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 官场小说下一章:战国令书制作研究
——————————
①(魏)贾思勰原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②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③《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
“赤兔马”的雌雄。汉代选拔的驿马和传马一般为公马①。从简文二可知“赤兔马”为公马。牡,《说文解字》曰:“畜父也。”从秦陵一号坑出土的马俑来看,早在秦代就存在对战马进行阉割的实例②,作为公用悬泉简中的传马也可能有阉割情况的存在。
简文中的赤兔马是否为传说中的良马呢?从《三国志》的记录来看,吕布的赤兔马为良马,传说此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从以上两简的文书性质可知简文中的赤兔马为传马,即驿站所用的马。《汉书•昭帝纪》:“颇省乘舆马及苑马,以补边郡三辅传马。”颜师古注引张晏曰:“驿马也。”作为传递军情、运送朝廷重要官员,传马的选取和喂养都有严格的标准,马匹的质量自然不低,当然我们从速度和耐力上推测,此悬泉简中的赤兔马可能要逊《三国志》中赤兔马一筹。
综上所述,“赤兔“仅仅是一种命名方法,而非名马的代表,其命名基本形式是“颜色+特貌特征”,“赤兔马”即头型像兔头的红马,而非跑得快如兔子的红马。
——————————
①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袁靖:《中国古代家马的研究》,选自《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
[2](汉)蔡邕:《独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版。
[4](汉)桓宽:《盐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
[6](北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缪桂龙参校:《齐民要术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
[7](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叶光庭、叶扬译注:《水经注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晋)陈寿撰,陈乃干点校:《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版。
[9](唐)颜师古注,(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
[10](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11](宋)高承,(明)李国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12](宋)李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13](宋)苏洵:《嘉祐集》,《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14](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5](清)王先慎撰:《韩非子》,《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266
[1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7](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8](清)孙星衍校辑:《汉官旧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9](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0](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1](清)王先谦撰:《汉书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2](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23](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24](清)严可均辑,许振生审订:《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5](清)郭庆藩撰,王孝渔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26](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27](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
[28](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9](日)永田英正著,张学锋译:《居延汉简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日)大庭俯:《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瑞典)弗克•贝格曼考察,(瑞典)博•索玛斯达勒姆整理,黄晓宏、张德芳、张存良、马智全译:《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报告》,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
[32]白纲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4]劳干:《居延汉简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上1959年版。
[35]劳干:《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四川南溪石印本1944年版。
[37]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37]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8]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9]李均明:《居延汉简编年——居延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4年版。
[40]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辑解》,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41]李均明:《初学录》,台北:兰台出版社1999年版。
[42]李振宏、孙英民:《居廷汉简人名编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3]李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4]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0月。
[45]李清凌:《西北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46]梁世林、陶玉乐编著:《金塔县文物志》(内部资料)2009年6月。
[47]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
[48]林剑鸣:《简牍概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9]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50]罗仕杰:《汉代居延遗址调查与卫星遥测研究》,台北:台湾古籍出版公司2003年版。
[51]刘光华:《汉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2]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53]高敏:《秦汉史探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4]甘肃省文物考研究所编,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著:《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5]何宁撰:《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56]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57]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8]胡国强、胡连生:《诗经注释》,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59]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0]黄晖撰:《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61]黄怀信:《尚书训注》,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
