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州往世书上一章:第7章
  • 九州往世书下一章:第9章

白清羽只有一个绝招——给钱。他即位的初期就把每年对蛮族的供奉提高了两成,又在漆、麻、丝、器皿、铁器这些传统供奉品之外增添了手工艺品、熏香、菸果、珍食以及首饰这类的奢侈品。在蛮荒的北陆,吃羔喝奶已经是贵族的享受,这些精巧绝伦的奢侈品以前是北蛮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现在白清羽把这种享受双手奉送到他们面前,北蛮贵族根本无法拒绝,他们穿着晋北出产的华贵丝绸,抽着产于淳国的优质菸果,手把宛州良工制作的玉石扳指。一瞬间白清羽变成了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每个蛮族使节都喜欢这个恭谨又健谈的新皇帝,新皇帝不像老皇帝那样迂腐,他很爽快,对蛮族人的胃口,而且从来不嫌弃北蛮的字不好,反而非常有兴趣了解北蛮的风土人情。

白清羽当然乐于了解,他此时对战争还是个门外汉,至少也还知道知己知彼的道理。

所以北蛮几乎从未相信过宗祠党的煽动,心性简单直接的蛮族使者们认定这是东陆帝朝皇帝和臣子之间的矛盾,不该他们插手。最后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东陆的大臣们不断用各种方式提醒北陆蛮族的贵族使节们,说新皇帝可能意图北征,会对你们不利,你们要千万小心。而蛮族使节们非常满意新皇帝的驯服,又把大臣非议他的消息悄悄告知他。

对白清羽不利的消息还在不断的传来,楚道石忽然死了。

楚道石的死令皇室大臣中隐隐出现了骚动。这个岁正之神的使者离开了白清羽,是否意味着神已经遗弃了此人?白清羽即位的两位支持者已经二去其一,仅剩下受命长老白纯澹,而白纯澹是白氏宗族中行为一直相当低调的一人,外界均认为他无力左右白氏宗族的长老们,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斡旋于皇帝和宗祠党之间的滥好人。

北离二年二月,此时新帝白清羽已经渐渐失去了宗祠党信任,可这个年轻人再次做出了令世家大族不安的事,他重新开启了“辟除”制度。这个制度指任何在王域范围内拥有一定产业的人都可以向当地官员推荐自己家族力所公认的优秀人材,当地官员查考人材的实际能力,决定是否要上报给皇帝裁决。这是在世家荐举和从军之外,普通人家的子弟仅有的出仕机会。

“辟除”制度在白胤立国初期曾经有很长时间的应用,那时候世家大族的体系尚未成形,帝朝使用这个制度从有产的臣民中选择贤才。这个制度对于产业有限制,并非纯粹的对无产贫民的歧视,而是在当时确实只有有产业的人才能对子孙以良好教育。但是后期随着世家大族格局的渐渐完整,“辟除”制度已经很久不再启用,人材选拔基本局限在世家大族内部。

其实白清羽复兴“辟除”的目的倒是极为单纯的,他无法面对一个满殿老臣的政府,这些老人几乎清一色的大贵族出身,要么年老昏聩要么老奸巨猾,如果论起政治手段,即使白清羽的“狮牙会”班底全员上阵,也难胜得其中随便一个。而任何一个出仕皇家的新人,他背后的势力必然是庞大的宗祠党势力的某个分支,皇帝想轻易把人笼络到自己的战旗下很不容易。白清羽并非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他的想法很简单,没有文官我就招,贵族世家不把有用的人材推荐给我,我就自己去找。

