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小府君是铁了心要劫三韩贡船?”太史慈皱着眉头反问道。
“是。”蔡吉点了下头之后,又跟着解释道,“劫掠三韩贡船确实可能得罪公孙度。不过吾等也可将此事嫁祸给其黄巾余孽。”
“黄巾余孽?”太史慈看了蔡吉一眼问道,“但倘若公孙度还是查到此事乃东莱所为,并像四年前那般渡海来犯,又当如何?”
“那就战!”蔡吉斩钉截铁地说道,“公孙度渡海作战能带的兵马势必不多,补给势必不便。而我军本土作战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何惧一战。”
“小府君,汝这是要饮鸩止渴。”太史慈再一次向蔡吉告诫道。
但蔡吉却不甘示弱地纠正道:“不。吾是要背水一搏。”
太史慈看着面前表情坚定的少女,发现自己竟在不知不觉间又一次被其说服了。不过这一次令太史慈折服的并非蔡吉如簧的巧舌,而是她那敢为百姓舍身一搏的魄力。
一直以来太史慈都在寻找可以让他施展才华的明主。因此当初在发觉州刺史与太守不过是两个心胸狭窄的官僚之后,太史慈便义无反顾地弃官远走。之后在面的北海太守孔融时,太史慈亦觉得孔融爱惜自己的名声更胜于百姓,不是明主之选。但眼前的这个小蔡府君却是迥然不同的另一种人。面对这残酷的乱世,她或许会妥协,或许会舍弃;但她绝不会向乱世低头,绝不会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
所谓主公指的正是这一类人吧。
太史慈在心中如此感叹着。同时亦为自己会从一个十三岁少女身上看出“主公”二字而感到意外。但无论如何,自己已被蔡吉说服,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在心中下定决心的太史慈当即冲着蔡吉抱拳道:“罢了,慈就陪小府君背水一搏!”
———————————————————————————————————————
做个主公不容易,强推最后两天,拜求收藏养肥~~~~
第三十五节 东莱水军
在蔡吉看来能说服太史慈支持劫贡船,就等于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因此她当即趁热打铁地向太史慈建议到:“子义兄,那管承经过一夜沉思,现下应该也想明白了。不若将其提来盘问一下海贼的实力如何?”
太史慈听蔡吉这么一说也觉得有道理。毕竟劫贡船一事事关重大,可不像这次打海贼,耍个小手段就能轻易地旗开得胜。海贼的真实实力、三韩贡船何时出发、贡船守备、以及航行线路等等都是现下急需了解的情报。太史慈是个一旦下定决心就会全力以赴的人,所以他当即便向蔡吉抱拳道:“行。慈这就去提人。”
言罢太史慈起身告辞离开了书房。而蔡吉亦打算趁此间隙用完正餐。只不过她这边才要起身,那边宿醉刚起的李达已急匆匆地跑来告罪了。
“达昨日醉酒,未能守护小主公。还请小主公责罚。”李达噗通一声跪在了门外。
蔡吉看着耷拉着脑袋的李达,宽声安慰道,“起来吧。昨晚是庆功宴,难得大伙喝得兴起。醉一次没什么大不了。”
然而李达依旧不肯起身,反倒固执地说道,“达身为小主公的护卫宿醉就是不对。小主公若不责罚达的话。达自领五十军棍!”
李达这种钉是钉铆是铆的态度让蔡吉十分感动。再一想到此次他剿贼时的表现,蔡吉忍不住探问道:“李达,汝想做将军吧?”
