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形去智、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出版书)》
作者:么振华/吕璐瑶

 

内容简介:
本书一共搜集了236例隋唐时期女性遗言,考据范围甚广,数量庞杂,有待字闺中的女子、官女子、比丘尼、皇帝后妃、官妓、官员之妻、平民女子等等,透过遗言考察隋唐时期女性在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乐所痛,并关注这些遗言的实现与否,即逝者的后代或亲朋对其遗言或遗嘱的态度。从隋唐人的临终关怀,可以看出不同身份的女性临终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其中展现出当时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隋唐社会及女性的了解。“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遗言是对亲朋真实意思的表达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纵使有所隐晦,一般不会作假虚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当作在世者勘破生死的一把钥匙。遗言体现了逝者的人生总结、社会认识、生命感悟、处世态度、思想智慧,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遗言,对死者死亡观进行思想史的解读。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较高,从她们的遗言中可以发现不同身份女性临终前的关注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及临终心态,借助亲人对她们遗言的执行情况,可以对唐代会及女性地位进行另一视角的考察。


Table of Contents
目录
绪论与先声
一、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二)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二、先声:隋代女性的遗言
(一)是否与丈夫合葬
(二)不忍受辱,主动求死
(三)财产处置
上编 遗言叙录
第一章 唐都长安女性遗言
宫城
常乐里
辅兴里
来庭里
大宁里
安兴里
义宁里
崇仁里
胜业里
太平里
延寿里
平康里
道政里
开化里
通化里
通义里
崇义里
光德里
宣阳里
安仁里
兴化里
长兴里
延康里
亲仁里
安邑里
崇化里
靖恭里
安业里
光福里
永乐里
永宁里
长寿里
宣平里
静安里
升道里
兰陵里
宣义里
永平里
敦化里
修业里
未知里
第二章 东都洛阳女性遗言
丰财里
道光里
殖业里
兴艺里
清化里
思恭里
立行里
教业里
立德里
时邕里
毓财里
皇城
上阳宫
铜驼里
道德里
慈惠里
择善里
通利里
仁风里
恭安里
温柔里
思顺里
绥福里
宣风里
崇业里
会节里
淳风里
崇政里
敦化里
永丰里
尊贤里
履信里
利仁里
宜仁里
敦行里
康俗里
正俗里
履道里
尚贤里
仁和里
崇让里
灵台里
万岁里
杜翟里
未知里
第三章 唐代两京以外地区女性遗言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陇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卒地未知
附录
下编 唐代女性遗言研究
第一章 唐代女性遗言的执行
第一节 唐代佛教信仰女性遗言的执行
第二节 唐代道教信仰女性遗言的执行
附:释道兼信女性遗言的执行
第三节 唐代俗家女性遗言的执行
第二章 唐代女性的临终心态
第一节 坦然接受
第二节 遗憾担忧
第三节 痛苦而死
第四节 勇于赴死
第三章 中古社会背景下的唐代女性遗言特征
第一节 遗言所见唐代女性的临终关怀
第二节 合葬背景下的唐代女性遗言与丈夫分葬现象
第三节 从厚葬背景看唐代女性的薄葬遗言
代结语: 唐代女性的生死观
附录: 上编唐代留有遗言女性基本信息一览表
参考文献及部分省称
后记
目录
绪论与先声
一、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二)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二、先声:隋代女性的遗言
(一)是否与丈夫合葬
(二)不忍受辱,主动求死
(三)财产处置
上编 遗言叙录
第一章 唐都长安女性遗言
宫城
常乐里
辅兴里
来庭里
大宁里
安兴里
义宁里
崇仁里
胜业里
太平里
延寿里
平康里
道政里
开化里
通化里
通义里
崇义里
光德里
宣阳里
安仁里
兴化里
长兴里
延康里
亲仁里
安邑里
崇化里
靖恭里
安业里
光福里
永乐里
永宁里
长寿里
宣平里
静安里
升道里
兰陵里
宣义里
永平里
敦化里
修业里
未知里
第二章 东都洛阳女性遗言
丰财里
道光里
殖业里
兴艺里
清化里
思恭里
立行里
教业里
立德里
时邕里
毓财里
