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唐僧是一个背负着领导任务而没有极其强烈佛心的人,他会害怕,他会愤怒,他会抱怨,他会骂人,他会说谎,他会消极,这些都不应该是一个得道高僧所应表现出来的特点。所以,当他面对女王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无人可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之所以要脱身而去,只是因为唐皇和灵山的两重压力在,他不敢留下。
不是不愿,而是佛陀不敢爱上美人。
在灵山势力的游戏规则内,又怎么会允许无视游戏规则的事情发生?
所以女儿国国王注定的结局是自古多情空余恨。
当取经团队离开女儿国时,唐僧慢下龙车,对女王拱手道:“陛下请回,让贫僧取经去也。”女王闻言,大惊失色,扯住唐僧道:“御弟哥哥,我愿将一国之富,招你为夫,明日高登宝位,即位称君,我愿为君之后,喜筵通皆吃了,如何却又变卦?”八戒听说,发起个风来,把嘴乱扭,耳朵乱摇,闯至驾前,嚷道:“我们和尚家和你这粉骷髅做甚夫妻!放我师父走路!”那女王见他那等撒泼弄丑,唬得魂飞魄散,跌入辇驾之中。
不管如何,这一场计谋是孙悟空定下来的,笔者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老孙一世英名,却欺骗了一个从未恋爱过的女人。
最后,以《西游记》电视剧中,女儿国国王和唐僧相见时和分别时的两首歌歌词作结——《女儿情》: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愿今生常相随/常相随。
《相见难别亦难》:相见难/别亦难/怎诉这胸中语万千/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道不尽声声珍重/默默的祝福平安/人间事常难遂人愿/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远去矣/远去矣/从今后魂萦梦牵/远去矣/远去矣/从今后魂萦梦牵。
二、启示
女儿国国王执着于爱并没有错,只是她的悲剧就在于她过于痴迷,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她爱的是一个过客,是一个并不属于她生活圈子里的过客,是一个事业心胜过爱情的过客。
除去唐僧过客的身份不说,她是一个女王,唐僧是一个佛陀,而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注定要成空。
这里的门不当户不对并非是指两人的财富、地位有所差别,而是二者的价值观、世界观天差地别,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仅仅靠肉欲,又怎么可能会走到一起?
第三章 不敬生灵之殇——朱紫国
一、相思成灾
朱紫国王是笔者很喜欢的一个国王,这个国王一没有宠信道士或者和尚,二没有被狐狸精或者蛇精什么的迷惑,三还十分痴情。但就是这么一个好国王却不幸罹患了史上最严重的疑难杂症——相思病。而且他还天天活在下三滥妖怪赛太岁的恐吓里。
朱紫国行医是《西游记》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情景,也是孙悟空在整部书中唯一一次行医的表现,写的很精彩,但是本章内容与孙悟空行医无关,笔者所要讨论的是孙悟空为什么要行医?孙悟空之所以行医是因为国王病了。但是国王病了,孙悟空就要行医吗?当然不是,比丘国的国王就病了,孙悟空也没管,原因是比丘国的国王被狐狸精给掏空身子了,谁愿意管他死活!但这个朱紫国国王却是个好国王,所以老孙要行医,老孙一行医就查出来朱紫国这老哥是怎么得的病了,孙悟空的描述很精彩,照抄如下——“诊此贵恙是一个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那国王在内闻言满心欢喜,打起精神高声应道:“指下明白!指下明白!果是此疾!请出外面用药来也。”大圣却才缓步出宫。早有在旁听见的太监,已先对众报知。须臾行者出来,唐僧即问如何,行者道:“诊了脉,如今对证制药哩。”众官上前道:“神僧长老,适才说双鸟失群之证,何也?”行者笑道:“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雌不能见雄,雄不能见雌,雌乃想雄,雄亦想雌:这不是双鸟失群也?”众官闻说,齐声喝采道:“真是神僧!真是神医!”
