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言小说上一章:绷带精的千般套路
- 古言小说下一章:穿成年代文男主的小后妈[六零]
容舒更是有些纳罕,叫顾长晋这莫名其妙的一句话给弄懵了。
“大人知晓我的生辰?”
“嗯,七月十五。”
二人议亲本就要对庚帖,只那时顾长晋尚且不知两家正在议亲,自是不知晓她的生辰是何年何月何日。
还是后来调查她的事时方知晓的。
这姑娘出生在嘉佑二年的中元节,正是因着她出生在这样一个称不上吉祥的日子,方才会招了容老夫人的厌恶。
顾长晋不信鬼神,也不信那些说她生来不祥的传闻。
只他们成亲的时间太短,说的话也太少,他甚至不知晓她从前会不会过生辰,又是如何过的。
在侯府之时,有她娘在,大抵是年年都会给她过生辰。那在扬州呢,沈治日日忙得不见人影,可有人给她过生辰?
他想知道她是如何过生辰的。
若是可以,也想亲自给她过生辰。
诚然,眼下这情形的确不是个能安安心心畅畅快快庆祝生辰的好时机。
可是不能大办,至少能一同吃碗长寿面。
就像从前在山里,父亲给阿娘庆生一样。
一碗面,三两小菜,几杯酒,便好。
他想像父亲给阿娘庆生一样地给她过生辰。
这感觉来得格外强烈,以致于他问出那句话后,安分了许久的心竟怦怦直跳。
容舒看了他一眼,颔首道:“过的。在上京阿娘会给我过,在扬州,郭姨、拾义叔还有舅舅都不会忘了我的生辰。今儿郭姨还说给我安排了画舫,说要在小秦淮河给我庆生。按惯例,舅舅若是在家,夜里也会给我庆祝一番。”
她说着便顿了顿,迟疑道:“中元节那日,大人可是有甚吩咐?”
除了想到中元节那日他有事要劳烦她,容舒是当真想不到他贸然问起她生辰的缘由。
概因他本就不是会主动给人庆生的人。
虽然前世,他也曾给她过过一次生辰。
那是成亲第二年的事了,他提前从都察院回来。
知晓她过生辰,便十分冷淡地差常吉到外头买了两碗长寿面回来。
虽然只是一碗长寿面,可容舒还是很开心的。
容舒过生从来只看重是和谁过,丝毫不在乎怎样过,便是两人分食一碗长寿面,也是极好的。
当然,若是那碗长寿面能好吃些便最好了。
她打小就是个馋嘴的,梧桐巷有不少小食肆卖的面都很美味。
那家卖梅花汤饼的铺子便有卖长寿面。
知晓是常吉出去买,容舒还觉得十分放心。
概因常吉也是个好吃的,一个好吃的人自然知道在哪儿能买到最好吃的长寿面。
容舒那会对即将吃到长寿面充满了期待。
然而期待越大,失望便越大。
常吉买回来的长寿面,简直是容舒平生吃过最难吃的面。
面条没和好,硬邦邦的,跟咬石子似的,面汤也寡淡得很。
容舒吃了一口,差点儿没给吐出来。
然后一抬眼便见顾长晋清潭似的一双眸正一瞬不错地盯着她看。
表情极其古怪不说,那眼神瞧着,还有点儿生气,好似在同她说:“容舒,这面,你吐出来试试。”
容舒只好生生咽下那口面。
她长那么大,就没吃过那么难以下咽的东西。
大抵是看她吃得勉强,顾长晋三俩下吃完他的面后,便端走她的碗,让常吉拿走了。
容舒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觉得怪不好意思的。
好歹是他特地差人出去买的面呢,她只吃了两口就不吃,委实是太不识抬举了点。
“以后过生辰吃的长寿面还是让小厨房做就好,外头卖的面到底是没有自己做的好吃。”她如是道。
顾长晋那会刚喝了口茶水,叫她这话说得差点儿噎了下。
他从茶盏里抬起眼,良久,勾唇笑了声:“成。”
那语气听着,好似还带了点儿咬牙切齿,弄得容舒好生纳罕。