“是。”李达不假思索地应道。
“想做将军的话,就不能成天留在吾身旁。汝要在军营里多历练才是。”蔡吉善意地提醒道。
哪知李达却一抬头不解的驳道,“可是张大哥说舞阳侯樊哙护卫高祖左右一直做到了将军。”
舞阳侯樊哙?还高祖?张清这是给李达洗的什么脑啊。蔡吉在心底苦笑的同时,亦理解张清这么做的用意。正如曹操身边有许诸、典韦,刘备身旁有赵云。蔡吉既然选择在乱世做主公,那身边确实得有个值得信赖的护卫。但这就意味着李达将放弃许多建功立业的机会。面对这样一个忠于自己的少年,不想欺骗对方的蔡吉语重心长地说道:“李达,汝要是专心做护卫,那可是会丧失不少建功的机会。就连升迁也可能比他人来得慢。汝可得想好了。”
“能留在小主公身旁,又能做将军。这样的好事哪儿去找。”李达说罢,咧嘴一笑露出了一口干净的白牙。
望着少年淳朴笑容,蔡吉心知对方的心意已不会改变,于是便点头应道:“罢了,汝既有此决心。那从今天起就迁为近侍吧。至于昨日醉酒之过暂且记下,倘若下次再犯一并处罚。”
“喏。”李达一听蔡吉正是任命他为近侍,立马高兴地俯身领命。
而蔡吉则信步走出书房扶起李达道:“好啦。时辰也不早了,不如一同用膳吧。话说这长广县衙的伙食可比太守府好多了啊。”
就这样蔡吉与李达一同在小院里用过正膳。不多时太史慈亦带人押解着管承来到了蔡吉暂住的院落。由于事关重大,因此依旧由李达在外守门,蔡吉与太史慈则在书房内与管承密谈。
眼瞅着面前有些颓废的海贼头子,蔡吉一面示意太史慈为其松绑,一面淡然地问道:“怎样?想了一晚,可有决定?”
管承揉了揉手腕,赶紧冲着蔡吉匍匐作答道:“小的等愿为府君效犬马之劳。”
“就这些?”蔡吉不动声色地反问道。
趴在地上的管承听蔡吉如此一问,不禁心想命都攥在你手里了,除了这些我那儿还敢提啥要求。不过想归想,管承表面上还是极为恭敬地向蔡吉表忠心道:“小的等是真心投靠府君,绝不敢有二心。”
真心不真心,那得看你们表现,可不是随便动动嘴皮子就成的。蔡吉想到这儿,“汝既言真心投靠本府。那汝就说说汝等水寨在何方?兵马有多少?船只有几许?”
管承一听蔡吉说要了解水寨的状况,下意识地迟疑了一下。须知水寨的位置极其隐蔽一直以来都是海贼赖以栖身的庇护所。一旦被官府知晓,那可是连后路都没有了。
“怎么?不想说?”蔡吉紧盯着管承问道。
“府君误会了。小的们的寨子就在长广海滨,哪儿有不说的道理。”管承连忙解释道。
“寨子在海滨?哼,以汝等海贼习性,应于海岛之上另设有水寨!”一直在旁观察的太史慈冷哼着一针见血道。
“哦?有这回事?”蔡吉回头向太史慈问道。
“小府君有所不知,这等海贼平日里以渔人为掩护打家劫舍,一旦官府兴兵来剿便遁入海岛躲藏。故而海贼远比山贼难剿。此番若非小府君使计引这伙海贼深入官道,怕是吾等这会儿也得望洋兴叹不可。”太史慈当着管承的面毫不客气地说道。
其实根据《乐进传》中的记述,管承在历史上的最终结局就是逃入海岛,令追击的曹军站在海边直跺脚。因此蔡吉自然不会相信管承这群海贼只有海边几个破村子做水寨。而她之所以会同太史慈一唱一和,关键还是想敲打敲打眼前这条滑不留手的海泥鳅。
这不,管承一听太史慈揭了他老底,赶紧匍匐道,“将军说得是,小的们在杜家岛确有一处用来泊船的歇脚处。”
蔡吉才不管杜家岛上的是歇脚处还是水寨。事实上她本人是巴不得管承在海上的窝越多越好。毕竟他们这会儿盘算的是如何在海上做无本买卖,而非是要将海贼剿灭干净。想到这儿蔡吉便冲着管承一摆手道:“接着说下去。”
管承见蔡吉不再追究水寨位置之事,便继续说道,“回小府君,水寨原本共有青壮八百多人,老弱一千余人。经昨日一战,可战之人已不足六百。另寨中船只约有三百余艘。”
“六百青壮,三百船只?”蔡吉不置可否地反问道。
管承听蔡吉的口气颇为狐疑,连忙补充道:“此三百艘船中,能载五六十人的帆船共一艘,能载一、二十人的帆船共一百一十余艘,其余皆为无帆小舟。小的等在沿河掳掠时,常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掉孔,左右前后有驽窗矛穴,使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
“嚯,尔等海贼还造出了朦冲?”太史慈略带惊讶地问道。
管承低着头讪讪答道,“在河面上这种船比大船好使。”
蔡吉听管承这么一解释便知,相比刘表、黄祖那般动辄战船数千,兵卒数万的大水师,眼前这伙东莱海贼只能算是海中的小虾米而已。不过在蔡吉看来小虾米总强过白手起家。更何况海战与江战不是一个概念。倘若将驰骋大洋的海船比喻为骑兵的话,那在江河中楼船就是全副武装的战车。正如骑兵的机动力远胜于战车,而战车只有在特定的地形上才能发挥实力。内陆江河或许是楼船的天下。可到了海上荆州水师那样的庞然大物就不见得能对付得了管承这样的小虾米了。须知明朝时一两百名,甚至几十名倭寇就能袭扰江浙沿海如入无人之境。而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对付沿海的反清势力甚至还搞出了“迁海令”。颇有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袭扰时无奈防守的味道。
由于蔡吉眼下的目标是劫掠贡船以助东莱度过饥荒,顺便也补贴一下自己的荷包。所以抢一票就跑才是她的既定战术。至于扬威四海、与南方水师一决雌雄之类的想法,暂时还不在蔡吉的考虑之中。
这不,在了解完海贼的实力之后,蔡吉又跟着问道:“那依汝等,现下可敢再劫贡船?”
