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兵阵(出版书)》
作者:赵旭腾
内容简介:
兵阵,是中国古代战争的量要一环。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古兵阵的起源与发展,并结合精彩的战例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战争史的脉络,深入浅出地将真实而精彩的古代兵阵演绎呈现在读者面前 。
本书重点挖掘和介绍了从先秦至清代的主要阵法,并穿插了大量的古代军事故事和经典战例,如根据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大量文物,将秦军令人震撼的战阵真实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目 录
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兵阵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1.八卦与诛仙,真的那么神奇吗?——小说中的阵法
2.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军阵是什么?
3.斗转星移,变化无穷——变阵的奥秘
二、旌旗锣鼓,任君驱驰——战阵中的指挥系统
1.旌旗招展,锣鼓齐鸣——军阵的通讯系统
2.这不是十二生肖——军旗一览
3.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古代军队的基本阵形训练
三、人马奔驰,战车交锋
——先秦时期兵阵的起源
1.是炎黄二帝,还是大雁鱼群——兵阵起源的传说
2.我是贵族,我得坐车——商周车阵的出现
3.兵不厌诈,我爱发明——兵家与新阵法
4.古人考古——明代复原的先秦阵法
四、三军列阵,奇正相合
——秦汉时期兵阵的运用
1.虎狼之师,一统天下——秦始皇兵马俑展现的秦军兵阵
2.背水一战,十面理伏——楚汉战争中的阵法运用
3.师夷长技,强汉难犯——汉军的骑兵运用
4.勒以八阵,莅以威神——汉军的阵法运用
五、名成八阵、龙飞凤翔
——魏晋时期兵阵的探索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是什么
2.“兵阵”还是“仙阵”——后世的八阵图复原之路
3.甲马却月,难平乱世——魏晋南北朝的各色兵阵
六、天圆地方、七军六花
——唐代兵阵的发展
1.五行四曾,虚实相参——唐代“战忽局”的作用
2.我没有宝塔,但我有阵法——李靖六花阵漫谈
3.纸上谈兵的军事爱好者——始于唐代的阴阳家兵降
七、旗垒兵矢,壮士甲马
——宋元时期兵阵的集成
1.朕上不了战场,但朕也想指挥——皇帝钦赐的阵图
2.是时候总结一下了——宋代典籍对阵法的总结
3.创新是第一动力——因地制宜的叠阵
八、冰火交替,化整为零
——明清时期兵阵的变革
1.集思广益——《武备志》中的明代阵法
2.三排火枪手——热兵器对阵法的影响
3.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小型阵形的流行
4.轻舟巨舰,化繁为简——明代的战船与水阵
5.经典永流传——传统阵法在新式战争中的运用
结 语
主要参考资料
后 记
㊀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兵阵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1.八卦与诛仙,真的那么神奇吗?
——小说中的阵法
在中国典籍中,记载了诸多阵法的名称。其中部分阵法(如一字长蛇阵、八阵图、鸳鸯阵)可谓家喻户晓。军阵一直是中国古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军队的战术动作、进攻部署和防御配置都是指挥官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在冷兵器时代,由于通信技术较为落后,为了使军队行动能够统一号令和协调动作,列阵作战就成了最基本的作战方式。列阵,必须讲究阵法。综合而言,阵法是行军队形、进攻布置、防御配置、战术动作和实施机动等内容的综合体,包括了大到战役行动小到单兵战术的方方面面。
不过,说起阵法,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恐怕还是小说中的阵法,无论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八阵图”,《说唐》中的“一字长蛇阵”,《封神演义》中的“诛仙阵”、《杨家将演义》的“天门阵”,还是武侠小说中的“北斗七星阵”“真武七截阵”,都让人印象深刻。各路阵法或成为主角反败为胜的神器,或成为挡在主角面前的拦路虎,都是小说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环节。细究起来,小说中的阵法,也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种是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没有脱离实际的阵法,可以称之为“人阵”;另一种则是加入了各种怪力乱神的阵法,可以称之为“仙阵”。
