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便有了一种较真的心态,汤阴县人看不起临漳县人,而临漳县人不服汤阴县人。
这群临漳县士子跑了好几个客栈都没有找到住处,汤记客栈也客满了,心中十分郁闷,偏偏三个汤阴县士子晚到一步却还有空房,他们敏感而自尊的内心便被触动了,这不就是看不起他们临漳县人吗?
五名临漳士子怒火中烧,一起吵嚷起来,掌柜只觉一阵头大,这是什么跟什么啊!他连忙对一群士子解释,“人家早就付了定金,人虽然没过来,但房间得留给人家。”
掌柜不敢说这是大东主吩咐的,否则这群藐视权贵的士子非要自己小店砸了不可,可就算这样,一群临漳士子依旧不依不饶,咬定掌柜欺负临漳县人,外面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住店的临漳士子也赶来增援。
眼看事情有点闹大了,掌柜只得和李延庆商量,“小官人,临漳人向来不讲道理,我也不想和他们争,小官人能不能让出一间房给他们?”
“我们没有问题,可以让出一间房,但他们有五个人,怎么分配?”
掌柜有点为难,便对几名临漳县士子道:“这位小官人通情达理,让给你们一间房,你们不要再闹了。”
“我们五个人怎么住一间屋,至少要让两间给我们!”
几名临漳县士子见对方服了软,更加嚣张,另一人喊道:“我们先来,三间房都应该是我们的,让他们去别处!”
李延庆有点动怒了,这群临漳士子还蹬鼻子上脸了,自己好心让他们一间,他们还以为自己怕了他们不成?
客栈不好得罪客人,但李延庆却不在意,他走上前道:“大家都是读书人,凡事得讲道理,我们在一个多月前便预定了房间,三间房本应全是我们的,我看在大家都是应考士子的份上,让一间给你们,你们却贪得无厌,以为我是好欺负吗?告诉你们,现在我一间也不让了,你们去别处吧!”
五名临漳县士子都是二十余岁,长得牛高马大,他们见对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心中便存了欺负之意,他们心意相通,迅速将李延庆围了起来。
掌柜见情况不对,正要上前劝解,却被张显拉到一边,张显笑道:“他们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教训他们一下,这件事就没完没了。”
“可是小官人年少…”
“呵呵!掌柜等一下再劝吧!”
掌柜将信将疑,伸长脖子提心吊胆地望着李延庆,这可是大东家交代的人,出了事自己怎么向大东家交代?
“小兄弟是不是也瞧不起我们临漳人?”
为首的士子用挑衅的语气道:“我们临漳县有三怪,红心萝卜不当菜,布店没有布匹卖,读书人比流氓坏,臭小子要不要尝一尝临漳读书人的厉害。”
李延庆哑然失笑,他也听说过临漳县三怪,萝卜不当菜,布店没布卖,毛驴跑得比马快,到这里第三怪却变成了读书人比流氓坏,这是在威胁自己吗?
一般而言,只要语言威胁到位,再推攘几次,这些少年都会心中畏惧让房,事情也不会闹大,说着,为首士子便伸手要推李延庆,李延庆却用食指不轻不重地在他伸出的手腕上弹了一下。
李延庆苦练打石技巧五年,手指力量比钢爪还要强大,只是他身为读书人,不想对付地痞无赖的办法来对付读书人,弹一下手腕只是略加警告。
一弹之下,为首士子浑身剧震,一种钻心的疼痛让他感觉到自己骨头仿佛变成了碎片,他惊得脸色大变,一连后退几步,左手紧紧握住右手手腕,恐惧地望着李延庆,其他几名士子都感觉到了不对,不约而同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李延庆笑眯眯对五人道:“客栈正堂还缺了几个字,不如我们都献献丑,给店里写几个字吧!”
这才是读书人的争斗,若用拳头,莫说五个书生,就是来五十个书生也不是他的对手,但武是用来“止戈”,而绝非争斗,用文斗才符合他士子的身份。
为首士子已知道对方厉害,可这样狼狈逃走,脸上又挂不住,他听李延庆提出比字,便立刻同意了。
“好!就依学弟提议,我们写字争房,若我们输了,我们心甘情愿离去,绝不耍赖。”
张显见李延庆居然提出文斗,他心中有点惊讶,以老李的拳头之硬,只要他稍微出手,几个人一定会被打得屁滚尿流逃走,现在居然要比字。
张显心中不解,但还是催促掌柜赶紧准备笔墨纸砚,他又上前低声道:“老李,他们挑衅在先,干嘛对他们这么客气?”