当然,她再纳罕,也没有这会纳罕。
前世他们是夫妻,好歹成亲了两年,顾长晋陪她吃碗长寿面权当庆生,倒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这会他们又没甚干系的,他问她的生辰作甚?只能是她生辰那日有甚事要劳烦她搭把手罢。
容舒安静地等着下文。
落烟安静又心怀戒备地等着下文。
横平也在安静又满心疑惑地等着下文。
前前后后被三双眼睛盯着,顾长晋到嘴的话到底说不出口,轻咳了声,淡淡道:“没甚事。”
语气淡淡,神色也是淡淡。
容舒望了他一眼,这样冷冷淡淡的顾长晋才是她一贯熟悉的那个人。
一时就松了口气。
说完正事,她也不想多逗留,便提出了告辞。
顾长晋跟上回一样,送她出门,二人一前一后走在青石板路上。
落烟落在后头,几次想上前挤在顾长晋与容舒中间,都被横平挡住了步子。
气得她恨不能拔剑跟这厮过个几招。
马车停在春月楼附近,从吴家砖桥经过时,天色渐渐暗下,残曛烛天,霞光万丈,照得桥底河水金光熠熠。
顾长晋将她送过了桥,方止了步。
容舒上马车时,侧头望了眼,便见那男人立在最后一缕残霞里,背光的脸始终瞧不清神情。
回到沈园,她刚下马车便见沈治惯用的那辆马车已经停在了大门外。
这是沈治回来了。
容舒赶忙穿过垂花门问江管家:“舅舅是什么时候回来的?”
江管家堆笑道:“老爷才回来一刻钟,这会正在同张妈妈说话。”
说到这,江管家想起一事,又道:“对了,今晨姑娘落在三省堂的东西,张妈妈给您寻着了。”
容舒挑眉:“我落下的东西?”
江管家听她这语气,怎么好像不知晓自个儿落了东西似的?他也只当是贵人多忘事,便将在三省堂遇着张妈妈的事提了提。
容舒仔细回想了一番,自己分明未落下什么东西在三省堂呀。
便是落下了甚,三省堂那样的地方,张妈妈也不该自己一个人去。
一时觉得哪里不妥。
张妈妈是她乳娘,漪澜筑的事都是她在管,一贯来是受人尊重的。
可若是细想,容舒发觉沈家上上下下的人,包括江管家以及沈治身边的人,都非常敬重她。
便是舅舅也对张妈妈以礼相待。
她听阿娘提过一嘴,说张妈妈的孩子刚生下来没多久便夭折了。张妈妈来沈家时,阿娘正病着,没得奶水。原先备好的奶娘个个都不顶用,一口奶都哺不进去。容舒饿得嗷嗷叫的,直到张妈妈来了,她才终于吃上奶。
连阿娘都说,张妈妈就是她自个儿挑的,概因她只喝张妈妈的奶,也只要张妈妈抱,阿娘初时还吃味呢。
可吃味归吃味,心里头对张妈妈是十分感激的。
是因为这样,是以沈家的人都格外看重张妈妈吗?容舒轻轻蹙起了眉。
却说三省堂这头,沈治今晨出去后便忙得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无,这会儿嗓子眼干得直冒火。
狠狠呷了一大口茶后,方对张妈妈道:“郡主交待的东西,我已经送进去守备都司了。”
张妈妈问道:“确定送到了梁将军手里了?没有留下甚蛛丝马迹罢?”
“确定。”沈治道:“送消息的人都被我处理了,梁将军查不到咱们这。您放心,郡主吩咐我做的事,首尾俱都收拾干净了,等闲不会出漏子。”
张妈妈点点头,笑道:“难怪郡主总说您办事,她最是放心。”
沈治一听,薄唇忍不住微微一颤,克制好半晌方压下心底的喜悦。
“虽办好了事,只我始终不懂,郡主既然让我将廖绕与水龙王会面的证据交与梁将军,那为何又要梁将军死?如此一来,这些年好不容易搜集的证据岂不是都白费了?”
“怎会白费?”张妈妈半掩下眼,道:“若梁将军是因着这些证据被杀,你说上京那头的人会觉得是谁杀的他?”
