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丫头怯生生的摸样儿,蚊子似得哼着叫人。
辣妹对她们也没什么印象,她每年初二去李村拜外婆娘,她们自然也去她们外婆家拜年了,几乎好多年没打过照面儿的。
辣妹问李老太太今天来有啥事儿,她支支吾吾半天,辣妹这才明白,老太太是想辣妹带着几个表妹在铺子里上工,也能补贴点儿家用。
“唉,外婆,你和我说实话,这主意是谁出的?”
辣妹问到,“是三舅家还是二舅家的?”
李老太太面上青一阵红一阵的,半天才说她二舅三舅都有这个意思。
“外婆,以后这样的事情你别出头了,他们要有这意思让他们自己来找我,指使你来是个什么意思,我念着你小时候对我的好,可不是为了受她们打主意的。”辣妹面色也不好看了,“再说了,表妹再亲我还有亲妹妹呢,喜妹不也在家闲着吗,我铺子里要人我不知道找自己亲妹子用得着几百年没见过面的表妹吗?”
说这话的时候喜妹和她娘在东厢房听的分明,看着她娘笑眯了眼,赵毛氏也无声的笑着戳了下喜妹的额头。
辣妹这么一说李老太太脸上有点挂不住了,“辣妹,我也是糊涂,唉,你那几个舅母都不是省油的灯…”
辣妹也不想听她哭诉,去房里拿了一块黑绒面儿的布料,又翻了两件旧衣服,“外婆,这马上过年了,这布料你拿回去给自个儿做个夹袄子,你穿这么点儿小心身子骨,老了得穿暖和了。”李老太太呷着泪直点头。
又拿了那两件旧衣服,“要是不嫌弃的话把这两套衣服拿回去给几个表妹穿,也不是什么好衣服但好歹没破,料子还够一穿的。”
李老太太走后辣妹赶紧挑了菜去镇上,今天这一折腾都要晚了。
但她没想到她前脚进铺子后脚吴青娘来了,她心里直嘀咕,这今天啥日子。
辣妹喊了她婶子,又让座,倒了碗热腾腾的骨头汤她喝 。
吴青娘慢悠悠地说到,“辣妹,你这铺子生意还行吗?”
辣妹心想咋都关心起她铺子生意来了,嘴上回到,“还行,这些日子也就够投进去的本钱回来。”
吴青娘一算心里咯噔一下,那还真是赚了不少啊,才几个月不到就回本钱了,那每个月得好多两银子了。
喝着骨头汤看辣妹忙七忙八的,拐弯抹角的说到,“这铺子挣的银子也够你攒嫁妆的了。”
辣妹正在把着了的炉子里炭夹出来分到没着的炉子里,听这话,抬头看了她一眼,手里火钳上还夹了块红彤彤的炭块儿,“婶子,乡下人结亲的要什么嫁妆,我家什么情况你又”
脸上堆着笑说到,“辣妹,这吴青年岁也大了,要不开年把亲结了算了。”
辣妹一听面色没变,心里却有些不高兴了,“婶子,我十七还没满呢。”
“哎呀,辣妹,十七已经是大姑娘了,别个十六就成亲生娃儿了。”
“可我家情况不一样,我弟弟还小,我不帮衬家里到时候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怎么办去?”
“辣妹,这话就不对了,你弟弟再小他是个带把儿的,上有你爹娘,再上还有爷爷,轮的着你一个待嫁姑娘家的操心以后?唉,辣妹,不是婶子说你哈,这女儿家的结了亲就是婆家的人了,回了娘家就是客人,是外姓了,你老想着娘家的,到时候过日子难道还跟娘家过吗?”
