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言小说上一章:我在贵族学院女扮男装的那些年
- 古言小说下一章:国民妹妹是顶流
“没有,”闵公公道,“今儿去娘娘宫中,娘娘也没有说过。”
“母后没说,莫非是父皇……”赵源摇了摇头,“打听清楚,我什么样、我自己知道,何必害别人姑娘。”
闵公公拗不过赵源,只能道:“等明日天亮,一定去打听。”
话是这么说的,但未至天亮,这事儿就被抛去脑后了。
三更过半,赵源突然惊梦,大呼大叫。
守夜的闵公公顾不上披衣、也顾不上趿鞋,冲到床前,唤道:“殿下、殿下!”
黑暗之中,闵公公伸手一摸,惊了惊。
殿下身上全是虚汗,冰冰凉的。
他再探赵源额头,滚烫滚烫。
闵公公手脚并用地冲出寝宫,喊其他人:“殿下病了,快请御医、快去!”
深夜里,整座皇城,黑沉沉的。
只这一角,次第亮了光。
宫人们忙得脚不沾地。
闵公公伺候赵源这么多年,也知道眼下要怎么处理,在太医赶到之前,他带人替大殿下擦了虚汗,换了干爽的衣裳、被褥,又拿帕子沾了温水,润一润殿下口唇。
太医院今夜是廖太医与童院判当值。
两人急匆匆赶,大冷的天,赶得额头冒汗。
寒意裹身,不敢到大殿下病床前,先在中殿里里暖一暖身子。
宫人送上热茶。
闵公公过来,讲大殿下状况。
“魇着了?”童院判问。
闵公公欲言又止。
“殿下身体重要,”廖太医看在眼里,劝道,“有什么不能说的?”
闵公公心一横,道:“殿下睡前看书,二殿下突然来了,身上全是寒气,就这么冲到大殿下榻前,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又走了。依杂家看,殿下恐是被寒气冲着了,又记挂那些糟心话……”
廖太医和童院判交换了一个眼神。
他们太医院,与大殿下打交道多,知道这位性情。
大殿下是个很认真的人。
若二殿下无端端说些糟心话,大殿下很容易钻牛角尖。
又被寒气冲着,能不病吗?
待身上暖和了,两人入了寝殿,仔细查看病情。
这一看,廖太医心里一惊。
大殿下的状况比预想得要糟糕。
明明才换了衣裳,这么些工夫,又潮了。
如此虚弱身体,出那么多的虚汗,怎么能扛得住?
童院判亦十分紧张,两人研究了药方,让宫人先去熬药。
忙碌之中,天亮了。
赵源病倒的消息报去了皇上、皇后与皇太后处,等太医院增派太医,千步廊左右也都知道了。
也仅仅只是知道,并未多作关心。
习惯了。
哪年冬天,大殿下能无病无痛的?
这一次,也会和以前的无数次一样,病上一段时日,等天暖些会好转。
可再好,一样要注意身体,小心谨慎。
那是药罐子,绝对不能马虎。
只有赵启,略有些心虚。
别不是他的缘故吧?
他明明也没做什么!
也许赵源的病就是为了跟父皇告状?
赵启老老实实等了一上午,没有等到父皇召见,便侥幸着安心下来。
“跟我无关,”赵启嘀咕着,“跟我没关系。”
所有人的“习惯”,在程皇后亲赴赵源宫室后,渐渐变成了担忧。
大殿下是男儿。
即便羸弱,都被要求独立,坚强。
幼年时由母后看顾病情,长大之后,就不能这样了。
皇后娘娘再舍不得,也会克制自己,赵源病了,就让身边嬷嬷去探望,而不会亲自去。
在清早得到消息之后,嬷嬷已经去过一趟了。
若非殿下状况极其不好,嬷嬷的回禀让皇后娘娘无法放心,又怎么会去呢?
寝宫里,程皇后握着儿子发冷的手,眼眶通红。
廖太医一五一十说了病情:“病得突然,来势汹汹……”
“我知道,母子连心,我知道他这次病得重,”程皇后噙着泪,问,“昨儿还好好的,怎么就……二殿下到底说了些什么?”
