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汉书•外戚传上》。
那里。武帝大怒,下令追查到底,很快查清陈皇后就是主谋。如何处理此案,汉武帝颇费踌躇。按常法,巫蛊祠祭祝诅皇帝,属大逆无道,罪死不赦。但陈皇后不仅是皇后,而且是自己的表姐,更重要的是姑母刘嫖对自己有援立之功,恩重如山。血缘上的亲情对汉武帝刘彻倒算不了什么,但政治上的助力却是无法偿还的。思虑再三,汉武帝最后下令,凡与此事有牵连者,一律处斩,共杀了三百多人。而对陈皇后则从宽处理。处理诏书是这样写的:“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①这一年是元光五年(前130年)。陈皇后被废后,对长公主刘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汉武帝刘彻已不是坐在她的膝上逗乐的小儿了,而是一个成熟的独断专行的皇帝了。而刘嫖也深知,刘彻那强烈的个性和独立不羁的气质,是不允许别人对他的私生活说三道四的。对此她已经没有回天之力了。
(四)落拓的晚年
女儿的婚变之后,刘嫖显得老了。尽管依旧过着骄奢淫佚的生活,在花天酒地中打发日子,但物质生活的丰裕丝毫不能冲淡她在政治上的失意,刘嫖首先在精神上衰老了。祸不单行,在女儿婚变的第二年,刘嫖的丈夫堂邑侯陈午逝世了。接踵而来的灾祸,对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刘嫖来说,精神承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她无法正视这一切,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女儿婚变和丈夫的死,她不可能去勇敢的承受,而是采取了一种极端消极的态
————————
①《汉书•外戚传上》。
度,寻求一种畸型的性欲刺激,以试图摆脱笼罩在心头的郁闷。
刘嫖寡居之后,虽然年纪已五十多岁了,却和一个年仅十八岁的男僮结成了一种暖昧的关系。这位十八岁的青年名叫董偃。董偃的母亲是一个珠宝商人,因为刘嫖是她的老主顾,所以经常出入刘嫖的府第,关系密切。董偃十三岁那年,随母亲去了刘嫖家。刘嫖的左右侍从都夸奖董偃长得聪明漂亮,也颇得刘嫖的欢心。刘嫖便将董偃母子召来,对他们说:“我看董偃这孩子长得乖巧,干脆留在我府中,我会像待我儿子一样对待他的。”董偃母子看刘嫖发话了,惧于权势,又想借此攀附权贵,就应允了此事。从此董偃就成为刘嫖府中的一个特殊成员。刘嫖为他请来了老师,督促教育他看书识字,还教他学习计算、相马、驾车、射箭等本领。董偃好学,又有点小聪明,这些知识技艺都掌握得不错,对历史传记还很精通。到了十八岁那年,刘嫖为董偃举行了冠礼仪式,这表明董偃已经成年了。从此董偃就成为刘嫖的贴身侍从,出则执鞭御车,入则伺候起居。自从刘嫖的丈夫死后,刘嫖竟移情于董偃,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忘年之恋。董偃这人伶俐温柔,也竭力地去讨刘嫖的欢心,刘嫖简直一刻也离不开董偃了。关于刘嫖与董偃关系的传闻,不胫而走,沸沸扬扬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一时之间,一些趋炎附势之徒都争先交结董偃,董偃一夜之间成为上层社会的知名人士,人称“董君”。刘嫖对此自然是求之不得,不惜倾其家财,帮助董偃在上层社会进行广泛交际。她下令说:“董君所需用的金钱,一天花费只要不超过一百斤黄金,铜钱一百万,帛一千疋,就不需要报告!”董偃成为一个名闻长安、挥金如土的阔公子哥儿。
