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强调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只有以“道德”为治国用兵之本,才能确保自己立于天下无敌的地位。作者认为,唯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反始复本”于道法自然的“得道之统”,从而做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理天下。”可是,何谓“正”?何谓“奇”?作者李筌引述了《尹文子•大道下》所论指出:“正者,名法也;奇者,权术也。"这就是说,所谓"正",是指名分和法制;所谓“奇”,是指权谋和术略。作者进一步分析指明:君主只有做到“以名法理国,则万物不能乱;以权术用兵,则天下不能敌;以无事理天下,则万物不能挠。”作者还认为:“以道胜者,帝;以德胜者,王;以谋胜者,伯(通‘霸’);以力胜者,强。”但对此“四胜者”,李筌却强调指出:“伯兵”和“强兵”虽然可以称霸逞强于一时,但终归要被“灭绝”,而唯有以“道”以“德”取胜的“帝王之兵,前无敌。”可见,以“道德”作为治国用兵之本,对于执国者们是何等的重要!这一点恰是《主有道德篇》的主旨、立义所在。而这对于我们今天强调以德治国是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是强调君主选用人才只有坚持以“道德”为衡量标准,才能确保将相贤明,使国家远离战争之祸。李筌认为,对于“德厚”的“君子”,由于未被任用“而位卑者”,这是君主用人“之过”;对于“德薄”的“小人”,因为被误用“而位尊者”,这是君主用人“之失”。作者强调指出,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在选用人才问题上,宁可由于没有任用“君子”而犯了过错,也不要因为任用“小人”而导致失误(“宁过于君子,无失于小人”)。因为,在任用君子问题上犯过错,百姓虽然得不到治理,但在任用小人问题上有了失误,事物(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祸殃(“过于君子,则人阙其理;失于小人,则物罹其殃”)。作者李筌还进一步阐明,君主要想在选用人才问题上不出现过失,首先在于君主自身必须具有“清平”如镜的思想道德,唯有“人主之道清平,则任人不失其才,六官各守其职。四封之内,百姓之事,任之于相;四封之外,敌国之事,任之于将。”从而才能确保有“将相明,国无兵”的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显而易见,李筌关于选用人才坚持以“道德”为衡量标准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特别是选拔高端人才的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从来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作用。200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见全国道德模范时的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作用。他强调指出:“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养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见2007 年9月19日《解放军报》第1版)这既深刻地揭示了“道德力量”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又正确地指明了加强“道德建设”的根本方向与任务。显而易见,在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只有始终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我们阅读唐代李筌的《主有道德篇》,倍感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国有富强篇第五
[原文]
经曰:国之所以富强者,审权以操柄,审数以御人。①课农者,术之事,而富在粟。谋战者,权之事,而强在兵。故曰:“兴兵而伐叛,则武爵任,武爵任则兵强;按兵而劝农桑,农桑劝则国富。”②国不法地,不足以成其富;兵不法谋,不足以成其强。
古者圣人法天而皇,贤君法地而帝,智主法人而伯③。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乃可富强。乘天之时者,春植谷,秋植麦,夏长成,冬备藏。因地之利者,国有沃野之饶,而人不足于食者,器用④不备也;国有山海之利,而人不足于财者,商旅⑤不备也。通四方之珍异,以有易无,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之财,用资军实,谓之农夫;理丝麻以成衣服,谓之女功。⑥