管承听蔡吉又提贡船的事,急得连忙辩解道,“府君明鉴,小的们既已被招安,哪儿还敢重操旧业。”
哪知蔡吉却一摆手不以为然道:“谁说招了安就不能在海上做买卖。”
“府君的意思是?”管承听到这里头一次扬起头看了看端坐在面前的少年太守。虽说他已从对方的口气中听出一丝别样的味道。但现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状态,还是让管承不敢有所造次。
反观此时的蔡吉倒是毫不避讳地坦言道:“正如汝身为首领为不让水寨老小挨饿而抢粮。本府作为东莱太守亦不能坐视治下饿殍四起。汝等既已被郡里招安为水军,那为东莱父老去海上劫点粮草又有何不可。”
太史慈见蔡吉竟能面不改色地将一郡太守与贼首相提并论,不禁暗叹这女娃儿还真是百无禁忌。而一旁的管承本就是刀口舔血之辈,蔡吉一席打劫有理的言论直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一想到高高在上的府君竟鼓动自己去打劫,管承便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一拍大腿道:“府君说得是!这没名没姓的年头,不抢他娘的,还真窝在地里刨食啊。”
面对管承一个激动所露出的粗俗言语,碍于蔡吉这个大家闺秀在场的太史慈刚要开口呵斥。可谁曾想,蔡吉却本人对此却毫不在意,反倒是抚掌大笑道:“好个没名没姓的年头。没错,时值乱世因循守旧难有成效,反倒是剑走偏锋尚有一丝生机。对吧,子义兄?”
太史慈看着蔡吉与管承二人一副臭味相投的模样,无奈之下只得向他俩泼了一盆冷水道:“小府君,姑且不论此番掳掠贡船能有几多收获。吾等先得知晓三韩的贡船何时会出海。”
可管承却大大咧咧地一挥手道:“太史将军不用担心。每年六、七月都会有辰韩、弁韩贡船自海路前往方带郡上贡。江华湾有不少无人小岛,吾等只需埋伏于此便可将其一网打尽。”
“三韩的贡船只有六、七两个月份会出海吗?汝刚才只提辰韩、弁韩贡船,那马韩的贡船呢?”蔡吉皱起了眉头问道。
“那是因为自五月起海风会由东南向西北吹,贡船此时出海不用怕被海风吹向深海。七月之后海风会改变方向。故三韩人多半会选择在六、七两个月上贡。”许是说得兴起,亦或是管承原本就不习惯正坐。总之管承说着说着便不自觉地盘膝而坐在地上比划道:“而马韩与乐浪、方带两郡接壤,故很少会从海路上贡。不过府君大可放心,那辰韩、弁韩一年就这两个月会上贡,船上的货物必定颇为丰厚。”
“原来如此。”蔡吉听罢点了点头之后,跟着却又不无担忧地追问道:“可如此一来倘若吾等错过两韩的贡船。那岂不是要等到来年才能再次打劫?”
