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娘是那种不懂事的人吗?你如果早点说出来,我会戴在手上?”
她伸手去敲儿子的头,范宁却及时躲开,“娘没有给别人看吧?”他警惕地问道。
张三娘脸一红,“本来是想拿给隔壁刘家娘子看看,正好你们回来了。”
“这几样是什么?”范铁舟指了指盒子的其他物品问道。
“都是别人给我的礼物,恭贺我考第一名,扇子是朱大官人送的,玛瑙玉葫芦是刘院主送的,两个黄玉戒指你们知道,还有块白玉是周员外送的。”
范宁半真半假地随口胡扯,反正这种事情也无法去对证。
“那赶紧收好!”
范铁舟道:“这些东西都是纪念品,我也觉得最好埋起来。”
范宁上前把几样宝贝都收进宝盒里,盖上了盖子。
张三娘毕竟是乡下妇女,十万两银子的生活离她太远,她无法想象,也没有兴趣。
相反,两百两银子才让她眼睛一阵阵发亮。
她将两百两银子堆在一起,眉开眼笑对丈夫道:“他爹,咱们用这银子造新房子吧!我想造个大院子,五间瓦房那种,将来给宁儿娶媳妇。”
范宁听母亲三句话不离娶媳妇,他没好气道:“这是我准备给爹爹开医馆的本钱。”
“开什么医馆!?”
夫妻二人异口同声,不过意思却不同,范铁舟是不高兴的否定,张三娘却是疑问。
范宁连忙把自己的想法给母亲说了一遍,他知道,家里是母亲做主,只要母亲拍板决定了,他父亲不去也得去。
听了范宁的想法,张三娘却没有吭声,这件事来得突然,她需要考虑一下。
这时,她忽然想起父子二人还没吃饭,一连声埋怨自己,“看我这记性被狗吃了,居然忘记给你们热饭。”
她转身跑去厨房,范铁舟这才对儿子道:“开医馆的事情以后再说!”
范宁点点头,对父亲道:“爹爹,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什么事?”
“是这样!”
范宁挠挠头道:“我答应给别人找块上品太湖石,你能不能给从前的渔友打个招呼,捞上好太湖石,我出高价收购!”
“你是给那个小娘子找石头吧!”范铁舟笑吟吟道。

吃完饭,范宁困得眼睛都睁不开,拖着沉着的身体去睡觉了,宝盒也只能明天再处理。
范铁舟两口子却躺在床上说话。
范铁舟便将今天发生的事情详细告诉了妻子。
虽然张三娘也关心老三的命运,但只要老三还不错,她就不想多问了,她更关心自己家,尤其是要不要范家赔银子,赔银子就意味着要几兄弟分摊,她可不干。
听到不用赔银子,她的兴趣迅速转移。
“你说宁儿和那个小娘子关系很好?”
“看得出宁儿和她关系很好,宁儿站着她旁边,两人一直在嘀嘀咕咕说话。”
“长得怎么样?”女人谈这方面的问题总是直奔要点。
“那小娘子长得相当标致,我还没见过像她那样水灵的小姑娘。”
张三娘顿时眼中闪烁异彩,“他爹,你说宁儿和她能不能…”
“这个不可能,我听爹爹说,朱家是平江府首富,咱们高攀不上。”
“什么高攀不上?咱们宁儿也不差,将来宁儿考上进士,我还不一定瞧得上他们呢?”
“万一考不上呢?”
“你就是个死脑筋!”
她戳了丈夫额头一下,“你忘了,我还有价值十万两银子的手串,怎么娶不了她?”
范铁舟没敢吭声,什么时候手串又变成她的了?
张三娘开始想象儿子和那小娘子拜堂的情景,越想越美,笑得嘴都合不拢。
“胡思乱想什么,睡觉!”
张三娘的美好景愿被丈夫一声‘睡觉!’残酷地打断。
不过她倒想起了一件现实的事情。
“他爹,我想过了,你真能开家医馆!”
范铁舟连忙翻过身对妻子道:“孩子信口胡说,你也当真?再说我刚刚才换客船。”
“村里人有个什么头疼脑热都来找你,你看得不是蛮好嘛!为什么不能开医馆?再说,开医馆比你驾船更赚钱,而且有地位,宁儿在学堂里总不能给别人说,我爹爹就是个船夫,你要替孩子想想!”
妻子的最后一句话把范铁舟说动了,他慢慢陷入沉思之中。

