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思思上一章:花间1 花间2
- 兰思思下一章:花间番外 倾我今生(花间2)
曼芝忽然起了童心,指着珍宝舫的方向对邵云道:“你看它像不像从聊斋里走出来的。”
邵云不禁大笑起来,“嗯,有点,说不准一会儿就会有女鬼之流的从里面飘出来。”
曼芝扭头望着湖上,想象了一下那场景,顿时觉得毛骨悚然。
他果然适可而止,只给自己倒了半杯,又将酒瓶递给曼芝,笑吟吟的说:“你保管吧。”
他这么一大方,曼芝反而窘迫起来,似乎在关系缓和之后,很久以前那种面对着他时的紧张感又复苏了。
这天晚上,他们讲的话也许比过去三年加起来的都多,其实没有主题,只是天马行空的聊,漫无目的。
还是邵云说得多,缓缓的把自己的抱负和烦恼都倾诉了出来。以前他从来没跟曼芝说过这些,宁愿都闷在自己心里。
而她则静静的聆听,以前她也没有过这样的耐心,肯停顿下来,听他讲讲心中的想法。
她甚至觉得有些惭愧,因为曾经那样误会他,看轻他,原来,他真的很有头脑,也很有胆识。
两人同时由心底生出惊异,原来他们也可以相处得如此融洽,比朋友更亲密,因为他们曾经那样熟知对方,然而又并非情侣。这是一种全新的相处方式。
原来,退一步,真的可以海阔天空。
餐后,他们去容湖边上漫步,邵云跟她讲起多瑙河水的典故,曼芝听了直乐,近处的照明灯和远处五彩的霓虹灯光交相辉映,绚丽的色彩投射到她脸上,映衬出她灿烂的笑容,光彩夺目。
邵云从没见过曼芝如此无忧无虑的笑靥,怦然心动。心里有种痒痒的感觉,酥酥麻麻的撩拨着他,可是他努力控制住了想吻她的欲望。
这样的夜晚,这样两个人的相处,太过美好,他不想单方面的破坏,惊扰了她。
夜色携着寒气无边无际的包拢过来,他们该回去了。
回程途中,两个人骤然安静下来,谁都不多说话。
邵云有些怅然,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而曼芝,是真的有些乏累了,坐在他的车里,被暖气包裹着,又开始想打瞌睡。
邵云送她到楼下,车子一停,她就彻底清醒了。
他看着她解了安全带,去拉车门扣,在她快要跨出去之际,他叫住了她。
曼芝回头望着他,以为他还有什么事情。
“谢谢你今晚能陪我。”他由衷的说,脸上有浓浓的柔情在荡漾开来。
感觉美好的并非只有邵云一人,曼芝朝他嫣然一笑,“不用担心,所有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她这样说的时候,眼里流露出来的坚韧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可是邵云却觉得心里有样东西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以前,他总是痛恨她的刚毅,她用铁一般的坚硬将自己排斥在她的世界之外。
然而此刻,他触到的是相同的眼神,却再也感觉不到冰冷,只有无尽的温暖,弥漫了全身。
第十四章(上)
方竹韵给曼芝打电话来已经是元月中旬了。
曼芝正指挥小工往新店里运货,周六就要开张,这两天忙得晕头转向,所以一听方竹韵要请客吃饭,本能的想拒绝。
方竹韵立刻不高兴了,“苏曼芝你太不够意思啦,咱们这么多年没见,请你吃顿饭都不肯赏脸?”
曼芝一边手脚并用的给小工指方位,一边道:“我哪有这么矫情,实在是今天太忙,抽不出时间来,这样吧,明天晚上,我作东,你把你未来的先生也叫上,咱们好好聚一聚,怎么样?”
方竹韵笑起来,“这还差不多,我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很多地方还得仰仗您这地头蛇指点呢!”
