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擦干净脸颊,走近雁塔,守门侍卫略有怔愣,待反应过来才躬身行礼,让出了路。

待走到三层房内,一侧内侍点了灯烛,见我的脸色,没敢说什么就退了出去。我坐在书案后,对着经卷,怔怔出了会儿神,才研磨提笔,继续抄经。

今夜的话,虽是脱口而出,却并非意气用事。如今宫中的局势比过去更复杂,叔父武三思虎视眈眈王位;朝中竟也有人奏请要立皇太女,太平公主素来自视甚高,又在此微妙的时候为皇姑祖母献上新宠张昌宗,是何意图不言而喻;因来俊臣被贬,李家旧臣又再次掀起风浪,将本是韬光隐晦的太子推上了争议之处。这一层层这一步步,不知要走到何时算是结束,而他要顾虑得太多,年少情意又能走多远?

我不停在心中想着,给自己讲着一切的道理,经书却越抄越乱。

忽然,身后有人轻叩门,低低地唤了声“永安”。

 

 


第35章 三十四 围猎(1)
我背脊僵直,停了手中笔,道:“郡王这是唱得哪出戏?”

身后静了好一会儿,李隆基才笑道:“陪你唱一出临淄郡王风流话,洞房之夜会正妃。”我眼睛肿的发疼,懒得和他玩笑,起身自案几旁的红泥小炉上提下茶锅,泡了壶茶,待合上盖,道:“快回去吧,王氏虽是侧妃,却容不得你在新婚夜如此玩笑。”

他走过来,自我手边拿起茶壶,倒了两杯热茶。

四角皆有火盆,房内却仍有些冷寒,茶杯上隐隐有白色热气,升腾化散开。他端起一杯茶,递到我眼前,我正要接时,他却又将手收回去,犹豫道:“你眼睛这么肿,哭过了?”我看他厚重的袍帔下的绯红礼衣,眼中泛酸,道:“是啊,宫中人话那么毒,我被气哭了。”

他蹙眉,醉意惺忪的眼中隐有些不快,道:“你和我说话,无须顾左右而言他。”我见他紧握着杯子,索性去拿另一杯茶,岂料竟被杯壁烫了手,讪讪一笑道:“你不觉得烫吗?”他摇头,道:“酒吃得多了些,烫了还能勉强清醒片刻。”

我听他这么说,忙去关了大敞的窗,按他坐在了椅子上,道:“从东宫走到这里,肯定吹了不少风,要不要给你备些醒酒汤?”他轻摇头,懒懒靠在椅子上,从上到下的看我,看够了才闭了眼,道:“头昏。”

我低声对门外胆战心惊的小内侍吩咐了两句,过了片刻他端来盆热水,匆匆退下合了门。我待白巾沾湿,才对李隆基道:“拿热水擦擦脸,过会儿就回去吧,若是东宫人来寻,就真成笑话了。”

李隆基挪了下身子,微睁开眼,道:“我何时说要回去了?今夜就在你这里了。”我看他不像说笑,也认真道:“新婚夜不是说躲就能躲过的,再说,”我斜看他,笑道,“你躲什么?”

他放亮了眼,凝眸看我,又转瞬黯淡了下去。

“永安,其实我很想娶你。”他忽然道。

我猛地一惊,压下心中涌上的不安,沉默着,将手巾递给了他。他接过,一下下地擦着手,没有再看我,过了片刻才将湿巾扔到了铜盆中,起身走到卧榻上,合衣躺下。

烛灯下,他脸颊因酒醉而泛白,素净的一张脸更显清冷。

我坐在椅子上,攥着茶杯,再没有力气劝他离开。七年的相识,四年的婚约,从半大的孩童到如今的少年,竟也是这么久了。想起再相见后的一幕幕,那若有似无的话和神情,我不是没有感觉,却大多觉得是患难下的情分。

如今看来,尽是我的自以为是罢了。

太初宫的不夜天,东宫的花烛夜,我曾想过必是难捱的一夜,却未想到是如此地步。

待天有些亮了,我才站起身,推开了窗。坐了一夜,头昏脑胀的,鼻子也有些微堵,看来是风寒初症,若是让尚医局开了方子,不知宫中人又会如何传。我正有些出神,卧榻处传来悉悉索索的声响,李隆基已睡醒,坐起了身。