皇城
上阳宫
铜驼里
道德里
慈惠里
择善里
通利里
仁风里
恭安里
温柔里
思顺里
绥福里
宣风里
崇业里
会节里
淳风里
崇政里
敦化里
永丰里
尊贤里
履信里
利仁里
宜仁里
敦行里
康俗里
正俗里
履道里
尚贤里
仁和里
崇让里
灵台里
万岁里
杜翟里
未知里
第三章 唐代两京以外地区女性遗言
关内道
河南道
河东道
河北道
山南道
陇右道
淮南道
江南道
剑南道
岭南道
卒地未知
附录
下编 唐代女性遗言研究
第一章 唐代女性遗言的执行
第一节 唐代佛教信仰女性遗言的执行
第二节 唐代道教信仰女性遗言的执行
附:释道兼信女性遗言的执行
第三节 唐代俗家女性遗言的执行
第二章 唐代女性的临终心态
第一节 坦然接受
第二节 遗憾担忧
第三节 痛苦而死
第四节 勇于赴死
第三章 中古社会背景下的唐代女性遗言特征
第一节 遗言所见唐代女性的临终关怀
第二节 合葬背景下的唐代女性遗言与丈夫分葬现象
第三节 从厚葬背景看唐代女性的薄葬遗言
代结语: 唐代女性的生死观
附录: 上编唐代留有遗言女性基本信息一览表
参考文献及部分省称
后记

绪论与先声

遗言,又名遗命、遗令等,是逝者临终前对亲人、朋友等的嘱咐、告诫、安排,是对其身后事的一种约定,也是对生者未来期望的寄托,包括书面与口头两种形式。有时也包括逝者在生前预先对后事的嘱托。正如日本学者西脅常記所指出的,遗言并不一定都在亡者临终的情况下完成,还有可能是“知命”之人在清醒时为防自己临终神识混乱而预留的对相关事宜的安排。[1]这种事先留下的遗言可能在逝者卒前几天或几个月发生,甚至可能更早。在阅读墓志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有的唐人在临终前几年或平昔未感到死期将近时便提前对后人留下关于自己丧葬后事处理的安排。这些都属于较为广义的遗言范畴。另外,普通人生前所留遗书、皇帝遗诏是以文字形式留下的遗言。
古代讳谈死亡,故对死亡有属纩、启手足、捐背、薨背、弃背、隐化(佛教)、反真(佛教)、示化(佛教)、归真(道教)等隐晦性说法。《新唐书•礼乐志十》载诸臣之丧曰:“有疾,斋于正寝,卧东首北墉下。疾困,去衣,加新衣,彻药,清扫内外。四人坐而持手足,遗言则书之属纩。气绝,寝于地。”[2]属纩,指“人濒临死亡时,用新丝绵絮置于临死者的口鼻上,以验呼吸之有无”。[3]“启手启足”意为确认身体完好,是善终的代称。[4]“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遗言是对亲朋真实意思的表达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纵使有所隐晦,一般不会作假虚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在世者勘破生死的一把钥匙。《册府元龟》卷898《总录部•治命》载:
古人有言曰:“死者,士之终。”又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故其治命可得而征矣。至有属纩忍死,反席正容,精爽不乱,教诫周悉,顾托后事,申论素志,亦有愿上爵土,悉还赐赉,固免赠谥,预为终制,或景慕前哲,因卜其宅兆,或爱乐俗化,止窆于治所,以至折券以狥义,操牍以写心,启手归全,扬名后世。书曰:“惟人万物之灵,自非有道之士,亦安能溘然死生之际,汨而无扰哉!”[5]
所谓治命,即遗言,这段话简要说明了古人临终之前遗言的内容种类,指出了遗言的重要意义。遗言体现了逝者的人生总结、社会认识、生命感悟、处世态度、思想智慧,故我们可以透过遗言,对死者死亡观进行思想史的解读。[6]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较高,从她们的遗言中可以发现不同身份女性临终前的关注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及临终心态,藉助亲人对她们遗言的执行情况,可以对唐代社会及女性地位进行另一视角的考察。笔者共搜集了隋唐时期女性遗言236例,她们对生死的执着或勘破在遗言中有较为充分的表露,这是当时女性生活与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
[1] (日)西脅常記《古代中国の遗言—その形式面よりの概観─》,载氏著《唐代の思想と文化》,東京:創文社,2000年,第306—315页。
[2] 《新唐书》卷20《礼乐志十》,第446页。
[3] 《唐代婚丧》,第147页。
[4] [宋]朱熹撰《论语集注•泰伯篇第八》载:“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意为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载[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3页。
[5] 《册府元龟》卷898《总录部•治命》,第10628页。
[6] 借用孔毅语,载《临终遗言:汉晋之际士人死亡观演变的一个思想史解读》,《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6期,第18页。

