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顺原是朔方节度使,曾与安禄山约为兄弟,虽然一早与安禄山划清界限,皇帝到底对他有所介怀,解除了他的兵权,征之入朝为官。菡玉二月初离开京师,三月初三安思顺便被处决。要说安思顺不得皇帝信任是有,但就因一封书信便如此仓促地将他处决,株连全家,未免失之草率。

菡玉便问:“此事是何人所发?”

钦差回道:“是西平郡王在潼关城门截获的书信,上书历数安尚书七罪,请诛之,陛下乃从其请。”

哥舒翰素与安思顺不协,众所周知。哥舒翰如今镇守潼关,直面洛阳的安禄山,长安存亡掌握在他手上,皇帝都要忌他三分。一个不得皇帝信爱、又被夺了兵权的安思顺,自然不算什么。但哥舒翰与安思顺从未共事,也就是互相看不顺眼,并未听闻他二人有什么深仇大恨,竟让哥舒翰下此狠手,要了安思顺性命。

李光弼和菡玉俱沉默不语,过了片刻,钦差却又加了一句:“右相本想救安尚书,无奈西平郡王如今位高权重,手握我大唐江山的命脉,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看着安尚书殒命。”

李光弼淡淡道:“右相有心。将军一路辛苦,请往驿馆暂歇。常山久战空虚,地方简陋,还望将军不要嫌弃。”命菡玉带钦差去驿馆落脚歇息。

菡玉领着钦差到常山馆驿,安排好了住处,准备告辞离去。钦差突然道:“少尹,相爷有一封信命末将转交。”从袖中掏出一封书信来递给她。

菡玉接过,却是极薄的信封,仿佛空的一般。打开来看,里面只有薄薄一张笺纸,无头无尾地题了一句诗:柳条折尽花飞尽。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归不归?然而如今,在野,山河破碎,因安禄山;在朝,满目疮痍,因他杨昭。叫她如何归?往哪里归?

她慢慢地将那笺纸折起,塞回信封中,对钦差道:“有劳将军,将军请好生歇息,下官告辞。”

钦差问:“少尹不回信给相爷么?末将可以代为捎传。”

菡玉道:“不了,多谢将军。”将信收起,告辞回太守府衙。

李光弼神色郁郁,见菡玉回来,忍不住向她抱怨道:“我素来敬重哥舒翰,敬他百战不殆,战功彪炳,威名赫赫,谁知为人竟是如此!武人讲的是忠、勇、义、气,如此狭窄心胸,这个‘气’字,他首先当不得;为着一己之私拿别人垫脚,草菅人命,也当不得这个‘义’字;居功自傲,以权慑主,更当不得这个‘忠’字!无怪乎一入朝掌权便和杨昭反目斗起来,真是物以类聚!安禄山都打到潼关脚下了,还只顾着自己权势利益,窝里斗得欢,难道非要把大唐江山葬送了才心甘?莫怪你不愿呆在长安,换了我也看不下去!”

他一口气讲了好半晌,出了心中郁气,也不见菡玉应声,只是愣愣的出神,疑惑道:“菡玉,你怎么了?”

菡玉回过神来,扯出一抹浅笑回应:“师兄是三军主帅,如此愤世嫉俗、气急败坏的言辞在小弟面前说说也就罢了,可别流传出去,损坏大将威仪。”

李光弼也笑了:“你少给我顾左右而言他,皱着个眉头忧心忡忡的,还来说笑话。”

菡玉微窘,低了头不语,手触到衣袖一处尖角突起,正是袖中那封信。柳条折尽花飞尽,微带凄凉的词句,仿佛承载的并不只是离愁别绪,堵得她心头发慌。

李光弼走近来,一手扶着她肩,轻声问:“朝中有你忧心挂怀的人?”

