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可惜的是,这个世界真理和太阳从来不是统一的。

◇京冥

我很吃惊京冥赫然成为此书形象最饱满的人物,不由得感叹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虽然到了十八章才交代了他的身世,但浓浓的忧郁和绝望一直放在心里,一笔一笔的浓黑描上去,不知最后的结果是冲破还是死亡。在这篇小说里,生死从来都不是问题,所有的焦点在于抉择,杜镕钧和右手的路是我设计好的,火鹰的路几乎是天定的,只有京冥的路,还交给他自己选择。如果最终不死,最终突破了宿命和绝望,我想这无疑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快乐之一。

◇杜镕钧

另外一个让我很晕的事情,就是把杜镕钧写的越来越让人讨厌,虽然掐指算来,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很自然的。他面对的人,面对的世界,面对的对手都超乎他的能力范围,我觉得这是很真实的悲哀,悲哀到经常让我骨头发冷。现在经常和某人辩论,是让他成为江湖中的强者还是保持自我直到终结。啊……大家一起挣扎吧,阿门。

◇右手

右手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形象。常常觉得从古大师以来杀手形象似乎就已经定型,好像真的变成了完全的非人类,极其鲜明,但总是不够丰满。在目睹了碧岫的惨烈之后,右手终于在寂寞、疲惫……等等感怀之上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确切说来,整篇小说都在解答这个问题,也就是生命的意义。

◇火鹰

火鹰如果不成功,《风尘叹》就彻底不成功了。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冒险,一直到了中卷结尾才把他拉出来,而在此之前只是一个存在的影子。这是一个试图主导自己命运和时代命运的人,说实话我很憧憬这样一类人,在哲学和历史这种大话题下,只有这类人才可以站住,如同中流砥柱,与周围的随波逐流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做为一个平凡如微尘的女子,又无形对一切的肮脏感到厌恶,好像《理想国》和《君主论》的尖锐对立,此起彼伏,分不清谁高谁低。

◇霍澜沧

记得很久以前有人说,因为害怕把霍澜沧和朵尔丹娜写重复,所以很多地方刻意了。确实是这样,写霍澜沧的时候常常刻意折断她的锋芒,再加上火鹰和京冥两座大山,让她面目日益模糊。但是霍澜沧和碧岫一样,从某种程度上是做为精神领袖存在的,女人是比较简单的动物,不过我一向认为如果简单有些时候会成为一种极大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纯粹,坚定……和,信仰……我最能理解的一种感情,应该就是京冥对霍澜沧的羡慕,天知道他有多渴望一个信仰!

之所以把霍澜沧拉到最后来说,是很想谈谈她的爱情,惊然发现,原来爱情之中霍澜沧那么令人厌恶,安然享受着爱人的关怀以至于成为习惯,理所当然地以理想的名义漠视其他——

我非常的惭愧,这些年来,在梦想的名义下肆意透支着你默默的关爱,以为一切的牺牲都是天经地义。我何其幸运,遇见了一个以实现我的梦想为梦想的爱人;却又何其自私,忘记了爱的付出与平等。

说一声抱歉,说一声谢谢,在你,看见我这个评论的时候……

关于故事的背景,环境和历史的一些思考,留到终章的时候再说吧。希望三卷的三个评论,可以纪录这几个月的心情故事。所谓“我的失败和伟大”,失败到处都是,不过伟大么,嘿嘿,留到梦里吧……

痛苦并思考着的,坚信人生需要意义的

飘灯

篇外随笔 序:将道貌岸然进行到底

二十年前,古龙先生曾经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求新!求变!求突破!

古龙自己用生命实践了他的理想,然后寂寞地醉卧黄泉,将漫漫求索之路留给后来人。

二十年弹指即逝,我们的武侠迈出了艰难而珍贵的一步又一步,玄幻融入武侠,言情融入武侠,修真融入武侠,耽美融入武侠,武侠俨然成为一个巨大的熔炉,一边冶炼着四面八荒的元素,一边静静地思索——武侠,还要坚持些什么?