闵公公与皇后自是原原本本说了答案。
皇后道:“这都是哪里来的混账话?”
廖太医眼观鼻、鼻观心,心里拔凉拔凉的。
真是什么不能听,就让他听什么。
程皇后召了一内侍进来,交代道:“去问问皇上,这都这么跟什么!”
内侍一路赶到御书房。
皇上正与三公商量事情,内侍等了会儿,才被引了进去。
“二殿下一身寒意冲进大殿下寝宫……”内侍一字一字,“不要成亲……大殿下不解其意……”
平铺直述、毫无感情,却让徐太傅气得重重咳嗽起来。
范太保一面与徐太傅顺气,一面问:“真有这回事?二殿下哪里听来的胡言乱语?”
徐太傅反握住范太保的手,拐杖在地上重重敲:“哪里听来的?还能是哪里?就是这阉货的嘴!那日在御书房里提这要命的事,被我骂了,你还不知收敛,还传到二殿下耳朵里!”
徐公公白着脸,往后退了半步:“那日之后,杂家一个字都没有说过,更不会去二殿下跟前说道,老太傅莫要信口雌黄!”
第88章 太急躁了些
“我信口雌黄?”徐太傅撑着扶手起身,举着拐杖就要往徐公公身上砸,“那等要命的话,不是你、还有哪个会挂在嘴边?不是你,又是哪个叫二殿下知道了?老头子今日捶死你!断子绝孙的玩意儿!”
徐公公目瞪口呆。
饶是知道徐太傅气性大,与皇上争执时都半步不让,这对君臣、师生之间的争吵,徐公公就在御前当差,这几年见识多了。
可真看到那沉甸甸的拐杖往他身上招呼,徐公公还是惊到了。
御书房里打人。
老太傅是发疯了啊!
徐公公想往龙椅后头躲,又实在没那个胆子,只能左移右挪:“您不能这样、不能这样!”
范太保和黄太师也大吃一惊,很快回过神来,一左一右来拦徐太傅。
三个老头,年纪加一块都两百出头了,身子骨属实不灵活。
添上闻声赶进来的几位内侍,将徐太傅架住,拉开了这场乱局。
徐公公躲在几人后头,想说什么,看了眼皇上阴沉至极的脸色,还是闭了嘴。
这个时候点火,容易烧着自己。
徐太傅喘着大气,老脸发青。
黄太师左右一琢磨,便道:“太傅不如先去探望殿下?让太保陪老大人一块去吧?”
范太保也赶忙附和:“是,老大人,我与您先去看看殿下。”
徐太傅被两人劝说着,目光至始至终落在皇上身上,坚持道:“皇上,这阉货……”
赶在老太傅说完之前,皇上蹙起眉头,对徐公公道:“惹人烦的东西,别碍着太傅的眼,还不滚出去!”
徐公公躬着身子退出去。
徐太傅看在眼里,心中长长一声叹息。
皇上还是护着那阉货。
就那么个东西和那妖道,整天在皇上跟前,皇上岂能不让他们给迷了心神?
徐太傅还想说什么,终是被范太保左一句“担心殿下”、右一句“太医不知道还说了什么”,给劝动了,没有再坚持,在皇上点头后,与范太保一块退了出去。
黄太师没有走,等御书房里只余他和皇上,才轻声道:“皇上,太傅关心殿下,才会御前失仪。”
“朕知道,”皇上淡淡道,“太傅很看重源儿。”
黄太师又道:“太傅说的是真的吗?那日徐公公当真提过大殿下与秦家那丫头……”
“随口一说的,”皇上睨了黄太师一眼,“朕也不可能那么做,启儿不知是哪里听了些话,朕一会儿叫他来问问。”
黄太师垂了眼,抿住了唇。
随口一说?
没有皇上的心思在里头,徐公公会随口一说?