笔者对老孙五体投地之余,对须菩提祖师又多了一层敬意,这很有可能就是老孙从须菩提那里学来的。
朱紫国国王的病,通俗来讲,就是相思病,这个相思病是因为自己最爱的皇后娘娘被妖怪抓跑了才得的,而那个笨妖怪是观音菩萨的坐骑,当孙悟空要干掉那个妖怪的时候,观音菩萨来了,让孙悟空手下留情,孙悟空当然要问原因,观音菩萨说这个小东西是来给国王消灾了。孙悟空就生气地问那畜生消什么灾? 菩萨道:“他(朱紫国王)年幼间,极好射猎。他率领人马,纵放鹰犬,正来到落凤坡前,有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二子,乃雌雄两个雀雏,停翅在山坡之下,被此王弓开处,射伤了雄孔雀,那雌孔雀也带箭归西。佛母忏悔以后,吩咐教他拆凤三年,身耽啾疾。那时节,我跨着这犼,同听此言,不期这孽畜留心,故来骗了皇后,与王消灾。”
所以说,朱紫国国王的错误就在于他射了一只孔雀,但是这只孔雀不是普通的孔雀,而是灵山的孔雀,是如来的兄弟姐妹,你打狗还得看主人呢,更何况伤了佛母的儿子、如来的兄弟。
但是笔者有很多问题想不通,说出来与读者共享。第一,佛母是怎么怀孕并且生下来儿子女儿的?这不犯戒吗?第二,雌雄孔雀是兄妹关系还是什么,为什么伤了兄妹,你去拆散人家夫妻?这个说不通啊。第三,为什么要分散人家三年?第四,佛母忏悔以后,吩咐教他拆凤三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忏悔?第五,为什么等到朱紫国国王登基之后才消灾?
笔者思考了很久,只得出了以下荒谬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在做佛母之前已经怀孕了,做了佛母之后才生下来,不然那就太可怕了,灵山上谁敢跟佛母匹配?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雌雄孔雀是兄妹关系,之所以要拆散朱紫国国王夫妻,是因为那样地教训更深刻一下,相思之苦最煎熬。
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估计两头小孔雀的伤,三天才好,伤了三天,害人家三年,这个符合如来他们那里的逻辑,乌鸡国国王就是一个例子。
第四个问题的答案是,佛母之所以忏悔是因为她一不该让儿子女儿到处乱跑,管教不严;二是要害人家了,所以先忏悔一下,就像是武侠片里的和尚,杀人之前先说一句“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一样。
第五个问题的答案是,之所以等国王登基之后再干坏事,是因为得先考察他和哪个娘娘的关系最好,而且少年不知愁滋味嘛,人到中年丧偶才最痛苦。
问题解决之后,笔者又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位朱紫国国王能伤到孔雀大明王菩萨的两个儿女呢?他们好歹是有法力的东西啊,就像那个文殊菩萨一样,难道他们都是故意的?
不敢想啦,想不通,这个世界很乱啊,乱就乱在很多人不讲规则,而没有规则的世界才是最可怕的世界。
二、启示
和乌鸡国国王一样,朱紫国国王的悲剧也是既有外部之因,也有内在之源,乌鸡国国王错在心浮气躁,而朱紫国国王的错则在不敬生灵,杀伐过重。
从观音的话里可以知道,朱紫国国王年轻时是个很喜欢打猎的人,为太子时喜欢狩猎,登基之后少不了会妄动刀兵,而兵者,凶器也!杀伐过重的人戾气难消,必然会给自己、给家人甚至自己的国家带来不详。
敬畏生命的人,往往敬畏天地,为人处世都会有所顾忌。而不敬生灵的人,则往往会无所畏惧,心无牵挂,一旦如此,灾难或许就不远了。
第四章 好色乱欲之殇——比丘国
一、认畜为亲
比丘国国王很可怜,可怜之处在于他和一个动物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不正当关系,又认了一个动物做丈人。
这就是吴承恩的逻辑,一个国家不能宠信外戚,后宫也不能干政,为什么呢?因为有权欲的后宫和外戚都是禽兽,都是妖邪,他们干政就会祸乱整个国家。
这位比丘国国王在一头狐狸的引诱下失了身,然后认了一头鹿做丈人,又在这头鹿的引诱下想干掉唐僧,吃唐僧肉,这无疑是痴人说梦。
他们的对手可是孙悟空。
当然,这头梅花鹿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妄为,是因为他有背景,他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寿星老爷子。
可以说,和乌鸡国国王、朱紫国国王、凤仙郡郡主相比,这位比丘国国王可是一点错都没有,这也正是他的可怜之处啊,当然,如果非说他有错的话,那就是好色。
到最后,孙悟空要干掉梅花鹿的时候,寿星老爷子当然及时地赶到了——那老人把寒光罩住,叫道:“大圣慢来,天蓬休赶,老道在此施礼哩。”行者即答礼道:“寿星兄弟,那里来”?八戒笑道:“肉头老儿,罩住寒光,必定捉住妖怪了。”寿星陪笑道:“在这里,在这里,望二公饶他命罢。”行者道:“老怪不与老弟相干,为何来说人情?”寿星笑道:“他是我的一副脚力,不意走将来,成此妖怪。”行者道:“既是老弟之物,只教他现出本相来看看。”寿星闻言,即把寒光放出,喝道:“孽畜!快现本相,饶你死罪!”