每一位武侠写手都能脱口而出——侠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我们不能放弃的侠义呢?

最通俗的说法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这种传统的路调可以一路追溯到“侠以武犯禁”的战国时代,在后世的侠义小说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体现。侠客们轻生死,重义气,锄强扶弱,俨然是百姓的救护神,肉食者的眼中钉,正义和公道的代言人。但是,我们不得不遗憾的看到,热衷于做好事的侠客们在武侠小说中的分量越来越轻,金庸十四部天书,被津津乐道的侠义行为只有一次,就是胡斐千里追杀凤南天。而其他的大侠们,虽然口口声声喊着“咱们学武的人,第一要紧地便是行侠仗义”,而落到实处,拿的出手来的义举却没有几次。号称第一英雄的萧峰,几乎从来就没有为弱势群体做过一件实事,笑傲天下,杀人如麻,虽然这并不能改变他侠义的精髓——为天下拔剑。

只是由此,我们就可以想到,其实传统意义上的侠客行为是多少令作者尴尬的,所谓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几乎全部武侠写手都已经认可了江湖弱肉强食的本质,艺不如人,死而无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其实并没有弱势力量的立锥之地,更不用提手无寸铁的贫苦百姓了。作者想写的,读者想看的,都不再是一个带着红十字光环的传教士,而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于是,又有了第二种说法——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八个字真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是掷地之后,响声也听了,热血也沸腾了,问题也就接踵而来,这种说法无疑是把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限定在了风云乱世,传统的秩序被打破,民间出身的侠客们也可以站在时代的风头浪尖上,以天下为己任。那么,治世又如何?没有历史背景的武侠又如何?难道真的要写《郭靖与黄蓉在桃花岛的幸福生活》么?

毕竟,只有在乱世,外族入侵才是天下第一的头等大事,而缺少了这一历史大环境,侠客和统治层的关系就又尖锐了起来,最符合大家心中的侠客形象是游历天下的风流文士,慷慨悲歌的须眉大汉,两肋插刀的热血男儿,为民倒是足够为民了,说到为国,却多少牵强附会起来……背弃了草根阶层的侠客,难免有一个漫骂的词汇在等着他——“朝廷鹰犬”。

那么今天,远离了战火,貌似太平盛世的今天,怯于公勇,悍于私斗的今天,侠客们要坚持的是什么?

我以为,古龙先生有八个字总结的极其精妙: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细细咂摸,这是何等的勇气呢?

武侠小说不是言情小说,个人的情感不可能放大到无限,总脱不开大环境的制约;武侠小说不是玄幻小说,人定胜天只是痴人说梦,弱未必可以胜强,死必定不能复生,自然与历史的规则不容践踏。

武侠小说的灵魂,在于对公道,正义,责任,理想的坚持。武侠小说里,个人情感不可能无限大,个人力量也不可能超越人类的极限,但唯有理想和精神的力量,可以被无限度的放宽,直薄云天。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刀刃加身不能改其倨傲,举世浑浊偏偏毅然独清。小说的世界,是梦幻的折射,就如同言情和玄幻是欲望和力量的无限膨胀一样,在这个花花世界里,我们不能抵挡的诱惑太多,不能反抗的力量也太强,人的一生,几乎是在不断的放弃中渡过,而武侠,则是圆一个坚持的梦想。

热血,正义,自由,公道,博爱,侠义……这些词汇太老,也太没创意,甚至早就被视为道貌岸然的标语,但是无论是谁,对这些词汇,总有一丝心底的渴望。那是在个性之外,对人性中最光明的彼岸的渴望;那是在死亡之外,对永生和超越的渴望。

科技推动人类前进,而这些光明诱惑人类上升,无论如何,不至于沉沦。

如果说这些真是道貌岸然,就请依旧坚持的武侠写手和读者们携起手来,将道貌岸然进行到底吧。

一纸胡言,倒也出自肺腑,谨以这几句道貌岸然的辞令,作为拙文《风尘叹》的小序,并纪念古龙先生辞世二十周年。

相关评论 闲话《风尘叹》 (陆小小猫评论)