原本要应付这样的征召,各级官员大可以应付一下,推荐零星的几个人材,表示民间其实已经没有人材遗漏,天下的骐骥都在皇帝的马厩里,天下的人材都在皇帝的朝堂中。这样皇帝开心官员省力,以往几次开启“辟除”也都是这样结束的。不过白清羽这次“辟除”中有一个霸道且极不合理的要求,他在上朝议事的时候问大臣们,什么才是贤才的标准,百中取一么?楚道石去世之后,谢刚羽此时就任三公中的“太保”,地位大约等于内阁首辅,首当其冲的要站出来回答,以谢太保从政之久经验之丰,也当场被问住了。老成持重的谢刚羽大概也是经过缜密的思索,给出了回答说,所谓贤才是众人中出类拔萃的人,要对国家有用的人,不能是“百人之领”,而该是“千人之领”,所以一千个人里面的最优秀者才能被称为人材。按说谢刚羽虽然不是军人,但是这个回答也很可靠了,战场上率领一个百人队的只是中层军官,而能够统帅一个千人队进退自如的则可能称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将才。这个回答被白清羽大肆推崇,所以他下令说按照户口来算,王域各郡往上报人材,一千人里面报一个,余数可以省略。那么一郡若有三万五千六百人,便要上报三十五个人材给皇帝审阅。谢刚羽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的话被这样断章取义的曲解了,而各级官员也苦于这个硬性命令,不得不拼命的在民间寻觅“人材”。最后连善养马的、善治木的、善鞣革的,都作为“人材”上报,如果有一技之长的人家里没有产业,当地的官员就把自家的产业冒充“人材”家里的产业上报,以确保自己能够凑足数额。所以最后“是否有产”这个问题在白清羽那里完全不再是限制了。

很难说白清羽对这个结果是否满意,本意上他大概是要寻找一些文官以弥补他在文官政治上的缺陷,不过最后他召集到大量工匠和一些拥有特殊技艺的人。这些人对于他梦想中的北征无疑是有用的,可他的文官政治还是一样的薄弱。

但是,这个“单纯”的政策却已经动摇了世家大族赖以掌权数百年的基础。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们发现这些出身卑贱的泥腿子们可能登堂入室和他们同殿为臣了,而这些泥腿子背后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名义上的最高领袖——皇帝。

这些还不是白清羽做过的最离谱的事。最糟糕最糟糕的是,他还得罪了自家的宗祠。按照道理说,他是皇帝,也是这一代的白氏家主,白氏宗祠是他所辖。但是此人在家族中出身卑微,在登位之前,实在太不出众,在白氏宗祠中没有建立任何威信,还有一些恶名。加上他的弑兄履历,是很难讨好宗祠中的长老的,诸位长老中只有受命长老白纯澹对他还算温和,其他人对于白徵明选择了这样一个继承人都抱以很大的怀疑和不满。偏偏白清羽也不是一个谨慎守礼的人,对于宗祠的长老们说不上,他曾有一次私下抱怨说白氏在帝都的主家尽是一帮昏聩怯懦的老家伙,尸位素餐,还不如让出主家的位置给楚卫国的白氏分家。白清羽本人确实是喜欢楚卫国的白氏分家的,那个时期的楚卫国的白氏分家人材辈出,拥有相当数量的兵武精锐,年轻人在宗祠中占有不少席位,而且都有强烈的进取心。

无论是宗祠党的诸位幕后掌权者还是白氏宗祠的长老们都不得不面对现实,在他们的贵族阶层里面,出现了一个叛徒,而这个叛徒是皇帝。

必须有人站到前台去和无法无天的皇帝较量一下输赢了,宗祠党需要立刻巩固他们的权力。这个共识很快在各个大家族的宗祠中达成,各种消息通过看不见的渠道流转于各大家族的长老们之间,腐朽的宗祠党权力机构在危机到来的时候重新振作,巨大的权力机器恢复了高速运转,时间不容宗祠党观望了,皇帝的所作所为已经把东陆数百年来的权力执掌者们逼到了一个必须决断的地步,要么他们出让权力,要么他们把皇帝推下宝座。

那么,谁是可能的皇帝继任者?