辣妹也不想改变她的思想,正如她再怎么说也无法改变辣妹的心思一样,她直接说到,“婶子,当时定亲时候我和吴青是说好了的。”
吴青娘一肚子的话呛在嗓子眼儿,看着辣妹再淡笑不语的脸恨得牙痒痒,碰到个软钉子她也没辙,回家只得又把吴青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这还没算完,第二天一早还有幺蛾子闹出来。

再见

35 再见
本来辣妹每天都是半上午才来铺子家门,洗菜切菜炒菜,穿串串,熬汤料都是在家里做好再挑到铺子里的,家里赵老爷子和喜妹都帮忙,人多很快就能收拾好。
这天天气阴沉沉,看着像要下大雪似得。赵毛氏也没像以往在家里洗啊晒啊的,所以一大早就去菜园子把菜都摘了回来,又拔了好多萝卜,吃了早饭,一家人都围着灶台帮忙,连赵秀才和黑毛现在都会穿串串了。
所以这天辣妹去铺子去得很早,木炭归二丫挑来,估摸着应该还有大半个时辰才能到。
辣妹便想着去隔壁东家杂货铺子里买点儿草编篓子。
那草编篓子一文钱十几个,便宜的很,有客人要带走瓦罐饭的时候套在瓦罐上放在冷台面上不会炸裂,搂着吃也不会烫手。
她刚走到门口就听到杂货铺隔壁包子点儿门口的棚子里有人在大声的说话。
“十六七了还没定亲,整天见了汉子下马就往自家铺子里拉,你说这以后可还怎么嫁人,谁家还敢要她啊…”
辣妹一听就觉得这说话的女人熟悉,果然偏头一看真的是赵细弟的老婆,二丫的亲二婶子。
旁边一个老女人也跟着搭腔,“你说这两个丫头也是的,好好的不在家待着种地等着嫁人,跑到镇子上抢生意…”
说话的是前面面馆儿的老板娘,估计辣妹的铺子开了对她面馆儿的生意有影响。
杂货铺的老板看到辣妹进来连忙迎了出来,“辣妹,你来了,要点啥啊?”
杂货铺老板一出声,隔壁叽叽呱呱的几个女人都缩头禁声了。
辣妹进了里间对老板说到,“东家,别听那个女人乱嚼舌头,二丫可是好姑娘,本来定亲了,就是我们一个孟家冲的结果叫她那混账亲戚搅黄了,就刚刚那个胖女人,亲婶子说自己侄女儿的不是也真是少见。”
“哦,还有这事儿?我是看二丫挺不错的,不像她们说的那么不堪。”
“那是,二丫好的很,在我们孟家冲那也是数一数二的姑娘,就算是十六了也没啥,酒香还不怕巷子深呢,好女也不愁嫁。”
“是,是,那是,赵大的闺女能差?”杂货铺老板收了三文钱说一会儿到后面院子里去拿草篓子直接从后边儿送辣妹铺子里去。
辣妹出了杂货铺子看赵细弟老婆,淑娴的娘前脚刚离开,她赶紧跟上去,一直过到马路对面,她像是感觉到有人跟着自己,往后一看是辣妹,立马警觉起来,“你跟着我干啥?”
“怎么做了亏心事也知道怕了?”
“我做啥亏心事的?你说说?”这淑娴娘仗着自己是镇上人扯着嗓子就撒泼。
辣妹盯着她眼睛狠声说到,“我若是再听到街面儿上有说二丫的闲话我就把你那好闺女赵淑娴如何脱光了爬人家床上如何抢了自己堂姐的亲事抖出来让双头镇上每一个人都清清楚楚。”
“你?”淑娴娘没想到辣妹一开口这么狠。
“记住了,我说到做到。”说完辣妹头也不回的走了。
剩下那淑娴娘站在原地又惊又怒又怕。
“好厉害的丫头啊,你家大东家很欣赏你。”
忽然头顶一个戏谑的声音响起。
辣妹抬头一看,那二楼开着的窗户探出两个人影儿,一青一紫,不正是王逸之和杜乐康吗?
“啊,王大哥杜大哥,你们怎么在这里?”辣妹惊喜的问到。
“上来再说。”是王逸之低沉的嗓音。
辣妹蹭蹭两下进了那茶楼上到二楼。
一个依旧是寡不言笑,一个依旧笑面春风,这两人站在一起更叫人眼前一亮,男□□人。
“王大哥,杜大哥,我请你们吃饭吧!”
“瓦罐儿饭?”杜乐康桃花眼一挑问到。
辣妹讪讪笑到,“是啊,你们也知道?”