【收录之一】

受飘飘之托评点《风尘叹》,受宠若惊之下,诚惶诚恐把《风尘叹》好好看了一遍,虽然故事才渐至高潮,但眉目依稀可辨,在此胡言乱语一番,算作午夜闲话。

故事的主线并不复杂,国恨家仇再加些江湖儿女的恩怨情仇,比起《落日》的浩瀚,《刘邦》的奇诡,《风》的框架是落入了俗套,只是,飘飘和我说,她要写的是人性。想来确实,只有在大俗的舞台上才能让人性的光辉显得异常夺目吧。

《风尘叹》的名字很有意味。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人在江湖,不只是卢碧岫在风尘里,试问天下又何处不风尘?叹,是痛惜,也是无奈。历史长河里,如何伟大的人物不过沧海一粟,它若要踏破贺兰山缺,谁可让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个人,几个人,又或者一个帮派?负隅顽抗那是人性,不动如山却是天命,能让天变的永远只有天自己。所以,故事虽然还没完,但名字已经注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将来若是飘飘写出了一个大团圆结局,那么无非两种可能,第一是她故意和我抬杠,第二就是这个故事被中央台的制片人看中了。

既然小说是要表现人性的,那我们当然拿人说话。飘飘说《风尘》是她写的异常痛苦的一部小说,一番言语和古龙写《天涯明月刀》说的话如出一辙,我本来也不以为意,不过看了小说之后,似乎便看到了她的痛处。这个驾驭起文字来天上人间的女子,写这篇文真的是有那么些许压力的。

以故事的人物关系来看,我觉得比较类似于《天龙八部》,主人公可能是几个人,当然到底怎么设定的,只有问飘飘自己。

先说一下万人迷京冥同学。年轻俊美、武功盖世、算无遗漏、温文尔雅,再加上一点点人格的神秘以及豹子般的彪悍,这是个完美的形象,其偶像程度几乎已经超越楚香帅了,我们能从他身上找出任何的缺点么?其实初见京冥,以平凡的形象出场,再加当初为那个小和尚已花了一番笔墨,人物颇为丰满,堪称妙笔,但是后来面具一除,又回到了f4路线,反而有些虚幻了。当然,以飘飘的文笔写这样一个人物,无论是格杀五指还是疗伤忍痛的片断都是精彩非常,只是,在这个人身上我已经没有期待,我不知道他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或者,他带来什么都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了,就算下一章里他秒杀左右手外加严世藩,我大概也不会奇怪。

再说霍澜沧。我能看出,飘飘在写这个人物时,是在刻意的避免把她克隆成另一个向燕云,只是这种刻意,反而让我觉得这个人物塑造得有些束手束脚,不够洒脱。霍澜沧出场的时候是很有气派的,但是到后来,就不那么出彩了,尤其在和右手的对战中,我几乎觉得她有些木纳,失掉了先前那种能让风云变色的气魄。在感情问题的处理上,她又让我想起了书剑里的霍青桐,总之对于这个女人我是没什么好感的,相比之下,卢碧岫要可爱的多。顺便提一下,霍澜沧撕下自己衣服的举动有些多余,或许飘飘本意是想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一些东西的,但是我个人觉得不太必要。

回过头说说杜镕钧。故事的展开以他为线,所以他其实就是个线人。 但同时,到目前为止人物表现得最充分的也是他,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是他塑造得最成功的地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的爱情注定失败,但他偏偏是个痴情的人,他的事业如何目前尚未可知,但估计达不到

京冥的高度,虽然他外形条件也不算差,而他又偏偏一心以报仇为念。在他以黑吃黑之时,在他见义勇为之时,在他与父母诀别之时,在他惊见双亲头颅之时,以及在他重逢诺颜之时,他的悲欢离合都是那么自然单纯,毫无娇柔做作,如果写说人性,飘飘对于他的用笔无疑是最酣畅淋漓的。

