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题名记有临清驿长孙壁一家及其姻亲和地方十一个州县佐吏的名字,在造像祈福时,列上众多官员的名字,说明地方大姓和州县佐吏在文化习俗等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在佛教信仰上则是共同参与佛事活动。
诸佛中除释迦外,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像是民间习俗中最为流行的佛像,此外还有民间误为四大金刚的四天王。观世音,避唐太宗讳简称观音,亦称观自在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共侍阿弥陀如来,推行教化。他以观天下四方之音,以救苦难而著称。在隋唐时期,观世音并没有女性化。唐文宗时期下诏在全国各地的寺庙中普遍设立观音像,这对后世观音菩萨的信仰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俗说的四大金刚即佛说的四大天王。他们是居于须弥山中主持天下四方的天神:东方曰持国天王,南方曰增长天神,西方曰广目天神,北方曰多闻天神。天王手持降魔金刚杵。它们是后世站立在佛寺头门之内所讹称的四大金刚。
唐代中州乡村民众也信仰净土宗。净土宗是讲成佛最容易的一个法门,提出快速成佛法,说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照一般佛教说,从凡夫修到初地菩萨位,要经一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据说是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一个阿僧祇是一千万万……(共八个万字)兆劫(世界成坏一次为一劫),修成菩萨,可谓繁难之极。净土宗却说只要一念阿弥陀佛,迟则七日,快则一日,速生净土,即是八地以上菩萨,据说大乘菩萨分十地(级),念佛一声,即成八级以上菩萨,可谓快速之极。
净土宗提倡大修功德,营造塔庙。《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愿生净土的人有三辈:一是上辈,凡出家沙门,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辈人临死时,阿弥陀佛率领大众亲来迎接,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成佛。二是中辈,虽不能出家作沙门,但能大修功德,奉持斋戒,起里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这辈人临死时,阿弥陀佛化身去迎接,与真身来接差不多。三是下辈,不能作诸功德(当然是穷苦人),但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生疑惑,临死时,梦中见佛,也得往生。“(净土宗道)绰承昔鸾法师净土诸业,便甄简权实,会之通衢,布以成化。道俗子女赴者弥山。恒讲‘无量寿’观将二百遍。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劝人念阿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道俗向其绥导,望风成习。”净土宗提倡快速成佛,大修功德,营造塔庙。唐代民间不仅村坊建造佛堂,而且还开凿佛窟,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有佛沟摩崖造像群。该造像群位于小史店镇东南约八公里的半山腰,开凿于北魏至唐代,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其局部雕塑可与洛阳龙门石窟媲美,属罕见的艺术珍品。