王逸之点点头,“你店里伙计也有吃过你瓦罐饭的,说是很实在,味道也很本真。”
听他一个开连锁大酒楼的老板这样夸辣妹真心开心。
杜乐康却说到,“我要吃串串儿。”
“没问题,想吃多少有多少。”辣妹笑的灿烂,这就邀请两人去铺子。
双头镇的人大多其实还是认得王逸之的,如今看着辣妹带着醉仙楼的东家还有一位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公子去铺子来吃饭个个直啧啧嘴的偷望着。
杜乐康似乎很喜欢辣妹这样布置铺子,整面墙都挂着满满当当的食物,看着叫人莫名的安心宁静。
“果然像。”他说到。
“像啥啊,”辣妹一边翻看锅里串串煮熟了没一边问他。
“有人吃了你的瓦罐儿饭,”杜乐康斜睨了一眼王逸之笑着说到,“说是和你的人很像,饭如其人。”
“哦,是吧,哈哈。”辣妹也笑了。
说着拎了两个瓦罐儿摆在他们面前,“一个五花肉梅干菜,一个腊八豆烧腊鱼。”
噗噗的冒着香气儿,两人顿时觉得饿了,拿起长勺子也不客气,直接开吃。
辣妹又给两人一人盛了碗猪骨头萝卜汤,再端着盘子挑了好些串串过来。
“杜大哥,吃吃串串香。”
看着两人穿着缎面儿的长袍袄子,领口上还镶着皮草的,却坐在简陋的长桌椅上搂着瓦罐儿大口吃饭,辣妹禁不住就笑了起来。
杜乐康即使是吃饭也是那么优雅风情,看着都怡人。
“这串串确实不错,像辣妹,够味儿”。
对于杜乐康的调笑打趣辣妹已经习惯了。
“逸之,可以考虑考虑在醉仙楼前面弄个小开间儿专门卖这串串,大锅熬的香香的,只要路过就买不开腿,非得买几串吃了才解馋…”
辣妹听了掩嘴大笑,杜乐康这人总是这么幽默风趣,只要和他在一起,辣妹觉得无事都开心。
王逸之抬头看着辣妹说到,“开年就做,你以后每天多熬些底料汤的,我找你进汤料。”
“啊,来真的啊?”辣妹惊讶到,看王逸之认真的模样不像开玩笑,她十分真诚的说到,“谢谢你王大哥,一直这么照顾我。”
王逸之面色不变像是没听到似得,依旧大口吃饭,杜乐康气愤得说到,“这就不对了,明明是我的主意,你倒谢他了。”
“好,好,我也谢谢貌美如花的杜大哥,”说着又拿了一把串串过来,“来,再吃一些,冻豆腐好了,可好吃了”
“貌美如花”,杜乐康摸摸自己的脸装着得意洋洋的样子把辣妹又逗乐了。
王逸之也吃了一串冻豆腐,“这个怎么做的?”
辣妹一听有些意外他竟然不知道冻豆腐,“就是自己打的豆腐,现在晚上天气冷,都冻上了,放外面冻一晚上豆腐就冻上了,这冻豆腐更耐煮些,也不会散,很多人都喜欢吃”。
杜乐康笑笑说到,“这个在北方那边儿多,家里有地窖的,大夏天也能做。”
“杜大哥,你去过北方吗?”
“当然,大宋国就没我没去过的地儿。”他哼着说到,对于辣妹投过来羡慕的目光很是受用。
辣妹确实很向往有机会能到处走走看看,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她知道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这瓦罐儿饭做的香糯又不沾罐子,你是不是在放饭之前涂了一层菜油?”杜乐康忽然问到。
“嗯,这你也知道?”
看辣妹睁大眼睛惊讶的样子杜乐康笑得像只偷吃了蜜似得,“我想起以前在东临国有个很有名的大酒楼吃饭。”
“啊,你还出过国?”想想不对又改口到,“你还去过东临国?”
辣妹也不过是前不久才听了一个过路客说过一嘴,大宋国的东面是东临国,听说从青州城做马车要走整整两个月才到京城,而从京城坐马车要走整整大半年的时间才能出了大宋国的国门进东临国。
“他常年在外飘荡。”王逸之解释道。
“真羡慕你这种四海为家浪迹天涯的逍遥日子。”辣妹一脸向往的说到。
却不知道她如此说到叫王逸之十分惊讶,异样的看了她一眼。
“原来懂我的人竟是辣妹”杜乐康哈哈大笑,“要不跟我一起浪迹去?”杜乐康笑得得意,那双星辰般的双眼却透着认真的劲儿。
辣妹摇摇头,“心有牵绊的人寸步难行。”
王逸之哼了一声,“好好过日子最实在。”