李延庆微微一笑,却不回答,张显也是极聪明之人,他心念一转,立刻醒悟,他们是来参加科举,若动了武,被考官知晓,德行就会下调了,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好。
此时客栈内外已经被看热闹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大家听说两拨士子比书法争客房,更加有兴趣,一时间,人声鼎沸,议论纷纷。
掌柜和伙计已在一张方桌上准备了笔墨纸砚,五名临漳县士子商量一下,为首士子对李延庆道:“你年少,我们让你先写。”
说得好听是谦让,实际上是他们已经发现这个少年深不可测,怕自己写出字来丢脸。
李延庆之所以敢和他们比书法,是因为他一进门便发现五人的行李上贴有名字,这当然是他们自己所写,他便胸有成竹了。
李延庆也不推辞,走上前拾起笔,蘸了蘸浓墨,提笔用行草写下四个大字“汤水北惠”。
汤水是汤阴县的母亲河,暗示这家店是汤阴县人所开,加上东家又姓汤,便一语双关了。
李延庆自我感觉最拿得出手的便是书法了,他的前生便是书法比赛一等奖,加上他得名师指点,本人又有极高天赋,经过六年的苦练,他的行书和楷书已有大家之风,落笔便如蛟龙出水,跃然于纸上。
这四个字既有草书的翻江倒海,大气磅礴,又有行书的灵动飘逸,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周围不少士子都是识货之人,纷纷拍手叫好,狂赞不已。
就连十几个本想声援同县的住店士子见了这幅书法,也缩回了脖子,省得丢脸。
五名士子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们哪里写得出这样的字,五人对望一眼,只得拱手认输,垂头丧气拿着行李向外走去。
李延庆却笑道:“现在哪里还有住处?这样吧!我们让出两个房间,大家就挤一挤,都是读书人,不用互相为难。”
五名临漳士子都呆住了,为首士子心中既惭愧又感动,连忙躬身道:“学弟虚怀若谷,以德报怨,我们输得心服口服!”
李延庆向四周抱拳行一礼,周围响起一片热烈的鼓掌声,纷纷为他的人品喝彩,李延庆走回来对正在发愣的掌柜笑道:“请掌柜带他们进去吧!”
掌柜这才反应过来,心中感激道:“多谢小官人宽宏大量!”
他连忙吩咐伙计把五名临漳士子的行李拿进去,五名士子再次向李延庆感谢,张显和秦亮心中虽然有点不爽,却也不好说什么。
李延庆笑了笑,便招呼张显和秦亮一声,三人也跟着伙计向后院而去,掌柜又吩咐另一名伙计将三人的马匹牵到后院牲畜棚,这时,四周围观人议论纷纷,也各自散去了。
这时,在大堂外围观人群中却有一名中年男子没有离去,只见他身材高大,穿一身紫皂衣,头戴纱帽,长得面如冠玉,鼻直口方,颌下一尺长的青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负手站在门口,显得极为儒雅。
他见李延庆已经进客栈了,便给身后一名随从说了几句,随从快步走上前,向掌柜讨来李延庆写的四个字,呈给中年男子。
中年男子仔细品鉴片刻,不由捋须点了点头,对身边两名随从道:“以行看德,以字看人,此子虽年少,却温良谦让,宽容待人,一笔字也是落纸惊雷,若细以雕琢,将来必成我大宋栋梁。”
“老爷,按规定,我们是不能在安阳街头露面的!”一名随从小声提醒道。
“我知道!”