相比之下,他的夫人方诺颜就不太丰满了。如果说她小时候写来可圈可点的话,那么重逢之后看她的表现,比如船上比足的描写,从言语举止来看都没有第一才女的风范,甚至于连一点起码的淑女气质都没有让我感觉到,而对于杜镕钧,显然又缺乏做妻子道义上的温柔和女人味,让我看的十分郁闷。当然,对于她的评价还需要多一些时间来观察,仅从现在来看,方诺颜的刻画差强人意。

其他的人物中,卢碧岫和沈小楠这两个人着笔不多,但是写来灵动明朗,用笔不俗。右手独具个性,作为反派人物,撑起了演技派的一面大旗,颇为出彩。然后是火鹰,出场不久,应该是个很有看点的人物,只是还不是非常清晰,关于他我也有一番猜测,飘飘不置可否,如此也只能欲知后事请看下回分解了。

除却人物刻画之外,对于情节、场面、打斗,飘飘都已极尽妙笔之能事,总是叫人看的翻云覆雨,欲罢不能的。不可不提的是杜镕钧与双亲狱中相见这一节,那种骨肉诀别的亲情、致死不渝的爱情都被飘飘以异常细腻的笔触描写的唯美感人,同时更是对主题《风尘叹》的一种升华,可谓一大经典描写。

总体来说,这篇文作为飘飘的探索之作,用笔有些滞重,过于注重细节反而使得人物的格局有些狭窄,人性的冲突不够凸现,相信后面的续章里会表现的更加完美。当然,瑕不掩瑜,如果不是在细处过于苛刻,这绝对是篇非常精彩的小说,作为飘飘忠实fans的一员,强烈期待下文的出现,谁要说不好看,我跟他急!

相关评论 风尘乱叹

风尘乱叹

◎如来

问世间情为何物?情由何生?又从何灭?在生与灭之间又如何消长变迁?

也许早有了现成的答案——剪不断,理还乱!但是这个答案实际并没有回答疑惑本身。

这世间道不尽的是负情薄幸的男子,数不清的是水性杨花的女人,更有多少海枯石烂生死相许的痴情儿女。

《风尘》看到这里,除了江湖、除了血腥,至少还有这一个个正值情感萌动季节的青年。他们中一些已经有了自己的心上人,另一些正在开始拥有。

杜鎔钧从还没蜕尽身上的奶气就一开始喜欢他的妻子,老爸老妈被悬首城头他还改不了文绉绉的调子,但是见到爱妻被别人揽在怀里的时候他却不由自主地大叫“他妈的”,爱不可谓不深,但是她却又能同时非常亲昵地叫着“澜沧”,并且前面已经有过某些不自禁的越轨情绪。

方诺颜应该是爱着他的丈夫的吧,但是儿时对他的阿龙哥哥的依恋和崇拜就已经让曾经的小杜子嫉妒不已,如今连她老爸都认为她的一颗芳心已经落在火鹰(杨磏龙)身上,她自己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吗?假如真的要问的话,她会得到坚定的答案吗?

火鹰爱方诺颜吗?如果爱,为什么不全力争取呢?好像对于他来说,成功不会十分遥远……他在追求什么在他眼中比爱更重要的东西?

可爱的京小强呢?他的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要死在嚯澜沧的面前”,他的每一根骨节上是不是都刻划着她的名字?可是忘情酒会不会真的让他完全忘情?应该不会的,否则已经喝过的火鹰也不会现在还难免为情痛苦。那么京冥的爱究竟会怎么收场?