云梦⑦之毛羽,黔溪之丹砂⑧,荆扬⑨之皮革、角骨,江衡之柟梓⑩,会稽之竹箭⑪燕齐⑫之鱼盐、旃裘⑬,兖豫⑭之漆、枲⑮、絺⑯、苧⑰;郑之刀⑱,宋之斤⑲,鲁之削⑳吴之剑,燕之角,荆之簳㉑,妢胡之笴㉒,吴越之金锡,此地之财也。燕之涿鹿㉓赵之邯郸㉔,魏之温轵㉕,韩之荥阳㉖,齐之临淄㉗,陈之宛邱㉘,郑之阳翟㉙,洛川之二周㉚,越之具区㉛,楚之云梦,齐之钜鹿㉜,宋之孟潴㉝,此地之良也。共居其地㉞,非有灾害、疾病而贫者,非惰则奢;世无奇业,而独富贵者,非俭则力。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使然也;同贵㉟而相兼并者,强弱使然也;同地而或强或弱者,理乱使然也。苟有道理㊱,地足容身,事可致也;苟有市井㊲,交易所通,货财可积也。
夫有容身之地,智者不言弱;有市井之利,智者不言贫。地诚任,不患无财;人诚用,不畏强御㊳。故神农㊴教耕而王天下,汤、武㊵战伐而服诸侯。
国愚则智可以强国,国智则力可以强人。用智者,可以强于内而富于外;用力者,可以富于内而强于外。是以汉武帝㊶南平百粤㊷,以为园囿㊸;却羌胡㊹,以为苑圃㊺,珍怪异物,充于后宫,騊駼㊻、駃騠㊼实于外厩㊽,匹庶乘坚良㊾,人间厌柚橘。此谓智强于内而富于外。秦孝公㊿行垦草之令○51,使商不得朵○52,农不得粜○53,废逆旅○54,禁山泽,贵酒肉之价,重关市之赋,使农佚而商劳。行之数年而仓庾○55实,人知礼义;至于始皇○56,以为之资,东向而并吞诸侯,此为力富于内而强于外也。
故知伯王○57之业,非智不战,非农不赡○58,过此以往,而致富强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审权以操柄,审数以御人”二句:语出《商君书•算地第六》。原著“审权”前有“圣人”二字;御人,原著作“使民”,义同。审权,谓讲究权谋之道。操柄,谓执掌政权。审数,谓讲究统治方法。
②“兴兵而伐叛,则武爵任”至“农桑劝则国富”五句:语本《商君书•去强第四》,但与原文略异。武爵任,谓依据战功而授以爵位和官职。农桑劝,谓劝勉和奖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③伯:本篇这里通“霸”,义谓称霸。
④器用:本指器皿用具,这里指用于生产的农具器械。
⑤商旅:即行商,指流动交易的商人。
⑥“通四方之珍异”至“谓之女功”八句:语出《周礼•考工记序》,但与原著略异。珍异,谓珍贵奇异之物。女功,亦作“女工”,《周礼》原作“妇功”,义同,旧谓从事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的妇女。饬力:义犹努力,致力。军实:本篇指军用器械和粮饷。
⑦云梦:古薮泽名,即云梦泽。位于今湖北之江汉平原,大体上东起武汉、西至沙市,北起潜江、南至洪湖。
⑧黔溪之丹砂:黔溪,今名不详。丹砂,矿物名,亦作“朱砂”、“砍砂”等,可制作染料或药剂。
⑨荆扬:即荆州和扬州,分别为我国古代的九州之一。
⑩江衡之柟梓:江衡,今名不详。柟梓,柟,同“楠”,即楠木,一种主要产于云贵川和湖南等地的常绿大乔木;梓,即梓木,主要产于长江流域的落叶乔木。
⑪ 会稽之竹箭:会稽,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竹箭,一种细竹。
⑫ 燕齐:指战国时期的燕国和齐国,其地当今河北和山东。
⑬ 旃裘: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用畜兽毛等制成的衣服。旃,通“毡”。
⑭ 兖豫:即兖州和豫州,分别为我国古代的九州之一。兖州,辖境当今山东。豫州,辖境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豫东、皖北地区。
⑮ 枲(xǐ):大麻的雄株之称,这里泛指麻类。
⑯ 絺(chī):细葛布。
⑰ 苧(zhù):亦写作“纻”,即麻。
⑱“郑之刀”至“吴越之金锡”八句:语出《周礼•考工记序》,但与原著略异。
⑲斤:斧头。
⑳削:一种有柄而微弯的双刃小刀。
㉑簳(gǎn):小竹。可制作箭杆。
㉒妢胡之笴:妢胡,原文误作“汾胡”,今据《周礼•考工记序》校改。妢胡,我国古代部族名,居今安徽阜阳一带。笴(gǎn),箭杆或箭。
㉓涿鹿:古地名。故址位于今河北涿鹿东南。
㉔邯郸:战国时期赵国都城,今属河北。
㉕温轵:古地名。故址位于今河南温县西。
㉖荣阳:古地名。故址位于今河南荥阳东北。
㉗临淄:古地名。故址位于今山东淄博东北。
㉘宛邱:古地名,亦作“宛丘”。春秋时期陈国都城。故址位于今河南淮阳东南。
㉙阳翟:古地名。今河南禹县。
㉚洛川之二周:洛川,亦称“洛水”,即今河南洛河。二周,指战国末期周室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周位于今河南巩义西南,西周位于今河南洛阳。
㉛具区:即具区泽,亦称“震泽”、“五湖”等,今为江苏太湖。
㉜钜鹿:古地名。故址位于今河北平乡西南。
㉝孟潴(—zhū):即孟潴泽,位于今河南商丘东北。
㉞共居其地:此句原脱,今据钱熙祚校注补。
㉟同贵:贵,原作“贯”,钱熙祚校注指出:“《文澜阁》本作‘贵’。”从前后文义看,钱说为确,故据以校改。
㊱道理:事理;亦指事物的规律。
㊲市井:古代城邑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犹今之“市场”。
㊳强御:本指有权势的豪强,本篇这里指敌人。
㊴神农:传说中远古三皇之一。相传其始教民作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有相传其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一说神农氏即炎帝。