宗祠瞩目的人是白清羽的哥哥,青王白礼之。

北征之路 楚道石之死

卜筮监长史楚道石,此人除了确认白清羽确实持有父亲亲笔起草的即位诏书外,貌似对白清羽的执政没有提供过任何支持。他依旧不上朝,在自己的小官邸里蜗居,整天对着那个犯事的属下公山虚静坐。公山虚抄写星相宗卷,楚道石打盹。他的后半生一直在打盹,卜筮监的记录清楚的说明他“终日阖目,状若深思,近则闻鼾声不绝”。

原本这个看似昏聩的老人不该成为宗祠党的心病,但楚道石在夺嗣事件中的举动让世家大族的长老们不得不忌惮这个人。而且,楚道石拥有“岁正之瞳”。这个无人可以解释的力量令楚道石被看作噩运的预言者,触怒了他,或者会遭到命运的反噬。而楚道石是个“帝党”。

这个号称“修文五十七年间最强的秘道家”的老人在帝都朝野,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是岁正之神在人间的投影,他的眼睛是神赐予世人的镜子,让人照见自己的未来。

然而这个神一样的楚道石,居然有一天忽然就死了。

楚道石的死没有任何征兆,按照史料记载,他早晨起来吃了一碗粟米粥和一块芝麻薄饼,就照旧每日的功课静坐,监督公山虚誊写卷宗。他曾经对卜筮监内的洒扫表示他这么做会让公山虚感觉到非常大的压力,从而自省,不过这话听起来确实有点荒谬。然而就是这么一坐,楚道石就死了。日落的时候仆役进来洒扫屋子,才发觉阖目了一整天的楚道石已经没有了呼吸。

无锋之战 无锋之战

白礼之确实很强悍,他作为皇帝位置的潜在竞争者始终存在,即便他曾对白清羽低头表示效忠。他在修文年间任治粟寺平准令一职,这个职位名义上是负责监督市场物价,尤其是关系民生的粮食价格,但是为了平抑物价和商人集团之间达成平衡,治粟寺修建大量的库房囤积大量的粮食,随时准备应付商人们,尤其的宛州豪商的抢购粮食和疯狂抛售,胤朝后期宛州的商业已经发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商人们精通物价控制的手段,他们的财力加起来可以和国家抗衡。所以事实上治粟寺控制了皇室的大量金钱流动,也兼管了重要的皇室经济掌控部门货殖府。白礼之虽然无权动用皇室财库的金钱,但是这些金钱从各地收来以及核算的过程中,货殖府长史必须随时禀报这位尊贵的亲王。这也是白清羽对白礼之一直优容的原因,白礼之对于金钱掌控的能力对于白清羽即位初期稳定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当然白清羽绝不曾忽视任何潜在的敌人,他清楚这个哥哥的能力,英武飞扬的青王和老谋深算的锦王相比毫不逊色,在担任治粟寺平准令的数年之间,他还获得了不少大诸侯的秘密支持。白清羽如果要用这个哥哥,就必须防止他的反扑。这些事情当时的白清羽可能还未明白,可隐藏于幕后的公山虚应该是清楚的看到了未来。这个未来就是,白清羽绝不可能和他的哥哥和睦相处,因为白清羽不能代表他父亲的家族,他是贱婢所出,他从未被作为未来的皇帝培养,他本该是权力游戏中的一个陪客,然而,白清羽最终胜出了。他忽然跳进世家大族的政治棋盘,变成了一个异数。