霍澜沧呢?她可以和京冥亲密无间,却也能极为亲昵地叫着“鎔钧”,居然还能因为着急杜鎔钧地的伤势而浑然忘了询问一声几乎已经走进鬼门关的京冥。她的心必然也在萌动,但是芳心究竟所属何人?也许曾经是京冥,现在是杜鎔钧,将来又是京冥,再在更远的将来……

…………

爱情究竟是什么?爱情究竟会怎样?《风尘》里好像没有负情薄幸,没有水性杨花,好像也并不重在展示那种激起人无限向往让人感动得一塌糊涂的矢志不渝;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爱情都是一团纷乱的丝,到处都是头绪却有难以找到一个真正的头绪,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还在发展中,一切都还在因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感觉,因为必然也因为偶然而迁逝变幻……

《风尘》我很喜欢,我觉得很好!我的理由是因为我觉得她有两个很好的地方——复杂,疑惑。她没有分明的黑与白,没有单纯的爱与恨,甚至都没有清楚的是与非,她在不断地探求不断地追问,同时还在不断地疑惑不断地反思。她没有刻意试图告诉我们什么,但是却在这种较为超然的态度中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相关评论 我喜欢的三则评论(by gao)

风尘人物叹

追飘灯的《风尘叹》从头到尾,随兴敲了两篇长评,不想全都短命,没两天就被自“书评库”中删除,不解之下去看“疑难问题”,方知太像“读后感”。我服。

然而,这几天回味下来,对如此好文仍觉有话要说,不免学着长评高手的样子,细细品评一番。先说风尘叹之人物刻画。

网上的武侠和言情,不少作者都难免一个通病,对设定的主要人物倾尽全力,极力突出而次要人物则不免难得着墨,而且大多相当“脸谱化”,或成为男主女主无生命力的陪衬,或坏得彻头彻尾,毫无“人”气,直接一幅恶魔相。

看到《风尘叹》中的人物时,精神一振。

一、人物群像设计的巧妙

作者并没有给某一两个人物绝对的笔墨,而是,刻画了一组乱世风尘中的人物群像。这需要相当的功力,而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把握却始终没有失控。几个主要人物京冥、澜沧、火鹰、右手、销楠、镕钧、诺颜自不必说,难得的是每个人出场的人物,而且多组身份相同的人物,都同样写得一丝不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样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而且个个让人印象深刻。不妨对照几组。

1、几位主要人物的母亲。火鹰的母亲,一个为士大夫侍妾、在丈夫被囚只能被遣散的“卑微”女子,在最危难的时刻以一个女人最伟大的母性和最原始的性别特征保护了儿子的生命。京冥的母亲,波斯圣女,经历了族人愚妄的伤害与侮辱,经历了从美丽到病丑的形貌巨变之后,同样选择牺牲自己以保全爱子。虽然结局相同,作者却以高超的笔力,呈现给读者全然不同、同样让人不胜唏嘘的故事。杜镕钧的母亲、方诺颜的母亲,本是同样的女子,作者都为她们安排了合乎旧式节烈女子行为方式的殉夫结局,只是一个被囚,一个被救,心路就完全不同,被囚殉夫的杜母安详、平静,被救殉夫的方母则经历了更多的无奈与哀伤。

2、寄身秦淮画舫的两名女子,当红花魁碧岫和过气花魁王二公子如夫人(对不起,忘了名字),同样的身份,却展现了“风尘”的两面,前者是风尘中的高洁,后者则是风尘中的无奈。最后都是死,碧岫的自爆画舫在读者眼中留下绚烂火光,后者在演武堂中无声无息的被杀则加深了乱世风尘的暗淡之色。

3、两位日本武士。都是为报仇和挑衅而来,武田仇恨得直接,小林则更多保持了武林中人的本色。

二、作者对人物的尊重

在飘灯笔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每一个人物的尊重,要么不写,写就写成真正的人,而不是符号。我想这是需要作者的胸襟与对人性的成熟体察的。其实网络写作比纸媒体写作,尤其是以出版为目标的纸媒体写作自由得多,作者尽可以采取一种任性的态度,把人物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恶揉捏一番的。这要看作者对自己的要求。飘灯显然选择了认真而不是任性。所以我在《风尘叹》中看到了一种传统的、认真的小说作者的情怀,认真地体察生命,认真地体察不同人物的思想和行为逻辑,认真地体察人性。我想这种认真,应该是《风尘叹》中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活的重要原因。