刘嫖对董偃的宠幸,简直到了无以复加、不能自拔的地步。董偃有一位朋友叫爰叔,是当时的名臣爰盎的侄子。他对董偃说:“董君你私侍汉朝公主,如果真追究起来罪过可不小啊!你要想一个万全之策才好。”董偃一听很害怕,忙请教说:“我也为此思虑了很长时间,你有什么好主意吗?”爰叔说:“我倒有一个主意。顾城庙附近没有行宫,皇帝陛下祭祀时往来很不方便,你何不让长公主献长门园以为皇帝陛下的行宫。实际上皇帝早有这个意思,只是不好明说。皇帝得到长门园,又知道这是你的主意,必然对你有好感,此后必能高枕无忧,长无惨怛(dá,音答。忧伤,悲苦)之祸。”董偃谢过爰叔,马上将此事告诉了刘嫖。刘嫖当天就上奏请献长门园为行宫,武帝刘彻非常高兴。刘嫖见事情果如所料,大喜,给爰叔一百斤黄金以示酬谢。爰叔又为董偃筹划求见皇帝之策。他出主意让长公主刘嫖称病不上朝。武帝听说姑母病了,回想起姑母的恩情,觉得废除陈皇后一事实在对不住姑母,便亲自去探病。看着日渐苍老的姑母,恻隐之情油然而生。他问姑母有什么要求,刘嫖说:“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的遗德,列为公主,享受着丰厚的封邑收入,恩情隆天重地,妾至死也不能报答其万一。妾无他求,愿在临死前,能多见上皇帝陛下几面,如此虽死而无憾。”汉武帝听后十分感动,说:“我倒是非常想常来看望公主,只是顾虑我的随从太多,让你破费。”果然过了几天,当汉武帝听说姑母刘嫖“病”愈后,又亲临长公主的府第,并拿出一千万钱为公主祝寿。那天刘嫖身穿仆人的服装,恭恭敬敬地将武帝迎到堂上。看着姑母这一身奇怪的装束,又对董偃之事早有风闻,聪明的武帝早已明白了姑母的用心,所以没坐多久,武帝就说:“请主人翁出来让我见见吧。”刘嫖一听心中大喜,因为武帝请见“主人翁”,实际上是承认了董偃的合法身份,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但她还是装出了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走到堂下,去掉首饰,脱掉鞋子,磕头谢恩说:“妾无颜面对圣上,罪当伏诛。陛下宽恕,谨谢圣恩。”武帝有诏请公主起来,刘嫖才重新装束打扮,到东厢房把董偃引见给武帝。董偃也身着仆人装,匍伏堂下给汉武帝磕头谢罪。刘嫖在旁边赞日:“馆陶公主胞人臣董偃昧死再拜谒皇帝陛下。”武帝亲自起身,下诏赐衣冠。董偃更衣复出,给武帝祝酒。武帝一时高兴,赐予他“见尊不名,称‘主人翁’”的特权。从此董偃声名大振,贵宠一时,常与武帝一起娱乐戏游。
但董偃毕竟以佞幸而得势,一旦失宠,便一钱不值。有一次武帝一时高兴,便在皇宫中的宣室置酒招待姑母刘嫖和董偃,使谒者引董偃入宫。当时,东方朔正执戟守卫在殿下。东方朔是以滑稽讽谏著名当世的人物,连武帝也非常敬重他。他看到董偃来了,横戟阻拦,质问武帝说:“陛下,董偃有可杀之罪三,怎能进行宫禁地?”武帝说;“董偃犯了什么罪?”东方朔说:“董偃以人臣私侍公主,是罪一;败坏社会风化,乱婚姻之礼,破坏王制,是罪二;不遵经劝学,反以靡丽奢侈为务,使陛下不能专心于王事,实国家之大贼,是罪三。罪死不赦!”武帝沉默了半天,才慢慢地说:“朕已设宴,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但东方朔仍不依不饶地说:“宣室乃先帝的正室,非法度之政不得入内,何况小人董偃呢?”武帝见东方朔义正词严,只好下诏改设宴于北宫。自此后,武帝对董偃逐渐疏远。董偃从此郁郁不欢,年三十而去世。董偃死后,刘嫖因伤心过度,不几年也病死了。依照她的遗嘱,将她的遗体和董偃葬在一起。

王克奇
汉武帝的两个同胞姐妹
(一)改嫁家奴的阳信长公主
阳信长公主的父亲是汉景帝,母亲王皇后。《汉书》中又称她为“平阳主”。阳信(在今山东无棣县)是其封邑名,因其是长女,故称“长公主”。其前夫为平阳侯曹寿,故又称“平阳主”。