“那么多贡船咋会错过呢。”管承不解地嘟囔道。
而一旁的太史慈见蔡吉一头雾水的模样,便知她是将三韩当做三个统一的国家来看待了。所以他跟着就想蔡吉解释说:“小府君有所不知。三韩只是马、辰、弁三族的统称。马韩有五十四国,辰韩有十二国,弁辰亦有十二国。故三韩共七十八国,其每一国国主都有一颗玉印。唯有持印者方有权来我朝上贡。”
“也就是说六、七两个月会有几十队贡船前往方带上贡?!”蔡吉一拍脑门恍然大悟道。其实上一世研究历史的她也知三韩是由城邦组成的。只是蔡吉没想到棒子现实中会比小日本还夸张,一个县级势力就号称一个国,并且还单独向中原上贡。
一旁的管承眼见蔡吉直到此时才明白三韩是怎么回事,连忙接口回答道:“也没那么多贡船。一年之中大约会有十来支吧。不瞒府君,小的手中那艘可载五六十人的大船正是弁韩的贡船。”
“哦?那汝等劫了贡船。弁韩人乃至方带郡就没有追查过?”蔡吉又问道。
“海上风大浪急,沉一两艘船又何足为奇。”管承舔了舔干涸的嘴唇露出了嗜血的笑容。
“此举做一两次还能瞒天过海。若是劫得次数多了,还是用黄巾贼做幌子的好。”蔡吉想了一想提醒道。
“小府君言之有理。”太史慈附和着点了下头之后,又回头冲着管承呵斥道,“汝听清楚,无论事成与否,都不许说此事同郡府有关。”
“喏。小的一定将买卖做得妥妥当当。绝不连累府君。”管承机灵地一个叩首应承道。
“别小的小的自称了。此番回黄县之后,本府自会给汝一个水军司马的名分。”蔡吉一抬手大方地宣布道。
管承一听蔡吉任命自己为司马,不禁把头埋得更低恭敬地说道:“谢府君提拔。”
第三十六节 含雷吐火
虽说长广县府对蔡吉等人招待有加。可眼下一心想着要在海上赚它一票的蔡吉哪儿会在长广县多做停留空耗时间。这不,在处理完蝗灾及匪灾的善后事宜之后,蔡吉与太史慈等人便忙不迭地赶回了黄县。而一同的随行的当然也包括了新近招安的管承一伙海贼。
依照蔡吉先前的许诺,管承一到黄县就被任命为了水军司马。而在这个时代招安盗贼本就是各家诸侯扩军的一种手段。因此蔡吉的这一举动非但没有引来非议。相反管统还十分大方地向新建的水军调拨了一批钱粮用以安抚管承等人。因为在他看来蔡吉招募的这伙海贼早晚都是主公袁绍的人。这时候收买人心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是管统万万没有想到,蔡吉与海贼们早已有了分赃之约。他的这点小伎俩并没取得预期的效果。
而管承在得了官职分了粮草之后,当即便由唐蓥带一队人马护送着赶回水寨通报被招安一事。至于与他一同被俘的其他海贼则被太史慈单独编位一军留在黄县操练。美其名曰熟悉军纪。对于太史慈的这番安排,蔡吉十分赞同。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蔡吉可不想像明朝的崇祯帝那般一次次地花钱招安流寇,又一次次地为流寇所叛。
眼瞅着管承回水寨收拢海贼,太史慈日夜操练新兵。劫掠三韩贡船一事似乎只能暂且先搁置一旁。可蔡吉又哪儿是能轻易闲得下来的人。钱、粮、权、名每一样都是她急需却又缺乏的资源。但是历史的车轮却依旧我行我素地向前滚动着,丝毫没有为她蔡吉减慢速度的意思。
不过就算蔡吉忙地恨不得将一天掰做两天来用。但她在管承离开黄县之后,还是抽时间前往段府拜会段家二郎段芝。至于原因嘛,很简单。就是为了火药。须知就算加上新近招安的长广海贼,眼下东莱的兵马也不过刚增长到八千余人而已。且不说北边的袁绍与公孙瓒那动辄数十万人的会战。就是周边的曹操、吕布势力,哪儿一个不是对外宣称有十来万人马。东莱的这点兵力,碰上实力稍强一点的诸侯或是流寇,怕是给人塞牙缝都不够。
而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战斗力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来是增强士兵单体的素质以及协同能力。所以太史慈自接任东莱郡都尉之后就一直在致力于练兵。虽然眼下还看不出很明显的效果,但蔡吉相信在太史慈的操练下,假以时日东莱一定会涌现出一支令人世人刮目的精兵。二来就是改进兵器。蔡吉不会练兵,但说到改进兵器,以她那积累千年的知识多少还是能帮上点忙。因此蔡吉这会儿才会找上段芝打探火药之事。
“蔡贤弟来得正好。芝正想去太守府找汝。”
一进段府大门蔡吉便遇上了热情相迎的段芝。蔡吉虽觉得有些意外,却还是客气地作揖道,“不知段兄找吉有何事?”