我回头看他,故作轻松道:“怎么,起来了?”他点点头,抚额长出口气,道:“昨夜一杯杯灌下去,只觉得有些发昏,现在才觉得那酒真是厉害。”我笑了笑,正要出声唤人进来服侍,就听见门外有宫婢请安的声音,和他对视了一眼,立刻明白过来。

是王寰的人。

果真,待我开了门,门口四个青衣宫婢和两个内侍忙躬了身,领头一个的道:“侧妃已命人备了醒酒汤和早膳,郡王可要现在用?”李隆基,道:“端进来吧。”那宫婢应了声,先吩咐身侧一个端了热水来,她接过铜盆走到李隆基面前,恭谨地看着我。

我被她看得有些莫名,见李隆基也笑看我,才明白是要我去伺候净面。我走过去,沾湿了白巾,递到他手里,他极满意地点点头,眼中却是捉弄的笑,擦干净脸,又喝了口茶漱口。待一切收整后,那领头侍女才吩咐人在卧榻上摆放好矮几,将早膳上了来。

我看矮几上的早膳,显是用心吩咐过的菜色,又是双人的菜量,心里对王氏不禁生了几分内疚。

李隆基执筷,挑拣了片刻,替我添了不少菜,道:“多吃些。”我想起昨夜那句话,有些躲避的心思,笑着对他道:“我不饿,郡王自己吃吧。”他斜睨我,恢复了往日清朗:“侧妃特命人备了两人的分量,你总不好辜负了她的心意吧?”

我见那些宫婢和内侍在,也不好和他顶撞,只能坐下,陪着他吃。

两个人格外安静,各自用膳,身侧宫婢和内侍都垂头立着,也是大气不敢出。

待落了筷,那宫婢端了茶上来,李隆基端起闻了下,半笑不笑道:“本王的心头好,‘绿昌明’。”那宫婢躬身道:“这是侧妃特命人准备的。”

李隆基淡淡地嗯了声,道:“本王看得明白,日后这种话无需再说了。”那宫婢听他话中不快,忙屈膝下跪,道:“奴婢一时口快,请郡王恕罪。”

李隆基没看她,随口道:“起来吧,”他又喝了口,对我道,“这些你都要吃完,一口也不能剩,我要带王氏去叩见皇祖母了。”他说完,又替我添了些菜。我放了筷,道:“真吃不下了,一夜没睡,没什么胃口。”他没说什么,倒是挑了挑眉,隐晦地看着我,我被他这么瞅着,渐琢磨出了另一层意思,又窘又气地瞪了他一眼。

又静吃了会儿,他才放下筷,曲指敲了敲桌子道:“听你鼻音很重,一会儿让沈秋来看看。”我笑了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病,不用麻烦沈太医。”他认真看我,道:“沈秋看我才能放心。”我被他说得一时接不上话,他已站起身,快步走出了房门。

待人走干净了,宜喜才进门,收整着案几上的碗碟,神情欲言又止,终没有说什么。

 

二月初二,是踏青迎富的日子。

皇姑祖母极宠张氏两兄弟,因他二人说从未见过皇家围猎,特命叔父武三思在洛阳郊外准备,安排下三日的行程,携众臣及李家武家子嗣相陪。

自太宗皇帝后,皇家围猎已多年未办,只因先帝身体羸弱,皇姑祖母又毕竟是女儿身,不及马背上打下天下的太宗皇帝热衷弯弓射箭,驰骋狩猎。

这一日,碧空如洗,日头暖而不盛,正合围猎。

大帐内,一众武家李家子嗣陪着皇姑祖母用膳。婉儿将茶端到陛下面前,却被她一笑拒绝:“今日看儿孙们狩猎,总要喝些酒才好,”她边说着,边去看元月,道,“元妃,朕已习惯了你盛酒,今日就由你近身侍奉吧。”

元月忙起身应是,走到一侧净手后,手持银匙,往青玉酒樽中添了稍许,躬身举到眉前,道:“陛下。”陛下未接酒樽,笑看她,道:“怎么,嫁了朕的孙儿,却还改不了口?”元月忙又将酒樽举高些,道:“皇祖母,请用。”

