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吃饭时,杨萱仍瞧出辛氏面色有异,关切地问:“娘是不是有些累了?”
辛氏勉强笑道:“昨儿睡得迟,又被鞭炮声吵着,没睡踏实。”
杨萱明白,睡眠不足确实会让人心烦意乱面色憔悴,并不疑有他。
杨芷也道:“昨天的鞭炮声的确太响了,我估摸着将近四更天才消停。吃过饭,母亲好生歇个晌觉吧。”
姐妹俩温言软语地相劝。
杨萱生得娇美,乖顺可爱,杨芷生得温柔,端庄大方。
杨萱固然是她怀胎十月所出,可杨芷也是守在她跟前养了十多年,平日里多在她膝前侍奉,且对杨萱颇多忍让。
看着眼前这对花骨朵一般漂亮的姐妹花,辛氏悲从中来,却拼命压下了,温声道:“方才我问过你们爹爹,他应允你们去灯会赏灯,你们想与秦家姑娘一道吗?”
杨芷温柔地笑,“秦家姐妹待人很和气,而且非常有礼数。”
那就是想了。
也是,她们平常养在内宅,连前院都很少出,只两个人说话解闷,能有个玩伴自然是万分欢喜。
辛氏笑道:“现在还早,等过个三五日,你们写封信过去。”
正月初五,杨萱执笔给秦家姐妹写了信,告诉她们可以一道去赏灯,随信又附上几张那日秦笙虽然没有挑中,但杨萱认为还算不错的花样子。
转天秦笙就回了信,还遣人送来她做的梅花饼。
梅花饼自然是做成了梅花状,花心处用红笔点了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里面的馅料里竟然放了真的梅花瓣,酸酸甜甜的非常可口。
杨萱赞叹不已,顿时生起做点心到底念头,于是写信询问秦笙做梅花饼的方子。
秦笙回复得详细,告诉她面皮应该加多少水,多少面,几只鸡蛋,放几两白糖,又瘦梅花瓣采下来之后,先清洗干净,然后晾干,用糖渍起来,约莫两三天就能用,到时掺进豆沙馅子或者红枣馅里就可以。
杨萱迫不及待地就要尝试。
幸得家中红梅已开,她与杨芷踮着脚尖忙活一个多时辰采得了一小篮梅花瓣,将里面杂质挑出来,换过三次水,摊在竹篾子上控掉水晾着。
屋里热,不过半天功夫已经干透。
杨萱寻一只青花瓷罐,里面铺一层梅花瓣洒一层白糖,最后用皮纸封口,再拿麻绳系紧备用。
两天后,梅花瓣果然渍好了。
杨萱将厨房里人都打发出去,开始和面做饼皮,杨芷跟着在旁边打下手。
两人都是头一次,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忙活了大半天,足足糟蹋了一盆面外加半斤鸡蛋半斤糖,也没有和成光滑柔软的面团,反而弄得满头满身都是面。
眼看着又到了做饭的辰光,杨萱不能再占着厨房,只能灰头土脸地走到二房院,沮丧地说:“和面太难了,明明我就是按着阿笙说的,两杯水和两瓢面,怎么黏黏糊糊地和不成呢?”