逮住了鹿精还不算,孙悟空又带着寿星去见国王,那国王跪拜寿星,求祛病延年之法,寿星给了国王三个枣儿,国王吃了,渐觉身轻病退。
从书中看得出来,寿星老爷子还是很怕孙悟空的,见了孙悟空,嬉皮笑脸、打拱作揖的,如果是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如来佛祖、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或者是弥勒佛祖的宠物或者家眷下凡为非作歹了,直接领走就行,道歉的话也难说,而咱们这个寿星老爷子不但要赔笑告饶,还要处理善后事宜,去给比丘国国王治病,可以说,认错改正的态度很好,值得表扬,更值得大神仙、大佛老、大菩萨们学习。
很有趣的是,寿星作为掌管人间凡人寿命的神仙,送给比丘国国王延寿治病的药石竟然是人家东华帝君的火枣,还说自己不曾带什么药,又说比丘国国王筋衰神败,不能还丹,所以索性连修养之方都免谈,这说明寿星认错改正的态度根本就不彻底,不坚决。
笔者都想问问了,这个比丘国国王跟你寿星老爷子有仇没仇?应该没仇吧,也没见你说出什么类似于乌鸡国国王和朱紫国国王所犯下的错误啊,那人家没仇你让你的梅花鹿祸害人家干吗?祸害到人家筋衰神败了,你说治不好了,只能一个枣子了事?
笔者按,这就是赤裸裸的压迫问题,我们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神仙的宠物远比一个下界的国王重要的多,神仙的宠物祸害一国打骂几句了事,国王死了活该。
当然,当今也有这种现象,富家养的狗猫比一个穷人金贵的多,你伤不起,万一不幸伤到了,你不但得赔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钱,还得赔礼道歉,甚至要下跪。
最后再说一句,当寿星老头走之后,“朝中君王妃后,城中黎庶居民,各各焚香礼拜不题”,好吧,你们为什么不想想这寿星老头给你们什么好了?他为什么下界?
二、启示
比丘国国王是个让人可怜又可恨的人,被两只畜生玩弄于鼓掌之间,差点身死国亡,但细想起来,他是却是活该。
人可以好色,但是不能好色而乱欲,为了美色而放弃自己道德底线的人,迟早要身败名裂。
而且,地位越高、责任越大的人,好色乱欲的后果也就越严重。夏桀之于喜妹,纣王之于妲己,周幽王之于褒姒,吴夫差之于西施,这些人无一不是因为好色乱欲而身死国王。
所以,好色是领导的禁区,莫要擅入雷池一步。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推敲,身为犯罪的主要策划者、主要执行者梅花鹿精没有死,只挨了几下不疼不痒的打,而被当做工具利用的狐狸精却惨死无状,这其中的原因无非是梅花鹿有背景,而狐狸无后台。
所以,不是自己的圈子,请慎入。
第五章 祸起萧墙之殇——凤仙郡
一、三年无雨
凤仙郡的悲剧是天灾加人祸。
凤仙郡三年不下一滴雨,一郡黎民百姓受苦受累,为什么如此呢?原因很简单。
原著中——邱洪济、张道陵与葛、许四真人引至灵霄殿下,启奏道:“万岁,有孙悟空路至天竺国凤仙郡,欲与求雨,特来请旨。”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四天师即引行者至披香殿里看时,见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行者不知其意,回头问天师曰:“此何意也?”天师道:“那厮触犯了上天,玉帝立此三事,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含羞。
从小说里可以看出来,这位郡侯仁政爱民,不是贪虐之辈,就因为和不贤惠的老婆干架,把供桌给推到了,结果点背,赶上玉帝来吃东西,东西没吃着,让狗吃了,玉帝面子上不好看,大为恼火,就不下雨。
令笔者很奇怪的是,孙悟空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居然满面羞愧而退,笔者实在是想不明白孙悟空为什么会满面羞愧,甚至于会迁怒凤仙郡郡侯。
原著中——行者将郡侯喝了一声道:“只因你这斯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冒犯了天地,致令黎民有难,如今不肯降雨!”郡侯慌得跪伏在地道:“老师如何得知三年前事?”行者道:“你把那斋天的素供,怎么推倒喂狗?可实实说来!”那郡侯不敢隐瞒,道:“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献供斋天,在于本衙之内,因妻不贤,恶言相斗,一时怒发无知,推倒供桌,泼了素馔,果是唤狗来吃了。这两年忆念在心,神思恍惚,无处可以解释,不知上天见罪,遗害黎民。今遇老师降临,万望明示,上界怎么样计较。”行者道:“那一日正是玉皇下界之日,见你将斋供喂狗,又口出秽言,玉帝即立三事记汝。”
对于天庭不下雨的理由,笔者感到匪夷所思,就因为贡品被无意推翻,你玉帝就得惩罚一郡的百姓?