安阳地区也有大量石刻造像。李裕群《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中记有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宝山灵泉寺石窟与卫辉霖落山香泉寺石窟。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阳市西南约35公里善应村龟盖山南麓,有大小相仿的三个小窟,即西窟、中窟和东窟。中窟窟内雕有著名禅师僧稠供养像,窟外刻有佛经。霖落山香泉寺石窟位于卫辉市西北约20公里处,仅17个洞窟。窟外左侧崖面刻有佛经。石窟凿于北齐。作者指出:“卢舍那佛和阿弥陀佛的流行,与佛教义学和净土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作者还指出:“石窟的另一个变化表现出更加世俗化的倾向。”文中说:“见于文献记载和保存的刻经造像石经……有禹县西魏大统十三年(574)《高王观世音经碑》、辉县北齐天保十年(559)《妙法莲花经》并造像碑……上述碑刻……反映了华严和观世音的信仰是十分流行的。”《全唐文补编》卷16“相州临河县井李村大像碑颂文并序”云:
闻夫凭三乘之宝轼,超然出焚如之境,鼓六度之珍拽,泛矣游□□□津,故哥利截肢,独遗有身之相,牟尼刻行,淑劭无□之慈,然得湛质清莲,凝神□□,□□□之业。□居名位之尊,□□梵帝之姿,高步人间之贵,胜因五净,法镜澈其寒潭,妙旨一音,祇树蔚其华苑,慈刀振锷,游刃十相之中,法箭飞镞,□羽四□之□,□□□千贤劫,悟无明於戒珠。亿兆僧眠,朗重昏于慧炬。自天寇入寂,金榇游空,人中绝优昙之华,法界罕醍醐之性,重离日□暮□梵□□悲大过栋桡薪□□□□偈,法显西至,兑郊之记聿传。(后略)太宗文武圣皇帝括地承祧,宗天独化,顺蒸人于帝则,和异缩于玄谋,既而鼎骑升遐,蹈玉京而游圣,云车晏出,御银都以迁□,崩天之恨实深,丧□之穷斯甚。有清信士李仁抚、张仁亮等,慈开地藏,行驾□经,北阙思忠,表贞筠于竹箭(后略)大唐仪凤四年岁次己卯二月壬子朔八日己未上。
民间除建寺、造像外,写经也十分普遍,有些甚至以铸像或写经为业。开元二年(714),唐玄宗曾下诏予以禁止。称:“今两京城内,寺宇相望,凡欲归依,足申礼敬。如闻坊巷之内,开铺写经,公然铸佛。自今已后,村坊街市等,不得辄更铸佛写经为业。”唐代甚至出现了以写经为业的抄经生,他们专以替人写经为谋生手段。《旧唐书》卷189下《儒学•王绍宗传》:“王绍宗……家贫,常傭力写佛经以自给,每月支钱足即止,虽高价盈倍,亦即拒之。寓居寺中,垂二十年。”《太平广记》卷209东都乞儿引《酉阳杂俎》云:“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欲书时,先用掷笔高尺余,以足接之,未尝失落。书迹官楷书不如。”中州地区佛教写经刻经的历史十分久远,北朝时期,安阳、卫辉地区就留下了大量的佛教刻经。小南海石窟刻经有:《大般涅槃经》卷14、《圣行品》、《华严经偈赞》(中窟外崖面);《无量义经》、《德品行》(南洞窟内前壁);《佛说维摩诘经》(南洞窟前廊《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胜曼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佛说孛经抄》(南洞窟外右壁);《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南洞窟外左壁);《佛说佛名经》(二十五佛)(南洞前廊左侧角廊柱);《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1(十二部经名)、《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弥勒佛、狮子佛、明炎佛)(南洞窟顶左侧)等。
王振国的《关于河南省林州市洪谷寺千佛洞的造像与刻经》记载了林州市洪谷寺千佛洞的造像和刻经情况。洪谷寺千佛洞位于今林州市西南17公里的合涧镇庵沟村北侧。这里山势峻宕,层峦叠翠,环境情幽。洪谷,系太行山系林滤山的一条峡谷,北齐文宣帝为当时著名的禅僧僧达在这里建立洪谷寺。千佛洞位于峡谷北崖山腰处,初创于北齐武平年间(570—575),现窟内的造像已非原作,考察确认为初唐造像风格。千佛洞坐北向南,窟口由条石垒成,三层叠涩式窟檐,方形窟门,半圆形门楣中央凿一佛龛,佛龛中为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的5尊式造像,两侧各有一身结禅定之坐佛像。窟门两侧石墙上分布6个方形龛,造像共计24身,全部为结说法印的坐佛像。两方题记位于圆拱形门楣上方的两侧。初唐时千佛洞“雕像毁伤,尊容显露”,比丘僧员操发愿作了三件功德:其一敬造龙华浮图一所。浮图即佛塔,龙华浮图即名龙华的佛塔。其二石壁上刻经为《金刚般若经》2部、《金光明经》1偈、《无量义经》半篇,还有《遗教经》、《观世音经》等。其三改雕了旧像。