辛氏道:“杯子还有大有小,许是阿笙说的是酒盅,你用了茶杯。”
秦嬷嬷闻言,哭笑不得,叹道:“哎哟我的太太,水跟面就是个大概份量,和面的时候要用手搅着,感觉软了就少加点面,感觉太硬就滴两滴水,没有一杯一杯往里添的。”
辛氏苦着脸道:“我没下过厨房,不懂得这些”,侧头对杨萱道,“下次和面你叫王嬷嬷或者秦嬷嬷在旁边看着。”
杨萱无奈地点点头。
好在她和的那一大盆面也没糟蹋,管厨房的王婆子往里再加了一瓢面,揉成面团,烙出来十几只面饼。
因为里面放了鸡蛋跟糖,竟是出人意外的香甜可口。
而那坛子梅花瓣,可以用来泡水喝,别有一番滋味。
杨萱把这事原原本本地告诉秦笙。
秦笙笑得差点喘不上气,将做梅花饼的步骤一条一条写得更为仔细,还特意送给她两套面点模子。
一套刻着桃花、兰花、菊花和梅花等四时花卉,另一套则刻着莲蓬、双鱼、寿桃等六样吉祥图案。
模子用枣木刻成,纹路清晰匀称,非常精致。
杨萱本不想再尝试点心了,可看到这两套模子,又重新燃起斗志,叫了王嬷嬷在旁指点。
王嬷嬷没让她做点心,先教她做最简单的馒头。用面引子和面,然后在火盆旁边放置两个时辰,等面发开之后揉成团,揪成剂子,塞进模子里磕出来,最后上锅蒸熟。
当天晚饭的主食就是杨萱做的花式馒头。
虽然不太成功,但也能入口。
杨萱张罗着要送给秦笙尝尝,被杨芷拦下了。
转眼间就到了上元节。
上元节阖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汤圆,而灯会便从正月十六到十八,一直持续三天。
秦杨两家约定好十六那天晚上赏灯。
天刚擦黑,秦家的马车就来到杨家门外。
来人除了秦铭夫妻以及秦笙姐妹外,还有秦铭的长子秦渊夫妻以及秦笙的庶妹秦笛,满满当当坐了两车。
杨家中,辛氏怕拥挤,自然是不去的,杨修文嘱托秦嬷嬷和文竹在家里好生伺候,他则带着杨桐兄妹三人一道前往。
京都灯市有好几处,其中最繁华的要数东华门外的灯市,这里也离杨家最近。
马车刚走到椿树胡同便已经寸步难移,街道两边尽是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的人群,一个不小心就会冲撞到路人。
杨修文对车夫张奎道:“就停在这里吧,反正距离不远,我们走过去就行,你找地方把马车停好,别碍着人走路。”
杨桐从车辕上跳下来,将杨芷与杨萱顺次扶下车。
这空当,秦家人也尽都下了马车,一大帮人浩浩荡荡地往东华门走。
走不多远,就见天空骤然明亮起来,如同白昼。
拐过弯儿,迎面便是一座两层楼高的灯塔。左边是一条飞舞着的巨龙,右边则是展翅的凤凰,在龙凤花灯四周,挂着近百串九子连珠宫灯,一层层倾泻下来,宛若银河之水降临人间,璀璨绚烂,美轮美奂。
杨修文颔首叹道:“太过奢华了,今岁花灯较之去岁更见张扬。”
秦铭笑道:“上千两银子堆起来的,自然不比往昔。”说罢,指着路旁挂着聚朋匾额的酒楼对众人道:“我与杨大人约了同窗知交在此饮酒。你们自去赏灯,回去时到酒楼找我们即可。”
杨修文嘱咐杨桐,“你好生照看妹妹,若是走散了也别慌张,就朝灯塔这边走,旁边就是酒楼。”又问杨萱,“记住没有,千万跟紧哥哥,倘或跟丢了,就到这里来,或者…”伸手指了路边穿着罩甲的军士,“那些人都是京卫,专门维护秩序,也可以报上爹爹的名讳,央及他们送你过来,爹爹自会答谢他们。”
杨萱乖巧地点点头,“记住了。”
杨修文伸手摸摸她齐整的发髻,又揽着杨芷肩头问道:“阿芷记住了吗?”
杨芷笑道:“爹爹放心,我会照顾萱萱。”
杨修文笑笑,与秦铭大步走进酒楼。
秦渊成亲刚半年,小两口正好得蜜里调油的时候,已经商量好要去吃小食,便先行离开。
秦太太牵着六岁的秦笛,也将杨修文适才的话嘱咐了秦笙姐妹一番。
几人便一同走进人堆儿里。
街道两边的店铺也都挂出了花灯以吸引行人驻足,有些还出了灯谜,如果猜对了,就可以赢得一盏花灯或者进店挑选一样指定价格的物品。
杨桐连接猜中了好几个,顿时来了兴致,索性站在路旁绞尽脑汁地猜谜。
杨萱对猜谜没兴趣,就跟秦笙闲话。
秦笙道:“你不用着急,我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候也闹出过许多笑话,还差点把厨房点了。”
杨萱诧异地问:“你自己会生火?”
秦笙笑道:“慢慢学的,别人生火不容易掌握火候,索性就自己生火。”
杨萱伸出白嫩纤细的手瞧了瞧,皱着眉头问:“你不怕弄脏衣裳,弄脏手?”