三、作者的主角和读者的主角

我是京冥的FANS,是以京冥为绝对主角的。然而下线(本要写成“掩卷”的)细想,作者的本意可能并非如此。飘灯起笔直到终篇,都是要写几位乱世儿女的:火鹰身为忠臣之后,以颠覆现实之志卷入乱世;澜沧以义帮帮主的女儿,因父命与责任而卷入乱世;海外孤儿京冥因痴爱卷入乱世;杜镕钧夫妇以覆巢之卵卷入乱世,右手以被严家收养为奴之身卷入乱世。。。。。。一群乱世儿女,在红尘乱世中翻滚,演绎出命运悲欢。应该说,如果作者的目的正在于此的话,那么此文已经是很成功了。

不过读者的解读,可能超出了作者的预想。连飘灯自己都说,京冥这个人物,是自己跳出来的,以至于结文后不得不回头修改首章以保全文线索的流畅。为何如此?我想还是源于读者的期待,或者说读者对每一篇武侠小说中的“英雄”的期待。这位英雄,不是萧峰,不是郭靖,而是杨过或者令狐冲。读着不要完美,而要个性;不要钟情,而要痴情,不要家国天下,而要儿女情长;不偏爱英武,而偏爱俊美或潇洒。所以京冥在读者这里战胜了火鹰。

我个人也是不喜欢火鹰的,不喜欢那种阴沉之气。大约在作者那里,家国天下的感叹也在和小儿女的梦中情怀的无形较量中,略输了一筹,所以作者慢慢也对以睿智平和的小和尚出场的京冥多了些偏爱怜惜,而对以王者之态出场的火鹰多了些怀疑与冷淡。

四、作者刻画人物的笔力

说了这么多,没读过此文的读者可能以为作者枝枝蔓蔓地花费无数笔墨去写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其实完全不然。这也正是我对飘灯功力的又一个惊异之处。每一个人物都是在合理的人物关系中自然出场的,完全没有为写群像、逞才情而刻意增添的痕迹,而且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没有太过着墨,寥寥数语,或仅是闲闲带过,即生动起来。

举一个例子,京冥在金陵城郊小店中那窘迫的一餐中,出现了一个小姑娘。一般的写法,是不会写到的,偏飘灯看到了那个小姑娘,而且以平等之心,认真地写了闲闲几笔,不过是脸红、用帕子包东西给京冥,却让我们看到温暖的小女儿情态,看到了乱世中那些尚未被波及的平民的平静安定的生活。再深想一下,金陵城外的这个安详女孩,和台州道上那些被饥饿到极点的父兄丈夫视为食物的女子,遥遥构成了一个多么惊心的对照!如果不是读者这边厢的生硬附会,作者的笔力真是太让人叹服了!

人物就说到这。如果没有大块板砖拍过来,过几天再写《风尘叹笔下的节制》和《风尘叹的悲悯情怀》。

风尘叹笔下的克制

上一篇说到《风尘叹》的人物设计,这一回谈此文的另一特质——克制。要说明我对这个词的理解,不妨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面对宠辱,都能自然地保质良好风度和格调,而且完全不萦于心,我会说他淡泊;如果一个人面对宠辱,都能理性地让自己保持良好的风度和格调,而且能够让自己内心安定,我会说他克制;如果一个人面对宠辱,能够刻意地保持良好的风度和格调,内心却在意得要命,我会说他压抑。而如果一个人面对宠辱,都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会说他任性。

淡泊的人很难见到了,淡泊的网文也不多,毕竟做到淡泊并不容易,五柳先生向往采菊东篱的田园之乐,也还要靠《归去来辞》说服自己,我以为是克制,而非淡泊。能做到克制,不冲动,不任性,不随心所欲,不妄言、不妄念,已经殊为不易。在晋江,很是看到了几篇懂得克制的好文,《风尘叹》无疑是其中较出色的一篇。淡泊和克制之外,就是另外两种风格了,压抑,或任性。不少文和文中的人物,都是先苦苦地压抑着,压抑不住了,就索性毫无节制地任性起来。说实话,作为读者,我是不太希望看到作者和人物失控到如此的。