白清羽是个绝不会对人低头的人,白礼之也不是,白礼之真正代表了白氏皇族的尊贵血统,而白清羽的奋武,很大程度上是他要为自己的母亲向自己的家族血统复仇。

武皇帝白清羽,这是一个叛逆。

但是白礼之并不在帝都,白礼之在游历列国。留存下来的历史记录中,已经很难梳理出青王是在何时决定和白清羽暗中对立的了,不过从他在白清羽即位之初就请命游历诸国来看,青王对于自己留在帝都的安全非常怀疑,自始至终他从未相信这个弟弟。北离元年正月初一,新年元日,青王白礼之赴太清宫参拜新帝之后,上表要求外出游历。他有充足的理由,诸侯向皇室的供奉是由他监督的,诸侯国的粮食市价是由他监控的,而修文年间皇室从未直接派出高级别的官吏实地考察诸侯国的商情,供奉的详细账目也久为核对。白礼之表示他作为负责的官员,有义务为新帝把这件事解决,他不辞远行的辛劳,这个游历将持续三年之久。白清羽当然意识到在白氏宗祠内部极有人望的哥哥此时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避祸,也是为了逃脱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白清羽并不能选择,因为当时几乎所有大臣都支持了青王的提议,整个文官集团在试图保护青王。

换而言之,青王是他们早早就埋下的伏笔。

缺乏政治经验的白清羽并未能理会这个哥哥的远行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也希望借此避开和哥哥的正面冲突,所以他恩准了,并且冠冕堂皇的送行到天启城外十里。青王在享受着这份巨大的荣耀之后,信誓旦旦的重申了他将为新帝效忠至死,调转头就跨上快马,闪电般的离开了危险的天启政局。直到北离三年九月三十日的夜晚之前,白清羽都做着不切实际的梦,认为他从此可以和这个哥哥和平相处,每年都有他写给这个哥哥的亲笔信,致以殷殷问询,暗示他大可以放心远游,一辈子都游山玩水不回天启都没事。

果然,青王白礼之此后一步都没有踏进天启的城门,他游历的足迹从淳国到晋北,而后南下越州诸国,行程横贯东陆,却远远的避开了地图中央天启城的那一点。

一个人物在此时踏入了这个不燃烽火的战场,他也许是被迫进入的,却不得不以一个不光彩的方式退出。这个人就是姬扬的哥哥,姬惟诚。

姬惟诚确实是一个极为出色的长史,可是作为哥哥,姬扬就很不喜欢他。因为姬惟诚对于姬扬这个弟弟,斥责远多于褒奖,尤其是姬扬放弃了家族的祖业,不肯学习算学去货殖府任职,却非要在稷宫中学作一个武夫,姬惟诚对此非常不乐。两兄弟间冲突很大。但是很难说姬惟诚是不喜欢姬扬的,他对这个弟弟要求严格,更多的是他恨这个弟弟的荒唐和不成器。他是个兢兢业业的兄长,对上照顾家族中的长老,对下教育后辈,对自己最不成器的弟弟姬扬则是充满了忧虑,始终希望姬扬能在一个堂皇的职位上安然终老。

这些姬扬当时并不能领悟,可姬惟诚最后把姬氏家族家主的位置传给了姬扬,此举足以说明他对这个弟弟的关心和期望。

姬扬最终明白这个在他看来庸庸碌碌的哥哥对他的关爱,可惜已经太晚。

北离三年九月三十日的雨夜,货殖府的账库失火,仅仅烧死了一个人,就是货殖府长史姬惟诚。京尉验尸的结果是姬惟诚的骨骼呈紫黑色,是中毒而死的迹象,而且是一种极猛烈的矿物毒素。这种毒素的获得很不容易,需要从北邙山的一些河络族群里购买,价格接近同等重量的黄金。而根据货殖府的下级官员描述,当天下午有一些来历不明的客人拜访了姬惟诚,姬惟诚送走客人以后就推说不舒服,日落后遣走了账库的所有属下,说要独自核对一些账目的细节。随后从账库内部火起,京尉赶到时已经无从挽回。

货殖府官员畏罪饮毒自尽,连带着烧掉了整个货殖府的账目宗卷,这个结论传到白清羽案前的时候,纵然他是个傻子也发现其中必然有更严重的问题了。他立刻指派最得力的干将苏瑾深,连夜查封货殖府和财库,扣押所有人员,分开审讯。

苏瑾深还没来得及查明姬惟诚的死因,就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残留的账目中本已入库的上千万金铢竟然消失了,姬惟诚留下的是一座空荡荡的财库!