中年男子随即上了马车,马车向贡院方向快速驶去。
第0108章 食铺偶遇
今年朝廷改革发解试,将命题权收归朝廷,与此配套的是,主考权也被朝廷收回了,由朝廷选派翰林学士去各地主持发解试,并实行锁院制度,要求翰林学士不准在路上和当地人接触,进入主考地后,便要立刻锁进贡院。
另外,天子还会派出御史赴各路巡视监督科举,严防科举作弊。
就在李延庆在安阳县住下当天,县城内便传出了消息,主考官已抵达县城,进驻贡院。
一时间,消息在县城引发轩然大波,士子纷纷打听主考官的背景,如果能知道主考官是哪里人?平时喜欢看什么书?有什么兴趣爱好?喜欢什么流派的词?甚至在政治上是什么立场?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摸清了主考官的底细,考试做题的时候便能投其所好,主考官一欢喜,说不定就将自己点中举人了。
这还真不是胡思乱想,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是科举现实,在大多数士子水平接近的情况下,主考官的好恶就决定着一个士子的命运,尤其在地方解试中,这种情况已经成为惯例。
就像女人的事业线挤一挤,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沟壑一样,汤记客栈虽然早已挂出客满的牌子,但掌柜还是想方设法给李延庆腾出了一间屋子。
这样,他们就不用三人挤在一间屋子复习,三个人可以住两间屋子,不会互相影响。
房间分配不用抽签,张显和秦亮的妹妹定了亲,姑爷舅子当然住一间大屋,李延庆单独住腾出来的小房。
“小官人,这间屋子原来是仓库,放一些不用的杂什,一个月前就清理干净了,原本想给士子们作为交流学问的场所,现在我看也用不着,就委屈小官人住这里了。”
房间是在客栈主楼的二楼,最东面的一间屋子,屋子不大,但住一个人也足够了,而且采光很好,也比较安静。
李延庆不喜欢潮湿的房间,而客栈背靠漕河,几间院子都比较潮湿,这间屋子位于二楼,铺着木地板,显得十分干燥,这一点让李延庆十分满意。
“没有委屈,我很喜欢这里,多谢王掌柜了。”
王掌柜见李延庆很满意,心中也欢喜,便道:“我去安排伙计给小官人搬物品来,另外再过一月就要入冬了,店里正好有只老火盆,我拿来给小官人用。”
王掌柜非常欣赏李延庆的人品,那老火盆一直都是他自己用的,现在他也拿出来了。
“那就麻烦掌柜了。”
掌柜快步下楼去安排了,旁边张显却望着房间满脸羡慕道:“老李,要不我们换换吧!你去和老秦住。”
李延庆挥了挥手,“那是你大舅子,当然是你和他住。”
“可是我真不喜欢隔壁那个几个临漳县人,一个个自诩比流氓还坏,听到都让人觉得斯文扫尽!”
“那是他们吹嘘自己的,临漳县哪有什么读书人比流氓坏,是毛驴跑得比马快。”
“贤弟说得不错,我们临漳县第三怪确实是毛驴跑得比马快。”
李延庆和张显回头,只见刚才临漳县那个为首的士子站在门口,张显的脸腾地红了,刚才自己说的话一定被对方听到了。
他连招呼也没有打,便借口有事匆匆走了。
李延庆抱拳笑道:“请这位兄长进来说话!”
“那就打扰了。”
士子走进来,两人在桌前相对坐下,士子笑道:“在下临漳县周春,贤弟就是汤阴县榜首李延庆吧!”
李延庆的脸一热,他知道这一定是秦亮说出去的,那小子表面上不吭不响,但实际上嘴比谁都快,什么秘密都守不住,甚至还不如王贵。
“侥幸而已!”
“呵呵!童子会的魁首,县学第一名,哪有这么多侥幸!”
李延庆心中暗恼,那臭小子到底还说了什么?
“我没去过临漳县,不过我听说河北名儒周闻博就住在临漳县,我一直很敬仰,周兄应该见过吧!”李延庆岔开话题道。
周春微微一笑,“当然见过,正是家祖!”
李延庆顿时肃然起敬,原来是河北第一名儒周闻博的孙子,不过他心中又觉得有点怪怪的,周大儒的孙子居然自称比流氓还坏。
周春已经完全没有了争房时的痞子气,估计他也是装出来的,他又恢复读书人的文静淡雅,他笑了笑道:“今天主考官进了贡院,贤弟听说了吗?”
李延庆摇摇头,他还没有安顿下来呢!哪会知道这些消息,不过他也很有兴趣,京城来的主考官会是谁?会不会是李纲?但心念一转便知道不是了,李纲是监察御史,不会来做主考官。
“周兄知道是谁吗?”
周春点点头,“我已经听得确切消息,此人是翰林学士欧阳珣。”
原来是欧阳珣,李延庆知道此人,北宋著名的抗金派,后出任相国,是李纲的挚友,此人也是以正直无私而出名。
“贤弟认识他?”周春看出了李延庆的神色震惊,便好奇地问道。
“认识倒不至于,不过我听过此人,为人正直,有他来当相州主考,也是你我的幸也!”