在记录了多种阵法的名著《三国演义》中,就是两种阵法并存。在《徐庶定计取樊城》中,曹仁布下“八门金锁阵”,根据小说中言,这一阵法是根据“八门”而布,八门,是古代奇门遁甲的一种术语。“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分别与八卦中的坎、艮、震、巽、离、坤、兑、乾相对应,开、休、生三门属于吉门,死、惊、伤三门属于凶门,杜门、景门中平。小说中只是介绍了这一阵法的妙处:要从正确的门——生门和景门进出才能破阵,徐庶评价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虽布得整齐严肃,只是中间通欠主持,如从东南角上生门而入,往正西景门而出,击之必乱也。”最终赵云依法破阵,曹仁大败而回。至于赵云破阵的战术, 小说家却没有多加描写,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反正从生门进景门出就行了。八门金锁阵虽然只是在《三国演义》中出场了一次,但是“八门”却在后面的章节中继续出场:在诸葛亮与司马懿斗阵时,诸葛亮摆出了“八卦阵”,司马懿自信能够破阵,于是“唤戴陵、张虎,乐继三将,吩咐曰:今孔明所布之阵,有八门,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此八门也,生、景、开三门吉,休、伤、杜、死、惊五门凶,正东乃生门,可打,西南乃景门,可打,正北乃开门,可打。汝三人可从生门打入,往景门杀出,复从开门打入,此阵可破,蜀兵可退矣。汝等休辱了志气。”看来对于小说家来说,“八卦阵”与“八门金锁阵”可谓同出一源。只是,诸葛亮的智力自然是比曹仁要高得多,蜀汉军队在八卦阵中另有变阵,把曹魏三将及所领之兵悉数活捉。小说中类似“八门金锁阵”与“八卦阵”这样的阵法,没有什么仙术的加持,无非是合理使用兵力,用一些奇门遁甲、阴阳五行的术语,再配合一些变阵,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当然了,因为小说家们并不通晓军事,也不明白阵法中的奥秘,也就无法详细描写破阵的军事过程,只能含糊其辞利用奇门遁甲的术语写一写破阵的过程了。而在《三国演义》中,亦有“超能力”的阵法,例如陆逊入诸葛亮“八阵图”时,困住陆逊的并不是士兵,而是狂风飞沙。在战争史上,战场上遇见狂风飞沙是常有的,甚至会改变战争的走向。例如刘邦在彭城之战被项羽击败,仓皇逃命,连亲生儿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都被他扔下车去来减轻负重加快逃跑的速度,最后是一场风沙袭来,将战场变得暗无天日,刘邦才得以逃脱,重整旗鼓。在明初靖难之役的白沟河之战中,狂风飞沙也助朱棣扭转了战局。但是说诸葛亮能靠布石头阵就产生狂风飞沙、杀气腾腾的效果,那只不过是小说家的夸张描写罢了。
总体而言,小说阵法中的各种“人阵”,并不是无稽之谈。“八门金锁阵”的门,是存在于古代阵法中的。这个门,不是奇门遁甲的术语,而是指阵形内部将士出入的通道,唐宋时期的“四门兜底阵”中的门,就是此意。“八卦阵”,也不是罗贯中发明的,早在唐代,就有《握奇经》记载了“八卦阵”,北宋前期军事理论著作、许洞所著《虎钤经》中,就详细记载了“八卦阵”的兵力部署和阵形配置。《虎钤经》中的“八卦阵”,是在敌军骑兵四面围困时用来防守的阵法,不复杂也没有奇门遁甲的加持。遗憾的是,“八卦阵”虽然出现在各类兵书之中,却缺少实战记录。不过,另一种小说中的阵法,却是大有来头,且为历代军事家所称道。它就是“一字长蛇阵”。
“一字长蛇阵”,是古代小说中的常客,在《说唐》《残唐五代史演义》《封神演义》中都有出场。尤其是在《说唐》中,隋军靠山王杨林,带领手下十二太保围攻瓦岗寨,在新文礼、尚师徒、唐璧三将都被瓦岗寨英雄击败后,杨林布“一字长蛇阵”围困瓦岗寨,瓦岗军师徐世勤评价此阵曰:“此乃一字长蛇阵,若击首则尾应,若击尾则首应,若击其腰则首尾皆应。须得一员大将,能敌杨林者,从头颈杀入,四面调将冲入阵中,其破必矣。”《说唐》的特色在于作者给武将们安排了一个排名体系,经常作为电视剧主人公的秦琼在书中只是排行十六的武将,连隋将新文礼、尚师徒的排名也高于秦琼。而靠山王杨林则是排行第八,“武力值”远远高于当时瓦岗寨武艺最高的秦琼,因此,徐茂公才派王伯当请来排名第七的罗成对付杨林。最终由罗成敌住杨林,其余猛将共同冲阵才破了“一字长蛇阵”。
“一字长蛇阵”之所以能困住瓦岗寨众英雄,是因为其“击首则尾应,若击尾则首应,若击其腰则首尾皆应”的特点,而这个特点,不是小说作者原创的,而是出自于《孙子兵法•九地》:“故善用兵者,臂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所以,一字长蛇阵并非杜撰,而是历史悠久,只不过在史籍中,这一阵形的名字并不是一字长蛇阵,而是“常山蛇阵”。在北宋《武经总要》的“本朝常制阵”中,就记载到其中的中军大阵就有长阵的形态,也被称为“常山蛇阵”。