作为大周老臣,黄太师对皇上的性格很了解。
在他看来,皇上是位好皇上。
大周建在前朝的一片狼藉焦土上,需要的,是一位能稳住疆土、振兴内政、徐徐图之的皇上。
庆元帝登基二十年,他做到了。
可皇上也有担忧。
长子赵源羸弱,次子赵启不是个能承继大统的,三次赵逞年纪不大,但从资质看,与同龄时的皇上远远比不了,其余皇子,越发年幼了。
偏朝中老臣居多,而且都是在开朝前就跟着先帝爷打南征北的,说话一个比一个硬气。
皇上被他们制住了手脚,才会有了邓国师、徐公公这样的人。
制衡、督促、威慑。
皇权之中很常见的手段。
皇上如此选择,无可厚非。
就是太急躁了些……
老骨头们还能硬气几年?
皇上该更耐心才是。
今日状况,说白了,皇上心急,让徐公公说来刺探人的,刺没刺出血,黄太师不晓得,却传到二殿下耳朵里,转头扎向了大殿下。
“您……”黄太师想再劝皇上耐心,话到嘴边,还是咽下去了。
皇上极其不爱听别人说他的“错”。
让皇上仔细静一静吧。
此刻还是不提为好。
另一厢,范太保扶着徐太傅,一路往大殿下宫室去。
徐太傅心中郁郁,嘴上道:“皇上不能再继续宠信那几个小人了,整日兴风作浪,可恶至极!”
范太保唉唉叹息。
他也烦透了徐公公和邓国师。
可他现在不能跟徐太傅一起骂。
骂了,看似口头畅快,但对徐太傅的身体无益处。
御书房里暖和,外头雪厚寒冷,一热一冷的,太傅再那么激动,会吃不消的。
“不如请太后娘娘出面劝劝,”范太保出着主意,“娘娘的话,皇上还是听的,您莫要着急,等先看殿下状况。”
等两人到场一看,心凉了半截。
赵源病得很重,比以前的任何一次都重。
太医们神色凝重,慈宁宫遣了人来问,童院判正与那儿说着。
程皇后勉强打起精神,问:“到底是怎么出的传言?”
怕太傅激动,范太保把事情说了一遍。
“永宁侯府那位姑娘?那位传言里的凤凰命?”程皇后一愣。
她自是听过的。
皇上让秦鸾与赵启定亲,这种忽视、冷待嫡出的赵源的举动,程皇后不是没有怨恨过。
可又有什么用呢?
作为皇后,皇上与皇太后都不喜欢她。
作为母亲,她对儿子的期盼从不是龙椅,而是平安。
赵源的品德,不会做一个万事不管的皇帝,他一定会勤勉、刻苦,可他的身体,不用十天半个月,就能被朝政拖垮。
争位?
那是送命!
程皇后从不敢有那等念头,自然也不在乎什么凤凰、鸾鸟。
可现在,想到病重的赵源,程皇后喃喃道:“秦姑娘的八字,真的能救源儿吗?”
范太保愕然:“您……”
徐太傅回过神来:“您可不要犯糊涂!殿下病倒前交代给闵公公话,您忘了吗?”
程皇后咬住了唇,用力至极。
嘴唇破了血,口齿间全是血腥味。
她记得的。
她那良善又淳厚的儿子,不想害别人家的姑娘。
她为儿子的品德自傲,但她也为儿子的病情痛苦不已。
“是我失言了,”程皇后噙着眼泪,颤声道,“两位老大人就当没有听过吧。”
范太保应下。
徐太傅点了点头,心中却不踏实。
母亲为了救儿子,割肉都肯,万一殿下恶化……
第89章 我绝不为难她
过了腊八,离新年更近。
千步廊里的“年味”却淡了很多。
许是大殿下的病情没有好转,早朝时观皇上神色,亦是忧心忡忡,以至官员们的各处应酬都停了。
不乐观。
与之前的每一个冬天比,都要让人心慌。
赵启进御书房挨了一顿骂,他有心自辨,奈何皇上并不想听。
顺妃因着这事,也受了连累,只能老实做人。
只晋舒儿,每一餐都吃得饱饱的。
在她看来,大殿下那病怕是没得治了。
皇上对大殿下再不亲近,长子也是长子,丧子之痛定然难忍。
何以解痛?