周春明白李延庆的意思,解试不同于省试,省试稽查极严,作弊很难,但解试几乎就是主考官说了算,虽然中举者的试卷会被送去礼部备案,礼部每年也会从中抽调几个州的试卷复核,但天下几百个州,被抽中的可能性实在太小。
所以主考官的人品至关重要,主考官人品差一点,借解试的机会发笔财,或者进行权力交换,寒门子弟可就惨了,况且这种事情早已是各州的潜规则,路人皆知。
周春虽然有个大儒祖父,但其实也是清贫人家,既无权也无钱,所以一个正直的主考官对他们而言,意义非同寻常。
周春本想找李延庆聊聊主考官的喜好,没想到李延庆却更看重主考官的人品,这种境界就是自己比不上,周春心中佩服,便不提自己的来意,两人闲聊几句,他便起身告辞了。
此时中午已过,离晚饭还有些时辰,李延庆早已饿坏了,他问了问张显和秦亮,两人都不想出去,李延庆便独自一人离开客栈,想在附近寻觅一家小吃店。
李延庆记得他们过来时,在客栈斜对面有家小吃店,好像生意不错,李延庆只走了二十余步,果然看见街道对面有一家小吃店,一根竹篙挑着长年被风吹雨淋而发白的酒幡,“郭三儿小吃铺”。
小吃铺非常简陋,就是几根木头搭着一个竹棚子,下面摆放着五六张小桌子,现在客人不多,只坐了不到一半人。
开小吃店的是一对夫妻,三十余岁,妇人身后还背着一个孩子,当李延庆走进棚子时,招呼客人的男子立刻笑容可掬地迎了上来,“小官人先坐下喝杯水!”
“有什么吃的?”李延庆笑问道。
“现在是中午,可能品种不是很多,有胡辣汤、豆蔻汤、水饭、葱爆熬肉、羊肉煎饼、小包子,还有就是中糕,这个卖得最火了。”
中糕就是赤糖桂花糕,无非是图个名,李延庆不太喜欢,他便笑道:“来一碗胡辣汤,再来三笼小包子,要肉馅的,再来一盘熬肉。”
“没问题,小官请坐,饭菜马上就来!”
李延庆找张空桌子坐下,片刻,男子给他端来了胡辣汤和三笼小包子,又送来一盘熬肉,熬肉就是走油肉,用小葱来爆,李延庆很喜欢,而且他家的小包子皮薄肉足,看起来非常诱人。
李延庆端起胡辣汤喝了两口,一股热力便从胃里发出,迅速弥漫全身,在凉意十足的深秋时节,这种胡辣汤确实很受欢迎。
李延庆吃了两片熬肉,又夹个小包子,一边吃一边望着大街,他们这里离北城门不远,虽然不是南北主街,但也是一条重要的副街,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对面是一家布店,旁边则是一家旧成衣店,看起来旧成衣店生意似乎更好一点,不时有人进进出出。
这时,从南面来了几名正规军士兵,后面还跟着一辆牛车,李延庆很少见到正规军士兵,不由多看了几眼,士兵中有一名年轻将领,皮肤较黑,骑着一匹官马,身穿软式军服,看起来级别不高,旁边几名士兵似乎是他的手下。
这名将领李延庆忽然觉得有点眼熟,这时,年轻将领翻身下马,带着几名士兵向小吃铺走来,他们似乎也想买点吃食,牛车里传来一个年轻女子嗲声嗲气的声音,“郎君,我想吃包子,多放点醋。”
这女人的声音也十分耳熟,李延庆有点愣住了,年轻将领走进棚子,正好和李延庆打了个照面,两人异口同声道:“是你!”
第0109章 神箭何灌
李延庆怎么也想不到,眼前这名年轻将领竟然是在王贵家交过手的张侨,他心中打一个激灵,目光立刻向街边的牛车望去,那么…刚才牛车里那个女人的声音,就是大雁了,难怪这么耳熟。
张侨脸上立刻挂上了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小官人,太巧了!”
李延庆连忙起身行礼,“张兄,好久不见!”
李延庆又想起他是要进京参加武举,看样子他是中武举了,便热情地招呼道:“他乡遇故人,张兄,我们坐一坐!”