“吾听乡人盛传,说贤弟在不其点蝗成虾。真没想到贤弟不仅懂得炼丹,还精通法术。来,来,来,贤弟快同吾说说,汝是用了何种仙法,让那些蝗虫变成可以吃的虾子?”说罢,一脸好奇的段芝一把拉起蔡吉的袖子,就往他那炼丹的后院赶。
咋又是问这事的?话说这几天蔡吉没少在黄县被人问起“点蝗成虾”的事。虽然她一次又一次地向人解释蝗虫本身就可以吃。可东汉人似乎更喜欢相信神怪故事而非枯燥的生物知识。因此这会儿的蔡吉也只得一边快步跟上段芝,一边苦笑着解释道:“段兄误会了。所谓点蝗成虾都是愚夫愚妇以讹传讹之言。吉哪儿会啥仙法。那蝗虫原本就是可以吃的。”
“啥?就这样?”段芝停下脚步,回过头一脸失落地问道:“难道不是仙人在梦中指点了汝?”
“吉从未梦见过神仙。”蔡吉认真地举手发誓道。
“怎会有人从未梦到过神仙。”段芝用难以置信的语气小声嘟囔了一下。跟着他又恢复到了那种除了炼丹之外,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地常态,向蔡吉随口问道,“那汝找吾有何事?”
蔡吉见段芝对自己的态度急转直下,却也并不在意,反倒是拱手笑道,“不瞒段兄,吉此番在民间在得了一张炼丹方子想请段兄参看参看。”
“炼丹方子?快拿来,吾看看。”段芝一听有炼丹方子立马又来了精神。
不过此时的蔡吉却卖起了关子说道:“段兄,此地人多嘴杂,不若先进屋再说。”
段芝听蔡吉这么一说也觉得有道理,于是便引着蔡吉快步走进了自己的书房。在各分主宾就坐之后,段芝等不及地就向蔡吉催促道:“蔡贤弟,现下可否借方子一观?”
“段兄,请看。”蔡吉说着从袖子里取出了一片竹简递给了段芝。
“一硫、二硝、三木炭…”段芝将竹简上的字念了一遍之后,不由蹙起了眉头呢喃道:“这似乎不是炼丹的方子。更像是有意要引火爆炸。”
“没错。吾这方子是从一黄巾余孽手中得来的。据其交代妖道能用这方子造出似盐粒的漆黑之物,用火一点便能崩山裂土。故称其为火药。”蔡吉半真半假地说道。
“吾也听说妖道张角能引雷劈山。难道同这方子有关?”段芝摸了摸光秃秃的下巴,沉思了半晌之后,突然抬头问道,“蔡贤弟可曾听说过含雷吐火?”
“什么是含雷吐火?”蔡吉摇着头问道。
段芝则解释说:“淮南王刘安曾聘八公为其编撰《淮南万毕术》,此书收编了诸多法术。其中有一术名为‘含雷吐火’。”
蔡吉听段芝提起《淮南万毕术》,这才想起淮南王刘安确实请过八位炼丹师为他编过这么一本书。只不过此书在隋代便已失传。而根据后世残存的文献研究发现,《淮南万毕术》中记述了包括潜望镜、冰透镜以及火药等诸多科技发明。只不过这些发明并没有被应用于日常生活,而是被早期的炼丹家们当做了眩弄本领、蛊惑人心的秘术。当然这也怪不了中国的炼丹家们用科学大搞迷信活动。须知在文艺复兴之前,世界各地的文明都在将科学应用于对制造各种神迹以吓唬。人们或是用热胀冷缩原理制造会流血泪的神像,或是用磁石营造神漂浮空中的效果,亦或是用机械原理让神像突然动起来。可以说这世界上许多所谓的神迹,其实都是经典的发明创造。
难道说段芝手上就有这样一本奇书?想到这里蔡吉连忙探问道:“段兄可有此书?”
“如此神书,芝若能有幸看上一眼便此生无憾了。”段芝啧了啧嘴异常向往地叹息道。
这样就此生无憾了?那等本姑娘空闲下来默写一本初中化学或是初中物理,你岂不是要当天书看。蔡吉心里想归想,可表面上还是同段芝一起叹息道:“那可太可惜了啊。”
段芝见蔡吉与自己一起长吁短叹,顿时便将其视为了自己的知己。只见他一摆手反倒是冲着蔡吉劝说道:“蔡贤弟莫要丧气。芝虽无缘一睹《万毕术》,但这含雷吐火还是被芝做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