陛下这才接过,对李成器,道:“日后让元妃常来些,朕老了,有些念旧,喜欢让旧人陪着。”李成器起身,恭敬笑道:“但听皇祖母安排。”陛下颔首,道:“坐下吧,皇家围猎已多年未行,你的马术在宫内外都是有盛名的,可别让朕失望了。”李成器谦虚地回了句话,坐回了原处。

帐中因皇姑祖母这句话,都开始热烈起来,互相吹捧着马术箭术。

他始终噙着一抹浅笑,饮酒不语。我借着这热闹,静看着他举杯,一饮而尽,再添酒,一举一动行云流水,毫无瑕疵。

自完婚后,东宫传出的是永平郡王与王妃的琴瑟相谐,临淄郡王与侧妃的剑拔弩张,宜喜每每和我学舌,都要感叹一番,说临淄郡王虽有些意气用事,却待我极好,不愧是自幼相识相知的人。

我听在耳中,苦笑在心。

整整一个月,他没有再找我,我也在雁塔中努力静心,如今看元月面上的温婉,和他未变的云淡风情,似乎真的是琴瑟相谐,举案齐眉了。

仙蕙用肩膀顶了我一下,我才猛地收了视线。

她低声道:“方才我看到了张九龄。”我嗯了声,轻声道:“此次围猎人多眼杂,切忌再任性了。”她垂下眼,似乎有些不快,道:“曲江大会时是我执意威胁他相陪,他一夜饮茶作诗,看似恭敬却有意疏远,我又怎会不知,”她静了会儿,又道,“若是……若是我求皇祖母赐婚,会如何?”

我心头一跳,才想起仙蕙和张九龄的事。仙蕙若要求赐婚,陛下必然会派人查清情起的缘由,顺藤摸瓜不知会揪出多少事来。我虽知张九龄与李成器是知交,却不知交有多深,又是否与朝堂有关,若真是牵连重大,必也会牵连李成器。

想到这儿,我才低声道:“此事事关重大,不可贸然而行。”仙蕙凝神看我,道:“半月前我去请安,皇祖母随口说起赐婚的事,我若不先求必会嫁给武家的人,”她咬唇看我,接着道,“我不想。”

我看她神情认真,又添了三分心惊。皇姑祖母待她历来宠爱,她自然以为但有所求,必能如愿,绝不会顾及这之后种种的隐祸。若是硬拦着决计拦不住,反而会更让她起了逆反的心思,倒不如先安抚下,借机探问下张九龄的意思,解铃还须系铃人,尤其是这情事。

我低声劝慰了几句,她才没说什么,可依旧是闷闷不快。

膳后,陛下吩咐众人去准备。我自帐内换了身轻便的,便匆匆走到早已搭就的高台处,众武家李家人正在挑马。

侍卫将一匹匹御马牵出,先请了张氏两兄弟挑选,那桃花美目的张昌宗随手指了一匹后,叔父武三思竟然上前亲为他牵马,武承嗣更是极热情地扶着张昌宗上了马。

不远处皇姑祖母笑吟吟地看着,开口嘱咐道:“六郎留神些,你不比那些日日在马上的人,只要尽兴就好。”张昌宗在艳阳下,笑得极尽妩媚:“陛下,臣一定为您猎下好物。”

马下的武三思忙赔笑道:“六郎神俊,今日必拨头筹。”众臣纷纷附和,张昌宗和张易之对视一笑,颇为自得,皇姑祖母亦是宠溺地点点头,又嘱咐了一番才放下心。

我在一侧看着,正是暗叹这两人的荣宠极天时,远见几个郡王换了马装走来。

暖日下,李成器换了身及膝的银纹窄袖袍衫,腰束淡青革带,足下是黑色长靴,迎着淡金色的日光,看不清脸上的神情。他身侧的李成义亦是雅致俊秀,李隆基并未换马装,依旧是常服软靴,倒似玉树临风的浊世公子。

三人请安时,皇姑祖母眼中难掩赞赏。

她见李隆基一身常服,温和道:“隆基怎么不换马装?”李隆基忙躬身,道:“孙儿来时伤了脚,这三日怕只能坐着看了。”皇姑祖母点点头,示意众人上马。

他和李成义挑了马,翻身而上,背对着阳光扫了众人一眼,在我这处略停了下来。我忙避开,直到无数马蹄声入耳,才敢回头,远远看着日下的银白背影,怔怔出神。

 