秦笙道:“仔细点儿就不会,我喜欢鼓捣饭菜点心,但是不经常做,我娘怕我糙了手,说姑娘家手太粗糙不好看。”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随着人流慢慢往前走,不多时走到卖杂货的摊位旁。
杨萱最喜欢逛杂货摊,往往能买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当下就拉着秦笙近前去看。
摊位上东西琳琅满目,有针头线脑、有香囊手帕、有胡粉胭脂,还有孔明锁、九连环等小玩意儿。
杨萱买了一套十二根的绣花针和一只手掌心大小的西洋镜,最后又取过花样子一张一张翻看着。
秦笙凑上前,两人嘀嘀咕咕地分别选中三张好看的。
杨萱问过价钱,从荷包里抓出一把铜钱,数出来二十文交给摊贩。
摊贩递给她一只小小的南瓜灯,“姑娘留着玩儿。”
南瓜灯只拳头大,里面短短一节蜡烛,倒是可爱。
杨萱笑问:“大叔,您那里有没有火折子,我想提着照路。”
正月十六月亮圆得像是银盘,再加上周遭俱都是点燃的花灯,亮得近乎白昼,哪里用得着照路?
摊贩知其是孩童心性,并不说破,爽快地掏出火折子,将蜡烛点上,又叮嘱道:“提的时候平稳些,别歪着免得烧了外头的纸。”
杨萱谢过他,将南瓜灯提在手里,乐呵呵地说:“小时候家里不让出来看灯,我爹就把花灯买回家,让我提着满院子疯跑。”
秦笙笑道:“还小时候呢,现在也没长大啊,等长到十岁才真正算大。”
杨萱刚才想起了前世,自从成亲,她就再没点过花灯。
时隔多年,再度提着花灯,不免心有感触。
可她却无法解释,只笑着狡辩:“我也只差半年就十岁了,说小时候也不为过。”
秦笙笑笑,“你倒是喜欢说话,你不知道阿筝,她最是沉闷,可以呆呆坐上大半个时辰不开口,我跟她在一起要憋闷死。”抬头,忽然指了上空,“看,好漂亮。”
杨萱随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
却是路旁搭的竹架子,上面挂着一盏约莫半人高的走马灯。
走马灯用极轻薄的素绢做成,里面绘着穿彩色纱衣的绝色女子,走马灯缓缓转动,那女子或当风而立或执扇掩面或者花中扑蝶,就像活了似的。
恰有北风吹来,走马灯摇摇晃晃,灯内女子也随之摇晃不停,引得众人惊呼不已。
杨萱莞尔一笑,无意中回头,正瞧见灯市入口处那座两层楼高的灯塔被风吹着,也是摇晃不停。
而且随着北风渐急,那硕大的巨龙摇摇欲坠,仿佛下一刻就要倒下来似的。
杨萱大惊,连忙扯扯秦笙衣袖,“那灯塔会不会倒了?”
秦笙不以为然道:“不会,灯会年年搭建灯塔,工匠都是做熟了的,非常有经验,肯定倒不了。”
“可是看着挺吓人的。”杨萱紧紧皱起眉头。
好在,没多大会儿,风渐渐小了,灯塔随之停止摇动。
杨萱长舒一口气,可马上就想起,前世,灯塔是倒过一次的。
而且就是被风吹倒的。
她记不起具体是哪年了。
好像是因为辛氏生病,杨修文在家里照顾辛氏,没有人带他们兄妹三人出来。
灯塔倒塌引起火灾,灯会上烧死以及踩死许多人,还有不少伤了胳膊伤了腿的。
此时的夏怀宁正站在灯塔下面,一面摆了个卖笔筒、笔山等竹刻的小摊位,一面耐心地等待着灯塔的倒塌。
他比杨萱年长,有些事情记得更加清楚。
前世,就是在启泰十九年的正月十六,因为灯塔底层毛竹断裂,也因为当时北风太大,灯塔轰然倒地。
当时司礼监的行走太监范直正在灯塔下面,是萧砺一把将他推开,救了他一命。
后来,范直成为权势滔天的御前大太监,而萧砺从此平步青云,从名不见经传的锦衣卫校尉一跃成为正三品的锦衣卫指挥使。
这一世,夏怀宁也想飞黄腾达一步登天…
第22章
自从上次夏怀宁跟夏太太借银子没有成功, 他心里就惦记着赚点零花钱花用。
毕竟他有许多事情想做,有许多人想要结识,单靠每天的十文八文钱根本不够,何况过了腊八书院休沐,夏太太连这八文都省下了。
夏怀宁跟杨桐借了五两银子, 加上平常自己攒的约莫百八十文, 到了后面胡同的老匠人那里。
临近年根,人们都忙活着置办年货, 没几个人愿意到他这里来买玩物。
加上天气冷,手拿不住刻刀, 老匠人又舍不得生火, 索性不再刻新东西, 而是披件破羊皮袄,蹲在南墙根晒太阳。