[62]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何双全:《简牍》,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4]徐锡祺:《西周(共和)至西汉历谱》,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65]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6]赵德馨:《中国经济史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年。
[67]陈槃:《汉晋遗简识小七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68]陈槃:《汉晋遗简偶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六本,1948年版。
[69]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70]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
[71]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72]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73]程喜霖:《汉唐烽堠制度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74]陈文华编著:《中国农业考古图录》,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75]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76]沈刚:《居延汉简语词汇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7]沈海波译注:《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78]尚学锋译注:《国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79]饶宗颐、李均明:《新莽简辑证》,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5年版。
[80]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81]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
[82]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台北:长达印刷有限公司1997年版。参考文献
[83]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84]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85]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86]吴毓江:《墨子校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7]吴耕民:《中国蔬菜种植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88]王洲民、徐超校注:《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89]王利器校注:《盐铁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90]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91]颜昌晓:《管子校释》,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92]景爱:《沙漠考古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版。
[93]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熠:《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94]张德芳主编:《居延新简集释》〔一〕—〔七〕册(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各册作者分别为:〔一〕孙占宇、〔二〕杨眉、〔三〕李迎春、〔四〕马智全、〔五〕肖从礼、〔六〕张德芳、韩华合著、〔七〕张德芳)。
[95]张元君、陶毅主编:《为官之道:清代四大官箴书辑要》载陈宏谋《从政遗规》卷下,学习出版社1999年。
[96]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7]河北省博物馆、文管处台西考古队、河北省藁城县台西大队理论小组编:《藁城台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年版。
[98]北京钢铁学院编写:《中国冶金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99]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年版。
[101]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2]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简牍集成》(标注本)第5—12册,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0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0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居延新简——甲渠候官》,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105]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肩水金关汉简》(壹——伍),上海:上海中西书局出版2011年—2016年版。
[10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7]连云港市博物馆、东海县博物馆、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08]山东农学院主编:《蔬菜栽培学各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年版。、
[109]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0]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额济纳汉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1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精装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13]简牍整理小组编:《居延汉简》〔壹〕—〔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九,台北:台北市南港区加斌有限公司2014年—2017年版。
论文
[114](日)籾山明:《刻齿简牍初探——汉简形态论》,《木简研究》第一七号,1995年版。
[115](日)森鹿三著,姜镇庆译:《论居延简所见的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16](日)鹈饲昌男著,徐世虹译:《〈始建国天凤四年当食者案〉册书之考察——以汉代“案”字语义为中心》,李学勤、谢桂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二○○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7](日)永田英正著,谢桂华译:《居延汉简集成之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8](日)永田英正著,张荣芳译:《从简牍看汉代边郡的统治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9](日)永田英正:《试论居延汉简所见候官——以破城子出土的“诣官”簿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论丛》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0](日)富谷至:《从额济纳河流域的食量配给论汉代谷仓制度》,《简帛研究译丛》第二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1](日)大庭脩:《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22](日)藤枝晃:《汉简职官表》,《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3]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