王皇后共生有三女一男:长女阳信长公主,次女南宫公主,小女隆虑公主,小儿子即汉武帝刘彻。阳信长公主按当时的道德标准看是一个本份的贵族女子,不涉足于政治,但却是弟弟刘彻和卫皇后卫子夫的红娘。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位皇后是他的表姐陈皇后。因陈皇后的母亲亦即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嫖援立有功,所以陈皇后曾“擅宠骄贵十余年”,遗憾的是一直未能给汉武帝生下子嗣。作为大姐的阳信长公主自然非常着急,这不仅关系到家族的传宗接代,而且是事关政治权力继承的大问题。为此,阳信长公主到处访求,选择了十多个良家女子养在家中,进行一些礼节、服饰、应酬知识方面的培训,寻机送进宫去。但她也知道陈皇后嫉妒成性,心中犹豫未决。可巧汉武帝有一次从霸上参加祓除的仪式(汉代的习俗,为除灾祛邪而举行的仪式)回宫,路过阳信长公主家稍事休息。长公主乘机把这十几个女子装饰一番请汉武帝见面。但汉武帝一个也没有看中,使阳信长公主非常扫兴。长公主下令置酒款待武帝。酒酣,长公主让几位歌女上前唱歌以助酒兴,没想到汉武帝一眼看中了歌女卫子夫。武帝借口更衣,点名让卫子夫随侍,在“尚衣轩”中两人发生了性关系。回到席中,武帝兴致很高,赐给阳信长公主黄金千斤。阳信长公主见机奏请送卫子夫入宫,武帝准奏。长公主送卫子夫上车时抚摸着她的背说:“保重身体。如果日后享得荣华富贵,愿无相忘!”卫子夫应诺而去。卫子夫入宫一年多,就被喜新厌旧的武帝疏远。后来武帝选择宫女不中用者遣送出宫,又见到了卫子夫。卫子夫一见武帝,涕泗横流,请求出宫还家。武帝看到卫子夫悲恸欲绝的样子,怜悯之情油然而生,两人重叙旧情。不久,卫子夫怀孕了,生了一个女儿,武帝大喜。之后,卫子夫先后又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以后的皇太子刘据。卫子夫也因此在生子的当年,即元朔元年(前128年)被册立为皇后,连卫子夫的哥哥卫长君、弟弟卫青也官拜侍中,成为武帝的亲信侍从。阳信长公主自然因这段姻缘为皇帝、皇后所看重。
阳信长公主和他的丈夫曹寿的封邑虽然在阳信县和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但长公主以武帝之姐的缘故,却一直住在京师长安。不幸的是结婚没几年,她的丈夫平阳侯曹寿患了严重的传染病,皇帝有诏令曹寿与长公主离婚回到平阳。与丈夫的分居,使正值壮年的长公主倍感寂寞。有一天她问左右侍从说:“当今的列侯中哪一个最贤明?”左右侍从都说当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最为出众。长公主一听笑了起来,说:“原来是他呀?他本是我家的骑奴。”原来卫青是一个叫郑季的小县吏和阳信长公主家中的女奴卫媪私通生下的一个孩子。根据当时的法律,奴隶的儿子仍为奴隶,所以卫青从他出生那天起,就成为长公主的家奴。卫青长大后,因身体强壮,成为平阳侯家的骑卫侍从,一直跟着阳信长公主。所以阳信长公主一听是卫青,禁不住笑起来。但当时的卫青已是今非昔比,官拜大司马大将军,成为位极人臣、势压丞相的皇帝的亲信大臣了。卫青是怎样发迹的呢?最先是借助裙带关系,因其姐立为皇后,被武帝拜为侍中。但卫青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元光六年(前129年):他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率军出击匈奴,俘获敌首级、俘虏七百余。第二年又率三万骑兵出塞,斩首数千。次年,又率军击走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河南地(今内蒙河套地区),在此设立朔方郡。卫青因此封为长平侯,食三千八百户。