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唐代衣食住行
- 官场小说下一章:为将之道:世界名将的成名之路与领导艺术
下面叙述官吏与中州乡村社会的治安情况。
元德秀为鲁山县令时,执法严谨,且宽厚待民。时有一盗徒入狱,恰逢虎害,盗徒愿以格杀猛虎以自赎。胥吏劝阻,元德秀说:“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盗徒果然杀死了猛虎,背尸而归,为鲁地除了一大害。元德秀诚信化人,为百姓造福,得到全县民众敬仰,并被朝政官员誉为“元鲁山”。李华曾为其撰《鲁山令元德秀墓碑》,颜真卿书写,李阳冰撰额,后人争相模写,号为“四绝碑”。
官吏对地方社会的治理重在以惠养人。《旧唐书》卷185上《良吏•贾敦实传》:“咸亨元年,(敦实)累转洛州长史,甚有惠政。时洛阳令杨德幹杖杀人吏,以立威名,敦实曰:‘政在养人,义须存抚,伤生过多,虽能亦不足贵也。’常抑止德幹,德幹亦为之稍减。……初敦实为洛州刺史,百姓共树碑于大市通衢,及敦实去职,复刻石颂美,立于兄之碑侧,时人号为‘棠棣碑’。敦实后为怀州刺史,永淳初,以年老致仕。”“棠棣”是一个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其诗为: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槟尔笾豆,饮酒之饫。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诗中的“常棣”亦作“棠棣”,比喻兄弟。洛人树“棠棣碑”来表彰王敦实、王敦颐兄弟作出的贡献。《旧唐书》卷185上《良吏•权怀恩传》:“怀恩初以荫受太子洗马……后历庆、莱、卫、邢四州刺史,洛州长史。怀恩姿状雄毅,束带之后,妻子不敢仰视。所历皆以威名御下,人吏重足而立。俄出为宋州刺史。时汴州刺史杨德幹亦以严肃与怀恩齐名。至是怀恩路由汴州,德幹送之出郊,怀恩见新桥中途立木以禁车过者,谓德幹曰;‘一言处分岂不得,何用此为?’德幹大惭,时议以为不如怀恩也。”
对于扰乱市场秩序的无赖,地方官吏也给予打击,《太平广记》卷263《李宏》:“唐李宏,汴州浚仪人也。凶悖无赖,狠戾不仁,每高鞍壮马,巡坊历店,吓庸调租船纲典,动盈数百贯,强贷商人巨万,竟无一还。商旅警波,行纲侧胆,任正理为汴州刺史,上十余日,遣手力捉来,责情决六十,杖下而死,工商客生,酣饮相欢,远近闻之,莫不称快。”
乡村治理应先治吏。唐代对州县官员的治理依长官施政的不同而不同。《旧唐书》卷第165《殷侑传》:“其年(大和九年),濮州录事参军崔元武,於五县人吏率敛及县官料钱,以私马抬估纳官,计绢一百二十匹。大理寺断三犯俱发,以重者论,只以中私马为重,止令削三任官。而刑部覆奏,令决杖配流。狱未决,侑奏曰:‘法官不习法律,三犯不同,即坐其所重。元武所犯,皆枉法取受,准律,枉法十五匹已上绞。’《律疏》云:‘即以赃致罪,频犯者并累科。据元武所犯,令当入处绞刑。’疏奏,元武依刑部奏,决六十,流贺州。乃授侑刑部尚书。”许圉师为相州刺史时,使用特殊的方法整肃吏治,加强社会治安。《旧唐书》卷59《许圉师传》:“龙朔中为左相。……寻转相州刺史,政存宽惠,人吏刊石以颂之。尝有官吏犯赃事露,圉师不令推究,但赐清白诗以激之,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其宽厚如此。”一些官员往往用计规范官吏。《旧唐书》卷75《苏世长传》载世长武德年间为陕州刺史,“部内多犯法,世长莫能禁,乃责躬引咎,自挞于都街。伍伯嫉其鬼诡,鞭之见血,世长不胜痛,大呼而走,观者咸以为笑,议者方称其诈”。
唐代州县官吏“但宣风化俗,肃清所部”,如出现盗贼之事,州县长官要按律定罪。虽然我们说封建社会所谓的“盗贼”多是为了生存而起来反抗的农民,但封建法律规定部内出现反抗的人数并以此定罪,也就是要求各级地方官吏务以民生为要,维护基层民众的利益,以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这项工作做好了,基层社会秩序就会出现良好的局面。在乡村社会治安中,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会给社会治安带来良好的局面。唐贞观时期,“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赉粮,取给于路。人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时有馈遗。此皆古昔未有也。”《旧唐书》卷9下《玄宗纪》:开元二十八年(740),“其时,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天下逸安,虽行万里不持兵刃”。《通鉴》卷212开元十七三年十二月条载:“是岁,天下奏死罪止二十四人。”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开元时期,唐代经济出现繁荣局面。两个治世,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唐代中州乡村工商业