㊵汤、武:即商汤王和周武王。
㊶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即西汉皇帝刘彻,汉景帝刘启之子。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他在位期间,采纳董仲舒建议而“独尊儒术”,即以儒术为其统治思想;并采用法术、刑名,以加强其统治地位。同时实行兴修水利以发展生产、移民屯田以开发西北;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派遣卫青、霍去病为将率军反击匈奴贵族南下袭扰以确保国防安全等政策措施,既发展了社会经济,又巩固了国防安全,从而把西汉封建王朝推向鼎盛时期。
㊷百粤:亦作“百越”。我国古代长江以南越人的总称。分布于今浙、闽、粤、桂等地,因其部落众多,故总称“百粤”或“百越”。亦指其居住的地方。
㊸园囿(一yòu):古代指周以围墙,布置亭榭石木,间或畜有鸟兽的皇家花园。
㊹羌胡:旧指我国古代羌族和匈奴族,亦用以泛指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㊺苑圃: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园林。
㊻騊駼(táo tú):良马名。
㊼駃騠(kuài tí):良马名。
㊽外厩:马舍。因设在宫外,故名。
㊾匹庶乘坚良:匹庶,指平民百姓。坚良,指坚车和良马。
㊿秦孝公(公元前381—前338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其执政期间,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日益富强,为其后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1垦草之令:指商鞅变法中推行的奖励开垦荒地的法令。内容详见《商君书•更法第一》。
○52“使商不得众”至“使农佚而商劳”七句:语出《商君书•垦令第二》,但本篇这里是摘要引录。籴(dí),谓买进粮食。佚,义同“逸”,谓安逸。
○53粜(tiào):卖出粮食。
○54逆旅:客舍;旅馆。
○55仓庾:粮仓。
○56始皇:即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名嬴政。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他派兵先后攻灭韩、燕、魏、赵、楚、齐六国之后,于公元前221年称“始皇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57伯王:霸王。伯,通“霸”。
○58赡(shàn):充足;富足。亦谓供给;供养。
[译文]
经典上说:国家之所以能够富庶强盛的,在于详细研究权变之道来执掌政权,详细研究具体情势而使用人力。提倡农耕、是发展生产技术的问题,而国家的富庶则在于有充足的粮食;谋划战争,是运用权谋胜敌的问题,而国家的强盛则在于有强大的军队。所以说,出兵讨伐叛乱时,就要选任各级武官授以爵位,武官选任得当了,军队就能强盛;按兵不打仗时,就要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发展了,国家就能富庶。国家不以垦殖土地为原则,就不足以成为富国;军队不以谋划战争为原则,就不足以成为强兵。
古代时候,圣人效法“天道”而成为“皇”,贤君效法“地道”而成为“帝”,智主效法“人道”而成为“霸”。利用天时,依靠地利,使用人力,就可以使国家富强。所谓利用天时,就是指春天按时播种五谷,秋天按时播种冬麦,夏天按时锄禾助长,冬天按时贮藏粮食。所谓依靠地利,是指国家有富饶肥沃的土地,而百姓却没有足够的粮食,是因为农具器物不齐备的缘故;国家有山川湖海的资源,而百姓却没有足够的财物,是因为商旅经贸不齐备的缘故。使四面八方的奇珍异货得到流通,以自己有的换取自己没有的,这就叫作商旅;通过努力耕作以增加土地的物产,从而用以资助军队器用粮饷的男人,叫作“农夫”;纺织丝麻并把它制成衣服的女人,叫作“女功”。
云梦泽地区的毛羽,黔溪地区的朱砂,荆扬地区的皮革、角骨,江衡地区的楠木、梓木,会稽地区的竹箭,燕齐一带的鱼、盐、毡裘,兖州和豫州的漆、麻、细葛布和麻,郑国的刀,宋国的斧头,鲁国的削刀,吴国的宝剑,燕地的牛角,荆州的小竹,始胡的箭杆,吴越的金矿、锡矿。这些都是土地上出产的财富。燕地的涿鹿,赵地的邯郸,魏地的温轵,韩地的荥阳,齐地的临淄,陈地的宛邱,郑地的阳翟,洛水流域的东西二周,越地的具区泽,楚地的云梦泽,齐地的钜鹿,宋地的孟潴泽。这些地区都具有良好的土地条件。共同居住在这些地方,没有遇到灾害和疾病却贫困的人,那他不是因为懒惰就是因为奢侈;世代没有创造奇业而唯独其富贵的人,那他不是因为勤俭持家就是因为努力创业。原先处于同等地位而后来变成臣仆关系的人,这是由于贫富悬殊造成的结果;原先处于同样显贵而后来变为相互兼并的人,这是由于强弱差别造成的结果;同居一地而有的强大有的弱小,这是由于治与乱不同造成的结果。如果有合乎事物规律的治国之策,那么,任何地方都足以容身,其事业都可以成功;如果有了买卖货物的市场进行交易流通,那么,物资财富就可以积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