[124]甘肃居延汉简整理小组:《居延汉简“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文物》1979年第1期。
[125]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
[126]《额济纳河流域鄣燧述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7]陈乃华:《从汉简看汉朝对地方基层官吏的管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128]陈槃:《汉晋遗简偶述续稿》,《岭南学报》10卷第1期1949年版。
[129]陈公柔、徐苹芳:《瓦因托尼出土廪食简的整理与研究》,《文史》第1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30]陈勇:《郎中骑考》,《文史》2005年第三辑。
[131]陈梦家:《汉简所见奉例》,《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2]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33]蔡万进:《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所反映的汉代吏行制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34]何双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农作物小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135]黄今言:《秦汉军事后勤的几个问题》,《秦汉经济史论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6]韩华:《汉代居延地区农具的考察——以居延汉简及其他相关遗物为中心》,《鲁东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
[137]韩飞:《从纸的一般性能看悬泉置遗址出土麻纸》,《丝绸之路》2011年第4期。
[138]姜维公:《汉代郡域监察体制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6期。
[139]蒋非非:《汉代功次制度初探》,《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40]金少英:《汉简臆谈》,《甘肃师大学报》1963年第3期。
[14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42]李均明:《“车父”简考辨》,《简牍学研究》第2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43]李并成:《河西地区历史上粮食亩产量的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144]李解民:《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研究》,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汉墓简牍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5]高汉玉、王任曹、陈云昌:《台西村商代遗址故土的纺织品》,《文物》1979年6期。
[146]高至喜:《长沙、衡阳西汉墓中发现铁“半两钱”》,《文物》1963年第11期。
[147]宁可:《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148]周国林:《关于汉代亩产的估计》,《中国农史》1987年第3期。
[149]杜绍顺:《战国至汉初一般亩产量探析》,《秦汉史论丛》第7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版。
[150]徐元邦:《居延汉简中所见之蔬菜》,《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151]吴德邻:《姜的起源初探》,《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
[152]宁笃学:《甘肃兰州西坡弧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9期。
[153]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甘肃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黑山石刻画像初步调查》,《文物》1972年第12期。
[154]沈元:《居延汉简牛籍校释》,《考古》1962年8期。
[155]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1960年《考古》第9期。
[156]李文信:《古代铁农具》,《文物》1954年第9期。
[157]黄金贵:《“囊”、“橐”辨识》,《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58]邵正坤:《汉代仓储职官考述》,《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15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5期。
[160]李晓岑:《早期古纸的初步考察和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161]任树民:《试论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162]宋杰:《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首都师大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3期。
[163]时晓红:《秦汉时期官吏休沐告宁制度考略》,《东岳论丛》1996年第4期。
[164]欧阳凤莲:《浅谈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65]许正文:《汉代官吏的休假与退休制度》,《邯郸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166]李天虹:《居延汉简所见候官少吏的任用和罢免》,《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
[167]苏舆撰:《秦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68]宋杰:《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169]高恒:《汉代上计制度论考——兼评尹湾汉墓木牍〈集簿〉》,《东南文化》1999年第1期。
[170]王子今:《关于居延"车夫"简》,《简帛研究》第2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71]王忠全:《西汉亩产量管见》,《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172]汪桂海:《汉简从考(一)》,《简帛研究二○○一(上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173]王毓铨:《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174]王志凯:《汉代官员的休假与退休制度》,《唐都学刊》2004年第4期。
[175]杨联陞:《汉代丁中、廪给、米粟、大小石之制》,《杨联陛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6]于琨奇:《尹湾汉墓简牍与西汉官制探析》,《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77]于振波:《居延汉简中的燧长和候长》,《史学集刊》2001年3月。
[178]于振波:《汉代官吏的考课时间与方式》,《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79]杨宽:《战国秦汉视察和监察地方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
[180]朱莲华:《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上海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181]朱绍侯:《西汉的功劳阀阅制度》,《史学月刊》1984年第3期。