辣妹皱了下眉头,这两人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性子和价值观,咋就关系还那么铁呢。
二丫挑着炭进到店里的时候看到店里坐着这么两个神采斐然的人物眼都直了。
两人也吃好了,就要跟辣妹告辞,王逸之临走还叮嘱她正月十五以后就要开始熬汤底料,他会派人派车来铺子里拿。
杜乐康倒是伸手向着辣妹不说话,她先一愣,马上想起来他的意思了,她和他的约定。
辣妹赶忙从怀里掏出一个木簪子,顶头雕成一朵荷花的样子,整个簪身似一朵荷叶,虽然看得出雕工有些笨拙,但胜在花和叶的琢形巧妙意境。
杜乐康拿在手里看着笑得像只玉面狐狸。
王逸之却沉下了脸。
辣妹看着两人迥异的神情莫名其妙,不过有客人进门了也不容她多想,要开始忙碌了。
杜乐康笑的得意,“送簪子可不得了啊。”
王逸之阴沉着道,“她未必清楚。”
“反正已经送我了,再知道也晚了。”
看着王逸之一脸的乌云密布杜乐康笑得更欢,“吃醋了就直接说,不过簪子我是不会让给你的。”
说着拿着簪子细细看起来,果然在背面簪身刻着很小的一行字,“濯清涟而不妖”。
他低头看着那行字口中辗转念着,若有所思。
好一会儿像是对王逸之说的,又像是自言自语,“辣妹说的几句诗任我翻遍孤僻的本子也没找到。”
这会儿天真的开始飘飘落雪了。
辣妹的铺子一直干到腊月二十六的才关张。
第二天就是腊月二十八她窝在被子里算总账,好家伙,还真是不错,连本带赚总共有快三十两银子了。刨开本钱最开始的那十两银子,得了二十两银子,她总共也就做了几个月的生意罢了。
怪不得都说想发财就得做生意,自古往来最有钱的人都是做生意的。
不过辣妹想着菜都是家里种的,这本钱也省了很多,能赚到这些钱是一家人还有二丫的功劳。
想好了辣妹赶紧起身,拿了十两银子给赵毛氏,过年亲戚六转的都要走礼,家里也要添置东西,开春了还要交人头税的。
“我那里还留了银子,开年开铺子了还要本钱,二丫和我一起做事,赚的银子肯定是要分些她的。”
赵毛氏点点头,十两银子已经很多了,她很是满意。
分了六两银子给二丫,把个二丫高兴坏了,还有些不好意思,“当初我也没出本钱的,给我这么多怎么好意思?”
辣妹笑到,“行了,咱俩还客气啥,本来赚了有二十两的,我留了些,咱们开年铺子里还要添置东西的。”
二丫接了银子笑着说到,“好吧,我收起来,攒着给我哥娶嫂子。”
一句话说得旁边二虎和喜妹都红了脸。两人都恼羞成怒的跑了出去。
二丫今天心情格外好,贼兮兮的趴在辣妹耳边说话。
“啊,你定亲了?”辣妹惊喜到。
二丫笑得神秘,“你猜猜是谁向我爹提亲的?”
辣妹想来想去还真想不出来,最后挠痒痒逼着二丫说出来。
“啊,真的,那真是太好了?”辣妹一听惊喜道。
“这真是天大的喜事啊,”辣妹想想都觉得真是缘分,原来和二丫定亲的就是镇上她们铺子的东家。
那东家就一个落脚儿子,今年刚好十五岁,开年满十五进十六,说起来还要比二丫小一岁。
“我爹说了,小一岁也好,先定亲了,结亲就再缓一两年,总得等喜妹大点儿了,我哥的亲结了我再嫁。”
“嗯,那倒也是。”
辣妹是真心替二丫开心,那东家杂货铺老板人很和气,家底也殷实,就那么一个儿子,说是性格也很温和,又没有老婆子,二丫嫁过去就是老板娘了,铺子都是她的。
“哟,到时候你不是我铺子东家了,”辣妹想到这忽然打趣起二丫来,“东家奶奶,到时候可得别催我交租子啊…”
羞得二丫满脸通红追着辣妹要打…

欢喜

36 欢喜
吴青大年初二来拜准岳父岳母年。
他来的特别早,似乎怕辣妹一早去李村拜外婆年了。
“今年来得真早啊!”辣妹笑着问他。
吴青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不知道辣妹是说他这天起的早还是提前初二就来了的意思。
可眼前的少女巧笑嫣然,穿着湖蓝色的对襟长袄子,怎么看怎么好看。
“我一会儿要去李村外婆家拜年,你去不去?”
辣妹一边装带去李村的拜年礼物一边问他。
吴青喜出望外,“我能去吗?”
