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那嬷嬷说完,容珣一个耳光便挥了过去。
那嬷嬷抚着脸,一脸的不敢置信。
侯爷孝顺,对老夫人身边的几位嬷嬷一贯来是和颜悦色的,什么时候见他这样红脸过?
容珣闭了闭眼,冷冷道:“全都给我回去荷安堂!”
……
院子里的事周嬷嬷没同容舒说,只轻描淡写道:“老奴将侯爷劝回秋韵堂了。”
容舒垂眼点了点头。
她一点儿也不在意父亲在哪儿过夜,总归阿娘醒来后也不会想见他。
他最好一辈子都不要踏入清蘅院一步。
“盈雀,你跑一趟外院同常吉说一声,我要留在侯府照顾阿娘,让他先回梧桐巷吧。”
盈雀忙应好,她一走,容舒便将头轻轻挨着沈氏。
许久之后,方站起身,神色淡淡地对周嬷嬷道:“嬷嬷,阿娘病着的这段时日,清蘅院由我来管。从今日开始,秋韵堂与荷安堂的一应用度,我们清蘅院不再管。若那边派人来,就让她们来同我说。”


第27章
先前孙道平给沈氏施针的时候,周嬷嬷便将沈氏这“病”的因由一五一十地同容舒说了。
两个月多前,父亲吃醉酒,在清蘅院宿了一夜。
容舒回门那日,沈氏的小日子晚了几日,那时沈氏便疑心自己有孕了,想让周嬷嬷去抓药打掉孩子的。
却被周嬷嬷劝住了,说她本就吃了避子药,兴许是操办容舒出嫁的事累着了,这才推迟了月信。
周嬷嬷说这话自是有自己的私心,她一直盼着沈氏能生个男丁,这样她在侯府便能挺直腰杆了。
在周嬷嬷看来,秋韵堂那位能得老夫人和侯爷的欢心,大抵就是因着她生了三房唯一的男丁。
可沈氏打定了主意不给容珣生第二个孩子,见月信迟迟不来,在出府把出喜脉后,便让大夫开了堕子药。
偏偏那日容舒回来侯府,那药她只能倒掉。等到容舒十日后回去顾家,方才重新让人煎了药。
那药吃下去后,沈氏疼了好几日,以为孩子掉了。
“那孩子想要来这世间走一趟,那样一碗虎狼之药下肚,它还不愿意走。”周嬷嬷揩了揩眼角的泪,“可夫人是狠了心不要那孩子,又让老奴去开了一剂更猛烈的药。那药一下去,夫人便疼了一日一夜,今儿一早那血便再也止不住。”
沈氏喝第二碗药时,忍不住落了泪,摸着自己的小腹说对不住。
知道血止不住时,还同周嬷嬷道:“便只当这孩子舍不得我这娘,要我下去陪它罢。还好昭昭已经出嫁,我也没甚遗憾了。”
周嬷嬷再回想起当初,肠子都要悔青了。
当初她就不该劝,若早早便打了那孩子,夫人大抵就不会有这一遭。
她已经做好了准备,若夫人挺不过,那她也不活了。
只是死之前,她定要到荷安堂与秋韵堂闹一顿,总归大姑娘出嫁了,她也不必顾及甚脸面。
容舒听完前因后果,心里对父亲的厌恶俨然到了极点。
她离开侯府的时候才四岁,祖母摔断了腿,非说是她的缘故,阿娘亲自去秋韵堂找父亲,最后二人大吵了一架。
父亲是个孝子,可从来不是个好丈夫,也不是个好父亲。
从扬州回来后,她便发现了,阿娘在侯府的日子过得格外难。这府里人人都道,父亲心中只有裴姨娘,当初娶阿娘不过是遵祖父之命。
可既然不喜欢,那为什么还要碰阿娘呢?
他若是个好丈夫,阿娘又何须连灌药两碗虎狼之药也要堕掉那孩子。他醉酒时若是能管住自己,阿娘今日便不会有这次的横祸。
顾长晋不喜她,至少不曾抬个姨娘来打她的脸,也不曾一面儿嫌弃她又一面儿要她身子。
容舒心想,若阿娘真的出事了,她定要让这侯府里的人一日都不得安宁。
从前阿娘为了她,处处退让。
她为了阿娘,也处处隐忍。
到头来,就是落得这样的下场吗?