张侨在李延庆对面坐下,也要了一碗胡辣汤,他笑着打量一下李延庆道:“小官人应该是来参加解试科举的吧!”
李延庆笑着点点头,又道:“我没猜错的话,张兄应该武举高中了!”
“今年运气不错,考中武举第七名,蒙圣上龙恩,封从事郎,出任定州团练推官。”
“不错!不错!恭喜张兄了。”
这时,张侨想起一件事,歉然笑了笑,拎着两笼包子起身向牛车走去,他和牛车里的女子说了几句,最后还是一个人走了回来,很无奈地对李延庆道:“车里是拙荆,其实你认识的,她有点不好意思和小官人打招呼。”
李延庆笑道:“不用多说,我完全理解,张大哥请坐!”
李延庆当然能理解,大雁不想让人知道她过去的身份,不见自己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李延庆有点奇怪,张侨和大雁都姓张,他们能成婚吗?
张侨看出了李延庆眼中的疑惑,他心里明白,便道:“正好遇到了小官人,这件事事关我和拙荆的名声,我需要解释一下,以后乡人若有误会,还望小官人能替我们澄清。”
“张大哥请说!”
张侨叹了口气道:“其实从我的名字你就应该想得到,我本名不姓张,张侨是寄养于张家的意思,我生父姓何,原籍开封,父母早亡,我被送到及幼堂,后来被相州张家领养,改名张侨,现在我已获准恢复本姓。”
李延庆心中释然,上次比武他击败张侨后,张保钧竟然那样辱骂张侨,哪有半点叔侄之情,原来张侨是张家养子,这样就解释得通了。
张侨又从怀中取出一张名帖递给李延庆,李延庆见上面写着,“从事郎,定州团练推官何灌。”
李延庆愣了一下,原来张侨就是北宋末年赫赫有名的神箭何巡检,可是上次和他比箭,他的箭法也只是上好而已,谈不上神箭,或许他骑射很厉害,当时他只是和自己比步射。
不过既然张侨本名姓何,那么他娶张大雁也就没有什么同姓不婚的忌讳了,只是他怎么会认识…
何灌笑了笑又继续道:“我和大雁从小就认识,大雁的父亲也是张家远亲,曾经在我养父家做过几年管事,我和大雁一起长大,后来大雁父亲涉及赌钱偷盗,被我养父赶走,大雁就在那时回汤阴了,当时喜鹊才两岁,她根本就不记得我。”
李延庆这才恍然,他就说大雁怎么会认识安阳张家子弟,这里面的关系也够复杂的,李延庆笑道:“若你不解释,还真会被人误会。”
“是啊!我养父本来就坚决反对我和大雁,我为娶大雁恢复原名,更让养父生气,这次我回家,他连门都不让我进,可我若不管她,她父亲是那样的人,上次若不是你,大雁的命运就悲惨了,大雁现在已有了身孕,我又怎么可能再丢下她?”
李延庆默默点头,能遇到这么一个重情重义的男子,也是大雁前世修来的福气。
这时,李延庆想起大雁的身契就在自己家中,他便笑道:“大雁的身契在她妹妹那里,我回头写信让忠叔找保正解除了它,然后把它寄给你,这样你们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何灌大喜,这也是他一直头疼的事情,大雁的身份若不解决,始终是个隐患,他一直不知该这么办,没想到在安阳遇到李延庆,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他心中感动,起身深深施礼道:“小官人对拙荆的恩德,何灌铭记于心,大恩不言谢,将来何灌一定会回报!”
“何兄不用客气,举手之劳而已,大雁有好的归属,我们大家都很高兴。”
李延庆见何灌手下买小吃都是一文文地数钱,估计何灌也是手头拮据,自己何不再做个人情,结交这个神箭何巡检。
李延庆便从随身皮囊中取出一锭约十两重的黄金和一支金首饰,这是他杀白氏三雄夺得的战利品,他将黄金和首饰递给何灌,“这是小弟的一点心意,请何兄务必收下!”
何灌吓了一跳,连连摆手,“我怎么能要你的金子,不可如此!”