自然是廖绕,或者说,二皇子与戚家。
沈治恍然大悟。
少主的任务便是杀了梁将军,再嫁祸给廖绕。
如今少主就在梁将军身边,梁将军一死,少主只要好生用他递进去的密信做文章,此行的任务便能顺利完成。
说来,他至今都不曾在少主面前现过面,若是可以……
沈治嘴唇动了动,正想说些什么,忽听外头一阵响动,听着像是他身边的长随拦住了人。
仔细一听,方知外头的人是容舒。
张妈妈比他更早认出容舒的声音,脸色微微一变,道:“是姑娘。”
只很快她便镇定地从怀里抽出一封信,对沈治道:“东西既然已经递了出去,您最好在梁霄被杀前,离开扬州前往福建,福建那头的事情也不可耽搁了。万一扬州这头事败,少不得还得重新谋划一番。”
沈治面色凝重地“嗯”了声,旋即往那信看了眼,是珍娘寄给昭昭的信。
那厢容舒刚走进来三省堂的月洞门,便见张妈妈从廊下行出,手里还拿着封信。
“姑娘来得正好。”张妈妈笑道:“这是方才舅老爷带回来的信,您不在,老奴便先来替您取了。”
瞥见信封上的字迹,容舒登时一阵眉开眼笑。
“阿娘的信!”接过信也管不上这会是在哪儿了,直接拆了信便看,边看边道:“阿娘这是怕我在扬州没得人给我庆生呢。”
沈治从里头出来,听见这话,便笑着接过话茬:“你生辰那日舅舅不在,只舅舅已经给你备好了席,西江月的东江十八鲜你最是便爱吃,届时自会有人送到沈园来。”
从前容舒过生辰,沈治若是不在沈园,便会给她备上这么一席,她倒是习惯了。
“昭昭回来扬州这些日子,舅舅成日不在家。马上便是昭昭的生辰了,您就不能等到昭昭生辰过了再走吗?”容舒的语气带了点儿委屈,“还有,舅舅每回出门也不同昭昭说要去哪儿?”
沈治好笑道:“舅舅这不是忙着沈家的生意么?过两日舅舅便要出发去福建提盐,这趟出门少不得要离开几个月,你在扬州再玩两个月也该回去上京了。等舅舅从福建回来,自会去上京看你和你娘。”
福建。
容舒心神微动,若非时机不对,她都想跟着沈治去提一次盐,至少能知晓沈治如今这盐商的身份可有蹊跷。
只她知晓,沈治定然不会同意带她去。
也罢,沈治若是不在这儿,她在沈家行事倒也方便了许多。
夜里就寝前,容舒立在桌案后头,正捣鼓着给沈氏回信。
铺好纸磨好墨,准备落笔时,忽又想起顾长晋说的话。
不知不觉便下笔写了福建、山东、辽东、上京几处地名,她盯着这几个地名看了许久,总觉得自己忽略了什么。
可究竟是什么呢?
容舒想到脑壳儿疼,索性便掀起那张纸扔进一边儿的铜炉里烧了。
重新铺好纸准备给阿娘写信,可才落笔写了两个字,脑中蓦地又响起江管家说的话。
江管家说张妈妈特地回去三省堂寻她落下的东西,可若真落下了什么,以张妈妈一贯周密的作风,早该将东西送回来才是。
还有,阿娘寄了信来,即是要给她,直接将信送来漪澜筑便可,何必特地差人来漪澜筑唤张妈妈过去,再将信交与她。
总觉得张妈妈去三省堂,寻东西也好,取信也好,都仿佛是借口似的。
若当真是借口,张妈妈去三省堂又是为了何事?
今晨她在书房里,张妈妈好似很不愿意她在书房看那画。是因着怕她弄坏了舅舅心爱的画,还是因着旁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似张妈妈这般规矩老实的人,今晨无她领着,她怎敢擅自闯入沈治的书房的?