正想着,一阵叩叩的敲门声打断了她的思绪。
容舒推门出去,便见廊下一位披着秋香色斗篷的妇人微微喘着气,急声道:“昭昭,你娘如何了?大伯母今日去了趟庙里做法事,回来便听底下人说这头出事了,忙过来问问。”
这妇人是容舒的大伯母朱氏。
自从大伯父亡故后,大伯母便孀居在家,只守着大堂兄过日子。平日里深居简出,鲜少出门,便是出门,也只是去寺庙做法事。
大伯母与阿娘往来虽不多,但容舒与大伯母、大堂兄的关系实则是很好的。
她三岁那年曾在府里迷了路,一不小心就走到了大伯母住的沉茵院。
彼时因着老夫人的缘故,这府里的人都将她视作不祥人,她年岁虽小,但心里也能觉察出旁人对自己的喜恶。
误入了大伯母的院子,她心里正惶惶呢,怕得长辈的责骂。
可大伯母一点儿也不介怀,一阵惊讶过后,便抱起了她,温柔道:“这是哪儿来的玉雪团子?”
说着便差丫鬟给她端点心果子,又拿来羊拐给她抓着玩。
大堂兄从学堂回来,还要大堂兄陪她在雪地里堆雪球。
“大郎,这是你大妹妹昭昭儿,难得妹妹来这,你好生陪她玩一会,别整日埋在书房里看书。”
大堂兄容泽是个极温和也极孝顺的人,闻言便应了声好,心无旁骛地陪容舒玩了一下午。
那样冷的天,容舒玩得一身汗,沈氏来接她走时,她还抱着沉茵院的一株老杏树不肯撒手,闹得沈氏又是好笑又是好气。
容舒从扬州回来那日,荷安堂密密麻麻坐满了人。
那一众兄弟姐妹里,大堂兄是第一个走向她,笑着说“昭昭终于回家了”的人。
容舒是真的不喜欢这个家,也不喜欢侯府里的许多人。但大房的人,不管是大伯母还是大堂兄,她一直是喜欢的。
在容舒看来,大伯母大抵是容家唯一有骨气的人。
承安侯府作为勋爵,本就有采邑食禄,每年都有岁收粮、钞贯、紵丝、绢、罗、冬夏布等。
当初若大伯父不死,那如今的大堂兄便是侯府世子了,日后承安侯府也该由他继承。
上京谁人不知容家能一跃成勋贵是靠着容老太爷与容珺?
容珣成了承安侯之后,也不贪侯府的那点采邑食禄,四成归了大房,三成归了二房,余下三成方归三房。
在大事上从来拎不清的容老夫人大抵是因着有个金饽饽儿媳,倒是拎清了一回,公中该给大房、二房的东西从不曾盘扣过。
朱氏便是靠着自己单薄的嫁妆与公中分得的食禄养大堂兄。
她父亲乃前太常寺少卿,朱氏在这点上颇有世家贵女的骨气。
不会为着多得点利便去讨好容老夫人或者同沈氏故意交好,也不会因着裴韵与裴家那些个故旧的关系而与秋韵堂交往过密。
她始终是淡淡的、不近不远地将自己囿在沉茵院里,不争不抢。
若真要说来,容舒对朱氏的信赖甚至比对容珣还要多。
朱氏一出现,她瞬时便红了眼眶,勉力压下鼻尖的酸涩,道:“太医院的孙医正给阿娘瞧过,虽是脱了险,但眼下尚且不知阿娘什么时候能醒过来。”
小姑娘一整日滴水不沾,声音里还泛着哑,朱氏细细瞧她,旋即叹了声。
同是女人,她一直都知晓沈氏过得不易。
她是没了丈夫,娘家人又死绝了,只能自己一人带着孩子孀居在此。可沈氏有丈夫,也有娘家,但日子过得比她这孀妇还要不舒坦。
朱氏上前握住容舒的手,安慰道:“三弟妹吉人天相,定能逢凶化吉,昭昭莫要太担心。”
朱氏身上还带着浓浓的檀香,容舒轻轻“嗯”了声,忍住眼里的泪意,道:“大伯母今儿在庙里忙了一日,快回去歇下吧,若不然阿娘醒来,又要说我没得规矩了。”
朱氏柔声道:“三弟妹最是疼你,怎会舍得?”