唯有长孙。
等她诞下皇长孙,皇上从丧子之痛中平复,那她就是真正的母凭子贵。
而中宫之中,程皇后毫无胃口。
从病倒起,赵源就没有醒过,从日到夜,都昏睡着。
若说有什么变化,就是有一两天体温正常过,汗也少,可后来又再次起热。
她心急如焚。
再是康健的人,昏这么些天,不吃东西,也会倒下的,何况赵源!
忧心之下,程皇后眼前发白。
映在眼中的东西渐渐模糊,失去边界,然后,只余下一片苍白。
明明那么亮,却什么都看不见。
她听到心跳声,噗通噗通,又急又重。
呼吸亦急促起来,胸口痛得厉害……
身边宫女发现了她的状况,忙扶住她,一面催人去请太医,一面让人送上蜜茶。
李太医匆匆赶到时,挪到榻子上休息的皇后已经缓过来一些了。
“我无事,”皇后轻喘着道,“也就只那么会儿看不见,现在已经好了。”
李太医知她这症状,道:“您不能不吃东西。不管有没有胃口,多少都要用一些。”
“我惦记源儿,”程皇后道,“李大人,源儿今天如何?”
“童大人与廖大人照顾着,”李太医劝道,“知您如此,殿下会伤心的。”
程皇后红着眼摇了摇头:“知道为娘难过,他怎得就不醒呢……”
这话,李太医答不了。
在他看来,殿下强弩之末,便是熬过了这一回,也未必能撑到开春。
程皇后也没有要人答,她目光涣散,望着屋梁,喃喃:“秦姑娘是不是真的能救将死之人……”
李太医正写药方,满脑子的药材,一听这话,下意识接了一句“能”。
字从舌尖出去,李太医一个激灵。
大皇子的病因何而起,他岂会不知?
皇后娘娘为何会有此问,他也能猜得到。
可这并非他的本意。
上一次,忠义伯世子夫人的病,让李太医明白,这世间那些神神叨叨的事儿,不能以医理推断,他确实不懂那些。
也许大殿下与秦姑娘定婚,能“药”到病除,从此康健万分,那简直是再好不过。
可谁能保证呢?
若没有用处,不止殿下难以心安,秦姑娘又怎么办?
见程皇后怔怔看着自己,李太医思绪飞转:“是这样的,前回忠义伯世子夫人得的是不治之症,臣与几位太医都束手无策,只能让伯府看着备后事了。
秦姑娘突然来了,说有法子能救,她给世子夫人喂了颗丹药,是她们师门方子。
一喂下去,世子夫人就有了起色,听说现在已经康复了。
您刚才问,臣突然就想起这事儿了。
若秦姑娘手里还有仙丹,或许能对殿下起效。”
程皇后闭目沉思。
李太医偷偷擦了擦额头汗水。
不是八字,是丹药。
他这是急中生智,硬把皇后娘娘的思路引了引。
虽然,那小姑娘家家,说话是怪气人的,可让人守一辈子寡,这种缺德事,他不能做。
因他失言,让皇后娘娘爱子心切,做出错误决定,那他老李太罪过了。
程皇后沉思了许久,睁开眼唤了一位嬷嬷来:“我想向秦姑娘求一颗仙丹。求人救命,本该我亲自去永宁侯府,但我出不去……”
一国之母,居于内宫。
她足够尊贵,却也没有自由。
儿子病着,不能时时刻刻照顾左右,连去求药,都不能亲力亲为。
钟嬷嬷道:“交给奴婢吧,永宁侯性子直,孙女一定也是爽快人,侯府会明白您的难处。”
见钟嬷嬷要退出去,程皇后硬撑起病体,泪眼婆娑:“源儿的病情,侯府十之八九也听到了传言。
他们若担心我做出不明智的决定,亦是情理之中。
你与秦姑娘说,我只想求一颗丹药。
我以我皇后的身份、以我程氏百年荣耀与名声起誓,我绝不为难她。
哪怕、哪怕她不给药,我也不为难她、不会让其他人为难她……”
钟嬷嬷闻言,眼泪险些涌出来。
她知道,娘娘不在乎什么“皇后”不“皇后”,当年赵、程两家定下婚约时,还没有大周,又何谈传承?