李延庆把黄金和首饰塞给他笑道:“大雁母亲是我族姊,她舅舅和我交情深厚,小时候大雁还叫我庆叔,她成婚我怎能不表示心意,这是我给你们的贺仪。”
何灌再三不要,李延庆还是硬塞给他,他才收下了,他为娶大雁为妻恢复原姓,触怒了养父,养父分文不再给他,还不准他回张府,使得他手头十分拮据,连妻子的两件银首饰也不得不卖掉,李延庆这十两黄金真是雪中送炭了。
何灌心里明白,贺仪只是借口,实际上是李延庆在帮助自己,自己一再得到李延庆的恩惠,他心中万分感激,这份恩情只能以后再报答了。
只是…李延庆居然是妻子的长辈,这让他怎么称呼?何灌犹豫一下,不知该怎么开口。
李延庆何等精明,立刻猜到了他的难处,便微微一笑,“何兄,咱们各交各的,和辈分不搭界!”
何灌也是爽快人,他立刻哈哈一笑,“好!能结交贤弟这个朋友,是人生一大快事,时间不早,我得走了,贤弟记得来定州找我,我会好好尽地主之谊。”
“一定会来!”
何灌起身,李延庆送他出来,又走到牛车旁笑道:“大雁不给喜鹊留几句话吗?”
车帘终于拉开了,大雁初为人妇,相貌虽然变化不大,但多了几分成熟的韵味,她一直在观察丈夫和李延庆的交谈,当她看见李延庆塞给丈夫的黄金和金簪,她就不得不露面表示感谢了。
大雁心中对李延庆十分感激,她虽然比较势利,但也懂得人情世故,她坐在车里给李延庆施一万福,诚恳地说道:“大雁有孕在身,请恕不能下车见礼,小官人对大雁的救命之恩,大雁只能以后再回报,家父不堪,我唯一放心不下就是喜鹊,还望小官人善待喜鹊,将来喜鹊期满,请务必告诉大雁,千万不要把她交给父亲,拜托小官人了。”
李延庆点点头,“我会善待喜鹊,你们一路保重!”
何灌翻身上马,抱拳道:“贤弟保重,我们后会有期!”
“后会有期!”
牛车启动,一行人缓缓向北门走去,走到大街尽头,何灌还回头向李延庆招手,直到他们身影消失不见。
…
次日下午,李延庆和张显、秦亮来到贡院登记参考,在汤阴县考过县试后,他们每人都得了一张“考状”,考状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身材外貌,他们的保荐人不可能再跑到安阳县替他们担保,所以严格核对体貌就是防止替考的重要手段之一。
北宋末期,吏治十分腐败,科举舞弊屡禁不止,解试更是成了科举舞弊的重灾区,虽然这次主考官正直严厉,避免了低分高判的情况。
但舞弊还是有很多别的办法,替考是最常见的手段,找一个身材相貌大概相似的捉刀手,再重金买通验证身份的监考官,很容易混淆过关。
毕竟除了主考官是朝廷派来外,其他副考和助考都是当地官员,很难避免人情关系。
尤其考试环节是由监考官负责,而监考官都是由当地官员组成,而京城来的主考官已经被锁院,他只负责审卷环节,这样一来,考试环节就成了各种作弊的高发时段。
登记要核对考生的各种信息,耗时较长,尽管有四名监考官同时验证身份,但队伍依旧排出很长,不过大部分考生上午已经验证过了,下午就好得多,李延庆在汤阴县登记桌前只排了一刻钟,便轮到他。
“下一个!”
李延庆连忙走上前,躬身道:“学生汤阴县学生员李延庆。”
考官在名册上找到李延庆的名字,又抬头看了一眼李延庆,脸上露出善意的笑容,原来是汤阴县试榜首,这么年少就是榜首了,不简单啊!
考官又找出了他的浮票,用笔指了指一旁,“请量身高!”
李延庆脱去鞋子站上一座小木台,挺直腰核对身高,两名士兵仔细地替了他量了一下,报告道:“身高五尺五!”
五尺五便是一米七四,验证考官眉头略皱,问道:“你县试登记是五尺四八,怎么变成五尺五了?”
“回禀考官,学生今年十二岁。”
十二岁正是猛长个头之时,一个月长高一点倒也正常,但李延庆是汤阴县试榜首,不可能有替考,考官便没有为难他,又仔细看了看相貌和身材,浓眉、大眼,额头宽阔,体格健壮,两手近膝,和浮票上记载的一致,考官点点头,基本上可以确认是本人,他又问:“可是丁忧期?”