狼毫顿在空中迟迟不落下,一滴饱满的墨汁“啪嗒”一声落在纸上。
容舒蓦然抬眼,望向屏风外那道细瘦的身影。
第53章
容舒离开屏南街没多久,顾长晋便收到守备都司传来的消息,说梁将军那头有了进展。
到了守备都司,梁霄将一封密函递与顾长晋,道:“三个时辰前收到的密函,里头清清楚楚列明了这两年水龙王来大胤时用的化名,还有打尖住过的地方。”
先前的密告信只说了水龙王与廖绕从五年前便开始勾结,但对二人会面的时间、地点却是一概不知。
现下这封密函倒是一口气说清楚了这两年水龙王来扬州时用过的化名以及去过的地方。顺着这些线索往下查,大抵能查出廖绕与水龙王碰过面的时间、地点。
顾长晋将这密函与先前那些密告信来回翻看,道:“这次的密函与先前送信的恐怕不是同一人。”
梁霄浓眉一竖:“顾大人与柳大人倒是所见略同。本将是个武夫,瞧不出这些密函有甚不同,只顾大人与柳大人既都如此认为,本将便当做是有两批人想借我们的手扳倒廖绕。”
一边的柳元慢条斯理地饮了口茶,笑道:“有意思。”
从来都是他借旁人的手做刀,这还是头一回被人利用呢。
他抬眸看向顾长晋,道:“顾大人认为这些密信可信得过?”
顾长晋道:“我与梁将军曾商讨过,先前五年的密告信之所以语焉不详,大概是因着写信那人并不在大胤境内,这才无法说出水龙王与廖绕见面的时间、地点。我猜测写信人极有可能就是水龙王身边的人。”
梁霄接过话茬,问道:“顾大人既怀疑从前那些信出自蛟凤之手,那今日这密函为何不是出自蛟凤之手?”
“字迹不同,所用的信纸与笔墨也不同。最重要的是,这人能将这两年水龙王所用的化名与落脚地都写得极清楚,更像是人在大胤境内,只要水龙王一来,便能及时发现他。”
顾长晋目光始终盯着这些密信,“梁将军可查到今日是何人递的信函?”
“查不出,这信简直就像是凭空出现在守备都司一般。”梁霄道:“难怪两位大人都说这人与蛟凤不是同一人,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信函送进来,想来那人对守备都司,甚至整个扬州都是了如指掌的。蛟凤的确没有这样的能力。”
顾长晋放下密信,缓声道:“是与不是,等见到蛟凤便知晓了。四方岛的海寇若是再来,蛟凤定也会出现,届时我自会带潘学谅亲自去见她一面。”
梁霄郑重道:“顾大人放心,本将已经做好部署,待得中元节一过,所有卫所的兵丁都会各安其职,守好海防。”
他说到这便忍不住叹息一声:“咱们大胤的百姓格外看重中元节,每年不知要放多少往生灯,在这一日,守备都司还得抽出人来盯着这些百姓。”
往年只要一过年节,各地衙署就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尤其是中元、中秋、上元这些个大年节,每年不知要出多少桩意外,今岁扬州知府早早就同他借好了人,生怕出甚大意外,头顶的乌纱帽保不住。
梁霄在这头唉声叹气,那厢柳元却不知想到什么,瞥了顾长晋一眼,笑了笑,道:“顾大人在中元节那日可是有甚事要忙?”
顾长晋神色淡淡地回望了柳元一眼,薄唇微抿。
梁霄不知柳元话里的机锋,还当顾长晋是真的有事,便体谅道:“顾大人若有事,那日只管忙去。”
顾长晋慢慢啜了口茶水。
想起今儿听他问如何过生辰时,那姑娘眼中的不解与疑惑,喉头不由得一涩。
她甚至问他是不是有事要她代劳。
一个男子问一个姑娘要如何过生辰,自然是因为他喜欢她,想要给她过生辰。
只她似乎不会这样想。
听见他说无甚事,好似还松了口气。
也对,谁叫他到这会都没同她说,他不喜闻溪,也不会同闻溪成亲。
人姑娘误会他也无可厚非。
顾长晋可算是体会到何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彼时他以为和离了再见不到她了,对她的那点喜欢便会慢慢消散。
是以,解不解释都无甚所谓。
哪里知道,竟把自个儿坑到如今这般境地。
茶叶沫子在靛青茶盏里沉沉浮浮,顾长晋盯着杯盏,只觉在那苦茶里沉浮的不仅仅是那些茶叶沫子。
得寻个机会同她说清楚,他喜欢的是她。他想。
时间一晃便到了中元节,顾长晋这日一早就到了守备都司。
梁霄正拿着张舆图,吩咐底下的士兵在各个河道盯着,尤其是内城吴家砖桥那几条繁华水道。
“今岁可莫要再发生百姓踩踏的事了,”这位正值壮年的将军用浑厚的声嗓严厉道:“那些个人拐子、窃贼、不干正事的游侠儿也要盯紧些。”
底下的副将拱手道:“末将领命。”
待得他们一走,顾长晋便问道:“小秦淮河那头梁将军可派人守着了?”