菡玉退开两步转过身去:“在朝这些年,也有一些交游的友人,一别之后杳无音讯。安禄山虎狼在侧,单凭一道潼关未必能一直挡住胡虏铁骑,潼关不守,长安岌岌可危,届时这些故友都将陷于危难……”

李光弼笑道:“你担心得也太远了些,还不如先担心担心咱们自己。潼关好好的在那儿,安禄山在洛阳做他的皇帝梦,咱们可已经被困了四十多天了。”

菡玉也笑,摊摊手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来这句话只能正着说,反过来就做不得准了。”

李光弼看她满腹心事,偏还强作欢颜,不愿说与他听,想她在京多年必有许多际遇,一时之间难以言尽,也不勉强,一笑置之。

常山与敌军相持五十余日,终于迎来援军。夏四月初九,郭子仪自代州率朔方大军东出井陉,抵达常山,与李光弼合师,共计有藩汉步骑十万。史思明本有半数兵力分布于常山周围,听说郭子仪大军东来,立即退回九门,转攻为守。

郭子仪年已花甲,半生戎马,老当益壮。大军驻下,稍作休整,第二天便向史思明约战。史思明此时与蔡希德合兵三万,相比官军人数悬殊,一开始就生了惧意缩回九门,但仗着郭子仪所领大军有许多是东进前刚招募的新兵,而胡兵骁勇精锐,勉强应战。

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九门县城南,官军出兵八万,留二万驻守常山,叛军则是倾巢出动。郭子仪用李光弼故策,避敌骑兵精锐,以弓弩手和枪兵为主。以八万对三万,此仗殊无悬念,史思明被打得大败。叛将李立节中箭阵亡,史思明和蔡希德两股兵力也被冲散。史思明仓皇往南逃至赵郡,蔡希德更是魂飞胆散,一直逃到九门南六百里外的钜鹿,听说官军只追史思明,并未分兵顾他,才敢停下来。

先前李光弼以万余军力拿下常山,常山郡便有七县归顺,此次郭子仪大军至,大败史思明,河北、朔方之民饱受叛军蹂躏,苦不堪言,此时纷纷起兵反抗响应官军,少者几千人,最多有两万人,无疑更是大大助长官军声势。

史思明至赵郡,官军追逐,赵郡也呆不安稳,板凳还没坐热,便立刻向东绕道,逃往常山东北面的博陵。此时博陵郡已归顺官军,史思明吃了败仗,如丧家之犬四处逃窜,不由怒火万丈,竟将郡官全部杀死泄愤,暴虐行止令人胆寒。

史思明逃离赵郡,官军随后而至。赵郡只有当地团练兵和史思明留下的伤兵残兵共计六千余众,勉力支撑了一日,眼见不是官军对手,索性开城投降。

十八日李光弼率军入城受降,郭子仪领主力驻守城外。菡玉跟着李光弼进入城中时已近中午,平日这时家家户户都正燃炊,今日城中却是一片混乱。李光弼下属守常山五十余日,粮道断绝,士兵粮饷并不充裕,如今打了胜仗,攻入叛军城中,见赵郡物产丰饶,便对百姓进行掳掠。

赵郡百姓先前在叛军治下受惯了欺凌,官军入室掠夺财物,全都畏缩一旁,别说反抗,便是怨言也不敢有一句。

李光弼一向治军甚严,这些先入城的士兵敢掳掠百姓,定是有他默许。菡玉一路行来,眼见城中民众凄苦之状,有如俎上鱼肉任人宰割,敢怒不敢言,不由郁愤担忧,对走在前面头的李光弼喊了一声:“师兄。”

李光弼回过头来,见她面有忧郁不忿之色,立时明白了几分:“快些走罢,收了降兵,咱们便离开赵郡了。”

菡玉却立在原地不动,问道:“史思明曾经横霸河北,一朝兵败,立即四面楚歌,诸郡县群起而攻之,师兄以为是何原因?”

李光弼叹口气:“他是乱臣贼子,不可同日而语。”

菡玉道:“吾等若也学贼子凌虐百姓,与贼何异。”

李光弼无奈道:“菡玉,我明白你的心思。你为民生着想,的确很对,但将士也都是人,军法再严也得量情而为。想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哪有这么好的事?你平心而论,常山守城将士与赵郡百姓,哪个更苦?”