一、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学界对隋朝人的临终遗言尚无研究,关于唐人遗言的研究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唐人以临终遗嘱分析家产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唐人遗言者多属此类,与法律问题密切相关;另一类侧重墓志资料中遗言的研究,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考察与死亡相关的文化现象。
关于隋唐时期分家析产的遗嘱,历史与法律学者都有关注,成果较多,如:仁井田陞《唐宋时代の家族共产と遺言法》[1]、《唐宋法律文書の研究》[2]等最早研究唐人遗言,对传世文献中遗嘱相关资料予以解说,从家族共财角度看遗嘱中的财产分配,并讨论了若干敦煌“遗言状”的内容及形式。冻国栋《读姚崇〈遗令〉论唐代的“财产预分”与家族形态》认为包括“预分”和临终遗嘱在内的唐代家族财产分割,大体以“均分”为原则。他指出唐代“遗嘱样文”的出现及“遗言法”的形成是汉魏以来遗嘱继承方式进一步发展演变的结果。[3]总体而言,唐代遗嘱继承作为唐人遗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学界对其研究数量较多,内容也比较充分。
利用墓志资料对唐人遗言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方面,卢建荣《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一书是代表论著,主要利用墓志等资料中的诸多唐人遗言研究唐人的死亡文化观,重点探讨了唐人对死后世界的认识。[4]西脅常記所撰《韩愈の遗言をめぐって》《古代中國の遺言—その形式面よりの概観─》,前者从韩愈临终遗命“丧葬无不如礼”出发,考察了唐代儒家对佛教观念冲击的应对,探讨了反佛者韩愈的临终场景及其儒学思想、佛教与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互动、墓志与神道碑的书写意义,兼及白居易、傅奕以及宋儒的自撰墓志铭等方面内容的探讨;后者对中国古代遗言的名称、形式、作成时间、对象等进行了分类梳理,指出南宋以前遗言在礼仪制度中一直是缺失的一环。[5]其他代表性成果有:涂宗呈《唐代士人的临终场景初探——以两京地区的墓志书写为例》、刘琴丽《唐代夫妻分葬现象论析——以墓志铭为中心》等文,前者利用长安和洛阳墓志中的唐人遗言,重建墓志书写中理想与真实的临终场景,探讨唐代士人面对死亡时的遗言内容,涉及交代家庭琐事、财产分配、子女照顾、丧葬处置问题;[6]后者以墓志中的唐人遗言探讨了唐代夫妻分葬的文化现象。[7]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一书涉及不少女性遗言,可供参考分析。JesseyChoo的博士论文Inscribing Death: Burials, Teats, and Remembrance in Tang China(618—907CE),计划于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还有学者对若干近似遗嘱的典型——唐代自撰墓志铭作了分析。
唐人遗言对丧葬事宜多有涉及,特别是夫妻是否合葬及归葬祖茔或改葬。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于夫妻合葬、归葬和招魂葬方面。牛志平指出:“归葬,是将亡于外地的亲人迁回乡里安葬。将夫妇葬于同一墓穴的合葬,也应属于归葬的范围。”[8]无论男女,死者若死于异地他乡,大多选择归葬。这与中国人传统的死后世界观有关,希望一家人在地下仍然相聚。吴丽娱《孤立四十年后的怨冢回归——从新出墓志看唐代官员的归葬问题》对归葬的含义及原因进行了探讨。其指出:归葬指归入祖茔,其意义可延伸为自异地返京或归葬家乡,并常与夫妻合葬同时进行,有时在广义上也包括改葬或迁葬。由于归葬地与家族聚居的乡土不远,归葬既是回归出生的家族,也是回归乡土。[9]裴恒涛《唐代的家族、地域与国家认同——唐代“归葬”现象考察》《传统与认同:墓志中唐人的风水观与归葬东都》侧重探讨了唐人归葬两京的观念因素。[10]学界运用墓志材料对唐代丧葬进行研究的成果,亦有裨于对唐人遗言研究。诸如:太田有子《古代中國にわける夫婦合葬墓》、[11]加藤修《北魏から唐代の墓志に见る夫妇合葬の分析》、[12]陈弱水《唐代的一夫多妻合葬与夫妻关系——从景云二年〈杨府君夫人韦氏墓志铭〉谈起》、[13]陈忠凯《唐代人的生活习俗——合葬与归葬》、[14]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四章“琴瑟之谐”、[15]段塔丽《从夫妻合葬习俗看唐代丧葬礼俗文化中的性别等级差异》、[16]朱松林《试述中古时期的招魂葬俗》。[17]金子修一《从皇帝遗诏来看唐代的中央和地方》、[18]刘瑞萍《唐代遗诏的传世情况及基本模式》[19]则对唐帝遗诏进行了研究。