曼芝听着她多年不变的口没遮拦,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
她自然没有食言,第二天晚上在湘福记宴请了方竹韵和她的准老公钱正林。
方竹韵是湖南人,嗜辣,钱正林却是地道的江南人,几乎滴辣不沾,曼芝不觉好奇他们平常烧菜都是以谁的口味为主。
方竹韵笑道:“我们各吃各的,在外面解决的情况比较多,家里很少开火的。”
原来钱正林去年年底刚跳槽来F市一家知名的外企担任工程总监,薪水虽然高,人却好像完全卖给公司一样,忙到披星戴月的地步,应酬也多。今天如果不是方竹韵死活要拖他出来,他还是一样到了下班时间也走不了。
菜上了一半,钱正林已经在接第N个公司的电话了,他抚慰的揉了揉一脸怒火的方竹韵的头顶,就举着电话边讲边朝外面走,里面的信号不是很好。
方竹韵毕业之后找了家事业单位猫了一年,实在觉得无聊,她家里条件好,经不住她闹,就给她办了出国留学的手续,在美国的一所不知名的大学混了两年,好歹弄到张硕士文凭。然而她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业,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方竹韵是家中的独女,父母宝贝得厉害,听说女儿有了男朋友,高兴之余还是希望他们能回国发展,恰好钱正林原来在国内的导师也力邀他回校执教,两人满怀一腔爱国热情的就回来了。
钱正林在C市的母校A大当了一年的讲师,才发现学校里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纯净理想,尤其每年的职称评审风波把他搞得不厌其烦,最后反将一颗立志科研的心给磨淡了。
也是机缘巧合,心思活络的当儿就被猎头挖到了现在的这家外企,忙归忙,倒也耳根清净。
方竹韵絮絮叨叨说着的时候,曼芝还是听出了她的不满,可是很多时候人都是无奈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永远被排在第一位,尤其他们现在都还处在而立阶段,方竹韵更是高调的扬言要靠两个人的能力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绝不再向家里伸手要一针一线。
听说钱正林学的是材料科学专业,曼芝不觉心中一动,正若有所思间,方竹韵却凑近了她神秘的低语,“哎,你还记不记得小冯?”
曼芝蓦地听她提起,差点没反应过来,方竹韵已经兀自在往下说了,“人家可出息了,本科毕业就去考了公务员,一来二去不知怎么的又转去读了个什么外交硕士,现在在北京外交部,听说找了个女朋友背景很深,估计也快结婚了吧。”
曼芝怔怔的听完,只觉得这一切对她来说是那么遥远,仿佛跟自己不相关,所以她脸上的笑容没有丝毫减退,只是闲闲的问:“你怎么对他的情况这么熟?”
“你说巧不巧,我去年在北京还跟他见过面呢。”方竹韵脸上燃起一丝得意,但见曼芝没什么特别的反应,也就有些兴味索然起来,本来她以为提起老情人,曼芝至少会表现出些许激动。
“瞧瞧你,早把人家给忘了,可是小冯还对你念念不忘呢。”
听她这么一讲,曼芝倒是心头跳了一跳,笑道:“不至于吧?”
方竹韵瞟向她的眼神里含了点复杂的意味,慢吞吞的说:“我夸他现在这么出息,真是不容易,你猜他怎么说?他说――他有今天的局面,全是拜你所赐。”
曼芝面色沉了下来,皱皱眉问:“这话什么意思?”
“他说,是你教会了他凡事不可以感情用事,要以利益的考虑为先。”
曼芝心里竟然狠狠抽了一下,七年前,她跟小冯站在弄堂口的景象一下子清晰的浮现在眼前,她说了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可是直到今天,她才明白,她当时的言语对小冯竟然造成了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不管他对方竹韵说出的这番话是出于讽刺还是真心,在曼芝听来,都是极其不好受的。
可是除了苦笑,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
造化弄人,她一直以为只是捉弄了她一个,却不料也波及到了别人。
方竹韵仍在耳边说着什么,似乎还问起他们分手的原因,只是曼芝心神恍惚,已经听不进去了,直到钱正林接完电话重新归位,才把话题岔到了别处。
曼芝好不容易把纷乱的思绪压制下去,静一静心,对着钱正林问:“听竹韵说你学的是材料科学?”