但程氏的荣耀和名声,娘娘视为性命。
娘娘想让殿下好起来,但她更怕自己癫狂、做出不配为程氏女的举动。
娘娘的内心,该是多么煎熬!
钟嬷嬷硬忍下眼泪,道:“奴婢一定会向永宁侯一家转达您的意思。”
沉沉大雪中,一辆马车出了皇城,停在了永宁侯府外。
钟嬷嬷跳下车,敲开大门,将中宫腰牌捧上。
侯夫人知宫中来人,皱了皱眉头,让人迎了钟嬷嬷进来。
两厢见面,侯夫人深深看了钟嬷嬷几眼,叹道:“来的竟是你啊,老了,我差点都没敢认。”
“是我,”钟嬷嬷道,“侯夫人,快三十年不见了,您还能认得我,您眼力真好。”
侯夫人轻笑了下。
那两年,她见过还是个小娃儿的程皇后,钟嬷嬷是教养嬷嬷,一直陪着。
反倒是皇后入宫后,逢年节、外命妇进宫,侯夫人都没有在中宫遇上钟嬷嬷。
这也寻常。
一群人问安,人多,要应付得也多,哪里还顾得上旁的。
“我来,是替娘娘来求药,”钟嬷嬷道,“娘娘说……”
沉沉誓言,落到侯夫人的耳朵里,说不吃惊是假的。
“我把阿鸾叫来,”侯夫人道,“娘娘说到这个份上了,我没有替阿鸾应允、或是拒绝的权利。”
秦鸾很快赶到。
听钟嬷嬷说了一番话,她抱着拂尘,心绪万千。
第90章 慈爱与骄傲
屋里静悄悄的。
秦鸾思考时,钟嬷嬷没有出声催促,她只是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姑娘。
这一看,钟嬷嬷在秦鸾身上,察觉出了些“熟悉”。
这种熟悉,来自瑰卫。
钟嬷嬷见过很多瑰卫女子,她们之中,有当时已经嫁人生子的,有因战事新寡的,有豆蔻年华的,也有个头只桌面高的幼童。
不论是什么年纪,她们团结,奋斗,眼中始终存着一份坚毅,骨子里的傲与矜,让人印象深刻。
不只钟嬷嬷记在心中,当年还那么小的程皇后,也对瑰卫向往不已。
可程家没有让她成为其中一员,只允她学些拳脚功夫。
毕竟是乱世。
底蕴深厚如程家,也不敢说,能护得每一个孩子都平平安安。
多些自保之力,总比柔柔弱弱,多一丝机会。
再后来,大周建朝,钟嬷嬷教养的姑娘渐渐长大,等庆元帝登基,她入主中宫。
时隔多年,她们主仆再一次见到了瑰卫——平阳长公主与文定乡君。
皇后娘娘曾私下与钟嬷嬷说,那两位变化不小。
钟嬷嬷想,不再需要上战场的女子,自然是会有变化的。
那份外放的豪气与锐利被收敛了,展现在人前的是温婉与克己。
钟嬷嬷很少有与那两人打交道的机会,但凡遇上,她都在观察,却很难寻到她们年轻时的那股风采。
而现在,钟嬷嬷在秦鸾身上看到了。
那股矜骄,那股沉毅。
悬着的心,忽然就落下来了。
她想,这样的姑娘,应是不会拒绝救殿下一命的。
秦鸾垂着眼帘。
那日,林繁夜访,与她说了外头忽然而起的流言,也告诉了她流言背后的陷阱。
一旦皇上把“大殿下”作为一个选择,放在秦家面前时,秦家该怎么办?
大周的江山,是祖父随着先帝,与无数开朝大臣们一块拼搏下来的,秦家对大周的忠心毋庸置疑。
皇上的试探固然会伤了秦家的心,也会伤了其他与秦家一样、把大周抗在肩膀上前行的老臣的心,但在御前,绝不是一口一个“伤透了心”就能善了的。
更糟糕的是,大殿下病倒了。
此时此刻,皇上若声泪俱下、请求秦鸾给大殿下冲喜呢?