夏怀宁买了三套十二生肖的桃木刻, 十几只竹刻的笔筒、臂搁以及镇纸等物, 又央及老匠人做出十几只巴掌大小的木盒子。
盒子底部铺上姑绒, 将桃木生肖放进去,就是件既不贵又雅致的见面礼。
正如他先前送给杨萱和杨芷的一样。
而那些竹刻笔筒笔山等物, 他找一块蓝布包裹包起来, 打算拿到庙会上转手卖掉。
一进一出, 每样物件差不多能赚三四文钱。
在庙会上摆摊是要交摊位税的,夏怀宁不打算交税, 瞅着两家摊位间有个空隙, 挤进去将包裹解开, 铺在地上,再铺一层蓝色绒布,将十几样玩物整整齐齐地摆上去。
旁边摊贩不乐意了,虎着脸道:“兄弟,这是我的地界。”
夏怀宁拱手为揖,“大哥,我并非有意抢您的地方,实在是家里窘困,我娘又卧病在床,我抽空刻了几样小物件,想换几文钱给我娘看病抓药,请大哥通融一二。”
摊贩见他说话客气,生得白白净净的,看样子像个读书人,而地上包裹只两尺见方,占不了多大地方,便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往旁边闪闪,别碍着我的客人。”
夏怀宁忙往旁边挪开半寸,袖手站定,心里暗自得意。
本来他想若是摊贩不通融,就送他一只生肖木刻,可见摊贩应了他,便绝口不提,正好又省下七文钱。
夜色渐浓,北风时续时急。
因灯市上点着许多花灯,加上行人众多,人头攒动,并不觉得冷。
夏怀宁生意不错,接连卖出好几样,赚了将近二十文钱,可他心里却是越来越急躁。
按往年的惯例,这个时辰范直早就应该来了。
启泰帝是个爱热闹的,因为不满足御花园里窄小的地方,有年突然起意要与民同乐,到东华门观灯。
御辇刚出宫城,百姓们就一窝蜂地簇拥过来,想一睹天颜。
启泰帝被侍卫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毫发无伤。可百姓却因为拥挤推到了不少摊位,还有人被踩踏在地,伤了筋骨。
好在侍卫们处置得当,并没有燃起大火。
饶是如此,启泰帝仍是惊出一身冷汗,再没提出到灯会观灯的想法,只得仍然带着妃嫔们在御花园赏灯取乐。
可他惦记着灯会的热闹,每年都会打发太监出来查看情况,回去后好讲给他听。
范直身为行走太监,就是个跑腿打杂的,且他记性好口才好,这些年都是他奉命来观灯。
今年启泰帝龙体欠安,需要静养,宫里怕扰他休息就没挂灯,启泰帝一时也就忘了此事,身旁伺候的宫女太监自然也不会多嘴提醒他。
谁知启泰帝喝完药准备就寝时,无意中瞧见窗外皎皎明月,竟一下子想起来了。
司礼监顿时人仰马翻,四处找范直。
范直年年观灯,对灯会实在没有兴趣,而且花灯年年都是这些路数,不外乎兔子灯、猴儿灯、宫灯、走马灯,远没有宫里来得精致。
可既然圣上有令,少不得打起精神披件灰鼠皮褂子顶着冷风跑这一趟腿。
出了东华门,范直粗粗扫几眼,没看到什么稀奇东西,先往吃食摊位上要了碗白汤杂碎。
一碗汤下肚,范直五脏六腑都暖和过来了,这才不紧不慢地顺着街边溜达,一边走一边往路旁摊位上寻摸,打算挑几样稀罕东西回去孝敬给哪位贵人。
寻常百姓观灯,大都是从东往西走,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搭建在灯市入口处的灯塔,而范直是从宫城出来,从西往东走,要走到入口处才能见到灯塔。
此时杨萱已经急得不行。
她是真真切切记起来了,就是在前世的今天,灯塔被风吹倒了。
虽然有七八分把握,今晚灯塔还会再倒,可她却束手无策。
总不能在大街上随便拉个人告诉他们赶紧离开,别人肯定会当成孩子的胡闹之语,或者以为她疯了。
尤其今天搭建得是龙凤灯,诅咒灯塔大为不敬。
而杨桐他们,老早就走散了,跟杨萱在一起的只有秦笙以及两人的贴身丫鬟。
杨萱再没心思去逛摊位赏花灯,她全副的注意都集中在灯塔上,只要风稍紧一些,就会忍不住朝那边张望。
正六神无主时,突然瞧见街对面的树下站着两位军士。
左边那人高且瘦,穿件青灰色曳撒,腰间别一柄长刀,面容隐在树枝的暗影里,模模糊糊地瞧不真切,那双眼眸却是锐利,幽幽地发着光。
又有风来,数枝摇动,露出那人的面容。
五官冷硬,眉峰挺立,眸光阴郁且藏着凶狠。
正是萧砺!