我以为克制是一种基于理性的行动,也是为人为文的一种成熟。做不到不见得不好,做得好,却极让人钦佩。所以此番要把我在《风尘叹》中看到的克制好好分析一番。

一、笔墨的克制

作者飘灯的驾驭文字的功力让人叹服,更难得的是,虽才气纵横,笔墨却极克制。全文纯用白描,极少浓墨重彩的修饰、绵密的细致刻画,然而场景、氛围、人物,却无不鲜明,这一点有点像古代水墨山水,疏落浓淡中气魄风骨自然呈现,在我看来,较密不透风的金碧山水在气质上要更胜一筹。

比如霍澜沧读京冥绝笔《归去来辞》读倒最后,“最后一行却是鲜血书就的异国文字,霍澜沧一惊,没想到京冥极幼时的事情却时刻牢记在心。这本书是送给杜镕钧,最后自然文墨一番,但这一行字,写的脱拔超逸,痛快淋漓,那才是心中最痛之处,偏偏她又不识得——”仅几十字,道出了京冥写时的心境和澜沧“一惊”之下“偏偏又不识得”的无奈。读者细细思量,又不难悟出京冥的细密心思:正是因知道澜沧不识,才敢放任自己流露心中最痛。换一位惯用渲染手法的的作者,单是这一段,怕是一千字都不够用的。

二、笔下节奏的控制

飘灯的文字,克制而不拘谨,大开大阖中时见婉转,宁静平淡中蕴蓄惊涛骇浪。起承转合中对于节奏的控制,实在是非常娴熟。比如首章《娇花巧笑久寂寥》,以荒山野庙中杜镕钧初遇京冥起笔,展开杜镕钧的回忆,整章都极为舒缓,仿佛“娇花”一句的轻吟低唱,接着第二章,随着杜镕钧重回乱世漩涡,遭窃、擒贼、被识破身份、遇救,一连串的情节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其节奏也仿佛第二章主题“乱世碎琼瑶”一般紧凑。

窃以为整篇的布局,飘灯似乎已经在做为标题的两阕词中,精细地谋划好了。而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又很可能的得益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熏染。无论是数字的小令,还是长篇排律、好的诗词在平仄音律、起承转合、吟诵节奏、意境营造上都是无懈可击的。不平淡,不沉闷,不压抑,也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飘灯似乎深得此中真意。

三、情节布局和剪裁的克制

这一点,在一处表现得最为鲜明:作者以很长的篇幅写到了京冥在台州道上的折折返返,又以很长的篇幅记述了霍澜沧和火鹰的决战,而完全略去这中间京冥倾尽全力毁去火鹰全盘计划的过程。

有读者不满为什么没写。我想这是作者的刻意为之。以作者设计线索、情节的功力,记述惊心动魄的大战的笔力,因为疏忽或者写到最后笔力不继放弃这一重要情节,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唯一的解释是不必要写。

前面与左手的两场大战和被逐后假手杜镕钧为铁肩帮所做的谋划,已经让读者充分领略了京冥以生命护佑所爱的决绝和他无论面临如何的绝境仍旧能审时度势、一击成功的胆识、谋略,在洞察火鹰计划后也能竭尽全力摧毁,已经是读者意料之中的事,再写一遍,不过是徒增枝蔓。

现在作者选择完全略去,只写“京冥赶到了,京冥终于活着赶到了,京冥终于在霍澜沧活着的时候赶到了”,已经足够。最后读者看到了京冥完成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代价——生命。我以为这样的安排,远比把交待过程,再来结果更能动人心魄。无论如何做的,京冥做到了,而且以生命为代价做到了。现在的味道,是回味悠长的酒,再写一遍,就成白开水了。

四、人物情感的克制

《风尘叹》的另一成功之处,是让文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在情感上都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无奈的乱世,乖离的命运,如此背景下,是极容易写出歇斯底里型的人物的。飘灯没有这样写。

