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武则天研究
- 官场小说下一章: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四 农田遗迹和田地模型
五 其他待开发的信息来源
第二节 农田杂草研究的前景和意义
一 作物有基本稳定的伴生杂草
二 杂草和作物有相同的生长环境
三 杂草也曾是人们的食物来源
第三节 先秦两汉时期主要作物的起源和发现
一 粟
二 黍
三 稻
四 麦
五 大豆
六 麻
七 高梁
附:关于汉代“玉米”问题的讨论
第四节 作物遗存的时空分布与组合演变
一 作物遗存的时空分布与作物的推广
二 作物组合演变的考古学观察
三 五谷考述
第五节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物选择
一 作物的种类选择
二 作物内部的品种选育
第六章 粮食的储存和消费过程中的粮罐
第一节 考古发现的储粮设施
一 考古发现的仓储遗址
二 东周至汉代墓葬中的仓囷模型
第二节 储粮设施的性质和分类
一 公有粮仓
二 私有粮仓
第三节 储粮方式和粮食消费过程中的粮罐
一 私有粮仓的储粮方式
二 容器类存粮器具及其使用
三 从仓储到食用过程的其他方式
第七章 乡村聚落和农民的生活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的乡村聚落
一 基层聚落的主要名称
二 里与聚的关系
第二节 乡村聚落的多种形式
一 大城中带有围墙的里居
二 有围墙的邑里
三 没有围墙的相对集中的里居
四 散居形式的自然聚落
第三节 里居与田舍(庐)
一 田庐辨析
二田 宅及其空间布局
第四节 农业人口和农民的生活
一 农业人口和城市中的农民
二 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协作
结 语
一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 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和传统农业的形成
三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工具书、资料集
二 基本古籍
三 著作
四 发掘报告
五 论文
附:甲骨文字形及辞例引书简称
后 记
插图目录
图1-1骨农具与铜农具比较
图1-2 安徽蚌埠春秋墓出土的带銎铜镰
图1-3 江西新干出土商代铜犁
图1-4 河南殷墟出土的木锨遗迹
图1-5 河南罗山出土的铜锸和江西新干出土的铜农具
图1-6 河北兴隆铸铁遗址出土的双镰铁范
图1-7 战国铁农具
图1-8 湖北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战国铁锄
图1-9 秦汉铁农具
图1-10 河西魏晋墓耱地图
图1-11山东莒县博物馆藏汉代铡刀
图1-12 四川彭州舂碓画像砖
图1-13四川成都青白江区汉墓“执铡童子俑”
图1-14 河南济源泗涧沟汉墓米碓、扇车模型
图2-1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犁模型
图2-2 牛耕演变示意图
图2-3汉画像石上的一体犁
图2-4山西壶关犁和山东文登“二人抬”
图2-5 汉代牛耕画像
图2-6 王祯《农书》牛轭及鞅绳图
图2-7 山东金乡牛耕画像石
图2-8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85窟、第156 窟唐代二牛抬杠图摹本
图2-9甘肃安西榆林窟第25窟二牛抬杠图
图2-10 苏丹现在尚存的二牛抬杠
图2-11双梢把犁架示意图
图2-12 甘肃酒泉西沟魏晋墓耙地、牛耕图
图2-13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牛耕图
图2-14宁夏贺兰县杠子犁的横杠
图2-15“二人抬”耕作示意图
图2-16 甘肃高台骆驼城画像砖上的耱地图
图2-17 江苏吴县石犁及安装示意图
图2-18浙江平湖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木底石犁
图2-19辽阳犁和滕县犁复制、试耕示意图
图2-20 王祯《农书》中的镵与铧
图2-21河南内黄三杨庄的汉代农田
图2-22 代田法示意图
图3-1畎亩横切面示意图
图3-2 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菜田模型
图3-3 江苏高淳农田
图3-4 河南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陶院落
图3-5 汉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
图3-6 四川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
图4-1河南泌阳东汉砖井结构示意图
图4-2龙首渠示意图
图4-3 秦始皇帝陵园内的地下排水系统(局部)平、剖面图
图5-1云南剑川海门口青铜时期的炭化稻和粟
图5-2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陶尊上的植物图
图6-1 河南洛阳西郊出土的东汉砖困
图6-2秦墓出土的各式陶仓囷模型
图6-3 汉墓出土的各式陶仓囷模型
图6-4 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墓三号器物坑(K3)内的陶仓
图6-5重庆东汉米仓画像砖
图6-6重庆万州柑子梁、奉节营盘包汉墓出土的陶仓罐
图7-1 辽宁辽阳三道壕聚落遗址遗迹分布示意图
图7-2河南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宅院分布图
图7-3 汉代人理解的井田
图7-4 江苏睢宁双沟牛耕画像石
图7-5 江苏徐州铜山汉画像石上的纺织图
图7-6 重庆奉节营盘包M51 出土的家畜俑
图7-7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画像石
图7-8 四川新都薅秧画像砖
表格目录
表1-1 商、西周时期石、蚌、骨质农具比较
表1-2考古发现的商周青铜农具
表1-3商周石杵、石臼出土情况
表1-4先秦两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具体系