第四十三章 一招鲜
次日一早,范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宝箱重新埋好,不过他把那块玉佩和扇子取出来。
玉佩准备卖掉,买太湖石需要本钱,扇子他打算还给朱佩,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很感激朱佩昨天帮他。
“宁儿,你怎么浑身又是泥?”张三娘恼火道。
“你说呢?”这一次范宁说得理直气壮。
“算了,快去换身衣服,跟爹爹去趟镇上。”
“去镇上做什么?”
张三娘把儿子拉到一边,笑眯眯道:“你爹爹想了一个晚上,终于决定接受你的建议,去开医馆。”
范宁大喜,爹爹终于想通了,真不容易啊!
范宁收拾干净,便跟父亲驾船去了镇上。
“那年我十三岁,考县学没有考上,感觉前途迷茫,正好村子里来了个草医,我没事就跟在他身后,他见我还不错,就让我帮他拎药箱,我们就太湖一带四处给人看病,整整游历了两年。”
范铁舟轻轻叹口气,目光中充满了对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忆,那是他最开心的两年,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后来呢?”范宁问道。
“后来草医思念家乡,便回巴蜀去了,你阿公就让我去打渔。”
“爹爹主要是擅长外科吧!”
“嗯!跌打损伤,接骨疗伤都会一点,一般的头疼脑热也能治,太精深的医术我就不会了。”
范宁笑道:“爹爹放心吧!若真的是医术精湛,也不会呆在小镇上,我估计大家都差不多。”
“另外爹爹要有心理准备,真做了医生,我们家就要搬来镇上了。”
“这个再说吧!”

父子二人来到镇上,直接去了广记牙人行,范宁出现在上次的庄宅牙人面前,中年牙人顿时又惊又喜。
“小官人终于来了,我不知该去哪里找你。”
“事情办妥了?”
“办妥了,一半是运气,一半是我跑得勤,这位是…”
牙人看了看范铁舟。
“这位就是我父亲,他要开医馆。”
“请坐!请坐!”
牙人热情地请范铁舟坐下,“你儿子能干啊!运气也好。”
“大叔,运气好是什么意思?”范宁问道。
中年牙人笑眯眯道:“我在一家大药房里给你们找了一间铺子,也是巧,他们正好需要一个专治外科的医生。”
范铁舟心中欢喜,在药房里开医馆当然最好,他连忙道:“要不,我们去看看!”
牙人准备好一份正式的委托协议,笑眯眯道:“我们把协议签了就去。”