京冥幼年时的不幸命运,追随了他一生,但作者并没有让京冥沉溺其中,而只把它们变成最脆弱时刻的梦境和偶尔的沉郁悲凉;京冥的一腔痴爱,作者也并没有着力刻画得苦不堪言,而仅化作被理性化去的苦笑、眼角风干的湿润,和最后的一声长叹,即便是生离死别的时刻,京冥所求也不过是颊上一吻和一句幼时听惯了的“冥哥哥”。和京冥相比,火鹰因少年时的遭遇而变得阴沉了、愤懑了,而作者也只是让这种阴沉愤懑的感觉,淡淡地流露出来,并没有写给读者一个阴郁得让人头不过气来的人物。如此人物,焉能不动人?如果像某些网文一样,动辄让人物情感一泻千里,定然不会让如此多跟帖写评的读者感叹人物的魅力。

五、作者情感的克制

能让人物保持克制的魅力,还在于作者首先克制了自己对人物的情感。这一点,从作者在两个关键情节上的布局和落笔就能看出。

一是京冥被逐。这是将故事推向高潮的一个情节,京冥被澜沧狠心地逐出他付出无数心血并且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铁肩帮,其内心恐怕是痛到极点的,让京冥受到如此待遇,恐怕作者也是痛惜不已,然而飘灯在此却仍旧是淡淡的白描,只写京冥表情,不写京冥内心,而只将情感流露在京冥放弃解药和霍澜沧一句话——“终究是异族人哪”上。细细品味,不正面写京冥之痛,却让这痛变得更深、更重、更加不可言说。

二是京冥归去。追文的读者,大概不少都和我一样期待着结局惊心动魄的情感体验的,而作者却选择了淡到极致的笔墨,没有惊,没有痛,没有血,没有泪,没有生离死别的撕心裂肺,点了穴道让澜沧睡去,深深一揖拜托右手,向小林借木筏飘然远去。而将霍澜沧的见到京冥绝笔的惊、失去京冥的痛完全写到现场之外。如此收稍,大出读者意料,却让读者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功力。如果作者选择另一种写法,只怕读者的情感,在看到结局的一刻就会被挥霍殆尽,再无余力久久低回叹惋了。

我想正是飘灯的认真不任性,让《风尘谈》下笔有了如此的克制,让《风尘叹》具有了仿如醇酒一般的味道,入口不烈,回味却长。

风尘叹的悲悯情怀

上一篇说到《风尘叹》笔下的克制,这一回谈作者的悲悯情怀,算是这组评论的收梢。

悲是慈悲,悯是体恤、同情。悲悯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我们可以在佛家看到,佛陀“以身饲虎”是悲悯,弘一法师“悲辛交集”是悲悯。我们也可以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看到,曹雪芹《红楼梦》中看得到悲悯,白先勇《游园惊梦》中看得到悲悯,沈从文《边城》中看得到悲悯。而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没看到悲悯。

悲悯似乎有点居高临下的味道。我以为不然。悲悯不是姿态高低的问题,而先是置身内外的差异,然后是心胸宽狭的差异。要做到悲悯,先要自己跳出槛外,不要把自己和人物纠缠到一起;然后取一种平和的心态,以慈悲心观照人物和故事。做到不易,说到底还是看作者的境界。

做到悲悯,就跳出了悲痛、愤激、偏狭、刻薄。悲痛的文常见到,毕竟青春年少的人们,没有几个逃得过一两次刻骨铭心之痛的,逃不过,文字就是个避难所,可以躲在其中尽情宣泄;愤激的文常见到,现实总有让自己不满之处、不满之人,气不过了,用文字痛扁一顿也痛快;偏狭的文常见到,爱某人则令其所有弱点皆为“个性”,厌某人则令其无一可取之处;刻薄的文也常见到,悲痛了、愤激了、偏狭了,笔下心存厚道也难。

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我欣赏飘灯此文的又一个理由。飘灯是悲悯的。《风尘叹》也是悲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