白清羽惊呆了。他原本认为财库中还存着两千三百万足色金铢,足够为他的强兵政策做支持,可现在这些钱都消失了,财库中剩下的金铢甚至不够他支付下一个月天启城各级官员和军人的开销!

姬惟诚贪污了上千万金铢然后畏罪自杀?这个结论看似说得通然而实在是太可笑了,因为这样大笔的金铢就算牛拖马拉,也要几个月来搬运,根本不是一个人能贪污了。

那么惟一的结论是,帐上本该有的金铢其实并未入库,而姬惟诚的死和账目的焚毁切断了追查的线索。

审讯还在继续的时候,羽林天军几乎要发生兵变了。军人们赫然发现他们领到的军饷不能花,这些黄澄澄的天启金铢非常的软,在纸上可以画出痕迹来。商家拒收这些看似铸造工艺绝无问题的金铢,因为金铢的质地严重不纯。白清羽自己也发现居然金铢可以用来在纸上写字的时候,一切都清楚了,这些新铸的金铢中的黄金被替换了,而负责铸造这些金铢的,恰恰是货殖府长史姬惟诚。为了保证重量,他在铸造新的金铢的时候加入了大量的生铅。

白清羽来不及把他的死忠党羽姬扬抓来问个究竟,就必须去平抚羽林天军的情绪。这些卖命换钱的普通士兵和一些下级军官似乎是群情激奋了,不利于白清羽的谣言在军营中流传,说新皇帝为了营建宫室迎娶北陆的妃子而下令减少了金铢中的黄金比例,而现在这克扣士兵们血汗的阴谋曝光了。不明就里的羽林天军士兵竟然冒着斩刑的风险集体闯入天启城,试图直闯太清宫问皇帝要求补发军饷。

白清羽顾不上再去查这里面是否有人教唆,如果他不能把羽林天军阻止在太清宫外,他这个皇帝将在宗祠党的老臣面前失去一切威严,他的德行将被世家和诸侯们严重质疑,他就可以准备下野了。而他那时候确实没钱发饷,他手里只剩下太清宫这座东陆最大的宅子,可是一时半刻还卖不掉。

白清羽选择亲自出宫在御道上阻止大声叫骂的士兵们,可这一切都已经失去了意义。白清羽即位以来不断的加重这些士兵的训练,更换他们的长官,此时又阴谋克扣了他们的军饷,在骄奢淫逸的羽林天军士兵们心中,面前的皇帝无论私德公德都有亏。他们振臂呼喊着涌向白清羽的车驾,要白清羽拿出侵吞的黄金来,人群大得足以淹没御驾。而白清羽手下的金吾卫人数已经不足以抵挡这些近乎暴动的士兵们。

成队的大车紧急驰入天启城,在危险的关头分割了御驾和激动的士兵们,这些大车每一辆都盖着绘有大风家徽的厚毡。众目睽睽之下,驾车的仆从们掀开毡子,一堆堆码起的足色金铢耀花了军人们的眼睛。仆从们随意的抛洒金铢于地,像是随手散去几个铜钿似的,短暂的沉默后,士兵们蜂拥而上捡拾金铢,完全忘记了刚才还被他们看作寇仇的皇帝。

白衣飘逸的男人从大车的缝隙里冷冷的看着这些红了眼的士兵,转头和惊恐未定的白清羽交换了眼神。

宛州江氏的主人江棣,在这个关键时刻驾临帝都,江氏作为商家,情报系统竟然也极其出色,他已经风闻了姬惟诚一案。当时宛州商会和帝都之间的大额交易都使用金票,而江棣为了确保解决军饷的问题,起出了江家地窟收藏的全部金铢,命令船载车运,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帝都。宛州发达的驿道系统和江氏超卓的输送能力最终让他在千钧一发的时候赶到了。