此举固然无义,但只要哭得够伤心,世人总是向着“面临丧子之痛”的父亲的。
救回来,“皆大欢喜”。
救不回来,秦鸾本就是修道之人,与她修一座道观、让她一辈子闭观修身,再给永宁侯府足够的补偿,几乎可以被称之为“君恩浩荡”了。
真到了皇上在金銮殿里“泣下如雨”时,秦家被动至极。
而程皇后现在的求助,给了秦家一个机会。
“绝不为难”,是程皇后给秦鸾的承诺。
以程家荣耀与名声起誓,她不为难秦鸾,也不会让其他人为难秦鸾。
这个其他人,指的就是皇上。
若皇上开口逼迫,程皇后作为大殿下的母后,对所谓的“冲喜”反对到底。
秦鸾没有见过程皇后,不知她模样,不解其性情,但在这份承诺里,秦鸾看到了一位母亲的慈爱,以及,一个人的骄傲。
“师父的丹药,我还有的,”秦鸾抬起眼,开口道,“但是,我不敢保证那丹药一定能救殿下性命。”
钟嬷嬷深深行了一礼:“医者都说,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娘娘都懂。”
秦鸾看向侯夫人。
侯夫人知她已拿了主意,便道:“你想好就是。”
秦鸾起身,与钟嬷嬷道:“嬷嬷稍候,我回屋里取药。”
侯夫人见她离开,神色沉沉。
这一次,她知道阿鸾要做什么了。
主将亲征前线,侯夫人坐镇中帐,但她该给主将备两位偏将吧?
皇城,到底是皇上的地盘。
阿鸾那点功夫,连翻墙都不利索,万一遇着什么事,多吃亏?
皇后娘娘虽有承诺,谁知道皇上会不会来硬的。
“把阿沣和阿鸳唤来。”侯夫人与采薇道。
真到了来硬的时候,多这么两个人,无济于事,但在未动手之时,气势不能输。
两军对垒,露怯的那一方,未战先输。
钟嬷嬷等了会儿,秦家兄妹陆续到了。
想到侯夫人对他们会有一番提点,钟嬷嬷主动出了屋子。
秦鸾记得祖父前回说过的话,没有瞒着侯夫人,把自己所思所想说了一遍。
侯夫人满意地点了点头,视线落在秦沣与秦鸳身上。
这两人突然被叫来,显然不清楚来龙去脉,也没有想得这么深刻,一时之间,面面相觑。
侯夫人沉声道:“都听见了?都记下了?”
两人忙颔首。
三人出来,上了钟嬷嬷的马车。
钟嬷嬷轻声问:“大姑娘怎么还换了身衣裳?”
秦鸾看了看裙摆,道:“皇上说,姑娘家家的,别总穿道袍。我在家里习惯了,入宫还是换一换。”
钟嬷嬷一愣。
按说,臣子家的姑娘穿身道袍,能碍着谁?
皇上管这个,八成是没事找事。
这么一想,钟嬷嬷道:“这身也好看。”
颜色素雅、款式大方,衬人。
秦鸾道了声谢。
她这么穿,也是在表示,她不止是修道之人,她也是永宁侯府的女儿,是大周功勋之后。
有中宫腰牌,宫门口侍卫查验后,马车一直到了赵源的宫室。
三兄妹依次下车。
闵公公这儿已经得了吩咐,郑重与秦鸾行了一礼。
廊下,童院判定定看着永宁侯的三个孙儿。
廖太医与秦鸾熟一些,走了过来,叹息着摇了摇头。
“有把握吗?”廖太医问。
秦鸾低声道:“尽力一试。”
廖太医想说,这不是能“试”的事,转念想到永宁侯府立场与秦鸾的状况,话又都咽了下去。
试,总比不试强。
手握保命丹药却不肯救大殿下,之后才麻烦重重。
廖太医引秦鸾到寝殿。
秦沣跟着进去,秦鸳与钱儿等在外头。
幔帐撩起,秦鸾看着病榻上的大皇子,眉宇一蹙。
师父留给她的瓷瓶里,保命药一共有两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