木堵镇上有三大药铺,六家医馆,平均每家药铺内有两家医馆。
除了医馆,还一些坐堂医师,他们中间有药铺自己的医师,也有挂靠药铺的独立医师。
总之一句话,医师很多,竞争很激烈。
牙人帮他们找的这家药铺叫做益生堂,就位于王状元桥,离奇石巷和货运码头都很近。
药铺是一座独立的黑瓦大房,铺面宽两丈,三级台阶,上面挂着大牌匾,龙飞凤舞三个大字,‘益生堂’。
外面还有一杆大旗,黄底红边,上书两行八个大字‘杏林国手,救死扶伤’。
看了让人脸红,杏林国手,那一般是指御医。
“请跟我来!”
牙人带他们走进大堂,一股浓烈的药味扑鼻而来。
自古以来没有变过的铺子恐怕就是书店和药铺了,大堂十分宽敞,至少有三百个平方,左边是一排长长的矮柜台,里面十几个抓药伙计正在忙碌,靠墙便是密密麻麻的药柜。
中间是四五排长椅,或躺或坐,至少有五六十位病人,不停地有呻吟声传来。
坐下角摆着四张圆桌,每张圆桌前坐着一名医师,正在给病人切脉看病。
而右边有两间屋子,每间屋子就是一家医馆,门口挂着布帘,上面有牌子,一家叫做王氏内科,旁边有说明:正五气,调阴阳,有点玄,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另一家叫做五脏内科,也写几句吹得不着边际的广告词。
这时,牙人叫住了一名富态的中年男子,“罗大掌柜!”
罗大掌柜走上前,牙人给他介绍,“这位就是专攻外科的范医师,家传国手,从业已经二十年,医术经验非常丰富。”
牙人很会说话,他只说从业二十年,可没说是从医,万一被拆穿,他也能把话圆回来。
范铁舟的脸一红,一炷香前他还是个船夫,转眼就成为了从医二十年,还好他的脸黑,看不出他的羞愧。
罗大掌柜打量一眼范铁舟,见他双手粗糙,皮肤黝黑,哪里像个医师的样子,分明就是一个苦力。
“范先生真是医师?”罗大掌柜怀疑地问道。
牙人拼命给范铁舟使眼色,范铁舟却摇摇头,“我之前是太湖渔夫,偶然给村里人看看病,并不是专业医师。”
牙人的脸顿时黑了,完了!完了!这样一说就全完了。
罗大掌柜呵呵笑了起来,“范先生的坦诚令人钦佩,不过小店的东家定下规矩,一定要经验丰富的医师,只能对范先生说声抱歉了,我也无能为力。”
范铁舟满脸臊红,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宁儿,我们走!”
“等一下!”
范宁叫住了转身要走的父亲,伸手道:“爹爹,把药膏给我。”
“你…你要做什么?”
范铁舟不解地将药盒递给范宁。
范宁接过药盒快步走到中间长椅前,这一排椅子上坐着五六个病人,看样子他们都是来治疗外伤的。
范宁蹲下来拍了拍第一个病人的腿,又给他捏了捏。
“你在干什么?”病人疑惑地问道。
“这个不是!”
范宁不睬他,又连续试探了三人,三个病人都一脸困惑地望着他。
众人更是不解望着范宁,罗大掌柜也没有干涉他,只是在一旁冷眼旁观。
范铁舟叹了口气,“宁儿,算了,我们走吧!”
这时,范宁用力捏了捏第四个人的小腿。
第四人是个愁眉苦脸的中年男子,一看就是个乡下农夫。
他猝不及防,被范宁捏住了痛处,农夫‘啊!’的大叫一声,“痛死我了!”
范宁大喜,就是这个人。
他连忙蹲下问道:“大叔,你腿怎么回事?”
“我今天犁地的时候,脚腕扭了。”
“让我看看!”
中年男子挽起裤管,露出小腿,只见脚腕上红肿一大块。
范宁挑了一团药膏,均匀地涂在男子的脚腕上。
“大叔,感觉怎么样?”
中年男子点点头,“很清凉,很舒服!”
“大叔,你走两步看看。”
“不行!不行!”中年男子一口回绝,“不能走,一走就剧痛难忍。”
“大叔,就走两步,扶着我,保证不痛了。”
中年男子将信将疑,他这时也感觉到脚腕不痛了,很舒服,这让他也有点动心,便慢慢扶着范宁肩膀站起身。
‘一步!两步!三步!’
最后范宁松开他,让他继续走,中年走了一圈,他甩甩腿,惊讶万分,“咦!真的不痛了!”
他又连续走两圈,欢喜得咧嘴大笑,“真的好了,一点都没事了。”
“小官人,这要多少钱?”
“一般我要收三百文钱,但今天我给你免费!”
这是牙人给他收集的行情,当天治好扭伤收三百文,隔一天减五十文。
范宁说完,也不看罗大掌柜一眼,对父亲道:“爹爹,我们去济慈堂!”
他拉着父亲就走,心中却暗数,“一、二、三,开口!”
就听见罗大掌柜急切地喊道:“范医师请…请留步!”
范宁停住脚步,得意地对父亲道:“爹爹,等会儿尽管提条件。”