从题记知,现存窟内的造像已被改作,所以呈现出初唐的造像艺术风格(包括二弟子、窟顶飞天以及千佛等)。千佛洞西侧约300米的地方,今存一座七级密檐式唐代砖塔,应是唐乾封元年所毕功之“浮图”。该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5.4米,造型精致,塔前现有《偯公禅师塔铭》石碑1通,实则该碑与塔无关。该塔于1978年进行了修缮。千佛洞初唐刻经包括般若、涅槃、集经、法华等,大致可分为四类:持戒、护持正法类如《摩诃摩耶经》、《遗教经》,赞佛类如《无量义偈》、《金光明偈》,信仰需要类如《普门品》,时兴类如《金刚般若》等。《摩诃摩耶经》从整体上说虽与末法思想有关,但卷上部分主要讲释迦涅槃前为报母恩上天为母说法之事,以彰孝道。《遗教经》反复强调佛涅槃后僧人持戒修行维护正法的重要性。此二经在千佛洞的镌刻,说明初唐时期邺城地区末法思想的影响虽非像北朝、隋代那么强烈,但对“末法”的担心尚未完全消失。
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民众的生活与日常事务、生理疾病,都处于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状态,故佛教成为支配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精神支柱。人们生子需向神灵祈祷,经商需佛保佑,谢世时要由僧人讲经等等。龙门石窟保存了大量因疾病而造像祈福的题记,兹择录如下:
1680 王伦妻陈氏造观音像记
□□□王伦妻陈女婆为□/□□□出家,只是罪业尤重,□/□解脱,母子共作左相观音一/□。□□各起尼僧代身出家,释/□□愿。又小女婆□□患,愿造/□相观音,并造《波若经》一部,功/□□□庆□赛,往愿遍及群/生。证尽果员,为无所得,十月一/日,刊留铭记。
1001 李君政造弥勒像记
永徽三年(652)十二月九/日李君政敬/造弥勒像一铺,/愿男德刚病/得早差。
1889 宋菩萨造像记
宋菩萨为亡父宋侈/敬造像一龛,/愿置中摄受,/合家无病,共/同斯福,永徽/五年(654)二月廿九/日。
1891 清信女□造像记
清信女□为过□□/母敬造□龛,愿置中/摄受,合家无病俱同斯/福,永徽五年(654)二月廿九日。
1555 杨师□造观音像记
显庆六年(661)/四月十七日杨师/□时气得患,愿造观音一区。
1199 王合造弥陀像记
王合为妻/患得差,敬/造弥陀像一/龛,总章元年
(668)/九月八日。
2247 弟子孤独为妻造尊像记
总章二年(669)十月/弟子孤独妻魏/早亡身,复失明,作/叹辞……/敬造尊像一龛,/□龙门以记/,金山盈而存朽/迹。
0603 玄照造观世音菩萨像记
大唐调露二年(680)岁次/庚辰七月十五日,玄/照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区,愿救法界苍/生无始罪鄣,今生疾/厄皆得消灭。
1208 孔思义造弥勒像记
大周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廿三日,弟子/孔思义为法界/仓(苍)生及合家眷/属,敬造弥勒尊/像一铺。愿未离苦/者愿令离苦;未得/乐者愿令得乐;病/患者愿得早差;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速/得神生净土。不具足者/普愿具足,众生普愿/七代同发菩提,一时作/佛。
1801 弟子崔十四娘造弥陀像记
弟子崔十四/娘为一生多/病,敬造弥陀/佛一龛,法界/众生供斯福,/长安二年(702)五/月十五日造。
2561 辛六娘造菩萨像记
神龙二/年(706)三月/八日,弟/子辛六/娘为兄□及□/病在床/枕,敬造/菩萨两区,□□/苦□□/□□。
2817□庆造像记
……/庆为患/瘳损,庄严/此像,合家/供养,开元十/六年(728)二月廿六日记。