丁忧是指父母身故,官员无论何职都必须回乡守孝二十七个月,科举也是一样,丁忧期内不允许参加科举,这是传统惯例,李延庆躬身道:“家母在学生年幼时仙去,父亲健在!”
“父亲或者祖父可在本地为官?”考官又问道。
发解试属于别头试,若父祖是相州当地官员,或者是考官,这种考生必须单独考试,防止舞弊,这种考试就叫别头试。
另外,如果是在职官员因无功名而参加考试,也要单独考试,事实上,这些信息在县试时就已经严格鉴别过了,现在再问一遍只是例行公事。
“祖父已去世,父亲不为官。”
考官看了看李延庆,又问道:“汝父以何谋生?”
在宋朝,商人可以参加科举,但娼户、罪犯、胥吏、僧道四类人不允许参加科举,李延庆年少,又是县学生员,所以考官不问他本人,而是问他父亲。
“家父务农为生。”
李延庆家中有十亩地,他父亲没有功名,又不经商,当然是务农了,很多商人都会在乡下买农田,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身份转为务农,虽然宋朝宽待商人,准许参加科举,但想高中也是不可能,很多主考官都不会考虑商人之子。
核对完毕,考官在浮票上“砰!”盖了个章,笑着将浮票递给李延庆,“可以了,祝科举高中!”
浮票就是准考证,拿到准考证,就等下个月参加考试了,这段时间外地考生可以回家,也可以在安阳县等待,一般而言,绝大部分外地考生都会选择在安阳县等待,因为这期间会有各种信息传出,信息很重要,有的时候,一些考试范围的细微变动就会决定考生能否考上。
李延庆在大门外等了一会儿,张显和秦亮出来了,张显走上前笑道:“老李,时间还早,我和秦亮想去州学看看,一起去吧!”
“州学开始报名了吗?”
“还没有呢!但我们想去看看,很有可能我们就直接上州学了。”
发解试只录取十五名举人,却有五百七十几名考生,几乎绝大部分都会落榜,不过他们通过了县试,可以直接上州学,不用再参加州学的入学考试,而且是进入上舍和内舍,相当不错,考不上举人而进入州学,对他们也是一种很好的结局。
尤其象秦亮是乙榜九十七名,挂在尾巴上了,他有自知之明,当然要去游览一番州学,张显是乙榜二十四名,他也没有了最初的信心,也想去看看州学。
两人期待地目光向李延庆望去,但李延庆却拒绝了,“我先回去背书,就不去了。”
张显无奈,只得自嘲笑道:“老李这次科举看来是要破釜沉舟了,好吧!我们自己去州学。”
州学并不在县城内,而在风景秀丽的铜雀山下,距离县城约三十里,要雇大车前去。
三人分道扬镳,张显和秦亮雇一辆牛车去了州学,而李延庆则独自回了客栈。
第0110章 酒楼事件(上)
一直到傍晚时分,张显和秦亮还没有回来,这让李延庆有点担心了,他无心再看书,快步来到客栈大堂,王掌柜见他似乎有事,便迎上来笑问道:“小官人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吗?”
“我的两个同伴去了州学,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我有点担心,想问一下去州学的路怎么走?”
“他们是什么时候去的?”
“大概下午早些时候。”
王掌柜笑了起来,“如果是上午去,那这个时候能赶回来,但如果是下午去,肯定赶不回来,回来至少要明天中午了,州学那边路不好走,坐牛车去就要走半天,他们是坐牛车吧!”
李延庆点了点头,“他们雇了一辆牛车!”
“那就对了,那条路牛车晚上不走的,他们肯定要在镇上过夜,这是惯例,小官人放心吧!不会有什么事。”
王掌柜这番话让李延庆心中稍稍放下,他又问道:“那边有客栈吗?”
“当然有,小镇上有三家呢!还有七八家酒馆,都是赚州学生员的钱,那边很热闹,你那两个同伴应该还要去州学拜访朋友吧!晚上不喝一顿怎么行。”
李延庆顿时醒悟,张显的两个堂兄都在州学,秦亮在州学也有好几个亲戚,他们当然要见面,反正科举登记完就没有什么事了,他们说不定还会盘恒好几天,况且张显和秦亮也并没有说今天就回来。
想通这一点,李延庆心中的一点担忧便迎刃而解。
“小官人还没有吃晚饭吧!要不就在客栈吃一点?”王掌柜热情地招呼李延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