见容舒面色苍白,又道:“我身上沾了一身灰,也该回去换套衣裳。你若是有事,便让人往沉茵院递个话。不用怕扰了大伯母,左右大伯母也无事。”
容舒应好,亲自将朱氏送出了清蘅院。
朱氏来这一趟,倒是让容舒心里那几乎压抑不住的戾气散了不少。她伏身靠着床塌,挨着沈氏的手,缓缓闭上了眼。
夜幕缓缓拢下。
月光似鎏银从刑部大门外那几株老槐树的缝隙里坠落。
一辆老旧的青篷马车正停在那几株树下。
顾长晋低身上车,常吉立马奉上一盏冷茶。
最近主子爱喝冷茶,他特地提早了两刻钟把茶沏好,这会茶水刚好是凉的呢。
顾长晋接过茶,润了润干哑的嗓子,道:“她如何了?”
常吉有些琢磨不透这里的“她”究竟是指侯夫人还是指少夫人。
忖了忖,便道:“孙医正去得及时,十分惊险地将侯夫人的命给吊住了。只是能不能醒来,什么时候醒来,眼下暂且不知。孙医正说她至少还得去侯府施针半个月,到得那时大抵就能知侯夫人能不能好。至于少夫人,属下也没能见着她的面,想来这会是不大好受的。”
顾长晋沉默。
她与她娘的感情一贯来好,沈氏便是她半条命,眼下沈氏命垂一线,她又怎能好受?
“那药,你可给她了?”他淡淡问。
常吉眼皮一跳,硬着头皮道:“少夫人一直不曾出清蘅院,属下根本没得机会给少夫人。”
顾长晋抬起眼,黑沉双眸静静注视着常吉。
常吉最怕他这眼神,索性破罐子破摔道:“老太医的药只有五颗,我、横平还有椎云分走三颗,如今主子便只剩下两颗。这是能救命的药,属下不愿将这颗药浪费了。况且,以少夫人那样稳妥的性子,怎敢贸贸然给侯夫人用药?定然会让孙医正查验过了,才敢让侯夫人服下。”
孙道平年纪小,兴许还不知这药出自何人之手,但他那位人精似的祖父,定会知晓。
常吉不能让主子冒这险。
说他冷漠也好,说他心狠也罢,在他看来,沈氏的命不值得浪费一颗能在关键时候救下主子命的药。
常吉宁肯挨顿皮肉苦,也要省下这颗药。
“属下擅做主张,还请主子责罚。”
顾长晋不语,只缓缓落下眸光。
常吉说的话,他怎会不知?只是当时知晓她母亲病危,思及她与她母亲的感情,下意识便让常吉去送药了。
那时的举动更像是一种凌驾于理智之上的本能。
而他的确不该如此。
“自己去找横平领二十棍。”
常吉松了口气,他皮糙肉厚,二十棍对他来说不过就躺一宿的事,主子这次可真真是手下留情了。
然而没高兴多久,又听顾长晋道:“接下来半个月,你只能吃馒头。”
常吉:“……”
常吉吃足了半个月的馒头,而孙道平也到清蘅院扎足了半个月的针。
每日俱都是辰时来,晌午再走。
这半月里,容舒一直在清蘅院伺候汤药,累了便在拔步床旁边的贵妃榻歇。
也不知晓容珣同荷安堂那处是如何说的,这半个月来容老夫人没再遣婆子来。
二伯母余氏倒是亲自送了根老山参来,温言安慰了容舒几句。
余氏是个会来事的,这些年来,与秋韵堂那头交好的同时,也不会得罪清蘅院。
遇着沈氏了面上始终是热情的,但也仅此而已。
老夫人管着中聩,需要银子了便差人来清蘅院要钱。一到双数月的月头,荷安堂的婆子便会把账册送过来。
诸如哪房的院子要修葺,哪房的郎君要买笔墨纸砚,哪房的小娘子要裁新衣,这些个大大小小的开销都要清蘅院掏银子。
沈氏大方,但也精明,每一处开销都算得仔仔细细,不该给的绝不会给,容老夫人寻各种由头要银子,都被沈氏毫不留情地拒了。
至于沈氏手里那些挣钱的,令容老夫人眼红了许久的铺子与田产,容老夫人更是一间都捞不着。
这也是为何容老夫人看不惯沈氏的原因。
当初沈家本是逃不了被抄家的命运,同容家定下亲事后,有了容老太爷的斡旋,这才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那一年的风波。
那会容老太爷若不是为了斡旋这事,也不至于被惊了马从马上摔下落下病根,撑不过两年便撒手人寰。
在容老夫人看来,容老太爷是因着沈家死的,沈家就是欠了容家的。
沈家若不是靠着容家这棵大树,当年怎可能逃过那一劫,这二十年来的生意又怎可能做得那般风生水起?