“是啊!怎么,苏小姐对这一行有兴趣?”
“不是我,是我的…一个朋友,他想在国内找到一家生产特种钢的厂家,钱先生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特种钢的种类有很多,不知道苏小姐所指具体是哪一种?”
曼芝也说不清邵云需要的到底是哪种,她蓦地想到那天两人吃饭时,她也问过邵云类似的问题,他还在自己的记事本上记录了一笔的,立刻埋头去翻手袋,幸好记事本一向是她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几乎不离身。
她翻到那一页,邵云潦草的字迹还在,一阵欣喜,赶紧把本子递过去。
钱正林接过来细细的瞅了两眼,然后有些惊诧的望向曼芝,“你朋友在找这种型材?”
曼芝点了点头,期许的盯着他。
他把本子还给曼芝,猜测得问:“他想做CM产品吧?”
曼芝又惊又喜,立刻有了遇到高人的激动,“是啊,本来已经通过试样了,可惜最后功亏一篑,材料上出了问题。”
钱正林沉吟道:“的确如此,目前能够满足CM制造要求的型材厂商全世界加起来不会超过十家,而且大多分布在欧美。在中国,虽然号称能够生产这种型材的厂家有很多,但真正达到世界标准的几乎为零。当然,对于满足国内的很多伪CM产品的制造厂家来说,已经足够了。”
曼芝脸上的喜悦顿时一扫而光,简直象从云端一脚踏入谷底。
她知道邵云的抱负,绝不是象钱正林所说的那样满足于生产仿冒CM制品。但是,如此说来,他岂不是走了一条绝径?
第十四章(下)
方竹韵见两人聊起了专业的话题,有点不耐烦起来,从旁打断道:“吃饭别谈这么严肃的话题行不行?苏曼芝你真是的,以前上学的时候就爱在食堂里讨论解析几何,搞得人一点胃口也没有。”
钱正林听得哈哈笑起来,宠溺的轻敲了一下方竹韵的头,“看来你这些同学里就你最不学无术了。”
曼芝没有心思听他们两人拌嘴皮子,蹙眉不语。
方竹韵看着她闷闷不乐的样子,虽然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紧张,但还是希望能帮她一把,于是推了推钱正林,“你有什么办法没有啊?别光顾给人泼冷水嘛!”
钱正林听准夫人这么一说,便道:“当然,也不是说一点希望都没有。”
他在A大的科研工作没有白做,至少在这个领域里的信息还是掌握得满周详的。
曼芝赫然望向他,不明白他所说的希望还能在哪里。
“据我所知,国内有家大型的钢厂两年前曾经跟一家外资企业合作过CM特种钢的研发,听说进展得挺顺利,只是后来,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停滞了。”
“什么原因?”
“这种钢材的研发投资十分昂贵,但当时那家外企的年需求量很低,即使研发成功,至少在五年内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换言之,对钢厂来说,这是一项极不划算的投资项目。”
曼芝暗暗吸了一口气,重新感觉到了希望。“能告诉我是哪家钢厂吗?”她的口气十分急切。
钱正林不觉笑了,苏曼芝跟方竹韵的确很不相同,方竹韵只有在选衣服时才会表现出如此急切的样子,至于工作,她是懒散得不能再懒散了。
“其实,没有必要从钢厂入手,如果想走的快捷一些,我倒是建议你直接去找那家外企,因为现在搁浅着急的是他们,而不是钢厂。如果你的朋友需求量足够多,那么两家合作去找钢厂谈判,价格上就能占到先机。”
曼芝不能不佩服方竹韵的眼光,找到如此精明的一位老公,她连连点着头,目光闪亮的发问,“那么,这家外企――”
“巧得很,就在本市。”钱正林说着端了小碗去盛银鱼羹,倒把话头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