“自是有人守着,那地儿一到夜里,到处都是乌泱泱的百姓,怎能不守?唉,你说好好一个鬼节,这般吵吵闹闹的,便是那些往生灯能飘到地府去,阎王爷估计都要嫌吵不肯收。”
梁霄是个武将,往日里排兵点将甚是拿手,但一对上那些不遵守纪律又喜欢四处乱窜的百姓,那是再大的能力都没得用,简直是头疼到不行。
顾长晋听着梁霄抱怨,耳朵记着的却是那姑娘再三提醒要小心海寇突袭的嘱托,便拿起舆图还有海防排布看了起来。
不得不说,梁霄在排兵点将上真算得上是天赋异禀,的确是难得一见的良将。
这位刚过而立的将军是嘉佑帝特地派来扬州镇守这一带的海域的。
初来守备都司时,这里头的士兵个个不听他指挥,军心涣散,枉顾军纪,梁霄不得不下民间亲自招了一批矿工做新兵蛋子。
花了不到三个月时间,一队训练有素、悍勇无匹的兵丁就此诞生。梁霄带着这群新兵,回到守备都司将那些不服管的老兵打得服服帖帖。
五年过去,当初的老兵、新兵如今都成了江浙赫赫有名的“梁家军”了。
顾长晋大抵明白了为何老尚书敢在这个时候动廖绕。
概因有梁霄在,江浙一带的海防,四方岛的海寇攻不破。
看完布防图,顾长晋的视线落在上头标着小秦淮河的一处内港,定了片刻方缓缓挪开。
酉时四刻,天才将将擦黑,一艘华丽的画舫便悄无声息地泊在小秦淮河的岸边。
容舒提着裙裾登上画舫,张妈妈跟在身后,柔声叮嘱着:“姑娘莫要走得太快,仔细脚下。”
“妈妈,您今儿不能说我,最好凡事都要纵着我。”容舒回眸一笑,道:“今儿是我生辰。”
张妈妈听罢她这孩子气的话,无奈笑道:“成,今儿老奴一句话都不说姑娘。”
容舒这才开开心心地往里行去。
这画舫是从前沈氏惯用的那艘,她嫁入承安侯府后,便将这画舫给了郭九娘,说拿去给春月楼的姑娘用。
只郭九娘哪儿舍得呢?
她始终觉得自家小姐会回来的,是以这么多年来,这画舫她一直保管着,也就容舒来了,才会下下水。
今儿来这画舫的都是熟人了,郭九娘与路拾义都在。
张妈妈是容舒出生后才来沈家的,与郭九娘实在是称不上熟悉。
只郭九娘惯是逢人就三分熟的性子,一见着张妈妈,立马端来两杯水酒,道:“这些年真是多亏妈妈不辞辛苦地照顾昭昭,这杯酒我敬你。”
说着便二话不说地往张妈妈手里塞了杯酒。
张妈妈赶忙推辞,只郭九娘何许人也,吴家砖桥第一老鸨,今儿便是阎王爷来,也得吃上几杯酒方能走。
张妈妈连饮了三杯酒后,郭九娘方慢悠悠地摇着团扇,笑道:“张妈妈好酒量,我可好久没寻着能陪我吃酒的人。别看路捕头整日里嚷着酒量好,实际上两坛子酒下去便醉得不省人事了,等会陪昭昭吃完长寿面,我们再继续。”
张妈妈还当郭九娘这话是嘴上说说的,殊料容舒那碗长寿面才吃完没一会儿,郭九娘便又端着酒来寻她了。
画舫里伺候的丫鬟婆子都是春月楼的人,倒起酒来那叫一个麻利。
张妈妈何曾被人这样灌过酒
下意识推脱道:“老奴还得伺候姑娘,可吃不得酒了。”说着目光往四处搜寻,却半点儿也见不着容舒的身影,不由得纳闷一声,“姑娘这是去哪儿了?”