菡玉道:“保家卫国本是将士职责,岂可因苦便生怨?见他人家中资财而生掠夺之心,是贼寇行径。”

正说着,路旁人家窗中忽然飞出一支鸡来,咯咯乱叫,翅膀乱舞,直冲菡玉而去。李光弼眼明手快,挥手替她挡开,将那只鸡打落在地。屋里一名士兵追赶出来,满头鸡毛,连忙趁机捉了那只鸡,喜滋滋地想向他二人道谢,一抬头见是李光弼,笑容立刻僵在脸上,低头退后。

屋内又一人追出,却是一名七旬老妇,发鬓尽白,蹒跚地走到士兵身旁,甚是惶遽,战战兢兢地问道:“军爷,这畜牲没伤到您罢?都是老婆子的不对,不该让军爷亲自动手。我这里还有五个鸡蛋,都给军爷赔礼……”撩起的衣襟里兜了几枚鸡蛋,抖抖索索的捧着递上去,唯恐不称士兵心意。

士兵哪还敢收,两人推推搡搡,那几只鸡蛋啪地掉在地上,摔成粉碎。老妇人眼睛不好,没注意到旁人,以为他嫌弃,双膝一弯便跪了下来,老泪纵横连连告饶:“老婆子家里只有这些东西,全都在这儿,实在拿不出别的来了,求军爷高抬贵手……”

菡玉再也忍不住,喝止道:“住手!”上前去扶那老妇人。老妇人看她也穿着甲胄,看来是个将领,更加惶恐,连连叩首求饶。

菡玉怒视那名士兵,他吓得也跟着老妇人跪下,辩解道:“大夫、少尹,我、我没做什么,只拿了这一只鸡,其他什么都没拿,更没有伤人。我、我只是一个多月没吃过肉了,才一时起了歹念……小人知错了,求大夫恕罪!求少尹恕罪!”

老妇人连忙道:“军爷没错,是老婆子的不是,应该主动把家里的东西贡出来的。下回再也不敢了!”又是不停叩首,身子颤巍巍地缩成一团。

菡玉忙扶着她:“老人家快起来。”好言抚慰半晌,老妇人才相信他们不是要治她的罪,勉强站起来,仍不敢站正了,躬着身唯唯诺诺。

李光弼叹口气,对那士兵挥挥手:“你下去罢。”

菡玉看他一眼,又对老妇人道:“老人家,你也听到了,方才只是一场误会,并非官军有意抢掠。你今日可还有碰到这样的事?”

老妇人立刻摇头:“军爷们当然不是抢掠,只是征用,老婆子明白,绝不敢乱说!”

菡玉见她误解自己语义,诚惶诚恐,根本不愿向她说实话,无奈地放开她走到李光弼身边。“师兄,你可看到了?百姓竟畏官军至此,便是叛军在时也不会比这更甚。”

李光弼道:“你也听刚刚那名军士说了,他们并非贪财,只是这一个多月来实在吃太多苦。”

菡玉道:“抚慰三军不一定非要纵兵掳掠。赵郡丰饶,师兄可开府库,以资财奖赏或向城中商贾购入食饷犒赏军士,二者皆可。”

李光弼道:“那些钱帛本要留作以后备用的。咱们远离京师,中间又隔着安禄山的主力大军,不能全指望朝廷拨下的粮饷。”

菡玉道:“如今四处战乱,时局动荡,府库所藏都是轻货,不能吃不能喝,谁知道明日还能不能交易流通。师兄留着也是为了以后购置军饷,眼下正逢城镇,又是丰产之地,不如现在就购入,免得以后守着大堆财帛却买不到食粮。”

李光弼凝眉思索掂量。菡玉又道:“师兄事事都是为官军战斗之便着想,但倘若完全只考虑战争胜败,官军与叛军并无二致。大家都是一样攻略守备,都是一样杀人,是什么决定我们是正义之师,他们却是乱臣贼子?”