范铁舟怎么没想到,开医馆居然就这样成了,他只要每月给药铺五贯钱房租,其他费用都没有。
药房给他辟出一间占地两丈方圆的医馆,差不多四十个平方。
挂牌‘范氏外科’,旁边有说明:祖传秘方,接骨圣手,专治跌打扭伤,这却是范宁写的广告词。
“宁儿,这船怎么办?”回家路上,范铁舟摇着船橹问道。
范宁笑嘻嘻道:“跌打损伤,病人走路不便,范医师也是要经常下乡的,这艘船就留着下乡用吧!”
范铁舟笑了笑,“一般还需要一个药童,要不你退学来帮爹爹?”
“爹爹给娘说去,她若同意,我就没意见,不过我建议先准备好一斤的跌打损伤药。”
父子二人对望一眼,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第四十四章 买房记
晚饭时,张三娘把一块焖肉夹到丈夫碗中,喜滋滋问道:“你的意思是说,开医馆用不了两百两银子?”
范铁舟摇摇头,“根本用不了,药铺给我三个月免租期,然后买一些必须物品,大概十贯钱,再留三十贯钱作为备用,差不多四十贯钱就足够了。”
“那咱们还有一百六十两银子,可以去镇上买座房子。”
张三娘做梦都希望能住上宽敞明亮的青砖瓦房,房子是每一个女人的梦,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娘,镇上的宅子,占地两亩,青砖大瓦房,大概八成新,一百二十贯钱,我们已经问过了。”
张三娘顿时又惊又喜,“这么便宜?”
范铁舟笑道:“小镇上的房子能贵到哪里去?再说又不是临街可以开店铺那种。”
“那有没有买下来?”
范宁笑嘻嘻道:“当然还需要您老人家亲自过目后才能决定?”
“臭小子,皮痒了是不是,什么老人家,我很老吗?”
“哪里?我娘年轻美貌,风流多姿…”
范铁舟‘噗!’的一声,嘴里饭笑喷了出来。
张三娘恼羞成怒,一把抓住儿子,狠狠掐他的胳膊,“臭小子,敢说你娘风流?我今天非掐死你不可!”
“娘,此风流非彼风流,痛啊!”

买房是一件大事,尤其意味着他们家要搬离蒋湾村,范铁舟需要给父亲先打个招呼。
出乎意料的是,范大川这一次没有反对。
他这两天正为小儿子的事情生气。
小儿子范铜钟早在几天前就不肯教书了,理由十分充足,教书严重影响他准备科举,他必须去县学复习才有氛围。
范大川当然不同意,但范铜钟闹腾一天,最后放出狠话,如果一定要他教书,他就放弃考科举。
范大川想到这些年投在小儿子身上的钱,他最终屈服了,只得同意小儿子辞职去县里读书。
而这时大儿子要去镇上当医师,多少给了范大川一点安慰。
他便同意大儿子搬家去镇上。

次日是放假第三天,范宁需要留在家赶作业,范铁舟和妻子高高兴兴地去镇上买房。
直到天擦黑,夫妻二人才回家。
听到开门声,范宁连忙迎了出来,范铁舟笑道:“买下了。”
范宁大喜,问道:“那我们什么时候搬家?”
“还要好几天吧!”
张三娘累得坐在椅子上,有气无力道:“我和你爹又去订了一套家具,现在家具太贵,没几样东西就要我们十贯钱,真的黑心!”
张三娘想起一事,眉开眼笑道:“宁儿,娘告诉你一件有趣的事,那房东听说你爹爹是益生堂医师,居然主动让了五贯钱,还是当医师好啊!”
范宁肚子一阵咕噜噜叫,苦着脸道:“娘,我觉得还是当厨师最好!”
“知道了!”
张三娘没好气道:“老娘累得骨头都要散架,还要给你这个小兔崽子做饭。”
张三娘站起身,懒洋洋地去厨房做饭。
范铁舟对范宁笑道:“今天下午,爹爹治好了三个病人的腿伤,居然赚了一贯钱,真没想到啊!”
“这就叫一招鲜,吃天下,那盒药可以让爹爹吃一辈子,现在才是开始,等爹爹名声大了,会赚得更多。”
范铁舟没想到三个病人居然就赚了一贯钱,他对当医师开始有点信心了。
就在这时,外面有人急促敲门,范铁舟一怔,只听妻子张三娘在院子里问道:“你们找谁?”
一名男子急声道:“范医师是不是住在这里?我们找他有急事。”
范铁舟走出来,“找我有什么事?”
男子作揖哀求道:“我爹爹从山上摔下来,好几处骨折,求范医师去救救他。”
“我知道了,你们等我一下。”
范铁舟披了件衣服,拿一些夹板药膏,对范宁道:“假如明天早上我赶不回来,你就坐水根阿公的船上学。”
“爹爹,我知道,你去吧!”
范铁舟匆匆和来人出去了,“你们住哪里?”
“我们家在藏书镇吴墩,我们去了镇上才知道范医师家住在这里。”
范宁关了院门,问道:“娘,这些病人怎么会找到我们家?”
“你爹爹在医馆门口贴了地址,承诺半夜也出诊,我劝他别贴,他不听,你看看,下午刚贴上,晚上就有人找上门,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张三娘着实有点不满。
范宁笑嘻嘻道:“娘,你只要想到爹爹跑这一趟至少赚五百文钱,你心里就舒服了。”
“这倒也是!”
张三娘心中顿时想通了,她笑眯眯道:“那就别管你爹爹,我们吃饭!”