杨萱顾不得多想,提着裙子奋力从人群中挤过去,气喘吁吁地站在萧砺面前,福一福,“大人。”
萧砺垂眸,冷冷地看着她。
杨萱仍是穿着先前那件大红羽缎的斗篷,因为挤来挤去有些热了,斗篷帽子没戴,带子也没系,就这么松松垮垮地披着,露出里面宝蓝色织锦褙子和湖水绿的罗裙。
她本就生得白净,在灯光的辉映下,更是欺霜赛雪般,漂亮得让人移不开视线,而那双大大的杏仁眼仿若山涧清泉般明澈,却是盈满了焦虑。
萧砺想起来了,这是水井胡同新搬来那户人家的亲戚。
腊月中旬曾经打过一次照面。
小姑娘胆子挺大,又会说话,连王胖子都不忍凶狠她。
可平白无故地,她过来干什么?
萧砺沉声问:“何事?”
“大人,”杨萱莫名地颤了下,吸口气,伸手指向灯塔,“我觉得灯塔好像不太结实,要是被风吹倒了怕砸着人…说不定还会起火。”
萧砺侧头望去。
正值北风紧,上面的龙凤花灯左右摇晃得厉害,悬垂着的九子连珠宫灯更是飘摇不定,有几次几乎要垂到地面。
隔着十几丈,仿佛能听到毛竹“咯吱咯吱”的断裂声。
萧砺心中一凛,随即又觉得不可能。
搭建灯楼的都是极富经验的老匠人,所用毛竹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儿臂粗的上好竹竿,就是给他们一百个脑袋,那些匠人也不敢敷衍了事。
这样搭建出来的灯塔,怎可能连这点风都经不住?
可低头瞧见杨萱眼眸里的焦虑与希冀,萧砺仍是决定走一趟。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倘或真的着了火,这满坑满谷的人,绝非惩治一两人就可以平息下来。
萧砺打定主意,低声跟旁边军士交代两句,军士低笑声,“别是小姑娘诳你吧?瞧着人家漂亮,骗你都信。”
萧砺用力捣一下他肩头,正要迈步,又顿下身形,问杨萱,“你跟谁出来的,你家大人呢?”
杨萱细声细语地回答:“走散了,现下只有我跟秦家姐姐。不过我爹说会在灯塔下面等我。”
萧砺皱了眉,微微倾了身子,指着不远处的路口,“你们几人别到处乱走了,就在这附近等着,我过去看看,倘或无事很快就回来…如果真的起火,你们赶紧到那条胡同,千万别慌张,贴着墙根一直往北走,往北走,记住了?”
杨萱听明白了,仰起脸,郑重其事地点点头。
萧砺见状,嘴角扯一下,似是想笑,却没笑,大步离开。
杨萱看着他的身影很快消失在人群中,长长舒了口气,回头又看向那条胡同。
想必灯塔附近的人山人海,这边相对冷清一点。
起码跑过去不会太费事。
而冬天刮北风,若是起火,火势会向南蔓延。
贴着墙根则是怕被人撞倒。
在拥挤的地方,只要倒下,立刻会有无数双脚踩过来,很可能就会再也站不起来。
没想到,萧砺面相凶狠可怕,倒是挺仔细。
正思量着,忽听树下军士问道:“小姑娘,你认识萧砺?”