 


第36章 三十五 围猎(2)
待献上首只鹿时,果真报的是张昌宗的名讳。

皇姑祖母极欢欣,不停笑着和婉儿赞叹,在座的女眷自然心知肚明,众位贵人身侧都会随着两名猎侍,只要抢先猎下换了箭便是他的功劳,谁又会真去看那箭头?场中且不说诸位王爷,更有今年武举出身的人,若非他张昌宗是宫中最得宠的面首,又怎会让他个绣花枕。

此时,太平公主正提裙走上高阁,向皇姑祖母请安道:“母皇,女儿出府时有事耽搁,来迟了。”皇上笑着颔首,道:“来的正好,六郎拨得今日头筹,朕正在想如何赏赐才好。”太平微挑唇角,赞道:“不愧是世家子弟,当真是文公武略无一不擅。”

因阁顶有帐幔挂了三面,又有四十八个镂刻铜炉取暖,此处甚暖,太平任身后宫婢脱了金丝滚绣的袍帔,接过手炉,就势走到皇上身侧坐下,低声交谈着,母女不时低笑连连。

她的脸及眉宇间的气度,与皇上有七成相似,均是笑带威仪。

元月正持着玉匙添酒,太平扫了她一眼,虚掩酒樽,对皇上笑道:“看元氏也侍奉一会儿了,皇上怎地忘了另一个孙媳?”皇上笑着摇头,道:“我是用惯了元月,被你这一说才觉得像是有意偏宠。”她说完,太平看了眼李隆基身侧,陪坐的王寰忙起身净手,接过了元月的添酒匙。

待为皇上和太平添完,她又一一为在座的诸位公主添酒,到永泰那处时,永泰有意为难,打翻了两次酒樽,直到太平出声低斥,永泰才安生下来,眼中却带着敌意。我晓得永泰是为我的缘故,哭笑不得地给她使了个眼色,示意她切莫在恃宠而骄了。

岂料,这个眼色,恰好被起身的王寰看到,她脸色一变,紧抿着唇走到我身前行礼。

我暗叹自己作茧自缚,对她笑道:“侧妃就不用为我添了,我不大吃酒。”王寰笑笑,蹲下身,自身后宫婢的青玉桶中舀出一匙,添满了酒樽,又示意一侧宫婢加了一个空酒樽,再添满,才放下酒匙,举樽,道:“姐姐虽还未进门,却是未来的正妃,作妹妹的理应敬姐姐一杯。”她说完,仰头一饮而尽。

众目睽睽下,她如此谦卑,我若不饮此酒,却有些说不过去了。

我咬咬牙,想着左右不过几日的红疹,便伸手拿起了酒樽,刚要喝时却被身后人抓住了腕子。李隆基冷冷地看着我,道:“既有旧疾在身,就无需顾及这些俗礼了。”我蹙眉看他,正要说什么,王寰已垂头,对李隆基道:“是妾不懂事,王爷请息怒。”

李隆基挑眉看她,道:“本王何来怒气?不过是关心永安的身子罢了,你起来吧。”王寰脸色微白,还要再说什么,太平已笑着打断,道:“隆基,圣驾前岂容你胡闹,快回去坐下,”她边说,边对皇上笑道,“永安随义净大师抄书也有半载了,倒不如早让她嫁入东宫,免得隆基时不时往雁塔跑,不成体统。”

我心头一紧,拨开了李隆基的手。如今抄经半载,李隆基若再寻借口,只会令人疑心,这赐婚的旨意能逃过一两日,难道还能逃过一辈子?

此时,皇姑祖母忽然颔首,若有所思道:“按旧制,皇子皇孙一但纳妃便要出宫,也该早些完婚了,以免日后临淄王府没有个正妃主事。”

我惊愕看了皇上一眼,李隆基也猛地放了手,似是极为震惊,连素来荣辱不惊的太平公主亦是没接上话。诸位郡王被禁足宫中已有数年,却为何在今日提出出宫一事?皇姑祖母轻描淡写一句话,往往就夹带出对继承人的心思,放李成器等人出宫,莫非是要还政于太子,还天下于李家?