李光弼凝视她不语。她缓缓道:“便是人心向背。为民者是为正,害民者是为贼。”

过了许久,李光弼方转过身,对那老妇人道:“老人家,我麾下士兵摔了你五个鸡蛋,一会儿你到城门处去领取相应绢帛,以为补偿。侵扰之处,我在这里代军士们向你赔个不是。”说着向老妇人抱拳致歉。老妇人惊呆了,竟不知如何作答。

菡玉喜上眉梢:“师兄,你答应了?”

李光弼乜她一样,无奈地笑道:“说了我是粗人,哪比得上你在京为官练出来的油嘴滑舌,我说不过你!”

菡玉也笑道:“人家哪有油嘴滑舌,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小弟在此代全城的百姓谢过师兄!”说着像模像样地拜了一拜。

“还说不油嘴滑舌!”李光弼笑着轻推她一把,“要说谢,他们该谢你才是,多亏了你这副油嘴滑舌。”

菡玉道:“最要紧的还是师兄心怀仁厚,不然小弟嘴巴再滑再油也起不了作用。”

“行了行了,你还真来劲了!”他忍俊不禁,“还不快走,一会儿众军士出了城,想追也追不回来了。”

两人一同先去安置了赵郡降兵,回到城门口,李光弼亲自坐在城门上,悉收士兵所获,令郡官收集统善后归还城中居民,民众大悦。此时正逢史思明屠杀博陵郡官消息传来,两相对比,官军声名大振,其后的粮饷募集也十分顺利。郭李二人本准备先回常山整顿后再攻博陵,赵郡如此安定,便就在赵郡休整后直接往赴博陵。

三四o玉恂

史思明大败后只剩万余残兵逃往博陵,又与蔡希德失散,哪里能敌郭子仪李光弼大军,紧闭城门拒不出战。博陵城池坚固,官军围博陵十日不下,见围城无益,便引兵先退至恒阳补充粮草。恒阳距博陵西北仅六十里,行军不需半日,大军驻下,史思明仍是坚守博陵不出。

安思义便又献策,道是史思明自负勇略用兵霸道,向来只知攻掠,绝不甘固守挨打。这次是迫于双方兵力悬殊毫无胜算才守着博陵等待救援,一有机会必定立即反扑。不如佯作灰心放弃博陵,引史思明自己打开城门出来,届时可予迎头痛击。如此相持,若安禄山派来援兵,官军便无优势了。

郭子仪因命李光弼率大军返回常山,自己领数千骑兵殿后,缓缓而归。史思明听说官军主力撤走,兵力分散,果然收拾散兵追随出来,但又忌惮前方大军,只在后面遥遥跟着,欲伺机反扑。郭子仪出麾下精锐骑兵,五百人为一队,轮番前去挑衅,也不恋战,虚晃一枪便走。叛军疲于奔命,走走停停跟了三日,也只走了一百里,无力再战,不得不退回博陵。郭子仪趁机出击,大败史思明于沙河。史思明手下本就只有一万多散兵,经此一役更是所剩无几。

正待将史思明残部一网打尽,援兵便到。蔡希德逃回洛阳求援,安禄山派给他步骑二万北就史思明,又令留守范阳的牛廷玠发兵万余增援。史思明连吃败仗,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妄图趁此机会扳回一局,收罗附近郡县的叛军散兵,与蔡希德、牛廷玠援军合兵共五万余人,展开反击。五万多人中同罗、曳落河占两成,是安禄山旗下最精锐的部队。官军虽有十万,论战力却未必强过叛军多少。

郭子仪归兵恒阳,史思明立即追至。菡玉建议避敌锋锐,郭子仪纳之,加固恒阳城防,深沟高垒以待,不与史思明硬碰硬地正面交战。叛军来攻则固守,撤退则追击;白日陈兵耀威,入夜派小队人马偷袭扰乱敌营,使叛军不得安宁。叛军杯弓蛇影,时时严阵以待,官军却又偃旗息鼓;稍有懈怠,官军便又出兵侵扰,弄得叛军无所适从疲惫不堪,自乱了阵脚。

数日之后,郭子仪看时机成熟,与李光弼商议出战。军中将领都被召至中军帐听命,菡玉不在编制之下,不放心城门没个将领坐镇,自请留在城头看守。李光弼只觉好笑:“你可真是杞人忧天,我们只是一起去商量个事,还在城里头。史思明就算突然来袭,这几步路我们难道还来不及跑过来?”