杨萱下意识地摇摇头。
军士嬉笑道:“不认识你颠颠地过来找他,不怕他揍你一顿?萧砺可凶,打人最疼了。”
杨萱想一想,开口道:“我爹说如果走丢了或者遇到为难的事儿,就找路旁穿罩甲的人帮忙。他说你们是保护我们的。”
军士默了默,忽然扬扬手,“走吧,玩去吧,就在附近,别乱跑。”
杨萱又往灯塔处瞧了瞧,龙凤花灯仍是晃得厉害,想必萧砺还不曾挤过去。
她不敢乱走,在旁边摊位上要了两碗馄饨,跟秦笙一道坐在条凳上吃。
秦笙认真地看一眼树下的军士,压低声音道:“阿萱,你弄错了。这两人跟街旁的人不是一路的,那些是京卫,穿罩甲,这两个是锦衣卫,穿曳撒。”
杨萱故作不明白,“不都是护卫吗?”
秦笙解释道:“平常管着京都治安的是五城兵马司,今儿可能因为人手不够就调了京卫来。锦衣卫不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我觉得他们两人可能是跟着哪个贵人出门办案的。”
杨萱仍是一脸懵懂。
秦笙笑着夹起一只馄饨,“算了,反正也没什么大事,等你像我这么大年纪就知道了。”
此时,萧砺刚刚走到灯塔底下。
灯塔从搭建那天起,为了避免被人撞倒,也是担心被人偷走上面的花灯,总有几名士兵在灯塔下守卫着。
不等萧砺靠近,士兵便喝止道:“站住,什么人?”
萧砺亮出腰牌,前后晃了晃。
腰牌正面刻着“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后面写着“镇抚司校尉”字样。
士兵见是普通的木牌,鄙夷一笑,“咱们是府军前卫,特奉命在此守卫,跟你们锦衣卫不相干,识相的赶紧离开,如果灯塔有个闪失,咱们担不起这干系。”
萧砺沉声道:“我正是因此而来,这灯塔不对劲儿,老远看着摇晃得厉害。”
士兵笑道:“昨天刚搭好时,北风比这可厉害得多,啥事都没有。不该你管的事儿,不用你跟着操心,走吧走吧,都在京都里混,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闹翻脸不好看。”
萧砺无语,正要离开,忽听北风呼啸中夹杂着“喀嚓喀嚓”的断裂声,他忙定住身形,目光从灯塔底部开始,一寸寸搜寻着。
士兵见他不动,顿生恼意,推搡道:“兄弟,别敬酒不吃吃罚酒,要是我们头儿看见你在这儿杵着,少不得连累我们哥儿几个吃挂落。”
萧砺已知灯塔有异,岂肯就此离开,脚下用力,牢牢地定在原处。
有几位好事的行人立刻围拢上前看热闹。
士兵越发恼怒,挥舞着刀枪将几人驱散开,又推搡萧砺。
正僵持着,范直摇摇晃晃地过来,尖着嗓子道:“怎么回事儿,吵吵啥?”
士兵见是内侍,神情恭敬地说:“咱们奉命在此当差,这位爷不知道脑子进了水还是被驴踢了,冲过来就说灯塔要倒。这上头都是龙凤花灯,哪能容得如此放肆。咱们正要将他赶了出去。”
“唔,”范直看向萧砺,“有这事儿?”
萧砺正要回答,只听“喀嚓”声愈大,有根毛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裂开,而灯塔已经开始倾斜。
士兵也发现异状,脸色顿时变得煞白。
萧砺很快反应过来,急步上前奋力托住竹架,厉声道:“快找人修缮。”
士兵还算机警,一人匆忙又唤了几名京卫过来帮忙,而另一人已经飞跑着去寻匠人。
周遭看热闹的反应过来,俱都傻了眼,其中一人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不好了,不好了,灯塔要倒了,快点跑啊。”
刚喊两声,他身后突然蹿出一人,手里拿一只竹刻臂搁,用力击打在那人后脑处。
呼叫之人软软地倒在地上。
有京卫迅速地将他拖到灯塔下面。
这时先前的士兵已扛着几根毛竹过来,后面踉踉跄跄跟着两位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