佛教对乡村民俗产生一定影响。佛教禁杀生,统治者用法令的形式规定一年中的某些天为禁忌日。贞观三年(628),太宗下诏,每年三月六普断屠杀。人们为了做功德,往往将猪、羊等赎买回来后,放养在寺院中,称为长生猪或长生羊。有一则故事称,崔日用任汝州刺史时,住在一处凶宅之内,晚上有数十位乌衣人来访,称是放散在诸寺院中的长生猪,不乐此生受诸秽恶,请崔日用将他们杀死,转投他身。崔日用使人将各寺院中的长生猪尽数取来,杀而卖肉,再用钱造经像,了却了他们的心愿。
唐代的一些风俗,如割股疗亲、元夜燃灯、寒食扫墓等,也与印度佛教寓言有一定的关联,经统治者的提倡,便在社会上兴盛开来。《新唐书》卷196《王有贞传》:“王有贞,怀州河内人,武后时,仕为麟台少监,有贞少为司经局正字,母病,得人肉唤良已;有贞割股以进,母疾愈,诏旌表其门。”王有贞割股是为了给母亲医病,并且成为被统治者认可的孝子。关于割股疗亲与印度佛教寓言的关系,金宝祥先生在《和印度佛教寓言有关的两件唐代风俗》一文中巳经做了详尽阐述,兹不赘述。
寒食扫墓,在唐代已成为法定的习俗。《唐会要》卷23《寒食扫拜》对唐代历朝颁布的有关寒食扫拜的社会习俗给予劝导,以张扬孝亲之意,兹摘录如下:
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诏:“如闻父母初亡,临丧嫁娶,积习日久,遂以为常。亦有送葬之时,共为欢饮,递相酬劝,酣醉始归;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檟,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端。”
开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典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敕:“凡庶之中,情礼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
明确规定寒食扫墓要有庄严肃穆的气氛,不可欢饮作乐,若百姓违反此规定,要受杖打之处罚。唐代寒食扫墓,其渊源亦出于印度佛教寓言中的所谓扫塔,唐代以后,才由扫塔变为扫墓。扫塔的目的在于礼佛,而扫墓的目的在于尽孝。唐代有许多描写寒食的文章,如《柳宗元集•上冢》:“近世礼重拜扫,今阙者四年,每遇寒食,北向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庸匄皆得上父母丘垅,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郭郧《寒食寄李补阙诗》:“兰陵士女满晴川,郊外纷纷拜古埏。”
元夜燃灯是唐代出现的又一新奇风俗。它的形成渊源于古代印度佛教寓言中的所谓“大神变月”的燃灯礼佛,印度的“大神变月”,相当于中国的正月十五夜,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古代印度,每逢此夕,相传天雨奇花,寺塔舍利,大放光明,呈现一番神灵变异的瑞象,而四方僧俗,都云集在寺塔的周围,树轮灯,散香花,奏乐礼拜,景象供养。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此俗也传入中国,到唐代元夜燃灯的习俗逐渐兴起,并成为歌舞升平的象征。《唐会要》卷49《燃灯》记天宝三载十一月敕:“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
唐代佛教节日也成为民间重要的节庆活动。这些节日有四月八日佛诞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四月八日,相传为佛释迦牟尼生日,故称“佛诞节”。此日寺庙均有盛大场面的浴佛活动。关于佛生日的说法有两种:一说在二月八日,一说在四月八日。在唐代,两说都同时存在。另外,也有在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时浴佛,但意义不同。十二月八日,俗称“腊八”。此日盛行浴佛,各大寺院还广设斋粥,称“腊八粥”施舍。意为“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是诸佛给众僧洗浴澄心。据佛教传说:佛诞生时,有九条龙自口中吐出香水,洗浴佛身。故佛生日给佛浴身就成为佛教徒的重大仪式活动。届时佛院粉刷一新,香花满堂,旗幡招展,梵歌呗唱,四起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