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又令卫青率六将军十余万人自朔方出击,远出塞外六七百里,包围了匈奴右贤王,俘获万余人,右贤王仅与爱妾一人逃走。武帝闻捷大喜,破例派使者至军中授印绶拜卫青为大将军,总领诸将军兵马,并益封八千七百户,连三个在襁褓中的儿子都被封为列侯。尽管如此,阳信长公主对和卫青结合还是顾虑重重。问题倒不是在于卫青已经结婚生子,主要觉得和自己过去的家奴结婚,有辱高贵的皇族身份。但左右亲信都劝她说:“大将军如今尊贵无比,是最合适的人选,何必多虑?”最后长公主思虑再三,才决定派人给卫皇后捎信,请她出面作媒。卫皇后向汉武帝报告了此事,由武帝下诏,命卫青尚阳信长公主,从而有了这么一件奇特的婚姻。阳信长公主先卫青而去世,以后两人合葬在一起。
(二)请献千金预赎子罪的隆虑公主
前文说过,隆虑公主是汉景帝和王皇后的小女儿,汉武帝一母同胞的妹妹,因其封邑在隆虑县(今河南林县),故号称“隆虑公主”。
隆虑公主的丈夫是谁,因史书缺载,无法考证。其家庭成员留下名字的,仅有她的儿子,号昭平君。昭平君是隆虑公主老来才喜得的贵子,自然是骄宠万分,自小依仗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父母的溺爱,惹事生非,桀骜不驯。他的舅舅汉武帝一向疼爱自己的小妹妹,所以爱屋及乌,对妹妹的“老生儿子”也非常宠爱,所以当昭平君成年后,武帝作主把自己的女儿夷安公主嫁给了他。昭平君本来就以公主子自命不凡,又娶了夷安公主成了当今皇帝的贵婿,更加飞扬跋扈,不可一世。隆虑公主在世时尚有所管束,加以庇护,但也时时为他担心。后来隆虑公主得了重病,弥留之际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个宝贝儿子。当时汉武帝也来探视妹妹的病,看着病困中的妹妹,不觉得一阵心酸。隆虑公主紧紧抓住武帝的手说:“犬子不贤,妾至死放心不下,惟恐日后犯下弥天大罪。”说完就吩咐家人取出千斤黄金,指着这些黄金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请献金千斤,预赎犬子死罪,请陛下恩准。”汉武帝在此情此景之下,不忍心拒绝妹妹的诀别之言,默默地点了点头。
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如无人管束的野马,到处滋事生非。其母亲的傅姆以公主府第中老人的身份劝谏他,惹得他大发脾气,借醉杀了傅母。事情闹大了,当时的司法长官廷尉下令逮捕昭平君送入内宫监狱。但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凡皇亲贵族犯罪,都要直接报请皇帝,由皇帝最后作出判决,当时谓之“上请”。昭平君自然享有这种特权。汉武帝接到廷尉的“上请”报告后,犯了犹豫。征询左右近臣的意见,都说:“隆虑公主已预赎昭平君的死罪,更何况还得到了皇帝陛下的恩准,放他一条生路吧。”汉武帝又何尝不念兄妹和儿女之情呢?他沉痛地说:“我小妹老来得子,临死又托付给我,我于心何忍?”言未毕而涕泗交加。叹息良久,又接着说道,“法律,是先帝所立。因妹妹的原因而枉先帝之法,以后我有何面目入高庙去祭拜列祖列宗呢?”说完,下令判处昭平君死刑。但事后一连几天,武帝悲戚不能自制,郁郁寡欢。后来还是东方朔解开了武帝心中的郁结。他借为武帝上寿之名,对武帝说:“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要做到这一点,对五帝三王这样贤明的君主也非易事。陛下身体力行,行大公于天下,这是四海之内黎民百姓的福分,谨此,臣昧死再拜祝陛下万寿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