范铁舟在四更时分才赶回来,他只睡了片刻,便起身送儿子上学,他自己也要去医馆坐堂。
范宁今天来得稍早一点,钟声还未响他便走进课堂,一眼看见了小萝莉朱佩,这小娘子正在低头赶作业。
其实不光是她,大部分学生都在拼命赶作业,放假三天,大家都有点玩散了。
“还有多少?要不要我帮你。”范宁坐下来笑问道。
“一边去!你那笔破字,还想帮我。”
不多时,朱佩写完最后一个字,她放下笔看了一眼范宁。
“你几时搬家?”
范宁一怔,“你怎么会知道?”
朱佩得意一笑,“就不告诉你,本衙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昨天掐指一算,便知道某个呆子家在镇上买了房。”
范宁心中着实奇怪,她的生活轨迹和自己没有交集才对,她怎么会知道?
范宁百思不得其解。
他索性也不再想,取出扇子递给她,“这个给你!”
朱佩眼睛一亮,一把夺过扇子,打开扇子看了看,喜滋滋问道:“你不要了?”
“反正也不能卖钱,给我也是丢在箱子里,还不如给喜欢它的人。”
朱佩想了想,又把扇子还给他,撅着嘴道:“还是还给你,祖父会不高兴的。”
范宁把扇子放在她桌上,“第一,这把扇子已经和你祖父无关,是我的,我想送给谁,是我的事情;第二,范仲淹是我本堂三阿公,上次我就是和他一起去京城,我想请他写字轻而易举;第三,这柄扇子上有你祖父的名讳,我拿着不好,这三个理由足够吗?”
“嗯!第三个理由不错。”
朱佩也觉得有道理,她眉开眼笑拿起扇子,又欣赏一下,便放进了书袋。
“你刚才说,请范相公写字轻而易举,是真的?”
范宁点点头,“我就在想,万一我找不到极品太湖石怎么办?我索性写信请三阿公给你祖父写一幅中堂,给你作为寿礼,你觉得怎么样?”
朱佩眼转一转,笑道:“太湖石我要,范相公的书法我也要,两样东西都不能少。”
范宁眼睛瞪大了,“这太过份了吧!”
朱佩双手叉腰,怒冲冲道:“范阿呆,你欠我的人情,想赖账吗?”
范宁趴在课桌上嘟囔道:“你这个人情太难还了吧!”
“那是!”
朱佩得意洋洋道:“我的人情是高利贷,利滚利,你想还清,没那么容易!”

午休时间,刘康陪同范宁去看他们家的新宅,听说范宁家在镇上买了宅子,刘康也格外高兴。
范宁的新家也在赵状元桥附近,距离药铺很近,在一条幽深的小巷子里。
两边是高大的青砖墙,有点年头了,上面布满了青苔。
小巷尽头左首就是范宁家的新宅,门比较旧,上面挂一把大铜锁。
范宁打开锁推门进去,开门就是一个很大的院子,至少有百余个平方,院子周围是五间倒‘凹’字型的青砖大瓦房。
这只是第一进,穿过走道,后面是天井,中间种了一棵大树,四周还有至少六间大瓦房,左边还是两层的楼房。
“比我家大一倍!”刘康惊叹道。
“别叹了,你们家是临街店铺,虽然面积小一点,但价格比我家贵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