在最最关键的时刻,这个坚定的盟友再次站在了白清羽的一侧,挺了这个当上皇帝的小兄弟一把。

这件事发生在北离三年十月十七日,距离姬惟诚的自杀仅有十七天。

不过江棣毕竟是一个商人,他对白清羽的支持也并非全然为了“义气”二字。白清羽即位之后,和江家的亲好已经被所有人看在眼里,江家在宛州商家中本已卓然不群的地位又直线上升,同时也遭到同行的妒忌。此时江氏已经站在了东陆权力交替的风口浪尖之上,江棣没有选择,他已经是一个“帝党”了,就必须沿着“帝党”的路走下去,皇帝的倒台就意味着江家的没落。

江棣不是一个赌徒,却必须在此时倾尽赌注赌白清羽赢得这场权力斗争。

一份清单说明了仅仅在北离三年十月十七日到北离四年五月初五日这区区半年的时间里,江氏调入帝都的金铢数量:

北离三年十月十七日五十七万六千

北离三年十一月六日十四万

北离四年一月一日三十万

北离四年二月十一日四十万

北离四年二月十九日十万

北离四年三月一日十二万

北离四年四月一日十二万

北离四年四月十五日二十万

北离四年五月五日十二万

此外还有一部分粮食、金属以及其他货物的输送。

宛州江氏在如此仓猝的事件里表现出可怕的金钱调动能力,足以令宛州其他商家再次为这个家族深藏不露的实力震撼。大笔的金铢一时间压下了帝都的动荡,羽林天军获得了补发的军饷,甚至趁火来打劫的蛮族使节也如愿的获得了更多的供奉,白清羽的皇座暂时的被钱垫平了。

不过麻烦远没有结束,皇室的财库里还是空空如也,白清羽获得的金钱支援转手就被支付出去,他的财政依然捉襟见肘。而只要他拖欠一次军饷,谁也无法保证不会有下一次的军队暴动。

暗地里某些人也许正在等待新一轮的、更彻底强烈的暴动,因为没有什么比“民意”更适合用来推翻一个皇帝的了。

无锋之战 姬惟诚

姬惟诚是这一代天启姬氏的家主,和姬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的性格以及能力和弟弟简直是天壤之别。姬惟诚是个名闻天启的算学大师,从小就有“神童”的称号,据说他十三岁的时候和父亲姬承业比赛,计算东陆当年全部的木材流量,计算结果和父亲的不同。姬承业当时作为货殖府的长史,对每年的木材流量烂熟于心,于是笑话了这个聪慧的儿子。姬惟诚却坚持自己的结果,一个月不肯和父亲说话。姬承业心里渐渐有了怀疑,于是带着计算结果请教宛州最大的木材商家褚氏家主,褚氏家主核对了两份计算结果之后,表示姬承业在木材场的复利计算中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偏差,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结果。姬承业惊叹于儿子在算学上的天赋,逢人必说,最后天启城内无人不知姬氏有一个算学同神的儿子,这件事甚至惊动的仁帝白徵明。

姬惟诚继承父业出仕于皇家,进入货殖府任职的时候只有十八岁,姬扬和白清羽他们太清宫夺嗣的时候,姬惟诚也只有三十一岁,却已经是货殖府最高的职官——长史。此时货殖府的权力滔天,因为不仅规划经济协调货币是货殖府的工作,核定诸侯每年向皇室的供奉也是由货殖府执行,甚至天启财库的钥匙也是由货殖府长史保管的。姬惟诚带领姬氏大量研究算学的子弟,每天计算东陆的资货流通,管理着可能是东陆最大的财库,在大臣中拥有超然的地位。