她最近是有些心绪不宁,患得患失,每每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来,问她却又说不上原因。李光弼嘲笑她一番,也不勉强,留她在城门守着。

她登上角楼,望着脚下一马平川的广袤土地,未及延伸到天边,便被崇山峻岭阻挡。五月里山上已是树木葱茏,那山远远看去便是深浓的黛色,轮廓并不清晰,灰蒙蒙的分不清哪个是山头,哪个是云峰,仿佛天与地连在了一起,到那里便到了尽头,山那边已是另一个世界。

角楼上的哨兵看她望着远山呆立半天也不动,小声问:“少尹,那边也会有敌军来么?”

她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看的是西面的太行山,而史思明在东南。她摇一摇头:“没事。你们小心看守,切莫懈怠。”转身下楼,刚走到楼梯口,哨兵忽然喊道:“少尹,那边真的有人来了!”

菡玉立即回角楼上,顺着那哨兵所指之处看去,果然有数骑从西南面向恒阳而来,远远看去只是几个移动的小黑点。

哨兵问:“少尹,要不要禀报大夫?”

菡玉举手制止:“先不用,只有几个人,不足为惧。且看是什么人。”

不一会儿那几骑到了城下,领头的是名武将,带几名士兵和禁卫,中间拥着一名宦官,竟是皇帝又遣中使来旨。菡玉忙命开城门,亲自将这一行人迎进城来。

那名武将先自报来历:“末将乃西平郡王麾下属将,王思礼将军之副。陛下遣使经潼关,事关重大,王将军担心有失,特命末将护送。”

菡玉略感疑惑。中使有禁卫保护周全,王思礼还另派副将跟随,难道是机密军情?但若真像这副将所说事关重大,为何只派这几个人?要说是怕暴露行踪被叛军截获,这几个人却又都是官军装束,毫不掩饰。她看一眼那名宦官,觉得有些面熟,应该是以前在宫里打过照面,但又想不起来究竟是哪处。

因问:“是什么要事,如此大费周章?”

副将摇了摇头,似乎很是无奈:“陛下有新的部署。”

菡玉追问:“新的部署?难道是要调兵遣将么?”

副将重重叹了口气,面带忿郁:“将军有所不知,都是朝中奸……”想细说与她听,旁边那名宦官却朝他使了个眼色。副将便改了口,正色道:“敢问大夫何在?待中使宣过旨将军便知道了。”

菡玉按下狐疑,引他入城:“二位大夫正在商讨军情,请随我来。”中使就在她近旁,因顺口对他道:“大官请。”

中使回了一礼:“有劳少尹。”

原来这宦官认识她,副将却只当她是郭李麾下将领,那句未说出口的话不知是否就是这原因。她只当不觉,领着两人到中军帐,郭子仪等刚商议完毕,将领们三三两两的走出帐来。

李光弼走在最后,只注意到她,笑着向她招手道:“菡玉,史思明没趁我们不在城上时偷偷来袭罢?”菡玉正要向他引见中使二人,他又接着说:“他今日不来,以后可就不一定有机会了。我们准备明日一早出战。”

一旁副将突然插话道:“大夫要出战史思明,恐怕是不行了。”

李光弼这才注意到菡玉身后两人,一人面生,一人还是宦官。菡玉解释道:“小弟刚刚在城上巡视,正见到中使从西面来。这位是王思礼将军副将,奉王将军之命护送中使。”

副将向李光弼行礼,李光弼问:“将军方才为何说我不能与史思明一战?”