[182]赵兰香:《汉代戍边士卒衣装试考》,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83]赵兰香:《汉代西北边塞吏卒与内郡官吏的休假制度异同考述》,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简牍学研究》(第四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4]张俊民:《从汉简从汉简谈汉代西北边郡运输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6期。
后 记
辛辛苦苦近一年,我和狄晓霞女士的这本专著终于面世,参加工作十八年,从事简牍整理、研究工作整整十四年,这十四年中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很多想说的话,可又不知从何说起,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都像过电影一样,每一帧都鲜活生动,这一生都挥之不去,细细写来又觉得杂乱无章,那就从我第一次知道简牍是怎么回事说起吧。
最早知道“简牍”是我上高中,父亲说起他的好朋友初师宾伯伯的时候才知道的。初伯伯曾任甘肃省博物馆馆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延新简(1972年甲渠候官第四燧所获汉简为居延新简)的主要发掘者和整理者之一,是我国以居延汉简研究为代表简牍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之一。是我国较早成为简牍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之一。从父亲的介绍中也知道了“汉简”就是汉代及以前人们没纸的时候,将字写在木片上,称之为简牍或汉简,上面记录了两千年前汉代发生的事,研究起来非常有意思。
2001年大学毕业后,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刚开始到行政办公室从事文秘、人事和文件档案管理工作,也就间接接触到汉简、彩陶、画像砖、青铜器、玉器、石器和化石等各类文物,慢慢地知道了马家窑、半山、马厂、四坝、辛店等史前文化,有时候会陪着外面的专家进库房看看。当时考古所从事简牍研究的有何双全、张德芳、张俊民、王元林等老师,还有已经退休的吴礽骧先生,我也会在几位先生的言谈或讨论中了解一点简牍的知识。有时间去所里资料室借些简牍专业书看看,开始看这些书很费劲,首先是认字比较困难,只能边查字典边读简文;其次是简牍里记录的一些专有名词不懂,出土简牍的背景知识也严重缺乏。尽管面临的困难很多,只要工作空闲,还是会借助工具书慢慢地一点点解决,有问题也会请教几位老师。特别是当时有机会接触到正在整理悬泉置遗址出土兽骨、器物整理的杜敏老师,杜老师是原定西市博物馆退休职工,被考古所聘来进行悬泉置出土遗物整理工作的。他当时也住在单身宿舍,和我是隔壁,我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在一块聊,主要是悬泉置遗址出土兽骨和器物的整理情况,在杜老师的介绍中我知道了悬泉置的功能和悬泉出土遗物的基本情况。2002年初,我被甘肃省文化厅抽调到天水市秦城区(现秦州区)天水郡帮扶工作,为期半年,只要有空还是继续看汉简的专业书。2002年7月帮扶工作结束后,回到单位继续从事办公室工作。在高中同窗秦红卫和刘丽琴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两年的准备,我于2005年考取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宝通教授攻读简牍学研究生,导师还有初师宾、何双全、张德芳三位先生,同时期李老师招的简牍学研究生除了我以外还有成文生、石明秀,而狄晓霞考到何双全老师门下。虽然几位导师分别招生但是与简牍相关所有专业课均由四位老师讲授,其他三位老师也都是我们的导师,无论在任何时候四位导师的授业之恩是不能忘的。
导师李宝通先生是一位非常忠厚、和蔼的老师,在新生入门宴上,李老师就西北师大简牍学的开设历史向我们这些新弟子做了简要介绍,同时也将师姐师兄刘丽琴、赵兰香、王宝宁和杨芳做了介绍,也简单讲了下研究生阶段简牍学学习和研究的一些方法。
研究生的三年确实也是沉下心来认真读书和学习的三年,在李老师的指导下第一年的重点是精读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李老师要求必须要打牢传世典籍基础。初读《四史》困难重重,字、词、句都是拦路虎,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选修了郝润华、周玉秀、时建国等老师的课,这才为前四史的通读打下了基础。简牍学整理与考释方面的专业课是由初师宾、何双全、张德芳、李宝通四位老师上,四位老师也是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将所多年的经验和学术思想毫无保留地讲授给我们。有时候张德芳老师会安排我们进库房看原简,结合原简讲授简牍释读和整理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研究点。初师宾老师在讲述简牍文字考释的同时也将自己在20世纪70年代亲身发掘甲渠候官等遗址的经历讲给我们,带领我们走进了那段光辉岁月中,让我们知道早期简牍是怎么考古出土的。有时候在何老师家听老师讲早年整理居延新简和发掘悬泉置遗址的情况,师母会准备一桌丰盛饭菜犒劳我们。李宝通老师则是重点讲授简牍概论,让我们对简牍的学术发展史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在硕士论文的选题中一般要求我们依自己的兴趣点结合导师的具体指导来进行,选题方面李老师帮助不小,李老师研究方向是隋唐史,《唐代屯田研究》是老师的经典著作。在和李老师交流中,李老师建议我关注汉简中的屯田资料,鼓励我结合在考古所工作的优势,将汉简和相关考古资料结合起来试着做下屯田方面初步研究,就这样在李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的撰写。
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单位,当时单位已经在原简牍研究整理室的基础上加挂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也从行政办公室调整到简牍研究中心,后接任库房管理工作,直到2013年4 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分家后库房管理工作才结束。
2012年12月12日,甘肃简牍博物馆被省编办批复成立,我的工作随之调整至甘肃简牍博物馆。在馆里工作期间,我全程参与了《肩水金关汉简》的整理工作,历时六年,全部五卷十五本由中西书局出版。在整个整理工作中,由全国简牍顶级专家初师宾、张德芳、胡平生、李均明、刘绍刚等老师指导,仔细阅读每条简文,收获很大,这为以后我继续从事简牍整理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和附录三部分。上篇的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附录由韩华撰写,下篇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由狄晓霞撰写。上篇是我对于汉简中记录边塞屯田农业资料的基本考释,受学识和资料所限,仍有很多不足,请学界各师友批评指正。下篇是由狄晓霞女士完成。狄晓霞女士师从著名考古学家、简牍学家和古建专家何双全研究员,何先生是我省早期从事简牍学研究整理的著名专家,也是第一批被西北师范大学评聘为简牍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人员之一,成果论著颇丰,在简牍学界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狄晓霞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开始了简牍学的学习和研究,并最终将简牍学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汉代基层的人事管理上,围绕这一角度,开始相关论文的撰写,发表一些学术文章。后因为工作的原因,她再未从事简牍学的任何工作。在这里也要感谢狄晓霞女士,为我哺育儿子健康成长,使我无后顾之忧。
本书即将出版,首先要感谢自己的亲人,是父母的不懈努力和哥哥韩浩的精心呵护我才能比较顺利地走过工作后的第一个十八年。父母在世时一直鼓励我把写出的论文出书,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所幸我的大部论文父母生前都看过,也就不会留有遗憾。工作的十八年里有许多帮助我的人值得我用一生去记住他们,甘肃省文物原局长马文治伯伯、考古所原副所长柴生璋、考古所原办公室主任史尔青在我工作初期无私的帮助能让我在较短时间里适应单位的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杨惠福先生、张德芳先生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副馆长王琦研究员大力支持下,我承担的相关工作和展览大纲的撰写也取得很大进展。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郑国穆先生、潘玉灵女士也从各个方面提供了帮助。在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读者出版社的王先孟先生付出了巨大辛劳,在此一并感谢!
韩 华
2019年夏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