容舒不止一次听容老夫人说,沈家有今日的地位与财富,全都是仰仗承安侯府。
沈氏听罢这话,冷笑道:“当初我嫁来上京时,你外祖将沈家泰半资产,通过你祖父之手送到了皇上手里,这份功劳,皇上可是记在了容家头上。没有这份功劳,容家哪儿能那么容易得到一个侯府的爵位。更别说这些年——”
容家与沈家内里的这些事,沈氏从来不愿意让容舒知晓,话说到这便连忙打住。
从前容舒也不愿知晓容家与沈家结亲的弯弯绕绕的,只如今,她不管不行。
给沈氏伺候汤药之余,她只要得闲便会翻账本看。
一笔一笔算清楚这些年荷安堂还有秋韵堂甚至二房究竟用了沈氏多少银子。
张妈妈端着碗汤药进来,见她又在熬灯看账册,心疼道:“姑娘快歇歇眼,仔细把眼睛给看坏了。”
“总归闲着也是闲着,不若好好把侯府这些旧账理一理。”
容舒说着便合起账册,取水净手,接过张妈妈手里的汤药。
孙道平开的这个药方子在补血锁脉上极有成效,沈氏先前那张青白灰败的脸如今渐渐有了血色。
今日孙道平离开时,一脸的如释重负。
“侯夫人如今的脉力虽弱,但到底是稳住了。快则三日,慢则十日,应当就能苏醒过来。只她这次身子亏损得太过厉害,至少要再喝一年药好生将养,平日里也要少劳神伤思,最好能做到心境清平,切忌大怒大悲。”
容舒深知,在容家这样的环境,要做到心境平和谈何容易?
从前阿娘为了她为了沈家不知受了多少委屈。
今后,她是不会再让阿娘受这样的委屈的。
阿娘,该离开这里了。


第28章
容舒给沈氏擦好身,换了套干净的衣裳,刚要继续看账册,便听周嬷嬷进来道:“姑娘,侯爷来了。”
容舒脸色淡淡,忖了忖放下手里的账册,掀开帘子走了出去。
阿娘病倒后,父亲每日都要来清蘅院看阿娘,来了也不做甚,就一声不吭地坐在床边看阿娘。
直到容舒催他走,方浑浑噩噩地离开。
如今阿娘的身子一日日见好,周嬷嬷倒是收起了最初的冷脸子,又堆起了笑来。在周嬷嬷看来,只要阿娘一日是侯夫人,便一日不能同容珣撕破脸。
可容舒实在是给不出笑脸,出了内室,朝容珣屈了下膝,便道:“父亲,女儿有些事要同父亲商量。过两日便是寒衣节了,从前的寒衣节都是阿娘来主持,如今阿娘这状况,自是不能再操劳这事了。是以,今岁的寒衣节我们清蘅院可是管不来。”
大胤素来看重寒衣节,寒衣节一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要开坛祭祀祖先。
寻常百姓过寒衣节,多是裁五色纸造寒衣烧给先人。但大家族尤其是勋贵世家过寒衣节可不能如此寒碜,除了烧寒衣,还要请人哭灵,摆戏台办宴席,弄得越热闹越有排面越好。
承安侯府过往几年的寒衣节都是阿娘这宗妇操持的,里头的花销自也是清蘅院一手包办。
可今岁的寒衣节,她们清蘅院是一个铜板都不会出。
容珣有些意外,他这大女儿这些天几乎不同他说半句话,没曾想今个竟会主动同他商量事。
他等闲不爱管庶务,哪儿知晓办一个年节要耗费多少财力心力,闻言便颔首道:“自该如此,寒衣节有你祖母与裴姨娘操劳,你不必挂心。”
容舒这才扬起点笑意,道:“孙医正道阿娘如今须得平心静气,不能大气大怒,也不能过于劳累,日后侯府的事阿娘大抵都没甚心力管。对了父亲,女儿听周嬷嬷说阿娘的焦尾琴在您书房,女儿从前在扬州府同静慈师太学过一曲清心咒,正适合拿来弹给阿娘听,父亲若是方便,可否将那琴送来清蘅院?”