副将道:“这……大夫如有决心,也未为不可。大夫先听过陛下旨意再定夺罢。”

中使这才取出一只明黄锦袋来,里头装的便是皇帝的亲笔手谕,却不是正式的圣旨。李光弼连忙将中使引进中军帐,与郭子仪一同跪接了手谕,拆开查看。

皇帝的旨意却是大大出乎二人意外,竟要他们放弃河北诸县,回军援助哥舒翰攻取陕郡,进而拿下洛阳。

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洛阳周围集结了他十余万主力,来势汹汹,朝廷若不是有潼关屏障,早就被他踏平西京。潼关纵有哥舒翰坐镇,暂时也只能被动防守。如今要哥舒翰放弃潼关守备主动出击,岂不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以卵击石。而郭李二人在河北还未打牢根基,与史思明胜负未定,此时挥师西去,叫史思明追在后头打,能不能帮上哥舒翰的忙还不好说。

李光弼看着郭子仪,他面色坚毅,食指望谕旨上一敲,断然道:“陛下决不会如此糊涂,定是有小人唆使。”

副将叹道:“不瞒大夫,这的确不是陛下的主意,而是右相一力坚持,说陕郡只有崔乾祐四千羸兵,光复陕郡可使潼关不必直面敌军,京畿更安妥。”

李光弼怒道:“一派胡言!陕郡无险可守,就算一时光复,安禄山再来袭,还不是即刻又能打到潼关脚下!为那崔乾祐四千羸兵,不知要搭进去多少官军!而且咱们这边好不容易等到时机可重创思明,就此放过,待他喘息过来,又是一支劲敌。”

郭子仪道:“史思明当然不能放过。好在陛下只给手谕,未立下圣旨。你我当上表细数利害,希望陛下能改变主意。”

副将赞道:“大夫英明!只是陛下远在京师,二位大夫上表或许能让陛下改了这回的策略,但终比不过有人日日在陛下近侧。”

李光弼忿然道:“以前陛下隆宠安禄山,安禄山却举兵反叛,陛下犹不警醒,仍宠幸佞臣听信谗言!可恨将士们在外用鲜血打下的江山,都被那些奸佞小人断送了!”

副将上前一步道:“末将有一策可保长久安宁,不知当讲不当讲。”

郭子仪道:“请讲。”

副将却低着头不说话了。倒是那宦官,眼角瞄了菡玉一下。

李光弼道:“这里并无外人,将军但说无妨。”

副将仍不言语。菡玉心里已明白了几分,对郭子仪、李光弼拜道:“下官先行告退。”自行退出帐外。

她到城门转了一圈,各将领都已归位,四处严防,也没有用得上她的地方。她自己也是心神恍惚,心思全不在此处了,便又缓缓踱回自己住处。

郭李二人与副将中使密议出什么结果不得而知。第二日,郭子仪仍按计划出战,与史思明战于嘉山。官军在恒阳休整了十余日,精力充沛,而叛军近来不得安生,疲惫不堪,官军人数又是叛军双倍,再度将史思明打得大败。其麾下五万军队,三万被歼灭,一万被俘虏,仅余万人。混战中史思明自己也被一箭射落顶盔摔下马去,散发赤脚步行而逃,夜里官军退后方逃回军营,再度缩回博陵不敢出来。

菡玉负责看管被俘的叛军,一万多人根本没有监牢可关,也不能让他们进城。看押的士兵全都刀不离身,唯恐这些降兵生事作乱。

菡玉上次安置赵郡降兵不过四千人,都是伤兵残将,又在赵郡城内,只带了五百人看管。这回要看着一万身强体壮的胡兵,两千人也只刚够把他们围一圈。黄昏时蚊虫多了起来,安置这些胡兵的营帐还没有着落。菡玉催了几次,饭食也没有送来,一万人都饿着肚子露天站在东城门外,怨声渐起。

菡玉怕这样下去真的生出事端,便去向李光弼请示多派人手看管。李光弼正在南门处,刚调来两千人,另一名将领也来请求增援,说天黑前来不及挖完,李光弼便把这两千人先给了那名将领带走,另外再调人手给她。

菡玉顺口问了一句:“什么东西要在天黑前挖完?”