“昭昭每回过生都要给她祖父、外祖父还有大伯放河灯和纸船。我方才让人拖了一页木舟来,让她与落烟下去忙乎这事儿了。”郭九娘笑着给张妈妈斟酒,“方才昭昭下去时,还让你莫要挂心,安心在这吃酒松快一下,张妈妈不必挂心那丫头。来,咱们吃酒。”
酒壶缓缓一倾,又是一杯烈酒满上。
作为大胤的八大年节之一,中元节的热闹一点儿也不比旁的年节少。放河灯、舞大戏、夜游船,简直就是一场祭祀往生者的生者之乐。
此时的小秦淮河便十分壮观。
一艘艘挂着白幡的画舫,伴着数不清的小木舟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江灯,浩浩荡荡地飘荡在河里。
落烟在大同何曾见过这样壮观的景,连岸上的小孩儿都是人手一只莲蓬或者瓜皮做的河灯。
真个是应了那句“翠鬟光动看人多”。
容舒将木舟上的荷花灯、白纸船一个一个放入河水里,见落烟瞧得眼都不眨的,便捡起放在一边的木浆,将小舟往岸边摇。
“扬州的中元节比上京还热闹,我带姐姐上岸去瞧瞧。”
落烟疑惑道:“姑娘不回画舫了吗?”
“不回了。”容舒笑道:“左右在画舫里也无甚事做,还不如下来凑热闹。一会内城会架起戏台,给百姓们演目连救母。”
她可不能留在画舫,只要她在,张妈妈便可以寻借口不吃酒了。
郭姨是劝酒的行家,拾义叔又是个问话的翘楚。
她今日把张妈妈从沈园带出来,便是想借着今儿生辰,让郭姨与拾义叔好生套套话的。
她惯来是这样的性子,一旦对人起了疑心,定要查个明明白白方能放下心。
二人将木舟泊在岸边,手挽着手穿过密密麻麻的人群。
她们登岸的当口,一艘挂满白幡的画舫也靠了岸,从上头走下来七八个身着月白锦袍的男子。
为首一人留着山羊胡,颧骨极高,脸颊上生了颗黑痣。
容舒给落烟介绍着扬州府特有的河灯,走得自然是慢,那山羊胡从她身边经过时,容舒鼻尖一耸,下意识便望向那人。
这一瞧就瞧出个怔楞来。
这张脸她曾见过。
不,该说是前世的她见过,透过一张顾长晋画的小像。
此人是四方岛的一名海盗首领,名唤乌日达,是一名狄罗人。先前她听顾长晋提过,正是这人与水龙王一直在争抢着四方岛的话事权。
前世扬州的海寇之乱就是这人领的头,那一战打得异常惨烈,连廖绕都与乌日达同归于尽了。
方才这人经过她身边时,容舒分明闻到了一丝硝石的味道。
许是察觉到她窥探的目光,乌日达朝她这个方向看了过来。容舒忙低头看着手里的荷花灯,几乎要将半张脸埋进去。
乌日达见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只当方才那一瞬的窥探不过是错觉,便不甚在意地收回了眼。
一行人不慌不忙地拐入一处小巷弄,鱼贯进了一间客栈,只留下两名随从在客栈外头守着。
容舒悄悄往那小巷看了眼。
因着是中元节,里头的铺子俱都在檐下高挂起灯笼来,将那小巷弄照得亮堂堂的。
容舒快速扫过飘在客栈外的酒望,在落烟耳边细声道:“落烟姐,你速去屏南街同顾大人知会一声,说四方岛的海寇乌日达如今就在一家叫锦绣阁的客栈里。他身上有硝石的味道,定是带了火器来!”
她说完便急匆匆地往岸边跑。
她要快些回去画舫,让拾义叔想个法子将这里的百姓们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去!
第54章
今日是中元节,按说小秦淮河这头的客栈、酒肆、食肆皆是人满为患的。
可锦绣阁却冷清得很。
那掌柜的见乌日达一行人进来,忙放下手里的账册,笑吟吟地迎上去,道:“可是乌公子?”
乌日达似笑非笑地“嗯”了声。
掌柜的一抹脑门上密密麻麻的汗水,笑着道:“乌公子请随小的来,您等的人就在天字号雅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