表2-1复制铁犁的有关数据
表2-2 汉代铁官所属铁工场生产的铁器类型
表2-3 出土西汉、东汉铁犁对比
表4-1 湖北江陵楚都纪南城内发现的部分水井
表5-1 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的作物
表5-2 部分遗址农作物和非农作物种子的出土情况
表5-3 各地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的作物遗存
表5-4 各地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的麻布遗存
表5-5 各时期作物遗存的出土地区
表5-6 根据遗存情况推导的各种作物种植省份数
表5-7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商代作物
表5-8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春秋时期作物
表5-9 陕西西安汉墓陶仓中作物出土比例
表5-10 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出土作物
表5-11山东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出土作物
表5-12 山东即墨北阡大汶口到周代遗址出土作物
表5-13 安徽宿州杨家堡遗址出土作物
表5-14 安徽霍邱堰台遗址出土作物
表5-15 四川阆中郑家坝遗址出土作物
表5-16 江西新干牛城遗址出土作物
表5-17部分地区作物组合演变
绪 论
长期以来,国内外农业考古领域的热点都集中在史前农业问题(尤其是稻作和家畜的起源)的探讨上,史前农业研究成为农业考古界最引人注目的领域,而与农业考古密切相关的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和环境考古等学科也无一不是以史前为主要研究时段的,以至传统和习惯上都把农业考古当成了史前农业考古的简称。历史时期的农业考古相对于史前农业考古的研究,无论在技术、方法还是成果等方面,都不太引人重视。这些虽然主要是由史前社会无成文历史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但与历史时期农业考古研究本身的传统做法也有很大关系。就像一般考古学研究一样,历史时期农业考古一直以补史、证史为己任,缺少作为考古学分支学科的独立思维特点和方法路径。我们过去的许多研究一直都十分重视考古材料的运用,几乎所有的论文都自称使用了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但大多仍是历史学研究的传统路子。考古学研究用实物材料来说话,自然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但如何分析和运用材料就是个方法论的问题,它也必然受到研究目的的影响。史前时期没有文字记录,但史前农业考古领域的研究日新月异,成果丰硕;历史时期有较为丰富的文献记录为参考,本应是为农业考古的研究增添了翅膀,但是在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区农业考古材料的不断公布和整理之后,现在反倒冷清了许多,丰富的历史文献似乎降低了考古研究的必要性。这常引起我的思考。如果不跳出考古证史的旧圈圈,历史时期的农业考古(包括一般考古)恐怕难有大的作为。在人们急切地盼望考古大发现、新发现并经常感动于由此带来的新成果的同时,我们的确该认真考虑一下这类问题了。但是,这样说并不是要脱离历史去考古,历史文献仍是分析考古材料的基础,只有把考古材料还原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才能得到正确的解读。在历史时期考古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分析考古材料,更要对文献材料加以细致的分析,只是在分析的过程中不必紧抱证、补的目的而刻意地向文献或考古材料靠拢,为它们做注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研究出现新的生机,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我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完成的。
一 既往研究和简单述评
学界相关的成果是本课题开展研究的基础。目前国内学者在先秦两汉农业考古研究中所做的工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考古资料的收集和分类整理。学界对历史时期农业考古材料的整理工作一直在零散地进行着,可资利用的考古资料主要有作物遗存、农业工具、田地遗迹和模型、家畜及圈舍模型、画像砖石、简牍、粮仓遗址和仓囷模型、水利工程遗址等等,涉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①和2009年以前每期《农业考古》连续发表的《中国农业考古资料索引》,所录资料都有明确的出处。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收录先秦时期的各种青铜工具7000余件,包括大量农业工具②。宋树友主编的《中华农器图谱》,第一卷为原始、古代、近代农器③。雷于新、肖克之主编的《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中国传统农具》收录传统农业器具1200余件④。夏亨廉、林正同主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集中收录了1995年以前公布的汉代农业画像砖石和壁画⑤。另外还有研究论文的索引多种⑥,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利用甲骨文研究商代农业。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农业的专题论文很多,举凡商代作物、农田治理、种植、田间管理、农业灾害、农田水利等各项皆有涉及,从中可以看出商代农业生产的过程和所达到的水平。彭邦炯《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分类列述农业卜辞甚丰,并有较详细的考证,把商代农业生产系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⑦。另有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其第四章“农业”较早用卜辞材料对商代农业进行系统研究⑧。但是对商代农业的研究毕竟不能仅据甲骨卜辞来完成,考古发现可以更真实地说明商代农业工具的使用情况。