笔者不禁要问,是一郡的黎民百姓重要,还是你玉帝的面子重要?身为三界的主宰,为什么不能心胸宽广一些?
再说,这凡间的黎民百姓都是你玉帝的子民,这凤仙郡郡侯只不过是戴天牧守一方的小公务员,他做到仁政爱民了,不正是符合你的要求嘛。
但是,很不幸,凤仙郡郡侯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领导最看重的东西不是你的业绩,而是他自己的面子。
这几乎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你看孙悟空上天求雨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神仙天师都异口同声,众口一词地说,那家伙活该。
而孙悟空对此不置一词,反而也认为凤仙郡所受的灾难是应该的,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这种现象很普遍,普遍到一向反抗天庭专制统治的斗士孙悟空都认为应该了,凤仙郡侯悲剧啊!
二、启示
抛除天庭故意为难的因素不说,但从凤仙郡侯自身来看,他虽然号称贤能,但是却因为家事连累一郡百姓,并无妖怪出没的凤仙郡,大旱三年,因此而死、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不计其数,而起因却只不过是凤仙郡侯的家庭矛盾,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们固然应该对玉帝轻罪重罚的不公而愤恨不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故事所揭示的另一层含义——祸起萧墙。
很多事情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不在于外部阻力过于强大,而在于后院起火,无心他顾。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小家不和睦,诸事都不顺。
这个故事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在做,天在看,所以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六章 铺张浪费之殇——金平府
一、香油之祸
笔者一直认为,在所有的妖怪中,口味最重的就是青龙山玄英洞里的三个犀牛精了,而且这三个妖怪也是所有妖怪中最下贱的妖怪,别的妖怪要么吃人,要么吃动物,从来没听说过偷吃香油的,这就是重口味啊。
笔者所奇怪的就是,吴老爷子为什么安排这样三个妖怪,用意何在?
当笔者反复去看原著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笔账,顿时恍然大悟,先别管悟出了什么,各位看官一起来看看这笔账——唐僧回问众僧道:“此灯是甚油?怎么这等异香扑鼻?”众僧道:“老师不知,我这府后有一县,名唤旻天县,县有二百四十里。每年审造差徭,共有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府县的各项差徭犹可,惟有此大户甚是吃累,每家当一年,要使二百多两银子。此油不是寻常之油,乃是酥合香油。这油每一两值价银二两,每一斤值三十二两银子。三盏灯,每缸有五百斤,三缸共一千五百斤,共该银四万八千两。还有杂项缴缠使用,将有五万余两,只点得三夜。”行者道:“这许多油,三夜何以就点得尽?”众僧道:“这缸内每缸有四十九个大灯马,都是灯草扎的把,裹了丝绵,有鸡子粗细,只点过今夜,见佛爷现了身,明夜油也没了,灯就昏了。”
三个妖精偷油吃,竟然把一个县的二百多家大户给吃累,三天五万多两银子,简直是明抢豪夺!
或许有人要问,这又怎么了?你到底悟出什么了?
笔者一直在强调,吴承恩老爷子是在用鬼神之事说人事,这次也不例外。合酥香油不是寻常的捐赠东西,而是三个老妖特殊的喜好,可以这么说黎民百姓仅仅供奉三个妖怪的香油钱都能把自己给整穷了,更何况政府的各种苛捐杂税?而这三个妖怪正是吴老爷子暗寓的政府官吏,他们不但要正常的苛捐杂税,还向百姓盘剥,以满足自己的特熟喜好!
或许还有一层更深的暗寓,假的佛祖都能把百姓给吃穷了,如果是供奉真的佛祖的香油钱呢?
答案不言而喻,我们从小说的最后一回中,看阿难迦叶的贪婪就可以知道了。
楼主1439楼
三个犀牛精口味很重,很贪婪,下场也很惨,他们被四个更加禽兽的神仙给捉住,直接被啃了,犀牛角也被当做礼物进奉给玉帝,这就叫做恶人自有恶人磨。
言归正传,其实笔者对金平府能出现三个犀牛精一直持十分不解的态度。金平府距离西天已经很近了,这三个犀牛精何以如此大胆敢假冒佛祖,骗取酥合香油?