“当然,定了亲你也可以喊一声外婆了。”
辣妹说的一本正经,吴青心中却是狂喜,面上笑开了花儿,一把拉过辣妹的手,“我跟你去。”
辣妹抽出他拉过去的手,曲眉低声喝到,“别拉拉扯扯的,我爹妈就在门口。”
吴青脸一下子就红了,低着头。
辣妹扯扯他袖子,“走吧”。
他赶紧笑呵呵的和赵家人告辞,跟着辣妹屁颠屁颠的走了。
两人走在路上孟家冲的人都唱贺着新年好,见两人成双成对的一些人也跟着打趣,辣妹坦然得很,反倒是吴青不好意思了。
还真是个脸皮儿薄的,辣妹想到,和他那老娘还真是天差地别啊。
李老太太一早在家等着了,三个舅舅舅母今天也破天荒的在家里候着,几个丫头都一流顺的在家待着。
辣妹一进门就看到李老太太穿的还是她前年给的料子做的那件袄子,而去年年底给的黑绒面儿的料子到了三舅舅身上。
辣妹叹口气,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外婆,新年好啊。”辣妹堆着笑脸拜年,吴青上来就是行跪地拜年礼。
“哎呀,这就是我那外甥女婿吴青啊,真是个机灵的伙子。”李老太太欢喜到。
辣妹又不咸不淡的喊了三个舅舅舅母,几人都堆着笑殷勤倒茶,这还真是前所未有的事儿。
三舅舅一副苦瓜脸,一坐下就开始诉苦,说话酸溜溜,“辣妹啊,你这好了,都到镇上享福了啊,可怜舅舅一家在这山沟里饭都吃不饱啊。”
二舅舅倒是不同嘴脸,一本正经的关心口吻,“辣妹啊,别累坏的身子,表妹们都大了,能干得很,带去帮帮你不是挺好的!”
辣妹笑笑也不说话,那了带来拜年的篮子,里面一双给李老太太的棉鞋,一双单鞋,还有两斤猪肉,一封糯米糖糕。只管和李老太太说些贴心话儿,又剥了糖糕喂老太太吃。
边儿上三个舅母看得各怀心思。
回去的路上吴青不解的问到,“你既已打算挑一个表妹来铺子里帮忙为何又不挑明说?”
辣妹淡笑到,“挑哪个都得罪另外两个,先看看再说。”
其实辣妹是想借此事敲打敲打三个舅母对外婆好一些罢了。吴青和他母亲从小就单独生活,没在村子里经历这些女人婆婆妈妈的事儿,她也懒得和他细说。
回去的路上和吴青快要分开道别,一个回孟家冲,一个回双头镇,看吴青一副舍不得样子辣妹笑起来了,“过了正月十五我就要去镇上开铺子了,还怕见不到面?”
吴青私下看看,这会儿正没人,便想去拉她的手,辣妹顺势在他手心里放了一个小东西。
吴青一看竟然是一个银戒指,足有一两银子。
“戴上试试,看合适波”,其实辣妹也就这么一说,这古代的银戒指都是活口的,银子本来就软,大了捏一捏缩一下就紧了,小了撑一撑也就大了。
吴青欢喜得不得了,看着手指上的戒指那叫一个心花怒放。
看他那么高兴,辣妹心中淡淡的欢喜,淡淡的欣慰。
本来吴青去年年底晚上下了工就去给辣妹帮忙,他娘老是唧唧歪歪,无非是吃醋儿子帮着媳妇,二来也是眼红辣妹生意好赚了银子,以前那个穷酸的村里丫头现在比他们娘俩挣的都多,心里多少不舒服,嘴上肯定是说又没给吴青工钱的。
所以这次吴青一回家就把银戒指给他娘看,“辣妹送的,以后可别再张口闭口人家没给一文钱的啊。”
吴青娘看着那银光闪亮的戒指眼都亮了,问到,“怕是有一两多的银子啊!”
吴青赶忙一把捂住手,“这是辣妹送我戴手上的。”
吴青娘白了一眼,“老娘存钱还不是为了给你娶媳妇儿。”
“没月工钱不都是你领去了的。”吴青嘀咕着赶紧开溜。
初八的那天喜妹神秘兮兮的在辣妹耳边嘀嘀咕咕一会儿,辣妹眼珠子一转,“真的?走,咱们也去看看。”
两姐妹带着黑毛赶快往二丫家去。
果然,二丫家堂屋坐了个年轻小伙儿。
辣妹一本正经的问赵大,“叔,你家来客人了,我找二丫。”
嘴上说着眼睛望着那人滴溜溜打转。
这小后生看着挺斯文的,相貌清秀,坐在那里看着就秀气,身上穿了件浅白色的长袍子,有点单薄,但胜在气质恬静。
进了西厢房,二丫果然在里面扒着门缝偷听外面说话。
“听斯文的小后生,以后可别欺负人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