可以这么说,如果姬惟诚忽然卷款逃亡,那么仁帝的修文五十七年治世所积累的国力就要坍塌一角,因为其他任一人都难以再整理出姬惟诚掌握的汗牛充栋的账目宗卷,东陆经济可能陷入瘫痪。所以仁帝选定姬惟诚担任货殖府长史,确实是示以极大的信任。姬惟诚是这一代天启姬氏的家主,和姬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的性格以及能力和弟弟简直是天壤之别。姬惟诚是个名闻天启的算学大师,从小就有“神童”的称号,据说他十三岁的时候和父亲姬承业比赛,计算东陆当年全部的木材流量,计算结果和父亲的不同。姬承业当时作为货殖府的长史,对每年的木材流量烂熟于心,于是笑话了这个聪慧的儿子。姬惟诚却坚持自己的结果,一个月不肯和父亲说话。姬承业心里渐渐有了怀疑,于是带着计算结果请教宛州最大的木材商家褚氏家主,褚氏家主核对了两份计算结果之后,表示姬承业在木材场的复利计算中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偏差,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结果。姬承业惊叹于儿子在算学上的天赋,逢人必说,最后天启城内无人不知姬氏有一个算学同神的儿子,这件事甚至惊动的仁帝白徵明。

姬惟诚继承父业出仕于皇家,进入货殖府任职的时候只有十八岁,姬扬和白清羽他们太清宫夺嗣的时候,姬惟诚也只有三十一岁,却已经是货殖府最高的职官——长史。此时货殖府的权力滔天,因为不仅规划经济协调货币是货殖府的工作,核定诸侯每年向皇室的供奉也是由货殖府执行,甚至天启财库的钥匙也是由货殖府长史保管的。姬惟诚带领姬氏大量研究算学的子弟,每天计算东陆的资货流通,管理着可能是东陆最大的财库,在大臣中拥有超然的地位。

可以这么说,如果姬惟诚忽然卷款逃亡,那么仁帝的修文五十七年治世所积累的国力就要坍塌一角,因为其他任一人都难以再整理出姬惟诚掌握的汗牛充栋的账目宗卷,东陆经济可能陷入瘫痪。所以仁帝选定姬惟诚担任货殖府长史,确实是示以极大的信任。

无锋之战 江云天

江棣事实上是个行事非常低调的人,和江家历代几乎所有家主一样,为了避免“宛州商会第一家”这个耀眼的名号带来的不利影响,他很少以财富自夸,也总是避开公众的视线。他性好旅行,一年有一大半旅行在外,他旅行起来不紧不慢,以大车载酒,且行且止,流连于山水绝秀的所在。但是他很少离开宛州,必须随时防备商路上出现的不测。宛州平民有时却可以在驿道边和城外遇见这位巨富豪商,江棣往往会请他们饮酒,并且殷勤问询他们的生活和各地的物价。平民们于是很喜欢这个亲切和蔼的大家族主人,江棣曾经自号“云天驿客”,旅行各地以这个名号留下不少诗文,宛州平民就叫他“江云天”,以示亲近不拘。

而这个时候扛着满箱满箱的金铢来救白清羽的江棣,确实也称得上是“义薄云天”了。

无锋之战 商会公所的结构

所谓宛州商会,一般是指宛州十城依据天衡通平契成立的同盟。

在一个城市中,所有大大小小的商人组成了个行业的商会,选出会长,调节本行业的内部事务。

本城个行业的商会又组成城市的商业联会,协议本城商贸事务。每个城市都有一位城主,这个地位是其在本城的商业地位决定的,谁的资本最雄厚,谁就会担任下一届的撑住。撑住的地位每年重新评定,但由于一般不会频繁发生资本转移,所以通常一位城主能在这个位置上坐上十年甚至更久。当新城主就职时,会上表朝廷,依例由朝廷授予该城“商政使”的官职。虽是朝廷授予的官职,且品秩不低,但实际上朝廷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支持,甚至没有俸禄。城主总领本城军政,有权领导商会制订本城自治规约、税赋、裁判、治安诸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