总体而言,学界以往对于唐人遗言的研究,侧重考察用遗嘱分割家产等经济与法律问题,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整理。以往研究的侧重点与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保存的遗书资料有关,而唐代正史和墓志资料中,有大量遗言资料未经系统搜集整理,利用墓志对唐人遗言的研究十分薄弱,有待全面综合的系统研究。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遗言,尚有不少方面存在进行继续拓宽和加深探讨的空间。学界对女性临终遗言的关注很少,死者的身份、地域、宗教信仰、婚配与否、死亡年龄、死亡地点对遗言内容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细化研究;不同唐人临终前的心态与行为表现的差异及其原因,后人或亲朋是否依照逝者的临终嘱托行事,这些均值得进一步探究。本书稿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隋唐时期女性遗言的内容、类型进行系统研究,对不同阶层、不同信仰女性遗言及其亲人对遗言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题探讨,分类考察遗言中所展现的不同身份隋唐女性临终关怀的诸多内容,这涉及命妇与非命妇、僧道俗人、老幼、已婚与未婚等诸多群体的遗言,透过遗言考察隋唐时期女性在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乐所痛,并关注这些遗言的实现与否,即逝者的后代或亲朋对其遗言或遗嘱的态度。从隋唐人的临终关怀,可以看出不同身份的女性临终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其中展现出当时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隋唐社会及女性的了解。
(二)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除了提出对于丧葬问题的安排及要求,遗言还体现出逝者对社会的认识,其内容涉及逝者的人生总结、生命感悟、处世态度、思想智慧等方面,逝者临终前对生死或执着或勘破,在遗言中有较为充分的表露。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书稿试图全面搜集与整理传统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隋唐女性临终遗言资料,对遗言所体现的逝者临终关怀事项及其心态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同时,亲朋等是否遵照逝者嘱托与愿望行事关系到遗言的实现与否,分析各种不能遵守遗言的原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隋唐社会历史的理解与认识。
以往学者对隋唐女性遗言的关注很少,而隋唐女性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较高,隋代独孤伽罗与隋文帝并称二圣,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曌,起义者陈硕真亦自称文佳皇帝,中宗之女安乐公主还曾想做皇太女,故研究者希望能够从遗言角度书写隋唐女性史。冻国栋曾在《麹氏高昌“遗言文书”试析》一文中对唐代遗言资料的情况作综括说明,认为唐代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遗嘱或遗言类资料,除皇帝遗诏、遗制及朝臣、节帅所上遗表外有数十例,大都是节文,其内容或是嘱托薄葬,或是指明归葬地点,还有少数几条为处分身后遗产。[20]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笔者目前已搜集到隋唐人遗言740余例,其中,女性遗言236例,数量相当可观。已搜集到的遗言资料涉及诸多方面,种类十分丰富,诸如:一些上层统治者在遗言中表露了对社稷的关心;有读书人非常不放心自己的著述,临终前仍在坚持撰著,有的人则选择焚毁文稿;有人会想对他人的恩情加以回报或对亲族加以赒济;有人临终前表达了自己想要出家的愿望;自杀者会在临死之前说明自己的死因;有人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心态也有充分的表达,死者希望身后处理的具体事务涉及较多,也有必要加以明确。笔者在书稿中将主要讨论前人较少论及的女性遗言,对男性遗言的研究将是下一个阶段的任务。希望相关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隋唐时期女性思想与精神面貌的理解与认识,增进对隋唐社会及女性的了解。同时,透过千年前中古盛世女性遗言的研究,对死者的死亡观进行思想史解读,将遗言作为生者勘破生死的一把钥匙,从中汲取使生者更有价值地生活的营养元素。这也有助于今人进一步了解古代丧葬文化和观念,从而对现代社会殡葬文化改革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