古典小说中类似“八门金锁阵”“一字长蛇阵”这样有原型的阵法数量不少,但是更多的,还是各种千奇百怪的阵法,例如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登坛拜将后,让军士演练阵法,计有“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山月儿阵、四门斗底阵、五虎巴山阵、六甲迷魂阵、七纵七擒阵、八卦阴阳子母阵、九宫八卦阵、十代明王阵、天地三才阵、包罗万象阵”,其中除了“一字长蛇阵”“四门斗底阵”“天地三才阵”是有典可据,“九宫八卦阵”是出自《水浒传》外,其余的恐怕都是作者的杜撰了,且不论商周时代是否会出现“七纵七擒”这种穿越典故,光看这些阵名就知道这些都是作者为了凑数而取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一到十整整齐齐。巧的是,不光古人喜欢这样,今天也有好事者热衷于类似“古代十大名阵”的排名,其中的阵名嘛,只能说是与《封神演义》一脉相承了。
不过,若是论影响力,这些千奇百怪的阵法倒是远在真正的阵法之上了,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封神演义》中的“诛仙阵”、《水浒传》中的“九宫八卦阵”、《杨家将演义》中的“天门阵”,等等。这些阵法虽然是小说家杜撰的,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阵法的不同解读,以及阵法在民间的形象。
首先来看“诛仙阵”。“诛仙阵”出自《封神演义》,堪称全书中威力最大的阵法。因为阐教十二金仙多次击败并诛杀截教教徒,截教首领通天教主亲自来到界牌关,在城门上挂上诛仙、戮仙、陷仙、绝仙四口宝剑,组成了诛仙阵。这诛仙阵完成之后,可谓是“杀气森森。阴风飒飒”,连十二金仙也一筹莫展,最后集合了元始天尊、老子、准提道人、接引道人之力方才攻破此阵。现实中的兵阵自然不会挂了四口宝剑就威力无穷,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诛仙阵的描写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所依凭的, 那就是明清时期军中盛行的厌胜之术。如果翻阅古代兵书,无论是宋代的《武经总要》还是明代的《武备志》,都可以发现,其中有颇多的“法术”内容,例如前文提及的许洞就直言:“然则奇谋诡道或不合于六经,既为兵家要用,故必贯穿条缕以备载之,六壬遁甲、星辰日月、风云气候、凤角鸟情,虽远于人事,亦不敢遗漏焉。”这种思想对兵家的影响在小说盛行的明清时期尤为严重,这不仅反映在兵书中多有兵阵与阴阳五行关系的描写,在实战中,也有类似诛仙阵中悬挂宝剑,实行厌胜之法的记录。如在明代万历年间土司杨应龙发起播州之乱时,在明军的猛攻之下,杨应龙竟然发动邪术,“令妇女数百人,排立高处,去衣执箕,向我兵扇簸”。而明军的回应则是泼黑狗血,破除叛军的“法术”。而到了鸦片战争之时,清军因为自己的炮打不中英军炮舰,而英军炮舰则几乎百发百中,不从装备、战法等处考虑,而是认为英军中有“邪教善术者”,想出了收集粪桶,将其放在竹筏上驶向英军的战术,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今天看来是荒诞不经的战术,在当年无论是小说家,还是行兵作战的将领,都是真心信奉这种厌胜之法的。
相比之下,另一种仙阵虽然同样缺少道理,却比诛仙阵这样的厌胜之法要“高级”许多,这就是以九宫八卦阵为代表的附会《河图》、《洛书》、《易经》八卦的兵阵。“九宫八卦阵”,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主要阵法,在击败童贯、北征辽国时都使用过这一阵法,书中描写道:
明分八卦,暗合九宫,占天地之机关,夺风云之气象,前后列龟蛇之状,左右分龙虎之形,出奇正之甲兵,按阴阳之造化,丙丁前进如万条烈火烧山,壬癸后随似一片乌云覆地,左势下盘旋青气,右手下贯串白光。金霞过满,中类黄道,全依戊巳,东西有序,南北多方,四维有二十八宿之分,周回有六十四卦之变。先锋猛勇,合后英雄,左统军皆夺旗斩将之徒,右统军尽举鼎拔山之辈,盘盘曲曲,乱中队伍变长蛇,整整齐齐,静里威仪如伏虎,马军则一冲一突,步卒是或后或前,人人果敢,争前出阵夺头功,个个才能,掠阵监军擒大将,休夸八阵成功,谩说六韬取胜,孔明施妙计,李靖播神机。
通过《水浒传》的描写,不难看出,“九宫八卦阵”,顾名思义,是按照九宫八卦分布的,所谓九宫八卦,就是按照八卦方位加上中央构成的图形。九宫又被运用于数学中,称为九宫算,将一到九按方格分布,排成无论纵、横、 斜,连线的三个数字相加,其和皆为十五的样式,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的记载:“九宫术将这九个数用固定的颜色表示: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将这九个数和颜色先按《洛书》排列填入纵、横各三的九个格子中,此方形九格即称为九宫。以后将九宫格中九个数每次加一,遇十即作一,同时各格颜色又作相应的变化。如此共可得九个变化图。每年一个图,称为值年,依次相轮。对月、日、时均可作相应的值月、值日、值时。九宫数与六十甲子数的最小公倍数为180,共含三个甲子周期,故有三元甲子之称。又因一为白,九为紫,故又称三元紫白。相传根据年月日时的九宫图,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