一、唐代中州物产资源
关于唐代各地的土特产情况,《新唐书•地理志》、《唐六典》、《元和郡县图志》等书有记载。其物产资源主要有:
1.编织品
汝州临汝郡土贡:絁。
虢州弘农郡土贡:絁。
滑州灵昌郡土贡:方文绫、纱、绢。
郑州荥阳郡土贡:绢。
颍州汝阴郡土贡:絁、绵。
许州颍川郡土贡:绢、藨席。
陈州淮阳郡土贡:绢。
蔡州汝南郡土贡:珉玉棋子、四窠、云花、龟甲、双距、溪鷘等绫。
汴州陈留郡土贡:绢。
宋州睢阳郡土贡:绢。
濮州濮阳郡土贡:仙文绫。怀州河内郡土贡:平纱、平绸。
卫州汲郡土贡:绫。
泌阳淮安郡土贡:绢、布。
邓州南阳郡土贡:丝布。
光州弋阳郡土贡:葛布。
申州义阳郡土贡:绯葛、苎布、赀布。
2.矿物相州之白粉。
河南道伊阳之金。
河南道伊阳、鲁山、平陆之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汝州伊阳县五重山产银,“银葫芦山,在县西南。……又县境有五重山,唐开元十五年税伊阳五重山银场,即此。”《崔暟志》云:“迁洛州陆浑令。南山有银冶之利而监鼓者不率,公董之,复为矿氏(民)所罔,免归,人吏奔诉而又获理焉。”洛州陆浑南山银矿见于《元和郡县图志》及《新唐书•地理志》。新志二河南府河南郡伊阳县条:“先天元年析置陆浑。有太和山。有银、铜、锡。”《元和志》卷6《河南道一》河南府伊阳县条:“本陆浑县南界之地,先天元年割置伊阳县。”知伊阳本属陆浑地,唐先天二年(713)乃自陆浑析置。此属唐代重要的产银区。《新唐书》卷54《食货志四》云:“开元十五年,初税伊阳五重山银、锡。”上引《元和志》同条,“银□窟,在县南五里,今每岁税银一千两”。表明该地产银有一定数量。该地银矿的经营方式,似由矿民私采,官府置监“理”之。《大唐六典》卷30载唐前期矿冶开采之法有云:“甘州界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者,若铸得铜及白鑞,官为市取。如欲折充课役,亦听之。”可知唐前期矿冶开采是一种放任的政策。
河南道的伊阳、平陆及山南道南阳的铜。《太平寰宇记》卷142记邓州南阳县(河南南阳)“骑立山出铜矿,在县东百八十里。”骑立山即今镇平县五朵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镇平县骑立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势昂耸,状若立骑,因名。又有五峰并耸,亦曰五朵山。上有龙漱三穴,又有矿产铜。”《通典》卷9记邓州置五炉铸钱,“每炉约用铜二万一千二百一十斤”,反映当地产铜甚多。
河南道的舞阳产铁。《元和郡县图志》卷16记,相州林虑县(河南林县)的林虑山“山多铁,县有铁官”。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相州有利成铁冶;该书并说临漳县有辅岩城,“在县东六十里。本安阳县之水冶村……志云:县东北二十五里有利城,唐置铁冶处。”《封氏闻见记校注》卷八鱼龙畏铁:“大历中,刑部郎中程皓、家在相州,宅前有小池,有人造剑,于池内淬之,蛇鱼皆死。”《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安阳宝山,“产白石,人取以为器”;安阳铜山,“旧产铜”。西平县有冶炉城,“在县西七十五里。战国韩铸剑之处,晋于此置铁官。”县西北有棠谿村,“接郾城县界。昔时产金甚精,所谓‘棠谿之金,天下之利’也。《战国策》‘苏秦曰韩之剑戟出于棠谿,即此矣。又县西旧有龙渊水。’《太康地记》:‘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故剑有龙泉之名,苏秦所称龙渊之剑也。’司马贞曰:‘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其剑皆出西平县。’《汉志》注‘西平有铁官’,盖以此。”
河南道的长水、伊阳产锡。嵩县露宝山等地也产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河南府嵩县,“露宝山,在县北六十里,产锡矿。又筛山,在县东九十里,以多岩洞而名。与县西大矿山皆产锡。”