李光弼不答,只说:“你这段时间辛苦一点,好好看着他们,过一会儿就没你的事了。”

菡玉应了一声,带着新调的两千人从南门出去,准备从城外绕到东门去。出了南门,就见西南方向聚了许多人,远远的看到那边隆起几个土丘。她命身后士兵停在原处待命,自己走过去查看,竟是好几千人在掘一个大坑,土丘正是坑里掘出的泥土堆积而成。

她顿时明白了,立即回头。李光弼还在南门口,见她急匆匆去而复返,面色沉郁,料到她已看见了,叹了一口气,转过身来等着她走近。

满腔责问的话语,开口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半晌只问出一句:“没有别的办法了么?”

李光弼道:“菡玉,上次处置赵郡降兵,大夫听了你的建议没有为难,但这次不一样。他们是胡兵,是安禄山的部下,不是被逼降贼的郡兵,他们不会真心归顺我们。”他顿了一顿,看她面色并未缓和,轻声道:“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我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菡玉闷闷道:“我们并不是在守城,我们打了胜仗。”

李光弼道:“现下史思明虽然败退,但局势仍是安禄山占上风,整个战局官军是守方。这一万人不能放回去,留下来我们又得养着,还要时时提防他们作乱反戈,眼下我们还没有这个余力。”

菡玉沉默片刻,问:“这是郭大夫的决定?”

李光弼道:“是。大夫并非不仁德,只是……”

菡玉打断他:“我明白。”郭子仪治军为人并不狠辣,但他去年年末于静边军大败大同兵马使薛忠义时,就将俘虏的七千骑兵全部坑杀,这次当然也不会手下留情。“郭大夫现在何处?”

李光弼正色道:“菡玉,你要做什么?”

她扯动嘴角一笑:“我知道这件事没得商量,只是想尽量避免恶果。”她想了想,“师兄,这事还要劳烦你去跟大夫说说,能不能把这一万人分批在不同地方处决,不要全聚在一处。”

李光弼问:“为何?”

菡玉道:“一万人坑于一处,怨气太重,恐生变数……此等怪力乱神之事,我去跟大夫说怕他不听,所以想麻烦师兄一趟。”

李光弼与她一起师从方士,又亲见师父以莲藕为她做身,对神异之事早就见惯,便点头答应:“这没问题,我也可以做得主,只是多挖几个坑而已,届时告知大夫一声便可。”

菡玉勉强一笑:“多谢师兄,那我回去了。”

李光弼见她神色落寞,想安慰她几句,又无从说起。“菡玉……你就别过去了,我另派人督责看管就是。”

菡玉心想自己既无能为力,避开了总比眼睁睁看着一万多人被坑杀好,眼不见为净,便点了点头。李光弼命别的将领顶替她看管俘虏,自己带着菡玉去见郭子仪。

郭子仪正在写上报朝廷的奏表,看见李光弼进来,便拿起来问他意见。李光弼看了看,提议道:“陛下听信谗言促哥舒翰出关,便是有急于求胜之心,不甘被动。大夫只说咱们据守河北可断绝范阳与洛阳信路,摇敌军心,恐陛下不为所动。不如请引兵北取范阳,覆贼兵巢穴,质其妻子以招之,使贼内溃。如此变守为攻,陛下或愿采纳。”

郭子仪道:“此计甚好。”回座上将李光弼所说加入奏表中。李光弼又建议分批分地坑杀俘虏,郭子仪也都同意。不一会儿写好了奏表,再与李光弼阅览,二人商量确定,各自署上名,封入招文袋中。郭子仪道:“明日一早我便派人送往长安。”

菡玉上前请命:“大夫,下官愿担此任。”

此言一出,郭李二人对视一眼,神色都有些异样。李光弼转身问:“菡玉,你是想回京师了么?”

菡玉道:“我本是京兆府吏,奉命前来宣旨,逗留三月本已不该。如今官军大胜,河北稳定,菡玉愿为大夫回朝献捷上表,顺道请解旧职,名正言顺地来大夫麾下效力,都正便宜。”

李光弼看向郭子仪,郭子仪微微一笑,坐下不语。李光弼快走两步,拉了菡玉到门边,低声问:“菡玉,我只问你,你回朝是为公还是为私?”

菡玉心中立时明了,转开眼去:“原来师兄是担心我去告密。”

李光弼道:“那我问你,你和那杨昭,是否确无情弊?”