说孟昶,也不是早年的孟昶了,起居奢靡,那里是个有道之主?伏乞宸断,早定大计。”
“我心里已经有主意了。也要听听你们的意见,只要说得有理,我的主意也可以改变。”皇帝转脸看着光义:“你先说!”
“陛下要代南汉,就得先平蜀。自古以来,未有不平蜀而能统一天下的。曹彬,”光义回头说道:“你熟读战史,为圣驾陈述,古来平蜀的事例。”
“是!”曹彬略想一想,从容陈奏:“秦吞蜀而益强,得以兼并六国;汉高祖资巴蜀之力,以取天下。三国之时,晋欲灭吴,必先入蜀,然后有‘王浚楼船下益州。’恒温、刘裕、苻坚有图天下之志,无不先有事于蜀;隋有蜀而平陈,唐由蜀而平萧铣,臣以为蜀非坐守之地!蜀之为用,端在进取;王昭远才具如何,因当别论,但张廷伟的谋略不能算错,只不该妄想坐享其成而已。”
皇帝极注意他的话,随即问道:“如果你是张廷伟,应该如何?”
“如臣为张廷伟,不劝王昭远潜约北汉,只劝王昭远出兵子午谷,奇袭关中。”
“何以呢?”
“关中为我所必救。我一遣大军入函谷,北汉有可乘之机,自然勾结契丹,发兵南下。那时我首尾受敌,军心震动;蜀军力战,则潼关以西,恐非我有了!”
皇帝悚然动容,不断点头。光义尤其赏识曹彬的见解,大声说道:“先发制人、后发者制于人。请陛下即日下诏发兵,制敌机先。”
“少安毋躁!”皇帝很沉着地说:“我要知道每一个人的意见。”
视线扫过,由光义而赵普而曹彬,由曹彬而落在王仁赡脸上。
于是王仁赡毫不含糊地陈奏:“陛下平蜀,臣愿效前驱。”
皇帝作了个嘉许的笑容,转脸看着他右手第一位的李崇矩问道:“你呢?”
李崇矩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同时他又奉命“判三司”——监铁司、度支使、户部使,称为“三司使”,分掌天下山泽物产、财用出纳、户口赋税,“判三司”即为国家最高的财政职位。因此,李崇矩赞成平蜀的理由,与别人不同;他着眼于平蜀以后所能为国家带来的财政上的利益。蜀中天府,物产丰盈,米麦丝茶、自足有余,便既非王土,关禁阻隔,不能外运,等于货弃于地。特别是剑南富顺的盐井,日产千斤;供应关中,可以免去淮盐西运,千里转输之烦,于小民生计,大有裨益。
只要是于小民生计有益,皇帝无不欣然接纳。平蜀之议,众谋金同;皇帝认为不必多问了,说出他自己筹思已熟的主意:“发兵平蜀,原不可免;只是朝廷不能兴无名之师,既然蜀主有勾结北汉图我之心,则师出有名,即日下诏,准备平蜀!”
诏令必须出于宰相,所以赵普响亮地应声:“臣敬闻。”
“不过我要大家特别记在心里,虽称平蜀,实在是收蜀,决不是代蜀。李崇矩!”
“臣在!”
“未曾发兵,你先替孟昶起造第宅;挑临汴河风景好的地方兴工,要华美宽敞些。即日画图来我看!”
“是!”李崇矩答道:“臣先相度好了地方,立即画图进呈。”
“好!”皇帝又看着王仁赡和曹彬说道:“兵贵神速,一鼓而下,方可以免除蜀中百姓兵连祸结之苦,所以我想分兵两路入蜀,以凤州路为主,归州路为辅。你们看这样子办是否合宜?”
“陛下算无遗策,不须再垂询了。”主仁赡笑着回答。
“曹彬,你看一路好,两路好?”
曹彬答得非常简捷:“两路。”
“那就这样,”皇帝指着王、曹两人说:“你们为我各领一路‘都监’——我的意思,仍算是我亲征,所以两路都用‘行营’的建制。”
“遵旨!”王仁赡和曹彬一起离座拜伏,领受命令。
“你们起来。”皇帝又问光义:“这两路的主帅,你看用谁?”
“可用的人甚多,像李处耘……”
才说了这一个名字,皇帝便连连摇手:“不行,不行!这个家伙要吃人,不把蜀中百姓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