蔡州产珉玉,“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八十米,深三尺。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后厥贡之首。”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苍山产岷石,“苍山,在府(清怀庆府)西北四十里。一名苍山,亦曰苍岩山,产岷石,上有龙潭。”该书记载南召县礬山,在“县南十五里,山产礬石。”《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倚箔山,望之如立箔。山西北崖下有钟乳,隋时充贡。”光州弋阳郡土贡:石斛。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虢州小青山,“在卢氏县西,产青碌。”
3.植物、动物与药物陕州陕郡土贡:麰麦、栝楼、柏实。
虢州弘农郡土贡:麝、地骨皮。
郑州荥阳郡土贡:龙莎。
濮州濮阳郡土贡:丝枣、红蓝、紫草。
怀州河内郡土贡:枳壳、茶、牛膝。
邓州南阳郡土贡:茅菊。
申州义阳郡土贡:茶、蝱虫。
相州的知母。
河南府的黄精。
蔡州的蓍草。
怀州的牛膝。
郑州的麻黄。
虢州的天门冬。
河南府的枸杞子。
虢州的地骨皮。
河南府、同、邓、许等州之胶。
河南府、许、卫、怀、汝等州之兔皮。
汝州有温汤。“温汤水,在县(鲁山县)西四十里。状如沸水,可以熟米。侧有石铭曰:‘皇女汤,可已万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了汝州温汤的情况:
广成泽,在州(汝州)西四十里。源出鸣皋山,合于汝水,一名黄陂,周围百里,有灌溉之利,百姓赖之。旧有广成聚,汉置广成苑,东汉时往往校猎习射于此。安帝永初元年诏以广成游猎地假于贫民。灵帝初平元年置河南八关,广成其一也。隋大业置马牧于广成泽。欧阳态曰:“广成泽今为广运河,盖避朱梁讳”云。又有汤泉,在苑中。泉有九源,东南流注广成泽。别有寒泉在其侧,西流入于滍水,虽盛夏肃如冰谷。志云:梁县西南六十里有温汤,可以熟米。一名皇女汤也。后魏主修永熙二年狩于嵩高,遂幸温汤,即梁县之温汤也。炀帝于此置温泉顿。唐仪凤元年幸汝州温汤,后又屡幸焉。武后圣历三年亦幸汝州温汤。又开元十年幸汝州广成汤泉。
关于汝州温汤,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在谈到汝州景物时也说:“温汤泉,在州西北。唐武后尝幸此,旁有武后流杯池,并石碑。”《封氏闻见记》卷七温汤:“海内温汤甚多,有新丰骊山汤,蓝田石门汤、岐州凤泉汤,同州北山汤,河南陆浑汤,汝州广成汤,皆知名之汤也。并能愈疾。……《博物志》云:‘水源有石硫磺,其泉则温。’天下山泉,由土石滋润蓄而成泉耳。如硫磺煎铄,久久理当焦竭。汤之处皆不出硫磺,有硫磺之所不闻有汤,事可明矣。”
孟州也有温泉,《舆地纪胜•孟州•景物》:“温泉,在州城北,夏凉冬温。”
唐代中州地区产马、驴、牛、羊、猪等动物。《旧唐书》卷58《唐俭传》:“后从幸洛阳苑射猛兽,群豕突出林中,太宗引弓四发,殪四豕,有雄彘突及马镫,俭投马博之,太宗拔剑断豕。”汝州湖泽众多,此地多养马。《旧唐书》卷145《吴少阳传》:“汝南多广野大泽,得豢马畜……又屡以牧马来献,诏因善之。”
4.食用或杂用虢州的梨。
许州颍川郡土贡:柿。
濮州濮阳郡土贡:丝枣。
滑、河南府的酸枣人(仁)。
陕州、光州、义阳郡(即申州)的茶。《茶经》云:“山南以陕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蕲州、黄州又下。浙江以胡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茶树适宜于雨林带地方,故偏北之关、陇、晋、冀,均不产。
颍州汝阴郡土贡:糟白鱼。
孟州土贡:黄鱼饈。
卫州汲郡土贡:胡粉。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汝阳县有众多湖泊,“南湖,在府城南。周十余顷,长堤亘其前。有西湖,在城西南。城东北又有三角湖,中多菱芡,俗谓之菱角湖。城北十里有十家湖,水产鱼莲,旱种秔稻,居民赖之。”想之唐代亦是如此。该书还记汝阳县有“鹅鸭池,在城北,汝水之曲也。李愬夜袭蔡州,击鹅鸭池以乱军声。一名悬瓠池。栗渚,在城西南。汝水之湾有地数顷,树栗其中,谓之栗洲。旁有溪曰锦绣溪。”西平县周家泊,“县北二十五里。县以北诸水汇流于此,水多则鱼,涸则多苇,民赖其利。”镇平县柳泉,“在县东遮山北。广五丈余,溉田甚溥。又青龙泉,在县之竹园保,引流溉田为民利。菱花池,在县西南。俗名天池,广五丈余,有菱芡蒲鱼之利。”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孟州有蓄鱼池:“在州城内,旧贡黄鱼鲊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