容舒说的那琴,容珣记得,是前朝制琴大师乌大师所做的,十分稀罕。成婚头一年,沈氏知他爱抚琴,便将那琴放到书房去了。
只后来这琴他送与了阿韵,眼下就在秋韵堂里。
容珣忖了片刻便道:“那琴如今就在秋韵堂,我明儿给你送过来。”
说罢便要掀帘进内室,容舒忙又唤住他:“父亲,还有一事。”
容珣急着入内看沈氏,面上多了丝不耐,忙道:“还有何事,快说。”
“阿娘嫁入侯府这二十年,为了维持侯府的体面,嫁妆已是所剩无几了。眼下阿娘调养身子,少不得要耗费打量珍贵药材,只阿娘如今私库空空,这事还得父亲来想个法子,女儿委实是没得辙。”
这事倒是不难办。
容珣知晓荷安堂那里倒是有不少好药材,容老夫人自打摔断腿后,每年都要耗费不少银子囤些珍稀药物。
“你把要用的药材写一份给我,我过两日备好了差人送过来。”顿了顿,又道:“可还有旁的事?”
容舒笑道:“倒是没甚事了,就是有个疑问,还望父亲解惑。二妹妹再过几个月便要出嫁,阿娘既是嫡母,又给二妹妹添了一笔嫁妆,我就想问问父亲,二妹妹出嫁那日可是从我们清蘅院出嫁?”
容珣怔了怔,这事他倒是未曾想过。
先前珍娘对涴儿从哪儿出嫁丝毫不在意,涴儿前几日还问着能不能从秋韵堂出嫁的,他还未应,如今听容舒这么一说,忽又觉得从秋韵堂出嫁十分不妥。
珍娘既是他发妻,涴儿要出嫁,自也该从清蘅院出嫁。
“自当如此,你娘是涴儿嫡母,涴儿当然是从清蘅院出嫁。”
前世容涴可不是从清蘅院出嫁的,阿娘不爱抢人儿女,又因着敬佩裴尚书的为人,十分体谅裴姨娘的难处,容涴出嫁时磕头敬茶的对象是裴姨娘。
容舒才不干呢,阿娘给了容涴一笔嫁妆让她风风光光嫁到蒋家去,容涴凭什么不磕头不敬茶?
得到了她想要的答复,容舒也不多说,福了一礼便出了屋子。
盈月、盈雀跟在她身后。
盈雀十分不忿道:“姑娘,主持寒衣节可是宗妇的权利,怎可让给秋韵堂?”
盈月扯了扯盈雀的袖摆,“小些声,你以为操办个大年节那般容易?这种事吃力不讨好还费银子,要个宗妇的名头有甚用!姑娘就是要让秋韵堂那位自个儿找银子去,她若没得银子,定会去荷安堂找老夫人要。老夫人不是怜爱裴姨娘吗?就让她用银子怜爱去罢!”
操办寒衣节的事,容珣回了秋韵堂便同裴韵提了。
裴韵颔首应下,道:“三郎,夫人如今……如何了?”
沈氏病危,她知晓清蘅院那头定然不喜看到秋韵堂的人,便也没派人去,也就每日容珣回来时方问上一嘴。
容珣还是同先前几日一般,只道了声:“她不会有事。”
裴韵斟茶的手微微一顿。
沈氏出事那日,容珣失魂落魄地回来秋韵堂,她问他夫人如何了,他只愣怔怔地坐在那,反复说着:“她不会有事,沈一珍怎可能会有事。”
裴韵头一回在他脸上瞧见那样的神色。
澄澈的茶汤慢慢溢出茶盏,裴韵骤然回神,忙放下茶壶,拿过布帛擦拭。
容珣按住她的手,道:“不必忙这些了,你且去歇着吧,我去趟荷安堂。对了,那张焦尾琴,我明儿会差人送去清蘅院。昭昭想给她娘弹清心咒尽尽孝心,那焦尾琴的音色最是适宜。等过段时日,我再给你送旁的琴来。”
裴韵爱抚琴,这么多年来都是用的那张焦尾琴。
这琴器就同爱宠一样,用久了都是会有感情的,容珣也知她爱这琴,她是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他会将这琴送走。
只此时此刻,她却不能说不。
因为那张琴从来都不是她的。
裴韵缓缓垂下眼睫,连案上的茶汤何时变凉都不知。
两日后便是寒衣节,容舒一早起来拿五色纸扎纸衣。
荷安堂那头天不亮就开始“铿铿锵锵”地吵,盈雀去瞅了眼,说是外头请来哭灵的人来了。
那头祭的自然是容家的先祖,容舒不想去,把清蘅院的院门一阖,兀自在这里给外祖父扎纸衣。
容舒不曾见过外祖父,她出生时,外祖父便已经去了。
但她的名字是外祖父给她起的,说舍予舍予,既要知道付出给予,也要懂得放弃舍下,如此这般,方能过舒心的日子。
容舒有时在想,这些话外祖父兴许是说与阿娘听的。
扎好纸衣,都快要过晌午了。
盈雀回了趟家,从后罩房回来时,一脸惊色道:“姑娘,东华门那头出大事了!”