作物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先秦时期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稻为主。汉代北方
————————
①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②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宋树友主编:《中华农器图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④雷于新、肖克之主编:《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⑤夏亨廉、林正同主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农业出版社,1996年。
⑥如黄淑美、伍慕仪:《〈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农业考古》2005年第3期;彭邦炯:《甲骨文商史主要农业论著目录索引》,《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张传玺主编:《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农业”“考古与文物”等相关部分。
⑦彭邦炯:《甲骨文农业资料考辨与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⑧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第四章“农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
最普遍的作物是粟、麦、黍、豆等,南方仍然以稻为主,也有麦、粟、豆等作物,广州汉墓还出土了黍和高粱。以往将浮选技术专门用于历史时期遗址的工作做得不多,近年来,靳桂云、陈雪香、赵敏等学者已开始关注先秦遗址考古发掘中的浮选,或在对史前遗址进行取样浮选时,对先秦甚至汉代地层也都附带进行了取样和分析,提供了一批可以对作物遗存进行量化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材料①。关注作物遗存出土情况的学者较多,论题涉及单个作物的分布与传播或一个地区作物结构的演变等方面,还缺少用考古发现对大范围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进行考察的论著,没有最大限度地开掘和利用与作物相关的信息,在对发现环境、共存作物、前后时期作物构成的对比和地区间的传播等问题的研究上明显存在不足。
农业生产工具的研究。考古出土的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数量较少,学界意识到仅靠这些农具远不足以胜任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于青铜时代铜农具发现少的问题,李学勤等认为主要的是由于青铜工具的反复回炉重铸造成的②。这种解释有一定的代表性。白云翔认为,生产工具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往往首先从手工业工具开始,然后才向农具领域扩展,商代仍以木、石农具为主③。也有人从小型铲类工具的出土,分析认为商代仍算是以使用青铜农具为主的④。目前所见的先秦起土类农具相对稀少,因此对于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具类型以及农业生产如何进行等问题仍需要探讨。
铁农具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白云翔全面搜罗并分类整理考古出土的战国秦汉铁器和铁工场的资料,对当时铁器的生产体系和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铁农具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⑤。但该书不是关于农具的专题性研究,也未涉及农业生产的过程等问题。周昕《中国农具通史》对各时期的农具有系统的考述,对有些农具的使用方式不乏精到见解⑥。以往学界多关注战国秦汉铁农具的推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具的形制结构、使用安装方法等缺乏深入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张传玺复制汉代大铁犁进行模拟试耕,其实验、实证的方法值得学习和推广⑦。研究中如果能将农具用途和使用方法与生产过程、农田内部结构和农耕技术相结合将会更有意义,河南内黄
————————
①赵敏、陈雪香等:《山东省济南市唐冶遗址浮选结果分析》,《南方文物》2008年第2期;靳桂云、王育茜:《北阡遗址2007年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考古》2011年第11期;吴文婉、张继华、靳桂云:《河南登封南洼遗址二里头到汉代聚落农业的植物考古证据》,《中原文物》2014年第1期。
②李学勤:《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文物》1980年第8期。
③白云翔:《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考古学观察》,《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殷代西周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的考古学再观察》,《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