我心中又喜又忧,喜的是若太子登基,那婚事必有转机,忧的是不知一切还能否来得及,在我未嫁入临淄王府前,扭转一切。

场面一时静下来,在没有人去看我与王寰的热闹,都陷入了不安的猜测中。

忽然,远处有一匹马奔袭而来,临到了御前,马上侍卫才仓皇跳下马,脸色苍白地跪在了台下,高声道:“禀皇上,永平郡王中箭坠马,已急送回帐内救治。”

我心猛地一抽痛,手扶着案几,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此时,哐当一声,元月落了手中酒樽,猛地站起了身,脸色骤白地盯着台下人,却碍于在御前,不能出声问询。

皇姑祖母起身,蹙眉道:“是何人所为?”那侍卫涩着声音道:“方才在林外,各位王爷和大人都各自带着猎侍,说是要比试一番,不料林深树杂,衡阳郡王竟失手,将张大人视作了猎物,搭箭而射,被永平郡王扑身挡了下来。”

众女眷听到此处,低声惊呼,皇上也是脸色暗沉着,默了片刻才冷冷吩咐,道:“此事朕就不追究了,永平郡王伤势如何?”侍卫忙道:“方才沈太医看过,后背中箭,性命无虞。”太平冷哼了声,接口道:“立刻将在场的猎侍杖毙示众,本就是陪猎,不能及时提醒各位王爷和大人,就是死罪!”

我松了口气,紧接着又如刀剜心般,痛入骨肉。

忽然,肩头一重,李隆基紧攥住我的肩,力气极大,我只觉得肩头由痛转麻,回头看了他一眼。他面带担忧,出神地看着远处密林,眸中却极冰冷。

皇姑祖母又嘱咐了两句,无非是让沈秋用心医治,随时将伤情上奏。因此一事,众人都噤了声,远处叔父几人护着张氏兄弟,张昌宗上了高台时,脸上毫无血色,被皇姑祖母一把握住手安慰了片刻,才回了皇帐。

待人都散了,元月已匆匆回了帐,我却仍坐在原处发着呆。

 

因这意外,皇上本是下旨回宫,岂料张氏兄弟回了神后竟觉此番丢了颜面,定要猎足三日才肯回去,皇上无奈下,传旨让各位王爷和大人们后两日都要小心,尽量陪着二人假意射猎,切莫再有何争抢比试。

我在帐中坐立难安,恍惚了片刻,才出帐立在帐门处,看着营地中的篝火处,笙歌漫舞,白日的紧张气氛已一扫而空,皇姑祖母难得兴致好,朝臣王侯自然要尽心陪着。

“永安,”李隆基忽然出现在身后,低声道,“我带你去看大哥。”我心中一紧,没有答话。半明半暗中,他脸上的神色极凝重,立了会儿才道:“不必担心被人瞧见,我会陪你去,若是有人看见也不会多想什么。”

我看他脸色,隐隐有不好预感,他又接着道:“他此时极为凶险,你若不去……”火光映照下,他眼中似已蒙了层水雾,“我怕你会后悔。”我猛抽了口冷气,盯着他,道:“为何与侍卫所奏不同?”他扯唇苦笑,道:“此事重大,自然要在御前压下来,先不说这些,跟我走。”他说完,先一步转了身,我没再犹豫,快步跟了上去。

到了永平郡王帐外,何福带着个内侍守着,没有过多的侍卫,似乎是刻意掩饰里处形势。他见了我微怔了一下,忙躬身行礼,将我们让了进去。

帐中极安静,我每走一步,心就跳得厉害一些,直到随他绕过屏风,才见里处的三人。

灯烛下,李成器靠在塌上,正在和沈秋低语议事,衣衫却是整齐如昔…… 一侧,元月正端了茶去,见我暮然一惊,自榻旁退后了两步。

我定定地站住,一时心头百般猜想,眼中却再无其它。他亦是抬头,微微笑着看我。

沈秋坐在榻旁,似乎察觉到元月的变化,回头看了我一眼,轻叹口气,对李成器笑道:“可惜可惜,美人冒死来看,英雄却完好无损。”说完放下箭头,摇头一笑,大步走了出去。

李隆基立在我身侧,低声道:“别怪我,要怪就怪沈秋,是他出得主意。”他说完,与元月一起退了出去。

此时,帐中只剩了我和他。我看他抱歉神情,才慢慢理解眼前所见……原来他并未受伤,不过是谎报皇姑祖母而已。
想到此处,真是又气又笑,想要转身走,却又狠不下心。即便未曾伤到,也必定是险象丛生,我又何必计较他对皇姑祖母的小计策?