在小说里,孙悟空从金平府追到三个犀牛精的老巢青龙山玄英洞,所用的时间是从元宵节晚上到次日破晓,这中间至少也得四个小时吧,以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尚且要腾挪这么长时间,玄英洞之远可见一斑。
但既然这么远,又靠近灵山,三个犀牛精为何偏偏选择此处为作案地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只有清平府有酥合香油。
那为何别的地方没有?
笔者先不回答,诸位先看一段话。
众僧笑道:“老师拜佛与悟禅心重,故不以此为念。今日乃正月十三,到晚就试灯,后日十五上元,直至十八九,方才谢灯。我这里人家好事,本府太守老爷爱民,各地方俱高张灯火,彻夜笙箫。还有个金灯桥,乃上古传留,至今丰盛。老爷们宽住数日,我荒山颇管待得起。”
金平府过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就开始试灯,而且直到正月十九才谢灯,更兼各地方俱高张灯火,彻夜笙箫,这是何等大手笔?难道金平府就真的如此富足,“颇管待得起”吗?
如果真是这样,何至于供应酥合香油十分紧张?
羊毛历来出自羊身,金平府如此大手笔,花销定然还是来自于百姓,原文中“本府太守老爷爱民”说的极富深意。而且金平府每年如此,百姓也都习惯了。至此,犀牛精为何选择金平府作案,原因也就很明确了。因为金平府的百姓习惯于被掠夺,习惯于做大手笔之事,习惯于做面子工程。佛爷每年现身吃酥合香油,虽然花销甚大,却是金平府政府的殊荣,因此,虽年年被吃穷,仍然年年奉上,玄英洞的妖怪们又怎么舍得另觅他处?
二、启示
只不过,可惜的是,金平府一直引以为荣的佛爷现身吃油之事到头来却是一场天大的骗局,佛爷从来不曾光顾过,吃的一县富户哭穷的是三个犀牛精。
可能直到骗局被揭发,金平府上至官员,下至百姓也都只是痛恨妖怪欺骗他们感情而已,他们很难会想到自己的错。
笔者试问,如果金平府不铺张浪费如斯,一贯勤俭节约,会招来犀牛精吗?
而国人也向来有个习惯,财不外露,否则必招祸端。
第五卷 妖界众生相
第一章 花果山结义兄弟——七大圣揭秘
一、趣解七大圣排名规则
在《西游记》中,但凡出现的妖怪,几乎都有来历和去处,但是唯有花果山结义的七兄弟十分神秘,其中除了孙悟空和牛魔王以外,其余五兄弟均只出现过一次,没有来历,没有结局。
七大圣首次登场在《西游记》第三回——他(孙悟空)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
这里简略地交代了一下孙悟空其余六兄弟是如何会聚花果山的,他们是孙悟空走千山、访四海时结交的妖王,可以说,孙悟空具有十分英明的战略目光,他已经预测到自己有朝一日必遭上天忌恨,所以首先壮大自己的实力,结交下六个魔王,收纳七十二洞妖怪,就是为了要壮大花果山起义基地。
《西游记》第四回——你看那猴王得胜归山,那七十二洞妖王与那六弟兄,俱来贺喜。在洞天福地,饮乐无比。他却对六弟兄说:“小弟既称齐天大圣,你们亦可以大圣称之。”内有牛魔王忽然高声叫道:“贤弟言之有理,我即称做个平天大圣。”蛟魔王道:“我称覆海大圣。”鹏魔王道:“我称混天大圣。”狮驼王道:“我称移山大圣。”猕猴王道:“我称通风大圣。” 禺狨王道:“我称驱神大圣。”此时七大圣自作自为,自称自号,耍乐一日,各散讫。
从以上两段文字来看,七大圣结义是有排名先后的,从前至后依次是牛魔王(平天大圣)、蛟魔王(复海大圣)、鹏魔王(混天大圣)、狮驼王(移山大圣)、猕猴王(通风大圣)、犬禺狨王(驱神大圣)、美猴王 (齐天大圣)。
按古时候结义的规则来看,此七人结义是按年龄算的,而非是本领大小。就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关张;《水浒传》里的武松、张青、孙二娘;《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杨康;《倚天屠龙记》里的谢逊、张翠山等等就是如此,叙年齿、拜天地,歃血结义!这是不变的结义规则,近来听到许多人说七大圣是按照本领排名先后的,孙悟空在其中本领最小,笔者感到很可笑,下面做一一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