……
东华门北大街。
数千匹铁骑疾驰而来,铁甲森森,马蹄震天。
领头之人头戴凤翅盔,腰系长钺,至东厂大门便勒马收鞭,爆喝一声,道:“吾乃金吾卫统领谢虎申,今奉皇上之命,特前来平乱!”
数千名身着盔甲的金吾卫一至,被怒火冲昏了头的百姓们登时一惊,听罢谢虎申的话,骤然清醒过来,立马扔掉手上的破铜烂铁,呼啦啦跪了一地。
上万名百姓一跪,长阶下那二十来具不堪入目的尸体暴露在众人眼中。
饶是见惯了死尸的谢虎申在看到那些支离破碎的尸体时也不由得心头一跳。
皇上派他出来时,明令不得再惹起民怒。
可见着这堪称惨烈的一幕,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些百姓。
若只有三五名百姓,那好说,直接抓人投进大牢便可。可他面对的是上万名愤怒的百姓,总不能把上万名百姓都收押入牢吧。
谢虎申十分头大,身上威风凛凛的铠甲都似乎不威风了。
眼角瞥见一道青色身影,倏地急智一生,中气十足道:“顾大人可否同本将说说适才这里究竟发生了何事?”
顾长晋从一旁的古槐树行出,见礼作揖,道:“刑部一刻钟前接到消息,称万民百姓前来东华门请愿,严惩逼死钟雪雁的东厂番役。下官遂奉大司寇之命前来视察,彼时掌刑千户胡威丝毫不听百姓陈词,便对请愿的百姓拔刀相向。百姓们为求自保,不得已对胡千户动了手。”
钟雪雁的父亲原是个教书先生,因醉酒后妄论了几句时政,被东厂的人捉走。钟雪雁为父伸冤,只可惜案子还未重审,父亲遭不住酷刑死在了狱中。
钟雪雁闻得噩耗,当夜便将自己吊死在闹市,留下血书一封,怒道天道不公,任奸佞横行。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一整个上京的百姓都知晓了,百姓们心有戚戚焉,生怕下一个说错话丢性命的人会是自个儿。
之后也不知是谁鼓动的,上万名百姓忽然轰轰烈烈地在东厂闹起来。
谢虎申来之前自也听说了钟雪雁的事,此时听罢顾长晋的话,黝黑的脸不由得一抽。
好家伙,这些文官真个就一张利嘴畅行天下。
请愿?自保?
什么时候百姓上门请愿要抄上家伙的,瞧瞧,连洗衣裳用的棒槌都带来了,别以为藏在身后他就瞧不见了。
还有上万名百姓用拳头将二十多名番子生生打死,竟是“为求自保”而“逼不得已”?
谢虎申简直是甘拜下风。
只眼下顾长晋都为他铺好了路,他自是要顺着走下去,颔首肃穆道:“既如此,等顺天府的人来了,便让朱大人将涉事百姓带回去问个话罢。旁的人……且自行离去,莫再添乱。皇上心系天下苍生,千叮万嘱命本将莫要误伤了咱大胤的百姓。眼下你们的请愿本将已知晓,自会向皇上禀告。”
百姓们先前见数千名铁骑浩浩荡荡而来,还道今日便是能免了牢狱之灾,一顿皮肉之苦也是少不了的。
谁知顾大人不过寥寥几语,便令得这黑面统领轻拿轻放地放过他们。
百姓们忙磕头,齐声道:“草民多谢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