他温和地看着我,始终不发一言,我被他看得渐有些紧张,走到塌边坐下:“为何要蒙蔽帝听?”

李成器看我如此认真,不禁笑意深了三分,道:“你不必再深究了,此事关乎重大,可真说起来,却也不过是皇权争斗祸及内宠。”我不解看他,道:“究竟何人想要张昌宗的命,可真如人说的,是衡平郡王射的箭?”他淡淡地道:“当时在场的猎侍都已经死了,张昌宗惊吓过度,昏了过去,自然也看不到。究竟是何人,还需细查。”

我听他云淡风轻地说着此事,眼前浮现张昌宗的脸色,不禁笑了一声。他嘴角浮着笑,静看着我,待我停了笑,才道:“刚才隆基和你如何说的?”我闷闷道:“说你命在旦夕。”他叹了口气,道:“若非如此,你当真不会来吗?”

我被他这一问,一时说不上话,竟不自觉想起方才元月为他奉茶的情景,神色暗了下来。若非如此,我会来吗?真的就能忍心不来吗?可即便来了又如何,不过是饮鸩止渴罢了,今日太平公主提出完婚一事,他日还会有别人提起……

我转过头,盯着地面,道:“元妃待你的心思,谁都看得出。况且,你日后必是姬妾成群,子嗣众多,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却能少了不少祸事。”

他沉默了很久,自背后抱住我,低声道:“六岁时最疼我的叔叔被赐死,同年,皇祖母册封我为太子,十四岁被废太子位,十六岁母妃死得不明不白,至今不见尸身不敢祭拜,十七岁被来俊臣诬陷谋反,尝尽了天牢中的诸多刑罚,九死一生活到如今。今日之事不过冰山一角,身为皇孙却日日如履薄命,生死未知,这样的我,无力再去承担更多人的命,除了父亲兄弟,”他的呼吸极平缓,略静了会儿,才接着道,“还有你。”

 

 


第37章 三十六 围猎(3)
我低着头,眼眶烫得发酸。

他叹了口气,在我耳边温声道:“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同样的话,七年前掀起的是心中隐隐不安,而如今却有了另一层意思。

我靠在他怀中,听着他一字一句的话,不禁想起在相府的情景。当年初入宫庭不知深浅,与他私定下婚约,如今眼见皇权咫尺,凶险难测……我与他,一个是武家郡主,一个是嫡皇孙,在外人眼里是无上尊贵,可却连命都不在自己手中,又何谈其他。

两个人就这样静了片刻,我忽地记起永泰的事,低声道:“张九龄家中可有妻儿?”李成器道:“没有。”我嗯了一声,接着道:“永泰已到了出嫁年纪,皇姑祖母怕是要赐婚了,你知道她心有张九龄,我怕她不懂其中分寸,说出不该说的招来大祸。”

他沉吟片刻,道:“无论张九龄有心或是无心,永泰是注定要嫁给武家的,此事容我先想想。”我见他神色淡淡,想着此事也不急在一时,点点头,没再多说。

李隆基自屏风后走入,见我们猛地停了下来。他垂头退后了两步,低声道:“姑姑来了。”

我忙站起身,感觉他握了下我的手,却又立刻松开,示意我退到一侧。

帐外已有请安的声音,我与李隆基走到屏风外时,正有人挑了帐帘,太平明媚的笑颜撞入眼帘。我躬身问安时,李隆基也躬身笑道:“姑姑。”

太平扫了我两个一眼,目光略在我身上顿了下,意味深长地笑了笑,道:“隆基的偏宠真是厉害,怎不见王氏?”李隆基报以一笑,未答话,我忙赔笑道:“是我执意要来的,永平郡王也算是永安的师父,受此重伤理应来探看。”太平点头,道:“你若不提我都忘记了。”她说完,绕过屏风,里处传来了嘘寒问暖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